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

2022-12-10

第一篇: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

李永刚

摘要:深刻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容,优化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推动学校教学内涵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切实加强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深刻认识专业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专业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的质量,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建设也迅速提升,特别是教育部启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利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使高等职业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2006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又启动了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工程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必将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其发展的主线就是内涵建设。目前,就总体而言,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深入地研究,就会发现在培养和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否符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如何更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在能力培养方面,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如何相结合。这些问题都是教学改革深层方面的,也只有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才能解决。

2、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一所学校有名气,是与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相关,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科研成果和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密不可分。我们提到一所大学,常会讲她的哪个专业强,哪个专业的教师有名气,这说明专业办得如何,对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都有自己的主要服务方面,与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有着较多的联系,办学特色正在逐渐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巩固现有成果,深化专业改革,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也会为学院的特色增添新的亮点。

3、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还需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改革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师队伍要按照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来构建,实验实训条件要突出生产性建设。只有把专业做强、做精,只有把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这样,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专业建设内涵的确定及建设思路

如前所述,专业建设涉及到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因此,所谓专业内涵,应是这些基本内容,其建设原则,应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并加以贯彻。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为主,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就是工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只所以是健康的,其原因是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了工学结合的原则,如“工学交替”、“顶岗实训”、“订单式培养”等,但是也要看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以及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层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2、课程建设。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涉及到课程的相关内容,从狭义而言,课程可指一个课程领域或具体的一门课,可见,课程建设即涉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涉及具体课程的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反映着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其建设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具体课程的改革,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进,融“做、学、教”为一体,如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使教学地点和工作地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当前,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内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由于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本科院校,因此,他们的能力从实践上讲是比较弱的,这些教师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也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广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提高 “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新加坡政府规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需有五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一点足以说明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上讲,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德国等国外职教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甚理想。主要反映在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也远不能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实现工学结合,一方面惟有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另一方面靠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支持。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条件建设中应关注两点:一是校内实践条件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型等,有条件的院校应设置以生产产品为主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要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三、专业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师资标准、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都不同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在专业建设中,高职院校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环境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把其放在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高度,相信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各省也都在陆续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但目前看,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还是明显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这也制约着中西部职业院校的发展,制约着专业建设和改革。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去改善外部环境,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投入,保证专业建设必要的资金。

2、理念问题。要加快专业建设,首先是要解决理念问题,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好的思路。专业建设和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会有阻力和困难,这需要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的观念转变,并加强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广大教师,专业的各项建设,如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样,领导的理念不先进,认识不到位,在财力和人力安排上就会大打折扣,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3、校企合作问题。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加强校企合作是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工学结合则反映了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对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4、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加强专业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但各学校、各专业如何深化改革,应依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外部环境组织实施,在工学结合这一原则下,不断创新各自专业的实践形式和特色,丰富工学结合的内涵,使专业建设更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学习与知识》冯施钰珩 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作者简介:李永刚,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第二篇: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字数:3172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完善高职教师的学历、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高职师资的整体素质,激发高职师资的内在潜能,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 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张健(1964- ),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重庆408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63-03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按举办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三大类型。目前,公办高职院校教师基数庞大,师资整体水平较高,教师素质发展比较全面,但也有一些因为教师达标率低而面临摘牌警告的院校。从整体水平来看,目前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外聘教师比例偏低,部分院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

民办高职院校大多发展周期比较短,年轻教师的比例明显偏高。在专任教师总数中,小于30岁的年轻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公办院校的比例。兼职教师大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高,可见兼职教师队伍的来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具有校企合作的天然优势和机制保障,其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是各类型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结构建设较好的院校。此类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相对容易,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尽管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学历和职称情况看,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也存在差距。2005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37%,而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13.4%;2005年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2.6%,而独立设置的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中的相应比例不到30%。从学历结构看也不合理。目前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中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偏少,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到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理论型”教师较多,“双师型”教师较少,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无论是公办、民办或行业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由于传统的“精英教育”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普遍缺乏熟练的操作技能。高职教师大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型”教师较多,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小。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3.资金投入不足,知识更新不够,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高职院校资金紧缺,很大程度上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造成教师知识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质量也就不高,这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导致高职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但主要的是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等客观上的原因。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有限,主要靠高职院校自筹资金。由于社会还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家长不想把自己的独生子女送到高职学校,学生也不愿就读高职院校,结果是生源严重不足导致资金短缺,教师待遇也就上不去,进而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4.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缺乏科学培养体系。高职教育虽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普通高校教师必须达到研究生学历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教师法》要求全部达到本科学历的任职资格相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一支非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因此,其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但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等职业学校虽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想了不少办法,师资培训工作也在不断加强。但从整体上看,其投入力度仍不够,师资结构与水平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无法适应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重视不够,造成当前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

(一)教师培训需求显著提升,培训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

“十五”期间,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据统计,“十五”期间参加培训的教师数超过教师总数的2/3,参加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培训的教师占到46.2%,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培训的教师合计约占已培训教师的50%。据调研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的培训量比“十五”期间约增加9.2%。除任课教师培训量增加外,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数量也增长40%左右。教师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将更加多样化,任课教师培训的方式选择将主要集中在实训演练培训和理论培训上;从培训的时间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选择中、短期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水平;从培训的地点看,除了以往的高校和教育部培训基地外,到企业去培训也将成为教师的一个主要选择。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将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还把“在示范院校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试点,加强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持示范院校的改革试点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以达到在“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

(三)强化培养,增加兼职,促使“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明显调整和优化

首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教育部还明确要求“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这一切都将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将显著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随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成为加深与企业交往的最常用的方式。再次,高职院校将加大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专任教师队伍的力度。随着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力的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会得到较大提高,这将成为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加入高职师资队伍的有利条件。最后,高职教育师资职务评审制度的改革,也将成为吸引企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一个有利条件。

三、“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提高或调整高职教师学历、知识和能力结构

1.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是反映高职师资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通过外聘、进修、内培等途径和措施,大力提高专任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学历层次。但是在努力提高用人标准时,也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聘用一些重理论、轻实践的高学历者。应尽可能地聘用那些既有高学历又在第一线工作过的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人员。对于专业经验与业绩、职称与能力等各方面都很优秀,而学历尚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可以聘为兼职教师,从而加快推进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或者是刚从高校毕业到高职院校任教的高学历者,应进行岗前培训,给予他们实习和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通过这些措施,使高职教师不仅提高学历或学位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

2.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师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的“T”型知识结构,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基础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是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基础文化知识越广,越扎实,越丰富,教师就越能发挥出他们的潜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指导时应掌握的知识。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实现从理论传授到实际操作所要掌握的知识,其他知识是与教师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不是并列的,其中,专业知识是核心层次,基础文化知识是基础层次,其他知识是外围层次。高职教师需要构建自己向纵深拓展的、多目次的、博与专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由原来的单一“专型”转变为“博+专+新型”的合格高职教师。

3.培养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能力。一是重组与更新现有知识的能力。我国加入世贸后,经济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人才需求趋势走向技术型、实用型和创新型。高职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也应按照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作相应的调整,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应具备能及时地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更新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满足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二是强化实际专业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是高职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学习操作与学习理论不同,学习操作首先表现为动作模仿,而学生模仿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操作动作示范,教师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工作,必须具备能非常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要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关键是要培养一支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如果高职教师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就能从传递信息的烦琐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问题,还能更迅速、准确地捕捉和获取科学前沿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教学和科研,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四是增强心理调控能力。由于职务晋升、考核评优、住房分配、教师与领导、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因素的影响,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进入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五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助于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突破传统观念,寻找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为自己规划出“最近发展区”,避免随波逐流和盲目发展;再次要注重终身学习。我们目前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产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知识与技能的贬值速度加快。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充电,以教给学生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二)构建实现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1.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在高职教师队伍中树立起竞争意识,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要引进一系列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全面真正实施“能进能出”的教师聘用制。改变以往“铁交椅”“铁饭碗”的传统观念,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高职教师考核的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主要是业务工作的考核,包括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其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必须成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同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应该确立一个量化标准。三是实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改进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避免“人才单位所有”“学术近亲繁殖”等现象的发生。为有效构建教育人才高地,高职院校要制定“面向社会要人才,深入市场挖人才,不拘一格聘人才,事业福利留人才”的“四才”方针。通过实行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和依法合理的流动机制,实现专、兼职相结合和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实现高职教师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完善“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形成制度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从上而下统一认识,打破“论资排辈”“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的束缚。要让中青年教师唱主角,用“一帮一”的办法,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使中青年教师大胆地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在学术上已崭露头角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高职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要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激励性的政策,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既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又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去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对其进行锻炼和培训,尤其应侧重高技能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三)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1.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审中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强调实际的专业教学水平。人事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职称评聘工作的分类指导,单独成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机构,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一是对于既有较高学历又有突出技能的教师,在职称评审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二是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按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或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大力支持;三是通过建立柔性流动机制激活教师资源,实现同类专业师资共享,如在职称评聘中对于在不同院校间互相兼课的教学任务.以及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等其他成果予以承认;四是放宽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流通与不同系列职称的复合,鼓励普通基础课教师通过专业进修改行转任专业课教师。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到对口的企业单位顶岗实践,进行真刀真枪的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促进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专任教师到有关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或支持专业课教师通过行业特许资格证书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的培训考核,取得所教授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目前,我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学人员绝大多数是由普通高校教师转岗而来,他们从事传统的理论教学很有经验,但与现代化要求较高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做好这些人员的转岗与在岗培训十分必要,可采取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到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自身高等职业化、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郭德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5(10).

[2]张炳耀.“十五”期间我国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预测[J].高等职业教育,2002(2).

[3]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09-14.

[4]郭扬,陈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初步分析[J].职教论坛,2007(12).

[5]庄西真.关于培养中、高职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3(1).

[6]陈雨海.以职称政策为导向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4).

[7]黄伟.深化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2).

第三篇: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摘 要】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国务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单位,2010年底,改革项目获批立项。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的各项保障机制,对高职院校未来如何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创新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79年。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8所高职示范院校之一,2010年10月,国务院将学校《政企校联盟办学模式》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办学多年来,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各项保障机制,为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办学理念先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坚持“两要”的办学理念

学校始终坚持“不能超值地满足企业用户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的“两要”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用户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依托一汽,服务行业,全面培养适合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探索“政府主导、校企共建、学校自励”办学体制

2009年学校由一汽集团移交给长春市政府管理,在理顺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政府主导、校企共建、学校自励”的办学体制,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

(三)形成“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办学特色

学校一直把国家、民族和企业的建设宏愿凝聚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提出了“博学笃志、建功立业”的校训、“永求领先”的核心价值观、“改善人生”的经营理念和“革新挖潜”的创造意识,以激励教师和学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职业教育特色。

二、建设校企合作培养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素质精良、技能超强“复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服务。不断引进企业高级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依托企业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一)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教师水平

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通过与米其林及中德五家(宝马、奔驰、保时捷、大众、奥迪)SGAVE项目的合作,学习企业标准、生产工艺、管理模式、培训的方式方法,建立国际高端订单培养项目18个,促进了学校高水平国际化双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了学校教师教学水平。

(二)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做到“四个一”。为深入教学改革,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按学校要求教师需做到“四个一”,即到企业“结交一个以上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朋友;把握一套现场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熟悉一项生产现场现代化管理方法;提出一个结合企业实际教育学的改进方案”。通过深入企业实践,教师提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三)引进企业高级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近年来,学校通过人才绿色通道等特殊政策,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专家,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技能融入教学,提高双师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四)开展企业服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和参与技术服务项目,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在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问题的同时,将企业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引入教学改革,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五)依托一汽集团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依托一汽集团具有我国汽车行业大量、高水平技术人员的资源优势,与一汽集团共享专家资源库,聘请李凯军等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融入教学内容,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制定了《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对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和培养做出具体规定。

三、建设系列化的开放性实训基地

学校校内实训基地32363平方米,建有理实一体化教室32823平方米,设备价值总数为7437万元。

(一)校内实训基地

1.自建工厂化特征实训基地

学校建有汽车装调、焊接等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实施车间式教学,班组化管理,使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车间与教室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

2.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学校重视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为了实现毕业生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和培训企业员工的要求,也注重对学校实训基地的投入。根据一汽大众C6生产自动线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PLC与电机控制技术实训”和“智能检测实训室”。学校与一汽集团公司共同开发以模拟捷达轿车车门生产线的自动化实训室,由一汽集团公司出资200万,一汽大众赠送2台kuka机器人,由专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安装、调试完成。根据米其林订单班的要求,米其林公司为学校投入200万元,合作开发了“米其林自动线实训室”。学校与一汽集团营销管理部共同建设了全功能、三位一体(营销、管理和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由一汽集团投资500万元,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

(二)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一汽集团行业优势,本着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理念,在自主企业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轿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设了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从汽车设计、制造、整车装调、汽车后市场服务一条龙的汽车产业校外实训基地群,为企业高技术用工与学生就业实习之间的衔接形成了无缝对接。

一汽大众的发动机、变速器、总装、焊装、冲压、油漆六个训练基地全方位对我校学生开放,近三年来接受培训的学生人数就达4000多人次,选择在一汽大众就业人数达1600人,直接进入高技能岗位的实习学生500多人,这些学生在迅速成长,很多已经成为生产骨干。

【参考文献】

[1]姚志峰.高校都是个性含义、意义及实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

[2]陈妙娥.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都是课堂教学语文的转变[J].江苏高教,2011,(5).

作者简介:魏影(1979-―),女,吉林长春人,科研职教所所长助理,讲师,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国务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项目“探索职业教育政企校联盟办学模式”(项目编号03-107-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四篇: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索

高职院校是高教战线上的生力军,大多成立时间都不长。尤其对于以过去的中专学校为基础,在大整合、大调整背景下的所组建的高职院校而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为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大多数高职院校均以招生、扩建为第一要务。而对于党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轻视学生党建工作的倾向。

2.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入学分数门槛较低,一定数量的学生缺乏信仰或没有信仰,他们在生活上追逐享受、追求时尚;在纪律上自由主义、我行我素;在道德上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一些社会基本公德和公众要求;在学习上积极性不强,缺乏学习自觉性,迟到、早退、旷课成为其基本表现。由此形成的平均生源素质较本科生明显偏低,影响了党建工作在学生中的有序开展。

3.干部业务水平不高

现在有相当比例的老师来源于原中专,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的地位、作用和特点认识不足、方法欠缺,难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

4.工作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学生党建工作方法成人化严重。除了上党课、听报告、开会发言,没有更加新颖、丰富生动的形式,缺乏符合青年人特点的活

动形式;内容上除了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知识之外,还缺乏能够把党的诞生、发展置于人类历史与世界现状中把握的全方位的视角,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的机制。

5.高职学生学制过短

通常,发展一个预备党员,必须有一年的培养考察期。经过一年培养考察,一年级学生进入二年级,二年级学生到了三年级,三年级学生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这样,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党员比例就很难提高,往往形成一年级党员极少,二年级较多,三年级达到高峰,但三年级学生毕业离校后,学生党员的比例又突然降低。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党员在校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又让学生产生低年级入党难、毕业时可突击入党的错觉。

二、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1.组织机构不健全

正因为高职院校成立时间都不长,原来的中专学校都比较分散,到现在有的高职院校还未实现集中办学。所以,迫于客观原因出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滞后:一是部门调整后未及时健全党组织,党组织未能达到全覆盖。甚至,在部门工作都已经运行正常,基层党组织却还存在着人员不到位、组织未批准等问题;二是存在典型的“两张皮”现象,即中心工作和党建工作脱离。许多高职院校一味地强调中心工作,扩大了中心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冲突和矛盾,导致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三是只成立了党总支或直属党支部,而未来得及设立党支部。设置不合理,人员分工就不能明确,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不能高效规范地运行。

2.阵地建设相对滞后

因为高职招生工作的不稳定,各教学系部在教学和办公场所上经常出现调整,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阵地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党员活动无固定场所,有的将空闲的教室临时布置成党员活动室,有的将集体办公室改造成党员活动室;二是布置不规范,党员活动室必备的党旗、党徽、伟人像和学习园地等内容一概没有,要不就是缺这个少那个,无法达到标准化的条件;三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的党员活动室内置摆放着几张阅览桌,有的椅子大小不一,有的学习园地内容长期不更换,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3.组织生活不正常

高职院校在短时间内一般很难形成制度约束力,所以,就直接导致部分基层党组织重中心工作,轻理论学习的现象,甚者还会形成“理论学习无用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些党组织平普遍存在学习形式化,遇到检查才开夜车,加班抄写学习笔记。平时也不组织学习,党员意识逐步淡化;二是党员的组织生活完全处于不正常状态。“三课一会”等基本制度执行力度很弱,党员不能按时参加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不能很好地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基本处于无组织状态。

4.党员党性意识普遍不强

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出现问题的核心就是党员党性意识不强,也就是说,党员已经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能体现其先进性了。党员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平时也不主动佩戴党徽,事事讲求吃苦在后,享受在前,甚者比普通群众的觉悟还低。在高职院校评建、创示范等中心工作中,党员没有了党性意识,也就没有了宗旨观念,党员干部也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了党组织的影响力。

5.党建制度缺失

有的基层党组织从成立到现在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制度,党的“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也是不能坚持。有的基层党组织仅仅能做到制度上墙,甚至把党员活动室装修的非常到位,就是形同虚设;有的虽然有健全的党组织,却没有工作职责和分工,管理比较混乱;有的只有中央发布的党的制度,却没有基层党组织具体实施的制度。

6.宣传工作严重缺失

有的高职院校在党建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不注重宣传工作,致使党建工作事倍功半,没有起到氛围营造和舆论导向的作用。一是没有一支成熟的宣传工作队伍,缺乏相关培训;二是宣传手段单一。有的仅仅只有学校的网站和报纸。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声音发布出去,更谈不上扩大影响力了。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通过认真分析,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接下来就是要对症下药,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解决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

党中央对高校的基层组织极为重视,去年专门修订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高校基层组织条例》)。今年,中组部又提出推动组织建设年活动,可见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机遇高度重视。一是高职院校的领导要重视。传统意义上,我们都认为搞教育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容易出成绩,是“实”的。搞党建工作抓不出显著的成绩,是务虚工作。所以,就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尚且不重视,底下就更谈不上重视了;二是

基层党组织负责同志要重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效果如何,就是要看基层党组织负责同志是否重视。如果这个关键的环节出了问题,上传下达的功能消失了,那么,党建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三是党员同志要重视。党员时党组织的灵魂,没有了高素质的党员就谈不上有先进的基层党组织。党员要充分认识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机构上逐步完善

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容拖延,要坚决做到党组织“全覆盖”,要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目标。一是针对党组织设置落后的状况,就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切实扩大党在基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都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3.制度上不断健全

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建设对于一个基层党组织而言极为重要,没有制度的约束,就不会有正常的组织生活。所以,在制度建设上,一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基本制度;二是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建立一整套富有自身特色的制度;三是在制度设计上要突出操作性,要有针对性,要便于操作,要体现人性化管理模式。

4.保障上加大投入

由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普遍不长,有的基建工作尚未完成,校

舍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所以就没有合适的地方建立党员活动室;有的因为招生形势不稳定,专业调整力度大,党员活动室一直处于“流动”状态。要做好保障工作,必须要加强党建工作经费预算工作,要在学院和各部门的年初预算中予以明确。其次,还要有人员保障,也就是说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要抓紧。要建立一支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思想、有思路、有热情、有干劲、愿干事、会干事的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工作队伍。 5.活动上更有新意

要通过召开基层党组织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交流会,充分利用听报告、现场观摩和交流讨论等形式,不断巩固和推进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成果。通过“七一”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教师节庆祝活动,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辅导员活动,在学院内逐步形成“学习先进,创先争优”的良好风尚。

6.工作作风上要务实

一要普遍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研蹲点和服务师生制度,定点联系指导基层党组织,把调查研究与工作指导相结合,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工作重点,帮助加强组织建设;二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切切实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三要在分类定级阶段,用“五个好”的镜子照一照,用“五个一”的尺子量一量,深入查找带头人队伍、工作思路、工作制度、活动阵地、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努力把问题查清楚、查明白、查具体、查准确。

7.在宣传上要有个性

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还必须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创新宣传工作方法。一是建好平台。要在充分利用学校的报纸、网站和广播等传统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做好校园电视台、官方微博等新锐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要掌握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营造好活动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以党员活动室为基点,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动态信息反映在门厅、楼道和宣传栏上,力争做到空间上的“全覆盖”。三是宣传要突出自身特色。坚决杜绝千篇一律般的宣传模式,要力求新颖,突出个性,从内容和形式上增强吸引力。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狠抓党的基层组织,才能推动党建工作,才能真正地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凝聚力,更好地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梅运笋. 先进性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的问题与对策[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 [2] 刘铁英.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多元评价原则的研究与实践[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 [3] 仇志海.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方式——以专业党支部和虚拟班级进行双重培养考察[J].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4] 蒋广平.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与发展初探[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11)

第五篇:示范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编者按:

在全国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职教参考》推出一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专题,希望能对我院在师资引进、培训等方面有所借鉴,对教师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有所启示。

半个多世纪以前,初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长远发展来说,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并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主要条件不仅仅是有硬件的投入,高素质教师培养出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一个关键因素。日前,《财经文摘》的记者就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况如何,面临哪些困难等问题采访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下面是姜大源研究员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回答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财经文摘》:中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遭到了很多批评和质疑,您怎么看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姜大源:我认为,高职教师的水平应该高于清华和北大的教师水平。这就对高职和中职院校的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

一个职业院校的老师的能力应该包括四个部分:专业理论、专业理论在职业中的实践、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和方法论、职业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只有四者结合,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老师。

我们是四者缺其三,只具备一个:专业理论。比如说学数控机床的,都学过理论,但是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刚刚开始得到学校的重视。

而另外两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悲哀。德国人说,你要教数控机床吗?不是你到大学去学数控机床,你就能教数控机床,你要去学今后能当数控机床老师的专业。全世界只有德国、瑞士、奥地利有这个概念。

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所以我跟教育部建议,要把老师送到北欧去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基于工作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

(图书馆 孙艳美)

“四新”:示范性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的着眼点

陈忠良

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性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在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应牢牢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着眼于树立新的建设理念,瞄准新的建设目标,构建新的建设机制,探索新的建设范式。

一、树立“全方位、开放式建设”的新理念 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式建设”的新理念,打破传统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限,面向企业全方位开放,建立起“学校与企业双方互动,教学岗位与专业实践岗位双岗交替”的师资队伍建设新范式。

(一) 开放式建设 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教师队伍自身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教师高技能只能来自企业等专业一线岗位的实践锻炼,这就要求学校在师资队伍自身建设上要扩大开放性,采取“与企业联合培养”、“从企业引进”、“从校外聘请”等多种开放式的方式,提升教师队伍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教师培训上,可采取校本培训、国内培训、国际培训、学术交流、技

能竞赛、企业轮岗、企业挂职等多种方式进行, 使教师队伍能很好地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 开放式使用 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工程师——企业所聘”的旧观念,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量聘请兼职教师上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校企两用”的教师队伍。不但要重视安排校内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还要重视聘请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充分开发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

(三) 开放式利用 设施设备资源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硬件之一。 高职院校在培养培训师资过程中,应拓宽视野,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要特别重视校企合作,在与企业合作中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补充自身师资培训设施设备之不足。与企业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既能节约学校资金,又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二、 确立“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新目标

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突出应用性、职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与之相适应、高职院校应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一)从教师的个人素质看,要确立“教师+技师”的“双师素质”目标 高职专业课教师不权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具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应具有工程师或技师的实践能力。 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是一种复合形态的教师,即具备“教师+技师”的“双师素质”。

(二) 从教师队伍结构看,要确立“专职+兼职”的“双师结构”目标 学院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应坚持师资队伍的专兼结合。从教师队伍整体而言,一方面,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校内专任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按照开放性职业性要求开展人事及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兼职教师比例,从社会行业、企业聘请大量专家、技师、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和主要由高水平兼职教师的机制。要考虑师资队伍整体的“双师”结构,使得不同教师间得以互补。在学历、学位、职称、学科、学缘方面形成合理的校内师资结构,让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校外兼职教师结构更加合理,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 1∶1 左右。

(三) 从教师队伍培养结果看,要实现“学校+企业”的“双方共赢”目标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坚持“与企业联姻,与企业融合”,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技师)互派,学校教学岗位与企业专业实践岗位互轮,学校教师身份与企业员工身份互换,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在发展和利益上的共赢。

三、 建立“校企共建、动态管理”的新机制

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共建”为突破口,主动在对口企业中“寻亲”,与对口企业“联姻”。

(一) 校企共同制定教师培训方案 学校要与企业共商“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与建设规划。学校在制定教师培养方案时, 要在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人事处和校企办充分征询校企双方的意见,让方案充分体现“教师下企业,专家上讲台”的观念。

(二) 校企共同建设教师培训基地 基地既是学生实习实训、技能考证的场地,也是教师自身培训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场所。 在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上,学校和企业要在校企共建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资金、场地、人才方面充分合作与共建。着力推进“企业生产性基地进学校,学校教学基地进企业”的“双进”工程,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教师培养基地化”。让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在生产性基地进行;让教师教学水平、

高职教育理论培训主要在教学基地进行。 充分发挥校内外基地在专业课教师自身“双师素质”提升中的功能。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练就“双师素质”;学校和企业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基地打造“双师结构”团队。

(三) 校企共同进行教师考核管理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坚持推行全员聘任制,对全体教师实行“双向选择, 竞争上岗, 能上能下, 动态管理”。 学校与企业联手组成考核班子对教师进行全程考核管理。 考核标准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考核项目来自生产一线,考核内容对接教师企业专业实践能力,考核者主要由企业专家担任,考核结果与教师聘任、晋升、薪酬直接挂钩,形成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

(四) 校企共同监控教师队伍建设过程

学校和企业选派人员组成校企共建督导办,由校企共建督导办在校企共建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实施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监控。

四、 构建“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新模式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可按照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建设范式运作。即:在师资培养机制上,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动;在师资培养方式上,教学岗位锻炼与企业(或生产性基地)岗位挂职双岗交替;在师资培养面向上,面向学校教学和企业技术开发岗位双向培养。

摘自: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示范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

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范怡瑜

一、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

(一)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则

(1)校企合作原则:学院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承担学院主要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任务,担任或实践指导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院的专业教师则进入合作企业或行业一线实践锻炼,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员工培训等服务。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两种人力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一支校内外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 (2)整体优化原则: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构建的过程,教师的数量、质量、梯队结构、专兼比例等都是这个系统的构成因子,因此比例是否优化将决定队伍建设能否产生最大效应。我们根据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示范建设项目要求,通过师资队伍的整体规划,着力建设一支观念新、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3)引进、培养与聘用结合原则:如何实现师资队伍又好又快发展,其建设途径就是依据示范建设的需要和重点专业的发展要求,“加速培养、适度引进、积极聘请”。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双师”素质专职教师团队;通过聘用,建设一支相对稳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4)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原则:人事制度改革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尤其是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如何发挥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导向性作用,是示范建设中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能否实现预期目的的关键。

(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1.制定师资规划,发展师资制度化

师资队伍建设要从示范建设总体目标和学院发展战略的角度制定长远科学的发展规划,使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化、有序化,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树立示范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2007 年-2009 年,学院依托“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将“双师”队伍建设纳入学院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近三年学院师资发展总体规划,并由学院协助示范建设专业制订专业及专业群师资发展规划与实施步骤。 在规划要求中,我们突出国家、省、市、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重点抓两支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2.“引”、“ 培”结合,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1)以能力为本位,引进战略性人才 学院的急速发展,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大。学院除了广开师资引进渠道,面向社会招聘高水平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外,坚持能力为本位,重点引进有一定企事业工作经验,在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而对于一些难以引进

的紧缺专业人才,则适当放宽在一线工作年限或学历要求,在技术能力、学历与教学能力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人才的引进使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层次得以提升,也以点带面,带动相关专业群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2)参加企业挂职锻炼我们建立了派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制度,利用温州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鼓励教师带着科研、教研课题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直接承担或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取得本专业实际工作职业资格证、行业特许资格证或技师以上技能等级证书,建成一支综合素质好、教学业务能力强的“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3)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双师培养实战化学院主要依托“三个合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基地、“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基地、“教学与应用技术开发合一”的教研合一基地),尤其是利用其中的“教研合一”基地成立了 17 个省、市、院级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合一的双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创办实体公司,以及参与实训基地实训项目的组织、实训设备的设计制作等实战训练。(4)参与专业建设,成为示范建设的承担者

根据课程建设思路和示范建设方案,学院出台《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每位老师都要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每位专任教师都必须针对 1门主讲课程提交一份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将课程建设成果列入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内容;将职业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作为新进校的青年教师基本功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将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作为新进校青年教师基本功考核的主要内容,做到以一流的师资队伍建

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合作企业的岗位需要,学院和企业共同组成人才引进考核小组确定引进对象并进行考核。引进人员享受学院在编教师待遇,他们既在企业上班,又保证定设来保障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期来学院开专题讲座和指导青年教师实践3.“聘”、“联”结合,组建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 (1)学院从温州相关行业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兼职教师;聘请本行业能工巧匠担任实训、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数据库,根据专业技术更新需要及时调整兼职教师结构,使兼职教师队伍的人员更新率每年保持在 20%左右。 (2)采用校企联合办学、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以联代聘。学院和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在学院派教师到企业做“兼职员工”的同时,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也到学院担任客座教师。机械系与温州建达公司共建精密模具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达公司将整个研发中心都搬到校园内,使企业的员工既是公司的职工,又成了学生的师傅,并为学院建设温州市模具重点实验室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4.“共引共享”, 创新人才资源联动机制

学院通过人事制度创新,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其具体措施是:借助企业和社会人力资源,建立校企“共引共享”机制,采取“企业高薪聘请+学校提供事业编制”的方式引进行业企业

等工作。

5.出台激励措施,盘活校内人力资源(1)管理制度完善化:一方面,学院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实行科学设岗,对于富余人员,通过校内人事改革进行下岗分流;以岗定薪,出台《校内津贴分配暂行办法》,建立固定工资与校内津贴双轨运行制度,适度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实行院系(部)两级分配;完善二级管理,发挥系部办学积极性。另一方面,学院制定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规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类别的业务培训、教学技能比武,加快自身能力建设。(2)管理政策明确化:在人事聘任上学院要求专业教师人人有建设项目,并将之写入人事聘任要求中;将下企业锻炼半年作为专业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由党院办、人事处、督导处等部门对下企业教师开展一月 1 次的跟踪考核;出台关于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的相关政策文件,取消三级论文奖励,鼓励教师将精力投入教改或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上。(3)管理方式人性化:学院为教师及时提供各种外出学习培训、参加技能比武的信息和机会。 6.建立国际师资交流机制,实现培训国际化 学院一方面利用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培训我院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参加国外先进高职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学习。

二、示范院校建设视野下师资队伍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人才引进与师资培训、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间关系;. 队伍建设与人才使用间关系;能力提升和学历提升的关系。

(二)发挥系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系部是教学工作第一线,是师资使用的主阵地,与院级人事部门相比,握有更多本行业人才的信息资源,对优秀师资的缺乏对教学、科研等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感受最深、最具体。因此,教学系部理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后,更应该有大局观念,结合自己专业,利用熟悉本行业、相关企业专业人才的优势,主动推荐人才,协助人事部门做好人才筛选与引进工作。学院则要激起教学系部进人积极性,发挥系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和主导作用。

摘自: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关于高职精品课程师资队伍

共享机制的思考

朱剑萍

高职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成为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本专业的技术行家。对于精品课程师资队伍而言更是如此。

高职精品课程的“高品质”要求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要素,也是精品课程实现的首要条件。高职精品课程对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一支由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还要具备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师和实验教师;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而且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师资队伍中不仅要有具备一定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还要有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教师梯队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臵要更加科学。

高职精品课程“技能型”的特点要求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是承载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而教师队伍是实现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的第一要素,是体现课程特色与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力量。但是,当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教师大部分来自各大中专院校,有人称之为“近亲繁殖”。在这部分来自各类大中专院校的教师中,又有60%左右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的。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基本上能满足要求,但实践技能普遍达不到要求,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课教师不能指导实验实训,或实训教师理论基础薄弱,不能讲授理论课的现象。

精品课程“共享”的特点要求师资队伍来源多样化。精品课程具有示范、演示、指导、纠错等多项职能。由于实行网上共享,精品课程所面对的人员不仅有高职学生,还有可能面对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因此,要求课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也就要求师资队伍具有能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教学要求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能承担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还要熟悉企业运作,熟悉生产运作,能够进行基本的职业技术指导;不仅应具备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提供许多尖端技能的培训,还应适合从事技能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仅要熟知国内先进技术的应用情况,也应了解国际技术发展状况。

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期性”要求师资队伍数量稳定、结构合理。任何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都需要一支整体上优秀、数量上稳定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尤其如此。仅仅依靠课程负责人一个人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程。因为一个人很难使某门课程具备精品课程的底蕴和水平。社会

各界对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的重要性形成了一定共识:一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实现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是高职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二是“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力量,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三是“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主力军;四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在这一背景下,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注重培养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如实施“双导师制”,让教师在实验室或企业的生产一线岗位进行技能实训,使他们熟悉相关操作规程,了解掌握本专业生产一线的最新信息。积极引进从企业引进或聘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直接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缩小学校教育与生产一线的距离,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状况。政策鼓励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参加教学课题研究,接触各种教学环节,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参加会议,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安排社会学术性兼职等,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进修深造选派教师参加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以获得相应的证书。

然而,相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对师资队伍提出的较高要求,这些做法还远远不够。笔者拟从共享机制入手,谈谈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想法。高职院校应成立“资源库”管理机构,健全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共享机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搭建学校、企业行业与社会团体合作的平台,实现精品课程与师资队伍“双共享”。鉴于已建立的“资源库”流于形式,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由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县、市级精品课程师资“资源库”信息管理机构。本着协商、合作的精神,整合各地人才信息资源,加大信息化合作的力度,不断拓展信息资源总量,努力构建多元化、综合性、专业型的区域师资人才信息资源库,在共建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区域高职院校对教育人才信息的多元化需要。

完善师资信息管理制度。应由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师资队伍“资源库”日常管理制度与工作职责;制定“资源库”中、长期发展规划与近期工作目标;制定师资准入条件与退出条件,以限制师资的自由出入;对申请入库的教师进行资格审核,并制定入库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明确教师工作职责,监督入库师资的职责履行情况;制定资源库师资奖惩机制,制定激励与考核机制激励是促进工作的一种手段,考核是对工作开展状况进行评价的一

种方式,两者对工作有效开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共建机制一要创造条件,提升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由“师资库”管理中心牵头,相关行业企业及学校参加,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在校教师到企业培训提供条件。同时制定相关倾斜政策,设立专项教师培训基金,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研究、下企业锻炼等,使教师尽快丰富实践经验。二要完善兼职教师引进与聘任制度。可实行由管理中心、学校、行业企业共同负责的兼职教师“三元”管理模式;可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要求各级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推荐选拔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及社会上热心职教事业,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联合组成职业教育兼职教师人才储备库,实现资源共享;可制定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规范学校兼职教师的聘用工作;“资源库”管理机构每年应向区域内企业提供各学校兼职教师需求信息,要求有条件和能力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报名并参加试讲,根据综合情况决定是否聘用,兼职教师应与管理机构签订聘用合同,与职业院校签订教学合同。

摘自:职业教育研究 2009.4

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高职师资建设的多视角思考

汪敏生 邓晓荣 王益宇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模式,以期对此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新途径。

一、“双师型” 素养内涵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简单地持有“双证”,“双师型”素养涵盖了复杂系统的内涵,包括:(1)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2)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3)围绕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和理念;(4)宽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素养。

二、“双师型”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职业资格认证极不健全,为拿证而考证甚至以钱买证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大地降低了双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严肃性,违背了国家提倡双师队伍建设的初衷。另外,目前国家、省、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主体仍然是学校,社会、企业参与程度较低,缺乏积极性,基本上沿用的是普通教师的学科化培养培训模式,这是不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成长规律的。从物质条件看,由于经费投入的局限性,加上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刚性不足,造成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硬件建设的匮乏与落伍。(2)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形成实际上是同一专业在不同行业背景下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技能、专业道德品质的积累

与有机结合。更有学者认为,职业教师是综合性的职业,他们应同时具备多种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这就导致培养成本很高。从时间上看,职业学校专业变动较快,专业课教师呈“缺口”状态,教师理论教学安排紧张,难有大段时间进修提高。(3)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的高素质人才缺乏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更缺乏教学实践,因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难以达到要求,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互补型双师动态组合师资队伍 互补型双师组合是指:在互动交流平台上,由理论课教师和相应的实践课教师所形成的,针对某一工作任务的组合。而这些组合所构成的教师队伍为互补型双师组合师资队伍。互补型双师组合的主体结构是:理论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从人员结构上看,由两支队伍构成:一是理论课教师;二是实践课教师。他们在交互平台上相互配对,形成针对不同岗位的组合。交互平台由诸多因素控制,首要因素是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另外还受外部环境如市场需求、技术更新影响。执行控制指有一套管理机制以保证互动交流平台的运行。

动态互补型双师组合的特点为:(1)“双师”指的是组合,而非个体。此模式不是原先将双师素质集中于同一个教师个体的思维定式,而取代以组合方式,提高了可行性。两支队伍各有所长,理论教师

有多年丰富教学经历和经验,实践教师为有教学经历的能工巧匠,他们互为补充互为整合。(2)组合的动态性。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可以灵活开放地进行多重组合,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这种组合是动态的。(3)互动交流平台。互动交流机制的建立也是本模型的重要特点,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具体任务积极开展交流互动,共同探讨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方式可以是研讨会、现场交流会、教研活动等,并形成制度。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平台把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真正整合在一起。(4)管理机制保障。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保证教师在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机制,理论教师对职业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实践教师也对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和知识有所了解,并体现在教学之中。在这样的组合机制下,对教师的考核是对组合团体教学成效的考核,而非对个人工作的考核,促使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组合成一个有机的团体。(5)对方教学认识机制。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进行的是有机组合,因此他们必须对对方的教学有认识和了解,因此可采取理论教师下企业,实践教师担任助教等方式及一系列方法、措施作为保障。

四、互补型双师组合队伍的优势 1.培养成本低,具有可行性。培养“双师型”教师个体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模型克服了以往双师队伍建设培养成本高,

培养周期长的弊病,能够低成本的快速组建出相应的教师组合,具有可行性。

2.互补型双师组合更能体现双师素养的内涵。双师素养不仅简单地体现在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它包括学科理论、职业技能、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而由各类型教师互为整合构成的双师组合团队更能真正具有双师素养的内涵。

3.开放可塑,灵活多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变化转型很快,使得学校专业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双师型”的教师个体往往不能适应专业的变化。由于本模型具有可组合的特点,可以适应目前市场变化快的特点,随着任务的改变而改变组合方式。

4.面向任务,工学结合。本模型是针对具体任务或者项目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充分发挥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在这种模型中,由于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组合使得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理论和实践相整合。

“互补型双师组合”是一种可取的模式,已在实践中显示了其生命力。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力图上升为高职师资建设的一个新模式,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突破性发展。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

罗水秀 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已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现状,提出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职业道德方面培养他们,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以保证高职院校有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我国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急剧扩张,高职院校新引进了大批教师。青年教师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一支生力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现状 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路开阔,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高学历,经过正规系统的培养教育。但由于大多数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且在高职院校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他们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匮乏,相当一部分教师未经过严格训练便被推上了讲台。此外,青年教师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还很欠缺,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成长,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措施

(一)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目前,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够深入,二是课堂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单一。针对这些问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搞好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积极推动短期培训制度。

2、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多渠道的培养方案。

3、展开定期教研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多渠道拓宽知识面。

(二)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科学研究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一个优秀的、有责任意识的青年教师不仅能够教书育人,而且还应当是出色的研究者。

1、青年教师要明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2、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承担科研工作。

(三)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岗前培训、专题研讨等机会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和教育。创建优良的成长环境,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1、营造一个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2、重视青年教师的生活需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生活环境。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各高职院校应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他们尽快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摘自:职业教育研究,2009.7

师资队伍建设其它参考文献

一、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http:// 赵雪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二、Apabi电子图书http://192.168.9.14/dlib 张铁岩,吴兴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蒋海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三、CNKI数据库 http://www.cnki.net 林文静,金本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考.滁州学院学报,2008(5) 陈竹宏.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践与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2009(3) 孙海泉曹素琴.从分享课程资源角度谈院校师资队伍”三化”建设.教育与职业,2009(14) 唐惠龙.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探究.教育与职业,2009(5) 壮国桢.教育力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职业技术教育,2009(1) 李怀湘.高职课程改革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教论坛,2009(3) 邓敏.德美两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及启示.当代教育论坛,2009(7) 王联晓.TAFE模式对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陕西教育,2009(3)

四、馆藏书目

G424.21/7 Nes A.Glasgow.成功教师全攻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G639.712/1 Marian M.Mobr.研究型教师与学校发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G451.6/12 陶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G451/12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G451.6/14 金正昆.教师礼仪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工作总结及下周计划表下一篇:工作作风整顿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