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关键词:中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文明礼仪教育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第一篇:中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建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复杂性,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衔接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仍处在初步的不完善阶段。本文试从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衔接在模式、途径、等方面做初步探讨,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起步于20世比80年代,历经30年,取得显著进展,中、高职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但是尚缺乏完善的体系,衔接过程还有待进一步优化[1]。30年来,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分散到综合,由外在形式到内涵的过程。本文力求阐明我国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简述

中高职衔接能够结束中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局面,使其毕业生拥有继续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理想的生源,促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中、高职教育的共性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主要表现在:第一,鲜明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色;第二,注重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较直接的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3]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独立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有如下五种形式:四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3+3/4+2模式、六年一贯制、四五套办制等。上述几种衔接模式的内涵与运行机制虽有不同,但其着眼点均在于:一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给予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的权利;二是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三是改变中等职教“二流教育”等的不良声誉,以相互协调发展的方式提高中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水平。

二、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中、高职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中高职的衔接,如:对高职缺乏了解、普通高等教育热、就业市场高消费和劳动用人制度不规范等,严重影响了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此外,职教政策定位不完善、投入政策偏差、招生政策偏差以及中高职管理体系脱节等,也阻碍了中高职教育内部的有效衔接,造成不同程度的错位[4]:发展比例失调导致基石错位、办学各自为政导致管理失位、招生制度限制性导致渠道不畅、培养方案脱节性导致衔接目标不统一、专业内容重复、课程设置分层化、教学实施偏向化等问题[5]。由于中高职衔接上存在的问题,致使学生素质教育衔接上存在五个“脱节”即:培养目标上的脱节、文化基础课知识掌握上的脱节、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脱节、学生管理模式上的脱节、创业创新自信心上的脱节。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主要有[6]:中职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理性成熟超前而社会性成熟滞后,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性不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淡薄,叛逆心理和自卑心理强等。因此,针对以上“脱节”情况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素质教育衔接的主要内容有:职教理念、教育过程、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衔接[7]。

1、教育理念的衔接。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要把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理论水平与就业素质并重起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目标,实现合理的衔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促使中高职相互衔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教育过程的衔接。中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不同,思维观念、学习能力也大有不同,在此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应有所区别。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源头。相同系列的中职和高职才能直通,培养目标只有层次上素质高低的差异,而无类别上素质结构的不同。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基础理论为轴心,通过把知识转化为技术与技能,进而合成职业能力的循环。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两种不同规格的人才,必将形成两种不同层次的人才智能结构模式。因此,职业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专业和课程建设,明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2)专业建设。需加强中高职规范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工作,中职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同时,高职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

(3)分层提升。无论是中职阶段,还是高职阶段,课程都应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成组课程”。建议将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刚性的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的活动的课程结构,以供不同背景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课程体系,选择适宜内容进行学习,以便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均能随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扣一环向上拓展和提升。

(4)区别对待。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兼顾生源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课程衔接问题。要有效兼顾不同生源的差异,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的学分要求要有明显的差异。这样,既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也可以使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如此,便可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达到最终目标。

3、校园文化的衔接。中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各有侧重点,但均须引入企业文化。可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坚持主流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促进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在包容中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具体说来可实施如下措施:中职一年级安排认识实习,中职二年级侧重融入,中职三年级进行实训,高职一年级进一步提升,高职二年级深入发展。此外,还可借助于网络平台,全面开展校园活动。

4、学生管理的衔接。高职院校须加强中职的教学质量跟踪与监控,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协调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工作的开展,着眼于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促进中高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借鉴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模式[8],高职院校还可优化机制构建,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同时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健全管理体制等,以达到学校管理层次的衔接。在学生管理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9],包括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分别发挥其在学生管理中的组织指导作用;注重学生安全稳定体系建设,包括学生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需落实综合素质课程,组织建设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并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10]。

三、结语

为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性,针对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素质教育衔接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2]董绿英.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3]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8卷第1期

[4]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5]孙梅.浅析中高职衔接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J].生物技术世界,2014

[6]孔庆红.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7]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语,2007.3

[8]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模式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教育论丛,2013.9

[9]袁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2

[10]朱真然.基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构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1

作者:张勇 朱学才

第二篇:强化文明礼仪教育 完善中学生素质教育

摘 要: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构建文明校园、和谐社会。

关键词:中学生; 文明礼仪; 素质教育

对于当代中学生而言,文明礼仪教育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在中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必须具备“知书达礼”的基本素养。

中学生需要用礼仪来调节自己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用礼仪这把交际活动的钥匙去开启各种活动的大门,并在交际活动中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中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和谐心理氛围的基础。

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秩序和规范,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礼仪习俗,生活在其中的人必然要受到该礼仪的约束。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可以使其掌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行为规范,满足其走向社会的需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国目前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丑恶现象、不良风气,很多开端都是因为不讲文明礼仪而发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可使中学生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体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礼仪教育。

二、当前中学生的“失礼”现象及原因分析

人在成长的每一个时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礼仪教育,真正写入课本的、系统的礼仪知识却相当有限。中小学生的礼仪知识大多来自于思想品德课程或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所知较浅也比较有限。经过对中学生礼仪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当前中学生礼仪存在很多问题,“失礼”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上课迟到、打瞌睡没意识到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有的同学在早上升国旗仪式时,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甚至随意走动;有的同学随地吐痰,乱丢废弃物品;有的同学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这些“失礼”现象都反映出个人的教养和素质,“不知礼”是最主要的原因,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思想上不重视礼仪教育

目前,很多学校也没有特别开设礼仪课程。学生、家长,甚至包括有些学校关注的只是学生的成绩、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生活,疏于礼仪教育。每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总会有意无意地注意到他人的行为是不是优雅,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人有无素质的标准。然而,在观察他人的时候,很少有人注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也符合礼仪要求。殊不知,礼仪应先从自己做起,要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

2.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指出: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在忍耐中长大的孩子,富有耐心;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激;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在正直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在安全中长大的孩子,有信赖感;在赞许中长大的孩子,懂得自爱。父母的行为举止不文明,不讲礼仪,子女自然会受到影响。有些父母过度地溺爱孩子,也很容易造成孩子骄纵、跋扈、唯我独尊,当孩子将来走入大学校园,和其他同学一起生活时,往往会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当父母渐渐年迈,这样的孩子极有可能将曾经溺爱自己的父母当成包袱。

在校园里,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只有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人。教师必须用自身良好的礼仪修养去影响学生。

三、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方法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文明礼仪培养的关键时期。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方面应当开设相应的礼仪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地应对各种场合,在特定的场合什么样的举止才是合乎礼仪的。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抓好校园的建设,形成优良的校园氛围,也就是校风。优良的校风可以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学校应围绕着文明礼仪主题,创建和谐校园,通过校风、校训引导学生走上文明之路,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绽放。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加强师德修养,强化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教师应当增强自身的礼仪榜样意识,注意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一举一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范例。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更不能对学生有失公允。此外,家庭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文明礼仪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事情,必须要得到家长积极有效的配合。

最后,从学生自身来说,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得到中学生的深刻认同,文明礼仪教育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要做到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到不习惯,甚至会觉得行为受到了约束,但是随着与教师、家长以及周围其他人的常态交往,文明礼仪渐渐地会在学生内心不断积淀、发展、提升,转为一种自觉的要求,成为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

文明礼仪教育对中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校园中全面、系统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之全方位地渗透到学生的个人习惯、性格、气质中,对创建文明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2]陈胜利.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年26期

[3]李帅帅.文明礼仪 大众文艺(理论), 2009年 02期

[4]《论语·季氏》,《礼记·冠义》

[5]荀子.荀子·修身

作者:刘元春

第三篇:家庭教育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契合

[摘 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如何开展,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思想品德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很强,而家庭是除学校之外中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辞海》中写到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教育也强调“互动”,家庭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父母或年长者教育子女,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进行的教育。本文提到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偏重讲家长和长辈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观念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成龙成凤的标准仅仅就是学习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就是“龙”、就是“凤”。这种用成绩好坏来衡量孩子好坏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对孩子智力的重视,往往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及其培养。一味强调成绩,看重分数,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当然是好事,但是若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同样是失败的教育。

(二)家庭环境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想要孩子健康成长,一个好的环境是何等重要。家庭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另一种是不良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提升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父母能够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深深懂得自身的一言一行对于自己孩子的影响。家长会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尽量成为子女的好榜样。同时,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温馨的、是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家庭中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必定能体会到幸福生活的美好,美好的事物总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必然也是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爱而有度的。”家庭成员之间是民主平等、相助互爱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中与同学相处还是今后工作中与同事相处都会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思想道德修养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不同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促进和提升作用,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成为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绊脚石。

(三)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影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之一。现代家庭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等等,其中一些家庭教育方式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与专制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往往表现得比较强势,就像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不管子女的想法、意愿就强迫子女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从而阻碍子女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包办型教育方式看似为子女好,但其实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

(一)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过时,应该淘汰,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教育观念是不可取的。中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逆反心理也比较强。如果依然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子女,非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助长子女的逆反情绪,甚至可能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很重要。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尊重是前提,更多地要采用说服教育。家长应与子女交流,了解其内心,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父母应该采取民主开放式的教育,在平常的言行举止中教育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意见。但不能过度地溺爱孩子,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还要教孩子学会爱别人,学会付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具有热爱集体、热爱同学的良好品德。

(二)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

树立良好的家长榜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家长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用自身的行动感染和带动学生,激发子女对于知识的渴求。当子女在家学习、做作业时,父母不应在旁进行类似于打麻将、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因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子女学习。我们提倡的是建立学习型的家庭,使家庭中充满学习的气氛。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关心,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多与子女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活动,增进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家长不能经常在子女面前争吵,让子女产生厌恶家庭的感觉。对待子女要奖惩得当,子女做得好的地方就应该奖励和表扬,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要及时指正。不管是奖励还是懲罚,家长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只有做到公正合理,子女才会从内心接受。

(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的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一句标语、一幅图画可能就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起到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职业道德修养好、思想境界高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发挥出主导作用,把握好课堂进度和方向;当学生得出结论时及时予以更正;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其次,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当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不能很好地结合,甚至每周都出现“5+2=0”的现象,使得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要重视这一问题并及时解决。学校可以组建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先受教育,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家长委员会成员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日常事务中,时常与学校教师交流,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教育积极配合。不管学校、家庭如何保护,中学生始终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事情都会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为学校、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出版以及媒体影音的监管,防止不良内容对中学生的毒害;社会人员不做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事,如禁止未满十八周岁的学生进入网吧等。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的教育体系,共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马晓.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D].烟台:鲁东大学,2014.

[2] 马森琦,孙芳芳.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J].教学导刊,2016(7).

(特约编辑 斯 陌)

作者:黄欢 高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