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英语阅读教学大纲

2023-02-13

第一篇:人文英语阅读教学大纲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庐江县魏岗学校王泽维

人文素养是一代新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是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以及其自身的理性、感情、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多种渠道,阅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在阅读的实践活动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人文品位等方面着手,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人文熏陶,形成人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情感”是指阅读主体体悟文本关于人的感情(如同情、愤慨、憎恶、喜爱、崇敬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呢?

1.把“情感”作为组织教学的主线。

语文教材,有写人记事的,有写景状物的,但所有的人、事、景、物,都必须与“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吸力与张力。教学时,先以情导入,再载情读文,读中悟情,最后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2.让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在考虑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还得积极调动学生的认知领域。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情感活动能促使感知,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促进认知的深化。反过来,认知的深化又会使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情感会被深层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意愿都将化为生命的激情,语文教学临近至美状态。例如教学《月光曲》时,为了引导学生探寻《月光曲》的创作灵感,感受贝多芬的情感历程。学生随着课文,在情感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感染,感受到了贝多芬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情感历程。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今世界,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心智,使之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在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人文素质就来自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来扣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夯实人文素质基础。

传统阅读教学受急功近利驱使,单科独进,单项独练,大搞题海战术,忽视学生的广闻博览。许多学生读书不多不精,积累不丰不厚,还有些学生因知识面狭窄,基础不牢,导致智商未能很好发挥,而难于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更难实现。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补充语文积累。个性化阅读无疑是一良方,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急切需求走向课外去广闻博览,天文地理、文科理科、课堂内外兼收并蓄,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弥补生活资源的不足,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厚实基础,从而也为个性化作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作阅读中的领航者,而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做科学的引导,使班级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形成一个主流,由老师的引导带动文学欣赏水平较高的学生,再由这部分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去鉴别、挑选课外读物,确定阅读内容。另外,在主流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各条支流,容许多种读物并存。学生阅读后,考虑到他们的认识往往较为感性肤浅,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开一个小小研讨会,课前五分钟读后感演讲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实现阅读的终极目标——认识社会人生,培养高尚品格。

五、注重人文阅读手段更新

借助媒体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利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文字为可感形象。对于一些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文字很难想象其画面,此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物象,让学生凭借感官,通过联想与想像,领悟景美情更美的情趣。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语言和音乐都作用于人的心灵,文字的品味和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一种心灵的感受。阅读教学中,可在必要时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进行烘托与渲染,使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有时还可音、画同时呈现,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

借助美读的手段。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画面有时会冲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春》是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花和春草用课件是无法展示出来的,只有通过美读才能感觉到春的力量和蓬勃的生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语文教材中充满词汇丰富、文句优美的佳作,充满情感饱和、意蕴深刻的美文。通过美读,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头脑中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形成审美感知;通过美读,可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蕴和情味。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在作者向善向美内驱力的推动下,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将逐步得以提升。

借助移情的手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怎么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呢?这是大诗人杜甫移情于物。可见移情就是人将自身的情感移到外界的客体上,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性格、具有感情。在诗歌和散文教学中,有时可以借助移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展开想象,由景生情,进行审美感知。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移情,进入审美活动。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更新阅读手段,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阅读,就一定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篇:义务教育阶段英语人文性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教育从根本上是一个人文过程,是相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2011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开篇明确提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二者不可偏废,那么弄清楚英语教材中蕴藏着哪些丰富的人文性元素,是怎样分布在文本中的,以及如何挖掘和进行渗透教学,是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人文性; 英语教材人文性; 人文性元素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31-001

一、英语学科中的人文性

国内针对语言学习方面的人文性研究是从《“人文说”和“工具说”的分歧》(王尚《语文学习》1997,07)和《语言的人文性――“语言哲学对话”》(于根源,1997)开始的,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文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体现为一种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的精神内涵。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英语学科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历,开阔视野,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学科功能属性。人文性元素,是英语教科书中所呈现的人文性素材、成分或蕴含在文本中有待开发的人文性资源等。

二、国外英语人文性教学研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早就提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这就是一种基本要求,指出教育对人培养的重要作用。16世纪著名的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在语言教学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就是用文学去铸就成人的心智。在他看来,拉丁文学中的一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是铸造儿童心灵的最好材料。

20世纪下半叶,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1969)中明确了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期间“人文主义流派”中的美国心理学家卡特罗的“沉默法”,美国的教育家库兰的“集体语言学习法”,保加利亚罗扎诺夫的“暗示法”等共同主张要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思想。

上述著作都是站在教育对“培养人”作用的高度,宏观上阐述人文性教育与外语学科教学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对英语教学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但就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微观指导而言,这显然缺乏针对性。

三、国内英语学科人文性教学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发现,真正有外语人文性教学研究的是从2001年李娅玲的《“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开始的,之前专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一)论文数量及研究时间分析

作者在中国知网CNKI网站中检索包含“英语人文教育”关键词的相关论文共有180篇(从1997年到2015年间),在上述文献中又分别以“小学英语人文性”,“英语教材人文性”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依次是21篇、19篇相关文献。针对小学英语人文性教育研究的文献仅有21篇,只占到整个英语人文性研究文献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是非小学阶段的,国内1997内开始重视语言人文性教育,到2009年真正关于小学英语人文性研究《当代中小学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研究》(郝焕香),时隔了13年,次年出现了《小学英语“人文性”教学初探》(李莹《基础教育研究》)。只有三篇相关“小学英语教材人文性”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主题分析

检索到的180篇相关英语人文教育文献,可以纳入以下五个大的主题。

1.提出目前有关英语人文性教育教学存在的困惑及问题解决的策略,以《中国外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研究:现状、局限与展望》(章柏成2011《教育与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的人文性困境及出路》(周艳培 学士学位论文2009)为代表,提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现实存在着“变色”的学校文化(受应试教育和形式主义的笼罩),并提出了人文性英语教学要从应试教育中跳出来,注重学生的成长。

2.主张英语学科双重属性的统一,以《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李恩红2012博士学位论文)和《初中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傅瑞屏2012《基础教育研究》)提出英语课程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提出存在“文化品格”失落的现象,重视文化在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以具体课例来说明人文性课堂建设的思想和方法。

3.英语人文性教育教学的方法指导,以《初中英语课堂人文性教学活动的方法》(张焕池《考试周刊》2014.9期)《小学英语人文教学的几点建议》(林福庆《考试周刊》2014.38期)归纳了小学英语人文教育具有考核性、个体关怀性和教师服务性三种特征,并对教师与课堂教学提出了人文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4.英语课堂人文性组织和管理,《以人为本的小学英语课堂管理》(匡茜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为代表的文章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包括教学人本性、目标多元性、过程开放性、活动主题性、方法情境性及评价发展性;选择了一些案例说明了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通过设计形式多种多样的真实活动,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5.英语教材人文性资源方面的研究,以《对小学英语教材的“人文性”分析与感悟》(沈雪波《考试周刊》2014-02-05)和《人文教育在英语新教材中的展现》(周焕灵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26)为代表,认为新形势下,从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自始至终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2012年《发掘教材人文内涵,实现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黄美琴新课程2012-11-28)《浅议2012年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人文性》(金月欢新课程2014-09-28《对小学英语教材的“人文性”分析与感悟》(沈雪波考试周刊 2014-02-05),一致认为从英语对话在学生表达机会、异国文化和礼仪的熏陶中的作用。

纵观以上研究,不难看出对于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匮乏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现状已有了清醒的认识。然而,迟来的英语人文性教学研究,与目前英语学科人文性教学的要求,与一线教师人文性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的紧迫性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性。

第三篇:英语阅读教学之点滴

一,加快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

英语教学课划分成两大块,即口头(听说)和笔头(理解和表达)。有位很有名的专家说得好,英语学习无外乎就是阅读理解的学习。就近几年的高考而言,150分的试题,单纯阅读就占40分;从题量上看,也从恢复高考沿用多年的4篇增加到现在的5篇。在整个试卷中,阅读理解是最费时间,比较灵活的部分。从题目设置方面看:问题已从过去的从原文中找答案和简单的计算,逐步过渡到要求根据原文的精神实质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这一部分题目中,你会很自然地会碰到像infer(揣测)、imply(暗示)这类词,要求学生根据段落揣摩出作者说的话的目地、文中说话者的引申义、文中没有直接陈述但却又所暗示的内容,甚至是根据作者已经谈到的内容,想象作者在下一段落中可能会说什么。从试题覆盖的广度上看,一般已交际环境为主兼涉科技、制作工艺等具体过程。不仅对学生做题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深层理解力,也就是学习语言的扩张力即素质提出了挑战。

因此,学生素质的提高,一要靠自身的临场发挥,更要靠平时教师对他们的训练。会教的老师,往往是交给学生“金钥匙”。不论会不会教学,只要从事教育教学,都不能只给学生“交钥匙”的道路。对教学悟得深的学生,就交给他们金钥匙,悟得不深的就交给他们铜钥匙,哪怕教给学生铁钥匙,也比交给他们现存的金山,银山强。因为现在教材和考试的阅读理解文章中,源于英语报刊的原汁原味的文章越来越多,国产英文材料越来越少,没有拿到钥匙的人只能在知识殿堂的门外徘徊。

二、重视操作过程的启发式教学

阅读教学过程一是指非毕业班常规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毕业班综合复习的过程。前者而言,一教材为主,选择余地不大,主要是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进一步活用词汇、语法、句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期达到加深理解、搞活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者选材余地大,时代气息强,知识面广,对学生的要求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不管前者还是后者,阅读教学都要围绕中心主旨(main idea)进行。对一段文章的概括要利用它,对文章的提问要利用它,对作者语意的深层发掘也要利用它。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西瓜与芝麻”之间的关系。Main idea就是“西瓜”,是主要矛盾,要重点抓;具体的字词句是“芝麻”,是枝叶,是次要矛盾,不必要一一都弄清楚,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大意,或者“跳跃”式前进。与main idea无关的不用细说,与其有关的哪怕学生已经知道了也要提醒。用适量的问题把学生朝着作者的“思想”上引。学生的思路和作者思路一起跳跃了,想法一致了,启发引导就成功了——阅读教学也就成功了。

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

胡亚清

第四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改革才能推动教学,提高质量,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1﹑教师要提高阅读理解教学的水平。

英语教师既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作为英语教师,必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才能针对学生实际,挑选深浅合适的阅读材料。对理解的目的要求做到恰如其分,才能更有力地提高阅读理解教学的效果。教师对Internet 以及计算机在当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都要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并在阅读后能开展有新意的讨论,才能开展有新意的讨论,才能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见解,而不会局限于理解文章中已经过时的内容及说法。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具体措施。

既然培养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的之一,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地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内精读可以为学生打好阅读基础,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课外泛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扩大知识面,深化阅读技巧。

(1)怎样进行课内精读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①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A)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B)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C)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见解。D)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堂上进行回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②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这样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够听、说、读、写,而且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体。

③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

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不要一见生词就查字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

⑤培养阅读理解技巧,如培养猜测重要新词的能力,注意理解句子的内部关系,培养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等等,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 2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泛读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相结合。进行课外泛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熟悉各种体裁和风格,开扩知识面,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教师对学生在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应给予学生指导。开展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每天课外阅读3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

第五篇: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提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学生这样问我:“老师,岳飞是南宋人还是北宋人?”„„我无言以对,静默了一会儿说:“你认为呢?”“嗯„„好像是南宋吧!”他不很确定的回答。“那柳永、苏轼、辛弃疾、文天祥,他们属于南宋还是北宋呢?”我继续问。他很不好意思的说:“我南宋和北宋界限分不大清楚。苏轼和辛弃疾是南宋的吧!”我没有继续问下去,只是让他回去把《唐诗宋词》选读文本的

三、四单元——北宋和南宋词作——回去好好再看一下。

出现这样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究其原因,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在文学常识退出高考的舞台后,对这方面的教学便逐渐淡化,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漠视,从而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而存在问题的不止是这一个方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多年的语文教育并没有使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人文素养的定义的定义不一而足,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教授曾对“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过界定,他认为这一术语包括十一个方面的含义,在此不一一赘举。由此我得到启发,并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人文素养的两方面内容:对文化尤其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积累,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人文素养这两方面的提升都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人文素养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得到提升。这里说的阅读不是带有功利性质的为考试而进行的那种阅读,而是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增加修养为目的的陶冶性阅读。阅读是吸收人类文明精华、提高修养、增长智慧的最佳途径。

一、文化积累

文化的积累必须以阅读为途径。学生阅读的书籍越多,他了解的文学常识就越多,他的知识储备就越丰富,人文素养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这方面的阅读必须有教师的推荐与指导。以中国古典文化的积累为例,我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三方面书籍:

1、浅显易懂的一些古典文化书籍。如:《诗经》——经典的反映先秦文化的书籍,尤其是其中的《国风》书写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论语》——影响中国几千年儒家经典,蕴藏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世

说新语》——学生了解魏晋人物的最好的读物;《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词之中的精华;《古文观止》——古代散文之中的经典篇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2、古代文化名人的传记。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全面了解苏轼的最好的媒介;梁衡的历史文化散文,《读韩愈》《读柳永》《乱世中的美神》《把栏杆拍遍》等等;余秋雨的散文,如《山居笔记》中《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一个王朝的背影》等等;„„

3、中国历史类书籍。我想学生推荐了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希望他们于历史课本以外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祖国。

对这三类文章,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阅读。通过一段时期的阅读,效果首先在写作中体现了出来。学生的作文中有了更多的人文典故,见解也较以前更为精辟。

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学生而言,最基本的应该是对人性、心灵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而这也应得益于对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的阅读。

中国近代及现当代文学中,向学生推荐鲁迅、巴金、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文学大家的代表作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杨绛的《我们仨》等等。这些作品或抨击丑恶,或展现真我,或歌颂真情,风格也各具特色,但其中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外国文学也应有所了解。我从中选取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可读性的作品向学生推荐,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安徒生的童话,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宽容、关爱、豁达的心态,勇于追求梦想的勇气,潜移默化,必会震撼学生的心灵。

赫尔岑曾说:“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通过阅读前人智慧结晶,可以拓宽视野,解开疑惑,开启智慧,提升境界。书中所展现出来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也足以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学生去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同时也获得丰厚的文化积累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获得人文素养的提提升。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文学大师,其人文素养大都极为高深。或博古通今,或学贯中西,或著作等身,都与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化典籍分不开。

当然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有教师的推荐指导,遵循学生自主乐读的原则,在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阅读中,就不难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上一篇:认识角教学设计与反思下一篇:人生观世界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