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通识人才培养研究

2022-09-10

一、引言

随着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被Alpha Go击败, 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模式识别等技术逐渐走向大众的生活和视野,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以后的核心发展方向。同时, 教育作为社会备受关注的领域, 而通识教育又是教育中最关键的一部分, 那么, 当人工智能技术遇上通识教育, 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通识人才培养应该做出怎样的转变?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缩写为AI) 也称为机器智能。它是集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中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主要研究如何创造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的智能活动, 进而用以扩展、延伸人类的智能。

20世纪50年代, 在人工智能领域, 以英国数学家图灵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针对机器是否具有智能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 这些观点此后为人工智能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56年夏天,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麦卡锡正式采用“人工智能”这一术语。随后的十几年中, 是人工智能的低潮期, 一些西方国家研究机构被解散、研究经费被消减, 全世界的人工智能陷入低谷。尽管如此, 人工智能仍在曲折中前进, 后来, 专家系统开始出现, 并逐步发展成人工智能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是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此人工智能从理论走向实践, 从一般转为专业。于此同时, 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处于低谷的人工神经网络也开始慢慢复苏。

目前, 人工智能的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 在某些理论和研究策略上还持有不同的看法, 但这并不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相反, 证实这些不足推动着人工智能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全面, 成为目前科技界方面的前沿技术, 其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智能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并将会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教育之中。

三、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研究

(一) 通识教育的由来

“通识教育”一词是由美国的General Education和古希腊的Liberal Education发展而来的, 曾经被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全人教育等, 到了21世纪初, 这种教育方式逐渐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随后慢慢在各大高校扩散开来, 并得到广泛认可。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把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具备“择其善而识之”的能力, 并成为具有开阔视野、健全人格、有独立思想的完整之人。“通识”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普通常识”的教育, 而是强调在“通”的基础上, 具备识别判断、正确选择的能力。无论素质教育还是通识教育, 都在强调“以人为本”, 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

(二)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如今各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轻通识现象, 使得通识教育在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实行开。根本原因在于, 多年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已经被专业教育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通识教育要想进一步推广, 无论从知识架构到课程安排、还是从教师要求到学生学习、以及从培养目标到管理制度, 都要改变现有的模式, 走“拓宽”之路。当今,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推动下, 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能力结构提出了和传统模式完全不同的要求, 劳动者必须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才能适应新的需求变化, 因此单纯的依靠专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想培养出对社会进步有益的人才, 还需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上, 因此, 通识教育的推广势在必行。

(三) 高校通识人才培养所遇阻力

当然, 缺乏理念的通识是肤浅的, 缺乏内容的通识是空洞的。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为:教育理念难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难改革, 同时, 也有来自管理制度、组织制度变革的阻力。通识教育要想摆脱这一困境, 得到各大高校的认可, 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深刻理解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的真正目的, 并能客观认识通识教育在大学中的定位, 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理念层面, 高校要建立个体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在内容层面, 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转变专才教育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四、人工智能对高校通识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 对教师的影响

对于教师来说, 主要是教学方法的冲击。未来, 人工智能将弱化人的作用, 逐步将教育向标准化引进, 凡是重复性的、依靠大量数据的工作, 都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目前, 在教育效率、管理水平、评价方式等方面, 人工智能已经大显身手, 同时, 学生获得、储存、交流、使用信息等方面的多样化, 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目前, 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要求, 在这个强调个性化学习的时代, 教师的设计、把控整体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何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寻找有整合价值的教学资源, 如何协调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广泛学习不同学科的内容, 并具有跨学科整合能力。

(二) 对学生的影响

对于学生, 主要是学习方法的冲击, 人工智能将启动教育领域个性化的新浪潮。现在, 我们的时间是碎片化的, 知识来源也是非常多元化的。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个性不同导致他接受知识、整合知识的能力也不相同。这是一个呼唤优秀、呼唤创意的时代, 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代。所以, 人工智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使每个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个性化。

(三) 对学校的影响

对学校来说, 主要是教学体制的冲击。人工智能将教育推向公平化, 让学生享受一样的教学资源, 拥有一样的受教育权利。“教”与“学”将会向“精准教育”与“终生学习”的方向发展, 在“精准教育”方面, 未来学校会更加注重培养人类擅长的技能;在“终生学习”方面, “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将可能盛行。教育提供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认知、情感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给予帮助和引导, 所以, 未来的人工智能是与人的学习、认知过程紧密融合, 而不是站在人的对立面。

(四) 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增加, 对其进行组织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 同时, 进行信息检索的工作量也相应地加大。运用人工智能中关于知识库系统的理论和技术, 可以提高对网上信息的管理和检索能力。借鉴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知识, 由于专家系统中包含知识库和推理机两个基本模块, 在一般专家系统中再加入一个“学生模型”模块, 就构成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基本结构, 其中推理机的作用相当于现实教学中的教师, 它可以根据知识库中的内容和学生模型推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并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提高教学效果。

五、人工智能时代下通识人才培养方法

(一) 明确通识教育的本质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通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能不断从原先的知识中发现问题, 然后去解决并创造出新的知识, 并把新知识表达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也是创造知识、破坏知识的过程。未来行业的不断进化, 智能机器人将会取代人类成为知识的执行者, 进而对社会关系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人类社会分工与阶级分层将紧紧围绕智能机器展开。学校的价值已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还包括个人价值观的塑造。

高校通识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有社会责任感, 并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己, 在接触不同领域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我, 成就自我。“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更是人类终其一生不断追求的目标。因此, 教育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 也是让学习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二) 明确教育与就业的关系问题

如今, 衡量大学教育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就业率的高低。为了让受教育者在社会上能顺利找到工作, 提高就业率, 高等学校会按照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相关能力。在未来, 教育如果依然在为某个具体的行业培养人, 就会发现“毕业即失业”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语。任何行业, 都会被人工智能所颠覆,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高校必须培养更多的思考者。所以, 未来的教育要想跟上时代, 必须回归本源。

(三) 具有“终生学习”的理念

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的冲击之下, 不久就会被淘汰。所以, 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更新自己原先的知识体系。所以, 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哪个国家能建立起一个有效、多样化、顺应时代变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这个国家就占据了未来世界的制高点;哪个人能养成终身教育的习惯, 他就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因势而变, 立于不败之地。

(四) 通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扎实的知识功底, 正确理念的形成依赖于良好的价值情感导向, 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需要有足够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日本创造学家高桥浩指出“创造的原理, 最终是信息的截断和再组合。把集中起来的信息分散开, 以新的观点再将其组合起来, 就会产生新的事物或方法”。因此, 教育应改变原有模式, 积极推动创新模式, 培养一批“才学通天下, 睿智识古今”的通识人才。

六、小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通识教育目前在高校的状况,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年代, 之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因此, 通识培养势在必行,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思辨能力的人才, 以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最后, 并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通识人才的培养方法。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 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 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 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可以设想, 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 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 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 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 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 如机器学习, 计算机视觉等等, 总的说来, 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2017年12月, 人工智能入选“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智能化技术也融入到各行各业中, 本文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以及目前国内关于通识人才培养的状况, 并论述了人工智能对通识教育的影响, 同时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时代, 通识人才培养应该做出的转变。

关键词:人工智能,通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红军.人工智能与教育技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s1) :238-240.

[2] 李建锋.浅谈人工智能与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2) :67.

[3] 姚莉娜, 黄家骅.人工智能与教育重构[J].福建教育, 2017 (50) :12-13.

[4] 何克抗.“人工智能与教育”研究的最新发展[J].国际学术动态, 1994 (2) :3-8.

[5] 张剑平.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 :24-28.

[6] 徐鹏, 王以宁.国内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现状与反思[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9 (5) :3-5.

[7] Frasson C, Gauthier G.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At the Crossroad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M].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1990.

[8] Balonin N A, Petoukhov S V, Sergeev M B.Matrices in Improvement of System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of Specialists[J].2017.

[9] Fragouli E.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Development in Corporations[J].2010.

[10] Siau K.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C]//Amcis.2017.

上一篇:配网工程施工技术与可靠性对策分析下一篇:被月考排名吓到了,这是我翻身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