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2022-07-03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传统电子信息类专业面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新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髙等问题,开展面向“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传统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提出并实施“电子专业基础+新工科模块+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工科专业与新产业对接,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和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篇1: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之研究

摘 要: 本文以构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学习过程、感悟过程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内在统一,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电子信息类专业 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一、课题提出

自教育部提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逐步迈上从“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变的道路[1]。因此,适应教育变革新要求,培养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构建符合地方高校自身定位的创新教育体系,促进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长期稳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

自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创建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将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我们的研究以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地方高校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划拨经费的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支主力军;创新实践教育指以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现代工程素质为主的教育。

三、研究现状

欧美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步较早。美国制定了ABET EC2000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做出规定;德国通过延长实习期的做法培养工程师;法国的工科类学生在两年预科后的三年中均需在企业实习,大部分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时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且毕业时可获得工程师称号[2]。整体看,国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比较注重学生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配合密切。

国内许多地方高校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长春某学院提出以整合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方式构建立体式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江苏某学院提出应将教学建设成研究型学习与研究型实践的综合;重庆某学院提出构建以面向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3]。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存在诸如重软件、轻硬件、教学模式单一、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缺乏系统性等不足。

四、对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的思考

1.研究目标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一线工程师的本科教育,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相对于工程研究,更突出工程应用;相对于工程科学,更突出工程技术;相对于精英教育,更突出大众化的工程本科教育。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培养在工业生产基层一线工作,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具有特长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我们的研究以构建适应地方高校自身定位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目标,重点突出创新。围绕这一目标,在吸取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具有推广价值的、适用于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涵盖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技术课程的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涵盖以下几点: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标准的研究;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研究;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包括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和方案,用整体能力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整合,实现将知识建构、能力锻炼、素质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实现学习过程、感悟过程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内在统一。

五、改革措施

我们的团队自组建以来,全体成员以构建适应地方高校自身定位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积极研究和实践,现将这些工作综述如下。

1.建设了多方位硬件平台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为此,我们建立了包括实习基地群、校企产学研研发中心、校内工程实训中心、校内实践创新基地、校内实验室和课外科技活动工作室的立体化平台,把科研、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全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建设了资源丰富的信息技术平台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大学生快速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实践技能,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开通了交流微信、QQ群、课程网站等网络平台,采用了互动答疑、网络讨论等多种方法,极大地方便了科研探讨和日常交流。

3.构建了一套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形成一套完整的“厚实基础、注重兴趣、理工融合、强化实验、自主学习、提高能力、不断创新”的创新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个性化、双渠道、三结合、四层次、多模式”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六、部分成果

“实践出真知”。经过几年努力,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邓曙光、肖卫初、崔治三位教师完成的“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多维实践平台创建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邓曙光、肖卫初二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分获国家一等奖和二等奖。

七、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本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竞争既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又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而言,培养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便是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研究将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人才提供部分范例,同时将进一步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2011(05):1-9.

[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2010(06):50-52.

[3]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6):59-65.

作者:崔治 肖卫初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篇2:

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针对地方高校传统电子信息类专业面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新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髙等问题,开展面向“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传统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提出并实施“电子专业基础+新工科模块+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工科专业与新产业对接,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和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电子信息专业;协同育人

本文著录格式:江敏,肖顺文,陆晓燕,等.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软件,

2021,42(02):015-017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Multipart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JIANG Min, XIAO Shunwen, LU Xiaoyan, YANG Yuan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cooperative education

隨着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工科教育整体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地方本科高校主动对接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工科建设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针对地方高校传统电子信息类专业面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新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髙、匹配度不强等问题[1-4],围绕国家新工科战略,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需要,立足“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根据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造升级传统的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积级开展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传统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1改造创新传统专业,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面对地方高校传统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工科建设人才需求匹配度不强的问题,实施 “电子专业基础+新工科模块+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1-4](图1),将新经济、新产业及新政策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植入行业特色课程。

围绕国家战略政策和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学校行业企业协同,在培养模式中切实贯穿五个原则:(1)课程体系的跨学科性;(2)培养目标的应用性;(3)教学内容的工科型、综合性;(4)培养过程的重实践性;(5)就业去向的工程师性。

通过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应用、素质培养、教学效果测评、教学质量监控等,着力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1)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相对狭窄,不符合新兴产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2)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滞后科技发展产业升级;(3)培养模式单一,缺少因材施教;(4)工程应用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薄弱。

2 精准把握新工科内涵,系统实施新工科建设路径

注重以新产业需求为导向,建设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育模式、课程体系等,基于新产业发展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强工程创新能力化、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突出学科交叉和学创贯通[5-6]。

2.1 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将多主体协同育人贯穿新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

兼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将协同育人理念贯穿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汇聚“政产学研用创”协同育人合力统筹推进“政校合作、校企协同、学科交叉、学创贯通”融合发展,以“政产学研用创"协同合力推进新工科建设。

2.2 加强面向新工科建设的顶层设计

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对接,成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学科专业规划与人才培养模式论证会,进一步明晰了面向新工科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教师教学创新评价和社会评价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充分激发教师进行新工科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实施了“两面、三层次、多模块”的“专业基础+新工科模块+工程实践”课程体系

从培养学生的电子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实践两个方面着手,将培养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层、专业基础层、实践发展层三个层次;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基础模块、技术基础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综合应用模块,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立体式课程体系[1-4,7](表1)。

4 实施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新工科建设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相应的企业共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基地,构建并实践“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工程技能实践教學”两大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课内实验实训和课外创新创业相结合,校内课题创新实践和企业项目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二环节的实践模式,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层、综合层和创新层三个层次,形成一个立体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5校企协同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注重教师团队建设,建设新工科双师型队伍。注重从企业行业引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实践工作经历和技术专长的高素质人才,鼓励教师赴企业行业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成一支与新工科教育相适应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6新工科因时而新的专业建设成果突出

按照新工科理念,完成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2个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和改造,新工科特色进一步彰显,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以来,学校与地方共建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学校与企业共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建设了“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工程技能实践教学”两大现代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达48%,建成了一支与新工科教育相适应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富有创新精神、教育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学生对教师课堂授课的满意度提升至 95%以上。第三方评价机构调查显示,学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7%,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达到92%。

7 小结

开展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传统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在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施以来,对学校新工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平合建设等方面注入了强大动力,有效促进了学校传统工科专业与新产业对接,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和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同福,许瑞波,杨雪英,等.基于新工科建设的“产教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16(5):122-126.

[2] 姜春林,吴时兰,叶安珊.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大学产学深度合作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

2018,23(5):24-27,48.

[3] 陈兴文,刘燕,邵强.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8(1):92-96.

[4] 王兴,周金霞,秦晓鹏.新工科实践中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5-107.

[5] 陈孟威,陈兴明.“新工科”理念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8(6):37-40.

[6] 周晓晶,于晓秋,袁媛.多方协同育人视角下农林院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探析及机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8):100-101.

[7] 沈建新,陆勇.“新工科”理念下的地方本科高校校本课程开发[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37(4):116-119.

作者:江敏 肖顺文 陆晓燕 杨湲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论文 篇3: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本科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摘要】地方高校地处偏远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受到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经济环境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同时又肩负着为地方经济服务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如何在地域限制和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之间找到一条适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湘西武陵山区的吉首大学信息专业本科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研究结论,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给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信息专业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吉首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4SYJG011)。

吉首大学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肩负着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信息领域从事方面具有创新精神与工程素养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于2011年制定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1],从战略高度科学描绘了基于“天-空-地”立体化、全方位的武陵山片区的通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思路,必将对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这个背景,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我们秉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信息工程专业的综合性改革思路和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举措,助推武陵山片区的建设和发展。

在学校“优化结构,丰富资源,提升质量”的课程建设总思路的指导下,我院全面系统地推出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的各种课程建设举措。

一、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信息化建设纲要,以通信信息技术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完善我校信息类专业 “按大类培养、多方向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各专业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1、增设专业方向课,加强课程群建设。

各专业设置两个以上专业方向,并按专业方向的内涵,增设新的课程群。如通信工程专业下设信号与信息处理、无线与多媒体通信两个专业方向,并于2013年新增物联网专业方向。通过对“通信基础理论”、“无线通信技术”、“宽带通信技术”三个核心课程群的建设,紧密联系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进一步理顺各个课程群中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教学内容。

2、优化课程模块,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力度

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先修可4大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通史选修课模块,增设创新创业课程群,对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区分度不大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大学物理教学中电磁学和光学部分的内容是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理论的基础;高等数学中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在信号与系统及数字信号处理中占及其重要的地位;而概率论、随机过程等工程数学的内容更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基础。为此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建设的尝试,达到整合课程资源、增强知识连贯的目的[2]。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类专业一贯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专门的校内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场所,如电子电工实习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习基地,针对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和程序设计大赛等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实践平台、专业技术实践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三部分,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依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硬件环境建设,为加强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1、对现有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通过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性,建立适应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不同实习内容和层次的专业实践基地;与签约单位共同进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3、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①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对实践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师生进行奖励;将教师指导实践创新活动的成果纳入岗位考核与植物、职称晋升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获得奖励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选修课程。

②同时,学校成立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管提供平台。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基地向本科生开放的政策,形成了校内外多平台多元一体支持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格局。

③另外,建立项目带动,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通过“大学生研究型学习与创新实验项目计划”、“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开放项目”等带动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学科竞赛,近年来都获得不错的成绩,2014年学科竞赛成绩硕果累累,获得第十届湖南省大学生ACM程序设计大赛冠军、ACM程序设计赛亚洲区域赛银牌等竞赛奖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全院范围形成了以赛促研、以赛促学的良好学风。

吉首大学电子信息专业是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特色专业。通过近年来实施的课程建设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为吉首大学在武陵山区树立了的良好口碑,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各类单位从事信息通信领域的各项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永忠.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内容摘要[J].民族论坛(时政版),2013,(2):73-76

[2]邓浩,张奇惠.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1):132-133

作者:向晓燕 彭金璋

上一篇:商务英语合同情态论文下一篇:国外电影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