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2022-07-19

第一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我的成长之路

一、傻孩子,长大了

二、父亲给了我什么

三、生活的磨难是成长的加速器

四、“残渣余孽”也到过中南海

五、“站起来”的感悟

六、只争朝夕,用心实践,努力创新

七、永远的角色我的教育观

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二、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教育的认识

四、数学主题阅读的设计

――学生自学斐波那契数列案例

五、常规教学中应用设计――基本不等式的教学

六、引发学生创造的教学设计点滴社会反响

一、搏击中,你的天空最美

二、给你数学的美丽天空

――记北京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 《中国教育报》记者

三、数学可亲育人无痕

三、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我对青年教师成长的认识――记北大附中教师张思明《中国教育报》

四、从数学建模到课题学习

――激发学生走向创造的想法和做法

五、尊重是前提,“四性”是要素,学科是特色――我做教育的感悟

六、用心做教育

――我想对自己和大家说的话走进课堂

一、课堂中的数学应用与建模――磁带问题的案例与说明

二、结合立体几何数学应用

――“电视塔问题”课堂实录摘要

三、课堂内的数学实验

――粮食堆的测量问题课堂实录摘要

四、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应用――张思明老师教学风格浅析

五、一位中学教育家的教育生活

――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思明 《中小学管理》杂志记者

六、责任和动力

――在“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七、一点见识

――在“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首都师范大学

八、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

――对张思明教育教学艺术的理性剖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篇:《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在上学期去集宁学习期间一位老师给我们观看了吴老师一节数学课,当时虽然听的是数学课但给我的触动很深,回来在放假时我又重温读了这本关于吴老师的书,其实我们不管读哪位名师的著作,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都是为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辛勤的汗水,同样吴老师成功的背后也是她在30年教育生涯中辛勤的付出和求索,她凭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及对孩子深深的爱,真挚的情,最终成为学生和老师心中的好老师。

通过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共性策略:1.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教师。2.永葆童心,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3.走进孩子的心灵。4.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5.教师要有真本事。6.教师要有人格魅力。特别是最后一条吴老师从品格魅力,情感魅力,学识魅力,形象魅力四个方面强调了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心中的偶像,自己的言行举止,学士人品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要求学生作业书写规范,自己的板书是否整齐规范,要求学生服装整洁,自己的服饰是否干净得体等等,用和学生在一起平凡的生活和不经意的小事去感染学生。

从听吴老师的课及看书中看到吴老师 善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对每一位发言学生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勇于创新,在她富有激励性语言的鼓舞下,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张扬,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中发现知识。吴老师不仅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学生力量,所以,我们还要多学习,向吴老师学习,争取然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东胜区罕台润泽小学

张立春 2015-3-6

第三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最近我认真品读,感触颇深,二十多年来,吴老师在小教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漫漫教学路上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挑战自我,《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她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博采众长,创立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趟出一条当代教师成功之路。她总结出的“吴正宪数学教学法”享誉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吴老师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力的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也令我折服。这本书共分四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让我深切的感悟到一位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所在。“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使我领悟到

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大家眼中的吴老师”是我从侧面感悟到吴老师的成功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她用心去拥抱生活,她用爱去托起事业,她用情去绘画风采。在“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中反复品读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忽然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一种向上的活力。因而忍不住心中萌动的情感,稍作整理与大家共勉。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读后感《《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 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学生,也吸引着无数的老师的目光。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性的体现。另外,吴老师列举的课例——《千以内数的认识》的设计也独具匠心,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高潮迭起,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3、挥洒的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看了吴老师的实录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在课堂上那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吴老师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课一开始吴老师问:“大家说玩好还是上课好?”老师的本意是借学生说“玩”引出游乐场,但孩子却说:“上课好”。吴老师巧妙地一引:“我认为玩不错,上课好不好呢,你们需用心体会,40分钟后再告诉我,好吗?”话语不多,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堂。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第四篇: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有感

123学校

吴正宪,是我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多年来,她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凡是上过吴老师课的孩子们都会被她那真诚的情感、友善的态度、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坚实的教学基本功而深深地感染着。也深受广大教师的爱戴与认可。

前段时间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书中记录了她成长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她说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她做笔记也做得很认真、很专业。她是分类做笔记的,有《小题库》、《难题辨析》、《思维训练》、《趣味数学》、《教海拾贝》、《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整理》、《值得回味的课》、《业务学习笔记》、《信息交流》等笔记本。她提出教师要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善于学习,重视积累,贵在坚持,在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上绝无捷径可走。平时做工作要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每天早上以小时为单位安排好一日工作。我现在由于学科教学和教务管理工作特别多,也感觉时间不够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我现在也专门设立了一本工作日志,每天以小时或课时安排好一天的工作,保证每天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吴老师也道出了她的工作原则: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做好社会工作,白天做不完的工作就晚上做,紧急的工作优先做。根据现在的工作需要,只想着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内完成工作和进修学习是很难的。我现在也把一些在学校完成不了的工作安排到了晚上做,像一些读书、学习、反思等工作基本安排在晚上或休息日了。回想自己十三年的工作经历,正如吴老师所说的:“人生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从勤奋进取中得到的。”吴老师真诚的情感和友善的态度也深深地吸引着我,她会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每一丝变化,用情(热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她提出教师要用真心去抚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用权威去约束孩子,使每一个孩子不仅有知识,更有思想,不仅有文化,更有品位,不仅有个性,更要有魅力。

教学中吴老师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也是非常值得我去学习的。她注重知

1 识的联系,能重新组合教材。把

五、六年级教学内容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包括面积教学、体积教学、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数的整除、正反比例。如面积教学中她以长方形为基本图形,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拼摆,旋转、平移、推导出其他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推导中感受到转化思想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记得上个月在深圳有幸听了吴老师上的《认识面积》一课,出示课题后她就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于是有学生说面积是什么?有问面积有什么用?有问面积与周长有什么区别?从课题之问可以看出吴老师上课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去上的。课堂中她通过故事引入面积教学,然后又设计了让学生给图形涂色,摸图形的面积,比较图形的大小,判断图形是否有面积,说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度量面积的大小等活动,从中让学生去理解面积的意义,去区别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教师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整个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充满了热情与真诚的爱,可以看出吴老师是在享受着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数学知识的过程。

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一章中她提到:“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最后千万不可忽视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就要有真本事,而真本事就包括创设情景的艺术、探索的艺术、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教学风格的艺术和情感艺术。数学给大多数学生的感觉就是比较枯燥,比较难学。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吴老师说:“要让学生享受数学美。”包括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和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而数学知识的内涵美又体现在动态美、规律美、联系美、对称美和数形结合美等方面。当然吴老师在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和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两方面也做了非常深入的总结,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2014年6月17日

第五篇:寻找数学之美——《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有感

数学在许多人眼中是枯燥无味,是难懂的。可是,在她的眼中,在她的学生的眼中,数学却是美的,却是有意思的。但是数学的美是隐含的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地挖掘它的美------而吴老师就是这数学美的一位挖掘者,是一位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学习、实践、思考去创造数学美的人。

我刚刚参加工作后就亲眼目睹过吴正宪老师上课时的风采,听了她的课,听到她的报告,我才知道在小学数学这块土地竟然还有着如此精彩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书店里看到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带着兴奋与疑问借了这本书。拿到这本书以后,我的第一想法便是:这本书里会写些什么?看了许多数学方面有关课堂教学的论文或是教案什么的,也看了一些伟人的著作,也许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却没有看到过有关哪位小学数学教师所写的非专业性理论类的书籍。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一页一页地看着,吴老师所写的字里行间里书写着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显示着吴老师那独特的智慧,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的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是那样地亲切,想起来是那样地有趣,又感觉是那样地实用。

吴老师从十六岁起就开始参加工作,正如吴老师在文中所言:当我的一只脚刚刚踏进青春的门槛,另一只脚还流连于在做学生的纯真时,就已经开始承担起成人的重任,小小年纪的我多么希望能在求学的征途上继续学习深造,汲取营养,然而,儿时,上大学、当科学家的美梦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吴老师的话,使我不禁想起大专毕业刚

参加工作的自己,那时在面对学生时,自己想着的是:我好想当学生。如果不是时代与家庭的原因,或许自己至少可以再多上几年学,不至于现在虽然是函授学习,但只觉得是在瘸着腿走路。

吴老师为自己曾是“文革”中的初中毕业生,而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念,对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吴老师不仅想到,而且,吴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做着。为了学习,她曾有一段时间,在每天早上天未亮,就把睡梦中的女儿唤醒,从居住在(北京)的东直门的家乘车把孩子送到天坛幼儿园,再骑车疾奔朝阳区幸福村的中心小学,听马芯兰老师的第一节数学课。然后,再疾车返回坐落在天坛北门附近的锦绣街小学上她的两节数学课。白天紧张地工作,晚上再静下心来反思,作笔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作为一名母亲,吴老师没有想太多,她只是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行动着,而在教学伊始的我在思想上却是一个漂泊者,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现在想来,如果不是遇到吴老师听到她的课,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美,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走在了一条数学教学之路中,为吴老师对工作的执着而感动,为遇到吴老师而感到庆幸。

如果在三十五年前,吴老师的工作仅限于此的话,想必如今她也不会成为国家级的名师。吴老师总是在繁忙工作之余还坚持着不断地学习。吴老师这样想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别人的方法和经验,有所取舍,有所发挥,有所创新。就像蜜蜂采百花酿蜜一们,要善于汲取百家之长。”吴老师不仅大量阅读教育杂志还读有关教育的其它书籍:如《实践论》《智能与测量》《学习与教育心理学》、林崇德的《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中国通史》等。吴老师不仅从书本中学习,

还提出拜名师、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不拒细流,海纳百川。

怎样才能产生“源源不断地泉水”?现在想来,在吴老师那里其实早就有了答案:只有具备终身学习愿望与行动,才有可能向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泉水。

数学在吴老师的课堂中显示出了美,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中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体会到的不是学数学的枯燥而是无限的乐趣。作为一名教师,我在解读吴老师的过程中,同样感受了数学之美,也感受到吴老师淡雅与含蓄的智慧之美。

上一篇:校办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小班保育员个人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