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与上代人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加复杂多变,这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对于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高校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对此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健康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1:

从和谐社会的构建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构,只有将和谐社会目标与大学生感恩教育紧密结合,真正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不断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大学生感恩教育 构建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做人的最基本修养。而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1]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高等学校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为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高等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这既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已进入一个全新、高速的社会转型期,开放的现代化社会经济体制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物质财富的增长,给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优越的成长环境。“80、90后”学生也有着非常可爱的精神特质,如个性鲜明、心态开放、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生活[2]。汶川、玉树地震后的义务献血和捐款、奥运会志愿者的满腔热情、为西南干旱灾区捐水等,都说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80、90后”是能够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但是,仍有部分当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当今家庭中的孩子,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在生活中,他们几乎没有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练,感知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对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部分大学生甚至认为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视父母、亲人、朋友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毫无感激之情。近年来,许多大学生通过社会资助、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及国家、省市的奖助学金完成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从不知感激,更不知回报[3]。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高校应当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二、全面提高和谐社会目标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2]。因此,作为承担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高等学校,应当以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开拓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思路,积极探索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凝聚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1.以认知教育为基础,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首先,高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结合“两课”教学和高校德育课程的改革,增添感恩教育内容,将它与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其次,高校应把感恩教育纳入辅导员的思政工作范畴,将其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感恩情怀[4],做到在唤醒学生的爱心,让学生学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最后,要注重不同感恩教育者之间的有效整合。感恩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社区共建等形式,重视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熏陶,形成校内外协调一致、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感恩教育中“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5],并通过三者的不断优化整合,逐步形成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2.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感恩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感恩教育的成效。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感恩教育的素材。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有导向、熏陶、激励、辐射的功能,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就在日常生活中,高校应注重感恩教育文化的宣传,通过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标语、宣传栏等平台,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6]。其次,家长要注意从生活细节上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劳,从而营造热爱家庭、珍惜生活、感恩生活的家庭氛围。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弘扬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知恩图报的主旋律,为大学生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优化大学生的感恩环境。

3.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

当今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感恩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或者是纯粹的理论灌输,真正意义上的感恩教育应当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感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内在品质[7]。高校应当积极拓宽感恩途径,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多角度、多类型的感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进社会。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的作用,通过社会调查、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8];通过开展社会角色互换等活动,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各种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感恩品质,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4.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同样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身教示范,在学生面前做好榜样。身教示范是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高校应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像洪战辉等一系列优秀大学生的先进感人事迹,以先进的事迹鼓舞广大学生践行感恩。再次,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感恩评价体系。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冷酷无情、不懂感恩、忘恩负义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见义勇为、有恩必报、施恩不图报的美言善行予以及时褒奖。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9]。

总之,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真正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构,只有将和谐社会目标与大学生感恩教育紧密结合,才能不断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波.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2):79-81.

[2]陈丽,曲洪志.论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8(3):57-62.

[3]郑君杰,叶玉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构建[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22(5):59-60.

[4]马蓉,张祺等.试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9,(5):68-69.

[5]谭月清.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及重构[J].文史博览(理论),2009,(2):68-69.

[6]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1):47-49.

[7]姚利,廖颖.高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方法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53-154.

[8]李燕.论和谐社会目标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1):128-130.

[9]祝国超.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117-118.

作者:李良导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2: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究

[摘 要]与上代人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加复杂多变,这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对于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高校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对此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反映了这种情感。大学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对自然、社会、家人、老师、朋友所带来的帮助心存感恩之情,并通过实际行动回馈他人,将感恩之情贯彻到一言一行中。当今大学生由于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到理所应当,导致其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甚至严重缺失的现象。

感恩教育就是把感恩和教育相融合,并遵循一定的规律,以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满足其情感需求,丰富其文化积淀,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教育,并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实现受教育者的德智美全面发展、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种,它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为目标,着重于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對自己、他人和社会回报的亲和态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其能够对他人的善意和关怀形成情感和行为上的正反馈,成为一个感恩图报、善待他人的人。

二、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时代的背景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加深,比起在集体主义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上代人,现在的大学生们往往更多地受到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的影响,更多地关注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大学生群体往往情感冷漠,缺乏同理心,很难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懂得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等良好道德品质,在校园乃至社会中形成互帮互助、与人为善的和谐氛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的德智美全面发展对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在情感上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在行为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感到理所当然,而很少懂得去回馈、感恩他人。开展感恩教育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对自我、学习、工作高度负责的人。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家人的关注与爱护中,常常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过度关注自我,很难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使他们懂得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将所有的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让他们学会体谅他人、感恩他人,懂得回报他人的付出。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进感恩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他人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对他人感同身受,衷心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在校园乃至全社会共同营造互帮互助、友爱和睦的氛围。同时,推进感恩教育,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学生群体的个人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学习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集体生活中,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三)有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为德育活动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所做的规定,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而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懂得感恩,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回报他人,奉献社会,消除自私自利的心理;另一方面,推进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摒弃小我,积极主动地融入集体生活中,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仅仅拥有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品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良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是大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处于混乱、难以抉择的状态。对于到底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感到不知所措,对于当前社会道德观念的断裂与重建的混乱状态感到无所适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市场刺激下,金钱至上主义引发的种种失德现象。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同时也诱发了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而这些不良风气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冲击和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因为年轻和缺乏阅历,往往在思维判断上受到错误影响,导致其价值观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形。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大学生在价值观抉择上的困惑,导致了其道德感淡薄。而这种道德感的缺失一方面表现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他们可能更关注个人利益,而不是集体利益。

(二)家庭、学校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忽视

由于政策原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受到家人长辈们的过度呵护,容易养成骄纵任性的性格。而缺乏兄弟姐妹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难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更多地关注自我感受。

从家长方面来看,由于升学的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缺乏足够关注,这种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上的缺位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得到德智美全面发展。为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弥补教育资源分配的缺位,推动感恩教育,应从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出发,使家长们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认识到感恩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中的基础地位。要主动参与到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的严峻,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就业问题成了各大高校关注的首要问题,高等教育逐渐沦为找工作的工具,重就业,轻德育,在就业率面前,高校德育教育已经沦为一纸空谈。而高校的这种导向作用,导致当代大学生自身也轻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功利心明显,重视文化课程,轻视道德修养,一切以就业为目的,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上,对于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也往往只是敷衍了事。再加上一些德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比较陈旧落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难适应变化巨大的大学生群体的现状,使德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收效甚微。

(三)高校思政工作中德育的低效性

当前高校的思政工作流于表面,难以贴近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政工作的低效性一方面在于工作效果差,未能真正地实现德育目标,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将感恩意识深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中。另一方面在于德育工作的投入和输出不对等,虽然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却未能产生相应的效益。究其原因,在于德育工作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脱节。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高校的思政工作仍然因循守旧,没能与时俱进,在教导方式上仍然秉持理论灌输理念,忽略了当今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除此之外,高校的思政教育着重强调外力和管理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家长式、封闭式的德育方式,极易引起大学生的排斥心理,难以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建设

首先,高校应扭转重就业、轻德育的思想,给予感恩教育充分的重视,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当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重视感恩教育,高校可以将对感恩教育的考查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当中,作为考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体会感恩,践行感恩。最后,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可以把感恩教育纳入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范畴当中,使高校辅导员把感恩教育作为思政的基础工作来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时刻不忘推进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多种途径创造良好感恩文化氛围,营造感恩环境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周围的环境对于人的思想品格有着重要影响,对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刚刚脱离家庭远赴异地求学,思想观念都还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社会和学校更应该重视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建立起感恩意识,帮助大学生塑造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懂得感恩的人。首先,家庭教育应发挥“第一任老师”的作用,第一步就是要从让家长们改变“重文化成绩,轻道德修养”的思想做起,注意从生活细节上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懂得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都是靠家长的辛劳工作得来的,不是理所应当享有的。让孩子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感激父母,感恩生活。其次,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社会舆论中的导向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帮助学生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三)开展多种形式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将感恩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感恩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恩教育能够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基于这一点,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认知同实践相结合,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与感悟融入日常一言一行中,真正成为一个懂得感恩、践行感恩的人。為了将感恩意识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上,而不是流于表面,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渠道。如感恩征文比赛、感恩演讲、给父母的感恩信、关心身边有需要的人的帮助活动、救灾捐募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感恩,体验感恩,增强自我感恩意识,塑造一颗感恩之心。

社会实践是培育大学生感恩品质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大学生锻炼自我、提高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家庭,通过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真正体验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鼓励和帮助,从而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践行感恩,做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人。

五、结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情,对于继承发挥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可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建设;多种途径创造良好感恩文化氛围,营造感恩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将感恩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47-49.

[2] 程煜,冯博.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2016(6):71-73.

[3] 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32-36.

[4] 楚杰,路海东,许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的高校感恩教育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17-19.

[5] 梁勤儒,王燕芳,陈昌龄.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97-99.

[6] 谭天.浅谈感恩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06-107.

[7] 柳礼泉,张红明,吴红艳.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2):3-6.

[8] 刘亦明.论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J].科教导刊(下旬),2015(9):54-55.

[9] 袁林鹏.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J].青年探索,2008(1):35-37.

[10] 刘建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感恩教育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4(17):26.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罗昕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3: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究

摘 要: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一些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缺失,其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要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必须提高大学生感恩认知水平、培育感恩情怀和感恩意向,形成良好的感恩行为习惯。本文从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社会原因,探讨了高等学校在培养感恩教育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及应当采取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教育 作用 途径

感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感恩意识已成为新型人才的重要内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理应当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对其回馈以感激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 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感恩教育的本质任务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

二、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我国自古就有“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等感恩名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感恩”解释为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具体而言, 感恩可理解为: 懂得自己的成长、自己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享受都来自亲人以及他人的创造, 尤其是想到亲人以及他人为自己的成长和生存付出辛勤劳动时, 就会有幸福之感, 有回报之心。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在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虽然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总体是好的, 但也还是有部分学生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把生活当成是理所当然的索取与利用。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有效矫正, 对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当然,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经济大变革的时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人际关系的交往往往被贴上了实利化和物质化的标签, 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沟通被疏远和冷漠取代, 加上教育上的“重智育教育、轻精神成人”的偏差, 促使一些学生感恩观念消磨殆尽。诚然,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受到一些错误思想及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我国社会正处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之中,在新的科学技术被引进, 西方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涌入我国, 这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思潮, 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致使部分学生凡事以得失来衡量, 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2)家庭教育的偏失。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偏差, 主要包括: 重智轻德、只顾眼前利益; 强加自我意识给子女, 希望子女能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等等。这种功利化色彩过强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是不利的。

(3)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 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能力较差。不少学生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 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

三、当代高校在感恩教育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针对当前一些大学生“人生观” “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现象, 近年来, 提倡“感恩教育”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记得一位著名诗人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进入大学, 那他这一生就是不完美的。”这位诗人所说的学生进入大学并不是纯粹指获得一张文凭,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在高校学到做人的道理, 这比在社会的熏陶来得更为有效, 也更为纯净。因此, 高校是学生跨入社会的重要转折点, 也是感恩教育中的关键一环, 高校在感恩教育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1)以人为本, 纯洁人的心灵。多样化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方式, 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唤起人性的善意和纯朴。感恩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让学生更加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关爱,领悟关爱的真谛, 创造生活情趣。感恩教育也可以矫正高等教育重科学理论知识; 把学生从人际交往的冷漠中转变过来, 有利于创建一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健康和谐发展的环境, 对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有重要意义。

(2)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 高校的感恩教育可以强化精神意识形态、帮助改变学生中的不良陋习, 提高德育教育实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除了在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外, 还要让他们摆脱为学习而学习的观念,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体验充实而美好的大学生活。

(3)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 获得尊重, 明确自我。很多学生从开始进入学校起, 就害怕老师、怕开口说话, 特别是害怕到讲台上陈述观点, 不知不觉就形成了自闭、孤僻的性格。因为生活习性的怪异性, 也使得他们很难与别人相处, 于是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一些人由此甚至产生一种对社会的敌视心理。应该说高校已经给了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人与人之间可以很好地进行心理情感沟通, 因此, 在感恩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 让这些学生摆脱心理的隔阂, 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的温暖环境中, 从而学会尊重别人、关心他人、感激他人。

四、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措施,高校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教育环节, 要加强德育, 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只有懂得了感恩, 才会铭记友情, 感朋友相助之恩; 才会铭记恩情, 感老师、学校培养之恩; 才会铭记亲情, 感父母养育之恩; 才会铭记社会培育之情, 以所学回报社会。只有懂得了报恩, 才会勤俭节约、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热爱祖国, 才会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以所学回报社会。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见, 感恩教育在高校德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于是,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去把握感恩教育:

(1)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赋予了社会主义价值观鲜明的时代特征, 体现了党中央高屋建瓴的卓越智慧, 具有极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对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以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 将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情, 使其增强民族责任感, 树立感恩意识, 并将感恩意识落实到行动中, 将知恩、感恩作为人生追求,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开展主题教育, 使学生明确感恩的意义。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推行“三个一”工程。所谓“三个一”工程即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恩信”、替父母做一件家务事。“感恩帐”就是算一下父母为培养自己投入了多少, 作为儿女怎么样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信”就是写出对父母的感激,用文字与父母“爱心互动”。替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就是通过一件看似很小, 做起来并不一定省力的家务事, 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含辛茹苦。“三个一”工程,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使他们知恩图报。

(3)深入开展学生感恩实践活动。开展多角度、多类型的感恩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通过各种场景的模拟, 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爱”的伟大, 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去回报社会, 回报所有帮助和支持过自己的人。同时, 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会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艰辛, 可使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 它是个复合工程。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 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感恩意识是需要而且可以培养的, 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形成育人合力, 使感恩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高爱芳.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育情报参考,2006,(8).

[2]谢敬东.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6(8):47.

[3]邓永超.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然诉求[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11-13.

[4]周大勇,张波.关于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6(8):11-12.

[5]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6]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Thanksgiving Education Students To Explore Contemporary

LIAO Wu-li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nan yueyang 414000)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thanksgiving education;function;approach

作者:廖武林

上一篇: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论文下一篇:暑期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