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美丑与外表美丑

2022-08-23

第一篇:人性美丑与外表美丑

(英语毕业论文)《雾都孤儿》中人性美丑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悲剧人生的分析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浅析小说《教父》中教父的心理转变及其成因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红字》中珠儿和相关元素的象征涵义 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论纳撒尼尔霍桑《牧师的黑面纱》中的象征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ntract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刍议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美国俚语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英汉颜色词语义对比研究

徒劳的追求——对《宠儿》中黑尔的悲剧分析

An Analysis of Vampire Image in Fevre Dream by George Marti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的婚姻观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女性人格的双重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凯瑟琳和简爱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方言电视节目收视群体特点及社会影响分析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奉献与救赎:浅谈欧.亨利小说的宗教精神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Analyz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美国俚语的社会文化特征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Cultural Conflicts in Daisy Miller—An Analysis on Henry James’ International Theme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Poe’s The Cask of Amontillado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中式菜名英译(开题报告+论文 )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87

88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89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

90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

9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92 进退维艰的女性—《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分析 93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94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95 论商业美学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96 全身反应法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7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 98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99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0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

101 从《没有国家的人》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对人性的呼唤 102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103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104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105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106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 107

10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 109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110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11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112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113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114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115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

116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117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 118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119 浅析中国式英语问题及对策

120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121 Scarlett’s Pragmat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122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 123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

124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25 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分裂人格 126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 127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128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129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用研究 130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31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132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自然意象

133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 13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35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

136 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的手段的研究 137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38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139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 140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41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

142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43 从自我认同角度再析《简爱》

144 浅析英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 145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146 杰克伦敦对马丁伊登悲剧的影响 147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 148 浅谈英语在未来的国际地位

149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 150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151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152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153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154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155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 156 英语单词记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157 方位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158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159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60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 161 旅游宣传品的翻译 162

163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

164 论《马丁伊登》中一个成功者的幻灭

165 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 166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167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168 商标语的翻译

169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

170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 171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172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173

174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175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17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177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 178 论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79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180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 181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82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183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184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185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186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187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188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189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 190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91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192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 193 中英死亡委婉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

194 英文电影欣赏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xx学院案例 195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196 海明威笔下的另类反英雄——评《艾略特夫妇》和《雨中的猫》中的男性形象 197 论商务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198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9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 200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

第二篇:鲜明的美丑对比——《巴黎圣母院》

班级:20091016姓名:林妙玲学号:2009101611

《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我很想品读的书籍,但是老是找不到适当的足够时间来慢慢地掀开它那发黄的扉页,终于大二第二学期给了多一点的时间。这是一部在世界上极为出名的小说,可以说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书。读完之后我的心中也找到了更多的答案也存在了更多的疑问?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见解吧!

巴黎圣母院,一座闻名世界的古教堂,她所为我展示的,是一种叫做命运的实景,和一种叫做爱的幻象。

这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通过美丑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 15 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他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如蛇蝎般毒,表面上过着清贫、刻板的生活,甚至对节日的狂欢也表是厌弃与反感,但内心里却贪求女色,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对世人充满恶意,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丑陋形象。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的英雄形象。它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爱斯梅拉达,在她迷人的外貌下,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还有她富于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当以卖文为生的诗人甘果瓦,深夜时误入“黑话王国”——流浪人与乞丐的聚集所,即将被杀死时,她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与他结婚,把这个诗人至于她的保护之下,虽然她不爱他。当卡西莫多在烈日暴晒的广场上遭到鞭挞,口渴得向人们求助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异常而深夜又劫持过她的敲钟人表示了同情,满足了他的要求。她热情天真,以为世上所有的人都向她一样纯洁。她品格坚贞,面对副主教克洛德的淫威而宁死不屈。她是巴黎流浪人和乞丐的宠儿,但自食其力,清白无暇。使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反映出一个善良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受迫害的悲剧。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发。

我们都知道,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雨果说“近代的诗神,.....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事物。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性的美,她会发觉,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就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生活中有美有丑,“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他还说:“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或者你想代之惩治黑暗,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那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第三篇:人性与法治

李伟迪 曾惠燕

人性化是2003年法治的焦点和亮点,但不同的声音也能时常听到,有些受害人及其亲属认为,对罪犯讲人性,就是对受害人的不公平,因为罪犯毫无人性地践踏受害人的权利;有些学者认为,人性应该是法治应有的品质,何必还需人性化?还有人耽心,人性化可能“化”掉法律的威力,因为法律的威力来自无情无私,而人性必须承认有

情有私。显然,为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研究法治与人的关系。法治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定的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发展,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实践。法治的起点、终点、目标和手段都离不开人,抛开人的法治是不可想象的。法治的最终主体要素是自然人,因此,法学是人的科学,法治是人的实践,法学必须研究人,法治必须服务人,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必须研究法治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根本属性是人性,人性引导着人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人性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从理性具体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不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地理、种族等为根据。人的属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躯体。人为了塑造人性而立法,为了扶持人性而执法,为了修复人性而司法,为了发展人性而守法。弘扬人性的法是良法,压制人性的法是恶法。法治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最后,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权的关系。生存需要产生生存权,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义务。尊严和名誉需要产生人格权,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权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义务。人有捍卫名誉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誉的义务。亲情需要产生亲权,人有保护亲缘的义务,有享受亲情的权利。合群需要产生参与权,人都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也有接受他人的义务。自由需要产生自由权,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发展需要产生发展权,自己要发展,他人也要发展;穷人要发展,富人也要发展。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人权。人权不可剥夺,只能作适当限制。

法治必须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的底线。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人性法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资本、市场等物质力量的异化可能扭曲人性,出现苏格拉底式的悲剧。因此,人性的种籽还得我们去播撒,人权的幼苗还得我们去哺育。

第一,培养人性化法律意识。医院拒救、有偿救人等,折射出生命意识的淡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

第二,构建人性化法律体系。宪法、行政许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订,是我国法律体系人性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法律条文有待人性化修订。

第三,构建以人性为指导、以人权为底线的执法方式。执法者必须怀着人性的理念,对执法过程中的细节、新问题和执法失误有一种人性的判断力,不至于出现执法的异化。

第四,司法要以人性的救济为最终目的,对被害人而言,其人性权利遭到损失,司法机关以公力去救济,恢复被害人的人性权利,这是人性的救济;对加害人而言,由于人性的裂变,所以作出了伤害他人人性权利的行为,司法机关强迫加害人承担法律责任,使其痛苦、反思、悔恨、自新,从而恢复人性,这也是人性的救济。

人性化的法治更有威信。作为执法者,从人性的角度,更容易与行政相对人取得共识,事半功倍。作为司法者,以人性救济为己任,他不仅发现了犯罪,而且发现了人性的病变,他作出的不仅是一纸判决,而且是修复人性的处方。作为罪犯,人性的根茎上最容易萌发谢罪的枝桠,真诚悔罪,这对受害人及其亲属的创伤也是一种抚慰。人性化法治在公民的自觉遵守中,在执法的督促中,在司法的救济中,在罪犯的悔罪中获得威信,得到实现。

原文发表在2004年9月21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学者论坛 联系liweidi1289@yahoo.com.cn

人性与法治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管理与评价 科学与人性

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我们有过“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等有益的探索,也有魏书生、潘凤湘等人亲力亲为的成功经验,而随着时代的推进,当我们的学生渐渐由80后推进到90后的时候,当网络语言、远程教育以逼人的态势冲击语文课堂的时候,当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模糊了语文教学视野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进入新的启蒙时代的时候,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推进学生言语能力的自主发展。

保持理智――必须预设任务,有效促进学生的亲历行为。

语文教学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首先是教师自身要保持理智。选文高度综合,而呈现教材要突出语文特点,具体课堂实施只能取某些方面;所以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并具体分配任务,以便整个教学的部署能够得到落实。教学目标要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目标,课堂全部活动均要纳入实现目标的轨道;课堂任务是多方面的,德智体美心均应有发展,但必须突出语文自身任务,即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而语文课堂要突出本单元听说读写训练内容中所要达到的要点,教学任务要具体化。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觉得目标清晰,教学内容也很清晰,一旦实施教学,却往往缺乏理智的把握,就是因为害怕语文课堂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而放松了对学生应该完成的言语技能训练的要求,在满堂讨论与随机生成当中,泛化了学习任务。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多向思维,但必须引领学生完成既定的言语技能训练。明确的学习任务,是有效管理课堂的首要保证。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永远多元,一节课的时间则有限,与其到处蜻蜓点水,不如就某一点深思熟虑,并将这种思想贯穿到整个单元,使单元教学成为一个科学的系列。而保证这个系列。就必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沁园春?雪》的教学思路比较明显,就是教师“授之以渔”再引领学生“捕鱼”的过程。捕鱼的方法虽经教师讲授,而实际上仍然是在学生的亲历中总结出来,一课一得,无论是学习与训练,学生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任务,小组与班级之间的检查评价与监督是可规范的,合理安排的,也是易于操作的。学生带着任务去学,有同伴的合作、检查与评价,学得有兴趣,学得很主动,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任务的完成找到了规律,总结出了学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对学生亲历行为的协助与促进,而不是放纵和放任,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对话与交往,而忽视了根本的价值取向,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粹的‘交流会’‘座谈会’”。{1}

任何一个教学都容易也必然会出现偏离,譬如这节课中对字词的研讨,有学生还习惯于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等,就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执教者应该注意到,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兴趣,又要提醒学生,敦促学生思维有的放矢。这样才不至于如当前一些创新课,一节课多个目标,而任务模糊,面面俱到,学生享受着“自由自主”的发言,教师则成为只顾批发“你真棒!”的派送员,课堂“对话”的内涵已然虚化。

当前有些语文课堂,被总结为“四多一低”:问多、读多、讨论多、环节多,效益低。杨再隋先生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总结新课改出现的问题是:虚、闹、杂、碎、偏,热闹而浮泛虚空,教学效果令人忧虑。

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呈现清晰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习任务,才能让学生学到实处。学习小组的安排应该是分层的,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搭配与组合,包括任务的分配也要依据各组能力而定,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指导一定要及时,有针对性。

下面是《沁园春?雪》六个板块的学习任务及分配与反馈表:

全班52人,4人一组,13个学习小组,两个小组一个任务,把握意象是重点部分,由3个小组负责。任务采取抽签和抽签后经老师同意调换的方式分配到各个小组,要求各小组编制跟本组任务相关的习题,规定教师巡视并且有意识地指导任务3组和任务6组。

学习内容必须非常清晰,分工才能明确,学生才有事可做。这个亲力亲为的过程是自主合作学习、言语体验的过程,教师始终监控学习进程,有重点地予以指导,做良师与益友,不断提供帮助,成为完成任务探究言语技能的一个重要成员,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简单播报。课堂既充实完整,又便于管理和控制,教师也会受到学生的信任与热爱,比起浮泛虚空的讨论、自主学习,应该有价值和有意义得多。

保证人性――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全面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教师要满怀爱心地对不同的学生匹配不同的教学管理风格,让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课堂焕发活力。

语文学习心理大致有三类:好胜自满型,自律严谨型,自卑无所谓型。好胜自满型学生语言基础好,喜欢表达,想象力丰富,好胜心强,但上课时往往过高估计自己,易冲动,回答问题不假思索,不够严谨细致。教师可以引导其质疑文本,提出有见地的问题,让他们在更高的学习层面有大收获,逐渐培养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养成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自律严谨型学生理解能力强,掌握知识快,自制力强,思维缜密,行事不冲动,但往往满足于“上课记笔记,下课复习笔记”,所以必须给予他们能力增长的机会。教师可寻找刺激点、知识的增长点――把新课的重点任务布置给他们,如《沁园春?雪》中把握意象,理解情感,领略意境等。教师减少对学习的控制,有利于他们走向独立运用语言的阶段,并在班上起到榜样作用。自卑无所谓型在语文课堂上人数不少,他们认为语文学与不学是一样的,完全抱无所谓的态度,学习动机、态度、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呈弱势,缺乏自信,不敢举手发言,不说话,也不肯动脑筋思考,处于一种被动学习、无可奈何的状态。教师应该为他们布置容易完成而又有一定责任要求的任务,如字词知识、文学常识等等,对他们设计的练习,教师要及时指正和肯定,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疑难,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自信心。

李镇西老师有一条教学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学生也参与语文教学管理,为的是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中师生要共同遵守有关的教学要求,学习任务的分配可以因人、因时、因文本的差异而发生相应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活的变化着的,教师要善于观察把握,课堂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措施。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人性化处理,同时又有科学的操作性。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钱梦龙老师以“三主”为特色的导读,魏书生老师以“六步法”引导学生自学,于漪老师以“点、线、面、体”的立体化、网络化课堂教学结构去感染、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还是潘凤湘老师的真言语技能训练课,宁鸿彬老师以“八字四性”的教学模式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实都极其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都以激发学生的个人言语潜能、训练言语技能为科学管理人性实现的要旨。唯其如此,言语课堂才是活跃而严谨、整齐而个性化的。

保护机智――重视反馈,及时矫正

大量研究证明,反馈和矫正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成功地把学生内隐的学习心理活动转化为可观察的思维操作行为,并和反馈矫正程序结合起来控制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将是非常理想的。

教学过程中,如果清晰地显示了可操作的教学目的,并控制了全部教学分量后,便会出现反馈信息,学生内隐的学习心理活动便转化为可观察的思维操作行为,往往出现学习的机智;教师从中发现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教学,就是教学的机智。“反馈”不但要尊重文本,还必须坚持真理,必须引导学生去求真知、做“真”人。反馈评价要贯串课堂教学全过程,要及时有针对性,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但又必须指出不足与错误,时时引领学生向前。

因此,课堂评价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侧重,以便保护学生的学习机智,也恰当地发挥教学机制。

1.评价要能引导学生思维。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又要善于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使矫正有的放矢,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另外,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评价应该得到老师的及时反馈。“教师角色将更多地促进和帮助学生自发地学习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如何思维,如何决策,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获得洞察力,如何变得富有创造性。”{2}在这方面,宁鸿彬老师向学生明确提出的语文课“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实验老师的观点)和“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意见),非常值得学习。

《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任务6组对毛泽东选择距写作时间隔了十年的《沁园春?雪》送给柳亚子先生提出了疑问,任务2组结合背景很精彩地回答了疑问,教师对此进行了及时的肯定和矫正:“问题和回答都很精彩,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而从词的意象去挖掘这种自信乐观和豪情,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温故知新,既复习了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上去,这无疑是不错的;如果稍稍放开一点,就毛泽东的事迹与个性稍作渗透,则更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维的发散。

2.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应建立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基础上。

有的教师唯恐被戴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不敢也不愿及时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千篇一律地予以廉价的表扬,以致学生错误的认识得不到纠正。如对《背影》中的父亲,有学生认为他“形象不够潇洒,又违反交通规则”,这一解读表面看起来富有创造性,其实完全脱离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忽视了文本的审美价值,这种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观点居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你的见解很有一番见地!”学生沾沾自喜之余,也容易感到困惑迷惘、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势必对学生的认知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沁园春?雪》教学实录中任务2组发挥出色:“对此我们可以证实,毛泽东少有大志,一向都表现得非常自信乐观!前段时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演到雷电大作,他和同学在山上沐浴风雨,好潇洒啊!”并推荐同学朗诵下阕。教师即刻点评“同学的朗诵也潇洒得很呀!音调高亢激昂,感情真挚饱满!我们请任务4组的同学把你们对这首词的上下阕的理解加以概括”。学生善于即兴发挥,教师也能巧妙转题,避免了学生对剧情的过分追究而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

3.评价要准确而有针对性,要避免随意性、目标不确定性。

现在课堂中总能听到“太好了!”“你真聪明!”这样的评价从教师的口中随意而出,廉价的评价,其实未必能激起学生的热情,点燃智慧的火花。

《沁园春?雪》的教学中,学生质疑毛泽东对历史伟人的态度,是读这首词的一个难点,教师指正之后强调,“在诵读的时候,对这些人物的议论应该读得稍稍低沉一些”。对诵读的指导,并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但教师在学生的质疑中顺手牵进,是对学生敢于发问的一种肯定,也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学生全篇背诵之后教师又说:“大家的背诵很有意气风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啊!说明我们通过学习,已经与毛泽东英雄所见略同了!”紧扣主旨评价,很有针对性。

课堂评价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评价。彼此质疑和认可,是小组活动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应该予以指导和保护。

4.要善于利用教学机智处理突发情况,保证全部活动都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李镇西老师教《我的小桃树》,先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就不懂的问题提问,可以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点作简要分析。

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教参上确立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按教师的教学程序,显然不应该从这儿讲起,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讲,这个问题就是她的“难点和重点”。李镇西老师顺应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新的问题又涌出来:关于“奶奶”,关于“小桃树”,关于“我的梦是绿色的”……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讨论中,或者一个学生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或者一种观点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或者是学生之间的碰撞,或者是学生和老师的辩论……整个教室看起来不够严谨不够整齐,但弥散其间的浓浓的学术氛围与交流的快乐却使得课堂多了一种人性的回馈。

李镇西老师对自己这堂课“比较满意”的唯一原因是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思想的火花随心所欲地迸射,让学生心灵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科学管理课堂的机智问题,学生的反馈出乎意料,却可以合理利用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把握,心中有数,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言语之美、情感之美,就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语文课堂不是整齐划一的教学,科学的管理蕴藏在教师的机智当中,无论是讲授还是组织自主学习还是评价,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机智,机智无处不在,科学的管理也就无处不在,课堂的民主、自由、科学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1}刘云生《刘云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第27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第11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转引自韩雪屏《课堂教学的垂直性对话》,《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4.2,第11页。

广州市铁路一中 510632

广东东莞市光明中学 523126

第五篇:人性美与丑

人性的美与丑的较量

【摘要】:通过概括论述小说《羊脂球》,分析人性的美与丑,反思当今社会,呼吁人人摘掉虚伪丑恶的“假面具”,坦诚相待,多为他人着想,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善良真诚”,摒弃人性的丑,释放人性的美。 【关键词】:人性 美与丑 真诚

莫泊桑生于19世纪的法国,一生创作了近300篇短篇小说和六部长篇小说,是并列于契诃夫和欧·亨利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羊脂球》是他的代表作品。这篇小说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八七零年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法国马车在离开敌战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一定要车上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陪他过夜,否则马车就不能通过。羊脂球出于爱国心断然拒绝,可是和他同车的有身份的乘客为了各自私利,逼她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羊脂球出于无奈而作了让步。可当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一副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在与她讲话。她觉得自己被这些顾爱名誉的混帐东西轻视淹没了,当初,他们牺牲她,之后又把她当作一件肮脏的废物扔掉。

小说以羊脂球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形象为代表,歌颂了法国人民敢于反抗普鲁土侵略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他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它以羊脂球被同车旅伴推入火坑的丑恶事件为中心,揭露了法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商人、贵族、厂长兼参议员、修女及民主党人等上流社会的各种角色——在强敌压境、国家危急的严重时刻,首先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尊严,而是个人的安危和金钱上的得失。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是不折不扣的保命哲学,口里还堂而皇之地说什么“遇到最强大的人是永远不应抵抗的”。尽管他们懂得,敌人的无理要求,是对法国和法国人民的羞辱与侵害,他们表面上显出一副怒不可遏的架势,然而实际上,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爱护名誉”的权威人士没有片刻犹豫,立即倒向敌人一边,双手把羊脂球奉献给敌人去蹂躏。尤其令人愤慨的是两个所谓代表上帝的修女也为虎作伥。至于嘴里哼着《马赛曲》、抵抗高调唱得震天响的民主党人高尼岱,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到了“坐享其成,暗中获利”的好处。这一些鲜明而生动地表现了那些双手插在口袋里弄得钱币叮当响的体面人物和社会上的各种反动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好的丑行。

主人公羊脂球是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作者与众不同地把她作为正面人物描写,并用其与一群以“正人君子”视人的上流社会资产阶级人物作对比,揭示了后者道貌岸然的外表下,自私虚伪连最基本的爱国情感都荡然无存的肮脏内心。从小说中羊脂球的具体表现来看,首先她是位心地非常善良的姑娘,富有同情心与宽容精神。马车上她对别人的恶意侮辱和蔑视不予计较,反而以德报怨,主动请他们吃东西,这又显露出其可贵的助人为乐的品质。而更重要的则是她身上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尊心。她之所以离开卢昂,是因为抗拒普鲁士士兵的蹂躏时拼死反抗,几乎掐断了那人的脖子,为免遭逮捕而不得已外出躲避的。而她坚持拒绝普鲁士军官逼她“过夜”的无理要求,是因为在她看来,委身于自己民族的敌人,便意味着对祖国的背叛。作者巧妙地借用一个普通的“乘车”事件,将“下等人”羊脂球与“上等人”作了对比,分别检验了他们各自的道德精神价值:那些身为伯爵、议员、工厂主、商贾、圣女、自由派等代表着社会体面的所谓“上等人”,在普鲁士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贪生怕死、出卖同胞;而被世人视为最下贱的“社会耻辱”的妓女羊脂球却能舍己为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气节和民族尊严。确凿的事实向读者证明了,只有下贱人——妓女羊脂球才更配得上称之为“高尚的人”。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拥有高尚身份的人在利益前后那巨大的态度变化。当那些高贵的伯爵、富有的老板们需要羊脂球的帮助才能脱离德国军官的扣留时,他们“和蔼可亲。心平气和地跟她讲道理,用感情打动她,非常殷勤地恭维她,讨她的喜欢。赞扬她的牺牲将帮了大家大忙,大家将对她有多么感激。” 而后,当羊脂球没有利用价值了,这些人“不约而同地掉转头去,好像没看见她一样。”高贵的伯爵挽起他的夫人,“对她避得远远的”,老板的妻子傲慢地“瞪了她一眼”,“大家都离她远远的,如同她的裙子里带着什么传染病似的。” 简洁的语言,强烈的对比,把那些拥有高贵身份的人的假仁假意、虚伪做作刻画地如此精准而又深刻,把这些人高贵、雍荣外表遮盖下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出来,令我们每个读者不禁对这些伪君子嗤之以鼻。

莫泊桑的小说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当我们在为其笔下那个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社会感到悲哀的同时,也会自然地联想到自身。 我们现在身处的社会与19世纪的法国社会当然相差甚远,但是,从莫泊桑笔下那些假仁假意的伪君子身上,以及那个毫无人情味、充满资产阶级等级观念的社会中,更让我们感觉人与人之间真诚地相待是多么的可贵!充满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氛围的社会是多么温暖!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生活在莫泊桑笔下那种只有利益与等级观念,人心却相隔万里的可悲社会中。但如果我们不懂得好好珍惜,与人相处都戴着“假面具”,为人处事都盘算着是否有利可图,那么包围在我们身边的浓情也将变淡,到最后我们也将生活在一个冰冷的世界里。 如果你种下虚情假意的种子,也只可能得到薄情寡义的果实。毕竟,以诚待人是相互的。真心地耕耘也将收获到真心。我相信真诚地对待每一个身边的人才会是最快乐的,而你身处的那个小小社会也会是最温暖的。 每个人所在的小社会组成一个大社会。莫泊桑大师鞭挞了资产阶级等级观念以及冰冷的人际关系,不正呼吁了一个充满浓情的社会吗?只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创建一个温暖的小社会,那么必将连成一个光明、美好的浓情世界。

戴着假面具,以金钱利益为主的人际关系是令人感到可怕甚至令人窒息的,我们需要用诚心消除隔膜,用诚意去对待朋友,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令人想到温暖,像一个大家庭。

【参考文献】 莫泊桑《羊脂球》

上一篇:人事助理周工作总结下一篇: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