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童话诗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顾城童话诗范文

顾城诗分析

生日他一向生活在超现实的假定性世界里,中国当代诗人中还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耽于自造的幻象里如痴如醉。他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失望与憧憬、沉沦与升腾,都在那个幻型世界中得到补偿或平衡。而维系这一切的无疑是出自天性的本真童心。

读他的诗,我们一直感到我们面对着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时而睁着圆乎乎的大眼睛,巴眨巴眨的,时而托着下巴,稍作沉思状,时而扳着指头,把着指甲,喃喃自语……那些由童贞引发的情思、意念、幻想、体验总是带着谦卑、天真、好奇的光彩。童贞是诗人灵魂的底色。

此诗开头一节叙述诗人的生日得到一个钱夹,心理上产生抗拒,而当他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则马上悟出钱夹完全可以改变金钱工具的性质,加入“实用美学”的行列:何不用它当“仓库”来装花籽呢。唯有与成人世界、世俗世间相背逆的童心,才有如此奇特转移的“胡思乱想”,于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花籽幻化成巴眨巴眨的“小眼睛”,黑亮黑亮的,也唯有童稚的灵视,才能在细微的事物里捕捉到别人难以窥见的美的虹彩。此时的诗人完全沉浸在幼儿园般的欢乐氛围里,像对小伙伴那样说着悄悄话:“别怕/我要带你们到春天的家里去/在那儿,你们会得到绿色的短上衣/和彩色的花边的布帽子”,亲切的慰抚,美丽的遐思,天真的许诺,在人格化的对象交流中,我们何止感到人性中一种纯洁的体贴温暖,我们更享受到一种有别于大千世界嘈杂而经自然本性过滤,完全净化、完全透明了的审美愉悦。最后一节是对第一节的升华与呼应。“不要那些不会发芽的分币”,断然的口气是审美战胜实用的提升,而“我要知道她们的生日”是呼应,是作者由题旨——自身的生日自然转换为对“他人”——花的生日的祝福,流露出诗人对货币社会的嫌弃、逃离和皈依自然的情怀。全诗焦点集中,结构紧凑,意象透明,充满童稚的谐趣,多少代表了顾城早期诗歌特色。

本真童心是诗人创作的酵母,实质上本真童心仍是一种很可宝贵的艺术精神。因为它的天真,不通世故,故而可以彻底摆脱现实功利,以最纯粹的审美目光进入创造极地;因为它逃逸规范,不受法则秩序严密控制,它得以任性创造各种各样的形象;因为它变幻不居,好奇好强,善于猜想遐思,故而能时时杜撰出世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因为它敏捷和“钻牛角尖”,常常能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发掘出“惊叹”。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谁的童心保持愈长久,谁的艺术创造力就愈强,甚至可以说,艺术创造就是人类童心在更高层次上的激活再现。所有艺术家诗人终生都要追求童心“保养”童心。

弧线《弧线》这首诗共八行,分别为四节。每一节都是一个场景,分别为鸟儿在疾风中转向,少年弯腰捡拾分币,葡萄藤向空中延伸,海浪在奔腾时的退缩。诗人截取四个镜头,表面上看毫无联系,但其中把这四个场景紧密地串联在一起的则是诗的题目:弧线。 第一节“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用鸟儿在天空中划出弧线的场景,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他的语言较平实,直白,没有因晦涩难懂而造成阅读的障碍。在这较平实得语言中,其实不只是对生活中场景的描绘,而是一种对人的暗示,这就充分地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张力。 “风”这一意象并不仅限于自然界中的风,它象征着一种阻力,一种在阻碍我们前进的力量。而“风”的“疾”,就说明了这股阻力的强大。鸟儿的“转向”,以写出“风”这种阻力的强大从侧面表现出鸟儿的懦弱,这是对人生态度的批判。遭遇“疾风”时,它不是迎难而上,而选择“转向”。这是对人面对困难时的一种映射,这种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思考。 “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捡拾”引出一个动作:弯腰。弯腰,这个姿势本身就是一道弧线。这句话就体现出诗歌的立体感。他所要表现的并不只是一个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的情景那么单薄,而是透过诗歌语言本身,深入地去挖掘其内在所蕴含的东西。它的寓意是丰富的,着丰富的寓意体现在他所选择的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如诗中的“分币”,它象征的是金钱、财富。“捡拾”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手段、方式。 少年是以“弯腰”的动作捡拾分币,这样一种以牺牲尊严而换来财富的方式,受到诗人的嘲讽。 “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幻想”是诗人常有的一种思维方式,结合诗人的生平我们了解到,诗人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他通常以孩子的视角来表现生活,他在试图逃避成人眼中的世界。所以他“幻想”,但他却是写葡萄藤在“幻想”,这正如王国维所提出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他把自己的主观情绪附加在“葡萄藤”这一植物中。

在他的诗歌中,很多都体现出了他的幻想。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有一句:“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是一个孩子天真的幻想。 “葡萄藤”“延伸”这一弧线,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延伸”用“葡萄藤”这一动作写出它对光明的向往。“光明”也是也是顾城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如他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寻找光明”也是童话诗人顾城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最后一节,“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耸起的背脊”也是一条弧线。诗人用潮起潮落这一景观,写出了对人生活态度的批判。“退缩”作为一个贬义词,在这一节中却有很大的分量。一是它体现出了语言的指向,一个词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具有向心力的作用,直指诗人对人的批判这一中心。二是他用海浪表现出他对生活的“退缩”表现出他内心的阴暗面。也从侧面表现出生活的灰暗,使他丧失了生活的勇气。这一脆弱的性格特征与他走向自杀、走向灭亡不无关系。

这一节中,还有一个意象“背脊”通过“耸起的背脊”与“退缩”相对,以骨气对丧失了的勇气,更显情之悲凉、感之深切。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艺术上,表现上,意象的选择上都体现出了《弧线》的美。

艺术上,诗歌体现了“三美”之中的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现在,每一节诗歌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每节都只有两句,一二节中的第二句字数都相同,三四句则是采用同样的句式,把建筑美体现的淋漓尽致。音乐美则体现在诗歌注重音韵,其中“向”与“想”押韵。 表现上,三四句采用拟人手法,把“葡萄藤”,“海浪”人格化,更深刻地体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意象选择上,“鸟儿”,“疾飞”,”“少年”,“分币”,“葡萄藤”,”“触丝”,“海浪”,“背脊”这些意象,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它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情感,且蕴含着深厚的内涵。正所谓“立象以显意,言尽而意无穷”。

【结论】《弧线》的美,是多方面的。它的美不仅体现在诗歌的艺术手法,表现方式上;而且体现在既深入自然界的动植物之间,也不脱离与表达人类社会。其内在的美,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

“这首诗外表看是动物、植物、人类社会、物质世界的四个剪接画面,用一个共同的‘弧线’相连;似在说:一切运动,一切进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线’的形式,在潜在内容上,《弧线》却有一种叠加在一起的赞美和嘲讽;对其中展现的自然美是赞叹的,对其中隐含的社会现象是嘲讽的。” 形式美的美,不是孤立的自在的美。美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由形象所产生的社会生活的联想,并由此产生的情感。

穹,有个凉凉的鼻尖首句“穷,有一个凉凉的鼻尖”,句法古怪,“没头没脑”。“穷”以金鸡独立的姿态顶头,既可看作是抽象物,又可视为某个具体人的概括性替代,紧接着“凉凉的鼻尖”则是具像物的特征写照,两者的猝然组接,在视知觉上给人以“穷”——一悬挂在鼻尖上的画面效果,这可能是诗人忽然遇到某个人的第一个印象知觉,那么它无疑是诗人直觉与意念的刹那”联盟”,才产生如此“怪诞”的句子。但笔者细细斟酌之后,倾向于认为它更可能是作者自我的直接写照。接下去用第三人称叙述“他”,在这儿,读者很容易因循以往审美经验的惯性而认定“他”就是他人。不,他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这种随机颠倒的关系——诗中人称指代可以随意更换取代的作法,是此类微型结构诗又一特点(尽管此诗表现的更换不是最典型最突然的)。 “他”虽然在用“玻璃球说话”,笔者据此倒听到“我”——童话诗人,在玻璃般的童话语言里喃喃自语。可惜我们实在无法听清楚他在说什么,只有玻璃球的声响让我们去臆想。更奇怪的是,诗忽然毫无准备地直接突入第二段。根据对对象的描写,笔者判断那是一组对农村生活片断的镜头“闪回”;中午、麦地、阳光、尘土漫飞、草棵热浪滚滚。穿红衣服的妇女在堤坝上。一只田鼠忽然落在火灰里,灶门即刻腾起火焰。此刻,“他”(即诗人)也许正倚在门口远眺,对炎热的午景呆呆出神呢。诗的最后一句“穷,有一个凉凉的鼻尖”,再与开头做出呼应。

到这里,读者恐怕要苦苦寻找夏日景象后面深藏着什么微言大义,那些意象后面究竟暗示着什么。如此这般去寻求,肯定要走入迷宫,因为这种微型结构诗并无意体现深厚义蕴。它不表现,它仅仅呈现一种关系。它的风格犹如诗人自己十分酷爱的古币上的饰纹,极其简洁、质朴,甚至让人感到拙稚。

这种“关系诗”是诗人意绪、意念、潜意识、幻觉或超验,在瞬时间的自然定格、呈现。86年“后崛起”一些诗人曾宣称类似这样的“关系诗”,拥有超前的“专利”,其实早在

顾城的诗歌,无论早期还是后期,都带有较为明显的个性特征,那就是童真和稚气以及对耽于幻想和假定的沉醉。

第一,实景与回忆的对接,也可以算作现在与过去的对接。看到眼前的实景——“水滴干死以后”,“四周全是麦地。。。全是。。。全是。。。火焰”,心中自然涌出感慨:一切都没有改变啊。那蓬起的草棵,那落进门里落进灰里的田鼠,那灶台上燃着的无色的火焰,那走在堤坝上的穿着粉红色衣服的妇女。。。所有的景象都写满了贫穷和无奈。此时,对自己幼时由贫穷带来的最刻骨的印象的回想自然在情理之中了。也是因为贫穷。冬天里,异常寒冷,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鼻尖凉凉的,弹玻璃球的手冻得红红的。在这首诗里,此景是虚笔,是回忆,可是,它又曾经是不久以前发生过的真实。于是,诗中的“凉凉的鼻尖”和下面一系列的热象如“金晃晃的太阳光”“太阳风吹起的尘爆”“火焰”就有了自然的对接。对接的点当然是“穷”。

第二,冷与热的对接。“凉凉的鼻尖”,是“穷”的个例表征,它代表寒冷,代表人们在穷困面前的无助和无奈;贫困的冬日留给天真的孩童最后的一点印象就是“有一个凉凉的鼻尖”,可能还有那个用冻得瑟瑟发抖的小手弹玩的玻璃球。而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后,炎热的夏天照样没能炙烤掉“穷”这个恶魔。境况没有多少改观。人们对金晃晃的太阳和太阳风吹起的尘爆只能无可奈何。一切的一切,在炎热的夏日里都诉说着无奈,“蓬起的草棵”,“落进门里”又“落进灰里”的田鼠,“灶台上燃着”的“无色的火焰”,走在堤坝上的“粉红色”的妇女,这一组意象又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例场景的定格。草棵,尘爆,田鼠,灶台,火焰,哪一物不诉说着炎热和枯燥?哪一景不诉说着贫穷和无奈?此时此刻,在诗人眼里,炎热二字写满了贫穷和悲哀。这样一来,“冷”与“穷”、“热”与“穷”各自建立起关系,“冷”与“热”又在“穷”字上建立起对接。

第三,几个意象的对接。“凉凉的鼻尖”、“玻璃球”、“水滴”,单看表面似无联系,其实不然。“凉凉的鼻尖”作为“穷”的个例表征在诗人的记忆库中属于元色记忆,一旦遇到联想刺激它就会蹦跳出来,并牵拉与之紧接的事物和活动,孩子们在寒冷的冬日里弹玩的“玻璃球”便是。再进行心理学上的形似联想,“玻璃球”与“水滴”的对接也就有了解释。这一组场景是诗人在目睹了下面一组现实场景后从记忆库中牵拉出来的,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在“穷”这一点上建立对接,上文已述。

其实,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贫穷的诠释和演绎采用了文学创作中常见的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手法,只是一些意象和场景的对接略有跳跃而已。

那么,在我们的记忆或现实目睹中,“穷”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不可以把思维发散一下?比如,我们在建立顺向思维的同时,可不可以建立逆向思维?顺向逆向思维都可以与顾城一致,也可采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在我们各自的记忆库中搜寻场景:一只露脚趾的鞋子,一件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哥哥穿完姐姐穿姐姐穿完妹妹穿的衣服,一年四季摆在饭桌上的黑酱碗,山沟里低矮的茅草屋里走出的黄毛小丫无零食吃无玩具玩只有叼在嘴里吸吮脏兮兮的小手时的那根小手指,70岁的老翁在酷热难耐的烈日下淌着汗水拎着肮脏的编织袋啃着冷馒头喝着凉水一边走路一边用眼睛在路边的垃圾桶上搜寻。。。毋须一一列举。那么,逆向思维呢?就可以脱离顾城的线路了。比如,精神上的贫穷也可以被我们掘发和演绎,这时候,“穷”又可以是富人们泛着油光的红面,伸出来半尺乃至一尺的便便大腹;长的人模人样一说话脏字乱飞,夜里在喝美了酒之后专门找一处墙角解带小溺见人无丝毫羞愧下一次照样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表演酒后墙角旮旯里的哗啦啦;左右手戴满黄的白的手腕上还咣啷着玉的耳朵上坠着明晃晃的可让她捐个钱给希望工程即使是几元钱她也眼睛一瞪嘴巴一撇用鼻子挤出一个“哼”字;一个流油的富翁躺在雕花的高级席梦思床上觉得无聊起来打开音响恰好放了一首《高山流水》他听不懂又换一曲《十面埋伏》还是听不懂干脆关掉音响蒙头大睡。。。也毋须一一例举

第二篇:顾城诗精选

【生命的愿望】1982.5

(一) 春天来的时候 木鞋上还沾着薄雪 山坡上霸道的小灌木 还没有想到梳头

春天走的时候 【假如„„】1981.2.

假如钟声响了 就请用羽毛 把我安葬 我将在冥夜中 编织一对 巨大的翅膀 在我眷恋的祖国上空 【实话】1989.11

陶瓶说,我价值一千把铁锤

铁锤说,我打碎了一百个陶瓶

匠人说,我做了一千把铁锤

伟人说,我杀了一百个匠人

铁锤说,我还打死了一个伟人

【给我的尊师安徒生】1980.1 ——安徒生和作者本人都曾当过笨拙的木匠。

(一)

你推动木刨,

象驾驶着独木舟,

在那平滑的海上,

缓缓漂流„„

每朵花都很奇妙 她们被水池挡住了去路 静静地变成了草莓

(二) 所有青色的骑士 都渴望去暴雨中厮杀 都想面对密集的阳光 庄严地一动也不动

秋风将吹过山谷 荣誉将变得暗淡 黑滚珠一样的小田鼠 将突然窜过田野

(三) 即使星球熄灭了 果实也会燃烧 在印加帝国的酒窖里 储存着太阳的血液

浮雕上聚集着水汽 生命仍在要求 它将在地下生长 变成强壮的根块

【陶】1991.2

小孩

这里有一片烟 一个树叶 一个长鼻子的故事 你可以呆会 不要钱 没入说你 管你的人都在外边 他们喝汽水去了

笑就笑

鸟会在你头上叫出画来 继续飞翔

【弧线】1980.8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信念】1980.8

土地上生长着信念 有多少秋天就有多少春天是象就要长牙 是蝉就要振弦 我将重临这个世界

我是一道光线

也是一缕青烟

【雨行】1980.8 云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陶瓶说,我现在就装着那个伟人的骨灰

【子弹】1986.10

我听够了世界的胡说八道 说鸟属于网 鱼也属于网 牛属于锯开的松树 南美洲牛蝇属于松胶

我的嗓子属于公鸡 而鸡属于最后一刀

种了二百年的玉米 子弹直往下掉

光荣属于齿轮,柔软属于黄金 我只想在天涯海角放石头和葡萄

【转弯】1987.4

梦里有许多 房子 它们是 相通的 从这个台阶 到那个台阶 每个转弯 都必须 十分合适

云鸟尽头的绿光 棕红的大地出现果子 他对我讲过死亡 在一条路上 在我手上放了种子

没有声音 后来 我是一个人

刨花象浪花散开,

消逝在海天尽头;

木纹象波动的诗行,

带来岁月的问候。

没有旗帜,

没有金银、彩绸,

但全世界的帝王,

也不会比你富有。

你运载着一个天国,

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

所有纯美的童心,

都是你的港口。

(二)

金色的流沙

湮没了你的童话

连同我——

无知的微笑和眼泪

我相信

那一切都是种子

只有经过埋葬

才有生机

当我回来的时候

眉发已雪白

沙漠却成了

一个碧绿的世界

我愿在这里安歇

在花朵和露水中间

我将重新找到

儿时丢失的情感

【养鸡岁月】1991.9

你喜欢歌谣 孩子 唱过的树都倒了

花开如火 也如寂寞

【你喜欢的歌谣】1991.9

你喜欢歌谣 孩子

这歌是唱给你的

这漂亮的蜜色的火焰

一次次被秋天吹动

早晨干净得像一块玻璃

上边有水亮着

开始还不知道呢

为你在树林里唱歌

唱过的树都倒了

花开如火 也如寂寞

【我总觉得】1980.6

我总觉得, 星星曾生长在一起, 像一串绿葡萄, 因为天体的转动, 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 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困为陆地的破裂, 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 心灵曾依恋在一起, 像一窝野蜜蜂, 因为生活的风暴, 飞散在远方

【窗子】1991.4

云从这一岸飘到那一岸 在要看 就要移移颈子 那时目光柔和四肢细弱 一小片轻微的知觉

所有人都在白天取暖 就像被风推倒的麦子 过山去了 每一粒都梦见 【日益】1986

他们在柱子的灰烬中间 被一阵阵记忆所侵扰 手莫名拍到鼓上 生命由此奋起

叶子四下舒展 箭翎翻覆如歌 笛声亮于太阳 倾述的并不是一件事情

【计谋】1989.3

雨下到地里 一直下到地里 穿过叶子和花

花都死了 一朵花死在高处 叶子高兴极了 它们向阴暗以外移动 停在光那儿 好让花继续变丑 连绿棺材都没有

雨葬在大地深处 我喜欢雨的安葬 让更多的雨下来

【鸡春卷】1990.6

棉被盖在毯子下 不冷

老篝火 新床单

一样凉的青土

我心里悲伤 像死亡

照亮集市上的一个个摊位

云临万物

真有你吗 滂沱大雨仍通过我 像是通过一道深深的峡谷

泉水微笑只因为自身的甘美

(鸡没了,变成春卷了)

【小巷】1980.6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星月的由来】1968冬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往世】1987.6

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什么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 我忘了一件事 我用诗想这件事

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知道了一件事 都不说 那件事

诗让我说那件事

我会逃走 路会消失

【从心】1990.7

火在夜里工作 烧南边的岩石

两朵花在风中走近 用芳香互相触摸

最没的是界限 微妙的边和转折

【答案】1988.12

这是最美的季节 可以忘记梦想 到处都是花朵 满山阴影飘荡

这是最美的阴影 可以摇动阳光 轻轻走下山去 酒杯叮当作响

这是最美的酒杯 可以发出歌唱 放下花香捡回 四边都是太阳 这是最美的太阳

把花印在地上 谁要拾走影子 谁就拾走光芒

【复有笑容】1987.6

落进草地的时候

蛇在树上舞蹈

果子隐隐作痛

声音变成个家伙

开始工作的时候

需要网和鱼竿

减少梦中的人口

细细把石块系在城里

虽然帝国奔溃

时间已成为阴影

一个漏了的罐子

活生生爬出小虫

古巷声声 弄瓦时

诗随人 人随梦

那本书很大 光线微斜 他抄蝴蝶的名字

我把枯萎的花放回地上死后的中午枕石而睡

世界重又安定

人群复有笑容

【简历】1980.10

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 始终没有长大

我从北方的草滩上 走出,沿着一条 发白的路,走进 布满齿轮的城市 走进狭小的街巷 板棚,每颗低低的心

我在一片淡漠的烟中 继续讲绿色的故事

我相信我的听众 ——天空,还有 海上迸溅的水滴 它们将覆盖我的一切 覆盖那无法寻找的 坟墓,我知道 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 都会围拢,在 灯光暗淡的一瞬 轻轻地亲吻我的悲哀

【要用光芒抚摸】1992.1

这个岛真好 一树一树花 留下果子

我吃果子 只是为了跟花 有点联系

光没有罪恶 要用光芒抚摸

你把我没入水中 吐出空气 吐出人和树

你让我站到最深的地方 站在柔软凄凉的光上

我知道我的道路 是最美的 【表达】1986.12

我要到大世界去 去看那些小玩具 这边刷刷漆那边刷刷漆

玫瑰 如血之日 入水之时 一些简单的词 “如花似玉” 在众人中传奇

我害怕

瘦弱的人看过的春天

【岛】1993.7

好久没看见雪了

只有春天

和绣球花

开得盛呢

盖着

我薄薄的屋顶

有人爱花

有人爱人

有人爱雪

而我

却爱灰烬的纯洁

提水看山

看火被烟带走 落叶纷纷

绿荫长长

光束累累

阳光 水 和灰烬

一朵花的颜色

爱的三个季节

【田埂】1980.6

路是这样窄吗?

只是一脉田埂。

拥攘而沉默的苜蓿,

禁止并肩而行。

如果你跟我走,

就会数我的脚印;

如果我随你走,

就会看你的背影。

【初夏】1981.2

乌云渐渐稀疏 我跳出月亮的圆窗 跳过一片片 美丽而安静的积水 回到村里

在新鲜的泥土墙上 青草开始生长

每扇木门 都是新的

都像洋槐花那样洁净 窗纸一声不响 像空白的信封

不要相信我 也不要相信别人

把还没睡醒的 相思花

插在一对对门环里 让一切故事的开始 都充满芳馨和惊奇

早晨走近了 快爬到树上去

我脱去草帽 脱去习惯的外鞘 变成一个 淡绿色的知了 是的,我要叫了

公鸡老了 垂下失色的羽毛

所有早起的小女孩 都会到田野上去 去采春天留下的 红樱桃 并且微笑

【一代人】1979.4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1980.6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微微的希望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我们吞没 又悄悄吐出

没有别的

只希望草能够延长 它的影子

第三篇:童话诗人——顾城

·顾城以“童话诗人”著称于世,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有湖泊、有一片纯静的天空,能够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 他就像是一个一直守候在自然童话里的孩子,他拒绝世俗的尘雾,抑或说是为了逃避社会纷扰,希望像古人那样寄情自然万物,超脱红尘。

·顾城有着异常细腻敏感的诗情,也许这与他早年随父亲下放到农村有关,乡村的田园生活在他的孩子记忆里蒙上了一层纯净优美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后来的诗情与风格。顾城始终以孩子气十足的眼光来注视着世界,它的诗有一种清新可人的气质,那么脆弱而又倔强地表达个人极其幼稚的感受。在顾城的大多数诗中,传统的比兴手法象是从他的唯自然主义态度里随意流露出来的趣味。单纯、异想天开,洋溢着童稚的豪气与可爱。一些朴素的哲理从顾城的诗里流露出来,那么平静而又隽永。

顾城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年少开始写诗到1978年为第一阶段,这是他创作的少年期,作品不多,内容较浅显,语言平易,是一个善于思索的天才少年之作,如写于15岁的《生命幻想曲》 ·1979年到1986年为第二阶段,是他创作的成熟期,他许多广为人知的诗作都写于这一时期,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活泼空灵而又含义悠远

·1987年到1993年为第三阶段,诗歌数量相对减少,语言向童稚回归,虽不乏优秀之作,但已显示出内心精神无所适从的迷茫和才情不足的困窘, 写诗漫不经心, 但写出了诗人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儿》

代表作品赏析:

(一)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分析】·诗里创造了“我”、“你”和“云”三个意象,用“远”和“近”来描述三者的距离。 这首诗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心理距离的变换,也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二)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分析】·这是顾城在1979年4月写的诗,此时中国的“十年浩劫” 刚刚结束,而那些经历了文革洗礼的一代人几乎把整个青春浪费在了文革上。那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代。这一首诗就表达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与战胜黑暗的决心。

·“黑暗”“黑夜”与“光明”。它们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不是对黑暗的绝望,是对光明的向往,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宣言;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三)

我是一个孩子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绒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悸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擦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来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分析】这首诗集中体现了顾城的审美理想——追求一个纯净、和谐,没有矛盾,使人心情愉快的另一世界,孩童时的遭遇,使顾城理想的梦破灭了,但他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希望在他的另一世界中重新实现。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蜡笔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生蓝图,画下“笨拙的自由”、“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然而,这幻想的美好蓝图在现实世界中能否实现吗?诗人离开幻想回到现实。“没有领到蜡笔”,指“我”的理想蓝图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我”在绝望中“只有撕掉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白纸”指“自我”、生命或没有写出的诗。但诗人是否从此就停止对幻想的追求了呢?不。诗的最后一节再次点明,“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

第四篇:顾城诗歌的童话性

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一系列宁静、优雅、美丽、纯真的诗歌,为他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美称。诗人舒婷为顾城写过这样的诗歌:“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的确,顾城在诗歌的国度里为自己建起了理想的城堡,在那里,“阳光、沙滩、松树、淡紫色的风、蛐蛐。”都有了主角,都有了生命,他们可以与诗人对话,一起嬉戏玩耍。那是一个远离尘世,和谐,美好的世界。也只有在童话故事里我们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顾城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领悟力。童年时期随父亲下放农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记忆,固执地停留在他的脑海中,诗人无比留恋向往那些儿时的日子。所以在顾城的很多诗中,我们都有可以感受到他孩童般的心理和大自然的身影,《水乡》一诗中这样写到“清明/淡紫色的风/颤动着----/溶去了繁杂、喧嚷······我走来/轻轻的/带着湿润的影子/鲜黄的油菜花/蒲公英、小鹅/偷藏起/我的脚印。”淡紫色的风,湿润的影子,偷藏起我的脚印的蒲公英与小鹅,这是多么天真、可爱的孩童口吻。在诗人的眼中动植物不仅有了生命而且还是那么的顽皮和可爱。同样的在《风,偷去了我们的桨》中也有体现,“就是这样/一阵风,温和地/偷走了我们的桨/墨绿色的湖水,玩笑地闪光/走吧,别再找了,在找了出发的地方/”用天真、童稚的语言描写了孩子眼里的大自然和天地间自由的孩子。在诗人另一首诗《化石》中更是明显表达自己”拒绝长大“的思想,希望永远是一个孩子,诗中这样道:“我厌恶/我长久地睡着/和大大小小的种子睡在一起/只有我,不会萌芽/不能用生命的影子覆盖土地。”诗人希望永远呆在自己的童话王国,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地,坚守着自己童话的梦想。

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彩色斑斓的梦的世界,当一个孩子失去了这双梦的翅膀,不再在梦里飞翔的时候,他就已经长大成人了。“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拒绝长大”的顾城一生都不曾离开“幻想妈妈”温暖的怀抱。在“幻想妈妈”温暖的臂膀里,顾城快乐地享受着生活,他永远是“幻想妈妈”的孩子,梦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成了一个母题。多数的诗歌都有梦有关,当在现实中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时,顾城会在梦中寻找满足,“梦见自己的愿望/象星星一样,在燧石中闪烁/梦见自己在撞击的瞬间挣扎出来。变成火焰”,(《闪的梦》)。“把我的幻影的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抓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帆了”,(《生命幻想曲》)。这些美丽的梦为顾城编织理想的孩童世界。

顾城作为一个“孩子”创造的诗歌用的也都是孩童般的稚嫩语言。他的诗大多句式简短,文字纯净、空灵,看似儿童稚语,读后却极易为之感动。如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色的夜晚和苹果”这些儿时的梦想,用看似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来,其震撼力却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问问我们成人都为孩子们创造了什么? 在诗人“孩子“般诗歌语言中,有时显露出“任性”的一面,“我的爱人/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顾城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25岁了,可是他对爱情、对女人的态度依然如一个孩子般,也只有孩子才会对母亲有“忽然掉过头去”的担忧,才会对母亲提出“永远看着我“的要求,在这里顾城想象自己以后的爱人,用非常孩童般的语言,可看出顾城的“孩子”心理和任性。

在诗人童话般的诗歌中,也有诗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的愉快的声音。”诗人用孩子的口吻,用孩子纯真的感情,表达了对正义和光明的渴望,对民族未来命运的关注,这些诗能唤醒人们心底对光明的渴望,对幸福的追寻。

诗歌、诗人及本人本不是一回事,然而顾城却是个例外,顾城的一生都生活在他自己的诗歌世界中。如果说,顾城的诗歌是一种极具童年色彩的梦境,那么顾城本人就是生活在这个童话梦境中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任性孩子”。由于童话梦境中的洁净和美丽,顾城永远不会醒来,也不想醒来,他永远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做着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

第五篇:顾城诗中的童话意象

顾城诗歌中的“童话意象”

毕节学院中文系08级汉语言文学本科(2)班

黄海

学号:11110801004

内容提要: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 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 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有湖泊、有一片纯静的天空,能够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顾城的诗歌创作体现这样的一个审美特征: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历和体验中,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感悟现实的世界。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

关键词:

童话诗人

创作阶段

童话世界

孩子视角

正文:

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他的《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顾城的诗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他总是以一个任性孩子的固执来憧憬美,去构造一座诗的童话花园,并以此表达对人类的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希望每一时刻都像彩色蜡笔一样美丽,用诗来弥合世界的一切不公平,不和谐,不圆满。顾城成为“童话诗人”,他的心理机制对他的创作追求与诗歌美学风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天赐予他一颗充满灵气,朴素活跃的童心,而且在顾城童年时代他就因十年**就被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这使他得以逃避和掠过现实这一令人惊恐的世界。早在文革初期,顾城就已经“越来越想躲开人,躲开眼睛,躲开喧嚣,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没有人只有天籁的世界。”他曾固执地说:“我是在一片碱滩上长大的孩子。”“我是个放猪的小孩,没受过教育”他忘情于无忧无虑的童年和自在的自然,并使记忆固执地停留在那个时代。由于他一直有意无意地游离于人群、游离于社会,他的心理层次中具有主观性、幻想性的下层仍然没有被现实层所压迫,从而导致上下两层的混成。在王国里,他永远是一位拥有不衰童心的“王子”。就是凭着这不衰的童心,他的成功早已据有先天的优势了。

走进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不难发现,“孩子”的愿望遥远地处立在灰暗现实和苦难人生的对岸。童话的纯净、美好和梦幻般的理想主义色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那个“世外桃源”。事实上,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一样,都是诗人避世愿望的艺术伪装。顾城创造诗歌童话的实质与陶渊明创建“世外桃源”的实质很相似。根椐王安忆回忆,“顾城从小时候就想要一块地,然后在上面耕作”。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顾城自己去种菜了。“他每天扛着锄头去开荒,锄子扎进泥土又翻起泥土的一瞬间,他喜不自禁。”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精神不能存放在现实的“田园”中。于是,像陶渊明那样,在逃离现实后,诗人必须在诗歌中开辟一片存放本我的“田园”。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就是诗人独出心裁开辟出来的种植自我精神的“田园”。

顾城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 “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2)。“自然的我”时期是诗人的外部生活最黑暗的时期。父亲受红卫兵冲击,一家人随父亲关进牛棚接受改造。诗人童年、少年的人生经历中分布着太多的心理阴影,形成顾城少年时期的忧郁情结。但从小就接受诗歌熏陶的温暖湿润的家庭文化环境,开启了顾城的灵性,让他不仅学会用“孩子”那双“黑色的眼睛”来感知世界,还学会了用自己的心灵去和世界对话。而当时的社会粗暴地拒绝与他对话。世界中只有大自然才像母亲一样,可以平静、平等地倾听他的心声。这个时期,顾城的诗歌大都是写大自然的。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表达了诗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热切愿望。《我赞美世界》这首诗就表达了诗人这一愿望和追求。诗人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花朵的诗来赞美世界。又把月亮当作一枚卵石,把星群当作散落在黑夜里的细小的金沙收藏在自己的诗里。还把全天下的海洋、高山、平原、江河,把七大洲的早晨、傍晚、日出、月落,从生活中,睡梦中,投入思想的熔岩,“凝成我黎明一样灿烂的——诗歌”。 在《生命幻想曲》里,诗人表示:即使“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的偏僻的角落。”诗人认为:“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这追求在未经涉世的孩子的眼中和未经人类涉足的大自然中流露出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采用儿童视角,在儿童的理想里改造着成人世界。顾城此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非常圣洁。这很有力量,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而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更具震撼,比成人的呐喊更振耳发聩。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非常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顾城用未涉世的孩童的眼和心灵感受着成人世界,构建着自己的童话家园。在国外接受采访时,他曾专门对“童话”作过解释,他特别强调这个“童”是李贽“童心说”的“童”,指未被污染的本心,而不是指儿童幼稚的心,因此他的诗中住着“不会流泪的眼睛”,“天空和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它们拥有“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黑夜”对现实状况的一种象征。“黑”是一种反面的力量,是诗人灵魂压力的来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是社会、现实对我的异化,使我的眼睛也变黑了。而“我”又被夹在“黑夜”与“黑眼睛”两个意象的中间,“我”受困受伤害的状况是可以想象出来的。但诗人却表态,“不用说了,我不会屈服”。这已经体现出人与环境的不可调和的悲剧,但更具有悲剧意味的是,“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本来就没有光明,诗人却偏要固执地在“黑夜”里寻找光明。这就陷入了自身逻辑性的背反。悲剧的美就在这里诞生。诗人笔下的“光明”可以是现实的光明,也可以是诗人理想中的光明。当在现实中找不到光明时,诗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现实生活的遥远的对岸,以自己的梦幻为材料,编织理想的光明。这就是诗人为什么在“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的时代里会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的心理动机。“黑夜”的现实对顾城心灵的过度挤压,迫使诗人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逃离现实,“出世”的民族无意识在冥冥中不断呼唤诗人的灵魂回归自然。外部势力的逼迫和内心的无意识愿望的痛苦呼唤,共同把诗人推向现实生活的苦难边缘。生命的悲剧意识,促使诗人沿着陶渊明式那种“田园”式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走进自然,走进梦幻,走进超验的感觉,并用自然、梦幻和超验感觉中的意象,在现实生活的中编织一个纯净的诗歌童话,创造了属于诗人自己的一个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江晓敏.顾城.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江晓敏.新诗评论.中国文学出版社.

3江晓敏.生如蚁美如神.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上一篇:感动在身边范文下一篇:高尔基海燕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