会计制度比较范文

2022-05-27

制度是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会计制度比较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会计制度比较范文

新旧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

[摘要]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予以制定,都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但从企业会计制度与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发现,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基本内容上显然有其不一致之处。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中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作比较,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具有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 2006《企业会计准则》1992《企业会计准则》2000《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力争在不长时间内,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

之前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在1992年制定的,当时的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行,这套企业会计准则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因此,近两年中国对已有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建立起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与原有的准则相比,新准则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它实现了与国际相关准则的趋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会计制度。除此之外,还有针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又发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

目前我国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都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予以制定,都属于同一层次的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者的基本目的也是一致的,即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规范。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不致造成执行过程中对两者的无所适从。但从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比较中发现,新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基本内容上显然仍然有其不一致之处。

现在,将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以及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中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作比较,对于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会计假设的新旧准则与制度的比较

旧准则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新准则的规定增加了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制度仍然规定为四个假设。

(一)会计主体比较

229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二)持续经营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新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

(三)会计分期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季度和月份。、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的报告期间。

会计制度的规定概念与新准则相同,但将会计期间分为、半、季度和月度。、半、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所称的期末和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

(四)货币计量假设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新准则仅仅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对记账本位币未作规定。

会计制度的规定与旧准则相同,并且规定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会计原则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旧准则规定有十二项一般原则,即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原则(实际成本、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新准则为了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协调,将会计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目标相协调,命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原基本原则分别作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 “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同时突出相关性、弱化可靠性原则。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十三项基本原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维持不变并加以修改补充的会计原则

1、可靠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真实性,又称客观性。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由此可以称为可靠性。

会计制度规定:在旧准则的内容上增加了现金流量的反映。

2、相关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30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原则规定也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作为相关性强调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可比性和一致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将会计处理方法改为会计政策,这比会计处理方法的口径更宽,并且强调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保持一致,

会计制度规定:与旧准则规定相同,强调为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4、及时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5、明晰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强调了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的服务。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6、谨慎性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7、重要性

旧准则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

2

31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修改变化的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新准则在第一章作为权责发生制假设来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变化为权责发生制假设。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配比性

旧准则规定: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新准则无此项原则。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3、历史成本

旧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新准则无此项会计原则。而是在会计计量中,针对会计计量属性规定了历史成本的定义。即历史成本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并且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新准则无此项规定。

会计制度规定:基本与旧准则相同,增加本(或一个营业周期)以及几个会计(或几个营业周期)的界定。

(三)新增加的会计原则

即新增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旧准则无此项规定。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会计要素的新旧准则与会计制度比较

会计要素始终不变的是仍然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六大要素,新准则的突出点是针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作了明确,强调企2

32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来确定会计要素。

(一)资产

旧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并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六类,并详细分别定义、解释、说明。仅规定了资产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资产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删除资产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资产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b)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c)包含未来经济利益。满足资产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才可确认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仅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区确认条件的项目,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负债

旧准则规定: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并对其分别做出详细规定仅规定了负债的定义,没有关于如何确认负债的内容。

新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删除负债具体分类的内容,该内容由各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强调负债的三个特征:a)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b)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c)义务的履行必须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满足资产负债定义的同时,应同时满足:a)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已很可能流出企业;b)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使用者权益

旧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明确定义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并对各项作了具体解释。

新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未对如何具体分类做出规定,仅规定企业应当将所有者权益与负债进行严格区分,不得相互混淆。

会计制度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四)收入

旧准则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新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会计制度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23

3(五)费用

旧准则规定: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新准则规定: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姑娘发生的对象化的费用构成产品或者劳务成本, 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对象化的费用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会计制度规定: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六)利润

旧准则规定: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新准则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利得和损失等。利得指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损失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会计制度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制度200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会计法.财政部网站

2006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网站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网站

小企业会计制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红云(1966-),女,云南个旧人,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法规和纳税会计研究。电话:13708432477。联系方式:云南省昆明市龙泉路南段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650221).Email:wanghy91@126.com

234

第二篇:保险会计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启示

一、研究背景

综观国际保险业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保队全球化的进一步拓展,世界各国保险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保险机构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在衍生保险产品创新迅猛发展以及保险市场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经济中不确定因素急剧增长,潜在的保险风险逐渐显现,破产危机频频爆发。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全世界共有600多家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问题,其中美国占60%以上,欧州占10%左右。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美国保险业曾出现过较大规模的偿付能力危机,仅就寿险公司而言,经营失败的数量达300多家。

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寿险公司出现了大规模倒闭现象。特别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白1997年“日产生命”破产以后,日本先后共有7家寿险公司倒闭,给世界寿险业带来巨大震动。探析近些年来全球爆发的保险偿付能力危机,就会发现不能承担的高信用率即预定利率,资产风险过于集中,流动性差,缺乏风险管理的制度、技术和资本,缺乏全球性监管的有效措施是保险风险日益增强的深层原因。而保险会计体系缺乏透明度、保险业过度的信息屏蔽、市场约束力量薄弱是造成保险体系累积性风险,导致全球偿付危机的重要根源。增加保险运行透明度、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已成为当今保险业运行与监管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国际上加强和改善保险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已成为完善监管制度、进行有效监管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正处于保险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保险市场已处于完全开放状态,保险体系逐步与国际保险体系全面接轨,大量的外资保险公司正在迅速进驻我国市场,我国保险机构面对来自跨国金融集团的强力挑战,保险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提高保险公司信息披露水平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约束,提高保险信息透明度的必然要求和参与国际保险竞争的重要条件。上市保险公司的日益增多,保险公司业务的创新,保险公司对新兴技术的采用,保险会计信息的透明化、明朗化、公开化已成为保险公司必须履行的一项强制性义务。因此,保险公司如何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满足各方决策需要成为会计、保险、证券理论界和实务界愈为关注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国外保险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文献综述和比较研究,对我国保险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作出理论上的阐释,提出现实的构想与设计。

二、国外关于保险会计信息披露的文献综述

(一)控制论中对有关“信息”概念的分析

按照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理论,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客观反馈,是对事物本质的传导,它具有事物自身反映的真实性、相关性和及时性。在不确定的现实环境中,经济主体的决策主要依赖于信息。所谓信息披露也主要就是传递信息计量的过程,并将信息计量的结果用一定的形式传递给外部信息使用者以便于他们决策。由于信息成本及公共品等原因,经营者一般不愿或尽量少披露信息,造成在经营者(信息供给方)和投资者与债权人(信息需求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分布的不均衡。更严重的是,因受经济利益驱动,还可能出现市场欺诈和市场操纵,严重危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统一协调的信息披露制度,约束信息供给方的行为,对于增强经济运行透明度、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市场运作的效率水平。

(二)信息论中有关“信息”概念的分析

信息论创始人申农(c.E.Shannon)从信息量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度量,每一次信息的获取都是一次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的过程。申农提出的信息可以用两次不定性之差来表示,即:I=S(Q/X)-S(Q/x„)上式中,I代表信息,Q表示对某事的疑问,s表示不确定性,x为收到信息前关于Q的知识,x‟为收到信息后关于Q的知识。该式表示的意思是,如果消息的内容是收到人已知的,那么该人收到消息后就不会引起知识的变化,不定性没有消除或减少;反之,如果收到人对消息的内容事先并不知道,那么收到后就会引起知识的变化,不确定性就有所减少或消除。因此,从上式可以看出,只有通过信息拥有者的信息处理和传递,才能消除由于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引发的事物不确定性,减少对系统内外部事物的不利影响。

(三)关于保险信息的不对称性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认为,保险公司中很可能存在着经营状况和道德操守欠佳的公司。在投保人或潜在投资人与保险公司交易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掌握的有关自身的信息远远多于交易对方。如果影响交易的信息不能够及时准确的披露,一旦保险公司经营困难或破产,将会给交易对方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在市场上,不解决信息约束问题,完全依靠经济刺激并不能导致经济的最优分配。

(四)关于金融危机和信息披露之间的联系

对于金融危机与信息披露之间的联系,金融学家纷纷提出了各种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研究已将信息经济学及其信息控制方法引入传统的金融风险与监管领域,特别是引入信息披露制度,导致对传统金融业经营与监管的反思。1998年,第二代、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

的研究从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分析了当代金融危机爆发的成因,认为其重要根源就是金融透明度差,过度的信息蔽障。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运用信息经济学,分析和诠释20纪末全球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强调了在金融危机发展过程中封闭信息、过度保护、隐蔽实际财务状况以及所采用的传统金融监管方式,都对金融风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信息披露制度问题在金融风暴中凸显出来。

三、国外关于保险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

(一)美国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60号公报是专对保险业所发布的第一份财务会计的标准,该公报适用于公司组织的人寿保险业、财产及责任保险业以及所有保险业的财务报表一般目的所建立的会计与报表表达的标准。

同时,美国的信息披露状况还要接受国际机构的监督。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保险信息披露的指引,其中,《保险监管核心原则和方法(ICP)》中的第26条专门对保险公司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作出了要求:保险公司应披露的财务状况和面临风险的信息;披露包括财务状况、财务表现等定量和定性的信息;面临的风险和如何管理风险的情况及公司治理及管理;至少每年提供一次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并对外公布;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监控,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披露符合要求。“安然事件”丑闻发生后,美国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于2002年7月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其中与公司相关度最高的是30

2、404和906条款,强化公司高管对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责任,强调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并加重对违法行为的处罚。

(二)欧盟国家

根据欧盟2003年的立法草案,所有已在欧盟国家上市的约7 000家公司(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最迟应当从2005年开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进行信息披露。《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保险公司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其中的第4号《保险合同》。为了使保险公司在2005年能够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将保险合同项目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成果发布于2004年3月,主要对现行保险会计实务做出一定修改,第二阶段是由保险合同专家组对保险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视,帮助分析保险合同相关的会计问题。

尽管第二阶段涉及到对保险公司会计的具体确认与计量且目前尚处于讨论阶段,但是第一阶段所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已经明显改善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另外,欧盟国家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监管机构和司法部门也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制约,比如英国出台了《公司治理综合准则》。

(三)日本

日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对保险信息披露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基本实施了较为完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为确立长期有效的保险监管体制,日本政府新建了日本金融监管厅,在金融监管厅下设保险部,要求监管不仅要对保险公司负责,更要对市场负责。因此,作为监管基础的会计、审计程序和报告应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只有如此才便于统一公平地衡量资产质量和运营状况。只有良好的信息披露,才能实现监管的中立与公平,才能保证市场竞争的透明和效率。为全力恢复市场对保险业财务报表的信任度,要求采用美国会计、审计标准,同时要求非上市保险公司必须履行与上市公司相同的义务,进行同等程度的信息披露,接受相同的会计审计,并明确了保险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伪造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

(四)新加坡

新加坡对于保险信息披露的规范主要见诸于《公司法》、《保险法》和新加坡注册会计师协会(ICPAS)颁布的会计准则(SES),上市的保险公司必须遵循SES的相关披露要求。新加坡保险管理局对保险信息披露的具体规范主要依靠一些指引性文件。

(五)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审查委员会发布的《综合保险业务与财务报告》分别包括公司形式和非公司形式的对外报告,同时还颁布了规定向监管机构报送的监管报表的文件,保险监管机构也出台一些规章制度,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制约。

四、启示与建议

(一)信息披露制度既要努力与国际惯例趋同,又要考虑本国体制背景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保险会计信息披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协调化,其背后是保险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只有在统

一、科学、严格的会计准则基础上,各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才能得到保障。但趋同不等于完全等同,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所建立的会计准则体系,在要求其符合技术性规范的同时,还应考虑国家体制背景。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与保险公司相关度最高的是

《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规范了保险人签发的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列报。这些准则在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趋同,但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把趋同与创新结合起来。比如,国际会计准则对保险合同成立的要素主要看重大保险风险的转移程度,而在我国新准则下,将“重大“两字移去,保险合同成立的要素主要看是否存在保险风险,不考虑保险风险转移的程度。又如,美国通用会计准则FAS60《保险公司会计处理和编报规则》第29条规定承保费用应予以资本化,并且根据相关保费收入的确认比例予以摊销。国际会计准则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实务操作中通常对保险合同(长期及短期)的承保费用采用递延摊销的方法。而在我国新准则下,承保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能递延。

(二)信息披露应实行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采取适当披露方式

通过1~2 1-文献回顾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是信息披露产生的理论基础。一般来说,完全通过保险公司进行直接自愿的信息披露是不可行的。因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在完全基于自身利益来选择所披露信息的条件下,会出于自身效益性和安全性的考虑,而通过发布虚假信息、粉饰报表等手段掩饰其不良的经营状况。因而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问题。通过强制信息披露减轻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息误导、风险累积,提高稳健型保险公司的信誉,符合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的初衷。1998年以来,第二代、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的研究证实,过度的信息屏蔽和金融透明度差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在这些国家中,缺乏全国统一的披露要求,缺乏单个金融机构的关键财务数据,缺乏对金融监管机构或公众提供不准确报告行为的严厉惩罚措施,缺乏对金融机构本身的独立的资信评级机构,投资者要区分健康与不健康金融机构常常是很不容易的。

当然,强制性信息披露对于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内幕交易和信息误导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也可能因此产生负面效应,如迫使公司公开本属商业秘密的事项,这样不利于竞争。所以,全然不顾信息披露的代价而一味追求所谓的充分披露,则可能严重损害当事者的利益。由此可见,强制披露的信息与自愿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源,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实行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进行适度的信息披露。一方面,政府通过重点加强有关披露的规则、制度的设计,制定最低披露要求、公认的会计和审计准则,逐步加强对披露行为的管束,以逐步明确披露的内容、格式和方法,强制公司按照规定披露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最低规定以外的信息,由公司采取自愿的方式进行披露。

(三)应加强公司治理框架下信息披露建设,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制衡和良性互动

从以上比较分析显示,近几年来,美国、欧盟国家、澳大利亚等国家提出了公司治理中信息披露的新规则,从各国法案来看,无一不强调了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可以说,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是公司治理的基石。真实而全面的会计信息披露为参与公司治理的各个主体提供了他们所需的直接的信息来源,使得公司治理能够有效运作。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的存在,需要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即通过一套制度安排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使真实、公允的信息的产生成为可能,从而可以使委托人正确评价代理人受托责任完成的情况,减少代理人的偷懒行为和道德不良,降低代理成本。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保险公司应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并采取相应对策实现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有效制衡和良性互动。在我国现有的治理框架下,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下增设专门的“披露委员会”,主要由公司的法律、财务、审计等人员组成,具体包括总法律顾问、首席会计师、首席风险管理官、内部审计师等,负责考虑信息的重要性、及时确定对外披露事项;同时,在信息披露中增加公司治理结构的信息含量和实质内涵,强化对公司治理激励约束机制的信息披露。

(四)应加强保险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的干预,完善保险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系统

信息披露制度与保险监管机构的整个监管战略和监管政策密切相关,而保险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又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美、日、新三国的保险监管机构对本国保险信息披露都非常重视,无不对信息披露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并且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规范信息披露行为,从而提高了该国保险业的透明度。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约束力不强,各经济主体缺乏内在披露动力。针对我国保险业缺乏透明度、存在虚假报告的状况,如何加强保险业的信息披露成为摆在保险监管机构面前的重大课题。因而迫切要求监管机构改革完善我国的监管体系,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定相应的信息披露规范,促使保险业提高信息披露力度和质量。

事实上,中国保监会自2003年3月起相继颁布了有关偿付能力的信息披露规定,2006年2月7日颁布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试行)》,2006年12月7日又颁布了《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出台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规范,建立监管信息的电子化系统,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不断提升保险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使信息披露向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最终建立以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为三大支柱的现代保险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第三篇: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比较

一、 预算会计的含义及其特点

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一门专业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与企业会计相比较,预算会计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财政性”的特点。“公共性”是指预算会计主体属于政府和公共部门,以实现公共职能为目的,以公共资产为核算对象,以公共实务为核算依据,以公共业务成果为主要考核指标;“非营利性”是指预算会计主体不以营利为目的;“财政性”是指单位预算会计与国家财政之间存在一定的资金领拨关系。

二、 企业会计的含义及其特点

企业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采用特定方法,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为有关方面提供可靠、有用和公允财务信息的一门专业会计。

企业会计的主要特点是:以资本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核算、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经营资金运动。

三、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相同点

(一)制订的目的和依据相同

1 两者都是在第一条中明确这个问题,制定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和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会计准则的。

(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相同

两者都有四个前提条件,分别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三)采用的记账方法相同 两者均采用借贷复式记账法。

(四)记账使用的文字相同

两者都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四、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预算会计在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划分和组成内容、会计等式以及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等多个方面有其特殊性,与企业会计有明显的差异。其差异如下:

(一)适用范围不同

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各级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适用对象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所以又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而企业会计适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企业。

(二)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

预算会计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事业单位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

2 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均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三)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预算会计以资金核算为中心设置会计科目体系,具体说就是以收入和支出为中心建立的科目体系;企业会计则以财产核算为中心建立会计科目体系。预算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即使相同名称的会计要素,其内容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预算会计中,我们长期习惯于收入、支出和结存三个要素,这主要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财政全部包揽,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1998 年开始执行的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财政部提出了五大会计要素理论,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四)会计等式不同

预算会计的恒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企业会计的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五)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

在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对应;对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方法;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属于内部成本核算;一般没有损益的核算。

(六)会计客体即其核算对象不同

会计行为的客体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的客体实质上

3 是资金的运动。虽然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活动都是围绕资金的运动而进行的,但是由于各单位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他们的经济活动和所应达到的目标不一样,因而价值运动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企业会计的对象是从事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预算会计的对象是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的资金运动。

(七)会计核算的原则不同

预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的原则一共有十二条:客观性原则、有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原则、全面性与重要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八)核算过程不同

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要涉及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而且每一过程都涉及收付两个方面,核算过程复杂;而预算会计的核算过程只涉及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两个方面,没有生产和销售环节,核算过程相对简单。

(九)核算目的不同

预算会计投资目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具有宏观性和间接性;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性和微观性。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核算,使企业以最少的资金

4 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预算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体现预算收支政策的执行情况,不在于营利。

(十)会计报表的内容不同

企业会计的会计报表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报表说明书。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

五、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作用

预算会计在国家宏观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财政收支,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核算和监督,为合理调度资金提供会计信息,并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服务。而企业会计则是通过一系列的会计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首先,会计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其次,有助于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再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在各自的领域均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互为补充,互为依存。

参考文献:

1. 李海波,刘学华. 新编预算会计[Z].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年7月

2. 张淑霞. 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06期

3. 夏颖冰. 论我国两大会计体系区别[J]. 商场现代化.2011年3月 4. 关秀峰. 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 财经界.2009年03期 5. 张晶. 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 新财经.2010年

第四篇: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异同比较

区别:

1、制定会计标准的机构和准则制定程序。中国由政府部门制定会计标准并且通过法律强制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再通过自由市场的影响力和国家强制力执行。

2、财务报表具体形式。中国要求财务报表中各项目按照规定的顺序列出,国际会计则只需要符合会计原则和其他各项要求,不强调各项目的报出顺序。

3、中国与国际会计标准存在时间性差异,中国会计标准存在推迟确认收入和提前确认费用,如公允价值超过账面成本时中国资产不能重估,而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可以确认重估收益。有的项目是永久性差异,国际会计标准将其计入当期损益,而中国却不能确认收益,如非公允关联收益、子公司、联营企业增资扩股损益、债务重组、非货币性收易、政府补贴、社会捐赠。

4、企业合并及合并报表核算。因为我国的购买法与国际的购买法不一样,国际购买法是基于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中国是历史成本的,国际会计准则下的购买法并表时抵销与我国就有很大差异,商誉的确认和摊销差异也很大,所以只要有并购行为发生,一般都会产生差异,而且这个差异可能很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确认子公司超额亏损,而中国列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等。

5、国际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适用的是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与我国适用的三种方法都有显著差异,所以在所得税这一块境内外差异也往往很大。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以前确认的递延税项资产在本重新评估后被认为在今后不可能转回的项目予以冲销,这些项目在中国会计准则及制度下一直未予确认。

相同:

1、会计基本原则。比如报告中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2、强调会计道德。要求所报出的财务信息确切及时地反映公司的营运情况,不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行政要求。

3、会计基本假设。概括地说,分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便于每个会计期做一次报表,方便公司内外的报表使用者了解公司营运情况)以及货币计量假设(只有能用货币计量的元素才进入会计报表,其它能影响公司营运状况但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情形则不予通报,如员工、经营者或所有者的健康状况、工作态度等)。

4、财务报表的基本组成相同。大致分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附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

5、采用复式记账法。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

第五篇:行业会计比较课程标准

《行业会计比较》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学时/学分 48/3 编制负责人 系部审核 教务处审核 一、课程定位 《行业会计比较》课程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行业所需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后开发的一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本课程通过介绍商品流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企业4个主要行业的典型会计业务,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各个行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行业领域的认识,从而使其具备社会各行业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学生在不同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需要,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会计学基础》、《中级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纳税

二、课程设计思路 《行业会计比较》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设计总体思路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会计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为要求,采用工作领域模块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通过对商品流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企业4个行业会计理论教学、实务训练、企业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学习项目、完成任务中学习并掌握各行业会计的经营管理特点,熟悉各行业典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切实增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行业账务处理变化的应对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等方式,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商品流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企业等4个主要行业的经营管理特点,熟悉其典型的经济业务类型和业务流程。

(2)熟悉各行业典型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

(3)掌握这4个行业的典型经济业务(存货、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

2、职业技能目标 (1)能根据行业经营管理特点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2)能根据行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具有一定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3)初步具备根据行业经营管理特点选用不同会计核算方法的能力。

(4)能编制各行业主要会计报表,并进行相关项目分析。

(5)能根据不断变化的会计理论环境进行自我学习与知识更新、补充。

(6)具备基本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1)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2)能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较高。

(3)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文字沟通及灵活应变能力。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1)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科目成绩合格。

(2)参加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科目成绩合格。

四、先修、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及要求 《会计学基础》: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并掌握会计要素、借贷记账法的内容及具体运用,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和财产清查的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的具体要求。

《中级会计实务》: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账务处理,理解并掌握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及分析方法。

《会计电算化》:以制造企业为情境,以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为主线,让学生通过会计信息化认知、电算主管岗位、总账会计岗位、出纳岗位、薪资会计岗位、资产会计岗位、往来会计岗位等7个学习情境的学习,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熟练地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业务操作,达到财政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电算化技能的要求。

《财务管理》:通过投资管理、融资管理、损益管理、日常资产管理、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等方式,从动态上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资金流动,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事前规划与事中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

《纳税实务》:通过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工作涉税业务的计算和申报纳税能力,使学生具备主要税种的计算和纳税申报操作能力。

2、后续课程及要求 《会计综合实训》:以各行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根据所取得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完成凭证的审核与填制、各种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月末对账与结账工作、各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各种纳税申报表的编制与申报等工作任务。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1、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本课程总学时48学时,开课学期为第五学期。教学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系统介绍了行业的划分,行业会计规范体系,行业会计核算的原则、核算对象及核算方法,以及各行业会计进行比较的意义和比较方法。第二部分是各行业会计的具体核算以及与其他行业会计的比较,内容包括:商品流通企业存货、营业收入、商品流通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核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产品、开发成本和开发损益的核算;

交通运输企业存货、营业收入、运输企业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核算;

旅游餐饮服务企业存货、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各行业会计业务核算上的主要差异所在,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各行业特色业务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能够适应不同行业对会计岗位的需求。

本课程教学重点:商品流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企业4个行业经典业务的会计核算。

本课程教学难点:商品流通企业中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存货购进、发出、储存的核算方法;

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产品完工的核算、开发成本的计算及分配核算;

交通运输企业燃料存货、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分配的核算;

旅游餐饮服务企业中旅行社收入、饭店的客房和餐饮收入的会计核算。

2、课程教学内容 序号 单元(工作任务模块或实训项目) 教学内容及要求 活动设计 课内学时安排 1 总论 教学内容:行业与行业会计;

行业会计核算;

行业会计比较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行业划分标准及行业规范体系内容;

掌握行业会计核算的原则、对象、方法。

项目实训:理论内容单选、多选、判断题练习 1 2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教学内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主要经营活动与主要特点;

商品存货的核算;

营业收入的核算;

商品流通费用、成本和利润的核算;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与其他行业会计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主要特点;

掌握商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存货流转的核算;

掌握商品流通企业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 的会计核算。

项目实训1:批发企业商品购进、销售的核算(毛利率法下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 项目实训2:零售企业商品购进、销售的核算(售价金额核算法下商品进销差价率的计算) 项目实训3:受托代销商品销售的核算 12 3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 教学内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的特点;

房地产开发企业产品的核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的核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损益的核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与其他行业会计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掌握房地产开发产品的会计核算;

掌握土地开发成本、代建工程开发成本、配套设施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的会计核算;

掌握周转房的会计核算。

项目实训1:土地开发与代建工程开发成本的核算 项目实训2:配套设施开发与房屋开发成本的核算 项目实训3:开发间接费用的核算 项目实训4:周转房的核算 12 4 交通运输企业会计 教学内容: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的特点;

企业存货的核算;

企业营业收入的核算;

企业费用、成本和利润的核算;

交通运输企业会计与其他行业会计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交通运输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掌握企业存货(燃料、轮胎)的会计核算;

掌握企业营业收入的核算;

掌握企业营运成本的核算。

项目实训1:燃料的核算(满油箱制、盘存制油耗核算) 项目实训2:轮胎的核算 项目实训3:基层站、所营业收入的核算 项目实训4:汽车运输营运成本的核算(运输成本、燃料费用、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养路费分配) 10 5 旅游餐饮服务企业会计 教学内容:旅游餐饮服务企业会计的特点;

企业存货的核算;

企业营业收入的核算;

企业费用、成本的核算;

旅游餐饮服务业会计与其他行业会计的比较。

教学要求:了解旅游餐饮服务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掌握餐饮企业食品原料、物料用品的核算;

掌握饭店营业收入的核算;

掌握旅行社营业收入的核算;

掌握旅游业营业成本的核算。

项目实训1:饭店购买、领用食材的核算 项目实训2:饭店客房出租率和租金收入率的计算,客房收入的核算 项目实训3:饭店餐饮食品售价计算(毛利率法、成本加成率法),餐饮收入的核算 项目实训4:旅行社(组团社、接团社)营业收入的核算 项目实训4:旅行业营业成本的核算 11 复习、考试 2 合计学时 48 六、课程实施 1.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 (1)专任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和一定的行业会计核算岗位从业经历,熟悉《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采用直观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进行示范教学,并能指导学生完成不同行业会计岗位实训。

(2)兼任教师:要求为各行业单位的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等岗位专业会计人员,能提供行业经营管理背景,具有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能指导学生对行业单位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2..课程实践教学方式和条件 (1)实践教学方式 本课程实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形式。校内实训形式:①进行项目操作实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实训项目由学生进行操作训练;

②提供网络平台在线实训。通过职教新干线的空间平台提供本课程实训资料,学生可以在线进行实训操作。校外实习则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如: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公共交通运输公司、汽车客运站、中小型旅行社等,采取工学交替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进行现场观摩实训。

(2)实训教学条件 本课程拥有1个会计分岗仿真实验室、2个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室和2个多功能综合实训室,每个实验室均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与互联网连接,可同时容纳300人操作。另外拥有校外实习基地10个。

七、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遵循“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重视在校学习与职场工作的一致性,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工作任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六步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内容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等。

(1)六步教学法 将教学组织分为明确任务、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六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准备等信息搜集,制定课程教学方案,并准备各项教学资料。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和会计工作流程实施模拟工作过程,并以“过程+结果”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2)情境教学法 在仿真化的专业教室中,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某个企业的财务和业务部门的办公室。教学所用的各类账本、单证、印章等资料,全部按照企业会计岗位实际工作所配备。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会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3)案例教学法 将案例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对不同行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理解。

(4)课堂内容总结法 加强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每堂课末都留下几分钟时间做课堂评估与反馈,针对学生不理解、不易弄懂的内容再次复述或个别辅导,同时布置下次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5)比较分析法 引导学生将不同行业会计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相关知识点的异同。

2.教学手段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本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突破根据单一教材进行教学的模式。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运用电子课件、投影、视频等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各行业企业会计核算业务示范操作过程演示,使学生得以全面了解行业会计工作内容及操作流程。同时,所有多媒体教室都与网络连接,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和教学资源获取的广泛性。

(2)网络教学 教师通过构建职教新干线网上个人空间,将本课程授课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案例、实训指导、参考书目等放入职教新干线平台的学习空间,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和教师交流提供一个远程会计教育平台,实现课堂重实训,讲授突重点,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3)互联网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QQ群等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加入不同行业会计专业讨论群,从中学习行业内工作人员分享的会计工作经验,同时由各行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指导老师进行网上专业化指导。

八、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主要考核与评价学生对各行业典型业务会计核算的理解,是否能够运用所学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会计核算方法等,对不同行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准确的会计处理。考核的最终评价由三部分考核评价构成,各考核评价方式分别按满分100分独立计分:

1、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 期末考核即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评价主体为教师。考试题型不少于四种类型、小题数量不少于40个(含技能操作题),考试内容要覆盖各个章节并适当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难易程度要适中,题目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套试卷中,难易程度题目所占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50%,较难占25%,难占5%。同时试题要合理安排题目的能力层次结构,每套试卷中,各能力层次题目所占的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0%,领会占30%,一般应用占50%,综合应用占10%。

2、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实训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团队协作情况等。评价依据:平时表现(25%)+作业成绩(25%)+课堂讨论(25%)+技能考核(25%)。考核方式采用考勤、课外作业、项目答辩、操作等方式,考核主体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校外企业专家评价。

3、课内实训评价 序号 任务模块 评价目标 评价方式 评价分值 1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 能准确进行批发企业商品购进、销售业务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零售企业商品购进、销售业务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受托代销商品业务的核算。

学生互评 教师检查操作效果 25 2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 能准确进行开发产品完工及销售、转让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土地开发成本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配套设施开发成本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房屋开发成本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开发间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会计核算。

学生互评 教师检查操作效果 25 3 交通运输企业会计核算 能准确进行燃料、轮胎等存货的核算;

能对公路汽车运输基层站所营业收入、运输企业本身的营业收入进行会计核算;

能准确进行运输企业之间营业收入相互结算的核算;

能准确进行汽车运输企业运输成本的核算。

学生互评 教师检查操作效果 25 4 旅游餐饮服务企业会计核算 能准确进行餐饮企业存货的核算;

能准确计算饭店客房出租率和租金收入率,并对客房收入进行核算;

能运用毛利率或成本加成率计算餐饮企业食品售价,并对餐饮收入进行核算;

能准确进行旅行社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核算。

学生互评 教师检查操作效果 25 4、课程成绩形成方式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期末考核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和集中实训评价三部分综合得出,各考核评价方式分别按满分100分独立计分,再按权重折算计入课程总分,权重分别为60%、20%、20%,即:

课程成绩=期末考核分值×60%+教学过程评价分值×20%+集中实训评价×20% 课程总分满分为100分,课程成绩60分为及格。

九、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使用教材:

《行业会计比较》,郭大伟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第3版) 参考书:

[1]《行业会计比较》,张流柱,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1年12月) [2]《行业会计比较》,蒋晓凤,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版(2012年9月) [3]《行业会计比较》,傅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4版(2011年3月) [4]《多种经营会计》,刘晓峰、高伟、王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3版(2011年8月) [5]《行业会计比较》,黄启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2013年1月) [6] 《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7]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多媒体资源:

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各教学班级100%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职教新干线个人空间的接通实现了教师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自由沟通。

实验(训)室利用:

本课程有1个会计分岗仿真实验室、2个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室和2个多功能综合实训室,共300个操作位,实验室模拟了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教师用机配备有高速CPU、大容量的硬盘、投影仪,拥有高效运行的校园网。实训项目开出率100%,实验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

校外基地利用:

经过多年努力,已建立10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为课程的现场教学、学生认知实训、社会调查和顶岗实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还是本课程教师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的场所。每年学生都在这些基地中接受了操作技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