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若干问题解析

2023-02-06

第一篇:企业上市若干问题解析

新产品上市的若干问题探讨

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使企业实现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但实践表明,大约五分之三的新品上市却惨遭败绩,为什么有些产品上市就一路高歌,而有些却遭遇上市之殇呢?笔者结合实际的摸索与思考,探讨新产品上市的模式与路径。对于新产品上市,需要的是一系列过程,包括上市(渠道研究)——推市(媒介促销研究)——稳市(满意度研究)——拓市(忠诚度研究)——提市(完全品牌研究)这一个完全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上市阶段之前的渠道决策?我们的渠道怎么定?是长线还是短线?是直营还是代销或经销?是纵向经营还是横向发展?推市阶段的媒介怎么组合?等等,都需要系统运作与思考。

一、定位与地位

新产品上市定位对新产品成功与竞争对手产生区隔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新产品为什么未老先衰,最重要原因就是产品本身的定位不成功。一般来说,新产品定位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纯粹的功能性定位,希望成为这个产品品类的领导产品,如王老吉;二就是品类性定位,这类定位比较容易开创蓝海性产品,实现对新品类有效占位,因此,也比较容易做到品牌升级,如新产品是纯粹的技术先导(海信空调提出变频空调专家);如新产品在规模上、区域上、以及时机上有很大的比较优势(河北承德露露成为了核桃杏仁露的代名词);如洽洽瓜子、飞儿馍片;三是品牌性定位,新产品导入成熟的新品牌,通过品牌传播与整合策略,不仅构建一个成功的新产品,而且要保持品牌的扩张性,通过扩展性品牌策略,既保持新产品的差异化策略,也保持新产品品牌性空间,如香飘飘奶茶。与此同时,要搞清楚新产品的地位,如是主力产品还是侧翼产品,是细分产品还是延伸产品,因为新产品在企业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不同的运作思路。

二、先做市场还是先做品牌

对于新产品上市,到底是先做市场还是先做品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市场中也都有成功的案例,那么,到底怎样抉择呢?笔者根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接触的一些企业情况,认为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时机与内外部环境等而定,而且市场与品牌总是相对同步进行的,不能片面地说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新产品的上市时机。如果是在淡季,可能更倾向于先做市场,铺货抢占消费终端,然后进行相应的营销传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基础,为旺季的到来做准备;如果是在旺季推出,可能先做品牌更有效,采取策划、公关、促销、品牌形象路演等方式快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获取快速的销售增长。

二是新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如果推出的新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短期内竞争对手不能模仿,那么更倾向于先做品牌,提升产品的附件值,获取高额的利润和从长期发展来考虑运作;若竞争对手易模仿,差异化程度小,那么应采取先做市场的方式,通过终端的推动来快速回收前期投入成本。

三是公司的发展战略。推出的新产品是核心主打产品还是辅助产品,如果是核心主打产品,应先做品牌,从长远考虑,进行品牌溢价;如果是辅助产品,则可考虑市场优先,终端制胜,渠道为王,快速推动产品销售。

四是公司的整体实力。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同时消费者需求个性化现象日趋明显,因此应从公司的整体实力来考虑具体运作情况,如果公司在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综合实力非常强,能够把握产品市场的主动权,通过对产品的动态调整来引导潮流和消费,那么应该倾向于先做品牌,否则应先运作市场。

当然,对于先做市场还是先做品牌,还应与行业的竞争情况、企业的执行力情况、新产品的性价比等有关。做品牌是拉动,做市场是推动。各企业应根据产品、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市场环境,采取最适合的策略。如对于酒类企业,可采取下面三种策略:一是先推动,后拉动。首先进行铺市,目标市场铺货率达到50%-60%左右时,开始做一些大型的促销活动、广告宣传或公关活动,刺激拉动消费者购买产品,这样做的优点是拉动效果能得到直接体现。由于有前期的铺货,经过促销宣传拉动后,消费者能在终端立即购买到此类产品,进而形成销售拉动,缺点是由于新产品知名度低,前期铺货难度大,速度相对较慢。如果促销宣传或公关活动不是很有效的话,易造成部分产品积压;二是先拉动,后推动。这种方法是先做促销宣传活动,进而刺激消费者购买和渠道成员进货,优点是由于有新产品的前期促销宣传造势,新产品铺市较易,缺点是新产品经过促销宣传后,补货如果跟不上,消费者在终端可能购买不到产品,影响促销宣传的效果;三是推、拉同步进行。一边做促销宣传拉动,一边进行铺货,两者相结合。优点是避免了前两种方法的缺点,缺点是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整体推进速度较慢。

三、上市的模式与路径

对于新产品的上市,有许多模式与途径,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训。通过培训来改变消费习惯和引导消费潮流,例如电脑和软件,许多人不会操作,也就觉得买不买无所谓,而一旦厂家先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学会(基本)使用,就能达到“让牛口渴”之目的,进而激发欲望与购买。

二是派发或作为促销品。免费赠送样品,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到新品的妙处,是最生动有力的促销方式。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验(实验、试用)”,正是这个道理,如宝洁的许多新产品上市都是先通过派发,让消费者体验;如飞儿馍片的上市首先通过将其作为超市的促销品(消费者购物金额达到一定的数量就免费送一盒),然后迅速铺货。

三是示范。若企业没有雄厚资金去大搞派发活动,可以通过示范方式达到目的。示范是把样品摆在公共场所,由厂家促销员示范给消费者看,也可以鼓励顾客亲自操作。

四是以旧兑新。让消费者拿旧产品来折价兑换新产品,既解决了废旧品的回收利用问题,又能起到激发消费者使用新产品的目的。

五是先用后付款。有条件和信誉保证的话,先用后付款倒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而且,在消费心理习惯上,认为敢于“先用后买”的,应该是质量过硬的信得过产品,这无疑又为新品增加了说服力。

六是横向联合。与一些知名品牌的产品或快速消费品捆绑,或者是与互补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销售,如QQ能量枣上市时,与网络游戏和网吧捆绑,积累了一定的Q币或游戏中的金币可兑换QQ能量枣。

总之,成功的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各有各的理由,对于新产品的上市,从切入市场到快速撬动市场,从稳定市场到拓展市场,都需要把握好时机,采取正确的思路,因为资金、技术、资源、速度等都决定产品的生死时速,只有抓住时机,先快速“飞天”,上市成功后再“软着陆”,才有可能“笑傲商湖”。

第二篇:企业上市前重组改制解析

二、公司吸收合并及典型案例

《企业上市前改制重组》中国金融出版社作者:张朝元,于波,丁旭

吸收合并作为一种重要的并购形式,“吸收合并 +股票置换”已成为目前母子公司通过 置换股份实现整体上市的主要方式之一。 吸收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后, 其中 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成为存续公司, 而被吸收公司注销法人地位的合并方式。 目前, 国内 集团公司或者母公司实现整体上市时多采用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涉及现金流动, 无论存续方是上市公司还是母公司或集团公司, 都不必通过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来购买被合并 方的全部资产和股份 , 由此可以避免因吸收合并过程中大量的现金流出 , 保持合并方企业即 存续公司的企业实力 ,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这种并购形式, 关键是确定发行与换股价格、 换股比例、 换股方式、换股数量等, 所以,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实现整体上市是个非常复杂的 过程。 下面我们讨论吸收合并的相关问题, 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 通过案例分析使复杂的问 题尽量简单。

(一吸收合并的主要形式

1. 母公司作为吸收合并的主体并成为存续公司,上市公司注销

母公司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由于母子公司发展的需要, 便于股权的集 中管理, 提高公司资产运营效率, 通过换股吸收合并, 母公司将实现在证券交易所整体上市, 同时注销原上市公司。 如 2008年 10月,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公司吸收合并上海输配电股份公 司实现整体上市。 在这次换股吸收合并中, 母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 A 股与吸收合并上 电股份同时进行, 母公司发行的 A 股全部用于换股合并上电股份, 不另向社会发行股票募集 资金。 吸收合并完成后, 上电股份公司的股份 (母公司持有的股份除外全部转换为母公司 发行的 A 股,其终止上市,法人资格因合并注销,全部资产、负债及权益并入母公司。

2. 上市公司作为吸收合并的主体并成为存续公司,集团公司注销

集团公司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 随着集团公司的业务发展, 为了避免潜在的同业竞争, 提高集团整体运作效益, 上市公司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其控股股东, 上市公司作为存续公司, 集团公司注销法人地位。如 2008年 1月,沈阳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东软集 团有限公司。通过这次换股吸收合并,东软股份作为合法存续公司,东软集团法人注销,股 东对集团公司的出资按照一定比例全部转换为东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集团公司的资产、 负债、 权益全部并入东软股份。 这种吸收合并是以上市公司存续, 通过换股改变上市公司股 东的过程, 集团公司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是股份有限公司, 相对前一种吸收合并, 这 种方式程序略简单、时间更快、成功率更高。

3. 非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

企业上市前为了整合内部资源、 加快公司的发展, 对从事相同或相近行业的企业进行吸 收合并。 非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是以某一天为基准日, 经过审计确定各个公司的净资产, 根据各出资方所占的股权比例, 计算出其拥有的净资产值, 以此再确定各出资方在存续公司 中所占的股权比例。 被吸收的公司解散, 存续公司在工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在下面的案例 中, 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是典型的非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

(二吸收合并的作用

1. 构建新的资本运作平台,为公司拓宽融资渠道

在吸收合并以前, 母公司属于非上市公司, 缺少市场化的直接融资渠道。 通过换股吸收 合并, 母公司实现整体在 A 股上市, 并在 A 股市场搭建资本运作的平台。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 的完成, A 股市场投融资活动不断创新,母公司上市后,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 资,通过兼并、收购完善公司的业务发展,为公司做强做大拓宽融资渠道。

2. 整体上市有利于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

通过整体上市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内部同业竞争和资源整合问题, 减少企业管理的层级, 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例如, 东软集团与东软股份业务相近, 考虑到资产独立性的 问题,其分别建立了各自的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运行机构。随着双 方企业资产与业务的不断扩大, 这种独立性已经开始制约和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 加大了运 行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效率。吸收合并后,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有利于整合双方资源, 减少重叠,降低管理和交易成本,发挥集团整体人员、技术、产品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提 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3. 减少不公正的关联交易,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不公正的关联交易过多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痼疾, 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关联 方获得收入、 转移利润, 从事不公平不公正的交易, 定价违背公允性, 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 通过吸收合并,减少竞争对手和关联方,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减少关联交易。同时,大盘股 甚至是蓝筹股经营业绩比较稳定, 对于稳定证券市场会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 2006年 12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资委制定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 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支持资产或主营业务资产优良的企业实现整体上市, 鼓励经上市的国 有控股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把主营业务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

4. 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实现公司一体化战略

上市公司往往专注于单一的行业, 公司会面临产品单

一、 业务单一的风险。 为了延长产 业链,增强公司抗风险的能力,通过吸收合并,可以解决上下游的产业整合。例如,中国铝 业 (601600 换股吸收合并山东铝业和兰州铝业后, 优质氧化铝与原铝企业全部进入中国铝 业, 既完善了公司的产业链, 又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和一体化经营的公司战略, 有利于提升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吸收合并的程序

1. 母公司存续,上市公司注销的程序

(1母公司和上市公司董事会就吸收合并事项作出决议并公告换股比例和现金选择权 价格; (2母公司与上市公司分别通过并签署吸收合并协议,然后发出股东大会通知; (3母公司和上市公司股东会就吸收合并事项作出决议并公告; (4两公司分别在各自股东大会结束后刊登公告通知债权人有关吸收合并事项; (5两公司分别按照债权人的要求清偿债务; (6获得政府相关部门对本次换股合并的批准; (7获得中国证监会对母公司换股发行及吸收上市公司的核准; (8刊登母公司招股说明书暨吸收合并公告; (9上市公司股东对拟行使现金选择权部分的股份实施现金选择,并由第三方支付现 金对价; (10 第三方持有的全部股份及未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份按照确定的换股比例取得母公 司因换股发行的股票; (11母公司办理发行股票交割过户、工商变更登记手续,上市公司公布退市公告,母 公司申请股票在交易所发行上市; (12上市公司办理注销登记,母公司公告换股吸收合并完成。 2. 上市公司存续、母公司注销的程序

(1上市公司及母公司董事会就吸收合并事项作出决议并公告; (2两公司股东会就吸收合并事项作出决议并公告; (3获得政府相关部门对本次换股合并的批准;

(4两公司分别刊登公告通知债权人有关吸收合并事项; (5两公司董事会就修改吸收合并方案事项作出决议并公告; (6获得中国证监会对合并的核准; (7刊登合并报告书、换股及现金选择权实施公告; (8 上市公司股东 (母公司除外 对其所持上市公司股票全部或部分行使现金选择权, 并由第三方支付现金对价; (9母公司股东以其对母公司出资额(母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或占母公司股份(母 公司是股份公司,按照确定的换股比例转换为存续公司上市公司的股票; (10上市公司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及刊登股份变动公告; (11母公司办理法人资格注销手续。 (四吸收合并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1. 关于母公司换股价格的确定

母公司作为非上市公司, 而且多为有限责任公司, 在资本市场上对非上市公司的估值通 常采用可比公司的估值法, 即选择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作为参考, 并以评估机构采用收 益现值法评估的结果为基础再进行验证和参考。 这种方法比较直观、 简单, 在企业并购以及 红筹上市前重组中普遍采用此方法估值。 例如东软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国内 A 股软件类上市 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 40倍左右,而国际上以软件外包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 为 30倍, 考虑到东软集团在国内软件外包行业的地位及成长性, 确定其市盈率为 35倍, 根 据其净利润及股东出资额, 可以计算出每 1元出资额收益为 0.2元, 因此, 换股价格为每元 出资额 7元。

2. 关于换股比例的确定

在确定母公司估值和股价后, 需确定上市公司的换股价。 作为上市公司, 其换股价格以 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作为其估值的参考,以前 20个交易日股票的均价确定。有了两个公司 的换股价格,可以得出换股比例。

换股比例 =母公司换股价格 /上市公司的换股价格

如果换股比例为 1∶ 5,即母公司以 5元的出资可以转换为 1股上市公司的股份。 3. 关于双方债务和资产的处理

合并双方按照《公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相应的报刊上向债权人发布换股吸收合 并的通知和公告, 并根据债权人的要求, 清偿债务或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 合并双方所有 未予偿还的债务由存续公司承继。

另外,注销法人地位公司的所有资产,如商标、专利、特许经营权和与之相关的资产, 均由存续公司所享有,并办理资产变更手续。

(五吸收合并典型案例

案例 6-3:上海电气集团股份公司吸收合并上海输配电股份公司案例参考《上海电气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 A 股招股书》。

合并方: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电气,于 2004年 9月,以上海电 气集团有限公司净资产值按 1∶ 1的比例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 4月在香港 联交所上市,发行 H 股。公司主要从事设计、制造及销售电力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重工

设备、 交通设备及环保系统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 公司为中国最大的综合型装备制造业集团 之一,在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等行业具有突出地位和显著优势。 被合并方:上海输配电股份公司(简称:上电股份 600627),于 1993 年 1 月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上市, 主要从事输配电设备制造和输配电工程总承包。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公司是其 控股股东,持有其 83.75%的股权,性质为限售流通股,其他股东持有 16.25%的股权,性质 为无限售条件流通股。 1.

换股吸收合并的动因 上电股份专注于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 由于公司对该行业的景气度有较大的依赖性, 公 司面临业务单

一、 产品单一的风险。 如果电网公司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会导致待业需 求增长不足, 或因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公司成本上升, 经营业绩将受到重大不利影 响。 上海电气是综合性装备制造业集团,吸收合并后,上海电气的业务跨电力设备(含发电 设备和输配电设备)、机电一体化、重工设备、交通设备、环保设备五大领域,上海电气业 务多元化可有效防范单一行业风险对股东利益的影响。 同时, 上电股份将下属公司股权纳入 上海电气股权投资管理体系,有利于股权的集中管理,提高公司运行效率,并达到上海电气 集团公司的 A 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目的。 2.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 以换股吸收合并方式合并上电股份, 并且上海电气 A 股发行与吸收合并上电股份同时进 行。上电股份总股本 51 796.55 万股,其中:上海电气持有上电股份 43 380.72 万股,为限 售流通股,该部分股份不参与换股,也不行使现金选择权,合并完成后予以注销;境内法人 持有 3 315.82 万股,已于 2007 年 11 月 7 日起上市流通;社会公众持有 5 100 万股,为流 通股。 上海电气发行的 A 股全部用于换股吸收合并上电股份, 不另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 金。 吸收合并后, 上电股份终止上市, 法人资格注销, 全部资产、 负债及权益并入存续公司。 3.换股价格 上海电气 A 股发行价格为 4.78 元;上电股份换股价格为 28.05 元,考虑到股票市场波 动风险,并对参与换股的上电股份股东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在此基础上溢价 24.78%,上 电股份股东实际换股价格相当于 35 元。

4.换股比例 换股比例为 1∶7.32,即上电股份股东(上海电气除外,但包括向行使现金选择权的上 电股份股东支付现金从而获得上电股份股票的第三方) 所持的每一股上电股份股票可以换取 7.32 股的上海电气 A 股。 案例 6-4:沈阳东软软件股份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东软集团有限公司案例参考《沈阳东软 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东软集团有限公司报告书》。 合并方:沈阳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软股份 600718)于 1996 年 6 月在上海 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 公司以软件服务为主营业务, 主要面向政府和企业的大型信息基 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提供解决方案与服务,并向国际市场提供软件外包服务。2008 年 1 月以换股吸收合并控股股东东软集团有限公司。 被合并方: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外

合资企业, 主要从事软件技术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 与服务业务、数字医疗业务、教育与培训业务。 1.换股吸收合并的动因 东软集团是中外合资企业。 随着外国投资者的引入, 东软集团主营业务的战略重点向软 件外包业务转移,使集团业务与子公司东软股份的国际业务逐渐趋于重合,因此,东软股份 与东软集团存在着潜在的同业竞争关系。 在母子公司业务相近,又分别建立各自独立的业务、市场、财务等运行机构,这种独立 已经开始制约和影响双方的业务发展,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效率。 另外,东软集团资产质量优良、业务模式简单、盈利能力强。合并后其能得到集团优良 资产,与外国投资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快了国际软件业务的发展。 2.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 东软股份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东软集团的方式实现整体上市, 即东软集团全体股东分别以 其对东软集团的出资额按照合并换股比例转换成东软股份(存续公司)的股权,以实现东软 集团非融资整体上市。

合并完成后,东软集团持有的东软股份的全部股份(包括限售流通 A 股 139 878 823 股及非限售流通 A 股 1 700 985 股,共计 141 579 808 股)将予以注销。东软集团的全部资 产、负债及权益并入存续公司,其法人资格注销。 3.换股价格 东软股份股价在吸收合并公告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 24.49 元/股, 前 20 个交易日股 票均价为 22.78 元/股,为了保护非限售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确定东软股份的换股价格为 24.49 元/股。 东软集团作为非上市有限责任公司, 确定换股价格的方法前面已介绍过, 为每元出资额 7 元。 4.换股比例 换股比例为 1∶3.5,即东软集团每 3.5 元出资额可以转换为 1 股东软股份的股份。 案例 6-5: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案例参考《山东太阳纸业 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书》。 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阳纸业 002078),其前身为山东太阳纸业集团 有限公司,于 2000 年 4 月集团有限公司按照 1∶1 的比例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2006 年 11 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上市发行前,太阳纸业其中的三个子公司:兖州 天章纸业有限公司、兖州天颐纸业有限公司、兖州天园纸业有限公司从事的业务相近,为了 整合资源, 经三个子公司董事会研究, 决议兖州天章纸业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兖州天颐纸业有 限公司和兖州天园纸业有限公司, 吸收合并后, 兖州天颐纸业有限公司和兖州天园纸业有限 公司

解散,兖州天章纸业有限公司承继两个公司的债权债务。三个子公司均为外资企业,吸 收合并也得到了商务部的审批。 1.三个子公司的基本情况 兖州天章纸业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0 年 11 月,注册资本 3 728 万美元,太阳纸业持有其 75%的股权,法国施依沙女士持有 25%的股权。公司生产销售包装纸及纸板。 兖州天颐纸业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0 年 5 月,注册资本为 2 718 万美元,太阳纸业持有 其 51%的股权, 美国金瑞集团有限公司持有 25%的股权, 兖州金太阳商贸有限公司持有 24% 的股权。公司生产和销售低定量涂布纸及系列产品。

兖州天园纸业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2 年 11 月,注册资本为 2 700 万美元,太阳纸业持有 其 75%的股权,百安国际有限公司持有 25%的股权。公司生产销售高档信息用纸。 2.吸收合并的程序 (1)三个子公司分别召开董事会,批准吸收合并方案; (2)由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出具三个公司的审计报告; (3)三个子公司签署《吸收合并协议书》; (4)吸收合并得到商务部批准; (5)兖州天章纸业有限公司在省级报纸《大众日报》发布吸收合并的债权人通知书; (6)三个子公司分别向各自债权人发布合并书面通知; (7)兖州天颐纸业有限公司和兖州天园纸业有限公司办理注销手续; (8)新天章纸业公司在工商部门变更获得营业执照。 3.吸收合并的方式 本次吸收合并是以 2005 年 10 月 31 日审计后的净资产为基准,根据各出资方所占股权 比例, 计算出其拥有的净资产值, 以此再确定各出资方在存续的新天章公司中所占股权比例, 其中法国施依沙女士将持有的兖州天章纸业有限公司 25%的股权转让给百安国际有限公司。 新天章纸业公司投资为 18 129 万美元,注册资本 9 146 万美元,太阳纸业占 69.26%的股 权,兖州金太阳商贸有限公司占 5.74%的股权,美国金瑞集团有限公司占 5.98%,百安国 际有限公司占 19.02%。

第三篇: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解析

为保证增值税改革在全国的全面的全面实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出台了《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文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规范。

文件共有八大部分组成。

第一,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8号,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以下简称细则)的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以下简称增值税扣税凭证)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也就是说,自2009年1月1日起,一般纳税人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凭增值税扣税凭证统一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第二,通知明确了纳税人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时间。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从2009年1月1日(含1月1日)起,实际发生并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税额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

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依据以纳税人开具的2009年1月1日以后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为准。

第三,通知明确,对于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六省老工业基地城市、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的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发生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再实行退税政策。对2008年12月31日以前(含12月31日,下同)发生的待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期末余额,应于2009年1月份一次性转入“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也就是在此之前发生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期末余额,在2009年1月份一次性抵扣完毕。

第四,通知规定2009年1月1日之后,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根据财务会计制度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

(一)对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2009年1月1日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已经抵扣了进项税额,而且固定资产已经计提了折旧,所以,纳税人在进行销售的时候,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二)2008年12月31日以前未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未纳入试点的纳税人对2008年12月31日之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进行销售,执行原文件,即按照4%征收率计算税额再减半征收增值税。

(三)2008年12月31日以前已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在本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以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纳税试点的纳税人,也区分了两种情况,销售使用过的在本地区试点之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原文件执行。销售使用过的在本地区试点之后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第五, 条例第十条

(一)至

(三)项所列情形, 即:

(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对于纳税人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应在当月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适用税率

固定资产净值,是指纳税人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计提折旧后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值。

第六,纳税人发生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的固定资产视同销售行为,对已无法确定销售额的,以固定资产净值为销售额。

第七,自2009年1月1日起,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停止执行。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第八,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下列文件同时废止: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财税[2004]156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2004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4]168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的紧急通知》(财税[2004]226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东北地区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227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国税函

[2004]143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5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8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5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76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东北地区军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5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6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56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7]75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地区2007年固定资产抵扣(退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07]128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

[2007]62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内蒙古东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8]94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2008]108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2008年东北 中部和蒙东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退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41号)

第四篇:民营企业上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本文是指非国有、集体的各种企业组织,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企业等)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尤为快速,在产值和就业比重方面比全国平均比重高出26 和16 个百分点。不言而喻,民营企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反观我国证券市场,在目前沪深两市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只有16%左右,这与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无数实践说明,民营企业上市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利于改变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缺陷;同时借助资本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并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无论从健全中国股市本身而言,还是从发展经济的层面来看,都需要积极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

一、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1.民营企业上市的不同发展阶段

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早就涉及证券市场的,早期受到观念、上市额度、政策门槛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民营企业中的幸运儿能够进入证券市场,截止2002年10月底,我国境内证券市场共194家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6 %。截止2002年底,浙江共有26 家民营企业在沪深市场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其中深市6 家,沪市19 家,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4.97 %。2002年以来,一级市场上民营企业发行上市明显提速。2002年是民营企业上市比较集中的一年,有精伦电子、天士力、腾达建设、信雅达、宏智科技、卧龙科技等10家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约占全部新股的一成。浙江在境内外证券市场首发的企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我们把入主沪深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按其进入证券市场的时间归类得出

我国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几个阶段及政策背景:

(1)1992年--1995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起步阶段。1992年第一家民营企业ST深华源(0014)进入证券市场(由于该公司原民营第一大股份转让,所以不包括在统计数内),揭开了民营企业上市的序幕,但同大批的国企改制上市相比,只是微乎其微。浙江省民营经济起步较早、较快的地方,第1家民营企业万向钱潮(000559)于1994年进入证券市场。1995年股市处于低迷期,民营企业上市基本处于徘徊状态。

(2)1997--1999年为民营企业上市的发展阶段。1998年3月,私有民营企业新希望(0876)

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标志着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有了实质性突破。这一阶段民营企业上市的家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此阶段,发行的额度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额度管理。国家为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解困,上市额度实际上向国有企业倾斜,民营企业上市受到成份、额度等种种限制。

(3)2000年以后民营企业上市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5月开始我国上市方式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由主承销商选择、辅导和推荐企业,由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进行审核。核准制的实施加快了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为民营企业上市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2001年1月18日,天通股份(600330)由自然人控股上市,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里程碑。近三年来,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显著增长,尤其是到2002年9月止,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数量首次超过上市新股数量,这主要与发生大量的买壳上市有关。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海外上市成了新亮点。

2.民营企业上市的主要特征

(1)间接上市是民营企业上市的主流方式。1997年之前,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为主,未发生买壳上市的间接方式。自1998年以后,买壳上市开始活跃,且近年来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到2002年第三季度,买壳上市公司数量与直接上市公司数量之比达到新高。2002年10月沪深两市194家民营上市公司中,直接上市的民营公司67家,占整个民营上市公司总数量的34.54%,买壳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有127家,所占比例达到65.46%。可见,买壳上市仍然是民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主流方式。

(2)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方兴未艾。截止2002年底全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不含红筹)共有75 家,其中浙江有5家。从在海外上市的情况看,以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居多,目前已有38家境内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在美国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的14家,NASDAQ上市的7家。此外,还有18家中国内地企业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3)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超半数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194家民营企业按上市时所在的省份归纳,全国15个省份集中了164家民营上市公司,其中,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辽宁、海南、山东8个沿海省份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全部民营上市公司比重达到54%,即超过半数的民营上市公司是分布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而且,直接上市民营公司数量比较多的省份依旧也主要分别在上述地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浙江、广东和福建,分别达到11家、8家和7家。民营企业萌芽于经济发达地区,上市民营企业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显然是与当地整个经济环境相关。

(4)行业分布相对集中。统计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集中度较强。其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商业等12大领域集中了168家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民营公司总数的87%。在买壳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当中,房地产、商业、金属、非金属、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所占比重最高。在直接上市的公司中,机械设备仪表、综合类、纺织服装皮毛、医药生物制品的民营公司数量最多,而电子、医药生物制品、纺织服装皮毛等领域直接上市数量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较高。

(5)发达地区民营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较好。就民企最发达的浙江看,每股收益上,浙江民营上市公司要远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2002年浙江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分别取得每股

0.263元和0.181元的好业绩,明显高于全国上市公司0.132元和0.113元的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超过全国民营上市公司的0.100元和0.096元的平均水平。从净资产收益率看,2002年由于钢铁、电力、银行等权重股业绩大幅增长,全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2.6%,较2001年增长160%。但全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却大幅下降,与之相比,浙江民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较2001年有所下降,但总体较平稳,2002年仍在10%以上,属较高水平。从主营业务收入及净利润来看,由于浙江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因此仅从数量来看,不如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不如全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水平,但从盈利能力来看,却远高于全国水平,2002年浙江民企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分别是全国上市公司的30%、全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74%,但净利润却是全国上市公司的56%、全国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151%。

(6)企业自身发展出现质的变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到所需资金后,普遍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促进了企业业绩大幅增长,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企业运作渐趋规范,普遍建立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到,民营上市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募集到多少资金,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其规模扩张的资金需求量,更重要的是企业利用上市这一时机,从制度上规范自己,从管理、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升自己,形成具有其本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

二、民营企业上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几年,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共发行8家新股,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民营企业占到5家,已经发行的有海通集团、安泰集团、华海药业和三房巷。以其融资额计算,8家新股总计筹资29.7亿元,5家民企总融资额约19亿元,占到总量的约64%。这说明了民营企业上市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总体上看,民营企业上市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1.民营企业上市仍然面临着政策上的障碍

近几年,随着民营企业和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上市实践机会的不断增多,社会和市场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误区大为减少,代之对民营上市公司持积极的认同态度,民营上市公司较其他类型上市公司更受到市场的欢迎和追捧。尽管如此,民营企业上市仍面临着一些政策制约。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实施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核准制,限于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任务和规模尚小、难以承受大规模扩容冲击等特征,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股票发行上只能实行标准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的核准制。这种规模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股市的供需矛盾和市场价位的不合理,使得符合条件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无法上市。因此,许多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只能到境外证券市场的创业板上市,但创业板发行市盈率偏低,融资成本较高,加大了企业筹资成本。

2.资本市场结构和层次单一化的缺陷,使得民企上市融资缺乏支撑平台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创新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结构缺陷和层次单一化缺陷,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拒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民营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一个完整、合理的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体系支撑。

可以说,资本市场层次结构存在的单一化缺陷是抑制民营企业发展、导致民间资本流向不畅、形成民间资本供求双方无法实现顺利耦合的体制性因素。同样海外证券市场认知中国民营企业的支撑体系很不完备,也制约了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

3.购并市场不发达,买壳上市操作难度大

民营企业直接上市存在着某些政策和法规上的障碍,在实际实行购并、买壳上市等间接上市的操作中也至少面临着三大难题:出让方股权结构不合理,收购方不易获取控股权地位。二是收购方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过大的收购成本。三是国内购并市场不发达,购并交易难以及时、有效完成。

4.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一些民营拟上市公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能力、治理结构和经营者素质等三个方面:

第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大多从事的只是产业链的中、下游,甚至是最低级的简单组装和加工,没有核心技术,导致大量企业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产品类同。第二,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据抽样调查,比较突出的是文化程度偏低。从管理上看,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过于粗放。在履行具体政策中,不少民营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措施和具体可行并可量化的管理政策。一些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组织内部往往缺少职责分工体系。第三,家族制色彩浓厚,股权关系复杂,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在拟上市的民营企业中,公司高管人员特别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存在亲属关系的较多。实际控制权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多未分离,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大股东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一般而言,民营企业股权较为集中,由于运作的透明度较低,经理层与董事会权责界限尚不分明,监事会作用薄弱,制度建设滞后,"人治"色彩浓厚,其家族制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往往导致投资的随意性和非持续性。

三、推进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研究

1.积极进行理论、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主旋律。具体到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上,在不断探索和总结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规律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其中,理论与认识创新是关键所在。因此,十六大提出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特别提到融资上的市场准入问题,这一点对彻底消除民营企业上市障碍至关重要。发展民营经济,就要在金融方面一视同仁,增加向它贷款,允许它发行股票、债券,发展资本市场要允许私营经济的公平进入。在直接融资方面,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主要表现在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层面,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另一方面要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向民营企业的转让,通过民营资本的进入,实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合理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2.大胆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努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为企业特别是为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多层次的交易平台。按照企业证券上市交易门槛的高低、风险性的大小及证券流动性的强弱,我国证券市场可形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框架,即主板交易市场、创业板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的各个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企业,各有一个不同的筛选机制,使企业有可能递进上市或递退下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

3.找准定位,加快民营企业与境内外证券市场的对接

中国加入WTO后,商业规则进一步向国际靠拢,中介机构日益规范,海外上市日益成为民企重要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民企清晰的产权关系,良好的成长性,也逐步成为海外市场推崇的对象。但民营企业上市,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机会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定位,选择在境内主板、还是到海外主板、创业板直接或间接上市。

4.营造良好民企环境,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步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为推进企业上市、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带动企业上市融资的巨大需求。面对新形势,各地要结合当地情况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就浙江的实际看,浙江有关部门可以做好下述几方面工作。

紧紧围绕做强、做大、做优具有浙江特色和优势的"浙江板块",把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作为浙江上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快民企股份制改造,指导重点企业尽快上市,对已经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做好指导、协调、沟通工作,争取在五年内在境内外证券市场再上50--60 家,同时做好创业板上市的准备;鼓励和指导具备资金、经营管理实力的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对具备境外上市条件的企业,要顺应加入WTO的新形势,积极争取更多民营企业到境外上市。经过几年努力,使民营上市企业群体成为提升浙江区域竞争力的最重要主体,与浙江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

拓展民营企业上市的途径。随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不少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进入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因此,必须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把握时机,开辟多条渠道,推进民营企业上市。一是加快民营企业在国内A股直接上市;二是为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赴海外上市融资。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民营企业上市涉及的层次、领域特殊,尤其应注重政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在推进民营企业上市方面要着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重组发展、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根据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扩大投资范围和领域,促进优势资源合理地向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集中。尤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发展,做大做强。

(2)积极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在行业选择、创业投资、重点区域突破方面做好

引导工作。围绕将浙江建成国际性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提升各类特色产业区的竞争力,大力支持、鼓励各产品行业和业务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即专业巨人,创造条件,发展成为优质上市公司。鼓励境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对浙江市场前景和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入股。

(3)对拟上市公司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各地要对拟上市公司在改制设立时涉及的税收、土地、资产界定、有关服务收费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不构成上市障碍的前提下,作出支持性的妥善处理。

(4)做好股份公司规范设立和股权统一登记托管这两项基础性工作。各发起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公司设立,省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建立全省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统一登记托管制度。

总之,要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实现浙江省构筑证券强省的战略目标,要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做优、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和骨干力量,促进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旅游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企业(“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但实践中,旅游企业在改制、重组、上市过程中,其主营业务、经营模式、历史沿革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需要解决。

一、业务范围、经营资质及其合法性

1. 主营业务范围

根据2006年12月1日施行的《风景名胜区条例》(1)(“《条例》”)的规定,风景名胜区的门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出售,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得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因此,自此条例实施以后,景区门票不能作为上市主体的收入。(2)

因此,旅游企业准备改制上市,如果以前的主营业务收入中包含了门票收入,该等收入必须剥离;若此前门票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则需由券商及会计师判断企业近三年主营业务是否发生重大变化。(3)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包括了公园门票,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及证监会最近的审核动向,如果该等公园不属于风景名胜区,其门票收入是可以进入上市主体的。(4)

2. 在景区内独家经营的合法性

现有旅游行业上市公司及企业主要从事风景名胜区内的观光车运输、索道、游艇、酒店等旅游服务业,且在某一类或几类项目上为所在景区内的独家经营。

根据《条例》的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服务等项目,应当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者。但由于多数企业在《条例》颁布之前很久已开始从事旅游服务,因此它们的经营资质并不是通过公开竞争程序取得的,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事实状态。随着日后行业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其他竞争者(尤其是外地竞争者)实际上很难再进入这一市场。

《条例》颁布前就取得经营资质的企业进行整改时,不宜简单地在形式上满足现行法律法规对经营资质的要求,还应从企业乃至景区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等方面综合考量,(5)在券商及企业的配合下制订适当的整改方案。

二、主要资产

1. 土地是否为划拨土地、集体土地

由于旅游企业历史上多为国企,因此其土地使用权不少为国有划拨土地;而地域特征又使得其很可能存在使用集体土地的情况。(6)因此,在改制上市工作过程中,此类企业需特别关注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是否存在重大权属瑕疵;是否会对其正常生产经营构成负面影响;以及规范此类土地使用权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2. 公路等资产权属的确定

以景区游览(如观光车运输、景区内的宾馆住宿、索道等)为主营业务的旅游企业,其资产中多含有景区公路及相关维护设施等资产(如护坡、栏杆、排水沟等)。这些资产或是以出资、增资等方式投入企业,或是当地政府为了便于管理而转让、划拨给企业的。

企业是否可以拥有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如果仅从《物权法》(7)相关条款的字面意思来理解,似并不排除国家以外的其他主体可以拥有公路的所有权。(8)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公路的所有权问题没有形成通行的意见,实践操作中似乎也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个问题。(9)

因此,此类资产权属的认定仍存在不确定性,并可能会对企业上市构成障碍。此外,由于该等资产并不直接带来收益,且企业每年需承担巨额折旧。因此,企业可以将该等资产剥离至当地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

公司每年向后者缴纳资源有偿使用费用于维护保养。这种模式既能够保证上市主体资产权属明晰,又能够减少企业的负担。但是,企业应当注意避免使资产剥离对其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与公路类似的资产还有景区内的水库、蓄水池等,对这些资产处理思路与公路类似。

3. 建设项目是否经过审批

根据建设部1993年12月20日颁布的《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及部分地方的规范性文件,建设单位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建设旅馆建筑的,由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部门审批;属于省级和县(市)级风景名胜区的,报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部门审批。(10)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建设项目定点和设计方案应分别审批。具体程序为,由市、地、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除重要建设项目外,其他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的定点和设计方案,由市、地、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11)此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在施工、环保等方面需满足的要求均较一般性项目更为严格。 然而,实践中,部分企业的一些重要建设项目并没有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审批,先建后审的情况较为严重。

但是,如果企业不在上市申报之前取得相应的审批或确认文件,可能会对上市造成实质性的障碍。因此,对于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特殊要求,企业应该要求律师做重点核查;如在改制过程中兴建的或者拟作为募投项目(13)的,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报批。

4. 免税进口设备海关监管

旅游企业使用的部分进口设备(如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大型索道设备),因属于“特定地区、特定企业、有特定用途的货物”而享受了减征或者免征关税的优惠。享受了此类税收优惠的进口货物,应当在法定的监管年限内接受海关监管,并且只能用于特定地区、特定企业或者特定用途;未经海关核准并补缴关税,不得移作他用,不得转让或者进行其他处置。(14)否则,可能被海关处以没收货物、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处罚,严重者甚至可能以走私罪追究刑事责任。(15)

据了解,有的旅游企业因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在进口设备时享受了上述免征关税的优惠。但是由于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没有注意到相关规定,在监管期内将进口设备转让。为避免重要生产经营设备存在权属瑕疵,在上市申报前,企业需向原审批海关申请变更监管,或者补税以解除监管。而前者所需履行的程序复杂、耗时过长;后者需缴纳巨额税款。这一问题对企业改制上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主体和历史沿革

1. 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根据《条例》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这实际上禁止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投资设立公司、进行营利活动。

但是,实践中,不少旅游企业历史上均存在当地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投资入股的情况,甚至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绝对控股。但如果该等情况延续至今,则股东资格不符合《条例》的相关规定,建议企业在股份公司设立之前予以规范,或者请保荐人征询证监会的意见。(16)

此外,在规范这一问题时还,企业还应注意:如果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将其持有的股权进行转让(或历史上曾经进行过转让的),是否会造成企业最近三年的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一旦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会对企业的上市时间进度产生重大影响。

2. 历史沿革的合法合规性

从已有项目来看,旅游企业历史上多存在国有成分乃至集体成分,且一般设立时间较早、设立时当地的经济环境也不发达。因此,企业在设立及历史沿革过程中往往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所以,在处理这类项目时,企业设立时的股东出资,存续过程中的历次增资、减资、股权转让、公司注销等,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尤其是国有资产管理程序、集体资产的处置是否符合当时、当地有关集体资产的规定等,是律师需要核查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公司治理结构

1. 董事、监事、高管的兼职情况

根据《条例》第39条第2款的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此举目的在于强化政企分开,也避免政府机构与民争利。

但是,由于前文所述的历史原因,旅游企业多存在(或历史上曾经存在)董事、监事、高管由当地风景名胜区工作人员兼任的情况。甚至有的企业和当地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因此,为符合上市要求,如果存在兼职情况的则必须进行规范。

在处理人员兼职问题时同样应当注意:为企业设计的方案是否会造成近三年董事、高管发生重大变更。如处置不当,将会影响企业改制上市的进度。

2. 独立性

除前文提到的人员兼职问题外,旅游企业在资产、机构等方面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与当地政府、控股股东混同的情形,有时还存在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为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等情形。此外,由于旅游企业往往是当地的财政支柱之一,因此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受当地政府的影响也比较大。

因此,此类企业的独立性也是需要给与重点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此类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企业应当把握好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度,以合理协调各方利益。

五、上市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

旅游企业拟定的以上市募集的资金进行投资的项目,一般也多用于旅游服务领域,如新景区的开发、设备的更新、兴建高档酒店等。在具体方式上可能是收购现有其他主体的股权或资产,或者由自己新建。 在论证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时应注意:如果是采取收购的方式(无论资产收购还是股权收购),目标公司同样可能存在本文所述的问题,因此企业一定要做好前期的尽职调查,甄别其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是否存在实质性的法律障碍;如果拟自己新建,则应当注意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如果拟在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内进行旅游开发,所需审批级别较高,前期论证、准备时间会较长。(17)因此,为保证上市工作进度,公司应尽早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六、结语

由于旅游企业必须依附于当地的旅游资源方能生存发展,而旅游资源又属于国家所有,因此这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政府实际上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维护,以及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另一方面,企业往往也是当地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政府职能(如景区设施的维护、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当地居民就业、政府接待以及当地形象宣传等)。可以说,行业和资源的特殊性导致了这类企业在独立性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旅游企业在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可能会牵涉到方方面面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果强行打破目前这种经长期博弈而形成的利益平衡,不仅企业和当地政府会付出巨大的成本,还会给中介机构尤其是律师带来巨大的道德风险。鉴于上述原因,旅游企业应当在充分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合理论证究竟是以现有公司为主体上市,还是成立新公司。如果实质性问题太多且难以解决(尤其是在很多重要的基础资料已经遗失的情况下),新成立公司并规范运行三年后再上市的成本可能更低。(责任编辑:宋哲)

注释:

(1)《风景名胜区条例》由国务院(第474号令)于2006年9月19日颁布。

(2) 2006年以前,由于没有相关规定,一些景区的门票收入也进入上市公司。如黄山旅游(600054)2009披露,公司1996年8月13日与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关于授权管理黄山风景区门票事宜的协议,协议期限截止2036年。根据该协议,公司每年将门票收入减营业税及附加和票房成本后净额的50%,按季支付给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黄山风景区门票专营权使用费。但《条例》实施以后,上述做法的参考价值已经不大。

(3)《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令第32号)第12条。该办法由证监会于2006年5月17日颁布,自2006年5月18日起施行。

(4) 如2007年上市的三特索道(002159),其收入中包含有南湾猴岛公园、海南热带飞禽世界、湖北坪坝营景区的门票收入。证监会就此专门反馈意见,要求核查“这些公园是否属于建设部主管的风景名胜区”。发行人律师进行核查后认为,该等公园不属于建设部主管的风景名胜区。

(5)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企业(多为当地的国营企业)在风景名胜区尚未开发或开发初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当时尚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建设,才造就了如今便利的交通、旖旎而安全的景点、完善的配套服务。客观的说,企业现阶段获得的收益与其之前的巨大投入是分不开的。但如果因为改制上市而强行要求企业按照公开程序重新取得景区内的经营资格,不仅可能使企业丧失此等资质从而一蹶不振,亦有可能对风景区服务质量、环境保护、当地的税收和就业等诸多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6) 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为向当地集体组织租赁土地使用权、未经法定程序直接向当地集体组织购买土地使用权等,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等。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8) 《物权法》第52条第2款:“铁路、公路、电力设施和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

(9) 最高人民法院物权法研究小组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中指出:“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对应当属于国有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按照国家所有权原则处理;除此之外,对应当属于其他投资主体的,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处理。总之,应正确界定国家所有权与其他所有权的关系,在审判实践中正确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定的内涵。”

但是,四川省交通厅、交通厅公路局、交通厅法规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针对该问题的咨询,给出的结论却并不一致。有的工作人员认为,公路的所有权均归国家所有,即使是由其他主体投资修建,其也只能享有经营权而非所有权;有的工作人员表示,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均尽量避免提及公路所有权这个概念,主要是从经营、维护权的角度着手。还有人表示,其个人认为其他主体应该可以享有公路所有权,但是由

于法律规定不明确,实践中未见这种处理方式。然而,当我们询问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是否可以对公路的所有权进行登记、或颁发类似于房产证之类的权属证书时,所有的人员无一例外的给予了否定的答复。

(10) 具体规定可见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第5条、第6条。

(11) 《四川省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办法》第6条、第7条。

(12) 较典型的如:某企业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内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一家四星级酒店,经核查,其大部分审批程序均未履行。

(13) 募投项目,即以IPO募集的资金投资的项目。

(14)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5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于1987年1月22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于 2000年7月8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修正,修订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15) 具体规定可参见《海关法》第37条、第57条、第82条和第86条,《进出口关税条例》第49条和

第55条,《海关进出口货物征税管理办法》第75条和第76条,《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7条、第9条、第18条和第23条,《刑法》第153条和第154条。

(16) 据调研,目前的部分已上市的旅游行业公司,如峨眉旅游、黄山旅游、桂林旅游等公司等。这些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但鉴于上述公司的上市时间较早,且当时《条例》尚未颁布,该等公司的案例对公司的借鉴意义不大。

(17) 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四川省2004年本)规定:“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内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设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内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中,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内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设施,其他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内项目由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以上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保护区内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设施项目由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中总投资2亿元及以上的项目报省政府核准;其余项目由市(州)、县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此外,根据我们向四川省发改委就电话咨询的结果,所有建设项目应当由项目投资单位向市(州)发改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然后根据投资金额层层审批。

上一篇: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下一篇:企业三八节联欢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