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摸底考试

2023-06-18

第一篇:2019高三语文摸底考试

邵阳县二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字的结构,又称布白。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因此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形之内,分布适当的空白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虚实相生,才能完成一个艺术品。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这也像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样重要。西方美学曾研究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发现其具有的空间美感是不同的,而在中国书法艺术里的这种空间美感,同样在篆、隶、真、草、飞白等不同书体里有不同的表现。空间美感的不同,表现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社会条件里,对生活的不同体会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

②商周的篆文、秦人的小篆、汉人的隶书、魏晋的行草、唐人的真书、宋明的行草,各有各的姿态和风格。古人曾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可以从字形的结构里研究各时代不同的风格。同时,书法里这种不同的风格也可以在同时代的其他艺术里去考察。

③“唐人尚法”,所以在字体上真书特别发达,当然这也有它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基础。唐人研究真书的字体结构特别细致。对字体结构中的“法”的研究,他们的探讨在历朝历代都是十分突出的。我们知道人类是依据美的规律来进行艺术创造的,而唐人所述的书法中的“法”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认识,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美感和美学思想的好资料。

④相传唐代大书家欧阳询曾留下真书字体结构法三十六条。这三十六条非常重要,其中戈守智所纂著的《汉溪书法通解》对这三十六条的阐述可供研究中国美学的学者参考。我觉得我们可以从这三十六条开始来窥探中国美学思想里的一些基本范畴。我们可以从书法里的审美观念再通于中国其他艺术,如绘画、建筑、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我以为这有美学方法论的价值。但一切艺术中的法,只是法,是要灵活运用,要从有法到无法,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来,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是创造出来,不是“如法炮制”的。何况这三十六条只是适合于真书的,对于其他书体应当研究它们各自的内在的美学规律。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字的结构不仅包括点画还包括点画中的空白,空白和点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

B.中国书法艺术作品的空间美,直接取决于书法家的经济基础和当时的社会条件。

C.唐人对于字体结构中“法”的研究,是我国古代书法美感与美学思想研究的开端。

D.古人归纳晋人行革的风格是“尚韵”,这种风格在晋人的其它艺术中也有体现。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建筑和书法相结合,中西方美学相联系,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了不同书体间存在 的不同的空间美。

B.作者引用大书法家邓石如“计白当黑”的说法,旨在证明在书法艺术中“虚处”同样 有着重要的作用。

C.第三自然段肯定唐人对真书字体结构中“法”的研究,第四段接着论述真书结构法三 十六条的重要性。

D.文章谈到了中国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书体,并着重以唐代真书为例去论述研究汉字结构 的美学意义。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字的结构称为布白,这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法中虚处的重视,虚处在书法空间美 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

B.通过研究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书法作品以及其它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可以发现当时 社会所具有的时代风格,

C.艺术应该表现出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如果只是一味地遵循艺术中的法,就难以 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D.通过对真书结构法三十六条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他书体以及绘画、建筑等中国 艺术所蕴含的美学规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韩江林渊液

每年春天,诗人冷雪总是发来邀约:来看韩江,来看木棉花吧。

小时候听说韩江,是在一出潮剧里。这出戏叫作《苏六娘》。苏六娘与表哥青梅竹马私定终身,父亲却要她远嫁杨秀才。话说杨秀才见婚期迟迟未得苏家应允,遂带乳娘前来讨亲。经过府城时,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遇山便问什么山,杨秀才答曰“韩山”,问山下那座大厝,答曰“韩祠”,再问山脚下那条溪,杨秀才没好声气地答:“韩江,韩江……”

就这么把韩江懵懂记住了。

长长的滨江路,巍巍的古城墙。沧海桑田,水的样貌谅必有了巨变。现如今,江水或潺湲或汹涌,都在堤岸的规范之内。

木棉树有些年岁了,树干挺拔高古,雄奇而有凛凛之气。春风一吹,一粒粒肥厚酣畅的红,便缀上了枝头。花,给人的感觉总是妩媚阴柔,而木棉花,在非生物学意义上,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我与冷雪坐在木棉树下,眺望江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我们同饮一江水,口音非常接近。那时,她结束一段旧生活已有年余,过去,已然淡了,在情绪上引不起悲,或者恼;未来,还远着,它也召不来欢,或者歌。一切仿佛迷蒙的,混沌的,打断这节奏的,唯有木棉花坠落的声响。噗的一声,重重地,似一个来自生命本身的叹息。转过身用眼光去看望它,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

如果说当年从戏文里获得的是抽象的韩江,那么,得识具象的韩江却费了一番周折。孩提时常去的是外砂溪。县城里的孩子只见过井水,那水是圈在井箍里的。而外砂溪是野性的,带着向远方敞开的浩浩荡荡的神秘。我所居住的小城,从南门继续往南走,远远地走过一段荒郊野地才见外砂溪。一见着了大溪,心便与嗓子、手脚一起野了。多年之后才明白,外砂溪就是韩江的支流。

眼前这一段韩江下游,便是当年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了。

冷雪写过一首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深夜,地球上的一个国家/国家的一个省份/省份的一座小城/一条江,江边的/一个人,站着,好像一枚钉子/一枚醒着的钉子/冷冷地钉在地球的表面。”

我相信,诗人这一枚探索和打量世界的钉子,不只是向内的,还有一个面向外部世界的无比漫长的半径。这条江,同时也是她建立的参照体系的重要原点。

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眺望又在何方?

之前,其实去过三河坝,那个韩江开始的地方,看它到底是由两条怎样的河流交汇的。那两条河流,一条属红色岩系,又多盆地,故江水红而浊;另一条属花岗岩结构,周边植被良好,故江水绿而清。站在桥上,看两条秉性各异的水带,奔赴到了一起。那江水、那泥沙,那水中的鱼和微生物,它们相互进入对方身体的深处时,谅必还是彼此陌生的。我相信,很多不同事物的相互遇见和交融,与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有着惊人的相似。或许,这场交汇是可以给我们带来神迹的,可是,也是在这一地方,我的眺望又在更远处。这一条红而浊的江水,它是由什么汇合而成的?那一条绿而清的江水又是如何?它们前面复杂的河网,一如庞大的家族背景,到底是羽状、扇状、辐散状,还是网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迂回、冲撞与交织,才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只道是见到了韩江的源头,其实,对于一条水来说,哪里才是源头呢?

(摘自《散文》,有删改)

4、(3分)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写了“我”懵懂记住“韩江”这个名字的特定的情境,有人物,有画面,有情节,鲜明形象,生动真切,形象动人。

B. “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乳娘比作刘姥姥,一是使文章更富有文化内涵,二是使表达形象生动。

C. 说木棉花“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重重地坠落的却是“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暗示了生命哪怕将要凋零也不悲凉。

D. 文章以作者和冷雪的重游韩江为线索,写了作者眼中的韩江,表达了作者对于韩江溯源、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独到见解。

5、(6分) 文章引用冷雪的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6分)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请你从韩江溯源及家族溯源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经历了连续几年票房的高速上扬,也经历了2016年票房增速趋缓的“冷静期”,2017年,中国电影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数据: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这些成绩表明:中国电影市场步向稳健,电影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据专业人士分析,2017年票房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国产现实题材影片的成功与电影院及银幕数的不断增加。另外,观众的成熟度在提高,非理性和粉丝消费在减退,电影的口碑在票房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艺术类电影获得高票房的原因。

(摘编自《中国电影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有删改)

材料二:

《红海行动》这部以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真实事件为原型的影片,在最初排片、票房双双低开的情况下,凭借惊人的口碑一路逆袭,成为今年春节档最大的黑马,票房突破35亿元,荣登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红海行动》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它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和工业美学的提升,“没有电影产业的工业实力、专业化的电影团队,很难想象能拍出这样的大片。”

人民日报社文化室主任记者刘阳表示,《红海行动》“观影热潮”背后体现了观众对于生命和个体认知理解的进步:“电影设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动用军力去拯救一个公民的生命?电影表达的内在感情是中国当代社会对公民权益的珍视,这种进步体现了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的不断贴近。”

(摘编自《<红海行动>“红”在哪儿?》,有删改)

材料三: 2017年,中国银幕总数超过北美,中国成为全球容纳量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与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差距逐渐缩小。

如果说票房只是衡量产业发展的一个数字指标,还不足以说明整个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那么,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则可以看出,2018年春节档期满意度得分为83.4分,是迄今为止春节档调查中的最高分。这一切,离不开《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它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电影产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国家支持创作、摄制各类优秀国产影片,地方政府对电影创作、摄制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用汇等方面对电影产业采取优惠措施,激励资本投入、降低运作成本……电影从业者们一致认为,从《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那一天开始,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电影产业视为重点,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各部门都开始积极配合电影产业发展。

(摘编自《中国电影,势头正劲》,有删改)

材料四:

3月5日,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创造56.8亿票房奇迹的《战狼2》未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九强名单。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电影难以攻陷奥斯卡,一方面是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对好莱坞规则的不熟悉。而借助资本力量,对中国电影在这两方面的提升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从文化融合角度而言,随着中国资本的深入介入,中外合作越来越多,双方在文化领域的相互了解与尊重也会越来越多,这无疑会让海外主流社会以及奥斯卡的评委们更进一步接受中国文化,为未来中国电影进军奥斯卡铺平道路。

从制作体系来看,资本的介入将促使中国电影人和好莱坞更深度合作,从以往简单翻拍、模仿、老外担任制片人,发展到切入核心制作、深度学习好莱坞工业化,甚至是全球发行体系等完整产业链的合作。这种合作将促进中国电影人系统学习好莱坞的全球化视野和工业化操作流程,为中国电影最终赢得奥斯卡,乃至于借助电影实现中国文化海外输出奠定基础。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中国电影迟早会走向世界市场。而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也将会十分有助于中国电影“走出去”,“硬实力”对“软实力”的支撑,必然会一步步地彰显。另外,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电影的发展最忌讳的是完全以市场来衡量的功利主义,拒绝单

一、培养真善、推动电影艺术和技术观念的更新,才是电影发展的真谛。

(摘编自《中国电影冲奥又一年资本力量或能打开突破口》,有删改)

7、(3分)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2012﹣2017年我国影院数与银幕数不断增加,虽增长率有 所波动,但数量上均持递增趋势。

B.2017年我国成为了全球容量最大的电影市场,银幕总数超过5万块,“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C.中国电影是否健康发展不能单以票房作为衡量标准,电影资料馆的春节档期观众 满意度调查数据才是最重要的依据。

D.《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不仅让我国电影产业的地位得以凸显,也让我国电 影产业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实惠。

8、(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数据客观说明了我国电影事业处于健康稳定发展阶段,国产电影深受观 众喜爱,电影票房一直保持高速上扬的态势。

B.《冈仁波齐》《二十二》等艺术类电影获得高票房的事实,至少证明了我国的电影观众渐趋成熟,理性消费意识增强。

C.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贴近,充分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是《红海行动》能 够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重要原因。

D.借助资本力量,可促进中外电影的深度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电影走向奥斯卡,也为我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奠定基础。

9、(6分)如何让我国电影产业持续稳健发展?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林卒,鸿当袭封注,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縗绖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予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袭封,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

10、(3分)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B. 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C. 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D. 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11、(3分)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縗绖”,在古代縗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縗”“绖”合在一起说就指整套丧服,后也渐渐引申为服丧。

B. “茅土”,古分封王侯时,用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土,包以白茅而授之,后以此指王侯的封爵。

C. “就国”,在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

D. “薨”,诸侯或后妃死曰“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鸿聪慧刻苦,求学精益求精。丁鸿从师学习,三年便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担任都讲以后,还继续深造,不远千里求学,精神可贵。

B. 丁鸿对弟善慈,托病辞爵让国。在父亲死后,丁鸿假托求医,放弃世袭封爵,辞让爵国给丁盛,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

C. 丁鸿才学过人,广受赞誉推崇。在研究经学方面,与之论难的诸儒叹服他,丁鸿深得鲍骏、显宗、肃宗等人赞赏;教授学徒,影响较深远。

D. 丁鸿渐居要职,深得皇帝信任。显宗召见丁鸿,礼遇拜官;肃宗赏赐丁鸿并提拔他为少府;和帝更是任用丁鸿为太常、司徒、太尉等要职。

13、(10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

②、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答庞参军 晋•陶渊明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14、(3分)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联中的“赏我趣”与第一联中的“相知”照应,表明陶渊明、庞参军二人志趣相投。

B.“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一联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同,指不与俗人交往。

C.前四联为本诗的第一部分:第一联以议论总起,第二三四联承上写诗人与庞参军 的交往。

D.“幽居士”即“隐士”,据此可推知“无复东西缘”可以理解为“奔走求仕与自己无缘”。

15、(6分)本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6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之景,被后人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想往往能起到绝佳的艺术效果,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由琵琶声想到了珠玉之声。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所以更加愚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_________17_____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18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19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20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21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3分)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豫剧,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D.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18、(3分) 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D.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19、(3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2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抑郁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脑部疾病,①,大脑中有一个叫海马体的结构,它的下方存在一个叫外侧缰核的部位,它被称作“反奖励中枢”,是一个“坏机构”,因为人的种种负面情绪,比如恐惧、焦虑紧张,都和它有关联。与此同时,②,那就是被称为“奖励中枢”的单胺核团。单胺核团是产生愉悦感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好机构”和“坏机构”是彼此制衡的,③,负面情绪加重就会导致抑郁。

21、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猛,北大毕业生却12年未回家过年,与父母决裂已6年,近日写万字书信控诉其父母“罪行”。据其书信内容,他的父母喜欢用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王猛连小时候穿衣等小事都得听妈妈的。他动手能力差,社交能力差,因此他在大学生活中也并不顺利。他还因不会剥鸡蛋而被亲戚们取笑。他不懂得如何处理类似事件,而父母未站出来保护他,导致王猛对父母一次次失望,从此不再回家。

事件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有人说,这一切都源于父母的“过度关爱”;有人说,儿女冷暴力,比父母过度关爱更可怕;也有人说,王猛一直把错误全归结到父母,却忽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人认为……

你是怎么看的?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第二篇:2018-2019学年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三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某项制度时说:“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一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2.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最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近臣参与军大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了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历代宦官干政最强烈的王朝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明朝皇帝懦弱无能

B、明朝推行特务统治 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 6.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7.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8.《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9.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0.《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1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12.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1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4.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15.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6.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 )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C.理学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1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18.下列关于明代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朝设置军机处用来取代内阁制度

B.内阁无权向六部发令,军机处则有权发令 C.两者都无权向六部或各省发布命令 D.内阁首辅等于宰相,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

19.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上朝的礼仪,体现着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B.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20.有学者统计,在民主的雅典,没有一个真正的贫穷的公民能够成为民主政治的领袖,几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出自富人阶层。这说明雅典( )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贫民无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C.民主实际上还是精英政治 D.公民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

21. 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白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 A.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B.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C.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22.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23.公元6~7世纪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成熟时期,而同时期的中华文明也取得了重大发展,这里的“成熟”和“重大发展”分别指的是 ( ) A.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B.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 C.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

2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 )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 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 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 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25.一位法学家说:“无论我们多么轻视,多么痛惜这种接受,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如果欧洲主要国家没有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接受罗马法,那么政治理论和制度,工业和商业组织,公法和私法的规则„„都不会像今天这样。”以上评价论证了( ) A.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B.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 C.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起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系统完备,影响广泛而深远

二、材料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25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1分,共50分)

26.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

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

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4分)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9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6分)

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权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1)写出材料一漫画图一“通途”中交通禁行标志指哪些人?结合材料一漫画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8分) (2)依据材料二,苏格拉底所评论的是雅典怎么样的民主形式?他的态度如何?理由是什么?(6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黑格尔《历史哲学》

材料

二、海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请回答:

结合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分析二人的说法是否合理。你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11分)

高三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一一5 ADCCC

6一一10 DBACA

11一一15DCABB

16一一20 BCCCC

21一一25 ADACD

二、材料题: 26.(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4分)

(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9分)

(3)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6分)

(4)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6分) 27.(1)交通禁行标志含义——奴隶、外邦人、妇女、未及年龄的男子,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4分)狭隘——是指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太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少部分的公民,仅占总人口的9%左右。(2分)充实——是指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2分) (2)直接民主形式;(2分)批判态度,(2分)理由: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分) 28.基本合理。(1分)古希腊人多从事航海业,工商业发达,殖民扩张频繁(3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达,安土重迁(3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关系密切,人类文明受其影响;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不起决定作用。(4分)

第三篇: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A 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 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 民” 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 子• 君道》: “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穗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 “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 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 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

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政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乎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 “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 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 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 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 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 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 语•先 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 !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己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 “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 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 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 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 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

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 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摧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 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己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己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 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 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 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 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

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 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

同病相怜,唱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声。 (3)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表明个人修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

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命运敲门声 何葆国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 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几乎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好了,”简进谦恭得有些畏葸地双手呈上一叠稿纸,“请邹老师„„”

我想发火,但最终还是克制了。从他手上拿过稿子,我淡淡地说:“我帮你推荐出去, 你就在家等着发表吧。”

“谢谢,”简进接连点头哈腰,“太谢谢了,邹老师,太谢谢了„„” 简进走后,我再也没有情绪继续写作,心想,这家伙想发表想疯了,天天上门骚扰,这可如何是好!我忽然想到去年有篇旧稿,自己不太满意,一直没有寄出去,干脆„„我找出旧稿,署上简进的名字和他的地址,给一家熟悉的报纸寄去。

大概半个月后,筒进来了,看样子他激动得面孔都有些变形了,手颤抖了许久才从口 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我一看,正是我署上他名字的那篇稿子。

“邹老师,您帮我修改的文章,终于,终于发表了„他的声音激动得哆嗦。 “很好嘛,这是第一步,希望你埋头苦干,不要荒废了时间我煞有介事地教导他。

“是,是,是。”

从此,我很长—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也许他上门找过我,但我不在,总之我渐渐把他忘了。大概是4 年之后,我有一天到那个亲戚家闲坐。他忽然问我,你还记得简进吗?我摇头。他说,就是那个我介绍他去找你的文学青年啊。我一下就明白了。他叹道,一个好好的人迷恋什么写作,现在疯了,我们活活把他害了!原来,简进在发表“处女作”的巨大精神动力之下,没日没夜地写„„可是再也没有发表一个字,他就疯了„„

我听得胆战心惊,忽然觉得自己是个罪魁祸首。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 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 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 文章。 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凡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简进谦恭地说。

“行了, 我不用再看了,”不知怎的,我忽然克制不住自己,粗暴地打断他说:“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修改一百遍也没有用! ”

简进一脸窘迫。

“ 我劝你别白费劲了,把时间和精力拿去搞点别的东西,现在改革开放,千什么不行,偏偏要在文学树上吊死.......”

我正口若悬河,忽然发现简进不见了。不知他什么时候偷偷跑了,他一定受不了我的尖刻一一管他呢,我继续写我的。

大概是4 年 之后,我有一天上街取汇款。忽然一辆轿车嘎地在我身边停住,我吓了一跳。车窗里探出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邹老师,你忘记我啦? ”原来是简进!他下了车,热烈地握住我的双手,“邹老师,你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我真不知如何报答你!” 我懵头懵脑的,“我当初痴迷着文学,是你一番话让我迷途知返啊,我真不知如何感激你!” 原来,简进被我批了一通之后,丟掉文学转头卟通跳“海”,现在有了公司有了车, 连别墅也有了。不久,简进诚心诚意拿了数万元,帮我出了一套文集。我以恩人自居,但心里不免酸溜溜的。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

来。会不会是他?好吧,我就是不开门,看你的耐性有多好! 大概15分钟之后,敲门声渐渐弱下去,像一来云飘散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的“我”与简进之间发生的敌事,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对“我”的描写是明线,对简进的描写是暗线。

B.简进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但他连写作的基本功都没有,尽管“我”对他进行了 一些指导,但他没有什么改进。

C.简进看到报纸上有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十分激动,可他竟然没有发现那是别人的文章,足见这个人多么马虎。

D.简进接受不了 “我”対他说的“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的话,他竟然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愤然地离开了我家之

E.简进最后一次来我家时我”态度坚决,将他赶出门外,因为只有这样做,他 才会不来纠缠,打扰我的生活

(2)小说反复强调持久、顽固的敲门声,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简进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亮点,你同意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王国维“道器合一”的文史治学

周传家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章批评旧史学的弊端,大声疾呼号召“创新史学”。1919年,毛子水发表《国故与科学精神》,批评“国故”和旧史学,引起张煊的反驳,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指出:“国故”即“国学”,涵盖 “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他主张“打破一切的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

王国维深受梁启超新史学观点及胡适“整理国故”口号的影响,坚持从历史着眼,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他以专门史形式呈现出来的《宋元戏曲史》,“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拓展了传统历史学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成为新史学的典范,而且是公认的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坚持历史的观点,而且走的是“即器即道”的走化史路数,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绝非虚玄论道,同时也不停留于文化表象就事论事。他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一一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使戏曲这一中华元素从文化事象媒娓道来的展示中得以昭显。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有“史识” 一一别具只眼,更重要的是有“史胆”一一良知和 担当。王国维幼年即喜读《汉书》,早年的《咏史诗二十首》不局限于个体的人生感慨和 悲欢心绪,总揽全局,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议论新奇而正大”。处在大厦将倾、 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文物制度的崩溃、历史延裂的残酷现实,王国维“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怀着对中国文化灭绝的深度恐惧感,通过古器物、古文字 以及古史研究,说明中国文物制度的真实性,表达中国文化复兴的理想。

读王氏之《咏史诗二十首》,不由得使人想起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屈原有感于楚国的危机和忧患,天问地,在对有关天、地、人的某些传说质疑的过程中,体现出他的怀疑精神、思想观念及其为楚国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同样是通过卒章显志的惯常创作模式,试图从中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衰存亡之道,为成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这绝非迷古恋古,而是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咏史诗二十首》就是20世纪的《天问》,王国“就是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连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也酷似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

王国维具有扎实深厚的固学功底和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在《殷虚书契考释•后序》中指出:“我朝学术所以超绝前代者,小学而已。”他以这种具有科学性质的小学工具来衡 定历史存在之真伪,重证据,重事实,不肯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乱下结论,更不会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欺世盗名。对于“不通字例、未习旧艺”之“俗儒鄙夫”的“肆其私臆,无所 忌惮”,他深恶痛绝,饥之为“鬼魅之易画”。但他不是迂腐学者、冬烘先生,他“取地下 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

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从而“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这种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手段,对于今天的“古史研究”也颇有超越之处,因而成为王氏之学所具有的重要现代学术特征之一,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

吴梅是南派昆曲的著名学者,其曲学研究涉及度曲、制曲、曲史等众多领域,在曲学方面,钱基博先生甚至认为,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就治学而言,王国维和吴梅之间有许多共性,也各有其特色。两者走的均是“即器即道”、道器兼容的路子,窃以为王氏更钟情于“道”,而吴氏则偏重于“器”。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相关链接:①王国维吸收了西方输入的文学史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线索进行了严 密的考证和分析,开创了 “戏曲史”研究的新领域。他在研究中中借鉴了中西诗学 中的某些思想意蕴。提出了许多合理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 的研究有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②《宋元戏曲史》中体现的研究方法,是王国维对戏曲研究的一个突出贡献,

被人评其为“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王国维的胞弟王哲安将其兄的 研究方法概括为:乾嘉学风的严密实证和西学的逻辑推演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随着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风潮,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其中梁启超、毛子水、胡适处于同一阵营,观点一致。

B.王国维修治的《宋元戏曲史》,是一部专门研究宋元戏曲发展脉络及其演变逻辑的戏曲史专著,是新史学的典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把《咏史诗二十首》看做20世纪的《天问》,把王国维看做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是因为王国维如屈原般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

D.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现代学术特征,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为后代的“古 史研究”提供了示范和准则,即便在今天也不落后。

E.作者认为王国维偏重于“道”,而吴梅偏重于“器”,但后者曲学研究涉及众多领 域,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

(2)结合材料,具体阐释“道器合一”的含义。(6分)

(3)王国维治学的情感态度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结合材料,谈谈王国维在治学方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 语言文字运用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面对参加寒假集训的60名大学生,海江集团总经理张子平老师对海江创业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神釆飞扬,他的悉心讲解引起青年们阵阵热烈掌声。

② 面对中外记者的提问,李克强总理不慌不忙,__________,让国人看到了一位睿智的领导人形象,更让世界借助媒体看到了大国领导人的风范。

③设计师要对施工工艺、材料等无所不知,只有这样,在客户面前才可以________________,问即答来,才能贏得客户的信任,才能跟客户签下合同。

A.款款而谈 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B.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款款而谈 C.侃侃而谈 娓娓而谈 款款而谈 D.款款而谈 侃侃而谈 娓娓而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美国专利和商标局中央复查部已经对苹果诉三星侵权案中的一项关键iPhone设计专利进行了复查,最终该专利无效。

B.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观众为悼念遇难同胞敬献了鲜花;幸存者还讲述了亲人在大屠杀中当年被残害的情形。

C.广告中吹嘘:这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服用 三至六个疗程,就能彻底根治糖尿病。

D.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民政部制定了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使我国县级行政区域初步形成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16.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是企业, ① ,无论转方式还是调结构,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企业的转型升级说到底是企业家的事。企业家一定要认识到:过度的商业化、过度的急功近利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仅有资金,没有核心技术和市场需求,_______② 。核心技术不可能一夕之间掌握, 但 ③ ,精工细作是对市场需求最好的呼应。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考成绩下来后,小章同学的成绩刚够本省二本段,小章犹豫不决:上二本,就得到偏远地方,将来就业就可能留在那里;要上高职专科,一辈子可能就是蓝领,难以出人头地;重新复读,又担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误一年。

假如你是小章的同学,根据小章的情况,请你帮小章做出选择,明确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A 1.A(“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没有依据。原文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孔子忧虑的“这一现象”是贫富差距。)

2.D(“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错,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3.C(原文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它”指“均”。“虽无必然联系”也不当,原文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4.A 5.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6.B(“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7.(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道:取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每点1分,通顺1分)(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呐:说话迟钝,嘴笨;具:写;援据:援引;洞中:切中,窾会:空处,引申为要害。每点1分)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9.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3)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11.(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C.“马虎”一词概括不准确。D.“愤然地离开”没有依据。E.“赶出门外” 没有依据。) (2)①表现简进的执着以及我对简进的厌恶与反感。②为后文故事情节做铺垫。③呼应题目“敲门声”。(每点2分) (3)①虚心求教。简进每次都遵照“我”的意见改稿,改后谦恭地求教。②勤奋执着。简进几乎天天来“我”家求教,“作品”发表后简进没日没夜地写。③知道感恩。简进下海致富后,

回来感谢“我”的教导,帮“我”出文集。(每点2分) (4)同意。“我”有人性亮点。理由:①肯帮助人。尽管对简进反感,还是给了他一些写作指导和人生指导。②有责任心。听到简进写作疯狂后,深感对简进责任重大,劝另择人生道路。③能够自省。无功受禄后,“我”心里也酸溜溜的。(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不同意。“我”没有人性亮点。理由:①自私。只顾自己创作,不愿全力帮助上进青年。②虚伪。认为简进的文章狗屁不通,却煞有介事地教导他。③粗暴。不顾及简进自尊,粗暴否定简进的文学之路。④无耻。简进下海致富,“我”本无功劳,接受人家报恩。(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2.(1)(选B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A项“观点一致”于文中无据;C项“王国维如屈原般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只是原因之一;E项“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并非作者观点。) (2)①道”指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事物变迁之迹与其因果)。②“器”指文化现象(史料)。③“道器合一”指通过文化表象探索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又用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证实文化表象(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每点2分) (3)①良知担当:他试图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衰存亡之道,为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②敢于怀疑: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③科学严谨:他治学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重证据,重事实。(每点2分) (4) ①坚持了历史的观点: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②道器结合:主张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③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的手段: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④吸收了西学逻辑推演的方法。

(每点2分)

13. B(娓娓而谈:连续不倦地谈论着或说话动听; 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地谈话;款款而谈:诚恳的谈话。)

14.D(A成分残缺,后半句应在“该专利”前加“认定”;B语序不当,“当年”应调至“亲人”后;C“彻底”与“根”语义重复)

15.A(理由:①从语言逻辑看,后文表达中心为“创造力”,填加语句的语义中心也应为“创造力”,因此应选择“递进”关系的语句。②从句式角度看,选择的句式一致的,以保持与其流畅。)

16.① 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② 也支持不了企业的发展 ③ 企业可以精工细作(答出

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

17.该标识以数字“70”、时间“1945-2015”、“V”字型的长城、和平鸽为设计元素。(3分)数字、时间,代表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庆祝;“V”字型的长城象征中华民族组成钢铁长城,获得抗日的最终胜利;五只飞翔的和平鸽象征和平与希望,也象征五大洲人民战后重生,飞向美好未来。(3分,写出两个即可)

18.立意提示:上二本:“好儿女志在四方”,自己的人生选择也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肩负起青年人的责任;上高职:要有正确的名利观,能有一技之长,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成功;复读:厚积才能薄发,人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参考译文: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去了。

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惟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章推荐。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礼”时他

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世宁却不肯附合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好在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

九年(1530)秋天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谥端敏。

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B 1.D(“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没有依据。原文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孔子忧虑的“这一现象”是贫富差距。)

2.A(“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错,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3.B(原文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它”指“均”。“虽无必然联系”也不当,原文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4.C 5.B(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6.A(“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13.D(娓娓而谈:连续不倦地谈论着或说话动听; 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地谈话;款款而谈:诚恳的谈话。)

14.A(B语序不当,“当年”应调至“亲人”后;C“彻底”与“根”语义重复;D成分残缺,后半句应在“该专利”前加“认定”;)

15.C(理由:①从语言逻辑看,后文表达中心为“创造力”,填加语句的语义中心也应为“创造力”,因此应选择“递进”关系的语句。②从句式角度看,选择的句式一致的,以保持与其流畅。)

第四篇:【语文】江苏省徐州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汇总

徐州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 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 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 的诱惑。

A.顺应 坚不可摧 形形色色 B.顺应 牢不可破 形形色色 C.顺遂 坚不可摧 应有尽有 D.顺遂 牢不可破 应有尽有 【分值】3分 【答案】B 【解析】“顺应”是顺着某种趋势去适应;“顺遂”是事情合乎人愿,进展顺利。从语境看,“天性”应与“顺应”搭配,与“顺遂人愿”无关。“牢不可破”指坚固得不可破坏,形容事情或观念已固定,难以破除或改变;“坚不可摧”指极为坚固,不能摧毀。语境中的“家园”不能用“坚不可摧”来修饰。“形形色色”形容事物品类繁多、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从语境看,“诱惑”不能用“应该有的”来修饰.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辨析近义词,主要从语义上进行辨析,然后在从用法上进行辨,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接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辨析,关键第一点是对词语的积累,只有掌握足够的词语才能正确的做题.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易错点】“顺应”是顺着某种趋势去适应;“顺遂”是事情合乎人愿,进展顺利。从语境看,“天性”应与“顺应”搭配,理解错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根据“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上前住房的满意率为38.24%。他们的住房环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B.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我们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根基,我们要永怀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崇敬。

C.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国际上产生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相关学者呼吁人们都来关注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问题。

D.奥运会期间,中国队传统强项都遭遇了一定的波折,射击项目的新规则导致不确定性陡然增加,多名中国射手在决赛中错失金牌。

【分值】3分 【答案】D 【解析】(A句式杂糅:应改为“根据……调查报告”,或“……调查报告显示”;B成

1

分残缺:“永怀”缺宾语,应在句末加“之情”;C搭配不当:“日益严重的生态”应改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解题思路】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充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病句辨析修改. 【易错点】在理解语意理解错误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 A.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里,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C.许多暴走者,是自认为体重超标者,他们抱着坚定的减肥信念,走上漫漫长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D.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分值】3分 【答案】A 【解析】(B所引诗句表达的是豪情,而不是感伤。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是指为了追求,宁可憔悴瘦去,也无怨无悔;而句中“瘦”,恰恰是追求的目的。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意为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漫步信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两句诗刻画的是隐居者自由惬意的形象,与全句语境不符)

【解题思路】同上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易错点】不理解诗句意义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分别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雨声,蕴含一种淡淡忧愁的诗意;听雨, 。“帘外雨潺潺”。闭帘细听窗外雨声,犹能得雨之真味。细雨斜飞,无论飞落何处,隔窗听来, 。雨声渺渺而带哀色,似最能震颤心灵深处暗藏的忧伤心弦,并与之一起律动,一起摇撼着灵魂。人生的苦闷遂纷至沓来,心灵饱受淋漓之苦。此种雨声带来的感受虽不得意, 。似乎天地荒芜, 。

①皆似飘风一般不知其所终

②但隐隐然自有一种淡而高远的孤清

③则是觉察人生苦闷后的洒脱

2

④只有淅沥的雨声与听雨者自己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分值】3分 【答案】C 【解析】(从材料首句两个分句的意义和结构可知,第一处横线必须选第③句;从第三处横线前的句子“虽不得意”,可知后面第三处必须选第②句;据此可排除其它三项)

【解题思路】解答时,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明属于哪种逻辑顺序,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然后就可以把握句子的顺序了.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易错点】没有抓住句子对应词语中第③句;从第三处横线前的句子“虽不得意” 5.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人,那些事》《风中的院门》

A.钟灵毓秀 他山之石 人间百态 B.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C.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D.自然风物 他山之石 百家争鸣

【分值】3分 【答案】B 【解析】(第一组书目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科学地理方面的书目,讲述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象;第二组书目关注的是名人传记和哲学思想类的书目,可以给学生的人生进行指导;第三组属于文学名著,关注的是人间百态)

【解题思路】结合书目的意义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

【易错点】钟灵毓秀是一个成语,意为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理解错误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

3

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分值】3分 【答案】C 【解析】(责:要求)

【解题思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可以根据语境判断、可以作联想分析等。“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做谓语动词。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点】脱离文本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庭旧事只能去问家庭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庭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208962D.归有光认为家庭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分值】3分 【答案】B 【解析】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

【解题思路】解答该题,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

4

【考查方向】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点】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分值】8分

【答案】(1)(4分)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

(2)(4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 【解析】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1)(吊,私,诳,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2)(比,视,从兄弟,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解题思路】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点】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

【分值】3分

【答案】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

【解析】(“凝聚族人”,2分;“扭转世风”,2分;如果答出“纪念先人”、“宣传教化”或“恢复家族秩序”,每点可给1分)

【解题思路】根据最后一段“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缺少结合原文 【参考译文】

我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大概是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内心十分痛苦。

5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阅览了归氏的旧书,慷慨激愤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人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父母是我们兄弟生命共同的来源。祖宗是我们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不能忘记啊。人刚出生,当他们年幼时,兄弟在亲人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就一起嬉戏,不分彼此。年长有了家室后,那么他们的情感已经不像这样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的情感。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的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分离的原因。假如我爱自己的子女却离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着自己的子女,那么亲人离散的害处就殃及到我的子女,这能说是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每次侍奉父亲,一年里重要的节日跟着各位叔父、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须发皆白,暗中想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罢了。现在却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独自感伤。然而天下的事,破坏它的人是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人也是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凭自身带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之间呢?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为继承人的原因,就是用仁孝的道理来要求他。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废除了,天下就没有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了。没有了世家,那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社会风尚的浮薄就一天比一天厉害,有道理啊。

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更是用来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夔州途中。②轲峨:孤高状。③艑:船。

6

⑴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3分)

【分值】3分

【答案】(1)(3分)空,空阔、旷远,形象描绘了江面上雨后空阔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孤寂之情。(每点1分)

【解析】题目《秋江晚泊》和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夔州途中,相结合

【解题思路】一方面要考虑其含义,尤其是该词语深刻的含义,另一方面要考虑该词语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有什么作用。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点】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有什么作用理解错误 ⑵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分值】(4分)

【答案】①选取典型景物;②富有层次;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⑤比喻;⑥白描。(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荒村、犬稀;层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宾鸿自况自喻)

【解题思路】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点】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⑶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加以概括。(4分)

7

【分值】(4分)

【答案】仕途遭贬的失意;旅居异地的孤寂;秋夜难捱的愁苦。(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夔州途中,得出仕途遭贬的失意;秋江晚泊看出秋江晚泊;

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想到秋夜难捱的愁苦。

【解题思路】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易错点】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⑵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⑶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⑷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⑸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后生可畏, ?(《论语•子罕》) ⑻天若有情天亦老,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分值】8分

【答案】(1)陟罚臧否(2)则素湍绿潭(3)别时茫茫江浸月(4)万里悲秋常作客 (5)纵一苇之所如(6)赢得仓皇北顾(7)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8)人间正道是沧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填空式默写相对简单,考生只需熟记课文内容,写出相应的上下句即可。

【解题思路】该题属于一般性默写,难度不大,默写时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默写时要写准确。平时还要注意多多积累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点】注意易错字词,如“陟、臧”、“皇”“沧”等。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时 光 周家兵

8

①就这样静默着对坐,傍晚时分,四十来岁的我和八十多岁的奶奶在爷爷留下来的老宅里。只有刚进鸡笼的公鸡时不时亲昵母鸡发出的异响声,那是它们爱情的甜言蜜语,抑或亲密的拥抱。我们人类不懂,也无需懂,不然会脸红心跳耳热,甚至会站在正义和道德的高度上做出干涉的蠢事。屋子里,每一样物品,在夕阳残余的光辉下,挣扎着发光。不知从哪里偶尔传来的吱吱唧唧的老鼠声,会让我和奶奶的目光四处搜寻。

②吃着奶奶亲手炒制的蚕豆,“咯嘣”、“咯嘣”时断时续的响声中,弥漫着豆子的清香味。这蚕豆从下种、栽苗、松土、施肥、捉虫、掐尖、扬花、挂果到摘收,都是八十多岁的奶奶一手操办。奶奶住不惯高楼大厦,走不动城市坚硬的马路,吃不下鱼肉荤腥的大餐。奶奶一生在乡下劳作,喜欢步行,喜欢泥土,喜欢家畜,喜欢开阔的田园,喜欢树上的鸟叫和田野里悉悉索索的虫鸣。她可以嘟嘟囔囔地跟小鸡小鸭们唠叨上一天,彼此不懂,却能心领神会。

③堂屋的大门开着,外面慢慢暗下来,屋里光线更加不足。我们谁也没有起身去开灯或点灯。我知道奶奶的床头还保留着那盏煤油灯,奶奶常挂在嘴边说,煤油的味道真香。无数个夜晚,奶奶在煤油的香味里慢慢沉入梦乡。

④奶奶起身去厨房,用葫芦水瓢舀来半瓢井水,递给我。咕咚咕咚,一阵喉结声响过后清泉在我心里荡漾,两边嘴角还流淌着溢出的调皮泉水。

⑤夜色像柔软的绸缎,包裹在四周。奶奶的话从漏风的嘴里飘过来:“我在乡下能干很多事情,这些鸡、鸭、羊和那些小兔子都是我养的。”说着这话的时候,黑白相间的大花狗从大门口耀武扬威地闯进来,在我身边突然使劲摇晃着浑身的毛发。不知是虫子还是早来的露水,零零星星地溅到我身上。狗身上的腥臭味毫不顾忌地钻井鼻孔,进入肺里,胃里一阵暗自汹涌。奶奶伸出粗糙皲裂的右手,抚摸着,从狗头上经过肥厚的背脊直到尾巴处,末了还捏着狗尾巴轻轻左右摇晃一番。花狗扭过身躯,用温热的舌头舔舔奶奶的手,顺势将尾巴从奶奶手里轻柔地抽出,摇摆着轻抚奶奶的脸颊。奶奶咧嘴笑了,说,有我的小花狗陪伴,我就不怕。

⑥天终于黑透了,像门前场子外面树上熟透的李子。我们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面容,但我能感受到奶奶停不下来的双手,还有时不时站起来走动的脚步声。

⑦我还是忍不住拉亮电灯,老屋里所有的一切瞬间尽现,像面见陌生人时羞涩纯朴的乡村少年。家里干净的物什闪着亮晶晶的光,我知道,那光里亦有奶奶的灵魂。奶奶站在木桌旁边,手中拿着空空的葫芦水瓢,闲适从容地呈现在我面前。桌上有三条刚从菜园摘下来的黄白青绿相间的本地黄瓜,这是奶奶和我吃剩的晚餐。准确地说,这顿晚餐还有刚刚我一饮而尽的那半瓢甜津津的井水。

⑧奶奶到另一间厢房里收拾床铺。床上的铺盖,都是奶奶亲手缝制的棉制品。干净整洁的房间,我想,那是奶奶在努力打扫时光里的孤独和苦楚,擦拭命运里的阴霾,尽量让每一个日子都变得明亮、欢快而健康。奶奶微笑着对我说,早点休息,这段时间好好地在老家休养,什么也别想,养身的同时也要养心。

⑨二十多年前,我从这里走出去,到深圳打拼。身体像一把在温盐水中浸泡的镰刀,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日夜不停地锈蚀。病历,从我颤抖的手中,不知不觉地遗落在堂屋的地上。

9

⑩今夜,我闻到了久违的黄瓜的清香,从堂屋一直弥漫到卧房。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10期,有删改) 12.文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分值】(4分)

【答案】①热爱乡土(故土);②勤劳朴实;③充满爱心;④坦然面对生活;⑤洞悉人生要义,深知人要养身还要养心。(答出四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二段“这蚕豆从下种、栽苗、松土、施肥、捉虫、掐尖、扬花、挂果到摘收,都是八十多岁的奶奶一手操办”——勤劳朴实;“奶奶住不惯高楼大厦,走不动城市坚硬的马路,吃不下鱼肉荤腥的大餐。奶奶一生在乡下劳作,喜欢步行,喜欢泥土,喜欢家畜,喜欢开阔的田园,喜欢树上的鸟叫和田野里悉悉索索的虫鸣。”——热爱乡土(故土);第五段,狗身上的腥臭味毫不顾忌地钻井鼻孔,进入肺里,胃里一阵暗自汹涌。奶奶伸出粗糙皲裂的右手,抚摸着,从狗头上经过肥厚的背脊直到尾巴处,末了还捏着狗尾巴轻轻左右摇晃一番。____充满爱心;第八段段奶奶微笑着对我说,早点休息,这段时间好好地在老家休养,什么也别想,养身的同时也要养心。——洞悉人生要义,深知人要养身还要养心。

【解题思路】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考查方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语言罗嗦,脱离文本

13.文章用不少文字描写了豆子、煤油、黄瓜的香味,其用意是什么?请加以概括。(4分)

208962

3【分值】(4分)

【答案】①表现奶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态;②表现乡村生活的美好纯朴;③表现亲人共处的温暖纯情;④表现物欲之外的恬淡纯净;⑤表现心物一体的超脱纯真。(答出四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结合文本和农民生活的怡然自乐、纯朴、温暖、恬淡纯净、超脱,而奶奶是农民中的一员可得答案。

【解题思路】结合奶奶的生活状态和农村生活的现实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0

【易错点】语言罗嗦,脱离文本。

14.文章第⑤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分值】(6分)

【答案】(6分)①比喻,将夜色比作柔软的绸缎,表现“我”回到故乡所感受到的温馨。②拟人,写出了大花狗威风。③对比,刻画出狗对“奶奶”与“我”的亲疏不同态度。④细节和场景描写,表现了作者感受到的乡村生活的纯朴美好,渗透着与亲人共处的温暖纯真之情。(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夜色像柔软的绸缎,包裹在四周——比喻;大花狗从大门口耀武扬威地闯进来——拟人;狗突然使劲摇晃着浑身的毛发而用温热的舌头舔舔奶奶的手——对比

【解题思路】认真阅读文章第⑤段,抓住生动句子仔细分析。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知识点运用错误。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

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15.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时光”为题的妙处。(6分)

【分值】(6分)

【答案】①以时光为序来结构文章(从“傍晚时分”写到“外面慢慢暗下来”,再到“终于黑透”直至入夜);②寓示“我”回家养病和“奶奶”相处的时光;③暗示“奶奶”经历的时光给予“我”灵魂的滋养;④启示人们要懂得放下,珍惜和善待美好的时光。(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11

【解析】

1、从“傍晚时分”写到“外面慢慢暗下来”,再到“终于黑透”直至入夜——以时光为序来结构文章。

2、我“时光”对感受

3、我和奶奶相处的日子

4、

【解题思路】本题分析时光和我、奶奶的关系,以及我和奶奶的相互影响。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易错点】只是罗列术语,脱离文本,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

凌郁之

①《文选》风靡于唐朝,成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经典,引导并塑造着唐代文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文选》的追摹,才成就了唐代文学的高潮。杜甫劝子读书云:“熟精《文选》理。”应可理解为唐代诗人的普遍取向。宋初,《文选》仍是文人学习、模仿和推重的范本。著名文人宋祁,即曾手抄《文选》三编。王得臣在《麈史》一书里记其幼时,先君令其日课《文选》。

②但是,庆历以后,文风丕变,流行五百年的《文选》的影响,呈式微之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于此可见宋代文坛风尚的变迁。

③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虽然《文选》曾经是、现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毕竟已被文人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遭厌弃。否弃《文选》,是符合美学上所讲“陌生化”理论的。

④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学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而以学《文选》为陈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在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而与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

⑤带头唱响《文选》时代的挽歌的,正是后来成为宋代文学巨擘的苏轼。苏轼对待《文选》的态度具有典型性。他几乎凌驾于这部被前人极力推崇的文学经典之上,敢于批评其不足。在他眼里,这部书不仅没有因数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许神秘感,反而彻底揭开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纱。“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又说“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苏轼这种平章古今、睥睨《文选》的姿态,标志着宋代新文学的成熟和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⑥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人切入生活之深。他们太熟悉这个时代,在他们笔下,平凡与不平凡,平淡与不平淡,雅与俗,都随

12

缘自然,在在共存。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⑦《文选》仍是那部《文选》,变化的是时代、读者及其审美趣味。要之,《文选》作为一本文学总集,与它作为一本写作范本,是两回事。作为写作范本,会因长期深入的模仿而趋于陈俗熟滥,遂使读者厌倦;而作为文学总集,自有其历久弥新者在,故《文选》不可能完全被后来其他文学选本所取代。南宋中后期学习《文选》又成为新的时尚,其故或即在此。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6年第1期,有删改)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分值】6分

【答案】首先(1-2段)指出《文选》由唐代、宋初备受推崇,到庆历后地位跌落的现象;然后(3-6段)具体分析《文选》地位跌落的原因;最后(第7段)表明《文选》作为文学总集仍具历久弥新的特点。(每点2分)

【解析】认真阅读文章,给全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解题思路】先找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根据中心句进行分析就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不能整体把握全文,概括语言罗嗦。

17.《文选》在宋代庆历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

【分值】(6分)

【答案】①《文选》被文人用得“烂熟”而走向“俗”,从而遭厌弃;②宋代文人文学自信进一步加强(不屑于步前人后尘),产生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③宋代文人深刻切入生活,舍弃了带有六朝绮靡特点的《文选》(选择了朴素淡雅的主导风尚)。(每点2分)

【解析】认真阅读

3、

4、

5、

6、7段,分析宋代庆历后地位跌落的原因 【解题思路】在

3、

4、

5、

6、7段画出信息点,然后整合信息。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点】原因回答不全,遗漏信息点。

18.文章第⑤节苏轼是从哪些方面评价《文选》的?这段文字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6分)

13

【分值】(6分)

【答案】(1)体例编排,内容取舍,选文风格;(2分,答出两点即可)(2)作用:①作为《文选》地位变化的典型标志,与杜甫等人的推重形成对比,说明《文选》地位的变迁;②苏轼指出《文选》的不足,证明了宋代文人的文学自信与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4分,每点2分)

【解析】在文章第⑤节画出评价苏轼的文字,然后分层归纳得出第一问。苏轼的事例是为这一段服务的,找到本段的中心句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解题思路】同解析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易错点】没有耐心到语段中认真分析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立于山顶,凌驾万物而得游目骋怀之乐,蔽于云雾浓厚; 安于山谷,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困于井口狭小。

【分值】70分 【答案】略

【解析】“凌驾万物而得游目骋怀之乐”写出来登山之乐,但是又蔽于云雾。说明即使登上高山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凌驾万物之上,有时会受到云雾的阻挡。由此可以联想任何事情都有局限性,我们要辩证分析。“安于山谷,居住木屋而知芳草花林之色,困于井口狭小。”山谷和木屋代表了简单而朴实的生活但也可知芳草花林之色,即是朴实生活也有韵味、情趣。但困于井口狭小又说明局限性。两种情况总结无论登上高山还是在山谷都有可取之处和局限性。从了引申到无论什么都有优缺点,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14

参考立意:(1)无论眼界高低,无论处境好坏,所闻所感都有其美好与局限性; (2)不必艳羡他人通晓古今中外,纷繁之中有杂乱; (3)不必自卑于所见甚浅,踏实平淡也有韵味; (4)热爱并理性客观地对待自己所处的世界; (5)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 (6)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解题思路】第一句第三个分句,我们会发现,“云雾浓厚”,是无需去做什么的,用那三个快乐的词做保障,美美地等着云海消散呗。————云雾浓厚的境况是可以自然而然改变的,然而,身处谷底,井口的现实性,是不能等着它自然而然改变的。想方设法把第二句设计的意义丰富些,逼着你必须从第二句进去。你必须写出怎么做,才可以,而且,只要写出怎么做了,就能加几分。

综上所述,考生应该听从命题者的暗示,从第二句入手,因为,只能从第二句入手,才能翻出积极的人生,然后,老老实实地在低谷的命运处境中既“安”又“积极”起来。

【易错点】参考资料

如何正确对待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顺境和逆境比较,人们都喜欢顺境。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在顺境中向目标奋斗,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对人的事业发展也有不利因素。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易使人滋生骄傲之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古人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对顺境消极作用的一种警诫。积极利用顺境的有利条件,避免顺境的消极影响,是大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犹如逆水行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剥夺了为理想目标奋斗的权利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事物常具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因为,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练意志、陶冶品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当处于人生的逆境时,如何战而胜之呢?

1、要有自尊自爱的人格。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人们常常难以控制。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却是自己可以坚守不变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的做人准则。有了这样的做人准则,才能在顺境中不狂妄自满,在逆境中不妥协丧志。

2、要淡化个人名利,做到“心底无私大地宽。”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充满私欲的人,容易患得患失,瞻前顾后,难以实现宏图大业。一些人一生的许多苦恼,多源于个人私欲的不满足;当人们从私欲中解脱出来,就会发现,许多所谓的逆境,不过是由于私欲难填而杜撰出来的虚幻。况且,即使真正陷入人生的逆境,只要置个人得失于不顾,视荣辱毁誉如浮云,就能做到无私无畏,勇敢抗争,从而战胜困难,走出逆境。

3、要有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行动。乐观的精神,是战胜逆境的精神动力;积极的行动,是走出逆境的有效途径。没有乐观的精神,不可能在逆境中长期不懈地坚持抗争;没有积极的

15

行动,大不了是个盲目乐观主义者,不可能真正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型进行的,逆境与顺境的交替过程也是这样。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演进。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人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16

第五篇: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word版)

试卷类型:A

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 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 民” 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 子• 君道》: “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穗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 “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 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 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政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

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乎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 “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 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 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 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 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 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 语•先 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 !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己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 “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 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 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 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 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 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摧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 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己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己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 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 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 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 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 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译 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2)《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 同病相怜,唱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声。

(3)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表明个人修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

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命运敲门声 何葆国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 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几乎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好了,”简进谦恭得有些畏葸地双手呈上一叠稿纸,“请邹老师„„”

我想发火,但最终还是克制了。从他手上拿过稿子,我淡淡地说:“我帮你推荐出去, 你就在家等着发表吧。”

“谢谢,”简进接连点头哈腰,“太谢谢了,邹老师,太谢谢了„„”

简进走后,我再也没有情绪继续写作,心想,这家伙想发表想疯了,天天上门骚扰,这可如何是好!我忽然想到去年有篇旧稿,自己不太满意,一直没有寄出去,干脆„„我找出旧稿,署上简进的名字和他的地址,给一家熟悉的报纸寄去。

大概半个月后,筒进来了,看样子他激动得面孔都有些变形了,手颤抖了许久才从口 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我一看,正是我署上他名字的那篇稿子。

“邹老师,您帮我修改的文章,终于,终于发表了„他的声音激动得哆嗦。 “很好嘛,这是第一步,希望你埋头苦干,不要荒废了时间我煞有介事地教导他。

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是,是,是。”

从此,我很长—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也许他上门找过我,但我不在,总之我渐渐把他忘了。大概是4 年之后,我有一天到那个亲戚家闲坐。他忽然问我,你还记得简进吗?我摇头。他说,就是那个我介绍他去找你的文学青年啊。我一下就明白了。他叹道,一个好好的人迷恋什么写作,现在疯了,我们活活把他害了!原来,简进在发表“处女作”的巨大精神动力之下,没日没夜地写„„可是再也没有发表一个字,他就疯了„„

我听得胆战心惊,忽然觉得自己是个罪魁祸首。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 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又是他! 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

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 文章。 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凡点意见。

“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简进谦恭地说。

“行了, 我不用再看了,”不知怎的,我忽然克制不住自己,粗暴地打断他说:“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修改一百遍也没有用! ”

简进一脸窘迫。

“ 我劝你别白费劲了,把时间和精力拿去搞点别的东西,现在改革开放,千什么不行,偏偏要在文学树上吊死.......”

我正口若悬河,忽然发现简进不见了。不知他什么时候偷偷跑了,他一定受不了我的尖刻一一管他呢,我继续写我的。

大概是4 年 之后,我有一天上街取汇款。忽然一辆轿车嘎地在我身边停住,我吓了一跳。车窗里探出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邹老师,你忘记我啦? ”原来是简进!他下了车,热烈地握住我的双手,“邹老师,你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我真不知如何报答你!” 我懵头懵脑的,“我当初痴迷着文学,是你一番话让我迷途知返啊,我真不知如何感激你!” 原来,简进被我批了一通之后,丟掉文学转头卟通跳“海”,现在有了公司有了车, 连别墅也有了。不久,简进诚心诚意拿了数万元,帮我出了一套文集。我以恩人自居,但心里不免酸溜溜的。

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会不会是他?好吧,我就是不开门,看你的耐性有多好! 大概15分钟之后,敲门声渐渐弱下去,像一来云飘散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的“我”与简进之间发生的敌事,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对“我”的描写是明线,对简进的描写是暗线。

B.简进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但他连写作的基本功都没有,尽管“我”对他进行了 一些指导,但他没有什么改进。

C.简进看到报纸上有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十分激动,可他竟然没有发现那是别人的文章,足见这个人多么马虎。

D.简进接受不了 “我”対他说的“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的话,他竟然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愤然地离开了我家之

E.简进最后一次来我家时我”态度坚决,将他赶出门外,因为只有这样做,他 才会不来纠缠,打扰我的生活

(2)小说反复强调持久、顽固的敲门声,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简进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亮点,你同意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王国维“道器合一”的文史治学

周传家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章批评旧史学的弊端,大声疾呼号召“创新史学”。1919年,毛子水发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表《国故与科学精神》,批评“国故”和旧史学,引起张煊的反驳,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指出:“国故”即“国学”,涵盖 “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他主张“打破一切的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

王国维深受梁启超新史学观点及胡适“整理国故”口号的影响,坚持从历史着眼,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他以专门史形式呈现出来的《宋元戏曲史》,“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拓展了传统历史学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成为新史学的典范,而且是公认的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坚持历史的观点,而且走的是“即器即道”的走化史路数,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绝非虚玄论道,同时也不停留于文化表象就事论事。他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一一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使戏曲这一中华元素从文化事象媒娓道来的展示中得以昭显。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有“史识” 一一别具只眼,更重要的是有“史胆”一一良知和 担当。王国维幼年即喜读《汉书》,早年的《咏史诗二十首》不局限于个体的人生感慨和 悲欢心绪,总揽全局,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议论新奇而正大”。处在大厦将倾、 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文物制度的崩溃、历史延裂的残酷现实,王国维“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怀着对中国文化灭绝的深度恐惧感,通过古器物、古文字 以及古史研究,说明中国文物制度的真实性,表达中国文化复兴的理想。

读王氏之《咏史诗二十首》,不由得使人想起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屈原有感于楚国的危机和忧患,天问地,在对有关天、地、人的某些传说质疑的过程中,体现出他的怀疑精神、思想观念及其为楚国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同样是通过卒章显志的惯常创作模式,试图从中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衰存亡之道,为成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这绝非迷古恋古,而是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咏史诗二十首》就是20世纪的《天问》,王国“就是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连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也酷似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

王国维具有扎实深厚的固学功底和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在《殷虚书契考释•后序》中指出:“我朝学术所以超绝前代者,小学而已。”他以这种具有科学性质的小学工具来衡 定历史存在之真伪,重证据,重事实,不肯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乱下结论,更不会想当然地凭空捏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造,欺世盗名。对于“不通字例、未习旧艺”之“俗儒鄙夫”的“肆其私臆,无所 忌惮”,他深恶痛绝,饥之为“鬼魅之易画”。但他不是迂腐学者、冬烘先生,他“取地下 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从而“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这种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手段,对于今天的“古史研究”也颇有超越之处,因而成为王氏之学所具有的重要现代学术特征之一,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

吴梅是南派昆曲的著名学者,其曲学研究涉及度曲、制曲、曲史等众多领域,在曲学方面,钱基博先生甚至认为,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就治学而言,王国维和吴梅之间有许多共性,也各有其特色。两者走的均是“即器即道”、道器兼容的路子,窃以为王氏更钟情于“道”,而吴氏则偏重于“器”。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相关链接:①王国维吸收了西方输入的文学史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线索进行了严 密的考证和分析,开创了 “戏曲史”研究的新领域。他在研究中中借鉴了中西诗学 中的某些思想意蕴。提出了许多合理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念,对中国古典戏曲 的研究有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②《宋元戏曲史》中体现的研究方法,是王国维对戏曲研究的一个突出贡献, 被人评其为“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王国维的胞弟王哲安将其兄的 研究方法概括为:乾嘉学风的严密实证和西学的逻辑推演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随着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风潮,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其中梁启超、毛子水、胡适处于同一阵营,观点一致。

B.王国维修治的《宋元戏曲史》,是一部专门研究宋元戏曲发展脉络及其演变逻辑的戏曲史专著,是新史学的典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把《咏史诗二十首》看做20世纪的《天问》,把王国维看做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是因为王国维如屈原般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

D.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现代学术特征,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为后代的“古 史研究”提供了示范和准则,即便在今天也不落后。

E.作者认为王国维偏重于“道”,而吴梅偏重于“器”,但后者曲学研究涉及众多领 域,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

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2)结合材料,具体阐释“道器合一”的含义。(6分)

(3)王国维治学的情感态度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结合材料,谈谈王国维在治学方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 语言文字运用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面对参加寒假集训的60名大学生,海江集团总经理张子平老师对海江创业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神釆飞扬,他的悉心讲解引起青年们阵阵热烈掌声。

② 面对中外记者的提问,李克强总理不慌不忙,__________,让国人看到了一位睿智的领导人形象,更让世界借助媒体看到了大国领导人的风范。

③设计师要对施工工艺、材料等无所不知,只有这样,在客户面前才可以________________,问即答来,才能贏得客户的信任,才能跟客户签下合同。

A.款款而谈 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B.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款款而谈 C.侃侃而谈 娓娓而谈 款款而谈 D.款款而谈 侃侃而谈 娓娓而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美国专利和商标局中央复查部已经对苹果诉三星侵权案中的一项关键iPhone设计专利进行了复查,最终该专利无效。

B.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观众为悼念遇难同胞敬献了鲜花;幸存者还讲述了亲人在大屠杀中当年被残害的情形。

C.广告中吹嘘:这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服用 三至六个疗程,就能彻底根治糖尿病。

D.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民政部制定了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使我国县级行政区域初步形成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推动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16.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是企业, ① ,无论转方式还是调结构,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企业的转型升级说到底是企业家的事。企业家一定要认识到:过度的商业化、过度的急功近利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仅有资金,没有核心技术和市场需求,_______② 。核心技术不可能一夕之间掌握, 但 ③ ,精工细作是对市场需求最好的呼应。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个

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高考成绩下来后,小章同学的成绩刚够本省二本段,小章犹豫不决:上二本,就得到偏远地方,将来就业就可能留在那里;要上高职专科,一辈子可能就是蓝领,难以出人头地;重新复读,又担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误一年。

假如你是小章的同学,根据小章的情况,请你帮小章做出选择,明确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A 1.A(“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没有依据。原文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孔子忧虑的“这一现象”是贫富差距。)

2.D(“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错,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3.C(原文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它”指“均”。“虽无必然联系”也不当,原文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4.A 5.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6.B(“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7.(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道:取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每点1分,通顺1分)(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呐:说话迟钝,嘴笨;具:写;援据:援引;洞中:切中,窾会:空处,引申为要害。每点1分)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9.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3)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11.(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C.“马虎”一词概括不准确。D.“愤然地离开”没有依据。E.“赶出门外” 没有依据。) (2)①表现简进的执着以及我对简进的厌恶与反感。②为后文故事情节做铺垫。③呼应题目“敲门声”。(每点2分) (3)①虚心求教。简进每次都遵照“我”的意见改稿,改后谦恭地求教。②勤奋执着。简进几乎天天来“我”家求教,“作品”发表后简进没日没夜地写。③知道感恩。简进下海致富后,回来感谢“我”的教导,帮“我”出文集。(每点2分) (4)同意。“我”有人性亮点。理由:①肯帮助人。尽管对简进反感,还是给了他一些写作指导和人生指导。②有责任心。听到简进写作疯狂后,深感对简进责任重大,劝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另择人生道路。③能够自省。无功受禄后,“我”心里也酸溜溜的。(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不同意。“我”没有人性亮点。理由:①自私。只顾自己创作,不愿全力帮助上进青年。②虚伪。认为简进的文章狗屁不通,却煞有介事地教导他。③粗暴。不顾及简进自尊,粗暴否定简进的文学之路。④无耻。简进下海致富,“我”本无功劳,接受人家报恩。(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2.(1)(选B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A项“观点一致”于文中无据;C项“王国维如屈原般具有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只是原因之一;E项“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并非作者观点。) (2)①道”指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事物变迁之迹与其因果)。②“器”指文化现象(史料)。③“道器合一”指通过文化表象探索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又用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证实文化表象(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每点2分) (3)①良知担当:他试图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衰存亡之道,为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②敢于怀疑: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③科学严谨:他治学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重证据,重事实。(每点2分) (4) ①坚持了历史的观点: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②道器结合:主张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③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的手段: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④吸收了西学逻辑推演的方法。

(每点2分)

13. B(娓娓而谈:连续不倦地谈论着或说话动听; 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地谈话;款款而谈:诚恳的谈话。)

14.D(A成分残缺,后半句应在“该专利”前加“认定”;B语序不当,“当年”应调至“亲人”后;C“彻底”与“根”语义重复)

15.A(理由:①从语言逻辑看,后文表达中心为“创造力”,填加语句的语义中心也应为“创造力”,因此应选择“递进”关系的语句。②从句式角度看,选择的句式一致的,以保持与其流畅。)

16.① 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② 也支持不了企业的发展 ③ 企业可以精工细作(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

17.该标识以数字“70”、时间“1945-2015”、“V”字型的长城、和平鸽为设计元素。(3分)数字、时间,代表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庆祝;“V”字型的长城象征中华民族组成钢铁长城,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获得抗日的最终胜利;五只飞翔的和平鸽象征和平与希望,也象征五大洲人民战后重生,飞向美好未来。(3分,写出两个即可)

18.立意提示:上二本:“好儿女志在四方”,自己的人生选择也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肩负起青年人的责任;上高职:要有正确的名利观,能有一技之长,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成功;复读:厚积才能薄发,人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参考译文: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去了。

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惟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章推荐。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世宁却不肯附合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好在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

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九年(1530)秋天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谥端敏。

高考提分,学霸之路

上一篇:2019党建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秋开学典礼主持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