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拓展课教案

2022-08-09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上数学拓展课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二上数学拓展课教案

二上公开课教案

可能性的认识

吕菲菲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 在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探究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在主动参与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

课件、五子棋,每组两个布袋,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没有玩过猜硬币的游戏啊?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猜硬币的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硬币,我把它藏在一只手里,(师拿一个硬币悄悄放在一只手内)请你猜一猜会在老师哪只手里呢?

通过小朋友对硬币咋那只手里的猜测不一样,来认识到硬币藏在哪只手里这件事是不确定的,以此来引出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会这样,也可能会那样,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合作探究、猜测验证

1. 第一次摸棋子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刚才我们做了一个猜硬币的游戏,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摸棋子游戏,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的最棒! (1)提出活动要求,小组摸棋子

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带来了两个漂亮的袋子,分别是1号袋和2号袋。我们先看1号袋(出示1号袋),里面放了许多的棋子。你想知道这里面装着什么颜色的棋子吗?请小组长拿着1号袋让小组内的同学轮流摸棋子,每人摸一次,每次摸出一个棋子,让大家看看是什么颜色的,再把棋子放回袋子里,小组长摇一摇袋子,再让下一位同学继续摸(师示范)。每位小朋友都要注意观察一下你们小组同学摸棋子的情况。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团结,合作的最好!(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猜测验证

通过小组同学的汇报,了解到每个同学摸到的棋子都是黑色的,从而引出质疑:为什么同学们摸到的都是黑色的。学生们会想到袋子里都是黑色的,然后进行验证,验证得出学生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3)结论

通过刚才的摸棋子游戏,我们知道:当袋子里只有黑棋时,任意摸一个,一定会是黑棋,

--1--

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棋子。看来,在1号袋中摸出的棋子的颜色是确定的。 2. 第二次摸棋子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观察猜测

先将2号袋打开放在展台上展示,让学生们观察到袋子里有黑色和白色两种棋子,有刚才1号袋子不相同,所以如果在摸棋子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再让学生猜测一下如果让你任意摸一个,会摸到什么颜色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猜测,引出下面的验证。 (2)实验验证

下面我们来对刚才同学们的猜测验证一下。请小组长拿着2号袋,像刚才那样组织同学们摸棋子,这次摸棋子前先猜一猜可能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再去摸。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学生进行摸棋子活动,师巡视指导) 请小组同学对摸棋结果进行汇报,从学生的汇报知道,有的同学摸出了黑棋子,有的摸出了黑棋子,这和刚才同学们的猜测是一致的。

(3)得出结论

2号袋里装了黑棋子和黑棋子,所以任意摸一个,摸出的可能是黑棋子,也可能是黑棋子(板书:可能)。在摸出棋子之前,到底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这件事是不确定的。 3. 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通过两次的摸棋子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请几名同学师队两次摸棋子的过程进行总结,然后教师总结:通过两次摸棋子游戏,我们知道有些事情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 (板书:确定) ,可以说“一定„„”或“不可能„„”;有些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板书:不确定),我们就说“可能„„”。齐读:一定、不可能、可能。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 连一连

师:1号和2号袋里装的棋子的颜色不同,任意摸一个,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请小朋友看屏幕!(电脑出示)如果从下面3个盒子中分别摸出一个棋子,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作业纸上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生:第一个盒子里有10个红棋子,一定能摸到红棋子;第二个盒子里有10个绿棋子,不可能摸到红棋子;第三个盒子有5个红棋子和5个绿棋子,可能摸到红棋子,还可能摸到绿棋子。

师:这位同学解释的可真清楚。其他同学做的和他一样吗? 2. 判断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些事情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请小朋友看屏幕。(电脑出示)你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判断生活中的这几种现象吗?先想

--2--

一想,然后在每道题的后面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 3. 举例

师:小朋友们,除了这几种现象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呢?你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现象吗?先自己想一想,想好后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师: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小朋友给大家说一说,其他小朋友就当小裁判,听一听他说的对不对。

生1:我认为明天下雨是可能的。 生2:人们离开了水就不可能生存了。 生3:冬天青蛙冬眠是一定的。

生4:明天天气可能晴,也可能不晴。因为我们不知道,只有天气预报员才能知道。 生5:我认为天气预报员也只是预报,他们也不能确定明天能不能晴。 师:你们说得真好!还有许多小朋友想说,我们下课再继续交流。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大胆地说一说!

五、教后反思

二年级正处在抽象思维刚刚萌芽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必须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才能完成,直观演示和游戏的形式切入主题,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本节课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利用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索新知,从而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求知欲望很强烈,课堂效果也还不错,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在提出每个问题后应该多指名学生问一些为什么,又比如在一次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后教师没有及时总结出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说没有总结出“一定”、“不可能”用来描述确定事件或现象,而“可能”用来描述不确定事件或现象等等。“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

--3--

第二篇:二上数学计划教案

第一单元计划

教学内容:

测 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1、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3题、7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1分、2分、5分的硬币各一枚,磁卡一张,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书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板书)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说的对不对。(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测量验证。

三、作业设计

1、练习一第

1、

2、3题及7题。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5(

)

教室长10(

)

玻璃厚5(

)

铁皮厚2(

)

3、在括号里填出适当的数。

1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四、思维训练:

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五、课堂小结:

3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毫米来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第二课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教具准备:

例2情景图,尺子等。 教学方法:操作、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导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

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估算课桌的长和宽。

(2)同桌两人为一组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3)汇报测量方法: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四位小朋友。 (出示例2情景图)他们也参加了我们的测量活动,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测量的。

用学生尺测量的。

方法一:15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方法二: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方法三: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方法四:2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

(4)针对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的方法,师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分米)

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

2、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测量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练习:2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1、会选择分米为单位进行测量。

(1)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课桌的宽是_分米_厘米 。

厘米。

_分米_厘米,课桌的高是

_分米_(2)以分米、厘米为单位,测量前后两张课桌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4、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1)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5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的长度。 (3)生活当中哪些物品的长度约是1分米? (4)估测一下黑板的长度约是多少分米?

指名到前面测量,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准确长度。

三、作业设计:

1、练习一的第

3、

5、6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四、思维训练:

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条上,标刻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当测量较长距离或物体长度时,就可以用分米作单位;还知道了分米与米、分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分别是: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分米是小于米大于厘米的长度计量单位。)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第三课时

千 米 的 认 识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例3情景图,“做一做”的校园门口情景图,卷尺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名称。

1、钢笔长约15(

)

2、一棵大树高10(

)

3、纸板厚约5(

)

4、钉子长约4(

)

老师对学生填写结果进行评价。指出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常见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出示教材例3情景图: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谁能说一说这副图主要说了些什么?(从这里到叶镇还有21千米等)

关于千米这一概念,你们对它都有哪些了解?(千米也是长度单位、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又叫公里、1千米=1000米、千米是测量长距离时选用的计量单位)。老师补充说明

(2)出示课本第8页“做一做”的校园门口情景图。

提出问题:小华家到学校的路程正好是1千米,你能估测一下。“他家可能在哪里?”“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小组讨论并汇报)

老师指出: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猜测的,那么,到底1千米有多长,你们哪位同学估测最准确,你们能自己想办法来验证吗?

(3)分小组设计验证方案。

7 (4)汇报交流

老师补充说明,呈现如下方案:

方案一:走一步大约长5分米,走2000步大约是1千米。从学校门口出发,走2000步,看走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再计算一下时间。

方案二:出示课本第8页例4情景图。

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沿着100米的跑道走10次,就是1千米,并计算一下时间。

方案三:出示课本第7页右下方图。

学校操场跑道400米,沿着跑道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并计算出所用时间。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走1千米的距离,学生自己计算时间并汇报结果。

三、作业设计:

课本第9页练习二的

1、2题。

四、课堂小节: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想再了解那些相关的知识? 板书设计:

千米也是长度单位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千米又叫公里 1千米(公里)=1000米 千米是测量长距离时选用的计量单位

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

第四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情景图等。 教学方法:指导练习,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1米=( )分米 2厘米=( )毫米 50厘米=( )分米 1米=( )厘米

3分米=(

)厘米

80分米=(

)米

1千米=(

)米

2、1米–7分米=(

)分米

1分米–4厘米=(

)厘米

25厘米+15厘米=(

)分米

23毫米+27毫米=(

)厘米

2、观察这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关于长度单位换算的题)

3、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那么根据千米与米

的关系,你能正确换算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1)出示例5: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①全班同学一齐动笔写在书上。②指名说出解答思路。

(2)出示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指名说出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了解几种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老师导语:上节课,同学们同过亲身体检知道了,我们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每小时走4千米。

(1)提出问题:那么你们知道骑车1小时、坐汽车1小时、乘飞机1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吗?

学生打开课本完成第9页练习二第1题。

(2)组织反馈,增加相关信息量。

①指名说出连线结果。

②提问:除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外,你还知道其他以千米为单位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吗?(火车大约1小时行驶200千米等)

3、解答相关实际问题。

9 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0页看到练习二的第4题。

(1)引导观察,说一说从这副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中三组信息任意选择一组,结合日常积累的生活常识,帮助他们设计一下行动方案,并计算出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2)小组汇报,集体评价行动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

三、作业设计:

1、课本第9页练习二第3题、第10页5题。

2、填空。

8千米2米=(

)米

20千米—2000米=(

)千米

720米+300米=(

)千米(

)米

四、思维训练:

课本第10页练习二的第6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吗?(掌握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进一步感受了千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了解了许多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学会了如何根据这些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合理安排外出行程。) 板书设计: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第五课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例6情景图、一枚胸花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回顾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重量的单位?(克、千克)

2、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克,哪些是1千克?(1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两带食盐大约重1千克。)

3、想一想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重?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现在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美丽的森林村里住着许多的动物,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出示例6情景图,师:看!图上就是美丽的森林村,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1)提出问题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三、了解“吨”的应用价值。

提出问题: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质量单位“吨”呢?请举例说明。 (1) 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卫星、宇宙飞船、钢铁等的质量。 (2) 交通工具的载重量。如轮船、汽车、火车的载重量。

11 (3) 许多物体的质量总和。

四、学习吨与千克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抽生板演。

4、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五、作业设计:

1、课本第13页练习三的第

1、2题。

2、判断对错。

①粉笔长13克。

(

) ②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

) ③一个皮球重2吨。

(

) ④1吨铁比1吨棉花重。

(

)

六、课堂小结:

到此为止,对于吨的认识同学们满意吗?能谈一谈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板书:克、千克、吨)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归纳概括,形成网络。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你的想法,把这些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

2、组织反馈,集体交流分类情况。

板书: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指名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3、通过以上整理,我们对这些计量单位一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谁能举例说一说,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需采用千米、分米、毫米和吨这四个计量单位。

三、作业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1枝铅笔长约2( ) (2)一包饼干约重200( )

(3)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000(

) (4)一卡车西瓜大约重1( )

2、填空。

100毫米=(

)厘米

50千米=(

)米

3分米=(

)毫米

25米=(

)分米

16吨=(

)千克

2000千克=(

)吨

3、1只熊猫约重100千克,多少只熊猫约重1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学过的常用计量单位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整理认识到: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有五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常用的质量单位有三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吨、千克、克。同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数学

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三篇:2二上《数学广角——搭配》教案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学习排列

1、师拿出一个带着密码锁的小盒子

过渡:同学们,你们看!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马上就是新年了,这里有老师送你们的新年礼物,想看看吗?你打开吧!

2、学生打不开,因为锁着呢

3、教师引导,引出数字的排列

师:他打不开,为什么呢?这是一道密码锁,我们只有选择正确的密码才能打开,是吗?那老师给你个提示。

4、出示:例题1题目,指名学生读一读。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题目:密码是用

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师:你觉得密码可能是什么呢?还有吗?

教师拿出教具,问学生可能是123吗,为什么,可能是11吗,为什么? 预设:组成的是两位数,每个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师:那这个密码可能是哪个数呢,你能把

1、2和3组成的这样的两位数都找出来吗?

5、学生自己思考,写出组成的数。

师提要求:在老师发你的小信封里老师给你们准备了

1、

2、3的卡片,还有一张数位表,你可以一边摆一边把数记录在数位表中,如果你觉得你不用卡片摆,自己想就能写出来,那你就可以直接往表中写出这些数。明白了吗?好,请打开小信封开始吧,看谁完成的快!

6、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下,你写出了哪几个数?

实物投影展示,班级交流,他的意见你同意吗?让学生问,这是我想的,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

预设:不重,不漏(板书)

7、比较写对的想法,小组讨论哪个好,为什么?

预设:有序

师:怎么有顺序了?起名字,确定首位法。

8、小结:在组数的时候要做到不重,不漏,重要还得有序。

9、学生再练写一组试一试 师:你们知道怎么写又快又能达到不重复,不遗漏了吗?那我们不用在数位表中填,直接写到白纸上你也能全都把这些数写出来吗?好,现在开始,看谁写的又对又快!

汇报,学生展示,师生评判。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数?你是怎么数出有6个的?

感悟:确定首位的时候,

1、

2、3三个数都可以当首位,每个数当首位组成的数都是2个,2乘以3就是6个数。

10、开密码箱,发奖品。

师:刚才老师给你们了一个提示,密码范围就在这6个数中间,现在老师再给你一个提示,是用

1、

2、3组成的最大的两位数,是几?

教师调节密码,打开小箱子,拿出奖品,发给一个课上表现非常好的同学,让她下课的时候发给每一个人。

二、小结,引出课题

1、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因为要找出开箱子的密码,老师给了第一个提示,你们把

1、

2、3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又通过第二个提示找到了密码。

那如果老师师直接把两个提示都告诉你,密码是

1、

2、3组成的最大的两位数,你怎么找出这个密码呢?

刚才我们找密码的组数的过程,这其实用到的是我们的数学知识,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的问题都统称是搭配问题。

2、边说边出示课题,板书搭配。

三、感受排列问题,让学生在练习做题中感悟排列问题。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现在老师就带着你们走进生活,来感悟这种搭配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1、地图南城北城涂色。做一做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阅读,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全班订正。

感悟:用确定首位法,红色当首位可以有2种涂法,红色当首位可以有2中涂法,蓝色当首位可以有2中涂法,一共是6种涂法。

2、照相 教师出示题目,

想一想,会有几种坐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送书

教师给学生准备书卡片和任务卡片,小组一份,让学生交流有多少种送法,每人必须说一遍自己的想法。全班汇报交流,重点要让学生学会叙述。

预设:两种方法,一种,确定人,小丽,小清,小红位置不变,把书进行排列;一种书的位置不变,让人进行排列。

四、总结,下课

师:孩子们,今天的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呢?搭配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在课堂上才能学到,在生活中你也会发现很多的知识。做一个会学习,善于思考的小学生,看你在课下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发现了就和老师来交流好吗?下课!

第四篇:二上数学教案全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第一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多次接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在教学中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迁移到笔算中来。由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需要全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需要笔算又要口算,需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策略。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所以,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进行教学,通过练习,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本单元安排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需要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具体的操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生活经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恩呢管理,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路爱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算是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的方法,理解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

- 5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2.口算

2+4+3 30+40+20 2+30+5 70-30-20 17-7-5 14-9-2 3.揭题:连加、连减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出示挂图,谈话:观察图片,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回答板书:19+27+26 师: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

(1)指错误算式,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2)指正确算式,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讲解: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学生完成书本上的填空。

提问: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分开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交流。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学会独立完成。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图片和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解题时时怎么想的。 (2)出示第(2)题,提问:可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 独立完成。

提问:这题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再问: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

- 7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4 12-3 18-9 30+15 44+6 35-10 10-5 9+6 7+7 47-20 58-18 40-3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38+25+18 76-29-35 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同学板演。

教师提问:连加、连减的题目按什么顺序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片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怎么列式?算出来的是什么?

(2)出示第三个条件和问题 提问:这个算式怎么列?

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读题,说说这道题与刚才所做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做如下回答:复习题是连加、连减,这道题是加减混合式题。 (3)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

(4)通过对连加、连减的学习,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试做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试做,并请一名同学板演。 交流:计算时时怎么想的,怎样算的。 (5)比较分开竖式和连写竖式的异同。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60-38+40 观察算式特点。

(2)独立列竖式计算,提醒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指名交流。

强调:计算时,如果能口算,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交流反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交流反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并交流哪一步可以口算。

- 9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解决。即,从一辆车上选择一筐和另一辆车上的某一筐交换,再算一算两车上的苹果个数是不是相等。如果不相等,再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现每筐苹果中个数的特点,找出答案。也可以通过对每辆车上3筐苹果个数的观察和分析,通过简单推理解决。即,每车上都有一筐是26个苹果,所以只要考虑剩下的4筐中哪两筐苹果个数的和与另两筐相等,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

限时1分钟完成。交流答案。 口算卡片练习(开火车、指名、抢答)

二、笔算 1.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关注正确率,注意对错误原因的分析。 2.做第3题 (1)左题

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

交流:每条线上3个数的和都是多少。 (2)右题

观察每条线上的数,看看有没有简便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教师小结。 3.做第4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想:求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要怎么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4.思考题 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解题思路。

既可以用“尝试——调整”的策略,也可以通过对每辆车上3筐苹果个数的观察和分析,通过简单推理解决。

- 1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3.说一说

指名交流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小军加4个。

提问:为什么小军还要再穿4个? 方法二:芳芳去掉4个。 提问:为什么芳芳要拿走4个? 方法三:拿出芳芳穿得2个彩珠给小军。 提问:这又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学生还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交流,但不能片面强调多样化。 4.想一想

想:不论是哪一种方法,调整的时候都要先想到什么? 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明确要求摆小棒。 提问:从小棒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根据要求摆小棒。

提问:不论是哪一种方法,调整的时候都要先想到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第(1)题

出示图片,说说已知条件。 想:从图片中还能知道些什么?

要使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可以怎样做? 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2)第(2)题

出示图片,说说已知条件。 想:从图片中还能知道些什么?

明明送给大力几枚后,两人的邮票数同样多? 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要使明明和大力两人的邮票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第(2)小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就是求什么。4.做“想想做做”第4题

-

- 13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第(2)小题解答时可以想象摆花的样子,也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想使两个数量一样多有几种方法,都和什么有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10例4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联系加、减法运算的意义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运算正确进行解答。 教学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疑点分析

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算出的结果正确吗?怎样才能知道结果是否正确?促使学生主动想到可以用小华做花的朵数减去小英做花的朵数,看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同时,要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要及时检查解答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14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灰兔拔的会比25个少吗?

怎么求灰兔拔了多少格萝卜?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要求小玉浇了多少盆所有的条件都要用吗?要选择哪两个条件?

谁的数量多,谁的数量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答了哪些问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练习二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2.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倒推”的解题策略。

3.让学生练习现实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促进学生加深对“比一个数多”和“比一个数少”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练习现实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促进学生加深对“比一个数多”和“比一个数少”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 16

第五篇:二上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二上第三单元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

第三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与密切的关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教材从学生熟知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和直角,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在踢足球的学生

还有拿着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爷爷。这些情境都与角和直角有关。如:做操的学生伸开双臂组成了角,老师三角板上的角,爷爷剪刀上的角等等。通过这些激发学生的性趣。 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周围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角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并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抽象出数学概念,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角和直角。

3、初步认识锐角钝角。

4、学会用三角尺拼角。 【过程与方法】

借助三角尺完成对角的认识,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角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画角和直角。

3、能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4、正确画出角和直角。

5、在生活中发现角和直角。 课时划分

本单元大约用5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

1、例2以及第39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八的1-3题。 课时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直尺画角。

3、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主题图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瓶自来水管等实物。三角尺、直尺、哽纸条、图钉、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校园一角学生上体育活动的情境内图在。图上画了什么?老师手上拿着什么?爷爷手上拿着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角,到底什么是角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来学“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初步认识角。

(1)出示剪刀、钟面、三角板,让学生指出角。 (2)指定学生指出角。

(3)说说周围物体哪些地方有角,请指出来。

2、学生实际操作。 (1)制作活动角。 小组活动

教师演示:用纸条制活动角。学生观察变化情况。 全班交流:角的大小跟张开的程度有关。 (2)折叠角。

师生都拿出一张纸,共同折叠。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在黑板画不同的角,并说明角各部分的名称。 (2)指明学生指出其他两个角的各部分名称。 (3)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教学画角

(1)教师演示画角。 (2)学生动手操作 (3)指名学生板演。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1-3题。 第1题:指一指图中哪里有角,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学生说说并说明理由。

第2题:指出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例

3、例

4、“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7题 课时目标

1、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对直角有感性认识。

2、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能画直角。

3、能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一面国旗、一张椅子、运动员练习双杠图、三角板、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角,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边。

2、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3、教师出示图形,让学说出各图形各有几个角。

(二)讲授新课

1、初步认识直角,出示例3。

(1)教师出示国旗椅子的实物及运动员练习双杠图,让学生在上面找角,数一数各有几个角?

教师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直角。 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

(3)做教材上第40页的“做一做”,用三角尺比一比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直角)

2、折直角。

让每个学生都拿出一张纸,要求先上下对折(全班动手对折),然后提问:再怎样折可以得到直角?(再左右对折,就可以得到直角),再让学生左右对折,教师注意订正。

3、观察三角板上的角。 学生自己拿出三角板找直角。

提问: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有几个是直角?(有一个是)

4、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教师示范。 学生操作。

5、教学画直角,出示例4。

(1)教师在黑板边演边说、画出直角。

(2)做教材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数直角。 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7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直角。 用三角板画三个不同的角,其中要有一个角是直角。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上的例题5及“做一做”。 课时目标

1、让学生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在认识角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重点难点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1、出示游乐场的图片,谈话激趣。

2、观察较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引入“角”。 这位同学找到了角,人找到了吗?

(二)主动探究,获得新知

1、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一个你喜欢的角。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就地取材。

2、将小朋友画的角进行分类。

合作交流。请小讨论: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指名小组汇报结果,并说明分的理由。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2)学生上台验证,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 (3)验证其他的两类角。 (4)给角取名。说取名的道理。

设问1:你给比直角小的角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设问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也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5)给角分类。

谁能根据角的大小给角分类呢?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1、做角:你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给身边的小朋友说说你做的是什么角?

2、举例:你能说说你在哪儿见到这个角?

3、演示角:你能两手或两脚演示这些角吗?

4、找角:(红旗上)。

5、完成教材上41页“做一做”的第

1、2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的例题6和“做一做”。 课时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

2、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副三角尺,使学生更进一些步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意识。 重点难点

1、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

1、三角尺、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每人一套三角尺、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探索活动

1、你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钝角、什么是锐角,但是你们会画钝吗?会画锐角吗?

画钝角的方法是什么?画锐角的方法是什么?(分组操作,探究方法) 你们都画了什么角?

(用幻灯机展示学生画的各种角)

2、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角和画角的方法。(指每组代表到前面边演示边说明,集体探讨和订正方法。)

(二)发展活动

出示教材42页例题6的情境图。 (用两个三角拼一拼)

1、用两个三角尺可以拼成什么角? 你们能拼成一个钝角吗? 分组操作上台演示。

2、你们还可以拼出其他的角吗?希望你们多多动脑动手,看谁拼出的角多。

分组操作,用幻灯机展示学生拼的各种角。(可能有以下答案)

(1)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 (2)用锐角和锐角拼出的还是锐角。 (3)用锐角和锐角拼出了钝角。

如果有些同学没有拼出台上同学展示的角,就请和台上的同学一起来拼一拼。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完成教材42页的“做一做”

(1)用两副三角尺拼出锐角、直角、钝角。 (2)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展示。

2、讨论:一副三角尺和两副三角尺拼出来的角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小组讨论,汇报。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了哪些知识?通过复习你们又学会了什么知识?你们会用三角尺拼钝角了吗?会拼锐角吗?用的是什么样的角拼出来锐角和钝角?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45页“练习八”的4-14题。 课时目的

通过练习让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能正确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些角,让学生说说是什么角?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4-14题。

1、第4题:变角游戏 (1)用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2)作圆纸片折一个直角。

2、第5题:比较两个三角尺上各选一个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第6题:说一说,找一找哪些是直角。(用三角尺量一量)

4、第

8、

9、10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第

11、12题:画一画,说一说。

(1)第11题以游戏形式,两人一组,一人画一个角另一人立即说出是什么角,两人互换。

(2)第12题:指一名学生说一说直角、锐角和钝角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在钉子板上画出来。

6、第13题:出示七巧板。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3)用两块三角尺拼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操作,汇报,订正。

7、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三)课堂总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能得几颗星星? 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收获。

课时达标

1、根据图标出直角、锐角、钝角。(教师事先准备好资料)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直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图已经给出顶点)。(教师事先准备好资料)

教学反思:

上一篇:房产销售员年终总结下一篇:二月份安全工作小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