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针对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938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现状的调查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就业期望与现状存在较大的落差,毕业生就业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意识茫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毕业生就业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毕业生就业体育教育论文 篇1:

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的地域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学校体育的处境、就业面狭窄和毕业生技能单一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

0 前言

连年的扩招,待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矛盾,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恶性循环。本文针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5届、2006届和2007届共305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献资料,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专访宁夏大学体育学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老师、与招聘单位进行交流以及和同学交谈时了解的情况,从而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3)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目的与要求,将学生就业档案中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2.1.1 三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05届、2006届、2007届总人数分别为96人、101人、108人,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66.67%、47.52%、67.59%。2006届就业率明显低于2005届和2007届毕业生。

2.1.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

统计数据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是教育系统。在三届毕业生就业统计中,从事体育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5.31% 、52.08%和58.90%,且主要从事中等和初等体育教育;从事于体育相关行业的比例分别为15.63% 、8.34%和9.59%;而其他行业部门就业比例分别为39.06% 、39.58%和31.51%。以上数据说明三届毕业生多从事体育教学或与体育相关的行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势必会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压力。因此,必须逐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渠道。

2.1.3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

调查结果显示:2005、2006和2007三届毕业生就业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在城市。其中省会城市、其他大城市、地市级城市、县城人数分别为122人、13人、19人、2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5.94%、7.03%、10.27%、15.14%。而到农村乡镇就业的人数3人,只占1.62%。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主要集中在城市,这也是加剧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1.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专选项目就业情况

调查了解,2005、2006和2007三届毕业生中,球类项目就业率相对较高。 2005届、2006届、2007届开设专选课程分别为4门、3门、5门。2005届、2006届、2007届就业率分别为66.67%、47.52%、67.59%。可以看出学校体育专业专项的设置,对就业率也有一定影响。

2.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情况

部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认识相对较肤浅,常常是过高地估计自己,造成了他们择业期望值偏高。同时,目前社会的偏见,他们往往不被重视,工作量大,待遇低,特别是在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差的农村中小学。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呈现偏高的倾向。

2.3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求

在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发现,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为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团队精神。这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3.1.1 毕业生就业面狭窄,就业地域集中,就业渠道单一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单一,随着城市体育师资的饱和,势必会造成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的压力。

3.1.2 毕业生技能单一

体育专业专选项目的设置过于传统化,对目前较为流行的时尚运动项目缺乏认识和学习,并且文字、语言能力以及大型活动的组织能力上都与社会需要有着较大的差距。

3.2 建议

3.2.1 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学院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教育实习,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各地市相关单位的联系,主动征求用人单位以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2.2 加强就业指导,使毕业生正确认识择业情况

学校、院系应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就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缩小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结果的差距。

3.2.3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强化一专多能:在学习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的校情和特色,对诸如有氧操、啦啦操、街舞、旱冰、轮滑、毽球、瑜伽健身、拓展训练等时尚运动项目进行必要的简化、改造,使之有效地融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打开就业通道创造坚实的基础。

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坚持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并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就必须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地确定人生定位,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3.3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但就业前景是美好的。体育院校要锐意进取,更要积极创新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努力拓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路径。

作者:尹俊艳 刘旭东

毕业生就业体育教育论文 篇2: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

摘要:针对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938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现状的调查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就业期望与现状存在较大的落差,毕业生就业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意识茫然。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落差的因素是多元的,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等。

关键词: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期望;现状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由原来的国家计划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据统计,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全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每年增幅在10%以上,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在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情况下,大量的毕业生人数涌入求职市场,势必导致就业压力逐年的增大。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更为严重,仅是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名最后。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中唯一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其它专业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找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宏观调控、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和江西等11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2007届302人(男243,女59)、2008届315人(男238,女77)和2009届321人(男261,女60)共计938人,以及广东、上海、北京、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浙江、广西、海南等10个省市的105个用人单位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件、专著、论文、报道等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两份问卷,每份调查指标25项,经专业评价筛选,第一份发给毕业生的问卷设立21项指标,第二份发给用人单位的问卷设立19项指标作为调查内容。第一份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966份,有效问卷938份,有效回收率为93.8%;第二份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问卷779份,有效问卷734份,有效回收率为91.75%。

1.2.3访谈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个人专访、人才招聘会、电话了解华东地区部分人事部门负责人,获取相关信息100余条。

1.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4.0软件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就业状况

2.1.1社会需求现状把近三年对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主要来源有来电来函,省、校供需见面会、招聘会上的需求信息)作尽可能完整的统计(图1),图1显示,从整个就业行业来看,教育系统仍然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渠道,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在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建立在经济发展平台之上的新兴交叉学科体育教育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就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而言,与广大城镇和农村中小学不同,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相对饱和。相对于公务员和选调、选聘而言,中小企业的门槛要比公务员和选调、选聘低,岗位要求的种类多,总需求量大。·加上近几年有些单位不公开对外招聘,仅限招聘本地生源。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农村和基层中小学校、中小企业对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相对比较旺盛,尤其对于师范类体育教育毕业生而言,主要需求为中小学体育师资,学校需求量最大,是接受毕业生的主要渠道。

2.1.2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为了了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我们列出了可供毕业生选择的5种就业目标,每个学生将自己期望从事的职业按期望高低顺序排列(图2)。从图2可以看出,毕业生最想从事前3类的就业目标分别为:公务员和选调、选聘及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为中小学校培养体育师资,但毕业生并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牢固地定位在教师这个职业上,其就业期望呈多元化趋势,排在第1位、第2位的公务员和选调、选聘,由于其丰厚的职业报酬和受传统观念“铁饭碗”稳定的影响,不少毕业生将其定为自己就业期望的首选。学校体育教师的报酬虽然并不比企业职员丰厚,但绝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了学校体育教师这个职业,主要是因为学校待遇收入相对稳定,工作压力也没有那么太,收入有保障,而且国家的政策也在对教育行业倾斜,从长远看来其职业前景要比在企业好且专业对口,学有所用也是其考虑的因素。

2.1.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在人才招聘会上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生的敬业精神是被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他们理解的“敬业精神”,就是要看这个人坐不坐得住,静不静下心干事业,再有能力、再有水平的人,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情又浮躁,什么事情也干不好。其次,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踏实肯干、刻苦勤奋、甘于奉献的精神。再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看重的是“业务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两方面决定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业绩和表现。

2.1.4初次就业状况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即载止6月底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一般而言,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以初次就业为准。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初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30%~50%为就业困难,50%~70%为基本正常,70%以上属于正常。近三年华东地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6.82%、70.16%、60.75%(表1),平均为69.24%,就业形势属于基本正常,但近三届的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低,处在70%以下。从统计数据看,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经很低了,但实际上可能还会比统计数据低,这是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果,预计2010届华东地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将更低,毕业生将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

2.1.5年终就业状况年终就业是从根本上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准确指标。对2007—2009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得知,在学校就业的三届毕业生分别为60.27%、50.79%、42.06%(表2),平均超过50%以上,位于年终就业率之首位,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职业收入有保障,工作环境较好,压力较小,是较多毕业生青睐的职业。而年终就业

选择在企业的三届毕业生平均达22.04%,是因为企业职位多、工种多,用工方式灵活,发展空间也大,待遇相对教师职业来说也不错,所以再次择业选择企业的人数相对较多。在其他领域就业的毕业生要超过公务员和选调、选聘,则是因为公务员每年招考的人数和条件有限制,门槛高,难度也大,所以进的人数非常有限,而选调、选聘的招聘工作在当年6月底应届毕业生离校前已结束,因此,在年终就业率与初次就业率统计表中选调、选聘的数据没有变化。

2.1.62007-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者对职业的满意程度2009届的毕业生对初次就业选择的职业满意程度要低于2008届、2007届的毕业生(表3)。

可见,不同届毕业生对初次就业选择的职业的总体满意程度呈现出很大差异。从教育部对2007至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的统计数据来看,三年增加了116万人,而且今后还会继续增长。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社会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呈明显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由于选择余地的不断增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当前就业市场为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绝大部分毕业生只能从实际出发,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牺牲自己的理想。

2.2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落差的因素

2.2.1毕业生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意识茫然目前不少大学生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可以出成果。因此,他们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调查显示,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心只想到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谋求职位,很少考虑亟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盲目追求公务员和选调、选聘等热门职业,而对于需求量较大的农村和基层等偏远地区学校却不屑一顾,“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致使就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有专家通过调查得出社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为:农村一城镇一城市需求值逐级减少,且小学一中学一大学需求值也呈同一趋势,需求值分别为0.81、0.51、0.16,从中反映出城市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已近饱和,城镇学校也日趋饱和,而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尚处“空缺”或“待补”状态。

2.2.2就业市场不规范,人才需求信息不畅通宽松的就业市场和畅通的就业信息服务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还很滞后。如:建立相应的各项配套措施和制度,减少就业中的不正之风,从政策上为毕业生求职择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条件;针对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就业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要进一步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排除不正之风对毕业生的干扰,形成良好的竞争体制和就业氛围等,这些就业市场运作机制,目前尚未健全,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人才需求信息不畅通,进而影响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2.2.3高校体育教育体制偏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等体育教育体制弊端,也日益凸现出来。我国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开拓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毕业生择业时的困难处境。任海教授曾指出:目前,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中,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现行课程结构要素配置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教育以及社会的需求使得许多体育专业大学生不能走自己的体育专业的道路,而是从事别的行业。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持续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许多综合性大学以前没有体育专业,现在也开设了体育专业,造成体育专业毕业生基数过大,这是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受传统就业思想观念的影响,未能适时调整就业目标,就业期望仍然过高,盲目追求就职于大城市、机关事业部门,而面向农村和基层中小学校、中小企业意识较为薄弱,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3)劳动人事部门的就业制度不健全,用人单位的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以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办学质量不高,导致毕业生总体质量下降,是削弱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3.2建议1)加强对毕业生的全程就业指导。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年级着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2)鼓励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增强自主创业意识。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日益成熟,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同时,有关部门要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条件,鼓励、帮助和扶持自主创业,为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拓新途径。

3)必要的就业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目前,农村和基层学校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且不是很好,政府可采取倾斜政策,优待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及西部等偏远地区就业,从宏观上进行政策引导,发挥调控作用,则可以大大改善就业难的现状。

4)健全就业市场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源效率。要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有效运行,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网络建立学校——城市人才交流中心——用人单位一条龙就业服务体系,缩短求职时间,拓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畅通渠道。

5)应对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建议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时,应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协调发展,加强课程建设,增设一些应用型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作者:曾剑斌

毕业生就业体育教育论文 篇3:

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我省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就业对策;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提供有益的参考,培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综合型人才,提高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 学生 就业情况

一、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受社会就业制度变革的影响

1985年以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执行的是国家统一分配的政策,政府负责安置就业,有计划的统筹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的就业制度随即发生了变化,国家提出了新的就业办法,就是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或自主择业,最终确立了国家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就业制度。

(二)受个人不切实际的就业观的影响

价值取向趋向商业化,择业理想趋于务实化,这是目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普遍存在的不切实际的价值观。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只盯着大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很少考虑急需人才的贫困、不发达地区,结果造成“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就业困难。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偏远地区,条件艰苦的学校工作,而是在想方设法的到大型城市和级别较高的学校任职。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对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受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的人才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一是学校缺乏市场经济观念;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素质培养需强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民办高校在管理上,应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评价和目标激励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提高我省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一)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以知识核心的时代,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变革的大势所趋。要想适应新形势,就必须对我国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一般根据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制定。社会需求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教育过程也要随之变化,因此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1.调整并延长实习时间。我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在时间和学期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实践经验不足。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一方面可以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习的时间;另一方面,对实习的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统筹规划,理论学习要同实践锻炼相互促进、相互辉映。

2.调整课程结构。调整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各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课程结构的调整就是课程结构调整。针对我省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的调整必修课学习时间,增加选修课内容。

(三)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传统的就业观念严重制约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道路上的发展。要完成传统观念的转变需要做到几个方面:一是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员工”的转变;二是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工作、自主创业的转变;三是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转变;四是只做体育教师岗位的转变。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下,体育的应用空间不断增大,体育产业、体育服务行业等全新的体育应用领域应运而生。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就业体制的转换,私营单位也成为吸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机制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随着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用人单位提高了门槛,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素养的高低,专业技能的强弱是一个大学生就业有利的保障。作为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不断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加强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综合素质,以便自己能够运用一技之长灵活就业。

(五)规范就业制度,建立公平有序的就业体系

1.建立健全公平的就业制度。公平的就业机制是落实“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政策的保障,是毕业生公平、公正就业的保障,是打击“权钱交易”不正之风的法规约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才是缓解人才竞争的加剧有效途径。建议政府部门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管理体制。同时加大就业市场的投入力度,建立社会、学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使学校和社会能够有机衔接,保持就业环境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杜绝一切“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

2.适当减少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数量。鉴于我省体育教室已经趋向饱和的状况,建议计划与就业率挂钩,适当减少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数量。要紧紧抓住大众体育兴起带来的机遇,增设其他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体育专业,从而满足社会对体育专业毕业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和不同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2010(1):73-75.

[2] 谢仁桃.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10(1):84-85.

作者:郭二锋

上一篇:师范院校下经济建设论文下一篇: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