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培育

2022-11-01

第一篇: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培育

某某县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jsp

***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2012年4月19日,***隆重成立社会组织党工委,标准着该县社会组织掀开健康快速发展新篇章。

因势利导,机制创新促突破

近年以来,***各种社会组织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012年3月底,该县在县民政局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共有60家,其中民办非企业27家,从业人数640人;专业型社会团体15家,行业型社会团体18家,两者从业人数1255人。但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却存在覆盖面窄、机制不畅、活动单一等突出问题,客观上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借鉴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成功经验,在紧扣“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特色”主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模式,成立了中共***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社会组织工委是***委的派出机构,与县民政局合署办公,工委书记由县民政局局长***兼任,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党办主任等职位均有专职人员担任,机构设置健全。

社会组织工委负责领导、指导和协调全县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研究,指导社会组织开展党的宣传、教育、组织、纪检、统战和群众工作等,做好党员教育培训、管理服务和发展党员工作,履行同级党组织应履行的其他职责。

- 1

机制);两监督(实行社会组织注册登记监督和党务监督相结合)。成立党建工作指导站,是成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站,制定出台了《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管理办法》和《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职责》,抽调相关人员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并对其进行了专项业务培训,派驻到各社会组织指导开展党建工作。目前,全县选派的3名“第一书记”、16名党建指导员正在组织岗位上努力工作。

激发活力,措施创新促发展

***三措并举,在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服务会员群众、助力发展等三个方面大胆创新,凝聚组织活力,激发发展活动,推动了全县社会组织健康和谐发展。

文化引领是建设和谐社会组织的永恒主题,该县围绕满足会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强化社会组织软实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业务技能培训竞赛活动、主题实践活动,规范会员群众的工作准则、从业标准,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有为的行业新风。

服务会员群众是社会组织工委及下属党组织的首要责任,***采取技能培训、联系就业、大病救助、救济扶贫等主要措施,心贴心、面对面为会员群众服务,为他们解忧。该县人社局牵头成立“***家政服务协会”,于今年8月成立党组织后,提出打造**地区第一品牌的发展目标。由该家政服务协会主办的第一期服务培训班,参训人数达189人,培训结束后成绩合格的正式家政人员30余名已赴北京就业。

助力发展是社会组织党建的第一要务,全县60余家社会组织党组织,发挥组织能动性,调动会员积极性,全心谋

- 34 -

第二篇:如何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如何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各章节辅导

同学们:

欢迎大家学习掌握“社区社会组织”方面的知识。本课程内容,围绕什么是社区社会组织,重点发展哪些社区社会组织,怎样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等基本问题进行讲解,具体分为以下六个问题。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有:(1)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及重要意义;(2)培育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的操作思路;(3)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及其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业主组织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的操作思路;(4)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和面向社区的民办社工机构的操作思路;(5)完善法规政策,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操作要点;(6)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成长的操作要点等等。

一、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类型。因此,要理解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就应该对社会组织的含义有一个概括性了解。

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社会组织包括人类社会的一切组织。从狭义上理解社会组织仅仅是指民间力量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也可通俗地称之为“民间组织”。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所界定的社会组织,其范围明显小于西方国家所谓“第三部门”或“非政府非营利组织”(NGO)范畴,一般不包括居(村)委会,不包括参加政协的各人民团体和工青妇组织,更不包括事业单位,基本上等于党建领域常说的“新社会组织”。

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划分,社会组织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其中,社会团体主要指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基金会是指对自愿捐赠的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属于社会团体法人。

如果按照主要功能划分,可以把社会组织大致划分为: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等。这种划分具有相对性。

如果按照活动地域范围(级别)划分,有全国性社会组织、省市级社会组织、基层社会组织(如区县或街道社区层次的社会组织)等等。

(二)社区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关于社区社会组织,并无严格界定。我们认为,它主要是指由社区成员举办,主要在社区范围内活动,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基本宗旨的社会组织,也可以通俗称之为社区民间组织。它属于基层社会组织范畴,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所说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社区社会团体、社区基金会和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社区业主组织等等。社区业主组织主要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组成的组织,包括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和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会的执行机构。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标准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分类。如果按照政府主管部门的划分,可以把社区社会组织划分为:社区社会团体、社区基金会、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社区业主组织等等。

如果按照登记和备案标准划分,可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履行了登记手续)、备案型社会组织(履行了备案手续但未履行登记手续)、未登记未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

如果按照主要功能划分,可以把社区社会组织大致区分为:社区服务类、权益维护类等等类型,当然,这种划分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因为绝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都同时具有一定的社区服务和权益维护功能。

(三)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的社区民间组织尽管还处在成长初期,但这些社区社会组织程度不同地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或者义务巡逻协助维护社区秩序,或者参与调解民间纠纷,或者开展扶贫帮困,或者自娱自乐同时推动社区文化繁荣。已经显露的端倪表明,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工作或者社区治理服务的重要力量。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一是有助于推进社区群众性自治,增强社区凝聚力。可以将社区群众性自治空间从社区内单一的地缘群体例如居委会、居民小组、邻里、楼院等拓展到社区内的趣缘群体、志缘群体、利益群体等多类群体;可以将社区群众性自治内容拓展到社会公共生活的诸多领域;可以引导居民群众以理性有序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行使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有可能推动社区群众性自治逐步进入以居民委员会为载体的居民自治,以业主组织为载体的业主自治,以社区民间组织为主要载体的社团自治同时并存、互联互动、功能互补的历史新阶段。

二是有利于满足社区成员的多元化需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城市社区成员的构成越来越复杂,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而要解决社区各类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仅仅依靠政府和居民委员会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三是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优化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有限政府”,需要各类社会组织包括社区社会组织来承接过去由政府包揽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需要社会组织提供多种社区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才能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组织服务于社区的作用越大,越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

总之,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协同力量。理解这一点,还需要清楚:在社区治理服务体系中,社区社会组织不能替代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功能,不能替代基层政府组织的主导功能,不能替代居委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要协同这些组织发挥作用。

二、重点培育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种类繁多,功能千差万别。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该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其中包括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

(一)大力培育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

天津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发源地。1989年,和平区新兴街道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20多年来,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社区治理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包括天津市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数量还不算多,所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还不算高。二是年龄构成偏高,主要以中老年居民尤其是以退休老人为主,这虽然有利于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但与中青年居民占一半以上的人口结构很不一致。三是文化构成相对偏低,有专业技能或一技之长的志愿者较少。

有鉴于此,应该至少通过以下途径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优化社区志愿者结构。一是动员社区居民中的共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积极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这不仅可以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而且对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我们发展和优化社区志愿者组织提供了机遇。

二是动员社区居民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参加社区志愿者队伍。这对于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要注意用其所长,尽量使他们能够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自身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要注意负担适量,不要让他们感觉到活动太多,负担太重。

三是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社区服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服务技能,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是引导社区青年居民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同时吸引青年志愿者组织进一步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可以通过共建共享将社区作为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社区服务基地或教学实习基地。

(二)积极培育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

此处所谓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以慈善救助为主要职能的社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等。培育发展这类社区社会组织对于解决社区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国家鼓励、社会参与、民间自愿的方针,大力培育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要建立健全社区慈善组织网络。城区和街道社区都有必要建立健全慈善协会(或者分会),并依托社区实施慈善救助项目。要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项目资助等方式给予基层慈善组织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必要支持,同时推动基层慈善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自律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公信力。要强化社区成员的慈善意识,大力宣传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活动。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参与社区慈善活动,回报社会的自觉性。要推动社区慈善捐赠活动多样化、经常化。例如,开发和实施农民工救助、孤儿救助、扶残救助、安老救助、医疗救助等项目,建立经常性小额募捐机制,为普通人广泛参与社区慈善活动提供平台。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探索推动慈善超市向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变也是培育发展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许多地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社会捐助模式,建立了面向低保户和低收入家庭低价销售或免费发放社会捐赠物品的救助点——“慈善超市”。低保户或其他贫困人口可以采用凭券、凭卡领物等方式自由挑选所需要的物品,类似于顾客在普通超市购物。这种救助方式与传统救助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目前,许多社区慈善超市的性质还不够明确,运作还不够规范,大都由社区工作人员经管。我们认为,应该促使其向民办非企业单位转变。为此,应该履行必要的登记手续;应该借鉴商业超市的经营经验,实行成本核算,专业化管理;应该鼓励公益性社会团体兴办社区慈善超市,也可以依托普通超市建立社区慈善超市,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

(三)着力培育为重点人群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

在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慈善救助类社区社会组织中,包含着一大批为重点人群服务的组织,例如,主要为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优抚对象、外来人口服务的组织。积极扶持和优先发展这一类社区社会组织,对于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促进社区治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培育社区老龄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老年人社会团体,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社区为老服务机构等等,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要积极培育社区残疾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残疾人协会,帮助基层政府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残疾人服务工作。要重视发展社区未成年人服务组织,建立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团体,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

由于社区业主组织(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业主委员会)尚未纳入民政部门管理的社会组织范围,因此,关于社区业主组织是否属于社区社会组织,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广泛存在于城市社区的业主组织应该属于社区社会组织的一种类型,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社区业主自治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群众性自治的新增长点之一。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使其成为社区治理服务的重要积极力量,已经成为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服务的一项突出任务。

在培育发展社区业主组织方面,一是要推动应建而未建业主组织的社区,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社区业主组织,实现“应建尽建”。

二是根据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的基本精神,借鉴村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组织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某些规定,制定社区业主组织章程。其中,明确业主大会是业主委员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业主代表会讨论决定业主大会授权的事项;业主委员会成员由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会选举产生,并对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负责;业主大会或业主代表会可以行使罢免业主委员会成员的职权。并且规定对于未经合法授权以业主委员会名义实施的给业主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社区业主可以主张对负责人和具体行为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要求,以避免业主委员会成员滥用全体业主赋予的权利,损害业主利益。

三是发挥社区业主组织在物业管理过程中的法定职能。其中包括:代表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实施管理规约,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配合公安机关,并与居民委员会协作,共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社会治安;配合相关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支持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等等。

四是逐步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业主组织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按照相关法规政策规定,社区居委会指导、支持、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大会及其业主委员会选聘、解聘、监督、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因此,社区居委会要指导和帮助社区业主建立健全业主大会(业主代表会)及其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予以支持。要提倡社区居委会成员和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居民代表和业主代表交叉任职。要建立健全“四方”协调机制(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推动形成社区治理服务的整体合力。

四、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和面向社区的民办社工机构

(一)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

此处所谓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主要是指以繁荣社区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主要职能的社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许多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的“草根型”社区居民文化团队,他们一方面自我服务,自娱自乐;另一方面服务群众,快乐他人,在社区服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培育发展这类社区社会组织,对于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发展壮大基层群众性文化指导员、体育指导员队伍。要鼓励有文艺专长和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群众性文化指导员,辅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鼓励有体育专长和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群众性体育指导员,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对广大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指导,使其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并且负责健康测定、体质测评等等。为了充分发挥群众性文体指导员的作用,要按照文化体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者授予社会文化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称号。有条件的街镇还可以成立群众性文化体育指导中心,作为群众性文化体育指导员的活动基地。

(二)扶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者简称“民办社工机构”,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类型。扶持发展面向社区的民办社工机构,并且增强其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功能,有助于提升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其一,帮助举办者解决成立登记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可以适当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对成立初期且承担社区服务工作的民办社工机构,基层政府组织和居民委员会都应该尽可能在服务场所、启动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降低其日常运行成本。

其二,制定出台专门政策措施,以购买服务、项目资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地方政府支持民办社工机构的运行机制,切实将现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不能、不便或做不好而居民群众又迫切需要、必须完成的社会服务特别是社区服务工作委托给民办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承担。

其三,按照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推进民办社工机构专业化。要求民办社工机构发起人中,至少有一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至少有两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专职工作人员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在民政部门登记。

五、完善法规政策,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总的来说,我国和我市的社区社会组织还处在成长初期,自身发育程度较低,自主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能力较弱,既存在培育发展不足问题,又存在监督管理不够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措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一)改进登记和备案制度,继续实施“两条腿”走路 1.适当降低登记门槛,促使社区社会组织获取法人资格

履行登记手续是社区社会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和法人资格的首要环节,也是他们接受政府资助、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的前提条件。但是,我国多数地区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设置的登记门槛过高,制约着各类社会力量和居民群众兴办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制约着社区社会组织获取法人资格,阻碍着社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培育发展和功能发挥。

有鉴于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优化社区社会组织成立登记条件和登记手续。首先,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凡成立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不再需要确定业务主管单位,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其次,借鉴某些地区的成功经验,适当降低社区社会组织成立登记条件。例如,简化登记程序、登记材料、登记公示;免收登记费、公告费、独立场所使用权证明、本社区户籍的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身份证明;降低资金门槛、会员数量门槛、办公场所门槛;应该允许多个社区社会团体利用同一场所合署办公,允许若干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不影响业务正常开展的情况下,申请登记在同一活动场所,或与同一社区的社会团体使用同一活动场所。

2.完善备案制度,促进社区社会团体更加规范

所谓“备案”主要是指对于那些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团体,经居民委员会初审(或审查同意),报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备案或者再报民政部门备案,即可依照章程开展业务活动。应该说,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社区社会团体实行登记和备案双轨制,亦即对于具备登记条件的准予登记,对于不具备登记条件但具有积极作用的予以备案,符合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社区社会组织的客观实际,具有积极意义。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备案制度,促进社区社会团体更加规范。

其一,规范备案程序。不妨要求社区社会团体履行备案手续先经居民委员会初审,报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备案或审查同意,再报民政部门备案。凡民政部门同意备案的,由民政部门颁发备案证书,不收取费用,可在街道(镇)社区范围内公告。并且要对备案有效期作出规定,一般不超过三年。有效期满后,可根据实际情况,或者履行登记手续获取法人资格,或者继续予以备案。 其二,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条件。例如,要求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应该有规范的名称、会员数量、业务范围、活动场所、组织章程等必要条件。可以无注册资金、无专职人员、无专用办公住所,但应该有办公活动地点。其办公活动地点可以是社区活动场所,也可以是会员家庭房屋。还应该有组织章程和会员名单等基本资料。

(二)改革限制性政策,释放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能量

我国以往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相关规定,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设置了若干限制性条款。例如,不允许社会团体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不允许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分支机构;不允许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成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等。这些规定实际上遵循的是“非竞争管理”原则,从而意味着已获合法身份的社会组织事实上处于某种垄断地位,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下,一方面,现有社会组织往往会失去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另一方面,新组织难以产生。这些规定主要考虑的是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方便,主要考虑的是管控而非培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因此,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应该探索改革“非竞争管理”以及“限制分支机构”等政策规定,允许基层社会团体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允许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允许在城区、街道社区地域内成立业务范围相同、相近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允许“民非办民非”(民办非企业单位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允许外来人口和非本社区居民在本社区举办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社区治理服务。

根据居委会组织法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法规精神,社区居民委员会可以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必须利用非国有资产才符合政策规定。居民委员会利用自有资产,或其他非国有资产,乃至借贷资金举办直接服务于社区成员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例如在老旧居民区举办社区物业服务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既符合政策规定,又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成长

(一)探索建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大都规模过小,实力单薄,骨干成员交叉重叠,很难单独承接政府资助或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也很难单独在社区治理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有鉴于此,不妨探索建立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分会),整合基层社会组织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我们认为,街道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可以由街道辖区内各类社会组织自愿组成,既可以包括团体会员,又可以包括个人会员;既可以吸纳社区社会组织,又应该吸纳坐落在本辖区的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社会组织;既可以包括本辖区的社会团体,又可以包括本辖区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街道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应当履行成立登记手续,获取社团法人资格,以利于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和接受政府资助。街道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应当设立专职工作岗位,可以招聘具有任职资格的社会工作者负责日常事务。

社区(居民委员会)层次的社会组织联合会,既可以作为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分会,也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履行登记手续,获取社会团体法人资格。这样的社团法人依然可以作为团体会员加入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

(二)加大扶持力度

其一,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资助制度,增强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资助是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要措施,而且由于社区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质,政府购买这些组织的公益性服务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各地城市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和实施面向社区社会组织的项目资助和购买公共服务政策,吸引和扶持社区社会组织更多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一是公开招标。招标方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参与投标,并择优选择中标人的一种招标方式。二是邀请招标。也称为有限竞争招标,招标人向三个以上的潜在投标人发出投标邀请(未被邀请者无权参加投标),并从中选定中标者的招标方式。三是竞争性谈判。是直接邀请三家以上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的方式。四是单一来源采购:是指采购方向特定的一个供应商采购的一种政府采购方式。这四种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具有各自的条件和要求。

其二,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提供活动条件。各基层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应该在社区服务中心(站)等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中,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并配备相应的活动设备。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可以将社区服务中心(站)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的一部分服务场所、服务项目委托给相应的社区社会组织运营,促使他们在基层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这样做也有利于减轻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负担。

(三)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促进良性互动

一是要加强和改进基层政府组织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注重在符合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社区党组织领导;提倡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与该团体(组织)的党支部(或党小组)负责人交叉任职,发挥共产党员在社区社会组织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要探索社区居民委员会指导监督社区社会组织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方法。例如,提倡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业主委员会成员、社区居民代表和业主代表交叉任职,以增强协调力度,促进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互利双赢。 总之,要指导和帮助社区社会组织着重在“社区成员所需,社会组织所能,市场经济所缺,党和政府希望解决而又力所不及”的社区工作领域开展服务项目,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基层政府组织、居民委员会和社区社会组织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第三篇:组织:**“三驾马车”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水绿党旗红

智汇产业兴

——**“三驾马车”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近年来,**县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全面强化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在建强书记雁阵、创新组织模式、激发创业活力上聚力用力,探索书记雁阵计划、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乡村微创园等特色做法,全面建强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一村三书记,构建“一体两翼”的领航雁阵。立足激发内生动力、统筹部门资源、用活乡贤力量,着力构建以村社党组织书记为主力,第一书记和名誉书记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书记方阵,建强乡村振兴领头雁,汇聚乡村振兴最大合力。三类书记联用,搭建脱贫攻坚一线“雁阵”。拓宽选人视野,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致富能力强、群众工作能力强的“一好双强”标准,通过公开选任、跨区联任、选派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等方式,系统调优村党组织书记43名。根据各村经济薄弱、软弱涣散等不同情况,围绕“优势互补、统筹联用、长远储备”的总体导向,从各单位优秀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56名,从能人乡贤、达人创客中聘请名誉书记33名,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全县28个脱贫重点村全部实现“一村三书记”。探索试岗交流、积分管理等机制,注重发挥三类书记本身特长和资源禀赋,推动有效互补、高效契合。三级主体联培,激活脱贫攻坚智力“支撑”。统筹县级、单位、镇村培训平台,结合三类书记不同特点,坚

持一体化培、联动化育,全面提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县级实施“示范+轮训+讲坛”培养模式,举办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4个示范培训班,开展集中轮训6轮,举办“强基富民”书记论坛32期,推动村书记系统提升能力、开拓视野、比学互鉴。依托部门单位资源,实施岗位锻炼专业提升计划,组织5批70多名三类书记到扶贫办、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开展“跟班学习”,邀请专家教授、专业干部、科技工作者担任联系导师,提升发展项目、推动脱贫的专业能力。乡镇党委建立季度考核点评机制,每年开展一次“创业富村”竞赛,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了解情况、会办难题、推进项目,在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中锤炼三类书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方资源联享,汇聚脱贫攻坚动力“引擎”。“一村一策”制定脱贫攻坚三年规划,“因人制宜”建立工作责任清单,实现精准施策、人人有责。以党组织书记“威信高、能力强、情况熟”为基础,精准摸清村情、深入发动群众;以第一书记“文化高、思路广、资源多”为支撑,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以名誉书记“资金足、视野宽、头脑活”为动力,盘活资产资源、培育富民产业。按照“资源互补、产业互建、党群互联”原则,建立“党建+产业+贫困户”模式,组织发动贫困群众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设备入股等形式,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扶贫政策、资源、项目的精准下沉,三类书记累计争取资金4800多万元,兴办民生实

事270余件,培育集体领富、书记带富、党员和能人致富创业项目221个,带动31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支部聚能人,搭建撬动振兴的人才基地。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工作方案》,打破行政村区划和党员隶属关系限制,在全县11个乡镇创新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通过区域性覆盖、领航式培养、多元化发力,着力加强政治引领、促进人才交流、助力乡村振兴。统一管理聚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隶属各乡镇党委直属管理,由乡镇党委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兼任支部书记,吸收在外创业就业能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优秀大学毕业生、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6类群体中的能人党员加入,尤其注重吸纳40周岁以下、学历高、懂技术、有担当的青年党员。目前,各支部共吸纳能人党员51名,平均年龄36.7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54%,80%有创业项目。党支部还注重“以能人引能人,以能人带能人”加强政治吸纳,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原则,遴选思想好、能致富、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通过个人自荐、民主推选、组织考察、跟踪培养等方式,每年每个支部在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1—2名,积极分子保持在15名以上。规范制度强引领。人才党支部建立“1+3+X”制度体系,“1”即党支部规范运行一本通及工作纪实手册,“3”即党支部《吸纳党员管理制度》《输送党员规范化细则》《党员助力“乡村振兴”积分管理》三项制度,“X”即各支部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制度机制,搭建学习、展示、议事“三大平台”,围绕“政治引领”“人才交流”“推动振兴”三个重点,每年举办一期培训班,每季度组织一次宣讲会,每月举办一次恳谈会,着力增强支部活力。放大效应促振兴。广泛开展“

1+1”联系产业基地、“1

+

1010””联系优秀人才“双联”活动,辐射乡土人才实训基地、特色产业实境课堂示范点等人才集中地33个个,常态化联系各类人才2500多人,将各类人才有效汇聚起来。党支部大力推广“支部+合作社+农户

“”“支支部+电商+农户”等模式,实行支部抓产业、产业连党员、党员带农户,及时输送3333名有产业有专长有实力名有产业有专长有实力、、党性强素质强责任强“三有三强”人才到村任职,帮助产业发展壮大引进资金310万元,成立农村经济组织59个,发展创业项目9292个个,人才党支部推动乡村振兴的正效应得到初步显现。

兴村有载体,创设推动发展的微型创园。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富带富功能,注重激发“带动产业振兴、带领农民致富”双带型产业人才活力,按照“组织搭台、能人领路、产业唱戏”的总体思路,探索建设乡村微创园,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系统提升农村发展“造血功能”。优质组织资源集成化入驻,打造村级微型孵化器。按照“产业相关、区域联享、镇建村用”的模式,围绕绿色生态产业链,构建微型的村级众创空间,布点建设32个“党建+生态”乡村微创园,辐射全县所有行政村。突出“小、精、活”,强化整体规划和特色布局,集成生态光伏厂房、电商服务中心、微智能办公区等标准化模块,并按照产业发展方向,自主建设冷链储运中心、一体化烘干中心、品牌设计管理中心等特色附属设施。统筹优质创业资源,通过乡

村振兴人才党支部、“绿领人才”工作室、县创业导师团等服务型、孵化型资源率先进驻,吸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乡土电商等“绿色产业”微创型企业和本土创客落户,提高创业成功率。创新创业人才集群化引育,激发归雁返乡回流潮。实施“引凤还巢”工程,出台引导人才回流“5+3”政策体系,设立2000万元小微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池,在注册登记、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6个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提升返乡创业吸引力。打好“亲情、友情、乡情”三张牌,发挥驻上海、杭州等地驻外流动党组织桥梁作用,广泛开展“热爱家乡、奉献家乡”大讨论、一封信、金点子等系列活动,举办“乡情产业游”“凤还巢鹊桥会”“振兴家乡恳谈会”160多场,陆续引导1300名在外能人回乡创业。改变传统集中式、零散式、灌输式培训模式,建立“县级科创园+镇级实训基地+村级实境课堂”三级创业培训体系,推行创业人员点单、培训平台下单机制,实现常态化精准化培育,提高创业培训实效。领富带富成效集散式辐射,带动乡村振兴加速度。强化绿领人才作用,选聘经济薄弱村名誉“村书记”“村主任”33名,担任村集体经济发展“智囊团”,提高农村发展活力。按照微创园发展程度,建立初创型、托管型、成熟型三种运营模式,管理主体逐步由村级党组织向绿领人才和专业机构过渡,鼓励贫困家庭通过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搭车发展,最终形成“集体参股、农民分红、自主运行”的管理模式。目前李集镇新民村、三口镇何庄村、张店镇小圈村等

5家微创园已形成品牌样板效应,全县微创园共吸纳创业项目272个,发展稻渔种养、优质葡萄、花卉苗木等规模化特色产业25个,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100万元,吸纳周边3500多名农民就业,人均增加收入1.2万元左右。

第四篇:  2020党建引领城市社会治理汇报

2020党建引领城市社会治理汇报

汇报一

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不懈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针对城市基层党建面对的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太原市迎泽区坚持“四个导向”,统筹“服务资源、力量、机制、重心、信息”五个要素,打出下沉一线“组合拳”,推动构建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坚持问题导向

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治理,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始终牵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

党建引领是汇聚各方力量的现实需要。新形势下,新阶层、新群体不断涌现,传统领域与新兴业态相互交织,社区居民群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治理的重心向基层社会转移,汇聚和整合各方力量,促进齐抓共治,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建“龙头”作用。

党建引领是化解风险矛盾的现实需要。当前,经济社会处于深刻转型与变革期,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利益格局、矛盾纠纷更加多维化,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化解风险隐患和促进各方利益协调,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建统筹作用。

党建引领是满足群众期盼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群众对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品质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需要不断增强。群众反映问题渠道更加多元,舆情发酵扩散更快。满足多元价值需求,促进社会文明法治,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建主导作用。

党建引领是创新突发事件解决方式的现实需要。面对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的趋势,深化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不断巩固基层党建工作的“网上阵地”,彰显“网上党支部”功能,始终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建创新作用。

坚持目标导向

新时代对城市基层治理提出更多新要求。实践证明,把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让基层党组织“说得上话、插得上手、使得上劲”,才能更好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取得实效。

有利于服务资源有机整合。迎泽区在街道社区大力推行“五约”(商约、签约、亮约、履约、评约)工作法,组织社区党组织与513家驻地单位、企业签订共建协议,确定900多个共享项目,涵盖场所开放、抢险救灾、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各个方面。

有利于服务力量深入一线。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迎泽区的763名网格长、86名第一书记和街巷长、6218名在职党员、360名党代表、258名“小巷管家”深入社区一线,上门服务居民17600余次,排查安全隐患234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2200余次,实现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

有利于服务机制关口前移。迎泽区建立区直机关受理街道社区事务联系人制度,将56个区直机关承担办理街道社区事务联系人的姓名、职务、电话、邮箱、微信号和本单位受理事项等内容编印成册,下发至街道社区。街道社区遇到问题有专人咨询,遇到困难有专人帮办,全力推动机关服务关口前移。

有利于服务重心稳步下移。我们认真探索基层治理新方式,在街镇成立“五办两中心一站”,将长期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干部选派到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站具体负责,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全面加强基层工作力量。

有利于服务信息公开透明。我们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拓展党建服务阵地,开发“迎泽群工”APP,设立基层党建、事项反映、民事代办等12个板块,实现了“一端受理、一网联通、四级联动、限时办结、跟踪反馈”多种功能。自上线以来,累计受理居民群众反映事项255.5万余件,群众满意度高达99.81%。

坚持创新导向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子,基本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积极探索“小网格”“大党建”,逐步实现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健全完善“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六级组织体系,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真正推动党建向楼栋延伸、向末梢扩展,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为街道社区赋能减负。

积极探索“业委会”“大党委”,逐步实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我们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吸纳254名驻地单位和新兴领域党组织负责人兼任街道党工委或社区党组织委员。探索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社会组织、驻地单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

积极探索“红色物业”治理新模式,逐步实现居民吹哨、物业报到。我们通过“党建+物业”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业委会党支部,建立“红色物业”城市治理新模式。目前已在无物业小区成立53个业委会、15个业委会党支部,形成党建引领作用明显、行业监管更加完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人居环境舒适和谐的治理新局面。

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逐步实现服务吹哨、云端报到。我们通过“迎泽群工”“智慧迎泽”等平台,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信息公开、议事协商和投票表决等运转机制,让工作透明可查。疫情防控期间,依托“智慧迎泽”平台,“面对面、键对键”地让社区居民群众第一时间了解疫情防控动态,实现疫情防控“线上线下”全覆盖,凝聚起群防群控战“疫”强大合力。

坚持过程导向

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需要更多新路径。要把握好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推动互促互进、共同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处理好党的领导与社会共治的关系。我们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调动社区党员和辖区单位在塑造共识、搭建联动载体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时,要善于以党建带动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治理。

处理好组织群众与服务群众的关系。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坚持群众需求导向,从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情做起,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处理好刚性制度和柔性管理的关系。我们强化制度机制保障,推动基层党建制度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有机衔接,使基层党组织自觉落实基层社会治理责任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夯实基层善治基础,实现柔性治理,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

汇报二

xx区严格按照xx市委组织部“996”城市基层党建精准导航模式,推深做实“‘五心’聚力、‘红色’联盟,精致xx、品质xx”建设,为推动x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绘就创新发展“新蓝图”。区委常委会认真研究有关文件精神,专题听取汇报,提出贯彻落实意见。针对常委会指出全区党建品牌没有亮度、区委一线指挥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区委组织部精心研究制定“五心”工程及两个配套文件,细化75项重点任务,为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结合半年考核,采取实地观摩和听取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对8个街道城市基层党建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召开2020年上半年工作考核集体约谈暨重点工作推进会,排名靠后的5家单位和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的3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作表态发言,进一步统一思想、找准问题、剖析根源、细化举措、破解问题。

坚持完善组织体系为重点,构建党建联盟“共同体”。牢固树立“全域党建”理念,积极整合辖区各类优质资源,实现“握指成拳”的聚合效应。区委履行第一责任,成立大学生“双创”联合党委,打造“云创大学城平台”。与驻区省市单位、科研院所等24家党组织达成共识,召开全区城市基层党建联盟成立暨联席会议,搭建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融合共建平台,开创“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局面。特别是与省委党校围绕“以党建为引领,加大合作力度”开展深入座谈交流,谋划合作项目,选派8名优秀党建专家深入街道指导开展工作。坚持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抓手,以“三会一课”合开、主题党日联过以及联席会议等形式,常态化联系沟通,推动要事共商、大事共决。与省委党校、西北师大高校等科研院所,共建教学基地、实践基地、服务基地、调研基地。

坚持注重有机融合为突破,打好共建共享“组合拳”。依托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吸纳295名委员,签订共建协议404余份,形成单位联动贯通的组织体系。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75家区直部门与60个社区建立联系包抓制度,签订契约化共建协议,进一步抓实“双报到”“双服务”,解决群众关心的出行、就医、养老、就业等13个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办实事好事11430件,开展志愿服务21404人次。目前,区四大家领导班子建立党支部联系点24个,开展政策宣讲24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26次,列席指导“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12次,讲党课18次,协调解决问题或帮办实事49件。

坚持补齐短板弱项为导向,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构建“街道—社区—片区”三级网格体系,设置三级网格232个,成立网格党支部(党小组)223个,配备网格员3562名,以党建统领网格内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加强阵地建设,在威廉公馆、阳光怡园等13个小区内配建社区办公阵地6235平方米。建成12家高标准区级党群服务中心、31家社区自建党群服务中心和26个党建联系点,保证党员群众享受便利服务。

同时,积极打造“红色物业”,通过发展党员、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探索“党建+物业”模式,目前全区93家物业公司,成立党组织39家,对11家物业公司党支部进行集中授牌,物业公司党组织覆盖率41.9%,建立“党群议事厅”2个,定期召开民主协商会议,推行“五步议事工作法”,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实现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社区。

第五篇:关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几点思考

【内容概要】近年来,我县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但由于我县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还存在总量相对不足、形成模式单

一、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今后要加强和重视发展社会组织的理念建设,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形成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起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组织。

十七大提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组织作为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并列的第三部门,是各类组织中最基本、最广泛、最活跃的一支社会力量,是承接政府、市场、公民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县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社会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延庆县社会组织包括注册登记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未注册登记的草根组织。通过调查统计,从1992年11月7日,县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和县农机安全互助协会正式在县民政局社团办注册登记,成为我县最早注册登记的2个社会组织,截至到2010年8月底,我县在民政局社团办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共计196个,会员数总数54098人,注册资金共计1357.2万元。

(一)社会团体规模与结构状况。

截止到2010年8月底,全县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共计147个,占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总数的75%。其中学术性6个、行业性11个、专业性123个、联合性7个。社会团体注册资金总数495.2万元,会员总数53297人。我县147个社团组织分别挂靠在44个业务主管单位。业务范围涉及法律、工商服务业、教育、科技研究、农业及农村发展等近12个行业,其中农业及农村发展社团组织89家,占社会团体总数的60.5%。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规模与结构状况。

从2000年4月12日,延庆县帝泉老年人服务中心成为我县第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到2010年8月底,全县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共计49个,占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总数的25%。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办资金总数916万元,会员总数754人。业务主管单位涉及民政局、教委、科委、劳动局、体育局、司法局、卫生局、街道办等9个部门。分布在教育、社会服务、法律、农业及农村发展、体育、生态环境、科技研究、卫生、职业及从业者组织等9个行业领域。

(三)草根组织规模与结构状况。

截止到2010年8月底,我县草根组织共计150个,其中社会团体性质131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19个。在街道或乡镇等部门登记备案的80个,占草根组织总数的54%,未进行登记备案的70个,占草根组织总数的46%。草根组织会员总数达到4276人,其中党员1033人,占草根组织会员总数的24%。政府资助资金或接受捐助等形式获得的活动经费36.12万元,主要以开展文体活动、慈善公益和提供社区服务为主。按区域分类,我县草根组织分布在12个乡镇和城区三个街道。12个乡镇共有草根组织96个,千家店镇拥有草根组织最多,为35个,乡镇草根组织会员总数2786人,党员总数462人。城区三个街道共有草根组织54个(香水园街道21个、儒林街道19个、百泉街道14个),城区草根组织会员数1490人,党员总数571人。

二、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社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长,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调处不同阶层群体间利益关系、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一)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经过几年的发展,社会组织服务领域由初期的农业及农村发展拓展到工商服务业、教育科研、慈善公益、卫生保健、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援助等诸多领域。初步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网络体系,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种协会、养老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社会援助,增进社会福利,促进了社会公平;诸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增加劳动者技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社会支持,等等。如县计生协会累计发放小额贴息贷款7449.645万元,帮助4670家独生子女家庭脱贫致富。社会组织的存在有效地弥补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不足,市场资源配臵不到位的缺陷。此外,公民通过志愿参与以无偿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特征的各种社会组织,有效地促使全社会形成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和人民群众社会价值理性的回归,培养了公民社会意识,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组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增强。 社会组织能够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有效地帮助政府、市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首先,促进就业。我县有20多家民办培训学校,在培训劳动技能、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解决就业700多人。其次,促进农民增收。我县有农业及农村发展方面的社会组织89家,占社会团体总数的60.5%。这几年中,这些社会组织协助政府,为农民无偿提供农业种植、养殖培训技术,规范农产品价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形式,承担政府放权的一些具体事务,同时也能为企业组织发展提供支持服务。我县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等类型的社会组织,在促进政府与企业沟通协调方面起到桥梁作用,在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和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社会组织服务公民利益诉求能力增强。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取向趋于多元化,对政府现有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中上层群体追求个性化的社会服务,舒适和享受,已经“不差钱”,如看病就医,患者的高需求,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提出挑战,于是医患纠纷逐年增多。其次,弱势群体阶层分享改革成果的诉求不断增强,对政府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单调性及理念的局限性不断提出挑战。事实说明,政府并非“万能”,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参与调处公民利益诉求,矛盾化解。实际上,近年我县各类社会组织在服务公民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据延庆县医学会统计,2009年共发生14起医患纠纷,70%的医患纠纷调处达到了各方满意,有效地化解了医患矛盾,防止问题进一步升级。

三、我县社会组织发展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县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和借鉴社会组织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努力建立符合具有我县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模式。

(一)总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等需求日益增强,并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来承担社会服务管理功能,弥补政府在职能转型过程中提供公共产品不足、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问题。我县注册登记社会组织总数按28.8万的常住人口计算,每万人社会组织数量仅为6.8个,与其他区县或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社会组织数量排名处于下游水平,总量相对不足,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形成模式单一,社会组织社会化程度低。 我县社会组织中,“管办模式”依然是形成模式的主流,政府力量介入成为社会组织创建的一种惯性延续。在我县注册登记的196个社会组织中,55%以上属于官办,其法人代表也大多由行政官员兼任,行政色彩较浓。“政社不分、官民不分”的困局使社会组织运行机制僵化,导致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人民群众诉求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在各区县中排名垫底,其民办非企业单位最能体现“民办”之意,但是其数量最少,与北京市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多于社会团体数量的总体趋势不相一致。

(三)管理侧重约束,培育、扶持机制较弱。 所有社团在向登记管理机关(民政局)申请登记前,必须“经过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业务主管部门”及“登记管理机关”构成当前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由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前,必须在政府相关部门或国家事业单位挂靠,而被挂靠单位既不能从中获益,又必须为挂靠组织的任何问题负全责,无形之中增加了挂靠单位的政治风险。这也是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注册困境”。所以“双重管理”的重心仍偏向于规范和监管社会组织登记行为与日常活动,限制约束机制较强,而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税收优惠、购买公共服务等核心内容很少涉及,造成社会组织发展缓慢、社会组织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四)制约因素繁杂,自身生存发展困难。 资金、场地、人才等因素是当前所有社会组织共同面临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册门槛高。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创建初期必须具备注册资金、固定场所、会员数量等硬件条件,很多社会组织,苦于诸上限制条件而无力成为法定的社会组织,只好“法外生存”。第二,运转经费来源少、无保障。官办社会组织资金状况相对较好。但是,自发的社会组织,因没有政府背景,以及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只能依靠捐赠或寻求政府资助,到处“化缘”,很难维持。此外,社会组织的活动场所和公益活动等必须交税,无营利,还交税,无形中又增加了社会组织的负担。从1992年我县开始有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起,先后有20个社会组织被注销,占非官办注册登记组织的20.7%。第三,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由于社会组织的公益性、非营利性质,在人才引进方面不具吸引力,即使引进了人才,队伍稳定性也较差,导致社会组织不能向社会提供有效的专业性服务,社会组织的专业化也就很难实现。

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几点建议

总的来看,我县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具有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和重视发展社会组织的理念建设,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形成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起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发展。

(一)树立“小政府、大社会”理念,逐步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小政府,大社会”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而社会组织是实现这一个目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要转变政府总揽一切事务的思维模式,调动社会组织这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分担政府事务,发展经济,服务公民利益诉求,调处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公民意识。大力弘扬、宣传组织规范、社会实效好、发挥作用大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先进事迹,鼓励和号召公民自发地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吸引更多社会精英参与社会组织发展,营造社会建设人人有责、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的局面。

(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构建培育社会组织新机制。

建立专项资金,有序“释放”出一部分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通过政府购买、补贴、奖励社会组织服务的具体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探索用社会力量解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不足的问题。政府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时,要降低对社会组织的门槛儿,鼓励草根组织参与项目申报,以此来培育和孵化社会组织。在项目评估审定、资金使用监管、项目成效验收、引入奖惩机制等方面,逐步规范,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培育新机制。

(三)搭建“枢纽型”组织体系,健全社会组织监管机制。

通过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使社会组织与主管行政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逐步把业务主管职能从政府部门剥离出来,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承担起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监管,依法坚决取缔非法社会组织,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活动。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服务为工作切入点,反映社会组织实际问题,解决社会组织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联系和信息沟通,提供服务,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进社会组织的社会化、专业化。

(四)突破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通过“税费减免”,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因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质,因此,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方式:社会组织审计费用由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社会组织活动场所免征税。社会组织接受捐赠数额较大适当缴税。允许社会组织适当收取服务费,维持其正常运转。试行社会组织星级评估机制。从社会组织保障条件、活动能力、社会实效、群众满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评出等级分别给予不同奖励,形成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机制。

(五)服务管理草根组织,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新机制。

草根组织具有“民办”特性,更贴近群众,群众参与积极性更高,生存也更困难,是重点培育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建议在乡镇(街道)成立社会组织服务机构,负责草根组织的备案和指导工作。社区(村)居委会设臵专职人员,负责草根组织服务和管理工作,反映草根组织实际需求,协调解决草根组织资金、场地、人才等实际困难。加快草根组织备案工作。将有条件的草根组织,通过培育引导规范,发展为合法的社会组织,纳入“枢纽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