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

2022-08-09

第一篇: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经营粗放、产业链延伸不足、特色不鲜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我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来驱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范围内国有经济成分薄弱,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养、壮大一批优势非公有制企业。要在行政审批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大力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激发青年农民和在外大学生回乡就地创业,培育更多县域市场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家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做大企业,打响品牌。

着力推进差异化发展

当前,我省许多市县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仍不尽准确,相当部分县域产业体系雷同,而且很多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存在同业竞争;企业间、行业间缺少跨市县的相互合作与上下游衔接,很难做到差异化发展,导致许多地方的发展缺乏特色,后劲不足,无法形成发展的系统性和持续力。因此,应以差异化思维定位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空间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推进县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解决好顶层设计。

对此,可从省级层面组织专业规划队伍,根据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要素,对各市县的发展定位进行差异化设计,对产业集群化发展进行错位规划,让县情相近的县(市、区)各有侧重,让同一产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最终在资源、产品、链条、市场等方面形成互补,构建各具特色、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审视自己,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或在全国的定位,站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思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区域间分工与协作,获取竞争优势。以更开放的理念合纵连横、靠强联大,培育壮大差异化的优势产业群,催生与之上下游配套的产业圈。

重点突出绿色生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品牌。县域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经营,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力量,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生态旅游领域,着力推进品牌化,严格做到“先规划,后开发”,避免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生态农业领域,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建设绿色农业经济体系;生态工业领域,应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和高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对初建、扩建、改建的工业项目技术起点要高,要求先评价、后建设,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狠抓节能减排综合治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实施重点监控,淘汰落后产能,对老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改造中向绿色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加快提升城镇承载力

我省县城及中心镇普遍规模偏小,教育、医疗、科研等优质资源缺乏,聚集和吸纳人口、产业的能力相对不足,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承载力。推动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以海南五大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发展。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倒逼产业提挡升级,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城镇集群发展,支持各县市城区和特色小城镇加快路网建设,提升产业实力,增强整体吸纳能力。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修编完善好县域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等,确保规划全覆盖,因地制宜构建合理的乡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并且依法保障各类各级规划顺利实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抓好公共交通、商业、宾馆、医疗、学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建设,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把城市的水、电、路、气、通讯、公交、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注重提高投资质量

我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集中精干力量、优势资源,克服土地、资金、审批等要素制约,确保重大项目按序时、高质量、高标准推进。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民生事业等方面的项目,以投资结构的调整、投资规模的扩大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五大战略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和支撑。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自春秋战国开启郡县制以来,“县”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截至2004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个,县域国土面积***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以上;县域经济GDP为*.**万亿,占全国GDP的**.**%,其中,县域经济GDP比例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贵州省,达**.*%;最小的是上海市,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决策层以及专家学者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县域经济的内涵,做好壮大县域经济的工作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臵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他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

一、

二、三产业各部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地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发展县域经济,对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共同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城市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城市工业化、经济城镇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都是较高的地区。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载体。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

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农”和“非农”工作,把“三农”工作统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只有依托县域经济载体,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重”两大难题。

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世纪**年代末到**年代中期,县域经济比较活跃,在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如县域财政困难重重,全国多数县市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1、实施工业化战略。工业化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发展县域经济,应高度重视和发挥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一是产业定位面向国际化。应深入分析各县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对产业发展战略有个准确定位,把握战略机遇,赢得发展先机。准确把握国际城市经济调整升级的发展趋势,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承接对方相对处于国际分工低端环节的部分产业转移,并且在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上下功夫,从而将县域经济融入国际大循环体系中。二是走区域联合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格局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化,特别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区域生产要素的组合半径已大大突破县级行政区域空间。县域经济要赢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臵的手段,正确处理好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关系,跳出行政区的束缚,按照区域经济的分工,从经济区域的高度来审视和制定县域经

济的发展战略,融入到联合发展这个范围更大、层次更高的经济区域中去。三是必须突出区域特色概念。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培育特色经济,这样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个县域均有自己的特色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如地处交通要道和枢纽,或沿海、沿边;有的有自然资源优势,如域内蕴藏大量矿藏资源,或丰富的水能资源;有的有社会资源优势......只有充分认识并开发好这种资源,构筑起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才能摆脱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2、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要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外向化、生态型”农业。通过市场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主导产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三是培创农业品牌,加快“订单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四是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展农民致富的渠道。

3、实施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面临的两大使命,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带动产业化,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一要优化城镇体系规划。围绕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建设现代中等城市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确立城镇规划布局,把产业布局与城镇体系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二要完善城镇网络功能。要抓紧调整域内交通网络规划,加快推进各镇等级公路建设,重点实施一批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区域联动,促进经济发展。三要解决好城市化建设投入机制。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走多元化投融资道路,实现城市的自我开放、自我增值、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4、实施民营化战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活

跃市场,解决就业问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它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明、决策科学,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从全国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强。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推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努力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动力和增长点,担当起发展县域经济大舞台的主角。

5、实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战略。环境优劣关系到县域经济特别是外向型 经济的生死存亡。对外来企业而言,基础设施不行就进不来,发展环境不好就留不住。必须把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切实抓紧抓好,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突出抓好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进一步改进作风,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兑现政策、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搞好服务和营造环境上来,努力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服务环境和良好的治安环境。

第三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

摘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的重要举措。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处在由量的转变到质的扩张的转变点上,加快发展并逐步壮大县域经济,是振兴国民经济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

关键词:县域经济;系统工程;发展策略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载体,是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面向新经济,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处在由量的转变到质的扩张的转变点上,加快发展并逐步壮大县域经济,是振兴国民经济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本文从以下方面谈谈县域经济的发展策略。

一、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从整体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县战略,依靠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一是要立足现有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要依据各自的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依托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城市配套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壮大骨干企业规模,壮大支柱产业。二是要积极发展园区工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要突出产业立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方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以市场的理念来运作,不断提升园区开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尽快形成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三是要以产业化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增收,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效益。代写代发职称论文

二、调整农业发展战略,按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农村经济

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所谓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直接产品,如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其次是中间产品,如原糖、面粉、淀粉、乳制品、动物饲料等。最后是消费者导向产品,如肉类加工品、水果加工品等。目前,我国这些产品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苹果、鸭梨、柑橘低于国际市场40%—70%,蔬菜低于国际市场30%—40%,牛、羊肉低于国际市场50%以上。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则是我国农业的比较劣势,所谓土地密集型产品主要是指大宗农产品,如谷物、油籽、棉花等。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人均土地少,生产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一些发达国家在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政府还对生产和出口农产品实行补贴政策,更降低了生产者成本,使得我国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显劣势。在比较优劣的基础上,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战略。首先,加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选择生产有优势、产品有销路的主导产品、特色产品,在资金、科技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推动农产品优质化和规模化,发挥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优势,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同时,也可借助国际市场,针对国外大宗农产品价格较低,有计划地进口一些土地密集型产品,既可保护国土资源,又可调节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其次,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我们要抓住发达国家降低对农产品进口的壁垒,让出一部分市场份额的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可换个思路,把剩余劳动力打进国际市场,组织人员到国外去办农场,搞开发,生

产有特色的农产品并组织就地销售。

三、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四、大力改善县域信用环境,推进县域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须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一是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督促企业落实银行债权,从而营造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五、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政府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一个好思路一抓到底的做法,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同时,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应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培养为经济服务,共促经济发展的意识。各级领导与党组织应主动关心农村基层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有关体制,加大督查力度,促使各条块部门摒弃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主动为经济发展服务,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调整税收分配体制。按照现有财政管理体制,县乡财政在国税、地税与行政事业收费中的分成比例太小,县乡财政普遍运转困难,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解决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扩大县一级政府的自主权,减少行政审批的中间环节,适当提高县级财政的税收分成比例,确保县乡财政的正常运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上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事业,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人才、信息等瓶颈,为加快县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硬件环境。

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

资金一直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县城经济发展资金,必须广开门路,多渠道筹措:一是实行倾斜的财政政策,加大省对县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中央对省的转移支付资金,按照规范的办法全部补助到县。市对县、县对乡也要普遍建立转移支付制度。充分运用中央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对山区县县乡公路油化、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重视解决山区贫困县在交通建设、“普九”教育等方面的历史欠账。二是增强县域银行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自身发展活力。加强信用村、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切实解决扶贫贴息贷款不到位问题,支持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三是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在充分利用外资和内资的同时,盘活县域固有存量资产,有步骤地发展民间投融资机构,引导和规范民间信贷,积极探索激活民间资本的实现形式,启动民间资本,努力形成多个投资渠道、多元投资主体共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格局。

七、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

目前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个人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房屋居住、子女教育、婚姻恋爱、风险保障与组织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可由县(市)政府出面,建设经济适用房、住宅区、居住中心或公寓;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将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列入总体规划,作为日常工作来抓;用人单位必须协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尽可能参加失业、养老、医疗、意外人身伤亡等社会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综上所述,发展县域经济是历史性必然选择,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规律,县域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发展。代写代发论文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2-21.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006-10-11.

[3]高焕喜主编.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城乡统筹机制形成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8.[4]彭松森,郭振宇主编.区域经济管理概论.

[5]王占国,柴艳宏主编.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

[6]王秉安,罗海成,徐小佶主编.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四篇: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关于****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

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

( 20 12 年9 月24 日)

为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委、*政府决定,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实行****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开发区、工业园,以下简称园区)制度,动员****单位广大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按照“三个高于、三个提高”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单位联系包保、县(*、区)协调配合、乡镇(园区)承载支撑“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单位在政策、信息、人才等方面优势,由****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 以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突破工业经济为抓手,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确保顺利实现县域经济倍增目标。

二、联系包保范围

全*12 个县(*、区)的园区及驻地乡镇和部分基础条件好、要素保障能力强的乡镇作为联系包保范围。

纳入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单位(含*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按照部门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划分为不同类

别,每类确定不同的联系包保任务。原则上每个****单位组建1 个工作组,分别选派2 一3 名千部联系包保1 个乡镇(园区)。

三、工作任务目标

****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工作,重点是工业,核心是项目,关键是招商。各级各部门要突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集中力量抓招商,强力突破大项目,重点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个一线”进行联系包保。联系包保工作,一般两年为一个周期。

(一)招商引资一线。完成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突出招引投资规模大、财政贡献多的产业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过1 亿元的产业项目,重点引进过5 亿、过10 亿元的工业项目。联系包保两年期间,每个联系包保部门单位至少引进1 个投资过1 亿元的产业项目。

(二)项目建设一线。提供招商政策、人才、信息等指导,跟踪服务项目洽谈、建设的各个环节。对已签约项目,协调落实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完善项目前期手续,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对开工建设的项目,帮助协调优化建设环境。联系包保两年期间,要突出培植财源,新上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工业项目;积极帮助联系乡镇(园区)筛选储备项口,鼓励项目进区入园建设;争取中央、省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联系包保乡镇(园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25 %以上。

(三)工业经济一线。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人才引进、产品升级、*

场开拓,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联系包保两年期间,要加快发展工业实体经济,帮助组织安排好工业生产;突出加强技术改造,抓好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帮助解决融资、用工、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切实做好困难行业、企业的帮扶和稳定工作。联系包保乡镇(园区)至少新增3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每年增长20 %以上。

四、干部管理和督查考核

(一)干部管理。选派干部由****各部门单位党组(党委)提出初步人选,经有关方面研究确定后统一派驻到各县(*、区)有关乡镇(园区)。根据工作需要,选派干部可挂职担任派驻乡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对经实践检验不适应联系包保工作或出现其他情况需要调整更换派出人员的,经批准后,派出单位可及时更换。选派干部由*委组织部、派驻乡镇党委(园区党工委)和派出单位党组(党委)共同管理,以派出单位党组(党委)管理为主。各县(*、区)下派干部工作团团长(挂职县*区党委副书记)负责所驻县(*、区)联系包保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选派干部原则上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单独进行年度考核。对联系包保工作成绩突出、表现特别优秀的,优先提拔重用。

(二)督查考核。****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招商引资任务目标,纳入****单位年度责任目标督查考核,占年度责任目标考核权重的三分之一。两年期满时,进行总结验收考核。督查考核工作在*考核督查委员会领导下,由*考核

办牵头组织,*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局、*招商局具体实施。

联系包保期间,****单位派驻工作组实际完成的招商引资数额,统计为****单位承担的招商引资任务数额。****单位和县(*、区)、乡镇(园区)的招商项目及引资数额不重复计算。

****单位引进落地建设的项目,重点是新上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纳入全*科学发展现场观摩范围。

五、组织领导

****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工作,是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联系包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联系包保工作圆满顺利实施,取得扎实成效,推动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各部门单位要把联系包保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选派精干力量,制定可行措施,充分利用本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联系包保工作,并加强对派出人员的监督管理。各县(*、区)和有关乡镇(园区)要分别明确1 名联络员,负责联系包保工作的综合协调。要提供必要的办公和生活条件,并积极支持配合派驻工作组开展工作。各联系包保工作组和工作人员,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树立良好形象,踏踏实实在经济建设一线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级财政要根据**各部门单位承担的联系包保任务核拨基本工作经费,专项列支,专款专用。对引进落地建设项目的,按招商引资工作有关规定另行兑现奖励。对经考核未完

成任务目标的,视具体情况从单位日常公用经费中扣减已拨付的联系包保工作经费。

*督查办要加强对联系包保工作的督导检查,强化手段措施,促进工作落实。*考核办要牵头抓好对联系包保工作和选派干部的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单位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附件:****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任务目标分解表

第五篇:大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2003年,我市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48.8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5.6%;财政收入总量达到8.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9.8%。县域经济发展对扩大我市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化解“三农”问题,实现就业增加、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牢固确立兴县富民的责任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

1、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县战略,依靠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一是要立足现有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要依据各自的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依托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城市配套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壮大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干企业规模,壮大支柱产业。二是要积极发展园区工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要突出产业立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方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以市场的理念来运作,不断提升园区开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尽快形成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三是要以产业化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增收,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效益。

2、坚持以城镇经济为带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坚持以产业兴镇、兴城。

3、坚持以扩大开放为核心。要依靠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依托产业的大投入,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投资者生财换自身发展。要善于借助外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拿出优势资产和优质项目重点招商,把潜在资源优势变成产业发展优势,把区位交通优势变成商贸流通优势。以招商引资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4、坚持以民营经济为动力。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哪个县域民营经济活跃,哪个县域的经济就能在发展竞争中获得明显优势。要坚持市场取向原则,尽快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并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区域特色化方向发展,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和领域。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凡是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凡是三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鼓励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支持民营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高科技领域、传统制造业领域和服务领域。要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是要支持那些对提高县域综合实力有重大促进作用,以及对社会稳定有较大贡献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强扶持,在技改贴息、科技基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出一批产值、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加强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放宽项目审批。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的原则,改革现行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经济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权由投资主体自主决定。除国债项目、省市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的项目外,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2、加强用地保障。在实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总体规划。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符合产业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给予重点保证。省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直接拨付到县(市)区,市级只监督其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的有效方式,在其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面实行更为灵活的支持政策。

3、引导产业集群。在各县(市)区及乡镇建立必要的招商引资统筹协调机制,打破区域限制,统筹园区之间、乡镇之间和县市区之间的招商引资项目,实现收益共享。鼓励县(市)区积极发展符合全市打造“三个中心”要求的产业,积极发展延伸主要产业链条的项目,积极发展与大型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企业和产品,切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在这些方面制定的优惠政策。

4、实施重点扶持。市和县(市)区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增加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通过贴息、担保等形式引导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资金,要集中扶持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益。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要强化市委、市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指导作用。凡是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法律法规没有明确限制下放的权限,都要下放,从根本上改变部门权限上收、责任下移、权责不对称的现象。要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适当调整城市区的司法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以及财政体制。特别是要加大市以下项目调度力度和跨县(市)区产业发展的协调力度,避免县(市)区之间出现产业结构雷同、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强化各级各部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要把支持、关心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领导、公务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市直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好各级有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管涉及到什么利益,都要坚决贯彻执行。要强化县(市)区以及乡镇一级党委、政府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县级主要领导同志要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县域经济的能力。市里将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由市绩效考核办和市统计局负责,重点加强对GDP、财政收入、农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的考核调度,原则上是一年一考核,一年一排队,一个季度一公布。对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或在全省排序位次前移10位的县(市)区,市政府相应给予奖励;对无特殊原因,在全省排名位次后移的县(市)区领导班子,要进行必要的整顿和调整。

上一篇:法治新时代青年责任下一篇:法治宣传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