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2022-08-21

第一篇: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小动物培养了孩子的关怀之心

前言:年幼的孩子认为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样,是有小生命、小灵魂的,也是知冷知热、通人情的。因此,他们往往对小动物、小生物表示关切,很喜欢,甚至把它们当人一样和它们嘀嘀咕咕地说话。家长不必去向孩子解释这些动物与人不同。相反,应该肯定、支持孩子对这些小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并借此告诫孩子不要去攀摘花草,欺负小动物。孩子们对动植物的这种仁爱之心,会有助于他们同情心的形成。

小动物是儿童最真挚的伙伴

儿童把宠物看成是挚爱的伙伴,在儿童眼里,宠物甚至胜过人,因为他们可以与宠物分享秘密,在难过时获得安慰,并非常愿意随时随地的照顾它们。比如,孩子在学校受到嘲笑或在家里遭到训斥,就会退缩一旁,与不会搬弄是非的宠物相厮守;他们会向猫猫狗狗倾诉所受的委屈,分享内心的情感,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得到一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可爱的小动物都会给他们无条件的关注,宠物的可爱表情和种种小把戏便成为对孩子最安慰的语言,带给孩子最大的快乐,无形之中缓解了孩子心中的郁闷,帮助他们抚平心灵创伤、恢复自信与乐观。

儿童与小动物有着天然的和谐关系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年轻的父母往往工作比较繁忙,平日陪伴孩子和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不够充分。而当孩子有宠物为伴,相当于多了一个可以交流和寄托感情的对象,孩子们在需要更多的情感时能够得到转移。这点从儿童在同小动物玩耍时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兴奋神情就可以看到。与小动物相伴是儿童特有的天份,多与小动物接触不仅能激发儿童活跃、好奇的天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父母们与孩子平日里没有时间沟通的缺憾。

宠物在一些压力更大的环境中也可帮助儿童。实验证明,儿童在接受体检时有一条狗在场就会感到轻松一些。性格内向而不善交际的儿童可从宠物身上获得自信,因为宠物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所需的关爱。最近对患有孤独症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从宠物身上寻求友谊和安慰的方式与对待家人的方式截然不同。他们似乎对动物的需求特别敏感,并喜欢抚摸宠物。

培养关怀之心

有些孩子在天生的好奇心萌发之前,就被爸妈灌输一些不当的成见,例如:动物是脏的、危险的,它们会传染疾病,还会攻击人类……。所以,这些孩子一接近动物,就会被爸妈斥责或吓阻,造成孩子害怕或讨厌动物。甚至,有些孩子还会欺负动物,以虐待流浪动物为乐;这群孩子缺乏众生平等的想法,把动物当成低等的牲畜,任它们被蹂躏也觉得不痛不痒。因此,让孩子有机会饲养宠物,和宠物一起生活、培养感情,孩子就能体会到,动物也和人类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会害怕孤独,也需要别人的关心,当孩子对动物产生这样的同理心的时候,那么他们看到街上的野狗或流浪的小动物,也会产生莫大的同情与关爱。

培养责任感

爸妈必须让孩子明白,养宠物是个长期的工作,不像玩具一样,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可以丢弃。一旦决定要养宠物,就得把它当成是家里的一份子,必须永远的爱护它。所以,爸妈最好将一部份照顾宠物的工作让孩子来做,如果家中有几个孩子,还可以做个工作分配表,规定每天谁要负责做什么事。让孩子除了与宠物玩耍之外,还要实际参与照顾与清理的工作,以养成孩子的参与感与责任心,也更能体会饲养宠物的甘苦。

与小动物接触对于儿童的影响意义是深远的,但我们要正确对待儿童与宠物之间的相处,不能盲目引导。童年的生活对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在童年时代

有可爱的小动物相伴,不仅能给儿童带来欢乐和启迪,使他们拥有多彩的童年,还有助于完善儿童的性格,培养儿童对家庭、社会和自然的热爱。

孩子的认识能力比较低,知识经验少,需要成人在认识上给予帮助,行动上给予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告诉成人自己做了什么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事情,成人应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这种良好的思想行为。

第二篇:开启感恩之心,培养感恩之情

凉州区武南铁二小 刘晓洁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一种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感教育;是—种以人性良知唤起学生觉悟的人性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以下就以我如何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实施家庭感恩教育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智商高、知识面广、信息多、活动力强、胆子大,表现为敢想、敢说、敢干。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他们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淡漠冷落的人情世故,养成了小学生们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家他们自私任性,唯我独尊,不会关心他人、同情人。小小年纪的孩子对爷爷奶奶当众打骂;将几元甚至几十元的玩具、学习用品弃之不顾;面对别人的帮助态度冷漠„„这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必将导致学生自私自利、目中无人的不良心理的形成。而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正确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对本班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爱的渗透,让学生在亲身感知、体验、实践中懂得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一切对他人有帮助的人,感谢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平衡地发展。

为了让学生感悟亲情,我让学生做了一次亲情测试题,在纸上先写出4个你最爱的人,大多数同学都写了妈妈、爸爸,其余均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哥哥、姐姐、妹妹、弟弟不等。我看到同学们写完后脸上露出了幸福、自豪、得意的笑容。然后我再让同学们先划去两个人。这时,我发现孩子们的脸上犹豫不决,随即我就问,这么难决定吗?为什么呢?有的同学就说:我想起了姐姐陪我玩,买零食我吃的场景;有的说:我想起了奶奶有好吃的都舍不得吃,留给我吃的场景;还有的说:我想起了小时候爷爷每天为我讲故事的场景。随即划去了除了父母以外的人。接着,我又让同学们划去剩下的两个人,此时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更为难了,因为就只剩爸爸妈妈了!这时有同学忍不住站起来了,着急地说:“怎么办呢,失去了他们,我怎么办呢。”还有的说:“爸爸妈妈我怎么能划去呢,虽然我经常对他们发脾气,但是他们对我的好我是永远记在心上的。”在我发烧时,妈妈不顾一切的把我送到医院,在下雨天,爸爸冒着大雨来接我,雨水打湿了她的衣裳„„总之,同学们坚决不肯划去自己的父母。

通过这次亲情测试题,让学生充分感受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深,那样的真。

感恩教育活动,还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首先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要为父母洗一次脚,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有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孩子以前不太懂事,常惹我们生气,没想到送到学校,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二、实施学校感恩教育 在当前尤为重视学校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素质的今天,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而“感恩”之心也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孩子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学生的感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为此,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用心创设平等、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恩教育。例如,有一天,晚上回家后,有一位学生打来了电话,并用很小心的口吻,就一道数学课上的练习题解答与我进行了交流,在问答中,使我发现了自己的失误,于是我向那位同学表示了最真挚的感谢。第二天上课课时,我更正了错误的讲解,并向全体学生郑重说:“对不起,老师昨天讲解题目时,犯了一个错误,请你们原谅。此时我看到黄凯同学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同时也看到很多羡慕的眼光。

我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主动向孩子们打招呼,说声“你好”;当得到学生帮助时主动说“谢谢”;当孩子生病时,亲切地嘘寒问暖„„从而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的生活中时刻充满温馨,充满真情。

同时,我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翻阅书籍或网络搜索,寻找与“感恩”相关的句子,然后在课堂上朗读。并收集“感恩”的故事,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在班级中宣扬“感恩”,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感知身边人的关爱,还布置写一封感恩的信。把这些感恩的句子、故事、古诗词、中外名人名言自主设计成“感恩报”。内容有长满爱心的参天大树,为了让这这棵“感恩树”繁荣茂盛,就用笔写下“谢谢某某借我铅笔”“谢谢某某辅导我学习”„„为了争当感恩明星,认真完成感恩任务。“感恩报”成了传递爱心和感激的使者,孩子们在相互欣赏、讲述、学习中进一步加强了对感恩的理解。

三、实施感恩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有许多青少年在顺境中不能感到幸福,与人交往却难以融洽,甚至出现负情绪——焦虑、孤独、自卑、厌学、仇视等。诸如:打架斗斗殴,离家出走,抢窃犯罪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会受恩而不会感恩。因此,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感受党和国家对自己的爱和付出,并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此,我联系身边实际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算一算,我们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书本费,一本品德与社会要7.40元,我校900个学生要多少元。即6660元,还有语文、数学、科学„„等,仅我们一所小学国家就要给我们出多少钱的书本费。再看一看我们学校有国家农村远程教育提供的多媒体教室、整洁明亮的微机室、宽敞明亮的教室、软化处理过的纯净水、有四层的教学楼,学设备齐全„„,这几百万的硬件设施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最后要想一想,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唯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为社会主义祖国多做贡献,报效祖国。

要知道我们每人多转化一名学生,我们的后来者就会多一份幸福,少一份烦恼。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懂得感恩的人,我们大家就必须长期坚守、持之以恒,应是一位教师和一位教师的接力,一所学校和一所学校的传承,直至把学生送向成才的彼岸。

德育工作是一项细雨润无声的系统工程,学会感恩是其中之一。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

这样,世界必将充满爱„„

第三篇: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中心小学 刘宇慧

我从刊物上看到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爷爷带着他的孙子在森林里行走,他们渴极了,一条汩汩歌唱的小溪挡在前面,老爷爷和孙子喝了个够。然后,老爷爷从包里拿出一个工具,从小溪里挖出几勺淤泥扔在一旁,并且说:“谢谢你呀,小溪流。”

小孙子看到这一幕之后笑了,他问:“爷爷,为什么要对小溪说谢谢呢?它根本就听不见您的话。”

老爷爷摸摸小孙子的头,说:“小溪什么也听不见,假如是狼喝了水,他可能不懂感谢,但我们是人!孩子,你知道为什么要说‘谢谢’吗?因为这个词能使人变得高尚。”

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要讲的故事。文中的老爷爷,无疑是个智者,他没有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去打动孩子,将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充盈感激的心田,必将利于感恩的种子萌生长大。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1. 言传身教,让孩子识恩。

生活中,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向老师问好,老师应该积极回应:“ 谢谢!你的问候让我很高兴。” 当

孩子为你捡起掉在地上的笔,或给你端来一杯水,你一句“谢谢你,你真能干!” 会让孩子感动不已。当孩子受到别人的帮助时,老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我们还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孩子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所熟悉的一则公益广告,其中有这样两个画面:一个镜头是女儿每晚都把热乎乎的洗脚水端到妈妈的房间,为妈妈洗脚;另一个镜头是一直都在旁边观察的儿子,颤悠悠地端着洗脚水,来给他的妈妈洗脚,画面感人至深。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呵护孩子的感恩之心。

2. 时时事事,教孩子知恩。

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首要的是让孩子知恩,老师和家长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让孩子知道,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对照顾自己的亲人,对帮助自己的同伴,对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对做出可口饭菜的厨师阿姨,甚至一棵树、一朵花、一棵小草,都对自己有恩。只有时时事事提示孩子,才能给予孩子熏陶。

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每天怀有感恩地

说“谢谢”,不仅仅使自己有积极的想法,也会使别人感到快乐。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而当别人帮助自己时,以真诚的微笑说一声 thank you 。这些小小的细节都是一颗感恩的心。 3.体验教育,助孩子体恩。

感恩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心境。老师和家长要运用体验的方法,让孩子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为他人着想。培养孩子互助、分享、谦让和感恩的行为。例如,要让孩子体贴、关心、孝敬父母,可通过“ 护蛋行动 ” 等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来进行,让孩子从 “ 护蛋 ” 的不容易和辛苦中体验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体验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再如,当孩子撕坏图书、捏死小蚂蚁时;当他们摘树叶、践踏小草时,可以启发孩子想想自己被别人踩了是什么感觉,被别人打了又是什么感觉,让他们从中知道,对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应给予帮助,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 4.节日活动,引孩子感恩。

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感恩一定不要仅发于心而止于口。对自己需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把感恩之情表达出来。要让孩子以行动回报父母、老师、同学以及亲人的恩情,让他们在一些特殊节日活动中知恩、感恩、报恩。比如“ 三八 ”妇女节时,我引导孩子给奶奶、外婆、妈妈送上一句祝福;父亲节时给爸爸送上一张自己亲手做的感恩卡;重阳节时给爷爷奶奶唱一首感恩的歌;教师节时为教师做一件小事等,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要让孩子知道,别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了感恩。

5.家校共育,导孩子报恩。

感恩教育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要想对孩子实施更有效的感恩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栏、家长反馈表、评价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感恩教育中,家校共育,让孩子懂得对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

当我们带着一颗知足而感恩的心做这一切,便会发现,爱是如此的简单容易——就像老爷爷从小溪里挖出几勺淤泥,感谢小溪流一样。我们只有懂得感谢,才会懂得爱和回报。我们感谢被爱,才会去爱人;我们感谢他人的给予,自己才会付出更多。关爱别人、为别人付出,是高尚的表现。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培其心”,只有让孩子们学会感动,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感悟自己的行为,才能让这个世界多一些爱。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其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中,并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及满足。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才会和谐,才会亲切。正如老爷爷所言,“感谢”这个词能使人变得高尚,能让人的生命变得无限精彩。

让我们深深俯首感谢,感谢成长岁月中的所有点点滴滴,让所有的点点滴滴化为爱的音符,在我们的心间低低吟唱,永不停息。

第四篇:怎样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心理咨询师您好! 我的孩子上初二,对我特别逆反,不断地报怨我们家长对他不好,对我们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顶撞和拳脚攻击!看到其他孩子和父母关系那么融洽,挽着手和父母逛街,我很难受,我的半辈子辛苦换来的却是这种结果,不知道是我错了还是孩子有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感恩的心”?谢谢!

心理咨询师刘建伟:首先很理解作为母亲你现在的感受,我们现在的孩子因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对他们倍爱有加,导致溺爱,所以产生了自我意识过强,自制能力很差,社会适应能力很弱的心理特点,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在孩子的心中,家长做到一切都是应该的,付出的再多也是欠缺的,不只是你有这样的伤心,我们12355接到的热线里面,许多家长都有类似体会,在此我不过多分析其中原因,给家长提供几种做法以供参考:

1、 身教胜于言教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更何况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示范出感恩的生活来。记得要经常向孩子说“谢谢你”。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用感谢来满足别人的人性需求,不但简单又有报酬。学习感谢是迈向自我实现重要的一大步,也是我们教育孩子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2、化态度为行动

一个小举动,像是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像是一封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学生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中国早有名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形式就会到感悟。

3、加强社会实践

让孩子经常注意和体会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房屋住的家庭,父母丧失劳动力的,或是那些本身残疾的,还有在街上乞讨的。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对自己舒适的生活又会是另一种体会吧。忆苦思甜,社会实践可以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家长的艰辛,感恩之心自然会循序渐进的得到培养。

本栏特邀心理专家刘建伟: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宝鸡新青年教育中心校长,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宝鸡辅导站站长、共青团宝鸡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台长、宝鸡市总工会职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12 年。

第五篇: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衢州市东港学校 胡王芳

【摘要】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关键词】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汉初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人,以优厚的瞻养以报其恩惠。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然而,随着国门的打开,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在国人心目中正日渐衰微,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

现在,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学生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这些现象也反映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漏洞。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学生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在班级里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学习感恩故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学习感恩的故事、畅谈故事感想或书写体会,使学生感受到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从而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记得有一天班会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班级中鸦雀无声,显现了难得一见的安静和认真,我知道文中的某些段落或事例已经触及了他们深埋在心底的那一份纯真,感恩意识已有所觉醒。

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说起了下列反面案例: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山砍柴时腿部摔成粉碎性骨折,他的班主任老师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他治腿,并在整整一个学期里背他上学放学,此后又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供他读完高中。然而,这个学生大学毕业后,从未回母校看望过自己的恩师,甚至连一张贺年卡都未曾寄过。两个案例读完后,我布置给学生一个思考的作业:哪些事值得我们感恩呢?有学生说:“我要记住别人曾经给予我的恩惠,在他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的手。”有学生说:“父母给予我生命和关爱,我要好好珍惜,用优异的成绩和孝心回报他们。”有学生说:“多为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少让他们操心,在他们的节日里,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份表达‘感恩’的礼物,并真诚的说‘爸爸妈妈辛苦了’。”

是啊,向别人表达真诚的谢意,是尊敬与礼貌最高的表达方式,也是建立与维系人际关系的最佳方法。通过谈话,教育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始终将他人的恩惠铭记在心,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从而使他们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

二、教师以身作则,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常以教师的行为、品德作为自己的标准,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对学生感恩情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1.让教师成为学生情感的共鸣者

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情感深处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的健全与完满程度,不仅直接承载着教育理念的“朝向”,更关系着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命运”。只有教师能够蹲下来看待我们的学生,才能始终如一同我们的学生站在同一感情线上,也才能使师生情感与心灵深处达到最微妙的相互融合与共鸣。爱并不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爱,而且这种爱,让教师成为学生情感的共鸣者,使学生学有榜样。

2.让教师成为学生人格的尊重者

就现代心理学而言: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会发展。就现代教育而言:尊重是教育的重要原则。结合感恩教育,我们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和学生一同喜怒哀乐,一道共同成长,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以心换心地述诸心灵,畅谈理想,体味人生,憧憬未来,达到心灵相通。学生从教师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中,体验到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展现自我的独特才能与价值,从而提高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朝向自我人生的完美发展,他们就会从心里敬重和爱戴教师。感恩教育也就更富有实效性的效果。

三、参加感恩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从实践层面上讲,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师者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1.利用节日开展感恩教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许多传统的节日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如: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元宵节等等,因此,我们就结合这些节日庆祝活动,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如:三八妇女节,让学生回忆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从中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同时要求学生回家帮妈妈干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教师节,为老师送上一句问候或自己做的礼物。重阳节,去看望老人(可以是敬老院或镇里的孤寡老人,也可以是自己的长辈)。通过一个个的节日活动,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长辈、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增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也让学生初步地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周围人的回报。

2.利用班会开展感恩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活泼好动,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行动也未“习惯化”、“自动化”,可塑性很强,处于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贮备少,其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他们对生动形象、感性具体的东西容易接受,并能在思想上留下烙印。因此,通过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表演感恩的小品,诵读感恩的诗歌,替父母算一笔培养孩子的教育成本,讲讲我身边的感恩故事„„

3.从生活细节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去做轰轰烈烈的事,而是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中明白要对身边的人心存敬意和感激。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每天向家长问好,为长辈倒茶、递上洗净的水果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就是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去孝敬父母;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去尊敬师长;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使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要为学生将来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必须借助所有可用资源,抓住挈机,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使感恩行动付诸于实践。

参考文献:

【1】职勇·《感恩的心》·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 【2】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中国德育·2006年版

【3】碧冷·《教学生懂得感恩的17堂课》·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 【4】http:///viewthread.php?tid=6192

上一篇:评职称的示范课教案下一篇:评职称个人述职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