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2022-04-19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我国的校园景观规划工程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创新。校园景观配置是系统性的工作,在该项工作开展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植物配置效果以满足校园景观的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在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的配置很多方法都是比较落后的,使得植物配置效果不佳,例如植物配置存在单一、空旷、无序等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篇1:

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在阐述中学校园景观规划原则、重要性的基础上,以作者曾经就读的中学,即郑州市中牟一高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从建筑区、宿舍区、操场等特色景观的规划,绿色植物、园林小品等要素的融入,运用寄情、寄景、构图等艺术手法设计充满意境的和谐校园,并渗透环境与青少年素质培养的关系,营造出多元化校园,促进学生素质培养。

关键词: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意境

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是以校园空间为设计方向,以学生为设计主体,有机协调校园与环境的融合度,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处理校园环境的功能、体验等,努力打造体现环境特点、天人合一、生活学习融洽的校园空间。

理想的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应体现公开的、自由式的、包含人文色彩“场所精神”,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空间私密性;既有寓意丰富的大场景,又有尺度贴合的小环境,能使人放松心情、舒解压力,又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的良好氛围。

一、校园景观规划

(一)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就是对资金的最合理使用,对各种资源的监管,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这就要求在校园景观规划时,注重资金的合理安排,并应用植物学、园林学、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营造景观生态型校园,实现校园景观环境可持续发展。

2、整体性原则。景观规划设计要把校园空间的设计按要求因地制宜地落实到总体规划中,实现资源共享。校园的各项功能也有具体要求,特别是景观功能,力求在景观规划的前提下,采用统一的设计标准,协调色彩关系,实现建筑与环境相互呼应,学习区、工作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生态景观及完整连贯的空间效果。

3、生态性原则。校园景观规划不能脱离景观植物的搭配和水体的营造,先整体后局部进行设计,运用人体工程学、景观设计学等相关理论指导,采取斑块一走廊一基质的生态学理论,将校园的景观环境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布局廊道和斑块,着重将校园绿地、人文艺术与环境有机融合。

4、多样性原则。校园景观设计应着重考虑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融合,既要突出景观的功能及结构的丰富性,又要体现系统的稳固性,提高系统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及景观恢复功能,营造可持续的景观布局生态效应。

5、文化性原则。文化性原则就是在景观规划时,力争将新观念、新思想与传统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让景观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让文化成为景观的指导者。校园是传道授业的场所,更应该將文化列为重要的设计元素,并参照学校的自身性质,实现景观要素的有机融和,突显校园的文化底蕴。

(二)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1、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不仅展现学校的传统和个性,更凝聚着学校的历史、精神和文化。当我们踏进校园,一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那正是文化、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共同酿造的“场所精神”。校园的各种园林要素,如,建筑、园林小品、园林植物及山石、雕塑等都是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具体体现。校园景观的布局方式、艺术风格都展现着校园无穷的魅力。

良好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传承校园文脉、增进学生与校园浓厚感情、提升学生之间思想碰撞、促使学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的景观环境中获得良好心灵体验的媒介,这些都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有良好的作用。因此,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应遵循“寓教于景、环境育人”的原则,打造多元化校园。

2、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中学校园景观规划离不开校园历史文化的发展,根据当地的环境要求,因地制宜地配置各项园林要素,结合中学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诉求和行为习惯,综合考虑校园的空间布局,尊重自然环境,以人为本,不能只大规模的兴建教学楼,过分大面积占用土地建造体育场,而忽略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中学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也是身心发展的意志薄弱期,在这样的过渡阶段,不同于大学和小学校园环境的塑造,中学生在校园中需要的往往是一片安静的角落可供思考学习,一处微小的特色景观供停驻,一个树荫凉亭可供休憩,既可以沉淀自己的心情,也可以奋发图强更好地投入学习,而不是过分地营造紧密无间的教学楼,不情愿地被困在烦躁无味的自习室。

二、中学校院规划设计实例分析

以郑州市中牟一高校园规划为例,分析其景观规划设计特点。

(一)校园规划设计特点

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位于中牟县新城区交通便捷的地段,与县政府南北相望。学校占地15.2hm2左右,建筑面积达5.6x104m2,绿化面积3.2hm2。美化绿化面积达3.8hm2。这里树木枝繁叶茂,绿草如茵,空气怡人,走进校园,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校园内的景观小品,如,雕塑、喷泉、花架长廊、植物造景、绿地、石桌石凳、凉亭等都是学习、读书、交流、休闲的理想之处。

2、空间环境。中牟一高校园通过轴线和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组织校园空间,如,主入口的疏散广场、中心广场、绿化区域、游憩小路、小品及雕塑等园林要素之间的融合,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活情趣的理想校园氛围。生态化、园林化的环境是该校园设计的主题,小品与雕塑又对绿色校园文化做了最好的诠释,也更加符合多元化校园的设计理念,更能突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寓教于景、环境育人”。

(二)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1、入口大门气势恢弘、新颖别致。学校大门设计(见图1),除了体现设计者本身所赋予的灵感之外,也寓意着莘莘学子的“工匠精神”,跨过虹桥,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入口大门的设计,既体现园林艺术理论中“社会美”,也将文化底蕴赋予其中。2、入口广场设计。入口广场至中心广场是该校园主要的景观轴线,它纵深长达500m左右,是人流量最大的广场。在交通上,实现了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楼和周围小花园之间便捷的步行交通联系;在功能上,不仅能够满足人群的集散,也便于配置盆景和布置景观小品;在造型上,支持传统广场的严谨与稳重,也不失现代景观广场的生动和自由,使得广场与建筑之间形成良好的空间组合关系,体现了校园景观环境规划的“多样性”原则,同时,广场自身也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树立了中牟一高个性化的形象。

3、景观雕塑、小品及标识牌。踏进校园,可以看到一幅巨型雕塑伫立在广场的正中央,犹如扬帆起航的巨轮,向关辉明亮处驶进。该雕塑设计象征着一高学子在知识海洋里邀游的巨轮,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小品和标识牌的合理布置和规划是校园设计的又一突出特色。这些景观小品的设计的形式、设计色彩、设计风格等都充分体现了这所优质院校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该校园深厚的人文素质和历史文化,是校园景观环境规划中“文化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4、建筑宏伟。正对广场,跨过巨型雕塑,映入眼帘的是斜成一个平面、由一百二十四级台阶组成的教学楼楼梯,通过底层架空、敞廊、高低错落的平台,半敞开式外露的楼梯和简洁的立面造型,给人一种“高路入云端”的高大威猛的视觉感受,展现师生不断向前、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5、开放型绿地。在教学楼和宿舍楼周边,便是一片片的开放性绿地,调节建筑群体的空間关系,促进生态协调。绿地内有完善的步行游憩交通系统、便捷的座椅、特色雕塑、大型遮荫树种和景观植物,使其成为良好的读书休闲空间,符合校园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原则,在校园环境中引入“斑块一走廊一基质”的生态学理念,校园绿地、人文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6、其他特色景点。校园中,逸夫教学楼,促使学子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知行亭,暗示着全体教师礼拜陶行知先生的高尚风范;永康路,指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伟人画像、名人名言、学生格言、校训座碑、“三风”墙壁、文化长廊、警示标牌等这些特色景点无一不激发学生与学校间浓厚的感情,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交流的思想碰撞,促使学生在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景观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心灵体验,这些对健全青少年的人格、促进青少年思维开发有着良好的作用。

三、结语

校园景观环境规划不仅是对校园环境美的塑造,还包含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历史文化特色的追求。一高校园的景观环境设计既做到了各个区域不一样的功能要求,也促使身临其中的师生可以有更好的条件进行头脑风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在各具特色的景观环境中获得不同的体验,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景观建设方面积极采用艺术设计、环境绿化等要求,使学校独具文化特色,独具创新理念,符合良好校园景观规划的“整体性”原则,更是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

作者: 徐璐 侯珍珍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篇2:

基于地域文化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我国的校园景观规划工程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创新。校园景观配置是系统性的工作,在该项工作开展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植物配置效果以满足校园景观的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在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的配置很多方法都是比较落后的,使得植物配置效果不佳,例如植物配置存在单一、空旷、无序等问题。因此为了能够将校园景观水平提高,在进行相关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植物特点以及生长性做好相关的配置,从而保证景观的特色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关键词:地域文化;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引言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期,加上各大扶贫政策的全面实施,温饱不再是困扰广大群众的主要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也正因如此,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外在环境的审美也有了新要求。对于校园景观设计而言,校园的外在景观环境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學习效率,正所谓“人都是环境下的产物”,学生亦是如此,一个好的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况且,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早已改变,由一开始单一的板书教学,到目前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不难发现,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充分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改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地域文化特色,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城市修补的意义

1)存量空间的更新升级。城市修补对象多数位于旧城区或其他建成区域,这些区域往往具有较高的建设密度、复杂的空间形态及广泛的社会网络,是城市建设中的敏感地带,其复杂性与局限性决定其更新改造方式需以系统性的空间修补为主。城市修补充分挖掘建成区“空间潜力”,在现有空间基础上加建、改造、更新、升级存量空间。2)完善开放空间研究体系。城市邻里尺度开放空间作为城市的“毛细”系统、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是城市修补的主场所。它们具有显著的机理相异性、地域符号性、接触频繁性、活动复杂性等特征,并且具备环境生态、邻里社交、城市交通、文化展示等多样化功能。该类空间与城市修补的小范围、渐进式理念契合良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是从城市小尺度“毛细”空间入手完善城市不同尺度开放空间研究体系的重要环节。3)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小尺度微操的城市修补与大尺度更注重布局、气势、面状景观有所不同,它更注重空间的细腻度、铺装的舒适性、植被的丰富化等设计细节,因此针对城市建成区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进行城市修补,是城市气质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体现城市特色的过程。

2地域文化下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2.1突出建筑的地域性

因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所在地域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同地区的建筑,其形式和风格也是各异的。从广义上来讲,建筑的地域性受所在地区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会形成不同建筑。从狭义上来讲,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地段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建筑的周边环境以及地方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校园景观设计师要有生态观念,使设计顺应校园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让建筑能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校园景观设计师还要具有城市视角,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师更要重视地方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作出正确定位,在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和色彩等诸方面下功夫,结合功能进行整合、优选,才有可能创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与环境和谐并适应校园的建筑。如重庆理工大学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重庆地域文化,提炼了重庆山地地形的特色以及重庆民居的建筑特点,运用了悬挑、筑台等手法使得校园建筑错落有致。建筑立面的色彩也较为朴素,重现了巴渝文化的古朴风格。

2.2采取提炼、再现的方式塑造地域文化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还应体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中,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经过积淀而形成了当地的文化传统,设计师应从地区的文化传统中发掘有益的、可利用的因素,并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从而实现现代建筑的地域化、地域建筑的现代化。而设计师对于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亦是如此,也应符合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在策划设计前,设计师应从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坚持基于地域文化来进行设计。设计师还要学会集思广益,积极征求当地群众意见,从而取长补短,设计出更为缜密合理的规划案。在校园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设计师则应该严格响应国家政策,在对校园原有的景观进行改造设计的同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校园既能延续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又能突出新时代的独有风格。

2.3丰富景观设计手法,协调地域文化与校园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手法包括具象设计法和抽象设计法,设计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人文特色进行调查和统计,作出综合的理性分析后,再选择合适的景观设计手法。具象设计的主要特点为对细节的要求高,整体景观的辨识度高,便于学生更为细致地对其进行观察,能对学生注意力和专注度的提高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而抽象设计的特点是既不脱离设计初衷,但又具备创新形态,对设计师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极具夸张和趣味性,便于吸引观赏者,改善观赏者的心态和心理感受。而对于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再加上人格和三观并未发育健全,学生的情绪波动容易较大,如果校园景观设计采用的设计方式较为单一,则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加重学生的情绪负担。而地域文化的融入则能够很好地改善这一问题,一方面能为单一的校园景观增光添彩,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势,为枯燥的校园添加趣味性,从而改善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走出“消极怪圈”。

结语

总的来说,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效果的成败直接对校园的景观性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在植物配置环节,需要保证配置的植物满足广大师生的生活学习要求,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观赏性、生态性。所以,在进行配置上需要考虑校园的环境特点,同时按照植物的生长特性与体型特征进行科学合理配置,从而保证校园的景观效果得到提高,改善校园生态环境,让师生在美丽的校园中生活学习。

参考文献:

[1]徐红莲.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843(04):49-50.

[2]孙雪,赵天然,沈言,等.苏州市工业园区商圈屋顶花园的植物配置[J].林业调查规划,2020,45(04):190-195.

[3]徐一斐.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20,46(14):150-151

作者简介:姓名:马兰花, 1995年2月出生,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55

作者:马兰花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论文 篇3:

小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以夹江二小为例,对景观设计中如何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如何体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通过艺术化、人性化空间的塑造,对空间概念设计的理解以及对参与式设计概念导入的研究来塑造具有时代气息的小学校园环境作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校园环境 参与式设计

“环境景观”是环境系统与景观学科的结合,其中的环境是指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全部环境概念,景观可以理解为景与观的统一体。环境景观从广义上讲包括自然环境景观、人工环境景观和人文环境景观,狭义上讲是指建筑物外部的空间。

每一所小学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因此,小学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区别于其他建筑设计,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重任。良好的校园景观给校师生一种为某种精神而奋斗的感染力,因而小学校园环境景观整体设计应努力体现校园文化精神,将设计理念融入景观之中,通过对它的物化,以具象的形态表达思想,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

1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错综复杂的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从不同的方向上,又一次聚焦于教育环境。21世纪的研究结果表明:校园环境越完善、理想,学生的正面环境知觉越好。负面的环境知觉越少,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则是积极行为(如学生兴趣、参与行为)越多,消极行为(如学习压力、人际争执)越少。我们从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等股市可知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在使人精神振奋的条件下,无疑会更多的诱发思想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这对教育、科研的作用虽是无形的,但肯定是有效的。

小学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阶段,学校环境景观对于学童的熏陶润泽无可替代。因此,在学校的环境设计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景观是很重要的需求,具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意义。在此背景下,希望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学环境景观参与式设计机制、模型与方法体系。

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本研究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思路展开研究,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研究背景入手,通过归纳演绎与分析综合,建立有效可行的研究框架体系,研究主要采用“系统与全息研究结合”的方法:由宏观到微观、逐层逐次地剖析对象,贯穿研究从始至终,有助于整体全面地认识小学校环境景观参与式设计。

3夹江第二小学校园景观现状分析

夹江第二小学位于乐山市,夹江县。夹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为梁州之域,汉为巴蜀之地,隋开皇(公元593年)建县,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自中流。上苍造化,鬼斧神工,夹江因此而得名。

夹江二小位于县城文庙街15号,始建于1937年,原名夹江文庙街小学,后又名向阳小学。学校现有本部和城东分校两个校区,两校区占地总面积约14亩。教职工91人,教学班34个,学生2000余人。

学校占地面积小,教学设施落后,不能更快更好的推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现在夹江政府以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校的发展情况。希望通过该校的发展带动周围城区的文化氛围,亦是拉动附近经济的发展。该校的成功改建必将成为周围城区的焦点。

4 夹江第二小学校园改建设计原则

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个涵盖内容广泛,尺度大,知识面广,设计的因素多的学科。所以在一般的设计当中,设计师的想法作为项目的主导,有时候,投资者的决策同样也能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使用者在其中同样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为设计出谋画策。而这一次的夹江第二小学规划设计就是让熟悉校园的孩子们参与到设计中,不仅让设计者了解到孩子们的需求,同时通过互动交流与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促进孩子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让参与者与设计者互动的方法称为参与式设计。其中参与式设计指的是让人们在设计过程中由设计、研究、参与者三者协同参与研发,使用者与设计者一起分享心得的设计方法。

小学校园环境景观一直是校园规划设计中设计者殚精竭虑的设计对象,但是现在,设计对象发生了变化。而伴随着这种变化的是校园空间的社会化转型。功能的变迁必然引起校园空间的研究视角的变化。项目研究以转型期校园空间的维度拓展为依据建立了小学环境景观的多个视角的认知:第一個角度是传统的视角,即将校园空间作为一个“面”,研究内部组成与特性;第二是宏观视角,即将校园空间视为一个“点”,研究其与城市中其他的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第三是研究校园空间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空间维度的拓展——虚拟小学环境景观,进而研究它与实体校园空间的互动机制。

5夹江第二小学校园改建设计方法

小学环境景观设计应该区别于其他建筑设计,担负起积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等重任。因此根据夹江第二小学校园现状,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由每个年级选出小学生代表填写调查问卷并绘制校园意向图。

第二个阶段就是参与式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和相关设计人员一起绘制夹江第二小学景观规划设计概念总图。

第三阶段就是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

第四阶段是对校园进行现场实地测量,拍照以及记录工作。

第五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现场调研进行详细的资料整理并撰写调研报告

下一阶段就是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夹江第二小学校做出规划设计方案。

最后就是通过三维建模以及图片处理的方法制作成虚拟空间。

6 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发现小学校园的建设需要有地域文化作为景观文化的支撑,才能创有特色,发展地域文化,两者之间互为依托;校园景观要表现文化性,形成校园文化如同城市文化一样,要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它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景观的共性特征。总之,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系统工程,不能舍本求末,片面的看待,要有一个整体正确的设计思路,把环境景观设计落到实处,建设一个更加完善的以人文本的“学子园”。

参考文献

书籍:

1.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10

2. 吴家驿. 景观形态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 C·亚历山大. 俄勒冈试验[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4.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 人性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5. 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作者:赵远宏

上一篇:城市污水管道工程论文下一篇:现代企业教育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