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房屋建筑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冬季房屋建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主要对工民建筑冬季施工技术进行论述,并从气候条件地域性的差异,冬季气候寒冷,给房屋建筑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方面进行分析,且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提出了相关技术措施,希望能给予相关专业读者借鉴。关键词:房屋建筑冬季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0引言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工民建筑不管崛起。

第一篇:冬季房屋建筑论文

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09冬季版)

这是《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季度版)》的第12期与亲爱的读者见面,它已开办整整3年了。回想3年中写作和资料汇编的经历,怎能忘记这个版面与读者们几近零距离的交流?它不断得到业内人士的帮助和鼓励,同时又能及时聆听到各界读者的中肯批评。正是有这些热心人的关怀,才让这个栏目保持着新生事物的朝气,让它变成为当代建筑设计实践服务的一种快餐式文化导览,并兼顾追踪新闻时事及人物的时评。时至今日,《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季度版)》在开设论题和栏目编写上仍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的阶段。这里,借它3周年生日的机会,想给大家讲几段初创时期的小故事。

3年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有意创办一个栏目,用于记录和弘扬中华建筑文化与思想,反映当代建筑事件和人物,《建筑创作》杂志金磊主编为之策划了《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的题目。这个宏大的开题吸引了不少人的兴趣,金主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他提出了栏目策划构想和要求,并提出要视野开阔、兼顾工程介绍和学术讨论,创立一种栏目自有的口述评论性文体,让我感到了压力和动力。

记得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院长在这个栏目创始之初就肯定了它在新闻采编中面向全国、面向建筑实践和兼容边缘学科的定位方向。2009年10月,与共和国同龄的北京院刚刚庆祝了它的60华诞,提出了“建筑服务社会”的愿景,这也是当代新中国建筑师职业思想的升华。朱院长曾问我:“给‘建筑服务社会’这句话加个怎样的注解,才能让更多的人明白其深层含义?”

我想,建筑应是一种社会性的艺术,因此建筑师不考虑社会责任感是不对的。现今浮躁的社会风气,让一些建筑师急于出“新概念”和跟风炒作那些“表象化”的东西,不再追求建筑设计的根本。实际上,研究学问和提出高深理论主要应是学院派的工作,大多数建筑师在创作实践中,从根本上讲应是服务社会的艺术家兼工程师。同时,建筑传媒宣传的导向也十分重要,它们应多报道中国主流建筑:推崇创新,避免宣扬搞怪。记得台湾著名建筑评论家汉宝德说过:“建筑是一种公共艺术,它一旦建成,就会产生影响,象牙塔的建筑观在社会上没有普适性……建成后的建筑是永久而公开的展示,建筑的效果比美术馆中的艺术要影响广泛得多。”笔者十分赞同他的说法。

2007年5月,《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季度版)》首次以第四届梁思成获奖者为采访对象,做了第一次建筑人物的报道(现在想起来,早期写的专访在文字和编排方面,都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面对王小东院士,这个在边疆默默工作了40多年,只因近几年设计了新疆国际大巴扎和获得国际建协罗伯特·马修奖才被中国内地建筑师认识的建筑师,在采访之初我就十分忐忑。这是第一次专访,更是远隔千里之外,在新疆和北京之间利用长途电话的、未曾见面的采访。我感到,王小东那样扎根边疆的建筑师,就像埋藏在戈壁滩上的金子,默默无闻地焕发着光彩。至今我始终未得以见到王院士,但是他却常常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使我们成了忘年交。为了崔恺大师的专访和他的助手来回约了七八次,心中不免暗暗地想:他那样的著名建筑师,常常有电视采访,会不会拒绝我们的栏目专访?然而崔懂的低调谦和让人吃惊,这个品德,几乎业内人士都十分肯定。那时我在采访记录里写下了“崔懂是个幸运儿……”。后来才知道,崔大师年轻时也是在艰苦工作环境中煅打出来的——他回家探亲要凭指标排队买硬座火车票,工作熬夜加班比谁都多,派驻深圳一去四年。他曾经这样描写从深圳工作回家探亲的情景:“那时深圳没有机场,出差要乘几个小时汽车去广州,回家探亲乘火车也要在广州站换车,很不方便。”

伴随着年度新闻事件的发生,每个当代中国建筑人都有可能被请到《建筑人物》栏目的会客厅。在以往的专访中,我们陆续请到了第四届梁思成奖获得者崔恺大师和王小东院士(《建筑创作》2007/7),“城市收藏序列”设计人朱小地先生(《建筑创作》2007/10),获得第四届梁思成奖提名奖的黄星元大师(《建筑创作》2007/10)和柴裴义大师(《建筑创作》2008/1),获得第二届建筑教育奖的秦佑国教授(《建筑创作》2008/1),奥运射击馆的主持人庄惟敏大师和“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先生(《建筑创作》2008/4),“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小钧先生和国家体育馆主设计人王兵先生(《建筑创作》2008/7),以及民营事务所的代表建筑师程泰宁院士和周恺大师(《建筑创作》2008/11),国内著名建筑传媒主编金磊先生和梅洪元大师(《建筑创作》2009/1),现代中国建筑史的著名专家窦以德先生、邹德侬先生和高介华先生(《建筑创作》2009/4),中国建筑评论专家张钦楠先生和布正伟先生(《建筑创作》2009/7),中国住宅设计专家刘晓钟先生和黄汇女士(《建筑创作》2009/11),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者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建筑创作》2010/2),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人何镜堂院士和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郑时龄院士(《建筑创作》2010/5),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设计人魏敦山院士和蔡镇钰大师(《建筑创作》2010/8)……

正是在许多前辈的帮助下,在众多读者的关怀下,驱动着《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季度版)》以雅俗共赏的建筑观、以人文主义的态度,收录和选取建筑设计工程信息、学术活动资料,设计人物采访专题,一路向未来走去。

建筑要闻及事件评述(2009年10~12月)

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迎来60周年华诞

2009年10月,在普天同庆伟大祖国60周年华诞之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BIAD)迎来了她60岁生日。60年来,BIAD见证了中国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也用不胜枚举的设计作品记载了BIAD的光辉与荣耀。在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领域中,BIAD作为行业领跑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秉承“建筑服务社会”的企业核心理念,打造BlAD品牌,始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拥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2009年9月24日刚刚揭晓的“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中,BIAD有4项作品入选,其中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合作)位居榜首,其他3项作品分别是:国家大剧院《合作》、北京电视中心(合作)、国家体育馆。回溯历史,20世纪50年代象征新中国形象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场等国庆工程;80年代代表改革开放成果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2~5号馆、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90年代完善国际大都市功能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恒基中心、首都图书馆新馆、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

北京国际金融大厦等都曾入选“十大建筑”。至今,在已进行的四次“十大建筑评选”中,BIAD共有19项设计作品入选。

为充分展示60年的丰硕成果,BIAD在2009年10月28~29日的庆典期内围绕企业品牌的塑造与建筑文化的传播,推出一系列特色院庆活动,活动的亮点在于突出学术性和体现社会责任感。 (图1)

2、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庆60周年“六个十佳”大奖颁奖

2009年10月28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庆60周年“六个十佳”大奖颁奖仪式在北京远望楼宾馆举行。其中包括“十佳感动中国工程设计”、“十佳工程承包企业”, “十佳自主技术创新企业”、 “十佳民营勘察设计企业”、 “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十佳现代管理企业家”六大项目。建筑设计业内人民大会堂建筑工程设计,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内部分)等获得”十佳感动中国工程设计”称号: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等获“十佳自主技术创新企业”称号;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陈世民建筑师事务所等获“十佳民营勘察设计企业”称号:张钦楠,何镜堂等获“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称号:朱小地、修龙、丁建、王洪宇、蒋再秋,廉大为、严鸿华、许家奇,周恺、陈世民等获“十佳现代管理企业家”称号。

会议结束后,我刊记者对“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称号获得者、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主持人何镜堂院士进行了专访,他说:“总结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建筑设计之路,中国建筑以开放的姿态,把各国的先进经验吸引进来,以先进的科技武装自己,最终实现了中国特色。归根结底, ’改革开放,自主创新,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是这些年建筑设计大发展的源泉(图2)。”

3、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揭晓

2009年9月6日,由中国建筑学会评选的中国建筑设计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活动在山东威海揭晓。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是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会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基础上设立的,主要是全面回顾和集中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个时期的建筑创作成果,提升优秀建筑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价值。此次参评建筑均为1949年10月1日后建成的,要求使用一年以上,且建筑工程保存基本完好。全国共评出300项获奖作品,它们都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人民大会堂、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北京展览馆,北京火车站、首都剧场,首都博物馆新馆、深圳发展中心等建筑榜上有名。

(摘自景观中国)

4、广州亚运会工程建设进入一周年倒计时

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也就是说,现在已进入工程建设的一周年倒计时。

广州是中国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北京曾于1990年举办第11届亚运会。广州亚运会将设42项比赛,是亚运会历史上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广州还将在亚运会后举办第十届残疾人亚运会。除了有28项奥运会比赛项目,本届亚运会还有14项非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其中包括新增设的围棋、武术,龙舟,藤球,板球等中国传统项目。广州将会在现有的60个体育场馆的基础新建12座体育场馆,以满足此次洲际大型运动会的需要。届时比赛的主要场馆有:广州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等等。位于广州新城的亚运村主体工程(媒体村、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于2008年5月全面动工,预计2010年4月建成。下面是一组广州亚运会新建场馆的方案和图片介绍。(图3~13,资料来源:《建筑学报》)

5、“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评选结果揭晓

自“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成功举办之后,由中国侨联主办、中国建筑学会指导,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亚洲建筑师协会,香港建筑师协会、台湾建筑师公会支持,《建筑创作》杂志社承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于2009年9月30日进行了终评,10月29日上午举行了颁奖典礼,并进行了学术论坛。本届获奖作品是从46位华人青年建筑师的106项作品中评选出来的。9项获奖作品分别为:

Mad建筑师事务所:马岩松——胡同泡泡32: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叶青——深圳建科大厦: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叶依谦——北航新主楼;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孙一民——北京奥运会摔跤馆;

WSP维思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吴钢——中信国安庭院式客房;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卓强——中新生态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章明——同济创意中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曹晓昕——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新办公楼,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祈斌——海淀社区中心。 (图14)

6、上海世博会能否改变建筑史?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建筑,一直是各类媒体经久不衰的话题。2009年11月初,《文汇报》发表了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的文章说,“历史上的上海曾被比作万国建筑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再一次发挥这个主题的深层次内涵”,此言非虚。过去的多届世博会都曾作为建筑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对近现代建筑学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全球的顶级建筑设计师和优质生活实验者提供了一次绝好的探索机会。他们描绘未来城市的理想蓝图,并构建出世界建筑的未来群像。用《商业周刊》的话说,“成为当今最具有创意性建筑和工程设计的舞台。”

这些建筑的风格囊括了众多元素,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世博园区的整体风格是复杂的,而复杂源于各种建筑不同的追求。这里有实验性建筑,也有体现传统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利用现有建筑改建而成的临时场馆。

这些建筑又必须统一在一个区域内。《中国青年报》采访了世博会主设计师马丁·罗班,马丁说,这次世博会的规划要体现世博园与城市间的渗透。世博园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点,我们努力使它成为整个城市平面中有机的一点。除了这些概念性的言论,随着黄浦江畔园区的建设渐入佳境,媒体的评点也正在逐渐具体化。《环球时报》的记者走访了各外国场馆后,“一个明显感觉是洋

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在中国元素上大做文章,在场馆建筑上刮起‘中国风’,甚至是‘上海风’,给人以亲近感。”

而本土设计师自己的作品,则令人惊喜地表现出全球化的大气。中国馆自是“透出民族建筑的气韵”,另外两座由本土设计师担岗主要设计的永久建筑世博中心和世博轴,前者被《上海世博》点评为“充满智慧的建筑”,后者则被《科技日报》点评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日本新华侨报》报道了中国设计师参与了上海世博日本馆的主创设计,指出“中国的设计力量越来越得到国际的承认。期待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在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人的智慧至关重要。

(摘自《日本新华侨报》)

7、首家外商独资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资质注册

2009年7月27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告,正式批准夏恳尼曦(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为外商独资建筑设计事务所甲级资质,10月15日完成相关注册手续,正式取得资质。这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建筑设计行业首次获批的全外资建筑设计公司。

这标志着外资建筑设计公司正式在中国境内取得合法执业资格,区别以往的咨询公司或是合资公司形式。外资建筑设计公司以往的工作范围仅限于设计项目咨询,无设计的资质,不能正式执业,其有关执业事项均需借助国内设计院完成。自此,这类设计模式将逐渐改变,获得资质的外资设计公司可以负责项目的设计全过程,与国内设计院同等待遇、同等竞争,将促使我国设计工作大大发展,亦给设计市场提供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机遇。

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境外优秀建筑设计公司取得国内设计资质,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结合本地条件,中外结合、取长补短,将在祖国大地上,呈现出更多优秀建筑作品。

(摘自ABBS)

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换届

2009年10月29~31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9变革中的建筑创作”学术年会在京举行。

建筑师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第五届理事会新推荐理事候选人,建筑师分会下属各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一百多位代表出席了29日下午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第五次会议代表大会”。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到会致贺词,建筑师分会第四届理事长马国罄做工作报告。与会代表选举产生了建筑师分会第五届理事会,本届理事共110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为理事长,北京院张宇、中国院汪恒、清华院单军、中建西北院赵元超、中建西南院钱方、深圳市院孟建民,上海现代张俊杰成为副理事长。马国馨院士任名誉理事长。 (图15)

9、新疆喀什老城区改造项目破解世界性难题

2008年汶川地震后,喀什老城区改造成为一个新的世界性难题。喀什,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以及西域、维吾尔、伊斯兰文化融汇和集中展现的地方,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艺术,保持完好的维吾尔族传统人文风俗习惯,构成了这座城市风貌的精髓。但是,地震的威胁也时刻悬在这座古城的上空。受西昆仑地震带的影响,上世纪以来,喀什周围地区曾多次发生过强震和中震,该区域被国家列为发生6级左右破坏性地震可能性较大的全国十个危险区之一,抗震设防8.5度,处于高地震烈度区。

将被改造的“喀什老城区”是1902年喀什大地震后在废墟上修建而成,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喀什处于地震多发地带,但老城区中的建筑大多年代久远,且迷宫式街巷纵横交错,房连房,楼接楼,街巷道路最宽处仅为6m,窄处不过1.5m,大部分地段机动车无法通行,不仅居民运载东西十分困难,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中央政府下决心做细致和周密的设计规划。200多页的喀什老城区抗震改造与风貌保护研究报告及设计样图,在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王小东院士的带领下很快完成了。2008年底,《喀什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项目方案》最终确定,由国家补助20亿元,自治区筹资10亿元,加上喀什地市两级政府配套资金和老百姓自筹资金,项目总投资逾70.49亿元。这项工程将喀什老城区分成28个片区,计划在5年内改造危旧房49083户,共507万m2,包括建设安置周转房、完善各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回填地道、消除安全隐患等。

200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文化遗产项目官员卡贝丝一行,专程赴喀什就老城区改造这一世界性难题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参观试点区、拆迁点,改造工地和走访居民,考察官员认为:喀什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对地震等灾害做了前瞻性的预防措施,改造后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充分尊重了民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其经验值得推广。

王小东院士说 “这个方案是否成功还要看执行力度和保护风貌的措施是否得当”。目前,喀什市政府已安排新疆设计单位对喀什老城区的民居进行全部测绘,阿霍街坊将作为改造试点先行启动。喀什老城区的改造,在市政府主导下住户参与设计与施工,力争在5年之内完成。

(摘自:新华网新疆频道)

10、台北101大楼申请成为世界最高“绿建筑”

位于阿联酋迪拜的迪拜塔2010年1月4日举行落成启用典礼,公布大楼高度为828m,同时大楼改名为“哈利法塔”。此前,原世界最高的台北101大楼管理方2009年11月2日举行记者会,宣布将投入新台币6000万元经费和大量人力物力,对这幢世界第一高楼进行节能改造,并推广以减碳为目标的管理制度,以申请全球风行的绿建筑黄金标准“LEED” (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认证,成为世界最高的绿建筑。

据悉,台北101“变绿”预计为期18个月,将请专业的绿建筑改造团队对大楼进行改造,包括增加绿化面积:清查所有用电系统进行节能灯管,灯泡更新;监测所有马桶、水龙头用水是否符合标准,必要时将进行全面更换;甚至连垃圾量每天都必须经过监控测量,以确保不产生过多的废弃物,尽量做到减量、再生、回收的目标。

最特别的是,将对大楼内的餐厅进行食材产地调查,希望所有食材皆取材于邻近地区,也就是台湾本地所产,如此将大幅减少运送过程的碳排放量。大楼管理方还必须争取楼内目前85家企业租户共约1万名员工配合,一起迈向LEED认证的方向。按照设计,改造后,这幢大楼每年将节省新台币2000万元的能源费用,节电10%、节水10%、垃圾减量10%,在大楼内上班的人员将享有更佳的室内环境品质。台北101董事长林鸿明表示,台北101希

望以目前仍为世界最高楼的地位,唤起世人关注环保议题,为环保节能尽一份力,也为国际环保绿建筑认证开启崭新的一页。

LEED是美国绿建筑协会提出的一套绿建筑评级系统,目前在70个国家有将近3716万m2的建筑工程项目依此系统来规划。获得LEED认证的建筑项目,不但有助业主及租户节能减少费用,更代表为对抗地球暖化尽一份企业责任。(来源:新华网)

11、奥巴马访华带火低碳经济,“低碳世博”应运而生

随着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访华,世界第一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会晤,让低碳经济成为近期热点。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也确实是此次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的重要话题,双方签署的《中美联合声明》也在这一领域下了重彩。双方表示,将致力于在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最终的法律协议。这一态度无疑将提高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板块和环保板块的关注度。

例如上海就提出“世博会除了建议绿色出行之外,还提出了碳补偿措施,通过购买碳指标,补偿出行产生的二氧化碳。实际上世博会把减碳的行动向前推进了一步”。

2009年10月,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在一次发布会上提出,“低碳世博”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分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副主任解振华抵达上海,考察世博会的低碳实践情况,是他此行的主要内容之一。 “低碳世博”到底是个美丽的概念,还是真实的存在?从概念到现实还有多远?

(1)为什么要提“低碳世博”

2009年6月和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次重要会议上强调, “要把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还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对外承诺 中国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并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低碳世博”理念正式提出。

上海市环保局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单位,牵头负责绿色世博的任务,对于低碳世博的研究,从去年就已开始。“因为北京奥运会的参加人数很少,不到100万。相比而言,上海世博会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为时半年,碳排放80%将是出行者所产生的。所以倡导‘绿色出行’和‘低碳世博’很有意义。”奥运会“绿色出行”倡导者之一、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说。

“奥运会绿色出行口号就是减排,期望观众尽量采用公共交通出行。而世博会除了建议绿色出行之外,还提出了碳补偿措施,通过购买碳指标,补偿出行产生的二氧化碳。实际上世博会把减碳的行动向前推进了一步。”张建宇评价说。

(2)太阳能不再是摆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9年8月发布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评估报告》中,特别肯定说:“上海世博会,在选址、筹备及举办的过程中,已经将节能环保作为重要的理念贯穿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在世博园区内大规模运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园区内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主要场馆设施以及部分国家的自建馆,在屋顶和玻璃幕墙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每年能减排二氧化碳4000吨。

这与设计师们的理念也不谋而合。主题馆建筑设计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曾群说: “主题馆的太阳能是光伏建筑一体化,不单是从艺术的角度将黑乎乎的太阳能组件和建筑的设计合二为一,而且光伏发电站产生的电力将并入城市电网,年发电量达到280万千瓦时,能解决4000多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问题”。此外,“因为主题馆屋面大,达到6万m2,能够使得太阳能组件安装成本控制下来,这是国内光伏建筑建设的一大突破”,曾群说。

(3)面向公众的碳补偿交易平台

据估计,世博会期间的碳排放,80%将是出行者所产生。如何让约7000万游客按照主办方的倡导,多坐公交出行,做好碳补偿,成为上海世博会主办方的最大挑战。“目前关于碳补偿说法很多,要比较精确地计算游客出行排放了多少碳,很难。每辆车耗油量不一样,而且游客到上海来,是否以世博会为唯一目的地出行,只能有一个大致估算。因此主办方只能提供绿色出行建议”,上海世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光明对记者说。有难度,并不意味无所作为。张建宇说:“我们不能低估公众对环保的觉悟。奥运会期间,绿色出行活动约81670人参与,经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核证,共减排二氧化碳8895吨。美国环保协会的绿色出行碳计算器平台上,注册人数达到30万,最后可形成报告、可以测量的人数有10万人。我相信,世博会肯定会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告诉本刊记者:“对选择公交、地铁来参观的游客,主办方会提供入口处的便利。坐私家车来的游客,要在较远的地方下车,走到园区。通过这样的机制鼓励绿色出行。”

参观者如果有意愿做碳补偿,可以植树造林。公众通过基金平台进行捐款,这些资金用于植树造林,抵消在世博会参观期间的碳排放。此外,有消息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在打造一个向全球公众开放的碳补偿交易平台。上海市“正在研究借世博会的契机,搭建自愿减排平台的可行性,使公众能够有渠道参与抵消因世博会举办可能产生的碳排放,购买碳减排指标的资金将通过指定的基金运作,用于支持相关的碳减排项目”。(来源经济参考报、《隙望东方周刊》)

12、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重倡建筑去表存真

“建筑与文化2009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经过两天的精彩研讨于11月20日落下帷幕。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旁的湖南大学校园内,来自国内国际的128位建筑专家就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进行了深刻研讨。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创新”是困扰中国建筑近百年的跨世纪大课题。正如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为本次大会的提辞所云:“学府立千年,兴会融四方”,此次大会秉承岳麓书院的严谨治学传统,从文化高度鸟瞰、探索中国建筑的发展道路,努力构建科学的建筑文化观和创新方式及理论建构,探索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揭示中国内在的建筑规律和发展脉胳。许多建筑师用自己的建筑实践和思考,以丰富多彩的图像展示,阐述了多样性的建筑文化理念和创造景观。

自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建设被日益提速的城市化所鼓燥激浮,各种环境的恶化使人类对生存问题突然警觉,在此次研讨会上,多位建筑师就低碳建

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理念与实践做了生动的展示。显示了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式。引起众多与会者的共鸣。还有来自法国,意大利,日本、台湾地区等地的建筑专家的精彩发言,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元素。

大会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建筑师更要注意辩明方向和选准目标,中西文化互动交流无可非议,但不应盲从和趋同。地域建筑中的文化表达,先锋建筑中的文化基因,从形式本位到技术本位,进而走向文化本位,以尊重生命的价值取向建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造,显现出中西文化由碰撞到共同发展,走向中国建筑文化独特发展的未来。

此次研讨的最大特色是对于当前建筑和建设领域的深刻思考和真率直言,清华大学秦佑国先生对开发建设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担忧;东南大学仲德崐先生对当前建筑领域部分作品追求表面、方向迷失的思考和警示;多位建筑专家对建筑实施过程中的行政干预和构想难以实现束手无奈,对城市开发中的“建设性破坏”现象的痛苦抗争。

全国建筑与文化学术委员会主任高介华介绍 “此次建筑与文化讨论会已是第十一届举办,20年前建筑与文化研讨会发端于长沙的岳麓书院,20年后又回到这里举办,这既是一个学术讨论的杏林,又是一个穿越不同时空的火把,将把薪火不断传递,把建筑与文化的理性光辉播向四方。此次大会还有一个因素是纪念刘敦桢,柳士英先生创建湖南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老一代的精神之火我们要代代承传下去。”

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走道和座位四周站满了慕名前来旁听的莘莘学子,长达五六小时的站立仍不影响学生们对建筑知识的涡求,热情专注的神情,预示着中国建筑的未来。 (新华社记者从亚平供稿 图16)

建筑人物(2009年10~12月)

单霁翔:给历史以尊重,给文化遗产以尊重

1个人小档案

单霁翔,1954年7月生于江苏江宁。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高级建筑师,注册规划师。1992年1月至1994年5月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1994年5月至1997年8月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1997年8月至2000年1月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区委书记。2001年1月至2002年8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现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被聘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0~1984年在日本学习期间,开始从事关于历史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工作。1994~1997年,主持北京市文物局“故宫筒子河保护整治”,“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明北京城墙遗址保护整治”等项目规划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2000~2002年,先后主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等项目,已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实施。

2002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工作岗位上,积极倡导、推动并实施在城市化加速进程条件下的各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等文化遗产保护新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多次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等系列专著。

单霁翔早年留学日本,后来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他是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的博士。他经历丰富,曾经长期致力于历史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研究,积极倡导并实施在城市化加速进程条件下的各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保护新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他奔走于各个城市宣传文化遗产的尊严,强调人民群众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权利,并创造性地提出和推动了”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协调处理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他说: ”城市建设,应注意给历史以尊重,给文化遗产以尊重。” (图17)

2、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建筑创新的羁绊

作为有着建筑和规划背景的文物工作管理者,单霁翔不仅从建筑师的角度来解读文化遗产保护的得失,也能够以文化保护者的身份来看待城市建设的利弊。在当今建筑界,一些建筑师把文化遗产当作建筑创新的羁绊,片面强调个人设计风格,忽略周围历史文化环境特征。虽然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找来找去就是那几个国际知名设计公司、那几个著名设计师,结果各个城市千城一面的状况更加严重。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单霁翔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挖掘自己的城市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他举例说,西安的古城墙,扬州的山水园林,杭州的“三面云山”,北京的“两轴两线”都成功展示出了自己的城市特色。

他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文化遗产内涵与外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过去谈到的文物保护,人们第一反应多限于宫殿,寺庙、石窟等单体古建筑,现在已扩展到乡土建筑、民族村寨,工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等等。保护手段也由对单一建筑的维修养护上升到对整体环境的保护。建筑设计师从中应该能得到很好的启发、有助于产生灵感。比如,建筑师在大运河上设计建筑和桥梁时就应该考虑到其厚重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再比如,北京、上海、沈阳的一些老工业厂房正是作为一种工业遗产保留后,其所蕴含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孕育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园区。总之,建筑师只有尊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其设计成果才能摆脱“千楼一面”、“千城一面”的困局,成为有鲜明个性的时代产物。

3、城市设计应关注城市类文化景观的抢救保护

城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时代进步的标志,更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家园。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很多地方都过分地强调了城市的功能性,而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很多城市的古老建筑与街巷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被碾平,伴随消失的还有城市的记忆历史。对此,单霁翔感慨颇多。他说,“我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长大,对于日渐消失的老北京胡同与四合院,有着深深的遗憾和眷恋。北京四合院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有与北京地区环境,气候条件融合力极佳的建筑形式,更可贵的是它拥

有一套很好的空间序列——从通行汽车的大街(公共空间)到人来人往的胡同(半公共空间),再到邻里合住的院子(半私有空间),最后走入自家房屋(私有空间),是个由开敞到私密逐步演变的完整空间序列。后来这个空间序列被打破了——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让一个老北京四合院从过去住三、两家到现在生硬地挤下十几家人,原来宁静、安全的生活秩序被打破了。人们开始产生一种错觉:古老的四合院是不是不再适合现代生活了?事实不是这样,不是四合院不适合现代生活,而是强加在四合院上的不公正待遇造成它的衰竭和变质。住过四合院的人都知道,院子里各家共用一个水龙头,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倒尿盆。如果谁家起晚了,赶上大家已经开始刷牙了,尿盆就得在家捂一天。如果硬要让一套三居室住三家人,每天到一个小厨房去抢水用,还不如四合院的空间呢!过去推行的80住11等标准住宅的寿命都很短,而北京四合院却有800年的寿命,它是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伟大创造!”

4、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多种多样

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年多以来,单霁翔在多个场合阐述了和宣讲他的一个重要理念,即:新时期文化遗产应该拥有自己的尊严,应该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护成果应该惠及广大民众。他说,是谁创造了文化遗产,谁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谁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力量?是人民群众。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单霁翔认为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

(1)圆明园模式

单霁翔说: “对于圆明园是否有必要重建的问题,人们一直怀有复杂的感情。文物专家们普遍认为,圆明园遗址具有不可以替代的历史价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强大的国力可以支撑复建,我们应该从还原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其复建。然而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其中的文化价值内涵,无法复建。因此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批复只对少量为保障陈列展览和文化旅游服务的古建筑实施复建,复建的规模不超过十分之一,而且一定要按照原位置,原形式,原材料、原工艺原则,进行高水平施工。事实上,一些考古遗址被揭示出来后,人们不再忍心在它们的遗址上进行复建,而改为展示遗址。

(2)金沙遗址模式

2001年2月,成都市城西发现了继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要考古遗址——金沙遗址。单霁翔介绍说:“当时这个地点已经交给房地产开发商了,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挖一条市政设施的管沟,就发现了大量的象牙,后来又发现了铜器、玉器、金器和很多文物。这给当地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究竟是让这个房地产项目继续进行开发呢,还是把它作为文化遗址来保护。当时,我们跟成都市的领导反复交换意见,希望他们把遗址留下来。当时成都市领导问我这个遗址真的有三星堆遗址那么重要吗?如果也有那么多珍贵文物,就停止这个房地产项目。我说文物考古工作不是挖土豆,但我们可以保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够体现成都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遗址。最终,成都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魄力,将这一地段统筹规划成了一处重要的大遗址公园——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现在到成都的每一个重要客人,都会被介绍到金沙遗址去看看。”

(3)西安模式

单霁翔告诉我们,在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北京社会科学院曾经对城市当中的一些环境脏乱的区域做过调查,他们认为,这些区域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物的古迹保护。单霁翔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文化遗址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文化遗产应该经过保护成为城市最美好的地方。他以西安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例说明,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完全可以和谐并存并获得双赢。西安大明宫遗址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往文物部门对其死看硬守,积累了很多矛盾。后来在筹办2008年奥运时,有一台节目需要放在西安举行,市领导又就想起了这个遗址,觉得如果将活动放在这个大殿遗址上布景会有非凡的气势。最初,国家文物局接到所报方案时也有担忧,担心活动的举办会对遗址造成损害。但考虑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该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活中,所以得到节目组在搭布景和排练时保证不伤害遗址的承诺后,最终批准了方案。后来节目如期举行,效果非常不错。受此启发,西安市政府随即经过科学运作,推出了大明宫遗址公园,周围的土地在一年间由50万一亩升值到200多万一亩。现在西安市动员了80亿的社会资金把大明宫3,2kmz上面不合理占压遗址的建筑物进行了清理,大明宫遗址公园已经融入到当地城市和谐发展之中。

(4)上海世博会模式

上海建造2010世博会园区选址在上海市中心地区的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水空间地带。在世博园区的规划红线以内,有300多家上海的老厂房。这些厂房究竟是去是留,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对此曾一时难以抉择。目前,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建设工业遗址博物馆,例如波兰的盐矿,德国钢铁厂等把一部分尚未清除的旧厂房和工业废弃设施,开辟为工业展览馆,展示当时的生产情况。二是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代人给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起名叫做“LOFT”。“LOFT”这个含义诞生于纽约SOHON,它具有流动性,开发性,透明性,艺术性等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LOFT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艺术时尚。甚至有人从高档办公楼里搬进LOFT,以追求工业建筑那种“机器美学”的感受。目前,在纽约、巴黎、上海、北京等这些国际大都市,工业遗产所蕴含的价值对周围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已经得以显现。在北京的798社区,这种文化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酵酝酿已经形成规模。单霁翔认为,相对于古代建筑,工业遗产更接近现代人类的生活,它的改造利用是多样性的,工业遗产可以适应现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基于这种理念的考虑,他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多次提案,使一大批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工业建筑被保留下来,其中包括著名的上海江南造船厂。

遗憾的是,由于工业遗产在建造时间上距离当代太近了,它是那么的平常和大众化,以至于很多城市的工业遗产在人们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之前,就在新一轮的市政建设中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单霁翔说:“最近偶然发现南礼士路上的月坛产院被拆掉了,它是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月坛十字路口是一处著名的20世纪文化景观,街角处四座建筑一起建造,构成北京街道的一组完整景观。东南角有儿童医院,老建筑的烟囱在2008年被拆掉了,现在东北角的月坛产院又被拆掉了。回想起儿时每天上小学路过这个漂亮的路口去月坛西街第一小学上学,心中有种莫名的惆怅。”

5、结语

结束了采访,目送单霁翔去国务

院开会,后面是秘书小闫推着行李箱上车,后来我们才知道会后他将要奔赴另一处考古发掘现场。熟悉单霁翔的人都知道,他自从调入国家文物局工作以来,一直处于这种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多年来他在规划建设部门和文物部门间几次转换工作,又在房山区做过两年多的区委书记,丰富的阅历使他对年轻人的培养有独到的认识。他要求所有新调入国家文物局的机关公务员必须有两种经历第一,要有半年以上到全国艰苦的考古工作队、文物普查队、文管所等基层岗位锻炼的经历,目的是培养他们对基层的感情,了解基层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第二,要有留学的经历,安排每个人至少到一个国家去留学,目的是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他自己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机会。近四年,他远离了一切不必要的应酬、聚会、宴请,坚持每天研究写作2小时。在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两个领域,单霁翔每年都会有著作问世,而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中,我看到了他的追求——为中国文化景观遗产的发展方向探寻有价值的创新之路。(图18 27)

(本文系采访稿,已经单霁翔本人审阅)

城市与建筑(2007~2009年)

人对其所在城市的感知是最直接和最深刻的。每年,不知有多少建筑因记录着一个城市在特殊历史时刻的内在悸动而被写入历史。城市建筑的品评不同于一般建筑的评论,它需要城市观察者全信息地收集与体验,客观,公正地看待城市建筑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很多评论常采用几近中性的评价语言,描述着城市正在进行中的建设,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

2008年1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朱文一院长和他的博士生赵建彤,提交了《在建,北京2007》一文,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北京城市建设的年度面貌。作为本栏目的忠实笔友,朱院长每次截稿前都会再三修改,以求评述数据和用辞的准确可靠,这种严谨治学的文风大大提高了读者的信赖度。今年我们特邀了2007-2009两年间5个中国建筑发展史上有特色的城市,并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许多专家级评论团队加盟,用他们各自真实而诚信的眼光,记录和评述当下的建设情况。受邀的城市及评论团体如下

北京:历经奥运会的城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文一院长、赵建彤博士):

上海 为世博会备战的城市(同济大学常青主任,张晓春副教授,李翔宁副教授);

杭州: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杭州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程泰宁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学系刘鹏飞博士);

南京:重提“地标”和“城市记忆”的城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院长,魏羽力博士);

哈尔滨:塑造冰雪品牌的城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梅洪元大师)

由于篇幅有限,下面的文字均是各篇论文的精彩摘要,以收稿先后为序。在春节后出版的《2007~2009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中读者可以看到更翔实的内容。

1、建筑上海:2008-2009

(1)演进态势:超高与巨构

2008~2009年度,上海又有众多新的建筑项目相继完工或开始建设。这些项目在上海黄浦江两岸的沿江地区、原有的中心城区、周边的郊区县镇地均有分布,对上海的城市空间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重点的新建和在建项目表现出超高和巨构的态势,这似乎应和了上海仍在高速扩张的发展态势,并指向了中央在2009年明确的上海要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目标。

(2)结构与结点1+4+6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上海城市空间格局在这一年中的发展态势,那就是继续发展和完善城市的多级中心体系。根据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由一个市级中心、四个副中心以及地区级,社区级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3)都市焦点:在建中的2010上海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在我国主要城市举办的又一次世界级的活动,是会对主办城市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型城市事件。2008~2009年度也是世博建设工地最为繁忙的年度,一轴四馆的主体建筑已经先后竣工,并开始灯光照明设计的试灯及内部装修和展示设计,其他世博建筑大多也将于2009年底竣工。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待和思考对世博会的质疑,比如,过大的投资、如何评估园区建设和使用的生态效果、后续的开发使用,是否真的能够较好地完成旧工业区的改造,探索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世博场馆建设的成功,世博展览的成功都只意味着此次2010上海世博会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则要看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了,只有合理的后续利用才能真正实现浦江两岸中心区域空间结构的良性重构。

(4)旧区改造:成绩与问题

上海两年来旧区改造的最大关注点仍在外滩,即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在外滩中山东一路南端,2008年2月延安东路一外滩转角处的“亚洲第一弯”高架路下匝道被拆除;在其北端,2009年11月苏州河上的吴凇路闸桥被拆除。包括优化防汛墙所在大堤空间,收窄车行路面,加宽人行道,机动车道大部进入地下等改良性市政和修景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之中。

发展方向的可能选项,其一是变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商高利润投资这种旧区“商业性改造模式”为主,向居住者为参与主体,发展商有限介入,政府和专家协助的旧区“适应型改善模式”为主转变。其二是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这种市场,保障混合型模式,向市场和保障两个体系分离,公租房分类保障体系的模式为主转变。对此,上海目前还在研究探索之中。

在城市发展的宏大主题下,建筑项目也延续着超高和巨构的态势。而在青浦和嘉定的一些小型项目的建筑实践,如嘉定新规划展示馆,青浦仁恒生活广场,周春芽艺术工作室等,却为上海炫目的建筑增添了一些别样的亮色。

不容忽视的是,上海在城市发展上的高歌猛进并不能掩饰真正高品质建筑作品的缺乏。上海在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方面的创造力和贡献也是和它的建设量不相称的。虽然周边郊区的发展,如区县重组(南汇并八浦东),临港新城的建设、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和长江隧桥的建成通车,以及刚刚落户浦东川沙地区的迪斯尼,使得我们对于未来几年上海城市建设的继续发展充满信心。然而以西方所未曾经历的城市模式和建设速度造就的新上海,在速度、高度、密度这些指标之外,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更注重人的生活空间,品质和更加合理、高效地使用资源,这些是世博会“城市,使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真正注脚,而要真正交出满意的答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约品评人:常青,张晓春、李翔宁,图28)

2、踯躅与嬗变——品评哈尔滨城市建

谈及哈尔滨城市建筑近年来的发展,一个影响至深的要素就是大众百姓,政府官员,设计人员对哈尔滨特殊历史背景的“怀旧”情结,它影响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以及新建筑风格的定位。近年来,这种怀旧有时被“错位”地置于进步名下,以向后看的保守取代向前看的发展,由此出现了一些失去历史感与场所感的“赝品式”建筑,误导了大众对哈尔滨历史文化的解读,导致了城市风格的危机以及具有哈尔滨特色的人居环境与城市景观的消失。

虽然对历史的固守作为隐含的线索制约着城市建设,但哈尔滨逐渐冲破地域与经济限制的藩篱,寻找契合自身特色的“事件”促进城市发展,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冬会、冰雪大世界,雪博会,哈洽会,以及城市格局的“北跃、南拓、中兴”。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在“事件”的促动下悄然无声地发生着转型,重点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城市品位的提升。随着哈尔滨城市空间体系的拓展,规划设计更加关注生态绿化在提升城市品位、人居环境和土地价值的重要性,以群力新区为代表的新城建设标志着城市发展模式走向了更为理性的阶段。第二,寒地宜居的诠释。哈尔滨居住建筑的品质近年来有很大提高,建筑师从景观、人文等不同角度对寒地宜居进行诠释,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多元并存,协调发展是哈尔滨未来城市建筑的理性抉择。第三,冰雪品牌的塑造。冰雪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哈尔滨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标识性大大增强,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建设的进程。随着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胜利召开,哈尔滨重新走向了国际舞台,与其相关的体育建筑与配套设施得到了质的提升。第四,地域文脉的超越:哈尔滨一些具有文化性与纪念性的建筑逐渐摆脱了“欧与不欧”的争论,建筑师更多地以进化、超越的视角去诠释历史,以现代的建筑语汇、简洁的形体构成演绎着“白山黑水”的东北风情。这种对于旧传统的反思与背离,带来的不仅仅是文脉的有机传承,更使市民的鉴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回顾哈尔滨近年来的城市发展,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利益与博弈、机遇与挑战——怀旧情结遭遇消费文化冲击,断裂文脉渴求现代文明激活。正是这样复杂的语境,使哈尔滨具有蓬勃的生机与可塑性,它正逐渐跃迁为东北亚魅力四射的中心,城市建筑也必将如百年前那样绚丽多彩。 (特约品评人:梅洪元,图29)

3、杭州,走向城市建设的新阶段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自秦时设县治以来,杭州已走过了2200余年的历史。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建都于此,使其跻身于我国七大古都之列,悠久的历史给杭州城带来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清雅的西子湖,秀丽的大运河,抚平了古都傲慢的皇气,抹去了城市的拘谨,将赏玩的情致和悠暇的心境带给了置身于此的人们。随着城市的发展,杭州的城市面貌也在逐渐改变,而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城市意向一直留在人们心中。近日的杭州将迎接一次重大的城市空间调整,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全新的杭州。

2007年初,国务院批复了新的杭州市城市整体规划,规划提出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大都市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目标。在新规划的指导下,杭州正以“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作为发展战略,进行城市建设的部署。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无疑释放了原有城市建设的压力,给城市的发展辟出了新的空间,将西湖周边区域建设强度有效地降低,保持其原有尺度和特色。旅游资源向西拓展,进一步完整了西湖周边的景观结构,一些新景区的开发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近几年,杭州为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20个新城,100个城市综合体”的战略目标。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同时也可能存在着(实际已经存在)一个建设的时序性问题。在近期内摊子摊得过大,必然会使城市发展空间的弹性受到限制,还会带来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等一系列问题,这都值得人们关注。

老城区以“城市更新”为指导的发展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果,历史街区保护,背街小巷整治、河道治理等工作成绩斐然。这都是对杭州原有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大幅提高了杭州的城市品质。而新城建设,除了“面貌一新”以外,并无任何特色可言,那些毫无地域特征的高楼大厦,无益于城市文化品位的塑造,这也成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建筑创作方面,这几年一些国际著名建筑师介入了杭州的设计市场,他们和很多本土优秀建筑师一起创作了一些高水平的设计作品,在杭州的舞台上展开了国内外建筑师的对话。但是,总的来说,在建筑创作中,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体现,要改变千篇一律的现状,尚需艰苦的探索和努力。 (特约品评人:程泰宁,刘鹏飞,图30)

4、南京2007~2009

从2007到2009年,南京城市演进发展与这样几个方面有关,首先是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世界城市论坛的举行:同时,一系列的建设事件使人们重提“地标”和“城市记忆”的议题:而一些城市文本和城市规划史志的出版更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空间的再现如何形塑当今城市的现实。

体验和品评一座城市必须经由时间向度的延伸观察。近年南京城市空间可直接感知的较大变化是一系列的改造与置换,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及工业用地的景观再生亦成为这些改造与置换的主要方面,同时它们也是城市行走体验中保存了较多城市发展印迹的地点。如南京晨光机器厂原址改造再生,南京幕府山艺术家群落和7316厂改造等。

近期南京最具地标性的建筑当属紫峰大厦,其450m的高度与紫金山等高,二者分踞南京自南唐至民国以来最富人文色彩和历史想象的绿色空间两端,构成了一种对视:垂直与水平,自然与人工,资本与空间。看见即拥有,同时又在互相远离:它们互为镜中的现实。

南京佛手湖国际建筑展等实验性建筑集群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该建筑集群云集了包括矶崎新、史蒂文,霍尔、埃塔·索特萨斯、妹岛和世、张永和,刘家琨等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参与的设计,将会形成南京江北地区的另类先锋地标。

由联合国人居署与建设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在南京的召开是2008年最重要的文化事件。除去政治联谊,商机展示、文化包装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收获之外,这次论坛真正的嘉年华意义在干世界文化的集中展现,也就是论坛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实践展”。

综观2007~2009年南京的城市与建筑,和其他时间段一样,从规划到建筑实践都显出了城市建设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逐渐转变的趋向。但想要这些实践不在话语中淹没,不仅仅是一个设计问题。对当代一座审慎追寻愿景的城市来说,获得质量,更多地指的是如何使城市中被概念、功能、话语和知识排除出去的东西重新回归。 (特约品评

人:王建国、魏羽力,图31)

5、2009,四通八达北京城

2009年,“北京又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北京又面临新的考验。”

奥运落下帷幕,在对于大规模奥运建设的总结与梳理之后,北京城市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在“人文,科技、绿色”三大主题的引领之下,公共建筑、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旧城保护,新城建设等各项工作平稳展开,而对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整合,成为2009年北京城市建设的主旋律。

以轨道交通为重心的城市交通整体网络的建设和完善,是引导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调整的重要举措,形成了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骨骼。2009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达到了空前规模,投入占到北京市重点工程全年投资总额的40%。截至2009年年底,北京在建的新轨道交通线路达到前所未有的11条。可以想象,随着轨道新线的陆续建成、开通,形成均匀密布的整体网络,将会对北京城市空间产生整体的巨大积极影响。2009年,《北京市建设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2015年)》发布。“公交城市”的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到2015年,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都将形成完善的网络,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5%,其中轨道交通将承担公交总客运量的50%左右。

2009年,是奥运大规模城市建设后总结和梳理的一年。众多标志性城市建筑由新建落成转向平稳运营,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也在有序进行。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完备为标志性建筑的通达和运营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同时是连接众多重点城市建筑的紧密纽带,也从一个方面界定了标志性建筑的城市空间秩序。此外,2009年,北京轨道交通的建设、完善在旧城保护、新城建设、环境改善等方面也显现出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立足自身科学发展的同时,北京的建设更着眼于外部和未来。京津城际快速铁路已实现两地30分钟内通达,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倡导的京津冀都市圈的形成正在加速;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2009年全年客流数量跻身全球前四:京沪高速铁路在2009年全线隧道贯通;京沈、京张高铁开工,京广,京港、京台高铁启动,时速350km的高速列车将四通八达。北京与其他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

建设美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任务,其中既包括建筑艺术、城市空间品质的创造,也包括城市空气质量,交通状况等多方面的改善,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以轨道交通为重心的城市整体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完善,是北京城市空间整体品质提升的基础支持。

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北京城已经迈向四通八达的明天。

(特约品评人:朱文一、赵建彤,图32:北京标志性建筑与轨道交通根据实地拍摄照片、《北京新建筑指南》,建筑师网站等相关信息绘制,赵建彤)

作者:赵敏,《建筑创作》杂志社特约

评论员

收稿日期:2010年1月

作者:赵 敏

第二篇:房屋建筑冬季施工技术应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对工民建筑冬季施工技术进行论述,并从气候条件地域性的差异,冬季气候寒冷,给房屋建筑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方面进行分析,且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提出了相关技术措施,希望能给予相关专业读者借鉴。

关键词:房屋建筑 冬季施工 混凝土 施工技术

0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工民建筑不管崛起。然而,人们对工民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先进设计理论,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和经济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工程建设的进度需求,有时不可避免的要在冬季进行施工。

1、冬季施工前的准备

在冬季房屋建筑施工中,首先要牢牢的掌握第一手气温变化的资料,一旦连续 5 天气温低于5℃,必须要采取冬季施工的保护措施。在工程即将进入冬期施工前,要提前掌握当地第一手气温变化的资料,了解当地的气温变化、持续时间、最低温度以及最大风、雪等资料,还要了解施工过程中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准备好冬季施工的材料、 除了平时中常用的一些材料以外,在冬季中必备的一些材料如防冻液、 暖化设备等等都需要提前准备,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不至于在事故发生时才手忙脚乱。

1.1施工资源准备

外加剂材料准外加剂品种的稳定。根据冬期施工方案中所选择的外加剂品种,结合市场供应情况,最后提出外加剂使用配方、品种、数量。外加剂用量计划。根据外加剂的使用工程部位,工程量,计算出需用量计划,报材料供应部门。外加剂的复试。对于市场上销售外加剂,应事先做好复试工作,确保其性能达到技术要求。对单一成分的外加剂,测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

1.2 现场准备有关注意事项

组织好保温材料、燃料、外加剂和加热设备等的采购供应;搅拌机棚要封闭,水泥库要加强维护,禁止露天堆放水泥;现场加热设备、机械、水电设施要加强维修与保养,临时水管、阀门要采取保温措施;做好冬期施工混凝土、砂浆及掺加外加剂的试配试验工作,提供冬期施工配合比;做好现场排水工作,防止大面积积水或结冰。已施工完的外露基础及上下管道应及时回填覆盖,防止冻坏;施工过程中要认真保存好完整的冬期施工资料。

2冬季主要工程施工

2.1钢筋工程施工

(1)钢筋冷拉。在负温条件下采用控制应力方法冷拉钢筋时,伸长率随温度降低而减少,在控制应力不变的情况下,伸长率不足,因此在负温下冷拉的控制应力应较常温提高,以达到设计的要求。钢筋负温冷拉时,可以采用控制应力法或控制冷拉率方法。尤其是对于不能分清炉批的热轧钢筋冷拉,不能采用控制冷拉率的方法。

(2)钢筋负温焊接。负温下钢筋焊接施工,可采用闪光对焊,电弧焊(帮条,搭接,坡口焊)及电渣压力焊等焊接方法。从事钢筋焊接施工的施工人员必须持有焊工上岗证。焊接钢筋应尽量安排在室内进行,在室外焊接时应保证环境温度不太低;风雪天气时应该采用一定的遮蔽措施。

2.2混凝土工程施工

冬季混凝土施工是根据实际的情况确定恰当的施工方法,在冬季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一般要解决和处理好下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确定混凝土最短最佳的养护龄期;二是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三是使冻后混凝土的后期强度能达到设计的要求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现场气温变化 工程结构部位和数量 工期要求期限 水泥品种 外加剂 保温材料性能和现场条件 供热来源等情况,采取合适的施工方法和组织措施 一般情况下, 同样一个工程可以有多种方法和措施来保证工期和质量, 但最佳方案必须满足工期短 造价低且质量有保证。

(1)混凝土的拌制:拌制掺外加剂的混凝土时,如果使用的外加剂为粉剂,则可以按照要求来掺量直接撒在水泥上面。如果外加剂为液体,那么使用的时候应该先进行配制成规定的浓度液体。各溶液应该分别放置于有明显标志的容器中,不能混淆。拌制混凝土用的骨料必须清洁,不能含有冻冰和冰雪。在掺有含钾、钠离子的外加剂时,就不能再使用活性骨料。

(2)混凝土的养护:采用的保温材料(草袋,麻袋),应保持干燥。冬季浇筑的混凝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40%。拆模后的混凝土也应及时覆盖保温材料,以防混凝土表面温度的骤降而产生裂缝。

(3)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混凝土浇筑前,应该及时清除模板和钢筋上,尤其是新老混凝土接处的冰雪及垃圾。混凝土搅拌场地应尽量靠近施工地点,便于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同时也要注意选择运输用的容器,主要从大小、形状及保温措施等几方面研究。分层浇筑的混凝土时,已浇筑层在未被上一层的混凝土覆盖前,不应低于计算规定的温度也不得低于2℃。

3冬季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3.1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冬季施工的条件比较特殊,气候湿度等等皆与往常不同,很多施工人员并不太熟悉其规律,为了避免因为不了解气候特点而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和损失,同时也为了保证房屋施工质量,施工开始之前必须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

3.2进行冬期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

进行技术交底的目的是防止施工操作人员违反冬期施工规律,造成操作不当,人为的造成质量事故。

3.3作好原材料的检验复试及材料的配合比。

冬季建设房屋施工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气候对各种原材料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以及以耐寒耐旱型材料为主,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冬季房屋建筑施工的的特色。要消除引起工程质量隐患的因素,对工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进行重新复试是必要的。

3.4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重点

控制好原材料的加热温度。冬季施工对混凝土原材料的加热是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明确原材料的加热温度,定时进行温度测量。控制好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冬季施工中混凝土浇筑入模温度,一般不应低于2℃,一旦温度过低,就容易造成新浇混凝土冷却过快的局面。作好试块的留置工作。根据规范冬期施工试块留置不少于2 组,与结构同条件进行养护,可以分别用于检验受冻前混凝土和转入常温养护28 天的混凝土强度。新浇筑的混凝土,应该先做好覆盖保温工作,并经常检查;作好混凝土的测温工作,保证混凝土在初凝期不冻。

3.5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重点

冬期钢筋施工最主要的是钢筋的焊接,焊接的质量也直接的关系到工程结构的安全。在冬季进行焊接,其中的影响因素过多,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当地的施工条件、气温状况进行试焊,试焊的焊件送实验室实验,合格后再进行批量焊接。焊条或焊剂的质量控制也是施工中的一项重点内容。焊剂或焊条在冬期运输、保存过程中极易受潮,影响焊接接头质量。因此,在使用焊条或焊剂时,应该按要求进行对焊条或焊剂烘焙。

4、结束语

由于我国气候条件的差异,尤其在北方冬季长达数个月的寒冷气候,给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在这种环境的下施工,一定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施工防护措施,以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总之,冬季房屋建筑施工情况虽然不经常发生,但是前提的准备和防范工作如没有做好,就将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进度等,从而给工程带来隐患。因此,冬季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永胜框架结构中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裂缝控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

[2]孙群伦试析混凝土结构工程裂缝的控制与治理[J]安徽建筑.2003.3

作者:钱飞丞

第三篇:论冬季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技术措施

【摘要】本文就建筑工程冬季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及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作一论述。

【关键词】冬季;建筑施工;准备工作;技术措施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l04-97)规范规定,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即进入冬期施工,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加之工程建设的进度需要,有时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冬期施工,若采取的措施不当,会给施工的工程带来不利的影响,极易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或出现质量事故。

1.作好冬期施工前的準备工作

(1)冬季施工必须确保工程质量,做到安全生产。冬季施工的措施方案应经济合理,使增加的费用最少,并尽量减少能源消耗,缩短工期。室外工程如各类管线等处于冬季施工的,必须在生产计划中统一安排,并提前落实,做到合理搭接,尽量减少冬季施工的作业面。

(2)注意提前收集施'工工地冬期气温变化的资料。在工程即将进入冬期施工前,要提前准备和防范,把不利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提前收集当地冬期的气象资料,了解当地的气温变化、持续时间、最低温度以及最大风、雪等资料,还要了解施工过程中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作到防患于未然。

(3)作好冬期施工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在工程进入冬期施工前,要提前编制好冬期施工技术文件,作为冬期施工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冬期施工技术文件必须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或技术措施。

(4)作好人员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

1)作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冬期施工由于在负温下进行作业,不了解或不熟悉冬期施工规律,极易造成工程质量事故,为保证工程质量,冬期施工前必须进行人员培训。

2)进行冬期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进行技术交底的目的是防止施工操作人员违反冬期施工规律,造成操作不当,人为的造成质量事故。

(5)作好原材料的检验复试及材料的配合比。在冬期施工中各种原材料需要进行复试的必须进行复试,以防不合格的材料使用在工程中。

2.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

2.1混凝土冬季施工一般方法

根据混凝土强度原理,冬季施工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了升温和蓄热,以免温度过低导致混凝土早期冻害;二是如何保证混凝土后期强度和耐久性满足要求,减缓降温速度,防止温度裂缝。

(1)调整配合比方法。主要适用于在0℃左右的混凝土施工。具体做法:①选择适当品种的水泥。优先选用早强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水泥。该水泥水化热较大,且在早期放出强度最高,一般3天抗压强度大约相当于普通硅水泥7天的强度,效果较明显。掺用防冻剂的砼,严禁使用高铅水泥。②尽量降低水灰比,稍增水泥用量,用水量降低至最低限度,加入减水剂,从而增加水化热量,缩短达到龄期强度的时间。③掺用引气剂。在保持混凝土配合比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引气剂后生成的气泡,相应增加了水泥浆的体积.提高拌和物的流动性,改善其粘聚性及保水性,缓冲混凝土内水结冰所产生的水压力,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④掺加早强外加剂,缩短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提高早期强度。应用较普遍的有硫酸钠和复合早强试水剂。⑤选择颗粒硬度高和缝隙少的集料,使其热膨胀系数和周围砂浆膨胀系数相近。所用骨料必须清洁,不得含有冰雪等冻结物及易冻裂的矿物质。

(2)蓄热法。主要用于气温-10℃左右,结构比较厚大的工程。做法是:对原材料(水、砂、石)进行加热,使混凝土在搅拌、运输和浇灌以后,人模温度控制在15℃~20℃,以使水泥水化放热较快,并加强对混凝土的保温,以保证在温度降到ooc以前使新浇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冻能力。

(3)外部加热法。主要用于气温-10℃以上,并不厚大的构件。通过加热混凝土构件周围的空气,将热量传给混凝土,或直接对混凝土加热,使混凝土处于正温条件下能正常硬化。①火炉加热。一般在较小的工地使用,方法简单,但室内温度不高.比较干燥,且放出的二氧化碳会使新浇混凝土表面碳化,影响质量。②蒸气加热。用蒸气使混凝土在湿热条件下硬化。此法较易控制.加热温度均匀。但因其儒专门的锅炉设备,费用较高。且热损失较大,劳动条件亦不理想。③电加热。将钢筋作为电极,或将电热器贴在混凝土表面,使电能变为热能,提高混凝土的温度。此法简单方便,热损失较少,易控制,不足之处是电能消耗量大。④红外线加热。以高温电加热器或气体红外线发生器,对混凝土进行密封幅射加热。

(4)抗冻外加剂。在-10℃以上的气温中.对混凝土拌和物掺加一种能降低水的冰点的化学剂,使混凝土在负温下仍处于液相状态,水化作用能继续进行.从而使混凝土强度继续增长。目前常用有氧化钙、氯化钠等单抗冻剂及亚硝酸钠加氯化钠复合抗冻剂。

2.2砼的运输、浇筑

采取在混凝土泵体料斗、泵管上包裹阻燃草帘等保温材料,保证砼在运输中,不得有表层冻结、混凝土离析、水泥砂浆流失。坍落度损失等现象:保证运输中混凝土降温度速度不得超过5℃/h,人模温度不得低于 10℃。严禁使用有冻结现象的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前及时将模板上的冰。雪清理干净。充分做好浇筑前准备工作,提高砼的浇筑速度。

2.3砼现场养护

冬季气温低,砼硬化时间较长,养护措施十分关键,正确的养护能避免砼产生不必要的温度收缩裂缝和受冻。一是要测温,监测砼表面和内部温差不得超过25℃。二是混凝土养护外部加热时升温速度不宜过快,保证混凝土各个部位的温度均匀;内部通气法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度一致,防止受冻并控制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三是砼浇筑完毕后,应立即对砼表面进行保温,一般情况下,木模外有1~2层阻燃草袋、钢模外有2~3层草袋或成型面覆盖1层塑料薄膜加2~3层草袋即能满足混凝土保温要求。

2.4拆模

当砼未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均不得拆除保温加热设备,砼冷却到5℃,且超过临界强度并满足常温砼拆模要求时方可拆模。冬季施工的拆模时间除受强度控制外,还要考虑到混凝土温度与气温的差别。对于体积稍大的混凝土结构,温差是控制拆模时间的首要因素。混凝土达到最高温度后,降温速度要低于 15~20℃/天: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度与最低气温之差小于15~20℃为宜。在基础或旧混凝土上浇筑混凝土,也应考虑新旧混凝土间的温差,避免产生温差裂缝。

3.砌筑工程冬季施工

冬季施工期间的砌筑工程主要是采用抗冻砂浆法施工。

3.1几种抗冻办法。

(1)常用的是掺盐砂浆法,具体盐的掺量根据当日气温和实验室配合比数据为准。

(2)加热原材料法。当室外大气温低于-10℃及施工上需要时,对原材料进行加热,应优先加热水,当满足不了热工计算的温度时,再进行砂子加热,但要注意水温不得超过80℃,砂子温度不得超过40℃,水泥不可加热,应放在不低于 0℃的室内。砌筑砂浆使用温度控制在10℃左右。

3.2注意事项

(1)砂浆宜在暖棚内机械拌制,搅拌时间不宜少于2min,当砂浆用量较小时,可在暖棚内人工拌制但应较常温增加翻拌次数,每次拌量宜在半小时内用完。 (2)搅拌好的砂浆要注意运输、存放、使用时的温度损失,最好随用随拌。已冻结的砂浆不得使用。

(3)每日砌筑后,应及时在砌筑表面进行保护性覆盖,砌筑春面不得留有砂浆。砌体施工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0%(15天)前不得使其受冻。

4.钢筋工程施工

钢筋现场焊接要设置简易挡风及覆盖措施。防止焊后急剧降温。接头在焊接之前应清除冰雪。污垢杂物。应使焊缝和热影响区缓慢冷却。焊后未冷却的接头应避免碰到冰雪,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不得进行施焊。钢筋在负温度下进行冷拉时,其温度不宜低于-20℃。

作者:韩学彬

上一篇:社会公德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学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