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公司风险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2008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始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作为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政策措施,其试点运营受到各方的关注。本文从理论和试点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生存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改进以及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意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贷款公司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自全球化速度加快,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考验着企业家们。中小企业往往因资金不足而滞后发展。而贷款即是资金充足者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这不仅可以满足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资金所有者还可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但伴随着贷款的普遍化、成熟化,担保公司贷款中出现的信用问题也愈加严峻。

关键词:担保公司,贷款,风险管理

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同样,不想盈利的公司就不是好公司。在担保这个行业里,任何一个想要做大做强的担保公司无不都在积极的扩大规模、拓展担保贷款业务。但如果疏于管理、轻视对于担保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问题、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益、鼠目寸光,其结果往往则是担保公司不但不能长期发展、实现盈利,反而极易给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带来风险,误人误己。

1. 信贷中所存在的风险现状分析

1.1识别风险的能力薄弱

从商业银行方面考虑,其所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仍不成熟,过分相信担保公司的审查结果,对于担保公司的依赖过大。因而,形成了认为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贷款便毫无风险的错误认识。自己对于贷前的审查环节,不了了之。将担保公司提供的审查报告深信不疑,缺乏自己独到的分析与见解。贷后管理方面,疏于定时定期的调查,总以为只要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即使中小企业发生财务意外状况,而还不上贷款时,此时仍旧有担保公司提供的保证金作为后盾,低估风险。从担保公司方面考虑,部分企业唯利是圖,完全将商业道德抛诸脑后,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风险评估能力薄弱。因而往往放松了对于中小企业的审查,对其绿灯长开。从中小企业方面考虑,由于其的道德缺失,试想投机取巧,常常抱着侥幸的心理,拖款甚于不还贷款。这其中种种毋庸置疑地加大了贷款的风险系数。

1.2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设缺陷

在法律建设上,对于担保额的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存在着法律上的缺陷。法律中对于担保机构的准许条件、监督主体和监管法规都未作明确的规定。从社会方面考虑,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经常鼓励各个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发展资金业务,但往往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监管建设力不从心。且整个社会的信贷毒瘤长期存在,仍没有根治,这让不少不法份子得了可趁之机。在自身因素上,银行担保管理制度不够强硬。一则,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可行性地操作流程欠缺,没有具体的控制监管措施。二来,对于担保公司的监制不到位。银行对于担保公司的约束仅仅凭着一张白纸黑字,对和担保公司的往来客户、担保资金的来源以及担保公司的企业道德素养信息度掌握不够。三是,高端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商业银行为了减少贷款担保的成本,往往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来招拢专门对担保公司进行合作和防范其风险的管理人才。将繁琐的贷款手续移交给了担保公司,不重视一手资料的获得。中小企业营运良好也罢,若出现了坏账则仅仅将保证金扣收,将坏账原因地检查、分析和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一旦担保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者股东恶意抽逃资金,到时担保公司怕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此时银行极易出现债权悬空或者担保失效的尴尬境地。担保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亦不可观,担保责任贷款保证金违规现象普遍。对被担保人的“三查”工作不到位,对担保责任的认识不足,依赖农信社贷款管理和反担保人连带责任的现象较为突出。大多数的担保公司为了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如对于某些棘手客户,则采取降低担保手续费和风险保证金来拉拢客源,随意性大,存在少收、不收的现象。再来,担保公司的有些保证金来源于其他借款,甚至是将股东向农信社所借的贷款转为保证金。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担保公司对于风险的抵抗力薄弱,无法履约,公司的诚信度降低。

1.3担保公司的综合素质差

有些担保公司过分地强调盈利,狂热地招揽业务,甚至有将多收的保证金挪用于投资、借款,形成极高的信用风险。担保公司是担负防控信用风险来获取经济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对于担保公司的基本要求就是诚信二字,社会效益达到了,又何会愁苦于经济效益。热衷于高盈利,高风险的大项目业务的结果常是业务规模做的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高。保证金的不到位,致使公司的诚信度下降,长期如此,担保公司则有破产之危。如若担保公司出现了诚信危机常常会被市场淘汰。诚信经营是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品质,亘古不变。

2.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2.1提高担保风险认识

世事无绝对,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相对面。高风险自然对应着高收益。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业务也不可能绝是零风险。银行一定要跳出认为有了担保公司的担保便万事大吉的认识误区。银行想要扩大盈利固然没有错,但对于担保公司地选择要思之再三,务必要将把风险防范放在首要位置。银行可通过建立担保公司入围认证制度,从源头上将缺乏资金实力、专业人才、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的担保公司予以排除。另外,银行要建立信贷担保法律审查制度,灵活利用法律才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对于信贷管理人才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切不可因小失大。对于被担保人,担保公司一定要确保客户提供的抵押或质押资产充足且有效合法的条件下,才予以办理抵押或质押贷款担保业务。在这方面,担保公司能采取的反担保措施,一旦被银行要求履行担保责任,可以同时向借款人和反担保人追偿,从而减少自身的损失。

2.2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担保公司应该规范担保手续。贷前,严格把关。为中小企业担保时,注意对于为担保人的近三来年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对于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有一定的掌握。贷后,加强监管,严禁贷款挤占挪用。坚决杜绝借款人以借新还旧的方式偿贷。此时,担保公司可以采用一笔贷款分多次发放的方式规避担保额度限制,分散风险。对于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认真分析,掌握客户的近来财务状况。商业银行也应不断完善自己缺陷,不断修炼自身信贷管理的基本功。对于规范保证金管理,也要给予足够重视。保证金要设立专户储存,以明确资金的流动方向。善于利用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合作协议中对担保公司提出明确的信息要求,避免可能的商业欺诈和不良投机行为。一旦借款人出现财务危机,银行应及时要求担保公司承担保证责任,如担保公司不巧也出新财务危机时,则银行需确保没有恶意的商业欺诈行为下,拟定书面协议,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银行内部的管理,应严肃工作纪律。推行分工合作的方式,划分责任到人。不定期地开展专项稽核活动,加大稽核监督工作力度。一是对于内部员工的职业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察。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降低贷款门槛,以谋取不当利益。二是对担保公司经营情况、担保保证金存储情况、总的担保责任余额、单个借款人最高担保数额占其资本金比例、风险金提取情况、履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专项稽核,发现超单户规定比例的担保、超协议约定比例的担保立即予以纠正,严防贷款风险,规避法律风险。

2.3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银行和担保公司都应该择优选取合作对象,切不可沆瀣一气,只顾眼前利益,其后果往往不利于自己可持续发展,而逐步被市场所遗弃。加强对于员工的工作能力、道德素养的培养,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互利共赢,齐头并进的竞争环境。

3.结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个公司都应随着时代的变化,动态的发展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完善自己,在行业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正确认识风险,降低风险系数,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这样的公司方能在市场里寻得一席立足之地,不论风雨飘摇,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丁学东.在2008中国担保论坛上的讲话[M].2008中国担保论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2006中国担保论坛课题组.2006年度中国担保业监管研究[M].2006中国担保论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孙美茹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论文 篇2:

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风险研究

摘要:2008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始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作为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政策措施,其试点运营受到各方的关注。本文从理论和试点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生存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改进以及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生存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2008年5月8日,银监会央行发布小额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政府在解决当前中小企融资问题上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后,各地纷纷开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7月13日,浙江省政府发出通知称,该省将率先试水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成为首个开展试点的省份。

小额贷款公司具有机制灵活、手续简便、放款速度快,无抵押、免担保等优势。如果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功,它将会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规范民间借贷,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相比于国外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尚处于试点阶段,因而在经营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根据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特点对其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将对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在业务上改进,乃至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成功与否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风险是指小额贷款公司能否持续经营问题。谈到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风险问题首先要谈到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定位问题。从试点之初,小额贷款公司就面临着身份定位的尴尬。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定位,目前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小额贷款带有某种互助的性质,因而小额贷款公司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组织,属于非正规金融组织,但是它又不同于国家行的政策性银行,因为它不具备国家财政性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贷款业务,所以它应该有别于一般的企业,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小额贷款公司应该是一种介于一般公司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还有观点认为小额贷款公司是一种准金融组织。且不论各种观点的对错,这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国政府对现在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位尚且不够清晰。不清晰的定位导致政府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上也没有清晰的定位。今年5月份颁布的试点意见中曾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做出说明,即由省级政府明确一个主管部门(金融办或相关机构)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并愿意承担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处置责任,但是并没有确定应该具体由哪一个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没有明确的监督管理的结果是政府在对小额贷款管理公司的管理上采取从严治理的态度。而这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管理政策。

“只贷不存”是指根据国家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指导意见以及其他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只能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严禁小额贷款公司非法和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只贷不存”一方面打击了民间资本参与小额贷款公司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民间融资需求巨大而贷款短期无法收回的情况下将直接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调查显示,目前试点的很多小额贷款公司都不同程度上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有些小额贷款公司甚至在刚刚运营几个月就面临着资本金用光的尴尬境地。当然资金紧张一方面是由于资金运营水平不够缺乏预期性,但主要原因还是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只贷不存”已经成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其严重性已经到了影响小额贷款公司能否持续生存的程度,构成了小额贷款公司生存风险。管理层对于“只贷不存”的政策的解释是小额贷款公司由于自身水平有限、资本金小,无法承担吸收公众存款的巨大风险。现在已经有不少学者呼吁,国家应该尽快出台进一步的法律法规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清晰合法的定位,尽快改变“只贷不存”的制度设计,初步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在时机恰当的时候考虑将小额贷款公司改造成乡镇银行或者民营商业银行,这有这样才能从资金来源上消除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风险。

二、小额贷款公司的操作风险

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或失误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包括了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业务操作、业务中断或系统失败、内部流程管理等多种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风险不同的是,操作风险的量化可以用U型曲线来描述,任何一家银行新业务开展或新系统刚上线时,由于规章制度不完善、员工操作经验不足、管理上的漏洞等因素,都会使得出现操作风险的概率较高。如果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就会使操作风险的频率降低。不过,当已有的系统开始老化、当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原有的规章制度与系统已经不适用已经发生新变化的运营环境了,此时的操作风险又重新上升。U型曲线表明一个新成立的金融或者准金融机构在其成立初期其操作风险将会很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小额贷款公司恰恰处于刚成立的初期,因而,其面临的操作风险将更大。具体来说,小额贷款公司操作风险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小额贷款公司相比于其他金融机构面临着更大的操作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小、要得急、频率高、周转快”。因而,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这种特殊需求,相比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业务普遍具有“额度小、期限短、效率高”的特征,因而增加了产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小额贷款公司的这些特征导致了其业务量增大,假设小额贷款公司和银行的业务出错率是一样的,业务量增加将大大增加出错的可能性。举例说明,1000万元的贷款对于银行来说,可能就是一笔业务,因而,贷款的审批、发放等一次即可完成,而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来说,假设小额贷款公司平均每笔贷款为10万元,那么1000万元就是100笔业务,需要进行100次的贷款审批、发放等工作,相比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量增加了100倍,其业务出错的可能性也增加了100倍(假设出错率相同)。所以说,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操作风险。

第二,小额贷款公司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历史不长,而且目前正处于全国试点阶段,因而在内部控制制度上不够完善,表现在公司规章制度、员工操作经验以及管理上都存在着漏洞,这使得出现操作风险的概率较高。比如在信贷业务审核以及后续业务流程上,由于人手不够或者缺乏有经验的相关人员,使得业务中会产生不专业的情况,增加了操作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作为一个从事信贷业务的准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具备安全的业务系统和工作环境,同时

配备相应的IT人员和安保人员,而小额贷款公司由于人手有限以及安全意思的薄弱,普遍在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工作场所的安全性上不够重视,埋下了产生操作风险的隐患。

第三,公司风险管理人员在数量和素质上不到位,不能有效的控制操作风险的产生,因而可能产生较大的操作风险。

小额信贷公司目前大多是由制造型企业发起成立,目的是为了抢得经营信贷业务的牌照,而这些制造型企业业主普遍没有金融业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立足于乡镇,因而在专业的人力资源上也无法保证,风险管理人员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到位,无法向大型商业银行一样进行有效的操作风险控制。除此以外,试点把有民间借贷经验的地下从业人员排除在外,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经验上显得更加缺乏,无法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因而,小额贷款公司普遍面临着较高的操作风险。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不能到期偿还本息的风险,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第一,宏观经济变化风险。小额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中小企业,以小企业为主。这些小企业主要从事个体经济,比如纺织加工外贸、初级加工制造、物流等,这些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抗经济周期能力差,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其生存能力将受到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致使企业关门倒闭,人民币升值对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浙江、广东地区已经有数万小企业倒闭。中小企业的这种特点使得宏观经济变化的风险构成了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在宏观经济处于周期性低谷的时候,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增加,因为其贷款对象中小企业普遍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第二,借款人风险。借款人风险是指借款人不依约按时偿还贷款本息而使贷款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又分为还款能力风险和信用风险.还款能力风险取决于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是指借款人凭自己的经营收入不能按期归还贷款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除了借款人经营状况变化给贷款带来的风险外,还有借款人道德风险产生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信贷环境较差。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在中国提倡和实行了很多年,但是,总的来说,广大中小企业主对市场经济的核心——信用的认识却还是远远不够。与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所在的乡镇的信贷环境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一旦当中小企业主的经营出现问题后,他们首先想的不是如何去偿还,偿债意识不强。贷款人来收款时,中小企业主往往会四处躲藏或者是赖债不还,逃废债的现象层出不穷。现行法律对债务人的约束软化,执行难问题突出,使一些欠款户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债务人赖债有利,赖账有理的心理,导致还贷还息信用意识淡薄。较差的信用环境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信用风险。

第三,债权人风险因素。如前所述,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其从业人员的水平相对较低,管理手段相对滞后,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对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对中小企业客户的企业信誉、还款记录、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缺乏一套切合地方实际、科学完整的评定办法,信用等级评定主观性、随意性较大,客户档案较为粗糙,甚至存在应付的现象,操作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自身因素给贷款带来的信用风险就增大。

(作者单位:宝钢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吴 瑛

贷款公司风险管理论文 篇3:

浅谈贷款风险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创新

摘要: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是适应以风险监管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自身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必须树立贷款风险管理理念,构建贷款风险评价体系和贷款质量管理体系,加快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步伐,加速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尽快建立贷款风险内部评级控制体系。

关键词:贷款风险;管理方式;创新

文献标识码:A

1998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实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2004年初,中国银监会提出了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意见,要求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这一管理办法。同时,银监会还提出了以风险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将监管重点由对银行业的合规性监管转变为以风险为主,重视对银行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尤其是对早期风险的识别、预警和控制,坚持促进银行内控机制的形成和内控效率的提高等,这标志着我国金融业贷款管理方式将彻底向以建立风险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因此,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不仅是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信用社适应新的金融监管形式的需要。

一、树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贷款管理理念

树立贷款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度量和处置。相对于过去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合规性管理,贷款风险管理的难度将会增加。因为贷款风险管理不再是简单依靠信贷人员对客户和市场的经验判断,更主要的是借助于健全的风险评价体系,对贷款风险做出科学、准确的界定。信贷资产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既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也有操作风险、管理风险,还有道德风险等。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经营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贷款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程序和评价体系,包括使用客户信用评级、贷款风险分类和贷款风险模型等技术手段。

从农村信用社的现状看,所采取的贷款风险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合规性管理水平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局限性很大,一是贷款质量指标设置过于简单,8?誜5?誜2的贷款质量指标,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贷款的质量状况,而且随着管理政策的调整,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的内涵及其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已不能有效地反映贷款质量管理的要求。二是单户贷款、最大10户贷款和存贷款比例及中长期贷款比例等风险控制指标,测重于对信贷管理单项指标的分析与监测,指标之间各自独立、缺乏必要的关联度,难以据此对信贷风险做出综合评价,进行全面、整体的风险评级及量化管理。三是指标多为静态指标,注重考量某一个时点的形态,没有考虑贷款风险的动态变化因素,缺乏对贷款过程风险的把握和控制,不能事前对贷款风险进行预警和监督。[1]由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和农村信用社管理基础较为脆弱,以致贷款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无序性和不规范。可见,随着金融的发展和管理政策的变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已不能满足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按照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政策和管理方式的要求,尽快确定以风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二、健全以安全经营为前提的贷款质量管理体系

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主要的资产业务和盈利方式。没有贷款的安全就没有贷款的效益。因此,加强业务经营必须以贷款安全为基本前提。

1.完善贷款质量保障机制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一是在贷款的调查阶段,重点进行借款人信用分析或者借款项目的评估,确定借款人信用等级系数,测算贷款风险度,提出贷款意见。二是在贷款审查阶段,主要验证贷款风险度,确定贷款方式,对贷款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努力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三是在贷款决策阶段,由管理人员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最终审批贷款。四是贷款发放后,贷款检查人员监测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加强对贷款的管理和清收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贷款风险情况,定期测算和分析全部贷款的风险度。

加强贷款质量管理重点在自控、互控、监控三道环节,具体到管理过程必须健全三个机制。首先是严格的大额贷款决策审批机制。包括年度贷款投放计划,引导贷款投向,选择贷款对象,指导风险规避,并负责审批权限内贷款和高风险度贷款的审批,督促监控部门定期对贷款投放情况进行检查,修正偏差,确保贷款投放计划顺利实现。其次是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控制机制。推行审贷分离的关键是在抓好机构、人员合理设置的同时,认真落实各个职位的职责,正确处理分工合作的关系,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完善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纵向监督制约程序,从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第三是部门密切配合的质量监控机制。应明确信贷、会计、稽核等部门的责任,对有问题贷款,信贷部门要及时催收,会计部门要主动在账上反映,资产保全部门要及时统计分析并最终做出综合评价。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形态监控为多重监控,对风险度高的贷款除确定专人跟踪监测外,还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2.重视内控机制在贷款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风险的保障。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水平较落后,主要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联社、信用社信贷管理层的监督制约缺位;二是对贷款的风险不能充分认定和评估,没有建立以风险防范为主导的贷款安全质量评价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三是内部稽核独立性不强。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稽核部门隶属于联社或信用社,稽核人员工资福利、任命、考核、升迁等都与被稽核单位息息相关,独立行使稽核监督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影响了稽核工作的客观性。

贷款的风险有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内控机制薄弱是贷款风险生成的内在因素。农村信用社要提高贷款风险管理的效率,必须克服和解决内控机制的功能缺陷及问题,充分发挥内控机制在贷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内控制度建设的地位。农村信用社应加深对贷款风险的认识,把加强内部控制作为信贷管理的重中之重,包括对贷款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和控制机制的建立,以及主动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管理,不断完善贷款风险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其次要参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传统管理方式向风险管理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管理方式里,内控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具体业务的检查和对有关时点数据的分析上,管理的重心在于合规性;以风险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则是把内控的重点集中在与贷款风险紧密相关的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上,集中在信用社对管理贷款的方式、程序能否预警、衡量和控制贷款风险发生上。农村信用社要克服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缺陷,通过管理方式的转变来保障和促进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营。

三、构建以信息监测为基础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

贷款风险识别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知风险,即通过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识别贷款风险的存在;二是分析风险,即通过归类处理,分析引起贷款风险的各种因素。因此,贷款风险识别必须建立健全客户信息监测系统和贷款风险权数体系。

1.建立健全的客户信息监测系统。该系统建设由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和信息传导三个重要环节组成,缺一不可。应提高对建立客户信息监测系统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充分掌握客户信息资料对贷款风险管理的意义,不断完善客户信息监测系统和充实数据库。首先应建立统一系统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可按一般农户、其他个体客户、企业(公司)客户分别建立。其次应建立规范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操作流程。对于客户信息资料的来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以利用对农户进行评级授信和信用村镇建设有关资料,大客户可以利用贷款风险分类建立的资料库。在此基础上,还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客户信息资源的采集和管理工作:一要拓宽信息的采集渠道,注意多渠道收集贷款资料,包括客户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二要坚持完善信贷档案管理,确保贷款客户信息资料的完整、统一,为处理信息提供准确、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三要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建立贷款风险管理数据库,应组织科技人员统一开发适应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特点的数据处理系统,既便于信息收集和存储,又便于信息处理和风险预警。

2.建立有效的贷款风险内部评级控制系统。一是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该部门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应独立于决策者和信贷部门,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评估程序,确定风险管理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评级认定规则,以便对风险有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估。三是内部评级监督制约机制在内部评级部门外设立监督部门,以便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检验。从机制上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制衡作用。

3.导入量化管理为主体的贷款风险估测系统。贷款风险估测是指在风险识别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详细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量统计,估计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它是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的是通过对风险的分析,把风险进行量化,为选择防范风险的不同手段提供科学的依据。

贷款风险用贷款风险度的大小计量,度值大的风险高,度值小的风险低。按照国际风险管理惯例,贷款风险度值最低为0,最高为1,大于1时以1计;对风险的控制临界值一般设置在0.6,即应全力将贷款风险度控制在0.6以内,当贷款的风险度超出这一度值时应做出不予发放的决策。当某个信用社的全部贷款资产综合风险度大于0.6时,说明该信用社贷款资产的整体风险较高,应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加以改善。[2] 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要对贷款风险进行科学的量化管理,首先要根据影响贷款风险程度的主要因素,确定与之相应的风险权数是识别和认定各类贷款资产风险含量的基本标准,即贷款对象风险权数、贷款方式风险权数、贷款期限风险权数、贷款形态风险权数。这些风险权数要符合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特点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其次要建立贷款风险量化模型,既可用于审批贷款时测算贷款的预期风险,也可用于检查某笔贷款或综合考察某个信用社或某个区域各信用社全部贷款资产的风险度。[3]

4.积极更新和优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信用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系统支持,包括风险管理技术、计量统计技术和信用风险数据库建设等。目前我国银行普遍采用打分法,这种方法虽简便易行,但由于缺乏计量统计分析手段,对影响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因而缺乏对未来风险的准确预测。而且以打分法得出的评级结果主要用于授信管理,並不能取代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全面管理。因此,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提高银行的信用评级水平。在风险评级方面,银行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专业技术力量,完善内部评级体系,采用先进的计量统计分析技术,为最新风险测度方法如VAR法的运用提供技术保障。

5.加快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的实施步伐。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是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通过此类方法信用社可以动态地掌握贷款质量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农村信用社采取此类方法防范贷款风险刚刚起步,加上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础差、客户分散、流动性大、客户资料不全等因素,工作的难度很大。要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农村信用社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要求,制定具体的分类操作实施办法,既要立足于“利于管理、方便操作、提高效率、加快进度”,又要尽量统一标准、统一规程,确保质量和效果。对重要标准要尽可能设计量化指标,增加可操作性和客观性,要多作定量分析,减少定性描述。注重区别借款人和货款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提高信用社管理不同贷款风险的能力。

6.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对贷款风险管理的适应性。科学贷款风险管理要求信贷人员对客户的经营活动、财务与非财务、现金流量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建立一支具备业务素质、掌握法律知识,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一定了解的信贷人员队伍,以提高对贷款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不仅要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要求熟悉和掌握现金分类的标准和方法,而且要开展宏观理论、市场经济、信息收集、会计处理、法律法规统计计量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办法.银发[1997]491号文件,1997-11-24.

[2][3] 周剑波.贷款风险度量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的应用[J].海南金融,2004,(10).

作者:周剑波

上一篇: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论文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