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世界对中国的影响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与兄弟国家的友好往来。世界服饰演化中曾有一个东服西渐的史,中国的蚕丝,赋予了中国服装的飘逸以致具有与抒情诗一样的美;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远播世界各地。中国在世界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以特有的古老与丰富去影响着世界服饰。

第一篇:世界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摘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是由其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其周期性是必然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分析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国;世界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生产力将得到迅速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也不是没有曲折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绝不会永远持续的增长,资本主义内部的所固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根本矛盾的存在。由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资产阶段聚集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而无产阶级则愈加贫困,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两极分化导致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的不足;社会购买力不足使实体经济的产品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过剩,但这种过剩是相对的过剩,即相对资产阶级的过剩,相对无产阶段的匮乏;随后这种产能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而且将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周期性的爆发。历史上无数的金融危机都验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论断。

一、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成因

美国2001年经济危机发生后,以互联网、新兴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经济泡沫覆灭。随着美国生产力的恢复,房地产、汽车等领域迅猛发展,产量剧增。产能过剩与人民消费水平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是开始从金融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人们提前消费、预支消费。希望房地产等实体经济领域的产能能够通过金融手段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通过金融信用和债务关系创造的社会需求来解决过剩的产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美国12次调整利率,使得消费者还贷压力加重,最终无力偿还贷款,产生逆向连锁反应,导致金融业出现危机。因此,解决消费需求同产能过剩的矛盾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其归根结底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

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国的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广泛参与世界经济合作,这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的实体经济、金融各方面联系愈加紧密,把自由市场经济所拥有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等消极因素扩大到全球范围,哪一个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便很快会波及全世界各个国家。从实体经济看,2004年至2006年,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由30.7%增加到36.8%。而美国、欧盟、日本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2001-2007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27.5%,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21%。主要产品为建材、纺织类等产品,美国经济危机发生后,房地产业等社会实体经济日益萧条,使中国钢材出口量大幅受阻,中国国内出现了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大量企业经营形势窘迫。从金融方面看,美元连续多年大幅贬值,自国家2005年4月实行汇率改革后,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前对美元的8.27,变成了今天的6.39。受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大量的境外投资涌入中国,在国内通胀大趋势的影响下,推动了整个工业原料、人工、仓储、销售、管理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使着国内生产成本日益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直接使出口产品的结汇收入转化为人民币时遭受损失,利润空间锐减。

二、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

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显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比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针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国要从自身出发,找到缓解金融危机的办法,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降到最小。

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动摇。要深刻的认识到市场经济具有的两面性,发挥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层面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规范经济管理,对经济的宏观与微观、公有与其他所有、实体与虚拟经济进行平衡摆布,遏制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因素。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即要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管理的作用,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调控、监督、预警措施,有效缓减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弊端。

其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对市场进行引导,大力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的市场经济金融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扬弃单纯追求GDP的做法,实现经济、人口、环境间的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和可持续力。

总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是由其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其周期性是必然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在市场经济的管理上比其他国家更具优越性,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将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建,杨存存.对马克思恩格斯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的解读[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4).

2、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4(5).

3、夏波.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2008年经济危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5).

4、张芳,吴国荣.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及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5、牛宝德,何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经济危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4).

(作者单位:西安政治学院研究生大队)

作者:王娜

第二篇:论中国民族服饰对世界时装的影响

摘 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与兄弟国家的友好往来。世界服饰演化中曾有一个东服西渐的史,中国的蚕丝,赋予了中国服装的飘逸以致具有与抒情诗一样的美;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远播世界各地。中国在世界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以特有的古老与丰富去影响着世界服饰。

关键词:丝绸;影响;中国风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在世界上享有“衣冠大国”之誉。这不仅因为中国历史久远,也不仅因为地大物博,关键是中国的服装成分——丝,出现最早,神奇瑰丽,最引人艳羡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保持唯一的优势。中国的蚕丝,赋予了中国服装的飘逸以致具有与抒情诗一样的美;而且,由于中国古人的慷慨,还使它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远播世界各地。

中国的富有特色的服饰,是中华民族创造,但同时应注意的是,它曾经得到世界多种民族服饰文化的滋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与兄弟国家的友好往来。世界服饰演化中曾有一个东服西渐的史,那就是中国的丝绸,连同中国的服装款式特别是服饰上的图纹输送至中亚、西亚与欧洲。

1 中国服饰业实力与广收博采

1.1 实力与广收博采

无论是中国蚕丝西运,还是汉以来的东服西渐,这些成功的运行都离不开物质基础。中国的服饰业,特别是丝织业以及印、染、绣等所拥有的实力,使得这种成功成为可能。汉以前,战国的织绣业已经显露出蓬勃的生机。也就是说,战国织绣工艺继商周之后,已有了显著发展,产地普遍而且品种繁多,尤其注重染色和纹饰的美术效果。当时山东一带的“齐纨鲁缟”曾赢得“冠带衣履天下”的盛名。汉代丝织的品种和质量都有很大发展,不仅在中国织绣史上属于一个重要时期,而且从汉代起确立了中国丝织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另外,由于唐代疆域的扩大、边境的稳定、政令的统一、思想的开放,再加上经济的繁荣,对外交流的主动以及文学艺术空前灿烂,造就了一代充满自信的大唐人。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文明之邦,唐代人向各民族文化艺术展开了博大的胸怀。总之,唐代服饰集前代人的努力和成就,又吸取各国服饰精华,融会贯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随着大唐在世界的声望,反射给各国,其本身就构成了中国“衣冠大国”地位,并对世界服饰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1.2 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及海上丝绸之路

早在唐以前,东晋法显和尚从长安经陆上丝绸之路到天竺等地取经,然后由海路回国。公元2世纪后,世界服饰发展的格局,虽然主要是东服西渐,因为丝绸面料已经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但当时,由于拜占庭在服饰交汇时代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因而世界服饰交流中事实上是以拜占庭为中轴,向东西方分别吐纳。拜占庭帝国本属西欧,迁都到西亚,这就占有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继承欧洲原有的服饰传统时,有足够的能力和便利的渠道,广泛吸取东方的服饰艺术精华。拜占庭在消化以后,又自然而然的影响了西欧,同时影响东亚。可以这样说,波斯国的军服铠甲与中国中原的常服服饰的对外影响,也曾明显地呈现出东传的趋势。这种趋势的流向,决定了需要海路的畅通。从而使海上交流之路也赢得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名。

首先说,中国服饰东传不同于东服西渐,“东服”是以丝绸为物质基础,以中国中原为源头,时间起始于中国汉代。而服饰东传基本上自魏才开始,东传的内容既包括丝绸质料,也包括服饰图纹,同时还包括中国的服饰制度。也就是说,中国东传的服饰实际上包含着西亚和欧洲的服饰因素在内。中国服饰东传到日本,是中国对东南亚服饰产生影响的重要内容。

2 中国服饰对世界时装的影响

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近现代社会的人们又开始厌倦机械加工服饰的倾销与雷同,这时候,欧美国家的设计师感到,古老的中国有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服饰文化源泉。中国的丝绸,东方的典雅,农业国的悠久文明,如同酿造出浓烈的老酒一样,使得中国服饰的魅力芬芳且又有隽久。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末时,服饰上的复古思潮,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试图回归自然的情感,于是,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2.1 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中国丝绸与旗袍

公元17世纪以来,法国宫廷和王公贵族竞相购买、收藏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其中以丝绸、成衣、绣品、瓷器和镜、扇等为主。直到18世纪,法国仍然在流行“中国风格”和“中国趣味”,人们以采用中国物品,模仿中国式样为时尚。出生于1878年的法国服装设计师波埃丽特(PaulPoiret),非常喜爱东方服饰的艺术风格。他尝试着吸取中国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改良旗袍的特点,将时装款式设计成能体现妇女身材曲线的连身裙,也在两侧下摆开差,直到膝盖处,赢得了追求时髦、讲究新奇着装的巴黎妇女们的称赞,一时流行开来。由于这种裙子以中国的绸缎制作最为考究,所以引起中国丝绸和锦缎的销量猛增,以至从法国流行到英国,使英国的锦缎销售生意也颇为兴隆。1944年,波埃丽特逝世,但他所倡导的东方风格在欧美国家从未间断过,在西方,中国旗袍式的女裙一直流行到20世纪50年代末。这样一来,显示苗条与富于曲线中国旗袍终于在世界时装舞台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综上所述,中国服饰引起世界各国人最大兴趣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丝绸面料的魅力,它柔润、轻盈并绮丽光亮,令其他面料望尘莫及。二是旗袍这种服装款式的魅力,它衣襟紧扣,腰身瘦窄,使女子的身体曲线,完全可以在紧附却不紧贴的服装穿着造型中表现出来。再加上侧斜襟的韵律,使旗袍能够充分衬托出秀美、端庄、典雅、含蓄、沉静的东方女性的风姿。

2.2 20世纪后期的回归东方“中国风”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春风吹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各国服装界人士在相隔30年后重新领略到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传统服饰风采。于是,中国华贵的丝绸面料,素朴的蓝印花布以及柔和且有鲜亮的色彩组合与含蓄典雅的古服款式,都宛如给现代设计概念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1936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率先在中国推出一台最新时装。

1981年——1982年米兰秋冬时装发布会上推出一套属于夜礼服的套装,也有明显的“中国风”。作者是1933年出生于意大利的时装设计师马里于卡·曼代利(Mariuccia Mandelli)。设计师声称,她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京剧的戏装,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套运用了古今中外多种不同的元素,经糅合加工而成形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露西尔(Lucile)是出生于1863年的英国高级女装设计师,全名为露西·克雷斯汀娜·休瑟兰德。她是早期时装设计师中热衷于罗可可风格的代表人物。在她所设计的两件套夜礼服中,上衣无袖类似背心,交领,即向右掩的大襟式领型,直接受到中国服饰的影响。而且,透明的女衬衫在胸前和袖下都饰以流苏,宛如中国的缨络,这显然是东方式的。

问世于1986年春夏时装发布会上的一套女子时装,创作者自己坦言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东方服饰文化。这是生于1944年的意大利时装设计师詹弗兰科·弗雷(Gianfranco Ferre)的杰作。他考虑到西方服饰中的人体意识和动态表现,选用柔软轻薄的大红皮革为面料,衬里用同色人造丝。裙为露背式一步裙,前处理很像是中国古代的女士抹胸,转至背后成两条背带,裙摆后方开一小衩,使之行走便利。手镯和腰带则为几何形,又显示着强烈的现代感。作品在现代意识中融入了相当多的东方风俗服饰的文化内涵。

至于日本服装设计师,则更多地选用了中国服饰的综合意韵或某一局部。如生于1939年的高田贤三,他在1982年为青年设计时装中,选用了红色作为主调,裤子和围巾上的红地粉红花和翠绿的叶子,宛如中国农村被面上的大红大绿花纹,红、绿之间对比异常强烈,这里表现了中国民间棉织品的装饰风格。

时光流逝至1996年时,国际时装舞台上的东风热潮只增不减。中国传统服饰为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带来无穷的设计灵感。中国的编织绳结、中国的闪光珠片,中国的戏装,中国的立领、盘扣、疙瘩襻以及丝质面料上的手绘和布质上的蜡染……都在深深地感染着世界时装设计师们,包括伊夫·圣·洛朗这样的顶尖设计师。

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更大规模的流行。许多香港同胞在1997年7月3日这一天,穿起各款中式服装去上班,以响应香港公益金等组织倡导的“华服日”活动。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日子里,世界各地的许多华人、华侨也都自动穿起各款中式盛装,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一方面,是各国时装设计师大量运用中国丝绸、绫缎、立领、对襟和蜡染、刺绣,加上中国装饰风格的花鸟图纹,使之成为东方符号,给现代时装赋予了含蓄与柔媚;一方面是国内的年轻姑娘们又将各种质地及色彩的中式服装从沉睡的服饰史册中焕然一新的搬到舞台或大街上。服装设计师们则认为:“东方是灵感的一个永恒的发源地。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拥有西方人早已丢失的闲情逸致。简朴的造型、手织的布料以及天然的植物染料,这一切与自然十分和谐,只有这样,服饰才可以富有生机,才可以永远清新,推动着服饰历史的进展。”

中国在世界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以特有的古老与丰富去影响着世界服饰,这是不争的事实。服饰,在这里显示着中国文化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赵刚.民族服饰[M].北京:香港新时代出版社.

[3]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咏梅 张海声

第三篇: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 要:2012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通过分析其他国家经济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 经济复苏

从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至今已经过去了近5年的时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从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仍处于不断调整过程中,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西方国家普遍面临较高的高失业、较高的债务水平及较高的财政赤字,未来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比如美国出现的财政悬崖以及欧债危机等问题,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未来经济的发展应更加依靠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自身的经济发展问题就非常引人关注。

一、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的基本状况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我们在关注中国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目前西方国家经济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可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1.美国经济存在复苏迹象

美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随着美国政府四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出,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成功的把危机的影响转嫁给了其他国家。美国经济逐渐回暖。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2%,比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的-0.3%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后续增长状况仍不容乐观。美国的失业率指标也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局面,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失业率一度达到10%以上,经过几年的调整,失业率指标在2013年4月回落到7.6%,但仍然偏高。

2.欧元区经济陷入持续衰退

金融危机对欧元区影响较大,欧元区很多国家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欧元区各国的GDP增长率近期持续负增长。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的失业率屡创新高,受债务问题困扰的希腊和西班牙等国的失业率上升尤为明显,西班牙2013年一季度失业率达到了27.16%,创下了历史新高,所以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

3.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低速增长

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内部出现一定的分化,传统的“金砖国家”增速同步放缓,而一些小型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

印度经济增速在2012年下半年呈现下降趋势,从5.5%下降至5.3%。印度2012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到5.2%,同时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2012年印度的贸易赤字达到1969.64亿美元,增长20.03%,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双赤字”可能将加剧印度的国家偿付风险。

巴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其2012年经济增长率仅为0.9%左右,创下巴西仅次于2009年-0.3%的近10年来的第二低的增长率,同时还低于拉美地区平均3.1%的增长水平。而巴西2012年的通胀率为5.84%,物价水平偏高。2012年巴西对外贸易顺差194.38亿美元,较2011年的297.94亿美元大跌34.8%,创2002年以来最低。

俄罗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能源,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对能源需求的减少抑制了俄罗斯的经济增长,预计2012年俄罗斯经济增速为3.3%。2012年全年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6.6%,2013年1月失业率进一步升至6.0%。失业率攀升、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以及通胀水平加剧的共同作用致使俄罗斯国内消费市场受到抑制。出口贸易方面,2012年俄罗斯外贸顺差约为1953亿美元,同比下降1.46%。

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根据对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形势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对中国经济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1.外需减少影响中国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仍在逐年增加,并且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率确是逐年下滑,2012年经济增长率只有7.8%,创了自2000年以来的新低。具体见图1说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方面。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储蓄率较高,消费相对较低,所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国外需求。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所以中国长期以来的外向型经济也遭受到了严重冲击。通过图2可以看出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及其增长率变化情况,其中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出口贸易量减少相当严重,2010年和2011年有所回升,2012年出口贸易额虽然仍在增加,但是增速仍在减少,出口情况回升势头略显缓慢。

2.增加了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

截至2012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1万亿美元,2012年全年增加外汇储备约130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中大约60-70%为美元资产,且其中大部分投资在了信用等级较高的美国政府债券上。如果美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那么投资于美国国债对中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但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美联储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不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并且保持低利率,使得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偏低,而这种低收益率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债权人带来巨大压力,中国外汇储备结构单一的问题突显,风险也随之加大。

3.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

中国经济近些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仍然要注意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经济中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消耗原材料数量比较庞大。由于国内资源数量的毕竟有限,中国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很高,中国的石油、铁矿石、天然橡胶、镍、铜等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均超过50%。随着美国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美元贬值,其他国家为了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纷纷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国际市场上包括原材料和能源商品等在内的以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这不仅会增加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通过商品价格传导给消费者,最终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三、中国经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中国政府应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及时调整发展路径,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1.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近些年来,中国出口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受到了较大的挑战,要想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就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这就要求不断完善我国的财富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家财富分配中的比重,并且通过税收等手段防止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做到还富于民;另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出,尤其是社保支出,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也要维持稳定的对外出口,继续发挥其在中国经济中的拉动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坚持把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2.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

中国政府必须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结构,改变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规模过于庞大,并且过分集中于美元资产这种现状。从总量上看,中国政府应实现藏汇于民,改变外汇储备过于集中在国家的状态。另外还应实现储备资产结构的多元化;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可以考虑按“三三制”原则储备美元、欧元和黄金。而从目前美元储备资产结构上看,需对短期债券、长期债券和股权投资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等多重目标较好的融合。另外,还可以通过为中国进出口银行注资等方式,通过贷款贴息等形式加强对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设备、紧缺能源和原材料进口支持力度,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3.合理确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2013年4月,我国CPI为2.4%,较3月份提高0.3%,由于国外经济形势,我国仍然面临着通胀压力,中国政府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准确并且有效的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应决策。

参考文献:

[1]张守芳,房红.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特区经济,2013年第5期.

[2]周妍,周曙东.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危机形成机理.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年4月.

[3]陈筱彦,魏嶷,许勤.流动性与金融危机.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月.

作者:张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