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发展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面對融合发展的要求从数字化转型升级到纵深发展,地方中小型出版社的融合发展之路将面临更多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电子商务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子商务发展管理论文 篇1:

7天第二季度利润5560万

近日,7天连锁酒店集团在广州公布了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7天第二季度净营收为人民币6.33亿元,同比增长27.3%,本季度归属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5560万元,是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第十个连续盈利的季度。

7天CEO林粤舟表示,在第二季度对外宣布了战略调整,公司将更关注管理店为主的业务增长,以在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型酒店行业实现更快的扩张。管理店业务是一种更轻资产的发展模式,在转型后,将充分利用公司领先的酒店运营平台、业内领先的电子商务系统以及庞大的会员体系,以更好地发展管理店这种低风险、低投资需求、但更高盈利的业务模式。

作者:王媛

电子商务发展管理论文 篇2:

差异化融合发展: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摘要]面對融合发展的要求从数字化转型升级到纵深发展,地方中小型出版社的融合发展之路将面临更多挑战。面对顶层设计不够系统、内在动力不足等内部困境,以及局促的产业环境等外部挑战,地方中小型出版社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利用好当前的政策红利,统筹推进差异化融合发展管理体系建设,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品牌鲜明的融合产业项目,逐步使融合发展成为推进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融合发展;地方中小型出版社;差异化竞争

自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学家普尔在《自由的技术》中首次提出“传播形态聚合”的概念,至今日受惠于全球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信息传播生态链发生巨大的变革,融合发展成为各行各业寻求长远发展的大势所趋。回溯中国出版业的融合发展之路,2003年中央大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媒体数字化转型工作拉开序幕;从“十二五”到“十三五”,从部署实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评估”工作,到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再到2016年“数字出版”作为新兴文化产业首次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在国家政策战略层面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道路;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吹响了媒体纵深融合发展的冲锋号,而“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从数字化转型升级到融合发展再到深度融合,伴随着国家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相关主管部门推动力度不断增强,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出版业进一步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大多数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而言,近年来,随着5G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虽然其数字化进程发展日益迅猛,内容产品数字化转化成果日益增多,多渠道融合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但仍难掩其资本实力相对薄弱、当地产业环境相对局促等诸多内外困境。融合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矛盾与问题成为地方中小型出版社长远发展的掣肘。

一、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融合发展的现状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图书出版行业近十年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良性态势,尤其是近年来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出版企业在报刊、影视、电子出版物、VR产业等多种媒体(产业)交互作用的影响下,图书市场呈现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良好运营状态。但面对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先进传媒技术的强势渗透,国内外图书市场瞬息万变,给图书出版产业带来了更多挑战。积极拥抱新时代和新科技,是当前出版企业尤其是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融合转型的重要方向。但摆在面前的困难是,地方中小型出版社面对融合发展始终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从出版社内部原因来看,一方面,地方中小型出版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较大中型出版集团而言,仍存在节奏慢、步伐迟缓、改革不够彻底等问题,受制于固有的体制影响,大多无法对融合发展进行系统、长远的规划;另一方面,基于现有的出版规模、发行体量以及资金、人力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地方中小型出版社很难打造出高水平的融合发展产品。而从外部环境考虑来看,二三线城市普遍存在技术环境较差、融媒体产业链不健全等问题,对地方中小型出版社的融合发展而言,这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致使融合发展存在低水平、同质化等问题

目前,大多数地方中小型出版社在融合发展方面存在顶层设计不够系统、科学的问题,虽然不少地方中小型出版社也早早设立了专注于探索融合发展的独立部门,但是由于大多出版社存在“部门壁垒”、资源分散等情况,实际上各部门在融合发展方面还是各自为营。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受制于组织架构的性质,以融合发展为主营业务的相关独立部门无法调动其他部门的资源,致使出版社优势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这样的部门往往只能另辟蹊径,艰难地开拓新的业务市场;另一方面,各部门虽确有融合发展的需求,然而凭部门一己之力,很难探索多渠道融合发展的道路。同时,地方中小型出版社的组织架构仍以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为主,或多或少存在层层汇报、决策缓慢的问题,这与融合发展所需的快速反应机制背道而驰。因此,在顶层设计系统性、科学性欠缺的基础上,加之职能体系的窠臼,地方中小型出版社的融合发展始终存在资源集约化程度低、优势资源转化率低、同质化显著等问题。

(二)内在动力不足,造成多元融合难以推进的局面

融合发展绝不是简单的传统产业主体与新兴产业主体的融合,而是有多层级、各方面的角色参与[1]。从数字化转型升级到深度融合发展,对出版产业而言,融合发展的目标已不再是内容产品的数字化转化,也不是媒体之间的深层交互融合发展,而是媒体与各行各业实现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对出版社的资金实力、内容资源、多元业务的拓展及运营能力都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与大型出版集团相比,地方中小型出版社显然在上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地方中小型出版社的资本实力难以支撑融合发展的长期运营。融合发展涉及技术、人员、产业项目等诸多成本,此外,新兴业态在营收方面的不稳定性也为地方中小型出版社探索融合发展增加了资本方面的负担,试错成本较高也成为影响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融合发展的一大因素。另一方面,地方中小型出版社普遍存在产品品种相对较少、产品内在吸引力不足、出版物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诸如此类核心资源的相关问题将直接影响其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因此,对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而言,出版社内生动力不足是其融合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

(三)产业环境局促,制约出版融合的纵深发展

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也在积极筹建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但是信息技术的地域差异仍然较为显著,高精尖的数字核心技术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在这一背景下,各地受众对信息技术的获取方式、兴趣动机、知识建构及社会认知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信息技术及新媒体传播所导致的知识鸿沟显然存在,这两者对地方中小型出版社的融合发展有较大影响。一方面,本地信息技术水平的不足,尤其是核心技术及高端数字化人才的匮乏,成为影响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倒逼地方中小型出版社向省外谋求融合发展的合作机会,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背负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同时这一产业环境严重制约了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融合发展的持续性。另一方面,本地受众的认知水平、对新媒体的接受偏好等是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融合发展着力的关键。对信息技术欠发达地区而言,虽然信息获取的渠道差异逐渐缩小,但是受制于区域知识建构的差异,各地信息接收的系统性仍存在较大差异,受众对信息的转化能力也有所不同。这也成为地方中小型出版社在统筹融合发展着力点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守正创新,探索地方中小型出版社特色融合发展之路

当前,受众对融合产品的迫切需求与出版社高质量融合产品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数据的保存、处理方面已经日臻成熟,数字版权的保护、管理和安全交易也在日益规范。5G环境的快速发展倒逼出版社必须加快更新出版观念,积极推动传统出版内容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智能化产业等的融合。以此为参照,地方中小型出版社的融合发展之路显然面临更大的考验。融合发展对地方中小型出版社的体制改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必须全面统筹、高位推动,重视结合出版社现有的规模和成果,深入挖掘核心资源和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精品项目,制作特点鲜明、差异化成果显著的融合产品(项目),并以此为依托打造自身融合发展名片,逐步构建起以满足受众个性化知识服务需求为主的多元融媒体服务体系。

(一)高位推动,创新机制,开拓自有融合发展管理体系

媒体融合发展至今,涉及面广,相关产业链多元复杂,已不再是简单的“内容+技术”。这对原本就处于劣势发展状态的地方中小型出版社来说,其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够集聚优势资源,凝聚融合发展合力;必须推进建设自身特有的融合发展管理体系,才能够将融合纵深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是统筹部署,建立健全融合发展相关管理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社会层面相关制度予以指导和约束,出版社的融合发展很容易走向散漫无为或有心无力。因此,对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而言,其要牢牢把握融合发展的深刻内涵,以中央要求为根本遵循,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制订配套的调研、协调、实施、监管、评估等工作机制。尤其应建立专门针对融合产业发展项目的标准化评估机制,对融合产业发展项目的内容、指标参数、技术规则、预期目标等进行评估,注重发挥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监管效能,为出版社系统性开拓融合纵深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打破壁垒,创新资源监管机制。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目标,地方中小型出版社内部首先要加强凝聚力,提升集体意识,加快推进内容资源共享、数据资源共享乃至产业项目资源共享,从出版社战略层面推动整合多元融合产业链上的各要素,集合骨干力量打造高水平、特色鲜明、品牌效应强的融合发展产业项目。三是搭建平台,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是融合发展的基石,地方中小型出版社要实现融合纵深发展的目標,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地方中小型出版社必须进一步树立开放的融合人才发展观念,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并完善相关科技类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机制,着力在本单位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融合发展意识、出版业务能力强、信息技术运营水平高的复合型全媒体人才。

(二)深耕细作,跨界融合,打造地方特色融合产业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的步伐,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2]。面对大型出版集团拥有雄厚的资本、海量的数据资源、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等资源优势,地方中小型出版社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当以“专而精”为着力点,在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与当地特色产业开拓合作渠道,探索传统出版与地方特色产业项目的深度融合。

以笔者所在的江西高校出版社(以下简称高校社)为例,2018年,该社立足于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显著优势,打造了全国首套覆盖大中小幼各学段的“红色文化”系列教材,并围绕该套教材多次探索多渠道融合发展,如先后走访北京未来新视界公司等科技企业,探索VR技术在“红色文化”系列教材教学视频、电子出版等方面的融合,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局限,助力构建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新模式;联合省内各高校专家学者开展面向全省中小学及高校教师的“红色文化课程建设与师资培训班”,实现出版与数字化产业、教育培训产业等的有机融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集结骨干力量打造“红色文化”系列教材的线上课程,助力线上教育教学,等等。又如,近两年高校社推出了专注于展现江西地域风土人情的《翻开江西这本书》《听见江西》。围绕《翻开江西这本书》,高校社联合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举办了“翻开江西这本书,云游赣鄱山水间”文化旅游自驾宣传推广活动,成为出版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鲜活案例。高校社将《听见江西》打造成全媒体丛书,书籍内部有播放音视频的二维码,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同步享受视听盛宴,该书还在喜马拉雅FM、抖音、蜻蜓FM等平台同步上线,开拓内容与科技高度融合、知识服务多次收费的商业模式。这些融合发展的探索成为高校社打造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文化品牌的有力推手。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3]。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其是每个出版社寻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融合发展不仅仅是出版形态的单方面融合,出版社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人才培养、发展规模等因素都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制约。因此,作为地方中小型出版社,其必须正视困境,抓住机遇,深入理解融合发展的内涵,高位推动、统筹建立差异化融合发展管理体系,立足地方特色及优势资源,积极开拓传统出版业与多元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推进融合发展实现从低水平、同质化运营向高水平、纵深层级转变,使之成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冯宏声.融合是出版业走向未来的关键词:从转型升级到融合发展[J].出版参考,2015(06):7-9.

[2]新华网.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3-15)[2021-11-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15/c_1124240350.htm.

[3]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1-11-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9/26/c_1126542716.htm.

作者:吴敏

电子商务发展管理论文 篇3:

资源共享和深度系统整合促交通物流发展

(记者 陈斌)新加坡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高超的信息化水平闻名于世。政府与企业联手合作开发和应用因地制宜的先进技术解决方案,是其成功的法宝。而中国在充分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交通和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给管理和应用实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和运营经验值得借鉴。而国内复杂的情况,也给交通和物流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加坡交通物流信息化论坛上,与会专家和用户就“扩大资源共享和深度系统整合”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信息化改变新加坡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是一个面积仅有680平方公里,人口410万的热带岛国。其首都新加坡市面积98平方公里,约占全岛面积1/6,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的美称。但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凭借着一大批训练有素、效率出众、技术熟练的从业人员,加之稳定的政治,以及先进的资讯通信基础设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崛起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

如今,在新加坡你会发现,几乎每人都有一部手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使用网络。而25年前新加坡只有13%的企业使用IT技术,与今天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2006年新加坡资讯通信业的总收入达到454.2亿新元,增长率达到19.9%; 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了7.5%,达到12万人。IT技术使得新加坡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全国上下都最大程度地享受着高效和便捷的公共服务带来的益处。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密不可分。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又称新加坡资讯局,其主要职责包括确定和实施通信发展计划、政策和技术发展路线图; 实施政策框架,以确保在电信业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同时IDA还扮演了政府信息官的角色,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的电子政务服务,管理各政府机构的信息系统。

去年6月,新加坡推出了下一个10年的资讯通信发展蓝图“智慧国2015”计划,规划了新加坡未来的发展道路,确定资讯通信将影响整个新加坡未来的发展。该计划在制定时广泛听取了民众、企业和政府三方的意见。在建立超高速的覆盖广、智能化和可靠的通信基础设施的目标指引下,新加坡将建设下一代全国资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的结合,为新加坡资讯通信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平台,以建立更加创新的应用,促进各产业向前发展。“智慧国2015”这样的规划将利用资讯通信技术,改造各主要经济领域,包括制造物流业、教育业、数字媒体娱乐业、旅游和零售业、医疗和生物科学业、金融服务,以及政府部门等领域。资讯通信技术将深刻地改造新加坡公民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方式。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新加坡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由贸易城市,地理优越,交通便利,特别是近年来物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物流交通中心之一。物流作为新加坡信息化应用深化和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新加坡计算机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对此,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助理局长谭爱勤女士介绍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早期,新加坡通信战略中心开始从公共服务电脑化,转移到政府服务和企业之间的对接,这就促进了贸易网(TradeNet)等重要网络的形成。”

比如,在交通运输上,海运和航空运输是传统的全球化连接方式,它们在今天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空运和海运操作处理流程和10年前相比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进步——传统的人工处理让位于快速、高效的电子处理系统。

贸易网系统是新加坡全国规模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也是全球第一个政府和企业各方面通过电子方式交换信息的系统。贸易网系统整合了进口、出口,以及转运文件处理的流程,不仅有效降低了成本,还缩短了交易文件和单据的准备、递交和处理时间,也减轻了货物清关的压力。目前主要运用这套系统的政府部门是新加坡海关,通过使用这一平台,贸易网文件的处理还有海关清关的流程得到极大的改善。

据统计,通过贸易网,新加坡企业只需要递交一份文件,而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递交30份文件,清关时间也从原先的2~7天缩短到10秒,企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总结新加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工作效率因而得以有效的提高。

在解释TradeNet网建设模式时,谭爱勤说: “新加坡政府投资的时候,是投资在公用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必须是中立且公用的。接下来的运作、收费以及B2B企业间的关系,则让企业自己决定。新加坡海关作为一个政府机构整体掌控或者监管海关事务,在收费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

另外,新加坡政府还主动联系并配合企业完成平台的建设,如TradeNet解决方案就是由新加坡解决方案公司CrimsonLogic劲升逻辑开发的。据劲升(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熊兴发介绍,新加坡99%的贸易都是通过这个系统来完成的,该平台每年可以为新加坡节省10亿美元的贸易成本。由于基于平台的建设是中立的,运营企业主要靠建立在平台上的增值服务赢利,根据熊兴发介绍,2006年,整个新加坡平台的营业收入是12亿新元,绝大部分都是靠增值服务获得的。

便利高效的交通物流体系

现代化的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交通物流的各个环节上,有效地提高了效率。

来自上海捷天智能系统公司的周家骊介绍了该公司的多种追踪识别管理系统,通过GPS、RFID等先进的定位和自动识别技术手段等,能够有效地对交通物流进行监控和管理。比如通过GPS对校车乘坐人员追踪管理、在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对司机定位和统计其工作时间等,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还提升了服务水平。

新科电子(资讯通信系统)中国业务总监廖俊博士,则介绍了新加坡智能交通集成信息系统的概况。该系统包括原来20多个独立的交通系统,形成了一个覆盖整个新加坡全岛的智能系统。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区域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下简称为ERP)的城市,其主要目的不是收费,而是调整交通流量。新加坡智能交通集成信息系统与ERP系统实现了很好的整合。另外,GPS在新加坡的使用也非常普遍,所有的出租车都装了GPS系统,根据调度优化配置,利用GPS信息采集整个交通流量,并采用第三方的仿真工具,跟监控中心集成起来,以实现最佳的交通疏导方案。

通过以上种种技术手段,可以监管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根据各个道路的统计数据制定合理的交通方案。据廖俊透露,即使是像新加坡市这样面积狭小的地方,也实施了分区管理,不仅便于快速响应,还可以减少油耗,让道路交通更加环保。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交通物流信息化道路

与会专家和用户在听取了新加坡的交通物流信息化发展模式后,对建立中立的公共服务平台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营业部副总经理张建军认为,中国上下游企业物流和交通间的配合并不理想,而如果能有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则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由政府出面制定一定的标准,并加强引导力度是与会专家强烈的愿望。

尽管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和行业差异巨大,相应的管理模式和层次也非常多,具体到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都会对架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交通物流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与物流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魏凤,提出了将交通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观点。以信息化为基础,带动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魏凤主任认为,物流是一个链,在这个链条上有各种各样的角色,非常复杂,应该将链里的角色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整合,尤其是要处理好交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扩大资源共享和深度系统整合势在必行。

张晓东认为,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和很好的系统整合,大规模、高效率的低成本运作是不可能的。尽管管理问题比较复杂,但靠信息手段在局部实现资源整合的突破,这在各行各业都可以实现。

此外,在物流交通自动跟踪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的RFID,也成为会议研讨的一个热点话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目前RFID应用还面临着标准不统一、成本偏高等突出问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RFID研究中心的谭杰主任表示,尽管RFID在对成本极度敏感的超市应用不理想,但在安全、制造和交通等行业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对RFID和物流行业的前景充满了希望。

作者:陈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