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7-03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适应新疆区域特点,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开展假期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在此与大家商榷。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浅见

【摘要】大学生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手段之一,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思考

作为一名大学生,其有别于中学生的特点就在于更重视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尤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進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形式。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谈几点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浅见。

一、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实际情况

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环境不容乐观。面对就业的忧虑和压力,很多在校大学生选择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个人的意志,同时还可以积累一些社会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就是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到了关键时刻,其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清楚地知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需要依靠实践的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飞速发展的社会,大学生要转变观念,结合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累更多社会经验,更重要的是借机提升自己的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立足实际,是高校依托地方资源培养人才的需要。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社会、地方和学校的支持,只有各方面相互协调,有的放矢地实施实践活动,才能使社会实践活动有特色和效果。

二、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根据专业特点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突出专业特点不仅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也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出了贡献。

高校依托专业开展大學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几种途径进行。首先,组织专业服务队。高校可以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分别组成不同的专业服务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担负起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服务责任,还可以使学校把教与学、学与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最优的社会效益。其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参与专业实践,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机会。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学校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开展与学生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具体的生产环节、实际操作、人际接触过程中,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直接经验,促进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形成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也可以使用人单位对参加实践的大学生能够有近距离的了解和认识,为学生的就业选择开辟一条途径。

三、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依托教学实际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成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和延伸。所以,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一批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通过把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生产需要相结合,利用地方的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在学校中可能开展的科学实验和课题研究,使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要把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育计划。将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展,明确规定实践的时间、次数和成果,严格考核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

众所周知,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踏实做事、诚信做人、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不仅要通过校内教学实践来提高基本的操作和实验能力,还要通过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四、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通过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笔者学到了许多除理论知识之外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另一个侧面检验了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特别是自己主动解决问题和与人沟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二,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假期生活变得充实而快乐,不仅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和长辈,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和阅历。同时,还锻炼了自己处事的应变能力。面对一些突发状况,学着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

同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认识到了自身及专业知识上的欠缺与不足。比如,很多大学生都有一个通病,即眼高手低,刚开始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当真正踏入社会,走上某个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认识到这些,能促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弥补和提高。其次,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离。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气氛,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当大学生将所学用于实践时,便会感到与实际有些脱节。并且,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单纯地依靠理论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才华和能力。

五、结语

笔者作为一名还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深感受益。但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仍存在很多不足,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王小云.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学生)

作者:杨景清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大学生在公益性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适应新疆区域特点,培养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开展假期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在此与大家商榷。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角度出发,如何得到社会的支持完成实践培养过程而言的,忽略了学生发挥社会服务的主体作用,为了将新疆高职大学生的假期充分利用起来,使其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实效性、地方性与公益性,有必要对新疆高职大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进行共同的研究与探讨。

一、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的要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高职生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使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更是对社会实践在总体要求、工作原则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这两份文件的出台,对当代高职生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新形势下探讨高职生社会实践奠定了有力的思想保证。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201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旨在“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从中可看出,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之重视。

二、高职大学生肩负着团结稳疆的重要使命

(一)高职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践行民族团结

习近平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新疆既有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文化多元性,又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经济体,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新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公来自不同的地区,通过学校的学习,吸收正确的思想理念,利用假期进行与新疆稳定与发展紧密结合的公益性实践活动,不仅帮助高职大学生在团结稳疆中认清自身责任,更是在新疆广大农村基层中宣传“五个认同”的理念,身体力行做民族团结的表率,也为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更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从根本上夯实了根基。

(二)高职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融入新疆发展

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黨全国的大事,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各族群众热爱新疆的美好情感,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这就要求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扎实做好基础与基层工作,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我们要引导他们成长成才,融入新疆的发展,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最终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三、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的要求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认真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适用社会发展。在新疆,如何结合地域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仅是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是新疆高职教育应对新经济形势下新疆大发展的要求。

(二)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六爱”校园文化的要求

学校倡导“六爱”文化,即爱祖国,做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者;爱新疆,做美好家园的建设者;爱学校,做“我为学校添光彩”的担当者;爱专业,做成就出彩人生的开拓者;爱老师,做尊师勤学的践行者;爱同学,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我们利用学生们在假期回到家乡的时间,服务于社会,并将“六爱”文化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成为其推广与践行者,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服务于基层培养社会责任的要求

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莫过于让其积极融入到基层工作当中,大学生们利用假期返回生源地,深入乡村、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为新疆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尽力的最好时间段,大学生们可以在此期间贯彻新疆会议精神,主动、自觉、坚定地传播正能量,服务基层,助力新疆发展。

四、高职大学生具有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一)高职生能力结构的要求

现有很多毕业生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但综合素质与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不仅是用人单位要求,更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要求。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为高职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成为了高职生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生三观教育的要求

高职大学生通过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百态,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沟通和交流,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反思自我,对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进行调整,真正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

(三)高职生责任心培养的要求

高职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高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高职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开展高职院校公益性假期社会实践,最终能够让假期返乡的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中产生广泛的积极的影响力,对其社会贡献加以肯定,并借助于各种网络媒体对其中优秀的学生们给予宣传,从而在社会上产生一种以点带面,以小带大,以优驱劣的良好效应,新疆的稳定与发展需要这种求真务实,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的社会带头作用。

作者: 陆红霞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深化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全社会必须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转型期,必须注重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从经费和组织体系上保障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历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毛泽东同志认为,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必须走到工农群众中去,同他们打成一片,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弘扬了毛泽东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一代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10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四个统一”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1984年5月,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首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是“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此蓬勃开展,每年都有数十万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内和教学计划外(即课外)两类实践活动。前者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进行安排,如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后者则主要由学校各级团委、学生会在假期集中组织进行。相比较而言,高校对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比较重视,经费有保障,组织得力,取得的效果比较好。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此主要探讨的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

一、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形式,是人类实现自我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人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实践,青年人的成才同样离不开实践,人所学的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升华。大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比较抽象和教条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历来重视实践的作用。要求学子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宋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曾言,“知行常相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二)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属于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一代,很多人还是家中的独子。往往从小就是家中众星捧月的“小皇帝”、“小太阳”,父母精心呵护,生活条件优越。由于经历的生活磨砺欠缺。很多大学生身上存在“骄娇”二气,主要体现为:抗挫折能力差,奉献、吃苦精神不足,集体观念不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明显。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课外社会实践中经受磨练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大学生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有助于深化国情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助于大学生增强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适度的体力劳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未来的栋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三)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不少课程设置陈旧、重叠,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及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这无疑是对人才的浪费。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迫在眉睫。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可以通过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促进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进学校主动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努力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组织形式比较呆板,内容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目前,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社会劳动等初级阶段,缺乏创新,内容往往与接受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常常给活动接受单位带来的只是麻烦、负担,对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帮助也不大。这就导致接受单位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大学生缺乏兴趣。二是缺乏资金的保障和系统的组织安排。事实表明,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实施,但目前高校对此没有专项的资金投入,社会资金的支持力度也很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课外实践活动的系统组织和安排,使学校组织的少量假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局限于部分学生干部,而大部分学生则需要自己花精力和成本去寻找社会实践场所,这对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无疑是一种压力和负担。由于系统组织不够,致使大部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目标,活动分散,难以保证实效性和连贯性。三是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当前高校对学生参与课外社会实践的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常常仅凭一张社会实践登记表来判定考核等级,质量和效果都无从认定。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价体系必然挫伤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造成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弱化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高校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从为国家、民族未来培养栋梁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俗话说,十年栽树,百年树人。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高校

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片面追求本单位、本行业、本地区的短期经济效益,在工作中常常急功近利,对短期内容易产生成效的工作比较关注,而对那些能产生深远意义但短期很难看到成效的工作则往往缺乏热情,甚至漠视。有的高校领导不愿花精力深入研究如何创新大学生课外实践,仅满足于走走过场。有些单位的领导在接待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很不情愿,常常敷衍、应付、推托。

三、加强和深化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时期。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大力宣扬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意义的同时,不断拓展符合转型期特点的新思路。

(一)全社会必须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各界必须站在民族未来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大教育”强调的是置身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对待教育问题,从世界发展的大范围来思考教育问题,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振兴民族素质的提高来处理教育问题。具有思考教育问题的前瞻性、处理教育问题的系统性和教育范围的广泛性的特点。“大教育”的特点要求社会各界、各级党委、政府注重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鼓励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社会,早日成才。

(二)高校必须保障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同时积极通过各种合法渠道筹措社会资金

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影响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高校的各级领导一定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拨出专项经费保障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在主要依靠学校资金的同时,积极鼓励广大团干部和学生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通过地方、企业、基金会出资协办的方式筹集活动经费。

(三)坚持双向受益原则,畅通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渠道

坚持双向受益原则,指的是在使学校和学生受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活动接受单位也从中受益。要本着“各施所长、互补所需、互惠互利”的原则,发挥双方优势,搞好双向服务,为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制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忽视了地方和接受单位的需求。地方和接受单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看不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自然就会把它视一种负担,缺乏热情。实际上,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关键是要善于将这些优势融入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想方设法帮地方和接受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实现“双赢”。例如,连续17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城市乡村,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他们为榆林航空站设计的“仪器设备兼容性论证分析”、“零电压调零问题分析”,为榆林煤炭公司开发的“票务管理系统”等项目,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单位的技术难题,受到当地政府和单位的一致好评。

(四)坚持分类制导原则,丰富和创新实践方式和内容

坚持分类制导原则,指的是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特点,科学安排方式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理工科学生在实践基地的选择上应侧重于企业、科研部门,在内容上注重技术服务,将科技服务直接输送到生产第一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文科学生则可以深入城市居民社区和农村,在普及法律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提供医疗卫生知识、宣扬科学生活方式等方面为群众服务。对家庭环境困难的学生,则可以把课外实践活动与勤工俭学结合起来,让他们通过课余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减轻家庭负担,顺利完成学业。

(五)科学规范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

制订科学规范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十分必要。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以一张“经历表”或“登记表”就作为评价依据,必须根据大学生在实践中各方面综合表现来评定等级。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强调“受教育、长才干”,还要注重“做贡献”,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取得经济、社会效益;要完善组织单位、接受单位和指导教师“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由接受单位作出综合表现鉴定,由组织单位和指导教师作出评语并评定成绩,对优秀集体和个人要进行专门表彰。此外,应积极推行社会实践合格证书制度,并将其纳入大学生的评优及综合测评中。

责任编辑 刘凤刚

作者:马 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