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发展文献综述

2022-08-14

第一篇:会展业发展文献综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文献综述

中国诗歌发展综述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具有极其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史学价值,现我就诗歌史做一下简要说明。

关键词:诗歌史

艺术

诗歌体例

文学

美学

概念界定: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研究对象: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研究现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什么是诗歌呢 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隐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国内外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都十分热衷。

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汉诗,字面上的意思是汉语的诗歌。但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汉语世界之外使用。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自然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随着佛教禅宗在这些国家的流传,汉诗成了禅宗文学的最重要的形式。

日本

在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文人因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仿照汉语的诗的形式来创作日本诗歌。日本汉诗和日本本土的和歌、俳句最明显的区别是汉诗一首有四句(绝句)或八句(律诗),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则有

五、

七、五或

五、

七、

五、

七、七等多种长短句,更像汉语的词。

751年,日本最早的汉诗《怀风藻》出版。之后在平安时代达到全盛期,凌云集 、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敕传汉诗集持续出现,风行之盛被人称作‚国风黑暗期‛。其后鎌仓时代、室町时代日本的汉诗得到持续的发展,譬如一休宗纯的《狂云集》中收录了一休的很多汉诗。江户时代汉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明治维新时期的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几乎人人都会作或好或坏的汉诗。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汉诗的影响开始衰落,迅速衰落则为昭和时期。不过今日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汉诗、汉文的背诵、解释、以及创作等。为中国之外汉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朝鲜

高丽朝时期,汉诗在高丽逐渐普及。高丽诗人如崔冲(985年-1068年)、李奎报(1169年-1241年,号白云居士)、郑道传(?-1398年)等都有大量汉诗流传下来。除此之外,高丽文人还把古老的朝鲜语民歌用汉字纪录下来,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后人称之为‚别曲体‛,又称为‚景几体歌‛,大体上采用了334的格式。譬如著名的朝鲜民谣《阿里郎》,或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古风片头曲《呼唤》。

高丽朝中期开始,具有朝鲜语特点的时调得以发展,并在李氏朝鲜时期达到顶峰。时调是朝鲜的俚语民歌,但由于是汉诗诗人整理记录,而且汉诗诗人创作了很多时调,时调在发展中自然地融入了汉诗的因素。诗人申钦(1566年-1628年)在《放翁诗馀序》中说:中国的歌极具风雅,可载籍流传,而我国所谓的歌却只能用于宾筵娱乐,不能丰我载籍。

越南

越南作为中国的一个郡县(交趾)时汉字即作为官方文字。中国五代十国时越南从南汉的治下独立,但官方文告和科举考试仍通用汉文,一般著作也以汉文撰写。是以作为汉文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汉诗在越南也得到发展。陈朝末年,著名的汉诗作家有陈艺宗、胡季牦等人。后黎朝时,尤其是黎圣宗(名灏、思诚)时,汉诗达巅峰状态。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

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一)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yue)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臵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

1、郊庙歌辞;

2、相和歌辞;

3、鼓吹曲辞;

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二) 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三)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五、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苏轼(号东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苏词题材广泛,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风格亦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情古》,表现诗人对理想之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文天祥,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他的不少诗篇洋溢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浑豪放,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臶。代表作如《关山月》、《金错刀行》、《书愤》、《示儿》等,充分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忍辱苟安的愤恨和祖国命运的关怀。他的诗不论在当时或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六、元曲、杂剧

元代是散曲和杂剧兴盛的时代。

元代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马致远是元代散曲之大家,很有影响,其作品多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或羁旅飘泊的痛苦,代表作如《双调〃夜行船》(秋思)、《天净沙》(秋思)等。

‚枯藤老树皆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马致远的确善于摄取自然景物,融羁旅飘泊之情于萧瑟荒芜之景,强烈烘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情绪,情调虽感伤,艺术手法却很高,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与王实甫,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和《西厢记》。

七、明清诗歌

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

较有成就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袁枚等人。

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对旧体诗词的借鉴。创作新诗应当全面继承和发展几千年来中国古典诗词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优良传统,努力创造发扬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诗的民族形式。在此对我国诗史只作了一个简要介绍,理出一个基本脉络构想,还有待不断充实、完善。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诗歌才集艺术、文学、美学、历史价值于一身,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之一。

第二篇: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大全]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 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 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 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 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 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 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 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的依附理论。

(3) 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 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 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1980 年。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 Alonso) 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

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 2 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 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 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 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网 LunWenNetCom]

3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 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 年) 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 年) 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

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 年) 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4 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 年) 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论/文/网 LunWenNet/Com]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 2002.

[6]李奇泽、敖明山,对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的思考,中国商界,2008 年。

[7]单于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走势与趋向,时代潮,2003 年6 月。

[8]Rostow,W. W. ( 1960 ) . The stage of Economic Growth . London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

第三篇: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综述

叶月翠 王晓琳

2013-3-28 10:11:06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11期

摘要:自国务院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红色旅游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学术研究也广泛开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对策和建议以及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产品和市场开发、区域合作等。本文结合现有的学术研究,就上述方面展开综述,总结其研究成果,并进行相应评述。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中国

1999年,江西省首次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4年1月,由江西发起并联合七省市签订了共同发展红色旅游的《郑州宣言》;同年,国务院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的关注开始与日俱增,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渐升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应用研究也日渐丰富,为红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关于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关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学术研究分为全国范围红色旅游研究和地方红色旅游研究,尤以后者较为丰富,侧重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研究范围涵盖中国若干重要的红色旅游省份和城市,如湖南、山东、江西、陕西、临沂、韶山、南昌、长株潭、泛珠三角、“红三角”等省市和地区。

全国范围研究方面,随着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旅游市场需求逐渐向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方面发展(何烈孝等,2011)。红色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开发、产品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张颢(2007)认为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欠缺、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发展不稳定等问题。此外,红色旅游发展的水平空间差异明显,资源开发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行政区划壁垒阻碍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多数红色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区位条件欠佳,可进入性差;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旅游产品功能单一,综合功能不强,客源市场狭窄等也是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余凤龙、陆林,2005)。

地方红色旅游研究以红色旅游重点省份湖南、山东、江西居多。湖南是全国红色旅游之源,是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但良好发展态势中依然存在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旅游产品单

一、文化内涵不深、旅游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唐闪光,2008;杨洪等,2010)。长株潭开展发展红色旅游的区位优势明显,要持续发展还应解决基础设施欠缺、投入资金不足、开发层次不高等问题(陈雄根,2007)。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八大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红色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但存在产品结构单

一、文化内涵缺失、景区功能不全、未与绿色生态和特色民俗有机结合等问题(左兴俊、张永胜,2009;贾开美,2009)。江西红色旅游发展迅速,但因忽视红色旅游的精神内涵,开发简单化、过度商业化,导致产品开发、景区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出现旅游企业规模小、市场管理水平落后、旅行社推荐红色旅游不积极等问题(林巧、戴维奇,2007;潘占辉,2008)。秦美玉(2002)认为井冈山、延安、遵义、邓小平故居等旅游景区存在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教化功能过分突出、旅游基础功能重视不足、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

二、关于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和客源市场研究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马波,1988),因此,红色旅游的开发和持续发展应当重视对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客源市场的宣传推广。李曼(2011)认为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应坚持保持历史真实性、全面重点开发、可持续性、尊重市场需求等开发原则。陆军(2006)认为除广告宣传、形象传播、价格促销、媒体网络、展览会等常规性营销策略外,还应综合运用整体联合推进、旅游产品动态营销、主题特色化营销等独特性、创意性旅游营销策略。

部分学者运用TOPSIS法、双因素价值评价系统、市场竞争态图、气候舒适度测算模型分析了井冈山、延安、遵义、韶山、广安、瑞金、邓小平故居等旅游景点的品牌树立、旅游绩效、客源市场和旅游发展态势(秦美玉,2002;张河清、陈宁英,2008;王忠、阎友兵,2009;戴欣欣,2010;龙兴茂等,2011)。王发中(2006)认为湘粤赣红色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应采用政府引领、企业包装、专家策划、行业联合促销等策略。山东红色旅游发展应实施组合和精品化战略,开发以缅怀学习、参观游览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以军事体验为直观感受教育方式的综合性产品,采用捆绑式、“点—线—面”滚动式开发方式,打造临沂“一心三线七区”格局和祖徕山“一心两翼三结合”模式,形成网状多样化红色旅游产品格局,塑造“抗日烽火地、华东小延安和支前大文化”为主体的山东红色旅游形象(党红星,2006;左兴俊、张永胜,2009;肖杉,2011)。张君(2007)用GIS技术分析后认为陕西红色旅游发展应以西安、咸阳和杨凌为中心实现规模化开发。

三、关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研究

Gunn、Inkeep、Steven等学者对旅游区域合作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区之间的组织行为方式上,Selin首先就旅游区域内部组织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Tazim和Donald探讨了旅游区域内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Alberto Sessa的计量研究为建立旅游区协作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Sheela Agarwal研究英国海滨旅游地生命周期时提出避免旅游地走向衰落的应对措施,即产品重组、产品转化、劳动力转化和空间迁移(张万华,2008)。红色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和跨地域性,决定了红色旅游开发必须走区域合作的道路(戴欣欣,2010)。然而,目前各红色旅游地区独自建设、竞相开发,加之行政区域分割明显,行政壁垒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联合协调和互动发展。因此,有关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方面的研究大都属于理论方面的探讨,实践发展相对滞后。

郭信艳、钟滨(2006)认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包括旅游产品合作、旅游品牌合作、旅游客源合作、旅游资本合作、旅游管理合作、旅游人才合作等内容。孙海燕、董明辉(2006)以泛珠三角红色旅游资源的区位接近性、资源组合合理性、经济互补性、客源充足性等区域合作开发条件为基础,探讨了该区纵向深度结合、横向广度组合、综合适度整合的合作开发方向。位于湘粤赣三角地区的郴州、韶关和赣州,是革命老区和红色摇篮,其山水相连、地域相通、人缘相近,使该区红色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具有区位相似性、资源底蕴深厚、交通兼容并举、政府扶持政策等区域环境特征(王发中,2006)。

四、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研究

总体而言,红色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提升旅游地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优化红色旅游服务;综合宣传推广、树立红色旅游地形象;开创多种融资渠道;建立保障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加强区域联合开发;适度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尹晓颖等,2005;余凤龙、陆林,2005;杨安宁等,2006;邵秀英、王向东,2006;张颢,2007;涂水香,2007;王忠、阎友兵,2009;戴欣欣,2010;李曼,2011)。

在坚持总的指导思想和开发原则前提下,地方红色旅游景区应根据本区资源特色和环境特点,选择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湖南提出坚持品牌化、产业化、精品化、差异化战略方针,从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培育市场运行机制、理顺管理体系、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提高极化功能、构建红色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等方面升级红色旅游(黎明辉等,2007;陈小春、陈志辉,2009;杨洪等,2010;何烈孝等,2011),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以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唐闪光,2008;杨洪等,2011)。川黔渝红色旅游开发应积极建设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打造旅游精品,树立区域红色旅游形象品牌(邓志强等,2010)。临沂红色旅游的提升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旅游的内涵,以市场需求实现“红绿古俗”结合,发展多色彩旅游,完善产品体系,并实行“红红”联手,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大沂蒙山红色旅游区(贾开美,2009;左兴俊、张永胜,2009;左兴俊,2010)。陈建(2006)认为江西红色旅游要重视打造核心竞争力,南昌红色旅游发展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积极促销和品牌营销,强化市场管理,促进区域联动(潘占辉,2008)。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了多角度探讨,以地方个案研究为主,侧重对红色旅游开发的意义、现状、问题和对策方面的探讨,区域特色明显,尤以对井冈山、延安、瑞金等著名红色旅游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研究为主。这些地区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地域分布广泛、地区特色迥异。同时,现有理论研究属于定性描述的规范研究,个案研究偏多,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一般理论模式、模型和定量的论证,相应的对策大多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此外,从红色旅游基础、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地核心竞争力、区域协作联合开发模式等理论角度探讨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比较少,这些都将是今后研究的拓展方向。

作者简介:叶月翠,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晓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黄细嘉,龚志强,宋丽娟.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88:33.

[3]左兴俊,张永胜.临沂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4]陈建.论江西红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J].江西社会科学,2006,(9).

[5]党红星.山东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张君.基于GIS的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研究[J].旅游学刊,2007,(4).

[7]王忠,阎友兵.基于TOPSIS方法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以领袖故里红三角为例[J].经济地理,2009,(3).

第四篇: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学号_ 08150802

2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研究

院(系)名 称: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名 称:物流管理

学 生 姓 名:宋春妹

指 导 教 师:杨明明

二○一○

年 十二月

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选题背景

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是工商业都不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域,地理区位差,工业程度低,城市弱小,资金技术严重缺乏,赖以生存的农业经济特点是投入大,产效低,生产周期长和严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19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企业经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27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后发优势,发展势头好、后劲足、速度快。但在发展过程中物流相对落后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3欠发达地区的物流起步相对较晚,其发展仍处在初期阶段,主要依靠的是简单的运输以及配送等物流业务,其提供也只是低增值服务为主,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6在现代化大生产快速发展的今天, 物流作为一种产业已成为现代流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加快城市经济循环, 提高流通效益的重要环节。22

1.2选题意义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具有世界性,同时也使流通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15。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我国土地面积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千方百计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19。

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不只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还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物流不仅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也是发展中国经济的重要杠杆,在促进城市协调发展、提高社会分工协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现代物流业对欠发迭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物流意义重大。9

2国内外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研究现状

2.1国外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现状28

在国外的欠发达地区,比如非洲的欠发达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基础差,使得非洲是世界上运输最昂贵的地区之一,额外的时间和金钱的损失是多达几十亿美元。在公路,铁路和港口方面,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几十年以来,非洲的贸易情况,现在有了真正的改善迹象。整个非洲大陆,过时的港口码头正在扩大化和现代化,而各种私人和公共部门的投资者正在开发新的终端。

2.2国内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现状

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物流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产业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意识淡薄,使得物流业总体水平较低,现代物流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规模偏小,物流服务内容单一。由于资金短缺,物流企业往往投资乏力,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高附加值的服务项目,难以满足多频度、少量化、短时化的现代物流要求。

缺乏成规模的龙头骨干企业。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也培植了一些龙头物流企业,但由于龙头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术水平较低,起不到对外开拓市场、对内引导行业的带动作用。

集成性较差,对区域外的辐射能力有限。物流企业普遍信息化程度低、息不通畅,相互之间各自孤立和分离,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小。

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现有经济现状和物流业水平难以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情况下,决不能照抄照搬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必须在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区域经济特点和物流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物流

发展之路。20

3国内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21

3.1国内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特点

3.1.1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工业比较薄弱,财政比较困难。农业虽大但不富不强,缺少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3.1.2物流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十分滞后,市场信息不灵,产品物流不畅,大大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3.1.3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最大特点就是,缺少发达的工业产业,主要是以农副产品为主体。欠发达地区物流的发展决不能照抄发达地区的物流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必须在借鉴发达地区物流发展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并加以充分利用,以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物流发展之路。

3.2国内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21

3.2.1欠发达地区物流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薄弱2

我国物流业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投入不足,现有技术落后,限制了物流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在发展水平低于全国水平的西部地区,社会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运输设备、运输技术都相对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缺乏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效率低,运输中损耗大,技术含量低;运输线路里程少,运力紧张,交通通讯设施不足;现有的物流企业内部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物流冷藏保鲜、包装加工技术落后、装卸搬运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落后。

3.2.2受地区经济发展局限21

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发展水平的制约,仍停留在传统的发展结构模式当中。由于缺少大中型工商企业,因而物流业务单一,仓储、货运、批发、配送并未高效整合,仍属分体经营,不具备现代信息管理能力,规模小、水平低。

3.2.3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大量缺乏。当前,物流企业的易名已经是一种时尚,各类运输和仓储等公司均改名为物流公司,在欠发达地区也是如此。但是,欠发达地区物流企业现有的能够通晓现代物流运作,熟练掌握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仅在少数,特别是持有物流师资格的专业人才基本上是少之又少,而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的问题明显制约了欠发达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物流企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员工的业务素质保持在普遍较低的水平,影响了物流企业的运行效率,失去缺乏主动性,失去了—定的市场竞争能力。6

3.2.4缺少规模经营,总体布局16

欠发达地区物流业基本处于自发性的发展状态,相对零散,未能具有规模效益,无法形成大型配送中心、即时配送、大型连锁超市、供应链等这些经营方式。缺乏统一布局指挥,规划和控制,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不能做到各种运输体系相辅相成,协同发展,未形成一体化的高效物流运输体系,难以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的多方需要。

3.2.5物流信息不畅.系统建设滞后1

一方面是现有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手段落后,大多企业未建立诸如物流信息管理,电子数据交换和货物跟踪系统,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大流最物流数据,信息交换与处理的客观要求,因而难以融入现代电子商务介入的物流运作体系;另一方面是缺乏能满足全社会需要的物流信息平台,需求与服务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4欠发达地区的物流发展模式20

4.1现代物流与商贸集成运行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的发展无不以需求为根本的推动力,物流产业也不例外。现代物流在经济发达地区获得较快发展,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因为现实需求的推动。没有物流需求

和必要的市场环境,就不可能有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而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总量小、需求相对不足,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就必须既培育市场又促进资源的整合。

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区域物流,可以采取一种基于现代物流与现代商贸相集成的发展模式。利用物流与商贸集成运行的综合效应,不断向周边区域进行商品的扩散和渗透,进一步开拓和扩大市场,以此拉动物流需求,带动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商贸的繁荣,从而实现跨产业、跨行业的横向联合,整体联动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商贸辐射力为导向的、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大市场、大商贸、大物流功能格局。

4.1.1为了促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优势,基于现代物流与现代商贸集成运行的区域物流系统,以一个综合性物流园区为核心、一个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一系列辐射周边区域的物流网络节点为拓展,构成“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网络节点”三位一体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是一个系统性、多层次、强辐射的新型物流网络,并通过网络扩散效应对周边区域市场产生联动辐射,逐步形成立足本区域,面向全国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4.1.2系统的运行模式为了有效支持系统的运行,系统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物流商贸整体联动”的运行模式。通过地方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协调,采取官产学研的紧密合作模式,对区域内现有的各种物流、商贸资源进行整合,并融入和吸引区域内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运用专业化运作理念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把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纳入统一发展序列,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构筑具有品牌性、专业性、规模性和集约性等特点的区域物流系统,并在物流信息平台的支撑下,实现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结合,扩大交易规模和辐射范围,推动现代物流与现代商贸的共同发展。

4.2系统顺利实施的保障因素

4.2.1物流信息平台的开发。系统实施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着眼于整个区域的物流信息平台,打破以企业为单位的信息孤岛格局,实现区域内物流信息的共享与集成。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商贸企业资金短缺、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化程度低的状况,系统采取基于ASP的模式进行信息平台的开发。在平台开发过程中,通过动态集成区域内各种技术资源并吸纳区域外资源,形成资源库,负责平台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以及人才培l等;ASP服务提供商则负责平台的运行维护及提供应用支持。这样区域内广大物流、商贸企业不必投入大量的设备、资金、人力等资源,只需通过lnlemet或区域宽带网即可在平台的支持下与合作伙伴、区域内外资源之间建立从信息交互、电子商务到企业联盟的广泛协作,实现效益最大化。

4.2.2合作机制的建立。区域内进行合作的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的关系,为了保证整体利益的实现,需要在相互信任和诚实的基础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来实现企业问的良好合作关系。

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是单个企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多个企业的集成,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针对合作中的各个企业的激励机制,促使合作伙伴为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自己在合作中的地位,而主动实现成本、服务等全方面的革新。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各合作方的利益和责任的合理分配,以提高合作

的运作效率及稳定性,降低由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最终实现“多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育频打破格局,发挥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关于张家口发展现 代物流产业的思考中国商贸2009(13)

[2] 张春颖, 王秀云, 李娜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及物流中心的现状与对 策分析物流科技2010,33(8)

[3] 廖远兵, 周芳, 邓文博, 吴春尚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缺陷与解决措施——以广东省河源市物流现状调研为例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4(4)

[4] 蒙微我国中西部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发展研究中国商贸2010(17)

[5] 金廷芳欠发达地区物流体系对策的构建——以清远物流为例市场论坛2011(4)

[6] 金廷芳关于欠发达地区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的研究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4)

[7] 张滨丽欠发达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

[8] 赵昌辉加速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腹地物流业发展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9(2)

[9] 田润芙, 杨旭现代物流业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张家口为例 中国集体经济2009(25)

[10] 蒋凯, 杨开忠欠发达地区商贸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商贸2011(17)

[11] 石亮明, 王青荣对欠发达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3)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五篇:文献综述云南桑蚕技术改良发展史研究

云南桑蚕技术改良发展史研究综述

一、中国蚕业发展历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养蚕取丝已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蚕丝科学知识,蚕丝业本身的产业特点使之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从而形成基础和应用学科齐全,理论和实践体系完整的专门科学,对发展世界蚕丝业和发展生命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人类文化知识宝库之一。

出土文物证实我国南北方养蚕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或更早,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出土绢片说明,当时养蚕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和生产事业。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动人描述了蚕、桑、丝、绸,“帝躬耘,后亲蚕”成为历代王室的大礼。那时已有高大的乔木桑和中低干成片桑园等不同的栽培、剪伐和收获形式,发明了复杂精巧的织机,动用不同蚕品种和合理的印染技术制造出似彩霞、似鲜花的美丽丝绸。

到了秦汉时期,蚕丝生产已遍中华大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海南岛、新疆。《齐民要术》记载了人工控制化,实行1年养8次蚕以及许多蚕的类型或品种。

隋唐时代,蚕丝生产日趋发展,“忆昔开元合盛日,男耕女桑不相失”便是蚕丝业在当代社会经济中地位的写照。蚕丝业进一步扩大到辽宁、西藏、安南,桑树嫁接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养蚕和丝绸生产进一步发达。

中国养蚕和丝绸外传——丝绸之路开辟了全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友好往来,蚕种和养蚕技术约在公元2世纪传入朝鲜、日本,4世纪传入中亚、伊朗,6世纪传入欧洲。

进入20世纪,由于化学纤维的发展,世界纤维产量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但是,以“纤维皇后”著称的蚕丝产量始终占世界纤维总量的0.17-0.2%。70年代以来,世界对丝绸需求量稳步上升,至今不变。从此,亚、非包括印度、巴西、印尼、泰国、越南、阿富汉、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斯里兰卡、土耳其、阿根廷等许多国家兴起了发展种栽、养蚕、制丝的“丝绸热”。这期间,1980-1990年中国蚕茧和蚕丝产量翻了1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对桑蚕业的发展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如我国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论文《江浙地区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着重讲述江浙地区的蚕种改良以及统治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蚕丝业,最后讲述蚕种改良的得失。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江浙蚕学馆与中国近代蚕业科技的发展》,文章结合中国社会背景和

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对浙江蚕学馆在蚕丝业科技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局限进行反思,以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也发表过一些文章,但大多数都是从宏观方面提一些建议,但没有深入系统研究。国际上对蚕丝发展研究也很先前,如日本研究蚕种改良方面已经是世界的领头羊,其次是俄罗斯的蚕丝研究,中国的很多优良蚕种还是从俄罗斯进口的,同时印度近几年来发展的也很快,产量仅次于中国。综上,目前中国对桑蚕业的发展力度还没有完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作为经济转型的一大产业,它的兴与衰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云南对桑蚕的研究还很滞后,那就更不要说系统的对技术改良史方面的研究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篇论文,特别对陆良地区桑蚕技术发展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极少且不系统。

三、现今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蚕丝业已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世纪70年代,蚕丝业发展的最好是日本和韩国,80年代后蚕桑产业逐渐衰退,而落后的中国、印度、巴西、泰国等发展起来了。而国内桑蚕业从发达的江浙想西部内地转移。自2006年,国家商务部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云南也被列为全国重点发展桑蚕产业的重点省份之一,特别是陆良地区的桑蚕产业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怎样调整区域蚕丝发展模式;产业化经营;农业内部资源竞争;尤其是桑蚕技术发展改良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矛盾是桑蚕管理者和研究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当前陆良与云南经济融合越来越紧密,以及云南经济对中国经济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以找到适合云南桑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迫在眉睫。

四、云南桑蚕技术发展存在问题

试图从历史角度、经济学的角度和政治学等多角度论述云南地区桑蚕技术的发展史,还从比较效益和蚕丝业的消费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探讨云南桑蚕业发展的缺陷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因此为未来云南桑蚕业更好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借鉴。首先;从总的趋势来看云南桑蚕技术改良中存在一下的问题:

1、桑蚕业是一个不稳定产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经济发展有起有伏,市场竞争瞬息万变,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规律,通过技术革新,走出具有地方特色之路?可以说认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云南省栽桑历史悠久,每个乡镇、村都在栽桑,但由于认识不同,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待栽桑养蚕的态度也就不同,加之整体规划缺乏,规模连片种植面积少,集中经营规模小,栽桑养蚕零星分散,种植不规范,一旦市场波动就毁桑弃蚕,或放弃对桑园管理,造成生产不稳定,质量、效益难提高,形成“好时就赶、不好就挖”的不良发展循环格局,未把蚕桑产业真正看作一个长效产业来认识发展。这一产业发展历程中反复出现的栽栽挖挖,

至今仍然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成为县委政府始终需要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好的思想认识问题。;

2、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桑源需求不稳定,由于全县耕地少,粮、烟、桑用地矛盾大,桑园基本都是在陡坡、山地里,立地条件差。由于各级对发展蚕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够,多数桑园还未配套管道和水窑,仍有相当一部分桑园无灌溉条件,影响了蚕桑的效益和农户的积极性。蚕农普遍存在小蚕共育室简陋,蚕室条件差,缺乏消毒池具,蚕具不配套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养蚕户存在人蚕畜同室,粮、药、物同置的情况,给养蚕无病高产带来直接障碍。;

3、技术研发方面比较落后,特别是蚕种品种质量不高,虽然近几年来,日益重视蚕桑产业发展,从有限的财力拿出一定资金给予扶持,但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由于蚕茧价格的频繁波动,劳动力、生产资料上涨等因素影响,导致大部分蚕农对桑园管理放松,一些蚕农只求产出,只采叶不管理,甚至出现有的农户可养少养或不养现象,全县有3555户栽桑不养蚕,致使桑园病、虫、草害得不到及时治理,桑树长势差,产叶量较低,2009年全县产茧522吨,按12478亩投产桑园计算,平均亩桑产茧水平不到42千克,仅发挥三分之一的丰产水平,目前全国平均水平是亩桑产茧50千克,而广西亩桑产茧超过100千克,姚安县3.3万亩桑园中亩桑产茧水平低于42千克的面积占60%以上,中低产桑园面积较大,经济效益差,有的甚至把桑树挖掉改种其它作物。从蚕桑加工业来看,姚安县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不十分明显,经营产品单

一、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无力抗御市场风险,蚕茧外流现象依然突出,私收乱抢现象没有得到彻底遏制,2007年收购率达到85.5%,2008年收购率下降到70.8%,2009年收购率仅达54.8%,收购率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若丝厂满负荷运转,就2010年而言,80%以上的原料还需外进;

4、产业转型的影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当前出现,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还有很多,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尤其是包括真丝绸在内的奢侈品消费需求经历大幅度下滑后依然低迷,茧丝绸出口仍然处于滑坡状态.全国丝绸产量的80%左右用于出口,蚕茧是所有农产品原料中与国际市场接轨最紧密的商品,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茧丝价格暴跌时,农民大量毁桑,不仅给行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危及到丝绸业健康运行,目前云南还未建立蚕茧收贮应急预案和价格形成机制,丝价不稳带来负面影响,

5、没有形成理论化体系,纯属经验操作;

6、当地人思想观念落后陈旧,不善于沟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五、解决方案:

通过对中国乃至国外对桑蚕产业的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来探讨一下,本人自己的以一些看法:

1、国内外环境总体有利,健全建立相对稳定的市场预警机制;

2、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相对集中的桑蚕产业带出现;

3、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越,引进国际及东部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云南桑蚕技术改良力度 ;

4、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桑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云南产业的分布格局,完美的实现产业转型;

5、蚕桑具有综合开发潜力构建理论体系,培养专业型知识人才;

6、产业具有绿色发展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交流,增强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蕴文.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C].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10),.

[2] 毕书定. 二十世纪前期豫西南蚕丝业[D].浙江大学学报, 2008,(03) .

[3]金菊华.基于产业转移理论的“东桑西移”战略 [J]丝绸 2008,(05)

[4]许才定孔,育国. 由世界丝绸大国建设成丝绸强国 [J]. 国外丝绸, 2007(02) .

[5] 沈正伦,李永谋. 云南蚕丝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J]. 中国蚕丝 , 2004,(02)

[6]屈达才,宋桂荣等. 广西亚热带蚕丝产业发展与展望[J, 2009,37(10)

[7]罗昆,朱树贞.徐明等。云南山地桑蚕业发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06)

[8]陈松,罗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云南蚕丝业,云南农业科技,2003,(01)

[9]周围, 江宏飞. [9]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我国丝绸产业升级的对策研究[J]丝绸 2007(03)

[10]蓝广芊,吴大洋. 中国丝绸产业竞争力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6,(03)

[11]夏长菊;;抓林业产业建设 促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2010年02期

[12] 陆琳;;培训创新 蚕业增效[J];江苏农村经济;2010年01期

[13] 陈志诚;江凤潮;;浅谈蚕桑综合经营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年01期

[14] ;基地建设显成效蚕农增收稳发展[J];四川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15] 马骥;茆顺河;张永辉;;宿豫蚕桑产业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1期

[16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工作考评与总结会在广州圆满召开[J];蚕业科学;2010年01期

[17] 余勇;;打造“蚕业强省”:广西桑蚕成就惊人[J];中国纤检;2010年05期

[18] 韩红发;安太成;张洁花;鲁文庆;;山西省新发现的古桑树考察[J];中国蚕业;2010年01期

[19’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工作考评与总结会议在广州召开[J];中国蚕业;2010年01期

[20] 肖丽萍;祁广军;;广西蚕桑产业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蚕业;2010年01期

[21] 储一宁,余茂德;云南省桑属植物种质资源分类及生态分布研究[J];蚕业科学;2002年01期

[22] 胡乐山,韦波;近年来广西桑蚕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蚕业;2003年01期

[23] 罗坤;徐明;;云南蚕桑产业发展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6期

[24] 陈志辉;徐旌;张佩芳;康晓峰;;退耕还林对云南山地利用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06期

[25] 熊超;胡兴明;;湖北蚕桑生产60年成就与启示[A];中南五省区蚕桑育种协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6] 唐谋;侯攀;;对加快营山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7]4余荣峰;;浅析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A];“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8] 蔡宝成;彭昌家;黎德富;杜晓宇;;加快丘陵地区富民增收支柱产业培育的战略措施探索

[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三)[C];2008年

[29] 敖健;;开发老科技人才资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做贡献[A];第三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0] 陈雪峰;;保山市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A];云南省茧丝绸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1]杨春玲;范国明;;隆阳区蚕桑产业发展观状及对策[A];云南省茧丝绸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2] ;普洱市关于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A];云南省茧丝绸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3] 杨鑫;;对鹤庆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A];云南省茧丝绸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4] 陶光德;永仁县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0年

[35] 李琳 王景瑞;洛南 凝心聚力抓落实[N];商洛日报;2010年

[36] 通讯员 王洪宝 张会军;石泉县借力聚力加速突破发展[N];陕西日报;2010年

[37] 通讯员 杨海 郑清伦 记者 秦顺福;黔江石会着力打造五个品牌[N];西部法制报;2010年

[38] 记者 潇湘 通讯员 田晓杏;围绕中心 建言献策 再立新功[N];湖北科技报;2010年

[39] 本报记者 冯永强 通讯员 肖颖;秦岭景色好 发展观念新[N];中国环境报;2010年

[40] 本报记者 刘文龙;喜看山乡换新颜[N];广元日报;2010年

[41] 本报记者 白里呷;金阳:蚕桑生产上台阶[N];凉山日报(汉);2010年

[42] 周俊佳;宁南:着力构建“中国西部蚕都”[N];凉山日报(汉);2010年

[43] 记者 欧维佳;整合资源 促进蚕桑产业协调发展[N];南充日报;2010年

[44] 齐永红;山西省蚕区农户效益分析及发展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5] 边剑锋;千阳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6]刘强波;微孢子虫表面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47]李丹;近代经济史视野下的茅盾文学创作[D];山东大学;2005年

[48] 蔡月祥;东台市蚕桑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9] 王丽丽;江苏近代生丝出口贸易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1895—1936)[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50] 苑朋欣;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农政和农业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1] 赖作莲;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上一篇:检察干警入党申请书下一篇:基层党组织工作汇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