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能源安全论文

2022-04-16

近段时间,俄罗斯与美国摩擦不断,且有轮番升级的趋势。9月2日,俄罗斯位于美国的三处外交设施被迫关闭并遭到美方搜查。当天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美国已经全面执行俄罗斯有关裁减美驻俄外交机构工作人员的决定。美方认为这一举动并不利于两国整体的关系,按照“对等精神”,美方决定要求俄罗斯在9月2日前关闭驻旧金山总领馆,并缩减其在华盛顿和纽约的外交机构数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欧盟能源安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欧盟能源安全论文 篇1:

论土耳其在欧盟能源安全中的战略作用

摘要:土耳其地处世界最主要能源产地和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市场之间。1990年代初,土耳其在美国支持下开始推行能源走廊计划,与它东部的能源产地以及西部的能源消费国进行广泛的能源合作,多条跨边界的油气管道修建而成,形成了比较发达的管道体系,具备成为欧盟能源供给中转地的条件,但也要看到,土耳其能源走廊计划面临着俄罗斯强有力的挑战。

关键词:土耳其; 能源走廊; 欧盟; 俄罗斯

近年来,欧盟在能源方面屡屡受到俄罗斯的牵制。2008年8月俄格战争初停,俄罗斯就宣布停止向欧盟供应天然气30个小时,以此报复欧盟和北约对格鲁吉亚的支持行为。土耳其由于其区位优势突出,东部紧邻世界两个重要的能源产地——中东和里海地区,西部又临近欧盟市场,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在缓解欧盟能源困境方面发挥枢纽作用,而在实践中,从1990年代初起,土耳其就积极推行能源走廊计划,进行大规模的油气管道建设和能源体制改革,期望以能源合作为契机推动土耳其与欧盟的关系。土耳其能源走廊计划能否在保障欧盟能源安全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本文将作一分析。

冷战时期,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在地缘政治中被西方阵营看作是阻止苏联向中东、地中海和波斯湾扩张的东方堡垒。冷战结束后,土耳其的战略重要性有所下降。然而,近几年来,土耳其因地缘优势又在世界能源版图上显现出重要性。尽管土耳其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严重匮乏,90%的石油和全部的天然气都依赖进口,但是在地理上,其东部紧挨里海地区①和中东地区,这里拥有的天然气和石油储量分别占世界储量的71.8%和72.7%,而其西部的欧盟又是世界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市场。[1]这种地缘优势使其具备了充当能源走廊的条件。

1990年代初,利用地缘优势打造能源走廊成为土耳其的国家政策,其背景是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丝绸之路战略法案”明确提出要建立从中亚地区到东地中海的战略走廊,控制这条能源通道,而里海地区与土耳其分别处于这条通道的两端。根据“丝绸之路战略法案”,美国政府开始推行“多重管道战略。”

(Multiple Pipeline Strategy),其重点就是开发、利用和控制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并使之安全输出。里海地区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不仅极具地缘价值,而且这里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高达328亿吨和27万亿立方米,被称为“第二个中东”。[2]199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土耳其与阿塞拜疆签署了输油管道协议,修建一条从阿塞拜疆的巴库经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直到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城市杰伊汉的输油管道,然后通过船载将阿塞拜疆的石油输往欧盟市场。该协议是土耳其能源走廊计划的开端,被土耳其称为“世纪性的协议”。1996年,美国又提出修建管道,过境土耳其输出里海地区的天然气。近年来,土耳其能源走廊计划逐渐摆脱美国的影响,更多考虑欧盟的需要,这在伊朗天然气输欧项目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土耳其不顾美国的反对,执意与伊朗展开能源合作,在两国间修建天然气管道。土耳其方面认为,能源走廊计划为土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使它在加入欧盟的谈判中拥有更多筹码。

对于欧盟而言,土耳其能源走廊计划有助于改善欧盟的能源安全供给状况。尽管19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欧盟国家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国际能源组织(IEA)表示,矿物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依然是全球能源市场的主导。欧盟80%的能源消费依赖矿物燃料,其中,50%的天然气和石油依赖进口,预计到2030年天然气进口比重会上升到80%,石油进口比重则升至70%。欧盟能源安全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对某个国家和地区的油气资源过于依赖,特别是对俄罗斯的依赖。欧盟能源市场上45%的天然气和20%的石油来自俄罗斯,其中,有六个成员国100%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至少有7个成员国90%的石油进口自俄罗斯。[3]

对俄罗斯能源的高度依赖让欧盟感到担忧,因为俄罗斯不仅控制着油气资源,还垄断着输欧的油气管道。虽然欧盟在能源方面一直致力于与俄罗斯建立伙伴关系,但是近年来俄罗斯与邻国能源摩擦层出不穷。2006年1月,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天然气价格争端,使欧盟数个国家在冬季出现供气紧张状况。同年7月,俄方又以技术原因为由暂停通过“友谊”石油管道支线向立陶宛供油。2007年初,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发生“石油争端”,波兰从俄进口石油一度中断。如果说能源纷争还容易化解的话,那么以下两方面问题的存在使欧盟对俄罗斯能源供给的持续性、可靠性以及价格的合理性的担心就很难释然了。首先,俄罗斯不可能一直维持能源的高出口率。尽管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但是随着俄罗斯几个主要气田日益枯竭,俄罗斯天然气产量迟早会下降。同样,俄罗斯石油储量占世界的6%,而其产量却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二位,要一直维持这种高产量是很困难的。其次,俄罗斯的能源扩张面临着投资不足的困扰。近年来,俄罗斯一直致力于实行能源扩张战略,与许多国家签有能源供应合同。国际能源组织指出,2001年至2030年间,俄罗斯国内能源领域需要累计投资3390亿美元,即每年大约需要投资110亿美元,其中,1/3的投资用于向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OECD)的能源出口计划,而1998年至2003年的五年间,俄罗斯国内整个投资规模不过570亿美元,平均每年的投资规模不足120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每年约52.5亿美元,这种投资水平无法满足俄罗斯能源工业的发展。然而,俄罗斯对外资进入国内能源市场比较排斥,荷兰皇家壳牌和英国石油公司原先分别持有俄罗斯沙哈林2号气田和科夫塔气田的股份,在俄政府频频施压之下,两家公司被迫以低价将它们所持有的股票卖给了俄罗斯国内的能源公司。投资不足迟早会影响俄罗斯能源生产效率以及能源价格,这将对欧盟能源市场的稳定带来冲击。

因此,从长远看,欧盟有必要寻找其他安全可靠的能源供给地,增加能源供给渠道,降低对俄罗斯的依赖。由于里海地区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又靠近欧盟市场,2006年欧盟能源绿皮书指出,如果欧盟能分享里海地区的能源,将有助于缓解欧盟能源供给安全,并提出要逐步把里海地区的能源市场与欧盟市场整合为一起。[4]里海地区一直远离世界能源市场,前苏联时期,该地区的油气资源主要通过“中亚-中央”管道集中输送到俄罗斯之后再出口。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独立后,成为中亚内陆国家,其能源出口在很大程度还是依赖俄罗斯,但是俄罗斯往往用较低的价格购买这些国家的油气资源,然后再以高价出口,这一现实迫使它们寻求其他可行的出口通道。由于与这些前苏联国家在历史、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亲缘关系,土耳其在1990年代初率先承认这些国家的独立,并向它们提供了大量援助,包括1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7000万美元紧急援助,并在这些国家开办了2000多家合资企业。[5]这种良好关系使土耳其成为里海国家能源出口通道的选择之一,而欧盟能源绿皮书中也暗示土耳其是里海地区油气资源输欧最可靠的、最安全的中转地,称土耳其对于欧盟能源安全供给具有战略重要性。有专家表示,拥有世界天然气储量35.5%的10个主要供应国已经或者打算利用土耳其作为中转地向欧盟输出天然气。预计到2015年,欧盟国家15%的天然气进口和10%的石油进口将会过境土耳其。[6]

对土耳其来说,能源走廊计划将给其带来巨额的过境费,同时也能解决其自身的能源供给安全问题。为更好推进能源走廊计划,1999年欧盟赫尔辛基峰会宣布土耳其成为入盟候选国后,土耳其对国内能源体制进行了市场化与私有化改革,鼓励投资、竞争、市场定价以及提高能源效率,从而使本国的能源体制符合欧盟的要求。这一改革增强了土耳其国内以及国外能源公司投资土耳其油气管道建设的信心和热情。目前,土耳其境内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发达的油气管道网络体系,已建、在建或者规划中的油气管道有14条之多。

在石油输送方面,目前每天大约有600万桶石油过境土耳其输出。[7]作为能源走廊计划的重要部分,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以下简称BTC管道)于2006年投入使用,全长1760公里,日均输油100万桶,占世界日均供油量的1.5%。整个工程耗资36亿美元,主要由英国石油公司(BP)投资。通过这一管道输出的阿塞拜疆石油在到达土耳其地中海港口杰伊汉后,由油轮运往意大利。该管道建成后不久,哈萨克斯坦官方宣布了要借道BTC管道输出本国石油。根据2006年哈萨克斯坦与阿塞拜疆签署的协议,每年将2000万吨产自哈萨克斯坦卡沙汗大油田的原油海运到巴库,然后泵入BTC管道,输往杰伊汉再出口欧盟市场。这一协议得到了土耳其的同意。从经济角度看,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的注入将使BTC管道扭转亏损局面。

除了BTC管道之外,博斯普鲁斯海峡分流管道也在修建中,这主要是为了缓解土耳其海峡的海运压力。由油轮装载通过土耳其两海峡的石油占世界日常消耗量的4%。2003年有8000船次通过两海峡,1.5亿吨主要产自俄罗斯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由此输出,预计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吨。[8]但是,土耳其两海峡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海上通道的主要“梗阻点”,其中,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狭窄处只有半英里宽,将拥有1200万人口的伊斯坦布尔一分为二,密集的通航船次给伊斯坦布尔带来不小的环境压力,而且这里的反向水流非常强烈,以至于该海峡成为世界上导航难度最大、最危险的海上通道。所以,土耳其提出修建分流管道解决海峡拥堵问题。2000年,英美两国政府以及一些世界知名的石油公司如壳牌、美孚、英国石油公司等接受了按“无偿原则”为土耳其修建一条分流管道。土耳其方面主张该管道应跨越整个安纳托利亚地区,起点是黑海南岸的土耳其港口萨姆逊,终点是杰伊汉,这一主张得到了除俄罗斯外各方的认可,2007年4月,该分流管道开始修建。

杰伊汉是基尔库克-优木尔塔输油管道的终端,这里的管道每年可输出7000万吨的伊拉克石油。1990年代,在伊拉克受制裁期间,这条管道在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耳其作为能源走廊所承担另一任务是输送天然气。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能源市场上的天然气消费将会持续大幅增长,因为它不仅便宜,储量丰富,而且也是最清洁的能源,目前欧盟国家已经广泛使用天然气发电。与石油不同,天然气液化后由船载输出成本相对较高,所以修建输气管道直接连结供给方与消费方是优先考虑的方式。到目前为止,土耳其境内已经形成自北而南、从东向西的完整的天然气输送网络,有六条跨境输气管道穿越土耳其的边界:(1)俄罗斯-土耳其西部管道,输送俄罗斯的天然气,年输送能力是140亿立方米;(2)北部有蓝流管道,穿过黑海海底,也是输送俄罗斯的天然气,年输送能力最高可达160亿立方米;(3)东部有南高加索管道,输送阿塞拜疆的天然气,年输送能力80亿立方米;(4)东部有德布里兹至埃尔祖鲁姆的管道,输送伊朗的天然气,年输送能力200亿立方米;(5)南部有阿拉伯管道,输送埃及的天然气,年输送能力100多亿立方米;(6)西部有土耳其-希腊管道,主要是再出口阿塞拜疆的天然气,目前年输送能力7.5亿立方米。

根据俄罗斯与土耳其的天然气合同,前两条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只能用于土耳其国内消费,不允许再出口,其它管道输入的天然气可用于再出口。这六条管道中,最为重要的是南高加索管道,它是土耳其能源走廊计划的支柱。该管道与BTC输油管道并行,主要输送储量达6250亿立方米的阿塞拜疆沙赫·丹尼兹气田的天然气,途经格鲁吉亚,最终到达土耳其城市埃尔祖鲁姆。为实现阿塞拜疆以及今后更多的里海地区天然气过境土耳其输欧的目标,土耳其与希腊在2003年签署协议,修建长285公里的输气管道,这是建设南欧天然气网络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将这条管道延伸至意大利。根据协议,管道建成初期每年向希腊提供7.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此后逐步增加到每年供应30亿立方米,另外每年还将向意大利提供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该管道已于2008年4月投入使用,这是里海地区天然气第一次不经过俄罗斯领土直接出口欧盟市场。

南高加索管道以及土希管道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土耳其能源走廊计划。目前,土耳其和欧美方面正与里海国家商讨沿里海天然气管道体系的修建计划,该体系以南高加索管道为主,再新建辅助管道(重点是修建里海水底管道)将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引入南高加索管道,同时欧盟将修建纳卜科(Nabucco)天然气管道,与南高加索管道在土耳其境内实现对接。纳卜科管道将连接奥地利与土耳其,途经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还将与计划中的南欧天然气管道网络连成一体。所以,纳卜科管道计划非常重要,它将创造一个新的完整的天然气输送体系,可以成为目前俄罗斯-欧盟输气管道的补充或替代,将使土耳其继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和挪威之后成为第四个输欧天然气大动脉。2004年,欧盟在维也纳成立了纳卜科管道研究股份公司,出资400多万欧元对这条管道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并在2007年任命荷兰前外长尤兹亚斯·冯·阿特森为该项目的协调专员,显示了欧盟对这一计划的重视。

除了寻求输出里海地区的天然气,土耳其还与中东的天然气供应国进行合作,以充实纳卜科计划与南欧天然气管道网络计划。2007年7月,土耳其不顾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与伊朗签署协议,获准开发伊朗南部海湾水域南帕斯(SouthPars)三个天然气田,并将开发出来的天然气出售给伊朗,再由伊朗每年输送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给土耳其,土耳其可用之供应国内也可输送至欧洲。双方还将合作在土耳其境内铺设两条共计约3500公里长的天然气管道,每年向欧盟市场输送4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土库曼斯坦也表示会通过此管道向欧洲输送天然气,欧盟方面已经默认了土耳其与伊朗的能源合作。土耳其还与伊拉克进行商谈,提出“伊拉克综合天然气管道”计划,希望参与开发伊拉克天然气。此外,连接土耳其与埃及的阿拉伯天然气管道也已经建成,该管道途经约旦和叙利亚。根据该协议,埃及每年向土耳其出口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并过境土耳其向欧盟出口80-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沙特阿拉伯也提出要借阿拉伯管道向欧盟输出天然气。

土耳其已经拥有较为发达的油气管道网络,无论是里海国家、中东国家还是欧盟都有意选择它作为能源中转地,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亚欧之间的能源走廊。然而,土耳其能源走廊计划对欧盟的能源安全能做出多大贡献,将取决于它能再出口从其他渠道输入的油气资源的数量。从目前情形以及未来趋势看,对欧盟而言,土耳其作为天然气中转地的重要性显然要甚于其作为石油中转地的重要性,因为欧盟市场上的石油主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由船运输入的局面在一段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那么,土耳其能否成为第四个输欧天然气的大动脉?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给出了答案,他说:“只有沿里海天然气项目成为现实,土耳其能源走廊计划才能完成。”[9]沿里海项目重要性在于其关系到纳卜科天然气项目的实施,而纳卜科计划则决定着土耳其在欧盟能源安全中的地位。卡塔尔、阿曼、阿联酋等中东天然气生产大国表示,只有纳卜科计划完成以后,他们才会考虑过境土耳其向欧盟市场出口天然气。[10]

然而,无论沿里海项目还是纳卜科计划都面临着俄罗斯的挑战。首先,在里海的法律地位问题上,俄罗斯改变了原先的共管原则,即“离岸45海里区域为沿岸各国所有,其余海域则为沿岸各国共有”,提出根据沿岸各国海岸线长短,按中间线等距离划分里海海底矿产资源。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倾向接受中间线原则,而伊朗则坚持共管原则。俄罗斯方面强调,建设任何沿里海的管道体系,只有在确定里海法律地位后方可进行,这实际上是警告西方的能源公司和财团不要在争议尚存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其次,俄罗斯与里海东岸的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开展能源合作,阻止里海天然气西流,并取得一定成果。2007年,三国签署协议,同意对现有的中亚至俄罗斯的“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进行更新改造,并在里海附近铺设新的通往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形成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天然气输送体系,普京强调,“这条新能源动脉的开工建设将保证我们的伙伴获得长期、稳定的天然气供应,为巩固欧洲、欧亚乃至全球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11]该工程最早将于2008年下半年动工,年输气能力可在2010年前达到100亿立方米,此后有望增加到300亿立方米,这对沿里海天然气项目构成有力的竞争,也对纳卜科计划形成威胁。最后,俄罗斯提出南流管道项目(South Steam Project)直接对抗欧盟的纳卜科计划。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已经与意大利埃尼公司(ENI)签署协议,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共同修建南流管道。该管道穿过黑海海底,抵达保加利亚后,再分成两条管道,一条沿西北向延伸到奥地利,一条先南向抵达希腊,再向西到达意大利。目前,该管道的过境国匈牙利、希腊、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等国已经与俄罗斯签署了有关南流管道的合作协议。由于南流管道在线路上与纳卜科计划基本上重叠,从而降低纳卜科计划的现实意义,匈牙利等国政府已公开表示不支持纳卜科计划。[12]

可以看出,俄罗斯对欧盟方面提出的绕道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计划非常敏感,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使欧盟国家在天然气供应方面无法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从而达到牵制欧盟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油气管道无疑具有了政治内涵。二是加强对里海地区的控制。一方面,里海地区的战略地位重要,是俄罗斯的南大门。近年来,随着北约的不断东扩,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这决定了它不会轻易放松对里海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内的能源产量不可能长期维持其能源扩张战略,这要求它必须获得更多的能源供给。

此外,尽管欧盟认为土耳其是里海地区油气资源输欧的最安全可靠的中转地,但是土耳其能源走廊计划难以回避以下问题。首先,里海地区和土耳其都是地震多发区,历史上这里曾多次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这增加了管道建设的技术难度。俄罗斯方面就曾经以地震为由反对铺设里海海底管道,称海底管道一旦破裂造成原油泄漏将会威胁里海的生态环境。其次,地区局势的不稳定也给管道的安全运行造成了困难。由于中东局势的动荡,土耳其与伊朗、土耳其与伊拉克之间的油气管道多次陷于中断,最近的俄格战争迫使途经格鲁吉亚的BTC管道和南高加索管道关闭,而库尔德游击队的恐怖袭击也使土耳其北部的管道时常陷入瘫痪。

总而言之,油气管道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运输通道,也是各种政治经济利益博弈的渠道。很显然,土耳其能源走廊计划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俄罗斯的挑战,凭土耳其一己之力难以应对,需要欧盟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欧俄关系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欧盟有必要协调各成员国立场,更加坚决地推进纳卜科计划,使俄罗斯输欧天然气管道处于竞争状态,这是缓解欧盟的能源困境的现实可行的措施。

参考文献:

[1]Cenk Pala, Turkey: Energy 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Geopolitics, No.2, 2006, p.59.

[2]俄欧暗战:到底谁动了谁的奶酪?载http://news.chemnet.com/content/2007-05-18/286437.html.

[3]Zeyno Baran,EU Energy Security:Time to End Russian Leverage,The Washington Quaterly,N0.3,2007,p.132.

[4]Green Paper: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http://europa.eu/scadplus/leg/en/lvb/l27062.htm.

[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 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Ali Tekin, Turkey’s Geopolitical Role: The Energy Angle, Middle East Policy, No.1, 2007, P.85.

[7]Volkan ?zdemir, Turkey’s Role in European Energy Security, Europe’s Energy Security, No.1, 2008, p.102.

[8]K.Gajenda Singh,Putin’s visit to Ankara: Bear comes calling on grey wolf, Turkish Daily News,30 August 2004.

[9]Kazakhstan signs memo on new route, Turkish Daily News,1 June 2007.

[10]John Roberts,The Turkey Gate:Energy Transit and Security Issues,Tukish Policy Quaterly,No.4,2004,p.19.

[11]里海能源争夺战再度上演[D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2/22/content_7294393.htm.

[12]Zeyno Baran,EU Energy Security:Time to End Russian Leverage,The Washington Quaterly,N0.3,2007,p.140.

责任编辑仝瑞中

作者:薛永生

欧盟能源安全论文 篇2:

美俄关系:冬日里寒流来袭

近段时间,俄罗斯与美国摩擦不断,且有轮番升级的趋势。9月2日,俄罗斯位于美国的三处外交设施被迫关闭并遭到美方搜查。当天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美国已经全面执行俄罗斯有关裁减美驻俄外交机构工作人员的决定。美方认为这一举动并不利于两国整体的关系,按照“对等精神”,美方决定要求俄罗斯在9月2日前关闭驻旧金山总领馆,并缩减其在华盛顿和纽约的外交机构数量。通过这一行动两国在对方国家均保留三个领事馆。4日,俄外交部副部长里亚布科夫针对美方的搜查行为表示,美国对俄罗斯外交设施的所作所为系“流氓国家”行径,俄罗斯会找到回应办法。

早在当地时间7月25日和27日,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先后通过了加大对伊朗、俄罗斯和朝鲜制裁的一揽子法案。8月2日,总统特朗普“无奈”地签字,法案生效。早已跌入寒冬的美俄关系再添一股更加凛冽的寒流。俄罗斯总统普京强烈回应道:“利用反俄势力挑起国内政治斗争,我们不可能永无止境地去忍受这些对我们国家的傲慢无礼。”

7月28日,俄罗斯迅速做出反应,要求美驻俄使领馆削减工作人员至455名(需裁减755名工作人员),与俄在美使领馆人数相当,并从8月1日起停止美国使馆对莫斯科两处房产的使用权。在采取这个针对去年奥巴马政府驱逐35名俄罗斯外交官曾采取过的报复措施的时候,莫斯科愤怒的心情中夹杂着更多的是失望。普京对媒体表示,我们过去希望局面会有某种程度的改观。然而,在等待了七个月后,换来的是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山雨欲来

自特朗普上台后,美俄关系就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热闹非凡。从最初的互释善意,到因美国轰炸叙利亚军用机场引发激烈口角、中断合作;从特朗普矢口否认与俄罗斯有“秘密交易”,到“通俄门”和“俄罗斯干扰大选”材料被越挖越多。白宫对俄政策的基调到底是什么?特朗普心里的这对大国关系到底怎么构建?莫斯科在等待,国际社会在观望,华府形形色色的政客们更是紧张。

而到了7月,特朗普漂浮不定、让人难以捉摸的对俄路数就更加频繁。

一方面,他先是在波兰指责俄罗斯在乌克兰等问题上的行为是“制造不稳定”,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后立刻派国务卿蒂勒森赶赴基辅,强调美国对乌克兰局势的态度首先是恢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乌克兰问题与叙利亚问题解决之前,免谈取消对俄制裁。

另一方面,在参加汉堡峰会时特朗普又表示“是时候与俄罗斯开展建设性合作了”,并与普京举行了大大超出原计划时间的闭门会谈。更让美国政界大跌眼镜的是,特朗普违反“外事规定”,在未有美方其他人员参加的情况下,突然与普京在峰会的晚宴上又单独聊了一个多小时。而从德国回来后,特朗普就下令停止中央情报局培训叙利亚反对派的计划。

与此同时,美国国会快马加鞭地行动起来。自特朗普当选起,美国国会的一批议员就一直在策划、商讨怎样给这位“亲俄”的总统带上“嚼子”。或因一贯反特朗普的立场、或因对特朗普特立独行“不放心”、或因在外交事务上态度强硬,在一贯吵闹对立的国会山上,各色政客们此次居然“搁置前嫌”,把此前分别在众院和参院通过的对朝鲜、俄罗斯和伊朗制裁的议案捆绑打包,以极高的得票率获得国会两院通过,赶在8月休假前给了白宫一个苦涩的“大礼包”。

面对“同仇敌忾”的国会,一向高调的特朗普除了抱怨国会法案有“严重缺陷”,此时也只能就范签字。毕竟行使总统否决权除了于事无补,还将加剧与国会的对立:特朗普一直钟情的“新医保法案”尚处在表决的悬崖之边,甚至相当一批行政官员的委任状还捏在国会手中。在这场持续了几个月的与国会的博弈中,白宫终于败下阵来,特朗普想在对俄遏制和缓和俄美关系之间根据自己意愿左右调整的空间被大大压缩,政府处理美俄关系的话语权基本被剥夺。新法案第216条特别规定,总统须提前30天向国会提交审查报告,在国会许可后方可解除对俄制裁。正如特朗普所说,该法案“损害了行政部门在外交事务上的权威,降低了总统为美国争取利益时的灵活性”。
“政治正确”

这份法案出笼当然不仅是华盛顿的“建制派”想要规制“不靠譜”的特朗普,罕见的高票通过(众议院是419比3、参议院是98比2)更反映出美国政界浓厚的反俄政治生态。该法案由众院近一半的委员参与炮制、在国会两院讨论中从未遇到原则性争论、后期运作速率“逆天”地高效,以及新法案的名称“以制裁对付美国的敌人”,等等,透过种种迹象都可看出美国主流政治圈把俄罗斯定位为“敌人”的态度。最近一次一边倒似的投票情况是在2014年11月通过“支持乌克兰自由法案”时。由此看来,并不是特朗普特倒霉,“反俄”并非刻意针对他,而是美国政坛“政治正确”的重要标准。基于这条政治“可靠性”的判断,当年国会能授予少数党的总统奥巴马足够的自由裁量权来决定是否实行和如何实行“支持乌克兰自由法案”,而如今的特朗普却被自己党派控制的议会限制了对俄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的权力。当然,这也说明,在浓烈的反俄政治气氛、且无其他因素支撑的情况下,试图寄希望于某些人去挑战、修正美国的这条“绝对正确的政治标准”,有如堂·吉诃德挑战风车,不仅难见效,而且必定引起更大的反弹。反俄的歇斯底里加上特立独行却又饱受质疑的特朗普,国际与国内双重斗争叠加的结果是美俄关系成为必然的牺牲品。

8月2日生效的法案编织了极为复杂、绵密的对俄制裁网络,充分展现了美国综合性、系统性打压俄罗斯的战略企图。该法案在原有制裁基础上,进一步压缩了俄罗斯受制裁企业的国际融资空间,把俄相关银行的融资期限从30天减少至14天、油气企业则从90天减少至60天。法案严禁美国企业参与任何有俄受制裁企业占股超过33%的能源开发项目,即便这些项目在俄罗斯境外。更严苛的是,法案列出了十类可受制裁的对象,不仅比此前的“精准”制裁宽泛许多,而且提出的制裁理由也更多。2014年后美国实行制裁的理由集中在乌克兰问题上,而新法案又扩展到所谓“腐败”“侵犯人权”“逃避制裁”“向叙利亚转交武器”“俄罗斯在欧亚地区的行为”等,几乎把美国不满的俄罗斯内政、外交主要方面都涵盖在内。新法案第253条宣示的美国政策是:永不承认任何以武力改变领土的行为,其中包括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克里米亚、乌克兰东部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这也为取消制裁划定了难以逾越的“底线”——俄罗斯彻底改变其内外政策。


勒紧绞索

乌克兰危机后,美国对俄制裁基本依据是数个时任总统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行政命令。奥巴马在国会通过“支持乌克兰自由法案”后,也设法说服国会暂不以正式的法律形式实施制裁。其目的就是试图保留总统灵活处置施压和对话的权力,为美俄双边关系在适当时机实现转圜留有余地。而如今制裁被强行纳入美国的公法体系,问题则变得更加复杂。且不论前述对俄开列的条件多么苛刻,即使双边关系真的出现大的转机,修改这部反俄法案也远比修正行政命令困难许多。众所周知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是在冷战中期1974年通过的,却是在38年后、也是苏联解体21年后才被废除。而且,在废除该法案的过程中,美国各界又依据自己的利益开出了各种超出原法案限制的条件。改错总比犯错难,这已经是多次印证的政治规律。可以预见,2017年8月2日的这部制裁法案将是长期横亘在美俄关系间的一道严重的障碍,成为美俄新的对抗标杆。

冷战后,经济制裁多次成为美国试图报复和影响他国政策的重要手段,而美国为编织严密的制裁网、实现所谓制裁效力,有将以国内法制约他国法人和自然人的“习惯”。它往往凭借手中的经济和金融霸权,或直接或间接地强迫第三方“遵守”美国法律,变相地使第三方也参与到制裁中来。以往的实例多次证明,美国制裁实施对象经常扩大到与被制裁对象有贸易往来、金融结算的第三方国家的公司和个人。在制裁伊朗、朝鲜的过程中,就已經有法国、荷兰、英国等多家金融机构被惩罚,中国数家企业也莫名“躺枪”。因此,受新制裁法限制的也可能远不止美国的企业和个人。

谈到受波及的第三方,首当其冲的就是欧洲与俄罗斯拟进行的“北溪2号”天然气合作项目。早在奥巴马任总统时期,美国就明确表示过对该项目的反对态度,而新制裁法也表示将继续这一立场,称其“对欧盟的能源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将会影响东欧及中欧的天然气市场发展”。新法案第232条专门针对俄罗斯天然气管道建设制定了详尽的制裁内容,规定,美国可以对在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管道建设项目中投资超过500万美元,或者一次性投资100万美元,或者提供工程服务、技术、信息支持的企业实施制裁。这一系列的因素让欧盟有充足的理由担心,美国可能会以与头号制裁对象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合作为由,拿欧盟企业开刀。正是预感到新法案存在“滥杀”的危险,欧盟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反应。还在美国众议院讨论新法案期间,欧委会就派出代表进行游说。在众院表决之后,欧委会立刻发表声明称,如果美国扩大对俄新制裁时不能充分考虑欧盟关切的问题,欧委会将采取行动。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批评美国新制裁法案不符合国际法相关规定。

当然,对美欧因新法案产生的纠纷也不宜过分解读,欧盟对美国的意见在于制裁能否保证自己的利益,而非是否要对俄实施制裁。事实上,在既有的制裁措施中,欧盟并不落后于美国,在保持施压与对话双管齐下的步调上,美欧也无原则分歧。欧洲已经有些政客开始鼓吹,对俄制裁审核应该由半年一次延长为一年。就在美国新法案通过不久,8月4日,欧盟又以西门子发电涡轮机被转运至克里米亚为由,增加了对俄制裁的对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制裁往往是把双刃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然而,这一规律在美俄关系中却基本没有体现出来。2016年,美俄双边货物贸易额仅202.5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俄出口109亿美元,占其当年总出口额(约14537亿美元)1%都不到,即使不考虑制裁限制的因素,2014年美国对俄出口也只有160亿美元。经济关联度不高、相互制约因素没有形成、缺少国内利益集团羁绊,使得美国对俄实施制裁可以无所顾忌,几乎没有“你流血、我肉痛”的担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制裁新法案讨论过程中,部分“得益于”与俄投资合作较多的能源企业的游说,才把禁止参与一切有俄资的项目调整为有股份的限制。更是因为考虑到利用俄罗斯民用航天设施的商业利益,新法案特别在第237条规定,对俄制裁不包括两国在这个领域的合作。
冬日残阳

尽管俄罗斯表示对俄美关系尽快回暖的期待已破灭,但也许只是不希望雪上加霜彻底冻僵,因而其迟来的报复还是留有余地。其实,美驻俄使领馆的外交官员总共才300多人,也就是说俄罗斯要求裁减的755名工作人员包括大量俄籍雇员,且裁减名单由美方自己决定,更没有采取去年年底美方那种“不人道”的突然驱逐方式。普京在得知美国国会的决议后仍然表示,希望看到俄美关系能以两国利益为基本得到改善。在谈及对美国的报复行动时,他说,没有必要采取中断双方所有合作的极端措施,“这不仅损害美俄关系,也将损害国际关系的发展”。事实上,美俄两国都意识到外交不是意气用事、不是睚眦必报地撒气了之。新制裁法通过后,两国行政团队的互动依然频繁,相互都做出了止损的举动。8月6日,两国外长利用出席东盟论坛之机举行了会谈。据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披露,俄方已向美方提出了就叙利亚、乌克兰、军控、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战略稳定等问题进行对话的建议。美国五角大楼也确认两国军方在叙利亚行动的联系机制仍在发挥作用。

在两国关系漫长的冬天里,对话与合作更像是投射在深厚冰层上的一抹残阳。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

作者:姜毅

欧盟能源安全论文 篇3:

以国际视野看能源安全

一、能源安全问题的演变

在上世纪70年代,能源安全主要指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从国际能源署(IEA)1974年成立至今,全球能源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能源市场,特别是石油市场从一个以双边贸易、长期合约为主的市场演变成多元、复杂、高度专业化并与金融市场紧密融合的全球化市场。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也从IEA与OPEC的对抗演变为对话与合作。经合组织(OECD)之外的国家在世界能源的平衡表上显得越来越重要,没有其他国家的合作,lEA能源安全体系就会失效。

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拓宽了传统能源安全的运作范畴。今天的能源技术已可以将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等原材料变成油品。除了石油之外,用于驱动车轮的还包括电能等多种动力。天然气和电力在能源供应安全中的地位也不断加强。

大多数西方国家能源公司的国有垄断被民营化和竞争性的市场所代替。虽然在俄罗斯、拉美等国,能源行业有回归国有垄断的倾向,但全球范围内以竞争性市场代替国有垄断的趋势没有改变。

能源生产与消费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1992年地球环境峰会达成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随后展开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诸多努力给能源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近几年,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不仅从观念上拓宽了对资源的认识,也从实践上再次证明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价值。页岩气革命大幅降低了美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也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

经过近40年的实践,能源安全涉及范围不断拓宽。能源安全不仅仅涉及石油,还包括其他形式的能源,比如电力、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安全除了保障供应之外,还需要管理需求、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能源安全还包含环境的兼容性、可持续性和公共对能源生产与利用方式的接受度,也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和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所造成的环境、健康与安全的影响对能源安全至关重要。新的环境约束将不可避免地减少能源供应可选择的范围,不处理好环境问题就有可能使得某一能源失去应有的作用。

今天,国家能源安全强调的是数量充足、价格合理、品质适宜并符合环保要求的能源供应保障,同时,保证该国的能源系统具有足够的应变与抗风险能力,使得国家最高利益不因能源问题而被可能的敌对势力所要挟。

2010年10月,国际能源署原署长田中伸男指出,20世纪的全球能源安全框架是以石油为基础的,而21世纪的能源安全则将是以电力为主的全面能源安全。这是对全球能源安全框架的新判断,体现了能源安全关注点从初级能源向终端使用能源的转变。电力是多元化能源结构的主要汇聚点。以电力为基础的能源安全框架可以超越传统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对立,因为油气出口国也面临着国内电力供应安全的问题。

二、保障能源安全的手段日臻完善

1.从政府命令与管制向市场力量转变

在以保障石油供给为主的年代,能源安全的卜要措施是建设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的应急能力,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建设、需求抑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分享与救援机制、燃料替换、紧急增产能力、集体行动和国际合作等。其中,需求抑制被当做应急的片要行动,而所有成员国都必须建设包括石油储备、燃料替换和紧急增产能力这三项的“应急储备”(emergency reserves)并使这一储备保持在相当于90天纯进口量以上的水平。

在成立初期,IEA的应急系统主要是在石油供应中断超过一定比例的紧急情况时(供应短缺达到IEA集团或任何成员国正常消费的7%),通过需求抑制和将现有的石油按照条约的规定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配。这一分配机制非常复杂,落实起来也非常困难,因此至今尚未启动过。然而,1978-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显示,即使供应短缺没有达到“国际能源方案协议”所规定的启动石油分配方案的7%,伊朗石油供应的中断还是给成员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战略石油储备量的逐渐增加,IEA应对石油危机的策略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不再侧重于分享尚存的石油供应,而是将战略石油储备推向市场。IEA成员国政府认识到,在大多数情况卜,及时地通过市场启用这些储备,特别是在石油供应中断的甲期启用,是恢复供应、减少损失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为此,lEA理事会在1984年正式做出决定,建立在出现大量石油供应中断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的程序,不管中断是否在量上满足“国际能源方案协议”有关启动应急石油分享系统的条件。这一侧重点的改变反映了IEA成员国政府对通过市场米分配石油供应的信心:市场的反应要比政府分配更加敏捷,基于市场的措施要比纯政府行为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在此基础上,lEA理事会在1995年再次做出明确决定,应对任何一个石油供应的中断,成员国将在启动石油分享机制之前首先考虑基于市场的措施。

IEA历史上的三次战略石油储备释放——1991年海湾战争的前夕、2005年应对墨西哥湾的卡塔林娜飓风和2011年的利比亚内战,都是将石油储备推向市场来弥补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短缺。

2.从单边行动到多种形式的多边国际合作转变

如果说成立IEA的初衷是通过多边合作来保障集体能源安全,那么今天,“集体”一词所包含的远不止是IEA成员国,也包括中国、印度等非IEA消费国,还包括石油出口国。同样,“多边”一词也不仅是IEA、IEF、G20等全球性机构,还包括了如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能源宪章组织(EnergyCharter)、拉美能源合作组织(OLADE)和东盟(ASEAN)等许多区域性机构。

多边合作的内容很多,也不乏区域性和时效性内容,而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保障国际能源市场高效、不中断地运行。

在全球化市场里,能源安全的关键在于一个有效运转的国际市场。否则,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单方面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力合作的产物。既然生产国和消费国都依赖于同一个国际市场,保障这一市场的正常运行就成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义务。由于大多数石油交易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对于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来说,高效的贸易和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十分重要。

全球性的能源市场将各国的能源安全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使得一个国家的能源政策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能源安全,这在区域层面更加突出。如德国的弃核政策使其需要从俄罗斯增加天然气供应,并从以核电为主的法国和以煤电为主的捷克购买更多的电力。

3.以更加丰富的多元化奠定更加安全的基础

近百年的石油市场演变大大地丰富了温斯顿·丘吉尔当年所提的石油供应多元化的内涵。今天,能源“多元化”包括:能源供应结构多元化:鼓励替代燃料的发展;能源科技结构多元化:鼓励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能源基础设施多元化:将对于任何一个单一渠道或者枢纽的依赖性降至最低;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以减少对于任何一个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产品进口多元化,这不仅指不同品种的原油,还包括终端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能源进口合同形式的多元化:长期合约与现货购买并存,货物贸易与金融贷款以及能源进口相结合等;市场参与者的多元化。只要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任何规模的公司,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国的,都能够在能源领域做一份贡献。

多元化是能源安全的基础,而这一基础的基础是市场参与者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只有多种多样的市场参与者才可以带来多种多样的资源供应、多种多样的能源合作等。市场参与者的多元化是形成竞争性市场的基础。

4.更加重视国家内部因素

在能源国际市场有效运转的前提下,能源安全的挑战还会来自一个国家的内部。对于一个石油进口国来说,石油安全意味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为本国的炼油厂提供可靠的、价格合理的,并且低风险的国际原油供应。其次,是向消费者提供与其需求相适应的、价格合理、质量达标且符合环境要求的石油产品,并保证这些产品的供应不会出现紧缺或中断。假如国际上原油供应充足,而一个国家的炼厂不能够提炼国际市场上货源充足的原油(如重油、高酸油),其国内的油品进口及分销体系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供应,那么这个国家在能源安全上是失败的。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但事后冷静地分析发现,美国国内当时实行的石油市场管制政策对外部的冲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政策将石油产品平均分配给各州并控制石油价格,而不是通过市场手段将石油从剩余的州调剂到短缺的州,加剧了石油市场的恐慌。石油危机使美国认识到,对美国这样的石油进口大国来说,“严谨、高效、竞争性”的能源市场比垄断市场更有利于能源安全。多元化、高效、开放、有竞争性的国内能源市场,安全的投资环境和不被扭曲的定价体系是国家能源安全体系不可或缺的。开放性的国内市场非常重要。一个能源进口国需要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全球的能源资源,来满足其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所有合格的参与者开放市场。

政策和体制的不到位也是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鉴于本世纪初在美国、加拿大、巴西、意大利等地发生的大规模停电事故,2003年的IEA部长级会议首次将监管体制设计的失误列入了导致能源不安全的原因之一。

5.更加关注能源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

除了国际能源市场有足够商品供应、能源生产国有足够的投资扩大上游生产能力外,能源供应链上的所有基础设施(管道、航道、炼厂、油气储库)的安全有效运行对所有国家的能源安全也非常重要。同样,在源头上降低能源需求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系统的压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

6.更加重视区域能源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源市场的一体化则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今天的欧盟就源自于1951年成立的“欧洲煤炭与钢铁共同体”与在此基础上于1957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以管网为载体的电力与天然气是区域能源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在欧洲,电力与天然气管网不仅将各国的能源系统联在一起,还与俄罗斯、北非等能源出口地区紧密相连。2008年欧洲委员会颁布的“欧盟能源安全与互助行动计划”提出要在以下5个方面加强能源安全:一是推动泛欧洲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包括与波罗的海国家的电力与天然气管道联系,推动建设南部天然气通道,从里海和中东地区进口天然气;LNG接收站建设;与南地中海国家实现电力与天然气的链接,并开发丰富的太阳能与风力资源;二是在对外关系上,加强能源合作维度;三是改善石油与天然气储备与应急机制;四是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五是更好地利用欧盟本土的能源资源。

同样通过电力与天然气管网实现区域能源一体化的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近年来,中国和周边国家(俄罗斯、中亚各国、东盟国家)的电力与天然气管网合作正在加强。日本除了通过IEA的能源安伞体系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外,也寄很大希望于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俄、蒙)的电力与天然气联网来保障能源安全。

三、国际能源安全新挑战

从全球角度看,能源安全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挑战:

首先,保障在石油上游领域有足够的投资。一方面来满足来自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新需求,另一方面弥补现有油田产量(每年5%)的下降。

其次,重塑全球能源安全架构。多家机构的预测分析表明,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和致密油开采技术的继续创新,美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步降低。美国本土的石油产量加上从加拿大、墨两哥的进口就足以在今后二三十年里满足美国的能源需求。这一变革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比如,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依赖的降低使得中东某些石油出口国减少了与美国博弈的筹码。

与美国的趋势正相反,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对中东北非地区的石油依赖不断增强。中国和印度目前都不是IEA成员国,如何重塑美国主导成立的、以IEA为主的全球能源安全架构,是摆在全球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最后,在能源供应安全与能源发展低碳化、经济性和公共接受度之间的平衡中做出正确选择。无论在今天或者将来,每一种能源都有其不足之处。大规模、廉价、低碳环保而没有任何人反对其生产与使用的能源资源基本不存在。能源的选择也就成了全社会的抉择。

(作者: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总裁、博士)

作者:陈新华

上一篇:建设工程造价论文下一篇:移动营销生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