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资项目协调论文

2022-07-03

财政投资项目协调论文 篇1:

浅析财政性投资项目材料采购风险及防范

摘要:文章总结了日常工作中财政投资项目材料采购存在的几种风险,针对存在风险论述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对通过采取措施所取得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财政性投资项目;材料采购风险;内部控制措施

文章所述财政性投资项目材料采购仅指“经政府职能部门批准立项,由各类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投资或部分投资项目的材料采购;文章涉及到工程项目的政府采购仅对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行为。

通过对政府采购业务方面的学习,结合工作中具体实践发现单位工程项目(仅指财政性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材料采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风险:

1.超预算、超计划采购风险。目前财政性投资项目在项目立项后,项目单位会由专业人才并委托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或编制工程项目初步预算,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相关职能部门审核批复后,再编制工程预算。随着招投标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建设工程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了工程建设项目应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但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由于对工程项目深入不够,清单编制时存在漏算,少算的情况;或对工程项目特征、内容了解不透,导致采购数量、技术要求、交货期、质量等与采购预期目标发生较大偏离。

2.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定价机制不科学。

具体表现在对达到政府采购目录限额标准规定的材料未实行公开招标而采用邀请招标的采购方式;对发生了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的材料购置资金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10%以上的部分,为节约采购时间,减化采购流程而采用单一来源的采购方式。

3.采购执行过程中由于前期市场调研及论证准备不足导致采购过程把关不严。目前财政性投资项目中存在部分工程项目在开工前可行性论证不足,为追赶工程进度,仓促开工,即工程项目实行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即典型的“三边工程”,或部分工程项目为减化前期审批立项流程,采取少报投资额,争取到项目立项开工后,根据既定事实,逐步增加项目投资,增加材料采购数量,这时为避免延误工期,往往会减化材料采购流程,如果对材料采购质量把关不严,则容易出现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的风险。

4.内控风险。主要指请购、采购、验收、付款、审核、结算、监督等环节等没有设立相应的权限,典型的几种不相容岗位中采购与审批、请购与审批、采购与验收、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工程验收与工程结算等不相容岗位未适当分离;相关部门之间人员的回避制度不明。

如何应对财政性投资项目材料采购风险,科学、合理规避和降低采购风险,实现采购预期目标,促进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基础工作:

1.明确采购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建立相应的信息库,时刻保持供应商信息资料库的更新。除需要采购的货物、工程或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外,所有材料采购应当在国内采购,采购信息应在政府指定的相关媒体上予以公布,公司在实施采购前应对市场风险进行充分的调查,风险评估,对材料采购的市场风险进行合理估计并根据采购材料的属性及价格浮动等因素作出合理的采购预期。在编制采购文件时要与监理公司、设计院、使用单位等有关单位共同商定相关条款;由技术主管部门对采购文件认真审核,对于特殊复杂的材料,可以组织必要技术交流会、产品推介会、专家论证会等活动。

2.选择好采购方式,做到事半功倍。采购方式的选择应该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要求,根据采购金额及采购材料的性质,选准采购方式,达到采购限额的应优先考虑公开招标采购方式。对于工期比较紧张、价格难以确定及稀缺性材料政府采购方式的选择更应该遵循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编制的采购文件存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而又暂时无法明确等情况,比较适合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方式进行采购,这种采购方式比较灵活,在谈判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明确并完善我们的具体要求。采用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可以弥补招标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可以解决因材料品目的繁杂性、技术的复杂性、设计的不充分性、价格的多样性、时间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的紧急采购需求,满足采购人不同的采购要求,提高采购工作效率,规避采购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监控职能。建立有效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一方面请购计划、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应有交易授权及审核权限的限制;另一方面请购计划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与验收、采购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应适当分离,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制约和监督完善政府采购。邀请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和监督采购过程,提高整体工程项目的满意度。在整个采购过程中,邀请设计、施工、监理、使用、纪检监察、供应商、财政、发改委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和监督,得到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使采购工作少留遗憾,使工作人员不犯错误,完善工程的使用功能,提高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最大限度的提高各参与单位和部门的满意度。

4.严格控制合同变更。材料合同履约中的变更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变更控制涉及项目建设管理部门、监理公司、设计部门和供应商各方的利益。工程类项目材料采购合同执行中,若遇到必须调整的项目,项目现场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上报,由施工单位提出变更方案,现场监理单位审核签证,并由工程现场项目经理及监察审计进行现场审核计量后,交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变更金额超出原合同金额20%的需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预算变更审计并出具审核意见后,变更预算金额在原合同采购金额10%以内的,可以与与原供应商签订合同(补充合同),若预算变理金额超出原合同采购金额10%及以上的,则需重新进行招投标,确定供应商及签订新的采购合同。

5.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职能。对材料采购做到事前跟踪提出合理意见,事中进行监督,事后审计,全程参与材料的采购过程,并对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向主管领导进行及时批露,涉及到重大风险问题,公司应及时召集相关领导及采购方,供应商,专业技术人员,相关专家,现场代表,监理单位,施工方主要负责人等进行专题计论分析风险应对策略,对由于材料采购原因造成工程项目损失或工程成本超支的,应责成相应方承担损失和责任。

做好财政性投资项目材料采购风险应对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控制工程项目预算,减少工程项目超概现象,保证工程项目的经济,有序开展。

1.1 目前工程项目的结算依据的原则是通过采取依据工程概算编制预算,预算控制结算的原则。如果能够有效的控制财政性投资项目材料采购,提高政府采购的经济性,用最少的钱实现政府项目的采购,达到节约财政性资金,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的目的,从而能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工程类项目材料政府采购的经济。

1.2 有利于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由项目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工程类项目材料的采购管理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有效的确定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关键,最终使工程项目管理的总目标高效、可靠、最佳的实现。

2.有利于合理规避项目采购风险,营造安全的工程类项目管理环境。

通过对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有利于合理规避材料采购中存在的围标、串标等不公正现象的发生,安全的项目管理环境对于工程项目的最终成功是必要和充分的。强化工程类项目材料政府采购风险管理,在进行采购管理的同时,树立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可以规避风险或将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消除项目管理的后顾之忧,营造工程项目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环境。

3.有利于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材料采购工作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建设管理工作中非常敏感的一项内容,工程项目采购质量的好坏及采购过程控制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整过工程项目的质量。各环节工作管理的好与坏,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采购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这就需要不断的深化和完善采购工程类项目中材料采购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长政发[2009]42号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长政发[2009]44号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的通知.

[3]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4]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5]湖南省省级预算单位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 湘财库〔2012〕29号.

作者:刘艳

财政投资项目协调论文 篇2:

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联动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财政金融协调联动,合力推进(河北)新农村建设》课题号:06207125D-4

[摘要]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建立一个以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金融信贷资金为支撑,各类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投融资体系和完善的农业担保、保险体系,从而构建起国家财政与社会投融资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互动机制。

[关键词] 财政 信贷 资金 协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投入是重要的支撑。如何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基础作用,利用好信贷资金的助推作用,形成财政、信贷配套支农的合力,对建设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支农资金建设中存在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不畅问题

在我国,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在基本目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导致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之间协调不畅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

1.目标上的差异。从理论上讲,财政支农资金以提高社会效益为最大目标,绝大部分资金是无偿投入;信贷资金则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资金是有偿使用的,需要按期偿还贷款本息,两者的目标不一致。由于目标存在着差异,影响了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协调互动。一方面,财政支农主要以各类补贴和直接无偿投资项目为主,较少考虑用信贷资金作为财政投资不足的补充,项目建设单位宁可多花功夫争取财政投资,也不愿向银行申请贷款。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调整进度不一致。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国家随即对财政政策作出调整,加大了对涉农项目的投资力度,财政资金明显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尽管国家也就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要求,但由于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信贷政策尚未随之进行调整。

2.体制运行的不畅。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项目众多,财政支农资金共有15个大类和几百个专项,形成了多部门管理、多渠道支付、分级次负担及条块结合的财政支农体制,表现在:一是管理部门众多。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由发改委系统单独管理或发改委与农口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农业科研费用主要由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或者科技部门与农口主管部门共同管理;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与农业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农产品补贴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与流通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不同渠道的财政投资既有重复交叉,又有过于分散的现象,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支农合力。二是财政资金支付渠道多。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一部分由上级财政下拨后通过县级财政列支;另一部分由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直接拨付给主办部门,再由主办部门逐级下拨。三是分级负担体制加重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农业税费减免导致县乡财政收入减少,可用财力缩小,导致地方财政应配套支付的支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农村金融体系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无法与财政条块结合的支农体制相衔接,并且财政支农体制不顺也对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协调互动形成了障碍。同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长期不能到位,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信贷支农功能缺位,很难保证国家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得到落实。如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信贷功能不全,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领域,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后全面实行商业化经营等等。

3.资金管理上协调不畅。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具有无偿性特征,投资时不需要考虑资金的收回问题,财政支农工作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存在诸多漏洞,项目资金结构不合理现象较多,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果差,与信贷资金严格的风险控制不匹配。如土地整理项目投资由国土部门负责,而排灌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由其他部门管理,导致部分项目完工后因配套设施落后无法产生效益。但是,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是信贷投放的前提条件,而目前农村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绝大多数财政支农项目的资金管理无法满足信贷风险控制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金融机构难以提供配套资金支持。

4.沟通不畅。目前,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上协调机制较完善,但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等领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一是决策层面协调机制不健全。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支农政策磋商机制,导致各自出台的政策关联性不强,使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难以融合。二是项目信息缺乏交流。基层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没有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在申报支农项目时各自为政,财政部门没有向金融机构提供信息的渠道,金融机构也缺乏获取财政性资金支持项目相关信息的手段,使金融机构无法向财政支农项目提供信贷资金。

5.观念上的差异。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是会计、银行是出纳”,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在使用上相互混淆。金融机构在计划经济时期按照财政计划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过大量的信贷资金,造成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损失严重,特别是农业银行至今仍背负着较沉重的负担。因此,金融机构至今仍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存在较重的思想障碍,认为新农村建设应以财政政策性投资为主,银行信贷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潜在风险巨大,应当避免进入。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建立一个以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金融信贷资金为支撑,各类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投融资体系和完善的农业担保、保险体系,从而真正构建起国家财政与社会投融资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互动机制。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联动

1.建立财政与金融协调机制。建立财政与金融支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资金支持政策及措施,编制全国性新农村建设预算并监督落实。建立县级涉农投资项目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项目规划、预算、申报及项目实施等工作进行科学调度,做好财政资金与信贷投入的衔接工作,监督项目预算的执行,促进项目资金的落实。同时,明确财政、金融的支持重点。财政资金实行全额无偿投资,以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建设为主,逐步退出农业经营性项目。商业性信贷资金主要支持农业经营性项目,政策性信贷资金应实行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主要对商业性信贷资金无法涉及的领域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进行支持。

2.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一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对现有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进行认真清理,取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高的专项支出,对资金用途和扶持对象基本相同或相近的专项支出予以合并。除救灾性和具有特殊用途的财政支农资金外,对各级政府安排的所有支农资金进行整合,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二是整合涉农信贷资金。设立新农村建设信贷资金专项金融统计项目,对县域地区涉农信贷资金实行统筹规划、合理摆布。对较大项目实行银团贷款、政策性与商业性混合贷款等模式,增强信贷支农实力。

3.完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质量。以防止截流挪用为重点,切实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支农资金不流失。一是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将各级财政的支农资金全部纳入专项基金管理范围,并吸收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捐助,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拨付。二是加强项目管理。推行“阳光工程”,提高项目透明度,完善涉农投资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负责制、重点项目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监理制,杜绝暗箱操作,确保涉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完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建立财政、信贷支农资金支持项目从立项、执行到完成的全过程审查监督机制,对每项支农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进行监测评价。

4.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财政补偿金融、金融扶植农业的良性循环机制。所谓财政补偿金融、金融扶植农村,就是国家把扶植农村经济发展的部分资金,通过对金融机构的扶植和补贴,改善金融业的融资环境增强农村金融抵抗风险的能力,把对金融的补贴,以降低利率、改善贷款条件、增加信贷额度、扩大贷款范围等方式,转移输导给需要扶植的农民和农村经济部门,从而达到反哺农业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上,就需要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如通过建立支农风险基金,或通过国家财政向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等方法来调动金融机构的投资热情,以达到以少量财政投入拉动大量信贷资金的目的。

5.改革和完善农村担保、保险体系,营建稳定和谐的农村投融资环境。一是政府出资或出政策建立农业担保机构,并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以缓解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二是由财政、农村企业、农户等方面共同出资,建立农业担保基金。三是对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给以财政扶持。四是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五是强化县乡信用的综合治理,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共同维护金融债权。六是采取财政扶持、农民互助合作、多方投资入股等方式,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农村保险体系,或者赋予农业发展银行以国家农业保险机构的职能等。

参考文献:

[1]金人庆: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宏观经济研究,2006(8)

[2]王振猛郭俊荣何宇伟: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

作者:白海泉

财政投资项目协调论文 篇3:

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 近年来,恩施市政府投资力度逐年加大,但是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管理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 因此必须探索新型监管模式,建立起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监管体系,以防范政府投资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 政府投资项目 财政资金管理

一、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力有限,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投入计划执行困难。

(1)由于我市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地方财力十分有限,与目前政府投资规模要求很不相称,从正常性预算中安排投资项目建设资金总量很小。(2)政府财力统筹与资金需求成为当前我市政府投资项目财务收支矛盾的焦点,制约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

(二)项目投资缺乏计划性,导致财政资金调度困难。

(1)项目投资长期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财政部门无法编制科学合理的年度投资项目资金收支计划,不能及时掌握资金需求情况,无法按工程进度保障资金。(2)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执行计划随意。建设单位没有编制统一的政府投资项目财务收支计划,与财政部门资金收支计划不协调,导致财政安排资金与建设单位资金需求出现矛盾。(3)“重支轻收”现象普遍存在,各部门拨付资金的要求多,对组织收入工作关注少,自筹资金又不按计划及时到位,由于缺乏相应的收入来源,财政部门资金调度困难大。

(三)项目规模失控,资金压力大。

(1)对投资项目事先估计不足或对投资项目故意掩盖内容、降低标准,先以较小的投资规模去进行项目立项申报,立项后再在预算、概算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标准、扩大规模、追加投资。(2)项目决策程序不规范,有的建设项目甚至存在未批先建、边施工边设计的现象。(3)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变更审查不到位,有的项目由于施工单位故意做大工程量、高套定额随意增加工程造价。

(四)项目建设管理薄弱,资金浪费严重。

(五)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不规范,资金管理存在风险。

(1)部分建设单位没有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投资项目进行会计核算,还是采用行政事业单位一般会计制度进行核算。(2)管理费用难以控制,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费用没有统一标准,管理费用开支随意性大,挤占、挪用、套取项目资金现象依然存在。(3)财务基础工作薄弱,对工程建设各个环节资金支出没有严格把关,资金支付存在安全风险。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投资财源建设,壮大政府投资实力。

(1)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培植税源,做大财政蛋糕,充实政府基础财力。(2)充分利用中央和省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补助资金,保障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3)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优化政府财力结构,挖掘财政性资金的潜力。(4)通过加强国有资产资源管理,增加国有资产总量,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国有资产收益,使国有资产成为政府投资新的财源。(5)建立政府投融资机制,扩大政府融资渠道,吸收民间资本的投入,增加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

(二)统一编制政府投资项目年度预算和财务收支计划,确保财政部门科学合理安排资金。

(1)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各部门在投资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掌握的情况有机整合,经过科学决策,编制政府投资项目年度预算。(2)按政府确定的总体规划要求和政府投资年度预算,结合资金来源的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财务收支计划。(3)建设单位应根据政府投资年度预算和财务收支计划,结合具体投资项目实际情况,编制建设项目财务收支计划,向财政部门及时提供工程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便于财政部门合理安排资金。(4)建设单位应积极组织收入,及时按计划落实自筹资金,确保工程进度。

(三)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预 (概)算、竣工结算和项目财务管理,有效防止资金浪费,确保资金安全。

(1)重视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审核,财政部门在发改部门立项审批前应对项目资金来源进行审核,避免建设单位在没有资金保障的情况下盲目投资。(2)加强项目概(预)算审核,通过积极参与审核概算,促进项目优化设计,通过严格审核工程施工图预算,使项目招标更具公正、公平和竞争性。(3)重视招标文件及合同的审核工作,严格要求合同和招标文件的一致性,并在合同签订时就相关事项进行承诺,明确结算办法、规定有关费用等,严格控制工程造价的上涨因素。(4)严格资金拨付管理,必须按照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加强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资金支付控制,确保资金安全。(5)严格工程财务决算监督,在工程结算审计以后,对剩余工程款的拨付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工程建成后能正常投入使用。(6)强化项目财务管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核算,对项目建设过程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真实全面反映。

(四)加强工程变更管理,严格控制投资规模。

(1)做好项目前期规划,项目投资应充分组织专家评审并听取相关部门的建议意见。(2)严格控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随意提高建筑材料档次增加工程造价, 严禁因建设单位铺张浪费等原因造成工程严重超概算。(3)建立健全工程变更决策程序, 防止工程“三超”现象的发生,有效控制投资规模。(4)建立健全勘测、设计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变更如果是由勘测、设计单位过失造成的,应追究勘测、设计单位的责任。

(五)推行代建制,建立专业化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构,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效率。

(1)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逐步破除现行建设、管理、营运三合一的管理体制, 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2)设立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专职机构,撤销目前各部门的项目指挥部或筹建机构,由专职机构负责项目从立项到建成交付使用的一条龙建设。(3)利用代建制將财政部门对项目资金的多头分散监管逐步转变为集中管理,提高监管效能。

(六)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绩效评价体系,做好投资项目追踪问效。

(1)利用政府投资绩效评价,对政府投资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投资项目各项支出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是否与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2)通过建立政府投资绩效评价体系, 最终建立起政府投资项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与外部评价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有效约束、监管机制。

作者:赵仁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