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对经济的发展

2023-03-08

第一篇:特色产业对经济的发展

对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探析

**要在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上实现大的突破,必须大力推进**旅游资源品牌化、旅游功能全面化、旅游客源多元化、旅游质量标准化、旅游产品特色化,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旅游休闲基地。

一、强化认证意识,推进旅游资源品牌化

充分对接国际和国内标准,彰显历史文化差异性、民间民俗神秘性和山水风光独特性,

解决旅游资源认同性问题。一是加强“申遗”工作,拔高发展标杆。建立健全权威、科学、民主的“申遗”决策机制,编制文化遗产地的申报规划和重点景区的控制规划,不断密切与国家保护机构和国际保护组织的联系,学习借鉴著名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申报经验,对天柱山、浮山等国家级地质公园进行“申遗”的论证、评估和规划。二是加强“民保”工作,强势注册文化。针对区域文化资源分布于民间和理论化程度低的现实,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组织专门人员,设立专门资金对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出版,对重要文化遗产进行申报注册,获取文化专利权和知识产权,形成注册文化,以便形成**独占性文化优势资源。重点围绕黄梅戏、岳西高腔、佛教禅宗和革命根据地革命旧址群等,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查、认定、申报、保护和交流传播。三是加快“创重”工作,保护自然遗产。学习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经验,大力推进国家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创建工作,大力保护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等风景资源,整体推进景区景点周围和旅游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严防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旅游资源的低水平开发。

二、强化基础意识,推进旅游功能全面化

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推进旅游功能全面化,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解决旅游功能适应性问题。一是加快旅游大通道建设,提高入境便捷性。抓好南京-**、**-黄山、武汉-岳西高速公路开工、天柱山机场命名和跑道扩建工程,逐步开通与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省会城市和黄山、芜湖、九江等重要旅游地级市的对飞航班;争取天柱山火车站的改造升级,加快天柱山旅游经济圈、**市区各景点的直线通达工程建设步伐。同时,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便捷的交通为纽带、良好的配套设施为基础,使区域之间互为市场、互为资源、相互促进。二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居舒适性。继续按照“改造旧城、建设新城、打造名城”的思路,加快推进旅游城市建设。以逐步实现**市区与高河镇的对接为主干,拉开城市骨架,实现扩容提质,提高接待能力。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在主要景区建设集餐饮、购物、咨询、休憩、娱乐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在城市进出口改造升级一批大型旅游停车场,在城区建设美食馆、西餐厅、酒吧等一批精品店,在城市主要街道沿线配置休憩、饮水、自动售货机等设施。三是加大对旅游市场的整治力度,提高景观的协调性。对城内新建工程和建筑物改造,要做到程序依法审批、数量限量审批、风格统一规划,依法打击乱拆乱建、乱加层乱改造行为。在景区及景区附近新开商业店铺必须通过规划、环保、卫生部门和管委会的共同会审。规范发展乡村生态游、农业观光游、大别山风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三、强化营销意识,推进旅游客源多元化

创新面向全球和国内市场的营销机制,壮大“天下**”品牌的影响力、感召力,提高境外游客比重,解决旅游客源广泛性问题。一是加强境外营销宣传。宣传与促销对于旅游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要大力夯实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合、市场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旅游宣传推广中心,精心编制中长期及市场营销计划,组团参加国际国内知名旅展,邀请强势新闻媒体来**制播旅游宣传片,巩固扩大华东市场,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争取开发港澳台、日韩和东南亚等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旅游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力争**成为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目的地。二是办好各种节庆会展。继续办好“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大别山映山红旅游文化节”、“天柱山国际网球公开赛”等一批赛事活动。出台引进重大会议和展览项目的奖励办法,争取国家旅游局和高规格的旅游组织等机构的会议在**举行。精心策划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盛事活动,邀请国际、国内政要视察**,邀请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知名专家学者和大企业、大集团ceo游览**。借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全球性大事件进行营销,举办大型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在央视和东方卫视、安徽卫视投放**旅游形象广告片,在主要办公楼宇、赛会场地设置旅游形象广告牌。三是发挥旅行社骨干作用。加快旅行社兼并、重组、整合步伐,扶优做大骨干旅行社,推进旅行社向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与国内四大旅行社总社密切合作,鼓励景区景点和旅行社在港澳、北京、上海等重点市场设立驻外营销机构。

、强化规范意识,推进旅游质量标准化

要不断强化规范意识,提高管理素质,彰显人性化服务特色,解决旅游环境亲和力问题。一是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制度。着力推动旅游行业实行国际iso环境管理认证、iso质量认证、绿色环保认证、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认证。积极推动旅游预警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督促指导景区景点完善相关制度和

措施,努力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游客紧急救援体系和工作方案,加入sos和medex救援体系,构建国际医疗网络。二是培育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国际或国内通用的培训教材和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鼓励境内外高素质、多语种人才来**创业,制定系统性的旅游人才外派培养计划,建立起一支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熟悉国际旅游业规的经营管理人才。落实窗口单位培养外语服务人员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导游人才从业资质、分等定级、执业规则等制度,发展多语种导游员、讲解员队伍,培养选拔一批国宾导游,满足境内外游客需求。三是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积极采用国际旅游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类制定实施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度假村、乡村旅游、旅游车船和旅游接待单位的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营造旅游大市的浓厚氛围。推动行业改革,完善旅行社和导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导游执业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导游解说系统,组织编印《**旅游指南》、旅游地图,不断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步伐。

五、强化开发意识,推进旅游产品特色化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以游客需求为基础,多层次,多方面分析市场,对现有的旅游资源通过人为的改造和现代科技的利用,挖掘其精髓,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延长其旺盛期,缩短其衰落期,适时向社会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发挥旅游产品的地方性和区域性特色,解决旅游的内驱力问题。一是实施龙头品牌带动。区域旅游合作是资源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一旦变成旅游产品,就要有叫得响的品牌。**要在周边省市中独树一帜,最佳选择就是打造黄梅戏和天柱山这两块文化与自然景观的龙头品牌。**著名的戏剧之乡。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黄梅戏在全国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在全社会戏迷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继续推进黄梅戏的市场化运作,通过做强黄梅戏这个文化产业宣传**,展观**独特的文化魅力。天柱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要在巩固现有的各种资源的同时进行立体式开发,将天仙河漂流、三国“二乔”故里的景点设计结合起来,扩大天柱山的魅力内涵,发挥**标志性景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二是实施精品支撑带动。**的旅游产业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没有有规划地打造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实施精品工程势在必行。要打造自然风光精品。重点打造五大旅游区,即**黄梅戏与城市休闲旅游区、潜-怀天柱胜境与古皖文化旅游区、岳-太自然生态与禅宗文化旅游区、桐-枞文学流派与火山地质旅游区、宿望山寨与雷池文化体验旅游区。对这些景观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扩大宣传,使之成为自然风光中的精品。要打造历史文化精品。深挖**文学资源资源,重点突出桐城派文学、张恨水与蝴蝶鸳鸯派文学、海子故里与海子诗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深挖**的戏剧资源,重点突出黄梅戏和京剧的发源地;深挖**的历史资源,重点突出文化遗址和革命纪念址、陈独秀陵园等,从注重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地方特色的展现去精雕细琢,推出精品。三是实施区域联动带动。加强同周边省市联系、共荣于华东旅游和长三角旅游大框架内是**旅游发展的不二选择,要统一认识,主动加强同黄山、九江、武汉、南京等景区之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大范围的旅游资源,实现客源市场的共享。在旅游线路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两条既依托中心城镇、交通干线,又和旅游景区串联最优化且与周边景区资源共享的精品线路。四是实施多元投资带动。从长远来看,深层次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作后盾,社会化投入和多元化融资是资本来源的主要渠道,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形成政府投入、企业开发、社会融资、品牌入股等形式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构建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相互配套协调的大旅游产业格局。

第二篇:工商局对优化民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探析

近日,**市工商局**区分局成立调查组,对**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重点走访了全区一部分民营企业,与他们进行了座谈交流,就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作了探讨。通过此次调研,调研组认为,民营经济是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带动力量,在整合区域资源、发展区域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民营经济真正起到了拉动作用和桥梁作用。同时,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大做文章。

一、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撤市变区后,**区已经形成一支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主导,科技型、生产型百家争鸣的民营经济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个区现有民营企业

家,从业人员人,注册资金

元。这些民营企业在市场各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综观**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个区的民营经济大部分集中在第

一、第二产业上,往往是就地取材,而涉足产品深加工、科技含量高的领域非常少,逐步形成了产业结构单一的不良格局;正是由于其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了数量多,经济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在一些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比如房地产开发等,大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另外,单厂企业多,缺少多厂结构的复合型企业。

2、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这个区民营经济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过来,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还是按照“家族式”、“一言堂式”的体制在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差,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3、发展模式滞后,没有做到可持续发展。这个区的民营经济至今仍然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压力比较大。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合理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等问题上做的不够,急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此外,民营经济还存在城乡差距较大、吸纳就业人员不多等问题。从以上问题的实质来看,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经济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

二、对策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带动结构调整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要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科技企业、流通企业和中介组织。从**区的区情出发,把民营经济的发展规范问题置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局中去运筹,置于产业化经营的链条中去把握,置于产业化经营龙头的地位中对待,制定发展目标和途径,完善内部管理。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积极开拓发展空间,全方位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

针对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这一问题,调研组认为: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在这里,主要就优化产业结构对策建议谈点想法:

一是就政府部门而言,应积极做好:

1、搞好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协调。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地方政府要把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建议地方政府成立民营经济结构调整的专门机构,统筹安排全区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2、制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专项规划。建议区委、区政府结合编制全区发展计划,把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列为发展计划的一个专项规划,重点研究提出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方向,制定民营经济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步骤,提出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确保民营经济在发展上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3、竭尽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各级管理部门要以日常管理为切入点,以市场调研为突破口,适时为民营企业出谋划策。具体到实践中,要为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好指导、协调工作,不设卡,不刁难,对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同时要通过宣传,增强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提高他们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就民营企业自身而言,要做到“三个加快”,即:

——通过技术进步,加快现有民营经济的改造。针对当前民营经济的结构单一这一现状,应当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的改造,提升产业水平和素质。一是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公有制企业改革,发挥公用制企业基础雄厚等优势,促使民营经济投身其中;二是围绕民营经济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相关行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三是提升民营经济的技术含量,以科技为先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在发展方向上,加快发展水平高、前景广阔的新产业。对此,要从传统的一产上“解放”出来,积极向二产、三产“进军”。同时,对那些资源型的产业,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持续和替代型的产业。当前,我区要从实际出发,以逐步走产业化道路,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为重点,将传统工业与新型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整个民营经济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在结构调整上,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点。针对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在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整合人才资源、加强科研,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科技型企业的差距。

总之,我区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第三篇:6打造品牌 突出特色——对我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打造品牌 突出特色

——对我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一个新兴行业迅速崛起,这就是会展业。放眼全球,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会展业为这些城市带来了巨额利润并为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吸引力,使得会展经济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服务行业中一个新亮点,甚至成为一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重庆作为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拥有覆盖整个西部市场、整合要素资源的辐射能力,2007年3月,党中央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314”总体部署对重庆作出战略定位: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2009年1月,国务院3号文件给予重庆“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等“黄金定位”。显而易见,承载着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庆,不能仅有制造业优势。重庆,还需要对接世界的更大平台,沟通世界的更大窗口。

一、重庆会展业取得的成绩

目前,重庆市政府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一是品牌展会初步形成。代表重庆基础产业和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交会、摩(托车)博会、渝洽会、房交会、火锅节、三峡旅游节等正持续健康地发展;二是与会展相关的专业展览公司、服务公司和从业人员在数量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三是会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重庆目前拥有7个展览场馆,规模较大的有四个,基本具备中小型商业展会和专业

1展会的举办能力。四是积累了可供借鉴的会展经验。近年来重庆先后举办了中国重庆国际教育展、重庆第三届婚博会暨第二届西部婚礼用品采购会、重庆市第四届花卉博览会等,通过举办这些展会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宣传了重庆的整体形象,最主要是为重庆的会展业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二、重庆会展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拥有覆盖整个西部市场、整合要素资源的辐射能力,然而,打造会展之都绝非一蹴而就。与全国发达会展经济地区相比,重庆会展业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

1、激烈的行业竞争。打造西部会展之都,重庆可谓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远的不说,就说成都,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借着西博会的影响势头,举办区域性的博览会对成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糖酒会、家具展、购物节等尾随西博会之后,两年里,成都共举办各类会展节庆活动600多个,展览总面积突破300万平方米,拉动消费近380亿元。此外,广西、云南、陕西等地近年来也加大了对会展场地的建设,培育重点展会。

2、场地不足也不专业。据统计,经过直辖十多年发展,重庆全市展馆面积也仅有10多万平方米,最大的才4.5万平方米,且缺乏专业的场馆,缺乏大型平层展馆,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展会比较困难。

3、没有会展品牌,特色会展少,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相比之于昆明“世博会"、青岛“啤酒节"大连“服装节",重庆还缺乏具有特色并具

全国影响的会展。市商委有关负责人说,去年重庆一共举办了数百场展会,但全国性的展会只有10多个。重庆会展公司不少,但是上规模上档次的也并不多,特色会展少,影响力也不够大。

4、会展业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全市只有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等六家院校开设了会展专业,生源少,师资不强,使得会展业中高级策划、营销人才十分缺乏。

5、有效的行业自律。重庆的会展行业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缺乏统筹管理。目前重庆几十家会展公司大都经营历史短,服务质量也不高,缺乏重庆本土的知名会展企业。

三、对发展重庆会展业的几点思考

重庆发展会展业既有自身的优势和良好机遇,也有亟待完善和弥补的缺憾,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确立一席之地,是值得政府和业内人士共同探讨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会展城市发展状况,我们对重庆会展业的今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会展业的发展,既遵循了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决定了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扮演着得要的角色:如宏观指导、产业政策扶持、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培育会展市场等。目前重庆政府一方面应加快重庆会展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税收、土地等政策杠杆鼓励各种展会的发展,培育会展市场,充分发挥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及辐射作用。

2、立足地方优势产业,明确市场定位,形成特色,打造品牌会展

展会的定位非常重要,在与市场发展方向相配套的同时,一定要把握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做到引导市场而不是跟随市场。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最大的中央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中心经济文化城市,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尾”,是国家西部开发的经济重心。十一五以来,重庆已形成良好的工业基础,制造业发达,初步建立起了面向全国,联动长江,辐射西南、层次清晰、结构紧密的消费品市场体系。目前,重庆已培育并逐步形成了以汽摩、餐饮、农产品、旅游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重庆市的会展经济需要围绕这些主要优势产业,确定会展发展规划定位,开发和拓展优势产业展会项目,形成特色,如重庆的渝洽会、美食节、火锅节、时尚文化节等。

4、加强“软件”建设,提高会展服务质量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而会展是城市经济的名片,也是城市文化理念的标志,会展的灵魂是服务,服务决定成败。在会展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会展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硬件设施的大比拼,更重要的还是服务的竞争。因此,重庆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更应该在会展服务的软件上下功夫。而真正的服务,不是一两句口号,而是要深入到人的血脉中的一种意识,这种服务意识不能仅仅体现在政府和会展企业层面,也应该成为全重庆市民的一种行为习惯,应努力倡导市民“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重庆形象”。总的来说,各会展企业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理念、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上努力与国际接轨,

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的服务运作体系,增强重庆市会展业发展后劲。

5、与时俱进外引内培,加强会展人才培养

会展属于综合性系统工程,会展活动涉及诸多领域。会展产业价值链包括会展活动策划、市场营销推介、现场服务管理、旅行食宿安排、会议展示设计、材料物资运输、资料印刷装潢、宣传广告编排、场馆建设营运、展览物资通关和会展效果统计等各类活动,成功举办一项会议展览必须全面策划安排所有各项活动,会展活动组织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需要掌握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统计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根据会展组织和服务活动对具体知识的要求和一般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展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从事宏观管理与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型人才、进行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项目经营型人才、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专业服务提供人才和会展场馆建设与营运的场馆管理型人才。目前重庆正处于会展业高速发展时期,但会展技术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尤其缺少专门技术人才。重庆目前的会展培训还仅限于管理层面的培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业人员多从外语、外贸和企业管理方面转到会展业,缺乏对行业的整体了解。重庆会展人才培养与提高迫在眉睫,有关政府、会展业界和教育机构应当携手合作,认真研究会展人才培养规划,加强会展学科建设,引进开发会展专门课程,逐步形成职业培训、专业教育、高中级多层次结合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6、整合媒体宣传平台,塑造城市会展形象

只有强化宣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重庆在会展业中不占据多种资源优势,也缺乏国际或国内的影响力,主动包装与宣传不足,因此,策划及传播这项工作在今后的发展中显得更为重要。要力争整合会展宣传资源,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优势,加强会展宣传力度,完善宣传平台,挖掘展会亮点,争取媒体的主动关注,从而制造软新闻,更好地提高展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四篇: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企业文化的影响

王玉祥

互联网的出现带动起一个新兴的产业,人们称其为IT产业,还带动起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网络经济,成为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T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尽管出现时间不长,但其企业已表现出全新的极具时代特点的企业文化。而网络经济对传统产业企业文化有什么影响呢,本文试图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是在传统产业企业中造就了一支准IT业从业人员。在近一两年的企业上网工程推动下,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建起了企业自已的网站,虽然这些网站规模不等、水平各异,多数只是一个虚拟主机网站,但是,只要有网站,就要有专、兼职的网站运行、监管人员和网页内容设计制作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多数来自传统产业企业中原来的管理层白领岗位和IT行业转行的专业人员,多是新毕业不久的高学历人才,这些与新技术密切相关的岗位职工往往是企业中令人羡慕的一族,其追求新知识、接受新思潮的主动性往往也会在职工中起到推进作用。

二是拉近了传统产业企与社会的距离。近几年虽然门户网站经营业绩不理想,但政府网、行业管理部门网、社会团体网等专业网越来越普及,过去许多部委信息企业不能及时下达,即便传达下来,也要按级别传达,一般职工很难及时得到,许多职工一辈子守在流水线上,即便对本行业的现状、前景也不了解。现在部委信息、行业动态,只要不是特别的国家机密,普通职工也能及时了解,对参与企业决策、提高民主意识,大有好处。民智是民主的基础,网上信息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相比,往往可以对传统行业反映得更有深度,更具专业特点,因此也更有实用价值。

三是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行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式和经营理念。虽然一些IT专业网站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的计划屡屡受挫,但许多传统产业企业立足于自已的产品或服务,却使电子商务真正开展起来,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传统产业产品更是如此。不少媒体报道过地处边远的农村小厂通过互联网卖出了自已的土特产品。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和经营理念。过去乡镇企业推销员流行一种说法,叫“四千四万” ,就是说干推销要说“千言万语” ,想“千方百计” ,走“千山万水” ,吃“千辛万苦” 等。如今,许多传统行业的推销员学会通过互联网搞销售,他们最推崇的是以新技术为后盾的巧于,而不是一味的苦干。

四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产业职工的择业观。过去,传统产业职工“从一而终” ,一辈子在一个行业以至一个企业中就业的情况比较普遍,网络经济造就一大批准IT行业从业人员的同时,也使职工学习新专业新知识更快了,特别是在年轻人中,职业流动性很大,不仅在企业间流动性大,而且自已专职兼职创业的机会也增多。依托传统产兴办起的服务性行业,如专业的产品经销、运输、广告、咨询业务等,由于有了互联网而降低了创业的资本门槛,使更多的传统产业

职工有机会在职场上问鼎企业主人位置。靠 一 台电脑,一两个员工起家创天下的小企业比任何时候都多。

如此等等。

网络经济对传统行业企业文化的影响尽管刚见端倪,但其影响之深刻,不容忽视。上述现象有待进行更深入全面地调查以判断其对传统产业发展的全面影响,本文仅仓促提出一些皮毛,以抛砖引玉。

第五篇:我国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分析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本文从民营经济在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并从民营经济的产业发展前景进一步阐明民营经济将是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贡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当前来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是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结构是在总体各组成部分的此消彼长中发生变化、实现调整的,其调整的速度应取决于其中贡献最大,变化最快、发展势头最强劲、效率最高的那部分。笔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要实现三次产业间的合理、优化,需要寻找这样一个突破口,它必须具有:带动面儿广、运转效率高、发展前景好并符合改革和经济社会进步内在要求等特点,这一突破口应是民营经济。

第一,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优于整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因此它会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没有不统一的认识,国家对民营经济更没系统的统计,出于统计分析资料可得性需要,本文采用的口径也不尽相同。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说明民营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贡献。从从业人员的构成看:

表11993年>2005年全国及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构成产业分布表(%)

资料来源:1994—2006年统计年鉴

从1993年到2005年我国就业人员总增长率为13.50% ,而个体私营就业人员的总增长率为238.10%,说明个私经济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上表表明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远远优于全国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尽管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占到近60%,而全国该比重为30.6%。单从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的变化看,其变化趋势越来越趋于合理:第一产业过低的比重(1.08%)呈提高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过高的比重(76.99%)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重有升。可以说 如果没有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贡献,我国整体的产业构成可能更加不合理。从产值构成来看:

表2全国私营企业产值的产业结构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张厚义论文《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部分的私营经济其产业分布结构要明显地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到2004年其

一、

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为:1.84%、34.30%、63.86%,产值比重呈三二一的顺序分布;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15.2%、52.9%、31.9%,产值比重呈二三一的顺序分布。私营经济所呈现出的产业分布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一布局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带动力量,促使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优化程度越高。可以看出,无论是产值的产业分布还是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都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更接近,更一致,更相吻合。因此,虽然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布局不合理,但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作用,可以肯定的说我国的产业结构还达不到当前的程度,会更落后,更不合理。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产业结构发挥作用,带动整体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民营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及发展前景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分类和数据,

整理资料如下:

表3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外商投资、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构成表

上表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4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合并统计,没有分开统计,因此只能计算出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合计的比重为57.64%(2003年及以前是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分开统计的,本文中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归到民营经济的范围)。从表中资料看到,在工业企业产值构成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虽然仍旧最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57.03%下降到2004年的42.36%。而外商与民营经济的产值构成随着国有成分的下降在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55.14%,其中民营经济达到38.66%,2004年外商和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7.64%。另外,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303.94万人,其中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3225.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66%,如果按宽口径的民营经济(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来计算这一比例高达76.07%。随着更多的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成分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逐渐上升到决定地位,对工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产业中除了工业,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筑业,下面分析民营经济对建筑业的贡献。表4分类型的建筑业增加值及从业人员分布表

以上资料根据有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整理得到,2004年分类有所变化,因此整理不出以后年份的分类型的资料,所以产值资料只能到2003年。

上表资料表明,国有经济在建筑业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66.3%下降到2003年的24.2%,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55.0%下降到2005年的17.8%;与国有经济变化趋势相反,民营经济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33.28%上升到2003年的75.15%,从业人员比重由44.64%上升到2005年的81.80%。这充分表明,到2003年,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在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显示出了主导的地位或即将成为主导的趋势,对第二产业内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较量、整合、改革起到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随着国有企业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我们可以肯定在第二产业内,民营经济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会继续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使第二产业内部各成分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促使各个行业更注重质量的提升,更注重自身竞争力的增强,从而实现效益型增长。因此民营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是提升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集约型内涵,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这正是我们对第二产业进行调整的目标。

第三,民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和发展前景分析。到目前为止民营经济还没有或很少进入的领域有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等领域,因此,本文对第三产业中能够得到数据的,也是民营经济分布最多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进行分析,从中说明民营经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及在第三产业内的发展空间。分析从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两方面展开(以下分析资料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首先,对批发业进行分析:到2005年限额以上批发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5.81%、3.66%、60.52%,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7.79%;在营业总收入方面的比重分别为:30.63%、6.82%、62.55%,私营经济营业收入比重为17.25%。限额以上零售业,到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2.96%、5.14%、81.90%,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24.57%;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9.00%、

6.88%、84.12%,私营经济营业收入就占25.72%。限额以上餐饮业, 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6.52%、17.97%、75.51%,私营经济这

一比重为45.14% ;在营业收入方面所占比重分别为:4.25%、19.48%、 76.27%,私营经济营业收入就占45.64%。可以看出,在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领域,不论是吸纳就业,还是创造财富,民营经济都占有绝对比重。随着非公有制36条的贯彻事实(落实),过去不对民营经济开放的领域,如电信、电力、石油、航空、铁路及公共卫生、国防等领域已经开始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不久的将来民营经济将与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展开竞争,打破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向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肯定,在第三产业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要大于第二产业,随着民营科技产业的不断发展,民营经济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我国第三产业实现质与量的飞跃,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使我国的整体产业布局向着合理的目标前进。

不仅在第

二、第三产业中的一些领域民营经济以成主力军,在第一产业民营经济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其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进军,民营经济对提升第一产业的层次、品质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年份

[2]保育钧:中国民营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黄孟复:“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性的变化将继续进行

[4]黄文忠:民营经济是个科学的概念

[5]张德铜:民营经济的特征分析与发展对策

[6]史忠良:产业经济学

[7]冯秀恳:论民营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脱贫攻坚强化党建引领下一篇:铜仁市碧江区详细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