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后感

2022-08-01

第一篇:毛泽东传读后感3篇

毛泽东传读后感

一条路走到黑

——《毛泽东传》读后感

数学学院2011级创新班110203011王琪序号:116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在一次诺贝尔获奖者的聚会上去采访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问他们觉得一生之中最大收获的是在哪里。是在哪个教室,还是哪个实验室,或者是在哪个老师的课堂上。

一个诺贝尔获奖者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在幼儿园的时候,那个时候学到的东西让他这一生都铭记在心。而这些东西,仅仅是老师说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一件事情就要力争做到最好等简单的话语。

这个说法当时就得到了另外一些与会者的赞同。

如此让人错愕的答案使我牢牢地把这个故事存在了记忆的某个角落。而在读罢《毛泽东传》之后,这个故事又再次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正如那句“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幼儿园里一样”。毛泽东在青少年事情受到的影响,也几乎与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暗合。

当然,对一个人来说,青少年时期对他的影响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想必那诺贝尔获奖者,也只是把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你整个人生这句话换成形象一点的方式说了而已。

1893年12月26日,也就是甲午中日战争快要打响的前几个月,毛泽东出生在了湖南的韶山。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时代成就一批人。一个特殊的时代,毛泽东出生在了一个不算平常的地方。也许

从开始注定毛泽东长大之后绝非泛泛之辈。

韶山既不处于湖南的崇山峻岭中,也不位于平原上。在毛泽东身上,既有山地人的特性:粗陋朴实、反叛精神、绿林好汉的浪漫主义;也有平原人的禀赋:热爱读书、良好的组织能力、关心世事。有种说法是湖南人是中国的普鲁士人,他们好斗、好诅咒人,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大多都有宽宽的前额、深眼窝、红面颊。如果说湖南人的性格糅合了山里粗犷的与城镇里圆滑的本能的话,那么,毛泽东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湖湘子弟。而这种半山半水的性格跟随了毛泽东一辈子。在他的身上既有大胆创新的勇气,也有小心谨慎的个性。也不知是否在毛泽东幼年时躲在被窝里看当时的禁书《水浒传》的时候,有没有期待着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如此这般豪气冲天,意气风发的英雄。

中国自1840年以来就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鲸吞蚕食,但这同时也给了西方的思想涌入中国的机会。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另外一次让我记得的思想大进步,也是出现在秦以前的百家争鸣的时候。虽然这一次有一些被动,但整体来说,它对打破中国封建旧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就出生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候出生了。他要面对的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和一个被西方列强践踏的千疮百孔的国家。深山中的教育仍然是传统的儒家教育法,但涌入的思想也会时不时的进入这崇山峻岭之中。这也使得毛泽东身上在有着新的一部分的时候也有着旧的一部分,虽然和他自身偏执的性格有关系,但不得不承认,在

以后的执政生涯中,心中旧的那部分作怪之时,他也会当心大权旁落起来,即便我们无从考察这种担心是不是由于担心资本主义的反攻和恐怖势力的袭击。

但还好,毛泽东总的还算是一个新的部分占了大多数的人。如若袁世凯一样,身处相同的时代,不思进取,却一直让能使自己当皇帝的“旧心理”作怪,中国不知现在又会是怎么一番景象。

说了时代和地域,接下来要谈及的就是和毛泽东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他的双亲。

毛泽东和他的父亲一直都有很深的矛盾,甚至于我看的毛泽东传就是以毛泽东和他父亲的一次争斗作为开始的。在毛泽东的眼里,他的父亲是一个专断者,一个吝啬鬼,一个封建势力的残余。也不知道是不是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在作祟,总之毛泽东似乎天生就是在和这种专断和独裁在作对。

即便在毛泽东的回忆里,毛泽东也不忘把他的父亲说的一无是处。

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这句话确实没有错。毛泽东一直在反抗专断,但是他反抗专断的原因却不是因为觉得专断不正确,而是他自己无法接受这种让他内心产生反抗的专断。一如书中所提到。毛泽东离开韶山的时候,是为了证明给他父亲看,他可以过的更好。

他确实做到了,他成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的专断者。他在憎恨他的父亲的背后却有一种和他父亲说不清的相似。

另外一个人,就是毛泽东的母亲。

作为家里的长子,毛泽东享受了一切长子的待遇。一家人的关怀全落在他身上的感觉只有他享受过。恰恰与父亲相反,毛泽东和他的母亲的关系确实意外的好。毛泽东母亲身上的善良也感染了毛泽东,两母子一起去参拜佛像(虽然在之后毛泽东渐渐的开始不信佛起来)。毛泽东也愿意把自己的饭分给班上一个吃不起饭的同学。虽然毛泽东一如既往的叛逆,反抗他的父亲,反抗他的教书先生,但是毛泽东从小时候就算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也正是母亲的这一种善良,让毛泽东不至于只知道反抗,甚至于依仗着自己在韶山那个地方还算是比较富裕的身份欺压别的同学。

毛泽东的母亲,像所有伟大的母亲一样,用慈爱感染了自己的孩子。一如毛泽东的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这种善良在毛泽东从军对部下士兵的关心时都还有体现。

毛泽东作为一个有着善心的叛逆者一直成长着。

不过,毛泽东如同所有叛逆者一样,必定是孤独的。在进入东山学堂之时,从进校门开始毛泽东就开始受到了别人的鄙夷。更有甚者想要雇佣毛泽东当他的佣人。毛泽东和外边的世界的人似乎显得格格不入。这种鄙夷和屈辱可能是这个十六岁的孩子第一次体会到,即便在那读书许久之后,毛泽东也仅能和两个人关系较好而已。缺少交流和周围的嘲讽也渐渐形成了他偏执的性格,他接受不了所有和自己观念不和的东西,更甚于在韶山的时候。

甚至于毛泽东认《三国小说》说描绘的都是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这使得每个人都感到震惊。他曾和历史教师去争辩这件事,诅咒

任何同意那位教师观点的同学,甚至用椅子打了一个同学。毛泽东不愿意接受批评,正像他后来在回顾这段学习生活时所承认的那样。如若能客观的看待,这种不肯接受批评的个性直到他自己去世的时候似乎也还存在于他的身上——只要还有任何人认为他说的就是正确的话。

但当时的毛泽东还只是一个学生,《三国演义》事件只能使他在东山的日子更糟。这也使得他从客观上和主观上都坚定了要离开东山的决心。

而之后,毛泽东尝试过去学肥皂制造课程,去考政法学堂和商业中学,但这些都夭折了。毛泽东是爱好读书,却又真真切切的是喜欢历史上那些能征战的认为,读的书也大多是关于军事的。治理国家上边,毛泽东的却缺少了一些理论的经验。

正如开始所说。一个人从小的经历几乎就决定了毛泽东整个人生的历程。他叛逆,自小就开始发对一切他认为不公平的事情;他善良,以前是关心自己的同学,之后是关心自己的下属;他偏执,在东山时是为了一本《三国演义》,在建国后是为了自己的政见不被驳倒;他多疑,从小压迫和同学的鄙夷,又没有几个朋友的他必定会对周围的人都多几个问号。山中长大的他有豪放不羁,也有江南人的柔情。从小就常读军事书籍的他注定会是一个战略上的天才,但缺乏经济学识的他也表明了在经济建设上他会有不足。

由于内因和外因促使我们走下了第一步,那就一条路走到“黑”,也许这和我们今后在人生的路上走下的每一步,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二篇:《毛泽东传》读后感2500字

吴眉

之前就读过《毛泽东文选》,感觉毛泽东的文字既有趣味性又有气魄,和领导人冗长乏味的讲话不同。毛泽东是世界罕见的自己写发言稿的政治人物,这就让人想到他的另一个角色,知识分子。但奇怪的是,毛泽东一生中对知识分子并不亲近,反而没什么好感,近期看《英雄曹操》,曹操势力稳固后,对知识分子讨厌得很,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这帮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议论朝政,挑拨人心,所以政治家都想叫他们闭嘴,乖乖听话,实在不听,就杀一个立立威,这大概是政治家的心病。可对于毛泽东来说,政治家的角色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在《毛泽东传》中,作者反复强调毛25岁在北京做图书管理员时,受知识分子群体冷落的经历。

读传记的好处在于不光听他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怎么想的,对于传记作家来讲,一个人的行为受他的经历影响,不妨大胆想象一下,如果毛泽东在北京大学不是做图书管理员,而是和大他两岁的胡适一样做北大教授,后来的历史会不会改写?毛泽东可能会成为历史家,北大校长,蒋介石政府的教育部长,最后移居台湾,可能最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人不是毛泽东,而是1935年割据西北、拥兵十万的北大毕业生张国焘;又可以设想,如果28岁的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后,得到清廷破格录用,可能孙中山不会在年底就造反,而是励精图治,誓与清廷共存亡。更可以设想,如果洪秀全不是几次三番名落孙山,不能名正言顺的当官,也就不会创立拜上帝教,占领南京过起皇帝瘾,那历史上也就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孙中山了,那时的历史又将是什么样子呢?

但设想终究是设想,要说毛泽东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完全是因为没当上北大教授,至少理由是不充分的。首先要说到毛泽东的性格,大抵说做统帅的人都是粗线条,走在大街上一定不能开着鲜红的保时捷,放着摇滚,戴着鸭舌帽,一手勾一个高中女生,最好是光脚穿凉鞋,腰上用红黑双色绳子挂住西服裤,再从大腿上挂一串钥匙,头发半个月不洗,眼神飘忽而迷离,像梦游患者。毛泽东虽无过之,却有这种潜质,只有这种对物质混不吝的态度,才能上雪山、过草地,自得其乐。除此之外,做统帅的人必须特别有想法,觉得全世界我最牛逼,对自己特自信,是那种不顾一切近乎残忍的自信,固执地捍卫自己的想法。

对于毛泽东来说,成家立业不是目标,他最大的兴趣在于打破旧世界,创立新世界,所以不管是图书馆理员,洗衣店送洗员,还是小学老师,不过是糊口的手段,其他的时间,都用来造当权者的反了。

当五四运动轰动全国时,毛泽东因被知识分子排除在外,索性置之不理,周转于北方历史古迹之间。北京的毛泽东像网中鱼鳖,动弹不得,可回到长沙他就像孙悟空,翻江倒海,以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全国一半以上的党员都集中在湖南。在群龙无首的草创时代,毛泽东自告奋勇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元老,又自告奋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广州国民政府的宣传部代理部长,中央候补委员,毛泽东摇身一变,变成国民党高官,毛泽东遥遥领先,冲在第一线,以至于被中国共产党党内人士称为“胡汉民的秘书”,但他却从未脱离中国共产党,当党中央还在贯彻从马列著作中学到的以工人暴动为革命主题的路线时,毛泽东早已从湖南农民夜校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有意无意地培养出一批学生和信徒,但这并不完全归功于他独特的中国阶级的分析,就像他不去法国,首要原因是因为不会外语,他不热衷工人运动,是因为他不了解工人,他是地主的儿子,天生能和农民打交道。

毛泽东人生最传奇的经历,也是许多老革命午夜梦回的岁月,便是高举镰刀斧头红旗、占山为王的战斗岁月,34岁的教书先生提出了要“枪杆子出政权”,他离开了妻子杨开慧和三个孩子,第二年在井冈山娶了19岁的贺子珍。他的战术以消除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当敌人进攻时,他一泻千里,请君入瓮,再占据有利地形,以数倍敌人的力量各个击破,当把敌人的爪牙都卸下后,再围而歼之。这体现了马克思辩证法的观点,世界上的物质不是静止的,它处于变化之中,大和小,弱和强,坏事和好事都在互相转换。虽是如此,也不能证明是马克思教的,马克思只是一个武器库,骨子里留的还是中国传统血脉。毛泽东在早期军事生涯的军事斗争和权力斗争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光靠天赋异禀和满腔热血是不够的,要开动大脑,实事求是。从这方面说,他已背离了马克思唯物质论的基调,到毛泽东这里,“物质”不提了,改成了“实践”,他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照抄马列经典,这与其说是毛泽东的发挥,不如说是一种斗争策略,是对那些骂他“逃跑主义”的人的一种回敬。这些党内的海归精英,又增加了毛泽东对知识、以及知识分子的厌恶,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实践,这是他的一贯行事风格,所以他批评辞藻华丽是不想让人看懂文章,所以他只学和政治有关的英语词汇,他说文艺要为政治服务,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列宁也不过是个武器库,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称心如意的武器,哪怕它已经面目全非。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开始以救星自居,把中国共产党摆到和人民一个立场,有了人民做依靠就能所向披靡,革命就终究会得胜利,相反,反共就是反人民,就是汉奸卖国贼,就终究要破败,这类措辞也让人从文字上见识到政治的微妙和两面性。如果说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是圣人和导师的完美结合,那建国后的毛泽东则越来越像上帝,在大跃进受挫后,他逐渐从政治大舞台上隐退下去,以“出品人”的身份操纵舞台,他考所虑的逐渐围绕两大主题:其一,是中国在世界大舞台的角色,从一开始毛泽东便选择一边倒的策略,他认为间于秦楚不适于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对于美国就抱有诸多幻想,是美国的冷漠把中国推向苏联。但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有与生俱来的抵触,中国共产党从一出生便受到苏联的漠视,当全世界都离开蒋介石,苏联大使仍然跟随蒋介石到广州,他们压根就没想到中国共产党能掌控政权,自然从没有期望中国共产党能代表中国,即使到了49年依然如此。但吃了哑巴亏的毛泽东不得心有余悸地投入苏共的怀抱,建国初期,对斯大林的恭维更是让党内的同事都感到费解,因为那时候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还只能照葫芦画瓢,但当中国稳定了国内的政局,雏形逐渐显露出来,赫鲁晓夫又把死去的斯大林批得体无完肤时,毛产生了不好的预感,他不甘于沦为苏联的附属,并谴责苏联已背离马克思主义道路,是“修正主义”,他期盼在他看不到的将来,中国能成为独立于苏美之外的强国,因此,在毛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又引导中国把目光转向美国,以图建立中、美、日、韩共同反苏的联合战线;其二,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的角色,他早已深居幕后,神龙见首不见尾,对具体政策懒得过问,一边对改造中国野心勃勃,一边又得面对事与愿违,红色道路究竟能走多远,是回归传统,还是另辟蹊径。他把自己摆得高于中国共产党组织之上,和党中央的权威日渐分离,有时他感到自己就快失去控制,但当他隐退之后,再度归来时会毫不留情的推倒重来,可推倒的多了,重来的却不够。他站在道德的高度来塑造共和国,并强迫全国人民都来践行,他要文斗,不要武斗,可当武斗开始时,他又不得不招揽徒子徒孙来延续他的权威,也许当生命结束时,他才发现,他可以改变世界,却改变不了人心,就像美人,美的东西固然谁都爱,可她来了就走,你总抓不住。

2016.9.20

第三篇:读书笔记 毛泽东传读后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在利用了课余时间阅读了《毛泽东传》之后,我对毛泽东本人以及他的革命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新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进行了反思。遥想当年中国,军阀混战,匪患猖獗,民不聊生,官僚恶霸残民以惩,苛捐杂税民不堪命。而毛泽东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出生的,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而毛泽东就担当起了这个救国救家之大任,他振臂一呼,率3万疲敝褴褛之师深入不毛,垮五岭,击乌江,穿雪山,渡草地,于窑洞之中做天下文章,北击倭寇两万里,南逐蒋匪下钟山,不出10年,国民政府灰飞烟灭,新中国建成,中华民族的黎明到来了。而建国之后,毛泽东则一心投入国家建设,虽然期间遭遇了不少困难,在外国势力的压制下,依旧把中国的工业农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晚年指导了文化大革命,初衷是正确的,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变成了错误。

对本书的总体印象和认识就是本书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毛泽东的一生,把毛泽东的革命精神提炼了出来。对毛泽东的缺点和优点都加以了叙述,完整的展现了真实的毛泽东,同时打击了一些对毛泽东失实的评价。无论如何,毛泽东是真正的现代中国之父。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那些诋毁领袖声誉的人只能暴露他的自私、疯狂、胆怯和不负责任。

读完此书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毛泽东的思想,为人民服务就要全心全意、完全、彻底;做人就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对工作就要“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就要有“极端的热忱”。辩证的看待毛泽东思想,汲取其中有益的部分,对我们增加人生的阅历、丰富人生的经验、提高个人修养、学会处世本领、树立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生的理想,都是极有帮助的。毛泽东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思想,去实践,去辩证的看待问题,去领导人民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毛泽东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是他一生的精华,值得我们这些80后90后去学习。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来阅读《毛泽东传》,来近距离接近这位伟人,学习他的经验教训,学习他的做人哲学,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毛泽东传读后感 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第四篇:[特里尔著《毛泽东传》读后感]

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但很多的时候,要眼观教学类书,手摸工作中的活儿,还要平凡生活每一天,特里尔著《毛泽东传》读后感。时间,如沙漏流逝,不可追忆。人在旅途,在闲暇中拾起书本,安静的心竟能读得进这种大部头的书,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毛泽东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他是一个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前进途中,他琢磨、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更快地建立了新中国。他几起几落,不曾退出大舞台。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一定,就威胁说要回到老家当农民。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他的灵感。山,容易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这次旅游,看黄山、三清山,回忆以前登过的泰山„„周总理,是稳稳的泰山;毛主席,是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黄山,读后感《特里尔著《毛泽东传》读后感》。踏遍黄山,最切肤的感受是奇、险、危、悬。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着一块块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坚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在他的晚年,退却着摸棱两可着。安静使人富有,也许毛主席的后半生,与城市交融太久,这样,便与安静产生了人为的距离,看不到安静滑过的轨迹,于是,害怕孤独,害怕忘却,矛盾着,痛苦着,一个似乎有迹可寻又无法琢磨的统治者,就象他与周总理的关系,雾里看花,终将是猜测而已。2005年7月,我读《毛泽东传》,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静的魔力。于是,我想,在烦躁时,应该去看山,而不是以前的观海。正看侧看左看右看大山,最近距离地感受大山带来的有着生机与乐趣的安静。享受安静,才不会大步地退却。而毛主席以前,都是依山傍水生活着,超越着的啊。

每一部传记的结语,都值得自己反复品读。我认为那是作品的精华。句号,并不意味着结束。传统意识、大写的自我、人际竞争、健康状况等,都影响着我们的毛主席的人生,同样反作用于我们大中国。《论持久战》:对手都折服的时代鸿篇。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2005年的暑假,虽然骄阳似火,但我或多或少地走近了这一历史伟人,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感慨。

菲利普.肖特的《毛泽东传》很流行,我还没有读过。对照不同的《毛泽东传》,感受可能别有洞天。历史是什么?蜗居在城市,文学是生命的空气与养分。有人提出从心理学、病理学的角度探究毛主席晚年的错误。想起刘兴雨的《追问历史》,在历史记忆与民间记忆的走廊里穿行,把思想的灵光敲打成一个个的黑字。我们触摸到的,除了自己还是自己,另外添加的是一点历史的皮毛。

历史就是历史。不问质量,但,我们,有写下的勇气。

第五篇:特里尔《毛泽东传》读后心得

名称:《毛泽东传》读后感

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姓名:

孔令强

学号:

12056156

《毛泽东传》读后感

引子: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 水,浪遏飞舟!

有中间分向两边的黑发,安详的面容,细长的双手,顶着对象不放的犀利的目光。奇特的上端扁平的耳朵,增加了头部的稳定感。下巴上的一颗黑痣,使得宽阔、略显苍白而没有皱纹的面孔有了立体感。“一个典型的大个子中国人,”一位认识毛泽东也认识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这样总结说,“他不像周恩来那样英俊,但很宽厚慈祥。”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天才诗人。由于他对现代中国之思想、制度和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也由于他对现代中国之思想、制度和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也由于他对建构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做出的重要贡献,几十年来,对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长久意义的学术领域。毛泽东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尽管国外的毛泽东研究在理论目标、分析方式、社会功能和学术立场等方面与国内存在差异,但在全球化的宏观的视角下,其研究成果,应当被看作整体毛泽东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国内毛泽东研究一起,对一学术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文:

历时一个半月,通过阅读罗斯·特里尔的著作《毛泽东传》和观看电视剧《毛泽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毛泽东,我们的毛主席。

一个男孩坐在稻田中一张竹编的凳子上,他身穿一条宽裆阔腿的蓝色裤子,一头乱蓬蓬的黑发在阳关下泛着亮光。他身体瘦小,但对一个还不到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个子以长得相当高。他大大的眼睛中似乎充满了梦想。他的任务很简单,就是把鸟雀赶走,不让它们吃稻谷的嫩芽。

这个农家里男孩子家里姓毛。他自己的名字叫毛泽东,意思是“滋润东方”,小名叫石三伢子。这是毛泽东的儿童时期。生活在韶山的毛泽东,比同时代其他孩子要过得好些,他没有挨饿。他的衣服不多,但并不褴褛。在毛泽东1893年12月出生后没几个月,日本加入了侵略中国的行列。日本在1894年打败了中国,大大震动了中国的精英们。这时,外国的社会思潮随着列强的入侵,开始冲击中国。毛泽东八岁进入私塾,但他和他的同学在他们的木头小书桌上读禁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些书比韶山的任何东西对毛泽东的思想世界影响都大。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了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的的第一个转折。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撑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从此毛泽东踏上了中国革命之道路。

通过阅读特里尔的著作《毛泽东传》让我这名90后的青年,更能走进毛泽东,走进那个落后、贫困,受人欺凌、任人宰割、一穷二白的动荡社会。对于毛泽东,我本人包括全中国的人民,都是敬仰的。通过阅读让我学习到了,人不能老守着老样子不变,善于思考,制定计划就要去做,并且要持之以恒,不能光说不做。加强锻炼,以此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坚强的意志。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他的更本。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

一九一三年,毛泽东进入第一师,在第一师,他的老师杨昌济对他影响很大。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五日,毛泽东坐车离开长沙,奔赴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湖南。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毛泽东带着许多刚刚学到的新思想和活动经验回到长沙,一个月,五四运动爆发。随后的中国更加的动荡。

他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几乎使他成了一位预言家。 他几乎总能在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的命运困惑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时刻,他如同上帝般的预言准确而清晰的指示着中国革命的方向,振奋着人民的精神。当在中国革命的初期,共产党的军队还被称之为流寇,中国革命笼罩在一片低迷悲观的氛围时,他的一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这一极负浪漫色彩的大胆预言,充分展现他对中国革命的信心和远见。而这“星星之火”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便烧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了中国革命的主宰。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坦克在中国的大地上横行肆虐,上演着帝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时,拥有着几百万正规军的国民政府却一溃千里,能跑的蒋委员长跑到了大山之中的重庆,能降的汪主席降到了南京当了汉奸;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路又在何方?难道果真只能作亡国奴吗?而此时,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的一篇“论持久战”,精辟的预言了中日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的必然性,让世人尤于醍醐灌顶般的振奋;而演绎这一预言也只用了八年的时间,这也难怪当时在延安访问的侨界领袖陈嘉庚无不感慨的说,他原以为中国的救星还没有诞生,现在他终于发现了中国的救星就在延安,他是一位穿着补丁衣服爱吃辣椒的农民一样的毛泽东,而不是笔挺戎装挂满勋章的爱吃牛奶和面包的委员长。当日本人彻底投降后,有着美国人的支持和全副美式装备的蒋委员长,终于腾出手来,信心十足的要在三个月之内消灭共产党时,其首要目标直指延安,面对来势汹汹、势力悬殊的国民党军队,尽管广大官兵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热情空前高涨,但他却审时度势,作出了撤离延安的英明决定,他象一位闲庭信步的哲人一样,向他依依不舍的老乡和战士们发出了这样的预言“多则两三年,少则一两年,我们就会回来的,因为我们这不是败退,而是主动撤离,这样的撤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回。”很快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军队就如同决口的黄河之水,以势不可挡的势头迅速从中国的东北退到华北既而长江以南,速度之快。

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他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他成为了天才的军事家。 就如同比尔.盖茨是一位电脑天才一样,天才从来就不是学来的,因为他们开创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毛泽东是一位没有接受过军事培训的军事家,但他却指挥着一大批在国外深造或是黄铺军校出身的军界名将,像林彪这样的帅才指挥的就是轰轰烈烈的战役,而毛泽东则是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指挥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战争。从他率领的中央红军在远远优越于自己数倍的国军的围追堵截下,在那种缺衣少食及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就创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长征”的神话;面对着敌强我弱严峻形势下,他以一个战略家的远见和胆略提出了“到敌人的后方去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术”,使日本帝国主义很快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同样,在国共两党进行的大规模的大决战中,他那高超的指挥艺术也发挥的淋漓尽致,他身居偏僻之地,却能胸怀天下,洞悉时局的变化,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导权,连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曾发出这样无可奈何的调侃说:“毛泽东不仅指挥着中共的军队,同时也指挥着蒋委员长的军队”当蒋介石抱怨他的手下无能时,他又何曾不知道像林彪、徐向前、陈庚这样的名蒋都是他校长的学生呢?他深知用人之道,知人善用,他指点着江山,又放心大胆的让他的战将们各尽所能,实现着他的战略意图,他总揽天下,从容不迫,尤如诸葛在世。与这样的对手逐鹿天下,蒋委员长退避台湾恐怕也也只能来一句“既生喻何生亮”。

毛泽东以他超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党魂、军魂、民族之魂。 如果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创下的是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而毛泽东则是让这个自鸦片战争百年来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了世界的民族之林。他以他特有的那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魄和民族自豪感,在国际时局风云变换的冷战时期,领导着积贫积弱的新中国,敢于向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挑战。当朝鲜战场上的美国大兵以急行军式的速度越过三八线,将朝鲜金日成的人民军逼到几近鸭绿江边时,在全世界人的眼里,这已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却以他非凡的胆略和远见,向美国人发出了严厉的警告。面对着警告,麦克阿瑟这位美国的五星上将、联军总司令对此却嗤之以鼻的说“如果中共军队胆敢加入,那朝鲜战场将变成屠宰场”然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却将傲慢的美国大兵赶回了三八线以南,这是美国对外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耻辱,阿瑟这位满身星光的美国人民心中的二战英雄,为此终未能保住晚节,黯然退场。当美国人终于认识到必须面对着这样一个现实时,务实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便不远万里飞越大洋来到了中国,当他握着毛泽东的手时,不无激动的说“这是跨越大洋的握手,这是改变世界的握手”,而此时中国在世人面前获得了空前的尊重和瞩目。同样,对于苏联这位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里的老大哥的专横跋扈,这位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弱国领袖,同样表现得桀骜不逊,以至于中苏关系出现了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当中国人民正准备在天安们前举行盛大的国庆集会时,苏联人发出了要对中国实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的恐吓时,中共的高层建议毛泽东取消国庆集会,积极备战。然而,此时的毛泽东又表现出他那种大气磅礴的战略家的气魄,告诉他的人民一切照样庆祝。只不过在国庆前的两天,莫斯科和白宫都检测到了两次来自中国的能量巨大的地下核爆炸,而中国的新闻机构却一返常态的保持了沉默,没有发一字一文的报道,这使莫斯科对中共已作好战争准备的判断深信不疑,也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莫斯科的当局者也只好恨恨的骂到“毛泽东就象一只好斗的公鸡”。

虽然,整篇文章阅读下来,不是特别容易,但每读到一个新的章节,都会激起我对毛主席的敬畏、崇拜、和感激之情。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没有一个温暖的家,没有当今繁荣的社会,就没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的中国人对毛泽东的一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但他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和人格魅力,实实在在的激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人,他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心中的太阳。

参考文献:

《毛泽东传》

——————

罗斯·特里尔著 《爷爷毛泽东》

——————

毛新宇著 《毛泽东选集》

——————

毛泽东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毛泽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