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消息稿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怎样写好消息稿范文

和通讯员谈怎样写消息--第四讲

七、消息要“强”、“快”、“短”

强,是指要有思想性、政策性和针对性,要有深度。但这“强”不是声嘶力竭的强调,而是通过材料的精心选择、排列,旁敲侧击地表达自己的主题。举一个例子:

1999年4月14日,北约飞机轰炸科索沃难民返乡车队。新华社记者写这条消息时,引用了南联盟电视台披露的飞行员谈话录音带内容。消息写到:

下午3时许,当由拖拉机和各种民用车辆组成的车队行进在路上时,北约一架预警飞机发现了它。

预警飞机飞行员当即与正在该路段附近上空飞行的一架F-16战斗机飞行员进行了以下交谈:

F-16说:“天气不错,我正在第80号位置上,没有看到下面有什么动静。如果看到南斯拉夫的红米格战斗机,请告之。”

预警飞机说:“朝西北方向飞行。现在没有红米格。”

F-16说:“好,我正在3000英尺高度飞行。”

预警飞机说:“你在10分钟后会得到支援。贾科维察南部可能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 F-16说:“我穿出了云层,仍看不到下面有什么目标。”

预警飞机说:“继续向北飞行。”

F-16说:“我正在3000英尺高空。下面有一队轿车和拖拉机。是吧?请指示。”

预警飞机说:“你看到坦克了吗?重复,坦克在哪里?”

F-16说:“我看到了拖拉机,我想南斯拉夫人不会把坦克伪装成拖拉机。”

预警飞机说:“胡说八道!这是南斯拉夫人玩的把戏。摧毁目标。”

F-16说:“我该摧毁什么目标?拖拉机还是坦克?重复,我没有看到任何坦克,请在指示。”

预警飞机说:“这是军事目标,是完全应该打击的军事目标,摧毁它们。重复,摧毁它们!”

F-16说:“明白。发射导弹。”

结果,70多名南联盟难民惨死在北约的导弹爆炸声中。北约的这一野蛮行经遭到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

除最后一段外,记者完全照录北约飞行员对话。但从预警飞机飞行员粗暴、武断、不顾事实的指挥中,读者完全能看出,北约的做法完全是有意的,是置国际公理于不顾的野蛮行经。

除材料的选择外,消息的深度还和作者的思维方式有关。如果一个人老是矮子观场,人云亦云,写东西肯定也是大路货。关于思维方式我只强调一点,就是逆向思维对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能不能从“一边倒”的叫好声中发现问题,决定着能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稿子。我举一个例子,大家想必都知道舟舟,一个被大众媒体树为身残志坚、残而不废的弱智指挥家。但是西安一家报纸的记者没有随波逐流,他从艺术的角度对舟舟“火爆”提出置疑。我们看他写的消息:

交响乐的悲哀:弱智儿客串指挥

本报讯英国南安普顿青年交响乐近日在西安演出。让人惊奇的是,“客串指挥”竟是一个已22岁但智力仅相当于3岁儿童的弱智儿舟舟。他在本场音乐会上,指挥了一曲他并不了解内涵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观众对此报以掌声,这似乎是对一个残疾人“残而不废”的奇迹许以赞叹,似乎也是对这种滑稽劳动表以谢意。然而许多业内人士对此心存已见,颇有微辞――让一个身高不足

1、4米的弱智儿“依葫芦画瓢”指挥一台交响乐,不能不说是交响乐的悲哀。

一位老音乐工作者说:“音乐学院花费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培养交响乐指挥,而舟舟没上过一天专业学校,仅仅依靠不长时间的记忆,就上台模仿来指挥交响乐,功夫不到呀。”一位中年音乐人说,舟舟凭着模仿来指挥交响乐,让行家看来倒象是乐队在指挥着“指挥”。交响乐是高雅艺术,而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优秀的音乐形象和神圣的主题在观众心目中打折扣。

逆向思维更多见于杂文和评论。我们平时可以多读些这方面的范例,学学人家怎样看问题。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建议抽时间看看《南方周末》上鄢烈山的文章(他的作品也结集出版了)。他有几篇逆向思维的文章,如《对余德顺们说不》、《江珊的命运》、《“温泉浴室”前三思》写得非常棒。当然他的好文章不只这些。

快“快”是新闻的生命。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曾说过这样精辟的话:“拖拖拉拉,慢慢吞吞,五日一山,十日一水,是新闻工作者的大忌。”作为新闻的轻骑兵,消息更应该以快著称。

为了快,有些传统的新闻观念就显得不全时宜。有人因此主张记者应该改改“文章不怕千次磨”的传统观念,改改“多次反复采访就是深入”,应该出口成章,落笔成文,按键成稿。

1986年11月18日,新华社发了一条快讯。全文如下:

金日成前往机场迎接巴特蒙赫来访

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今天上午前往机场,迎接蒙古领导人巴特蒙赫来访。金日成看上去身体很好,时而同周围人交谈。

这条49字的消息,背景是前一天不少西方通讯社,包括韩国媒体都报道了金日成“遇刺身亡”的消息。一时间,金日成“遇刺身亡”成了全世界一个新闻热点。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遇上两难选择:假如真有此事,不及时报道,会引起新闻用户的读者的不满;假如没有此事,把谣言当事实宣传,那就会尤为一大丑闻。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新华社副总编辑南振中要国际部接通驻朝记者电话,询问朝鲜当天有无重要新闻。驻朝记者回答,18日蒙古领导人到朝鲜访问,朝领导人要去机场迎接。听了这一介绍,新华社领导初步判断金日成“遇刺身亡”可能是谣言。于是马上指示驻朝记者,在机场一见到金日成,立即发快讯。结果总社把这条消息当“特急稿”处理,比朝鲜媒体还快,世界各大媒体纷纷采用,澄清了谣言。后来这篇稿子还获得中国好新闻一等奖。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在场的新华社记者觉得这条消息是独家新闻,为了表示重视,使劲往长里“抻”,反反复复地修改,那还会发这么快,产生这么大效果吗?关于这点,《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说得好:“时效性、竞争性强的稿子,一定要先声夺人,宁粗勿迟。”

“抢”新闻这块儿,我有过体会。唐山“俏夕阳”舞蹈队在央视元宵晚会的精彩表演,是我在唐山最先报道的。要知道,业余演员上央视“两节”晚会,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虽然在她们之前,有一家四口以业余演员身份表演节日,但马上网上有人揭了老底,原来那两口子都是专业歌手,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大陆,还出过专辑呢。所以唐山老大妈确实不简单!当我得知俏夕阳要上元宵晚会后,立方与她们联系。她们的节目是提前一天录制的,老大妈们从北京刚回来,我就把她们一起邀到报社座谈。这样,元宵晚会刚完,我的稿子就见了报。随后才是晚报、开滦日报。

我写老大妈们的稿子先在我们报纸,后在《河北日报》发表。后者比前者写得要好得多。前面那篇,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显得很粗糙。但却被我们报纸评为A稿,我想是在奖励我的“快”吧。

遗憾的是,像这种“快”的时候并不是很多。现在国内除新华社和个别新闻网站外,许多媒体“抢”新闻的意识也不是很浓。有人对全国各省市报纸上的100条消息做过统计,时效特快的“急电”占1%;“今天”、“昨天”的报道占11%;发表时间比新闻事实发生晚了3天至15天的占33%;完全是上一年的事拿来当新闻报道的占2%;而用含糊的“这几天”、“日前”、“近日来”、“最近”等等占27%;还有26%的消息没有明显时间。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有些是作者本身采写就慢了半拍;有些是由于寄稿过程或是报纸出版周期造成延误。前者需要作者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后者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或往报纸之外的媒体,如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投稿。拿我来说,为赶时间,现在往外发的稿子基本上用电子邮件。有些稿子,新华社发的比我们报纸还快。

再来说“短”。咱们先列举一下消息写长了会出现什么毛病:

1交待背景过多,叙述过繁;

2 程序化、三段论;

3不是按事物本身的逻辑写消息,而是观点加例子;

4不是靠事实说话,而是插入作者的说教、议论或解释,又无新意;

5事例堆砌,陈言套语,数字成串;

6不适当地概括某些经验,好处,重复冗长;

7材料混杂,甚至文不对题;

8新闻事实已经讲完,还要拖一条尾巴。

想要消息写得短,要注意几方面:

一是对所写的新闻人物和事件在全局中的位置了如指掌。新闻必须交待的要素不能遗漏,关系不大的内容大胆省略。《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这篇著名的消息,如果不是做了大胆的取舍,不可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是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一点,不及其它。不拐弯抹角,不搞穿靴戴帽。

三是讲究消息题文互补,消息中不应重复出现同样的句子或大意相同的话。这点在会议消息中最为关键。我们报纸上会议消息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记者忽略了标题、导语、正文各自的功能互补,它们之间碰撞、交叉、重复。不仅文字长,而且令读者倒胃口。

四是一语多关,力争使每一句话都能“满载”。金山追悼会的消息中“他半个世纪前便结下革命情谊的挚友阳翰笙在会上说”一句,让定语修饰词承载更多的信息的尝试值得借鉴。 五是要善于化整为零,多搞连续报道,跟踪报道,变总结式为进行式。要学会一事一报。 不知大家手头有没有《河北日报》,这张报纸可以说是短消息的倡导、实践者。以它的第三版为例,上面不发通讯,除议论外,只发消息,文字最长800字,大都是200至400字的短消息。因为字数少,发的稿子就多,这版信息量就大,读者很爱看。

八,消息的语言

消息的语言,我想可以用六个字概括:通俗、具体、准确。

通俗包括两点,一是记者避免用生疏、生僻的词语和专业词语,学会专业语言通俗化。这我在前面背景部分讲过了,就不重复了。二是多用群众语言。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原汁原味的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精彩。用在消息中,特别是人物消息中,这种语言会增色不少。

我在《七旬老太街头征婚寻找真爱》中,用了么洪兰大娘的原话,像:“现在是新社会了,

离婚也不寒碜,再婚也不丢人”、 “抽烟的、打麻将、邋遢的、长得寒碜的我都不喜欢”等等,描写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大妈的性格特点。

我们来看一篇获得第1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题目叫《四个月没死人村干部丢了官》。这是篇广播新闻,说得是曲周县农村殡葬改革,怕农民还搞土葬,于是按千分之五的自然死亡率给每个村下火化指标,差一个罚村里5000块钱。可巧,这县河南疃镇朱口村1100多口人,四个月一个人没死,这个指标自然完不成。于是镇上要罚他们一万二,村长被镇党委副书记孙守现叫去挨“撸”。记者在这引用了村长的原话――

“孙书记说,没多有少哩。一万二没有就拿一万,一万不中拿八千。我说别说八千,八分我也没有。村里不死人,我上哪儿给你弄这个火化费呀?咋为这个我还得给你弄死两口子不成?我说的不好听,孙书记一家伙急了眼,说河南疃镇34个村都有人死,咋就你们这儿人都吃了长寿药了,贵贱一个也不死?没钱儿,赶明了你给我写辞职报告!”

听了这段对白不少人哭笑不得,形式主义搞到这份上真要逼死两口子人了。这条消息能打动人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记者用了地地道道的老百姓语言。

具体就是形象化。要求在词语上多用实词,少用虚词;在手法上多用形象描述,少抽象记述。长江上葛洲坝船闸的闸门之大,堪称一绝。许多报纸在介绍它时,直书它有多少米长,多少米宽。中央电台记者在介绍时,没有说这些,而是说它“有一个兰球场那么大”。这就比较形象,比较具体了。

在我们报纸上一些经验性消息中,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句子:“为了什么什么”、“在什么什么活动中”,这是典型的公文语言。公文中可以用,但消息中却应该尽可能避免,因为它是抽象的、语调平板的,说了等于没说。

我们来看国外消息中的语言。法新社记者形容联合国文件之多,用了这样的话:“联合国去年印发的文件,首尾相连长度达27万公里,逐页连铺起来,两年可达到月球。”一个“27万公里”,一个“两年可铺至月球”胜过多少形容词!

不少人形容某人讲话受欢迎时,爱用“热烈掌声”或“长时间的掌声”,其实这是很空洞的。有的记者就很高明,像1992年老布什在共和党的演说,记者写道:“在长达50分钟的讲演中,布什博得了60多次掌声、8次起立鼓掌和6次对民主党人的一片嘘声。”这就比前者具体得多。

具体,还表现在写作方法上。我们一块设想一下,如果让咱们写一条国家发行新版人民币的消息,咱们会怎样写?会不会纠缠在技术层面,写用了多少防伪技术,工序又是多么复杂。如果真这样写的话会给读者多少印象?又有多少人去看?

我们看一个国外的例子:

为美钞整容

英国泰晤士报消息:如今,连过世的总统们都要整容了。

最近,美国财政部不断收到公众打来的质询电话,因为大家对新版5美元和10美元纸币上亚伯拉罕林肯和亚利山大汉密尔顿的肖像产生了疑惑。钞票上的这两个人,看上去就好像做过了整形手术。

从来没有人认为林肯是个长相不错的人。所以,在过去10年里印制的钞票上,人们也没有把他描绘成美男子。但是,在新版5美元钞票上,他突然变成了一个轮廓清晰、颇有政治家风度的人,看起来还把自己的胡子修理了一下,而且有明显迹象表明,他做过头发移植手术。 作为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时期左膀右臂的汉密尔顿,在原来10美元的钞票上看上去又疲惫又憔悴,就好像这都是因为在漫漫长夜里,在打字机上敲打出联邦党人文章造成的。现在他那满是皱纹的额头、松垂的面颊和噘起的双唇都消失了。

他目光清澈,面颊光滑,面带微笑,鼻子高挺。

本周,《新闻周刊》从纽约许许多多整形外科医生中选出一名,来评估林肯和汉密尔顿如果

在电视时代该为他们的新面孔花费多少钱。林肯将要支付

1、41万美元,包括6000美元做鼻成形术。汉密尔顿则要花费

2、86万美元。

当然,实际上,他们应感谢美国印刷局里心灵手巧的人们为他们塑造了英俊的相貌。

此次重新设计钞票是为了打击伪造货币行动的一部分。越来越复杂的复印技术给当局带来了困难。新版钞票具有许多安全特征来防伪,其中包括重复人像上的面容水印和构成肖像背景的细小数字和单词。

准确就是消息语言不含糊、不模糊,确切、科学。文学中,可以说“飞流直下三千尺”或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并且公认是佳句。消息中也这么写,就会让人笑掉大牙。因为它不符合实际。

不准确还表现在滥用形容词。由于作者的语言和想象力的贫乏,不少词已成了陈词滥调。比如“明珠”一词,我搜集到的就有:形容煤矿是“太行山麓的一颗明珠”,形容旅游区是“娘子关上的一颗明珠”,形容旅游点是“渤海湾的一颗明珠”,形容小水电是“浙东夜明珠”,形容建设工程是“黄埔江畔的明珠”,形容湖泊是“青藏高原的明珠”,形容水电站是“贵州高原上的明珠”等等。

真应了那句话:“第一个把女人比喻成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喻成鲜花的是蠢才。”一个词汇放之四海而皆准,哪还有什么精确性可言。

要做到准确,一是对事实的描述要恰到好处。尤其对表示程度、时间的副词,表示语气、肯定与否定的副词,用时要十分谨慎,把握住分寸。最、极、万分、十分、非常、统统、始终等等,使用时必须细致斟酌。

二是对事实的概括要恰如其分。关于事实的概括,记得新华社记者吴锦才说过这样一句话,叫“说有容易说无难”。说有,有一件事,再小,也就是“有”;而说无,99件事都排除掉了,只要还剩一件,它就决不是“无”。所以,当我们说“无”的时候要格外小心。

另外,在概括某些事实时,也要加小心。像写某市政部门服务好,说“群众打电话求助,维修人员30分钟内一定赶到”,这就有些绝对化了。如果有一天因故迟到或没到,怎么办?三是辩证使用模糊语言有些消息失实,其实是作者不考虑精确措辞、滥用模糊语言和文学语言造成的。《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解国记,当年在报道这条消息时,因直接提到农药是某药厂生产的,被药厂起诉,惹来很大麻烦。药厂称是别处假冒该厂产品。他后来在反思这件事时说,其实只要换种说法,说:“有关部门从印有某某药厂字样的药袋里取样化验,结果是„„”就可以免去麻烦。因为我写的完全是事实,并没有肯定是你厂生产的。谁假冒你,你找他们去。

这样的错误其实在我们写消息时最容易出现。前年我市举办第一届房展会,我写了一条消息:《富庄平改楼不搞“一言堂”》。写得是开发区一个叫富庄的村子,村干部筹划平改楼的时候,听取群众意见,组织村民代表上房展上取经的事。本来这是件好事,并且我采访的挺到位,不仅采访了房展上的村民代表,而且亲自到村里和村民座谈,掌握了一手材料。可消息中一句话惹来点儿麻烦,这句话是“得知市里要开房展,5月2日开展这天,村里常设的26个村民代表在村委会主任吴占云带领下,呼呼啦啦全去了。”就是这句带点描写颇有动感的句子,村里个别不愿意平改楼的村民找到报社纠缠,说根本没有“呼呼啦啦全去了”的事。后来,好不容易才解释清楚。从那儿我长了一个教训,消息中慎用文学手法。

描述一件事时有不同说法,我们应该寻找最精确表达自己意思的哪个词,像贾岛一样反复推敲。大家看最近的伊拉克战局报道。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发表声明时,都说美国“进攻”伊拉克。不说措辞更尖锐的“侵略”,不说态度更平和的“进入”,而说“进攻”,这就很精确地表明这些国家的中立立场。

但有些时候,为了达到客观、公正,又需要我们善于使用模糊语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引进美国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双方谈判时约定,涉及中国的条目由中国自己重新撰稿。但在撰写“朝鲜战争”这一条目时,双方产生分歧。美方认为他们涉足朝鲜战争是“解放”朝鲜人民,而中国习惯说法则是“侵略”朝鲜。最后达成一致,改成双方都认可的中性词汇“进入”。在为里,应用模糊语言更恰当。

现在,十卷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摆在我家书柜里,偶尔翻到这个条目,我就想,搞文字工作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呀。

第二篇:浅谈国企人员怎样写好新闻宣传稿

企业人员怎样写好新闻宣传稿

(新闻宣传工作会讲稿,会后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宣传员,大家好:

根据公司党委安排,根据自己多年写稿投稿的实践,我谈一点自己的写稿体会,主要讲四个方面,一是写作基础知识,二是目前来稿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如何提高稿件写作质量,四是如何向外投稿。

第一,写作基础知识

在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公司上半年对外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中国电力报、中国国电等报纸杂志发表刊登稿件45篇,但是与不少于100篇的考核任务有很大差距,因此对外宣传压力很大。为此,我们召开这个宣传工作会议,目的是围绕企业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的中心工作,动员大家集思广益,通过理清思路、挖掘题材、精心写作、展现亮点,抓好公司对外对内宣传工作,达到沟通信息、下情上达、鼓舞士气、树立形象的作用。

根据一些书籍资料我们编写了《新闻报道写作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消息和通讯的写作。关于消息,是指反映。理论上说,任何事情只要发生了就都是消息,都值得写。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在我们企业中消息报道有其特殊性,只有真实、有代表性、有价值的事情才值得写,写了也才能引起编辑的注意,也才能发表。日常,我们收到一些稿件,如果真的从所写事情来说,确实是事实,但是因为这些事太普遍了,大家都这样做,你怎样做的 1 不说大家都知道,这样稿件的新闻价值就大打折扣,你辛辛苦苦写的稿件就可能发表不了,挫伤写稿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做宣传工作或写稿前,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对消息的写作基本要求,这个手头有发的资料,不多说。唯一强调的是写消息一定要注意最基本的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不管稿件长短,一定要交代清楚,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稿件。另外说一下通讯,它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就是说对重点工作、或典型人物,因为需要说的事很多,需要从多角度、用多事例来说明时,消息报道已经无法成那时,就需要用篇幅较长的通讯来表达,工作通讯是信息报道里信息量最大、最生动、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许多报纸讲其放在重要位臵。可惜,也许因为太费时间、或者作者太忙,我们很少有这方面综合性文章。因此,各位通讯员今后要注意工作通讯和人物通讯稿件写作,我们在报纸上讲优先刊登。 具体的请大家看手头所发材料。

第二,宣传稿件中主要存在问题

在日常宝电报和网站来稿中,我发现有六个突出问题,一是价值挖掘不够,稿件内容所选事情的写作角度没有把握好,本来一个很突出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挖掘不够、没有站在应有的高度,使得本来很有宣传价值的事情变得无关紧要,缺少了写作价值。二是结构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对读者也许感兴趣的事说的不到位、或说的不够,不注意归纳提炼,把同类事情硬性拆分成几个,估计是为了增加稿件数量,但是不注意提炼归纳的文章,会 2 消弱表现力,降低消息报道的宣传价值。三是语言凌乱,有错别字,乱用标点符号,不注意使用修辞手法,存在半句话,或长句子太多现象,让人半天读不懂。四是不注意琢磨标题,标题不能很好统领文章内容,或揭示文章主题,有的标题是通讯题材,却写成消息报道,有的是消息题目却写成通讯、甚至评论文章。五是没有分清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区别,在一篇文章里用了两种人称,这是最忌讳的,新闻稿件应该用第三人称来写,最好不要以第一人称来写。六是不注意格式,不正确署名,或者不按规定程序让书记审核,偶尔出现数据错误或与事实不完全相符现象。这些,都是应该注意和避免的。

第三,如何提高稿件质量和宣传效果 主要从两大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要做好写作准备工作。首先,要注重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分清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分清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区别,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要做个有心人,勤于收集资料。不打无准备之仗。要通过自己观察和深入采访,尽快熟悉掌握工作情况。通讯员的头脑,应该是一张永远张开的网。要随时积累、收集相关资料,这样就可以随时捕捞到可用之物等各方面的状况。写稿之前看一看,可受到不少启发,能及时打开你的思路。再次、要有新闻敏感性,善于捕捉“闪光点”。有时要采访的内容一无所获,偶尔攀谈却又发现了新的线索、典型事例,“闪光点”终于闪光了。当你找准最佳线索,选准最佳角度,用好最佳语言,才能写出最好文章,达到最佳效果。否则,身在“宝 3 山”,也会失之交臂,不识宝物在何处。另外、要善于分析材料。面对方方面面材料,你一定要牢记二条。动笔之前想一想:抓得问题准不准?选得角度新不新?写什么题材合适?动笔之时想一想:结构如何才能合理?语言怎么才生动?只有这样,才能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

二、要要静下心来,认真加工写作。这里要重点注意做到“十点”。

第一点,要打好腹稿。通过分析材料,理出思路,列出提纲、要点、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部分写哪几点?哪些材料放在哪里?哪些材料用?哪些材料不用?有时要舍得忍痛割爱。

第二点,要把握主题,要尽快动笔。一篇新闻稿件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一个活动或会议等的开展都有其目的和意义的,这应该在新闻稿件中体现出来。同时,要尽快动笔,新闻的新,除了内容新,思想新之外,就是时间要新。否则,新闻就不叫新闻而变成了“旧闻”,这就失去了写的价值。

第三点,要拟好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俗话说:“秧好一半禾,题好一半文”。题目精练,新颖,就有吸引力,起到“画龙点睛”之功。

第四点,要写好导语(开头语)。“万事开头难”,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写导语要做到几句话中,以少概全,以简熔精,确实很不容易,没有一定功底的人难以做到。这就要多看别 4 人的导语、多练习。

第五点,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写稿。企业的中心工作、重点举措既是企业宣传的重点,也是报刊报道的重点,围绕这些重点所做的工作,只要有效果,有创新,出成绩,都可以成为宣传点。因此,要关注企业在每个阶段的的重点工作和与之相关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职工的态度等等。同时,企业每年要做的常规性工作也不要疏漏,如每年的职代会、重要节日保电、季节性安全检查、行风建设等,也应该关注,从中找差异——今年的重点是什么?与往年有什么不同?抓住了不同,也就抓住了宣传的切入点。

第六点,要实事求是。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特别是新闻宣传,真实是其生命。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论是消息、还是典型经验(人物)的报道,包括数字、涉及到的人名、地名等,都要做到真实准确。准确不仅指事实要准确,对事实的评价(把握)也要有分寸感,是七分讲七分,是八分讲八分,不感情用事,不搞所谓的合理想象,夸大渲染,最终达到可信的目的,只有先可信,才能起到感染、影响的作用。有一个现象,有的宣传员在写稿时,写人一定要写到单位领导,写事必说指导思想,面面俱到,惟恐说不到位,写不周全,其实,写稿不是做广告,需因内容而议,倘若每篇稿都如此“照顾”,反而丢失了重点,影响了稿件的质量。

第七点,要写出特点。大家都在公司的工作指导之下,企业搞春检都写春检,保设备维护大家都写维护工程,年年如此,大家一起写,稿件的主题和内容极容易扎堆儿,怎么才能把本单位 5 的工作宣传出去,就要有创意,这时候比的不仅是文笔、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更看重是否有特点,出新意。如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老问题的新特点、同类问题的新表现、同一项工作中的新问题,同时,职工群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的新办法、总结的新经验、出现的新语言,都是应该注意了解和掌握的。只有抓住特点,写出特点,有新鲜感,才能独特,才有吸引力,才能在同类题材的稿件中脱颖而出让编辑选中。

第八点,别忽略写小事。有的宣传员认为,写的事越大,主题越大,写得越长,稿子越重要,越能展示自己的水平。但企业的宣传工作更多的是在企业内部,写给自己的同事看,况且电力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我们遇到的大事不会很多。事可能小,但不能说事小道理就小、水平低。正是纷繁多彩的小事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因此,从身边的平常工作和生活中挖掘写作材料,就不能不从小事做起。而从小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讲出道理,更考验一个人的观察与写作功力,所以莫因事小而不写,只要有宣传的价值,对单位工作有利,无论大小都应该写。 第九点,力求文字简洁而生动。文章简短,一看就明白节省时间。把文章写长容易,写简洁却非易事,特别是新闻报道,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说清楚,说透,就是简洁,这需要概括、提炼。生动不是堆砌词藻,而是要形象、清楚地把事实描述出来。简洁和生动不矛盾,两者有统一性,简洁是使文章生动的前提之一,生动使文章的简洁更有魅力。

第十点,要有反复修改的毅力。有道是:“千金难买回头看,写稿不厌反复改”。事实证明:“千锤百炼出好钢,再三修改出华 6 章”。同时,要学会等待,把握投稿时机。写完一篇新闻稿件之后,不要匆忙拿去报道。要再认真检查一遍,看有没有错漏的地方,仔细审核后在上投。

最后,写新闻稿件时要注意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小”与“大”的关系。从小稿子写起,积小成大;二是“量”与“质”的关系。要“质”、“量”并重,以数量促质量;三是“等”与“找”的关系。要变等稿子为找稿子,当前有的单位反映没有题材可写,其实认真发掘题材是很多的;四是“内”与“外”的关系。要把企业的事情放在社会的背景下去思考,深入挖掘新闻价值;五是“上”与“下”的关系。稿件既要符合上级的精神、企业的要求,也要反映基层的需求,代表群众的呼声。

总之,单位宣传稿件写的好不好,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挖掘题材、抓住关键,是最重要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所有通讯员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第四,投稿问题

写稿就是要投稿,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臵、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按照目前集团公司和西北分公司宣传要求。我们整理了一个投稿指南,目的是方便大家更好、更快投稿。这里不多说了, 7 只强调一点,要根据自己稿件的性质、篇幅等选择合适的投稿媒体,

大家拾柴火焰高。总之,做好我们宝二公司的宣传工作,既要靠政工部的策划部署和指导,用积极的奖励政策去激励引导,更要靠我们所有政工、宣传通讯人员共同努力,狠下功夫提高稿件质量。总之,我们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挖掘题材、抓住关键,不断提高新闻报道写作水平,更好宣传我们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新举措新成就,更好展示我们全体干部职工的新风尚新面貌。

时间仓促,准备不周。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谅解! 耽误大家时间了,衷心感谢!

第三篇:消息怎么写

消息的内容与结构

消息一般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前面,然后再写重要的、次要的……形成像倒金字塔那样头重脚轻的结构形式。

消息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背景组成。

(一)标题

消息的标题是文章的眉眼,给读者以第一印象,要求做到醒目、新颖、简洁、准确。

消息的标题有单行、双行和三行三个类型。

l单行标题

单行标题只有一行正题,要求把报道的核心事实、内容或中心思想说出来,如:

(1)中外记者云集青藏铁路采访

(2)今年中央支农投资达5000亿元

(3)黄华华邀曾荫权畅游珠江

(4)世界杯意大利6:4终结法国队

2.双行标题

在正题上面加L引题或正题下面加上副题。正题字号大一些,引题或副题字号小一些。引题也称眉题(横排)或肩题(竖排),其作用是交代背景、说明缘由、烘托气氛、揭示意义等。副题主要是对正题的补充。如:

“派比安”昨晚登陆阳西电白交界处 (引题)

广东10市30万人安全大转移 (正题)

粤企职工加薪不能超过巧% (正题)

广东省劳动部发布今年企业工资增长墓准线为11% (副题)

3.三行标题

三行标题由引题、正题、副题组成。在撰写三行标题时,一定注意弄清三类题目的作用,千万不可颠倒互换。关键是正题必须揭示消息的主要内容。如:

成都试点专业技术职称社会化评审 (引题)

评职称不看身分看本事 (正题)

不需单位推荐没有名额限制评审结果向社会公示 (副题)

(二)消息头

报纸发表的消息,正文前面常冠以“本报讯”、“新华社某月某日北京电”等短语,这就是“消息头”。消息头也叫“电头”,因为消息的传递主要靠电子手段,以前电报、电话,现在是图文传真、卫星电子网络。

消息头是消息特有的结构部件,它成了消息体裁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消息头一般是由报社、通讯社加上去的,作者(记者、通讯员)写稿、投稿时可以不写。

顺便一提的是消息的作者署名位置。它不像一般文章那样在标题下面、正文之前,而是在消息头之后、正文之前,或文末(多加括号)。例如:

“十一”起未办交通事故强制保险算“违法”

公安交管部门有权扣车、责令补办并处以两倍罚款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毛晓梅)?…

(三)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一般是文章的第一段。有时导语由两段组成,则称之为复合式导语。

导语将最重要最基本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并统领全篇。在导语中应当把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六要素交代清楚,六要素又称“5个w一个H”,即when (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o(谁)、what(什么事)、why(什么原因)和 h、(结果如何)。

导语可用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议论式等表现,但最常用的是叙述式。所谓结论式也属于叙述式。

1.叙述式

叙述式导语就是用朴素平易的叙述性文字,直接概述最重要最精彩的新闻事实。如《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的导语是: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1日上午,青藏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同时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格尔木市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载((人民日报》2006年7月2日)

这篇导语把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结果讲得十分清楚。

2.描写式

这种导语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生动的形象把消息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如《内蒙古大地增绿农牧民增收》的导语是这样的:

夏季,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柴达木嘎查治沙示范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长势旺盛的杨柴林整片相连,大白拧条一排排直立在流沙地上,自然落种的小树苗散布其间,这里成片的沙丘,就是被这些绿色植物牢牢固定的。最近5年,浑善达克沙地在锡林郭勒盟境内流动、半流动沙地已减少460万亩。

(载《人民日报》2006年6月12日)

描写式导语以优美的语言流畅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沙漠仙境的壮观景象,把读者的胃口一F子吊了起来。有现场感、引人人胜、激动人心,是描写式导语的显著优势。

3.设问式

这种形式的导语,是先把事实和矛盾尖锐地提出来,然后用提问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注意,并引出主体。这种方式既可用于经验性消息,也可用地评述性消息。请看《齐二药造假,监管部门尽责了吗》的导语:

举国关注的齐二药假药案在有关部门的严整下,正一步步结案。从调查结果看,事情本身并不复杂,但这次事件不断“爆”出的问题却让人深思:是什么造成了齐二药事件?痛定思痛我们又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载《人民日报》2006年6月5日)

这种设问式的导语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启迪性。

(四)主体

主体紧接导语,用更具体更翔实的材料把导语的内容充分展开。主体不是导语的重复,而是深化、细化和补充。主体层次的安排有纵式和横式两种。

1.纵式结构

这种结构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层次分明,脉络清查。如《中国青年报》刊载《七台河东风煤矿发生爆炸》①的报道,主体部分6个自然段分别按时间顺序向读者介绍了事件发生、组织抢救、调查原因的具体情况。这种结构段落之间不能调换,否则就乱了套。

2.横式结构

就是不受时间的限制,根据逻辑关系安排结构。这种并列式组织材料的方法各层次之间顺序颠倒也无大碍。如《马鞍山“灰城”变“绿城”》主体部分三个层次,即 “调整结构”、“治理污染”、“播绿护绿”就是平行的横式结构。

(五)结尾

消息在主体部分写完之后,文章可以突然收尾,因为是“倒金字塔结构”,主要的新闻材料已经报道完了,所以也无需讲什么了。有的消息则不然,报道虽完,可作者意犹未尽,于是就再加写一个结尾。结尾要做到锦上添花,不能画蛇添足。消息的结尾有总结式、号召式、展望式、抒情式多种。

(六)背景

消息背景是对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以及科技信息的补充和解释。背景材料可以说明消息事实产生的具体环境、条件、独特原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报道的事实;可以解释读者不熟悉的事物或术语,可以通过对比衬托新闻事实的意义,也可以增加与消息有关的知识性、趣味性材料。

背景按内容可分为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科技背景等。按作用又可分为说明性背景、对比性背景、注释性背景。有的消息有背景,有的消息无背景,以是否需要而定,不作统一要求。

背景在消息结构中没有规定的位置,作者可视表达的需要,把它安排在导语之后、主体之前,也可以分多处插人。如《七台河东风煤矿发生爆炸》的最后一段是“背景” 材料:“该矿建于1972年,实际生产能力年产50万吨,属高瓦斯矿。”再如《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的“背景”也放在最后一段:

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投入运营。 2001年6月开工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海拔4004】米以上的地段达 960公里,最高海拔5072米,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会里。

消息的写作要求

(一)报道的事实必须真实可靠

真实性是消息的生命线。绝对不允许虚夸,更不允许编造。有些通讯员不了解新闻写作的要求,不知道消息内容必须是生活真实;有的记者采访不深人,走马观花,道听途说;有的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不惜违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故意哗众取宠,或编造名人绊闻,或虚报夸大成绩,或者故意隐瞒真相。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些违背真实性原则的现象都是不允许的。

(二)要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构成新闻和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各种素质的总和。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写人消息的,通讯员和记者必须运用自己敏锐的视觉和嗅觉去发现去选择那些人们关心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事件加以报道。也就是说消息的作者要满腔热情地去讴歌新时代、新思想、新成绩,同违反法律损害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不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消息作品。

(三)要注意文采

前面讲过,消息多用叙述,要求是清楚明白,这完全正确。但这并不是说消息可以不注意文采,也不是说消息可以干巴枯燥。恰恰相反,消息也要讲究文采,主题怎么鲜明,材料怎么新颖,结构怎么巧妙,语言怎么精彩,都是作者必须考虑并且力争达到的要求。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指出,消息要写出“色、香、声、味,呼之欲出”,就是对消息文采要求的形象表述。

第四篇:新闻消息怎么写

1、消息是一种新闻体裁,有短平快的特点,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讲究真实、及时!

2、消息的要素一般包含五个“W”,即以下五个词的英文的第一个字母都为“W”: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

3、消息的结构:标题(有的会加上引题或副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例: 某某公司张三荣获“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标题) 本报讯 记者李四 报道(消息头) 某月某日,省政府在某某会堂召开省第某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会议总结了……,并对……进行了表彰。某某公司张三等45位同志被授予“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导语)。 评选省劳动模范,是省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的有力举措……(主体)。 据了解,……。(结束语)

] 具体的消息写法

把握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遵循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一篇消息要求达到“凤头、猪肚、豹尾”。

1、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2、导语: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用最简明的语言把消息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告诉读者;像诱饵一样把受众吸引住,使他们有兴趣往下看,欲罢不能。这就是所谓的“凤头”。

3、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要毫不矫柔造作,极少形容雕琢、清晰无误地把事情说清楚; 内容要足,信息量要大。所谓“猪肚”。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

4、背景:新闻背景又称为“事实背景”。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写消息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受众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5、结尾:结尾,对消息来说不是很重要。马克吐温说:“故事一讲完,文章即结束。”事实写完文章就止,结尾就在事实之中。所谓“豹尾”。消息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第五篇:新闻写作二:如何采访、写消息和通讯

采访者的素质

新闻记者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职业,因为记者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有人称之为“无冕之王”,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件风光威风的工作。如路遥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当上记者,“立刻在县城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确实,在当今社会,记者工作是一件令人羡慕的工作,在七十二行中,应该算是一种好职业,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从事记者工作的酸甜苦辣,更不知道这门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

高尔基公允地说:“新闻工作和文学工作一样,都是非常困难的职业。它们要求的学习和工作,不是少于而是多于其它任何职业。因此,这种工作是不能顺带做做,而是需要把整个身心献给它!”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邓拓也说:“报纸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的。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的范围越广越好。”

记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懂得新闻本行业的业务,而且要熟悉所要采访的行业的知识。如采访一个足球运动员,如果记者对足球知识一无所知,采访就不会顺利;采访人要懂得一些心理学;采访经济,应懂得一些经济学知识。

从事新闻工作必须有“新闻敏感”,敏感指对事物的分析力、理解力、洞察力和判断力。既有敏锐的眼睛,也有敏锐的头脑。只有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才能在激烈的新闻行业的“抢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从事件中发现新闻价值。新闻敏感来自刻苦学习、长期实

践及经验积累。

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作新闻,虽然有人结论“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但采写是融为一体的。写新闻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新闻文体众多,新闻写作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和感人。但是生动,就很难达到,必须讲究写作技巧。

斯大林把记者称为“社会活动家”,指出记者不仅要有新闻敏感,也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敏感。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必须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公关水平,甚至应该“八面玲珑”,有阿庆嫂的“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的本事。一个木纳笨拙、羞于言谈的人

无法当好记者。 刘少奇说:“记者工作是独立的艰辛的劳动。”记者常常是独挡一面,孤军作战,要求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独立负责的精神以及独立生存的能力,要有独立的调查研究本领,特别要求

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我国早期的名记者黄远生总结出记者的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耳能听,手能写。可以归纳为“四勤”:脑勤想,脚勤奔,耳勤听,手勤写。

记者一定要吃苦耐劳,甚至敢于殉自己的新闻事业。记者郭超人为了写《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曾同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一起攀到海拔6600米的高度,这个高度和登山英雄攀到8848米相比较是小巫见大巫,但对非专业登山运动员的记者,却是了不起的高度,记者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战场上,随军记者经常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线采访,受伤甚至牺牲的事件常常发生。在和平年代,也出现记者在采访中献出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如80年代中期一家青年报刊的记者采访黄河漂流队途中,被滚落的山石砸中,不幸殉职。

采访的特殊要求

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职业性的社会调查活动。有别于常规写作(如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写作)中的获得材料的社会调查。在常规写作中,调查搜集材料没有采访在新闻写作中重要。虽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容材料对写作的重要性,但在常规写作中,是“三分调查,七分写作”。在新闻写作中,却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新闻采访具有特殊性。采访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写成新闻,而主要是为了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向大众传播;采访是采访者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而不是采访者表达自己主观意向的活动。常规的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探索、考察、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总结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新闻采访的目的不是抓住抽象的本质或规律,而是寻找客观的新闻事实。因此新闻采访对采访者有以下几点特殊要求: 采访的重点应该放在分析、比较、选择和衡量事实上,寻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事实,通过解剖事实,发掘最大的新闻价值,为报道做好充分的准备。新闻采访的调查研究是以事实为根据,“事实至上”的调查研究,不能主题先行,为了验证某一理论,说明某一观点而去简单地寻找事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是由客观事实决定的,而不是由抽象理论决定的。即使要论证某一政策的正确性,也必须“纵观全局,沙里淘金”地找出最有说服力的事

实。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新闻的客观性决定了采访者不能“先入为主”地任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访者虽然有“聪明地启发”的灵活性,却不能喧宾夺主。采访者应该像一部录音机,需要全面客观地记录,不能有个人意志。因为客观事实是不以采访者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正反的意见都必须听。只有全面客观地采访,才能综合各种事实做出客观准确的报道。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准确的报道,要求采访时深入具体。新闻的时效性决定采访者不可能进行重复采访,因此要求一次调查成功。要保证一次成功,采访时必须细致认真,要特别重视事件的原因、结果、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等在报道中必须出现的内容。俗语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采访时认真一点,就会减少写作时的许多麻烦。 美国名记者普利策说:“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香港一位记者也形象地说:“记者的生活是铁脚马眼神仙肚”,意思是不怕跑断腿,不怕少睡觉,不怕挨饿。因此,新闻采访是特殊

行业的人的特殊的社会调查。

采访的方法

“面上找题目,点上做文章。”这是新闻采访这种调查研究和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的不同之处。“面上找题目”是指纵览全局,确定自己的采访的指导思想,再有的放矢地深入调查。“面”包括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被采访事物的普遍状况和进展的速度等客观材料,即普遍实施。“点上作文章”要求纵观全局以后再纵深发展,寻找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个别事实。“点”主要指典型事例。然后点面结合,把普遍事实和个别事实加以联系、分析、比较,从中发现值得报道的新闻事实。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的,没有孤立的、静止的事物,只有点面结合,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准确地发掘出新闻。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纵横比较法也是新闻采访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有特定对象的采访。“纵”的比较主要指对采访对象现状与过去的比较,“横”的比较主要指对采访对象与其他相邻事物的比较。例如采访一个改过自新的青年,要弄清“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原因,必须要知道他的过去,将他的过去和现在比较。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发现他是怎样变成先进的。采访一个先进单位,应该弄清楚它好在什么地方。最好的办法是将这个单

位与其他相关的单位进行“横”的比较。

纵横比较既是采访者在采访前必须做的准备工作,通过比较,可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采访和应该选择谁作为采访对象,还可以据此拟定采访的具体步骤及方法;也是采访者在采访后必须做的工作,只有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与其他材料比较,才能够判断出自己采访的事物的新闻价值的有无和大小,确定报道的方法、角度和分寸。在记者生涯中,常常出现这样的事情:采访前满以为某个事件很有新闻价值,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一旦经过深入细致又全面客观的采访后,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一比较,才发现并不是一个重大新闻,甚至不是新闻,不值得报道,只好放弃。徒耗精力做无用功的主要原因是采访前没有做好纵横比较

的准备工作。

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以个性反映共性,采访必须抓住特点,用具体事实突出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特别要重视有特点的事实,提问时要多涉及。

常用的采访方法有个别访问,开调查会,现场观察和蹲点调查等,将问、听、看、记、想五个环节紧密结合,在提问时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聪明地启发”。

消息的特点

新闻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这些事实?常写的表现方式有哪些?这些是记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知识。

消息是新闻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和通讯等其他新闻问题比较,消息的时效性最强、发表量最大、读者也最多。以报纸为例,现代报刊自十六世纪问世以来,主要任务一直是传播新闻。第一家中文的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也都是以传播新闻为主的。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报纸的新闻性越来越重要,发表的新闻占全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这些新闻中,绝大多数是消息。新华社在八十年代初每天编发的“新闻稿”约六万字左右,其中消息占四万字以上。世界上最大的通讯社美国的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在八十年代初,每天发稿量达300万字,其中三分之二是各类消息,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每日发稿量约70万字,消息所占的比例在60%以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

消息,就没有新闻。

这里的消息,指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的新闻栏里,广播、电视的新闻时间里经常使用的一大类文章体裁。所以,有人把消息也称作新闻。

消息在它的地位、作用、读者对象、报道要求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文体特点。根据消息的文体特点,可以给消息下这样的定义: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以简明扼要的文字,

迅速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消息的最大特征。消息的真实,主要是指构成新闻五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真实。所用的材料,如史实、数字和资料必须准确无误。一切都要求用事实说话。如胡乔木所言:“学些新闻还叫我们会用事实来发表意见,要学会用事实说话,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无形的意见。”不发议论或下结论。记者在消息里通常不用“我”、“我们”、“我的”、“我们的”等第一人称,只能以旁观者身份作理智的叙述。 简短是新闻文体形式上的最大特征,要用最少的语言将最生动、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告诉给受众,不许“有闻必录”。也不能因为追求简短而略掉消息的基本要素。

在报道要求上,消息必须及时新选,“抢新闻”主要是“抢消息”。在所有的新闻文体中,消息的时效性最强。“陈年老酒”、“马后炮”、“雨后伞”都与消息无缘。

消息的结构

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文体,消息有特殊的文体结构。

消息的特点是以直截了当的故事来打动读者,消息报道讲求短小、精粹、新鲜、迅速。长期以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新闻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逐渐完善了消息的文体结构。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联社就提出了消息写作应该遵循“新闻五要素”的原则,要求每则新闻有五个W,英文单词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为什么)的第一个字母均是W,“新闻的五要素”即这五个基本内容,习惯上简称为“五个W”。新闻的五要素最早是由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写的一条有关南太平洋沿岸遭受风暴袭击的消息而得名的。有人认为,还应该在五要素上加上How(如何),成为六要素。 为了一目了然地在消息中将新闻的五要素完美地表现出来。迄今为止,人们发现消息的最佳结构形式仍是“倒金字塔”式。它类似于记叙文体写作中的倒叙法。这种“虎头蛇尾”的结构,是将最重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摆在最前面,按重要性依次递减地安排段落。这种方法恰当地照顾了人们的阅读心理特征:阅读兴趣由于阅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外在的刺激和内在的兴趣是引起人的注意的主要原因,最重视的是第一印象。在信息大爆炸、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这种接受信息的心理特征更加明显。另外,阅读新闻的条件和要求都决定新闻受众的接受心理求急求快。有人形象地将“倒金字塔”式称为“吊胃口”式,利用读者重视第一印象的心理制造强烈的外在刺激,迫使受众“一见钟情”,再利用读者的好奇心理达到传播新闻的目的:看了标题即知道了新闻的大意,读了导语便被吸引,愿意继续看

下去。

最常见的消息有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和述评消息。动态消息是关于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综合消息是一种综合反映国际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类或近似情况的新闻报道;经验消息又称典型报道,是对某地区、某部门或某单位在工作中取得新鲜经验的报道,有别于“工作总结”和“工作简报”;述评消息是一种夹叙夹议,边评边议,兼有新闻和评论两种作用的新闻体裁。最常见的消息是动态消息。

“倒金字塔”式的消息一般由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和结尾等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和要求。标题的任务是立刻抓住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是消息内容的精华,要求鲜明、生动、醒目地点明主题。新闻标题与一般文章标题的差异是,新闻标题具有多行性、层次性和直观性,不能像文学类文章采用意象性标题。消息的标题通常由正题、引题和辅题三项、正题与辅题、正题与引题组成,也可以只要正题。正题标在中间,用来点明消息的主要事实,不能省略。标在“正题”之上的题目叫“引题”,也称“眉题”、“肩题”,用来说明新闻事实的意义,揭示消息的内容要点、新闻来源、行为主体以及该条消息产生的条件、背景等,也可以用来烘托气氛,起引出正题的作用。排印在“正题”之下的是“辅题”,也称“副题”、“子题”,用来披露消息中的某些重要事实或

具体细节,对正题起补充作用。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要求用极简要的文字介绍消息的主要内容。主体位置在导语之后,要求以充足和典型的材料,对导语涉及的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扩充,作深入的阐述和说明。背景材料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消息,对产生消息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进行必要而适当的交代。如新华总社早在1948年就在通报中指出:“新闻不注意说明必要的背景,如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它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它在整体中的地位,其结果是故意不让人看。”如毛泽东在《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消息中,以具体的史实和民间传说作背景,点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说明了我军占领南阳的重大意义。结尾是消息的收尾部分,可有可无。常有概括性地小结消息内容、写出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和号召及鼓励等方法,对主题起升发作用,

切忌画蛇添足。

文无定法,消息也无定式。随着新闻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发现“倒金字塔”式并不是消息的唯一结构模式。人们甚至发现了采用顺叙的“反转倒金字塔”结构。国内外的新闻都逐渐向散文化、特写化发展,追求一气呵成的自然效果,消息与通讯的界限不再如过去泾渭分明。

怎样写导语

首先请看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写的一条消息的导语:

“萨莫亚·阿庇亚三月三十日电: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三月十六日、十七日横扫萨莫亚群岛。结果,有六条战舰和十条其它般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一百四十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万里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

了永远安息的场所。”

这是世界新闻史上被奉为新闻五要素的经典之作的一则消息的导语。它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五要素一应俱全,受到美联社的称道,该社随即要求各地记者以此为楷模发消息。数十年后,消息写作五要素的原则,被世界各地新闻工作者普遍承认和接受。直到今天,虽然消息的写作模式大大增加,传统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受到现代的“反倒金字塔”结构的挑战,但是人们从来不曾怀疑过消息写作五要素的原则。

从约翰·唐宁的这则导语中可以窥见导语的写法。 晋朝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导语正是要达到这种效果,在消息中起着“一语定意”的作用。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记者写新闻时最见功力的就是写好导语。

导语最忌讳的是空泛、冗长和公式化。要求简短、生动,所介绍的消息要新鲜、确实。西方新闻界曾规定导语不得超过21个字。导语要精练,写进导语中的单位名称、专门名词、人名、头衔、事实、数字、细节不要太多,只要言之有物,五要素俱全或两三个要素俱备即可。 导语写作的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概括式导语是把消息的各项内容概括归纳,浓缩成一两句话,适用于主题严肃、内容复杂的动态性消息和经验性消息;描述式导语,也可以分为叙述式导语和描写式导语两种。叙述式导语的特点是用概述的方法,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地写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描写式导语要求对主要事实或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生动的特色描写;提问式导语是采用设问的方式,把新闻报道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造成悬念,然后再用事实加以回答;评论式导语是先概述最重要的事实,然后发表评论,做出判断;对比式导语是通过对报道事物的纵横对比,达到“不见高山,不知平地”的效果;比兴式导语采用“即物起兴”的手法,通过引用诗句、谣谚或是比喻象征性的描写,再引出所要叙述的新闻事实,我国是诗国,古诗词佳句众多,常借诗起兴;摘要式导语常用摘取数据或有可比性事例的手法突出新闻的要点,与对比式导语相似。

导语的写法很多,应该因文(消息内容)和因人(接受者)而异。如比兴式导语的文艺性较强,但对接受者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坚持“立片言而居要”的基本

原则,不能因注重形式而本末倒置。

怎样写主体

先写导语,接着写主体。主体是消息的展开部分,也是消息的主题部分,主体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条消息的质量。因此,要高度重视。

写作主体的原则是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进行详细的叙述,导语的目的是开宗明义,主体是用具体、典型的材料回答导语提出的问题,目的是揭示主题。必须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标题、导语、主体如同三个从小到大的环,大环包括小环,最小的环标题是新闻中最突出的事实。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环环相扣、后者补充说明前者的关系,而是在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实,叙述的方法有简繁差异,标题最简略,导语次之,主体最复杂。因此,三者的

语言要力求避免重复。

一篇新闻的主体常常具有两部分的内容:对导语提出的主要新闻事实、问题或观点,进一步用事实作具体的阐述和回答,使导语的内容更加明朗清晰,使新闻的诸要素更为明确和详尽;用附加的材料来补充说明导语中未涉及的新闻内容,通过背景材料说明新闻的来源、背景及意义,使新闻主题更加突出明确,新闻的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主体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消息是记述性文体,叙述的常见方式有顺序、倒叙等,其中顺序又分为两种: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的顺序进行叙述,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或是人们认识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叙述。因此,消息主体部分的结构大体分为三种形式:根据事实的前后次序的排列层次,按时间顺序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通过展示事实的全过程给读者明晰完整的印象,也可以由远及近地倒叙;按照逻辑顺序写作,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问题的逻辑层次,通过展示点面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完成倒叙,可以依次阐述,也可以先突出结论性的事实,再交代产生这一事实的原因;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结合来安排内容。由于消息体裁要求短小、单纯和简洁,特别是动态消息,不适作太多的分析渲染和叙述描写,一般不采用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的方式写作主体。

主体写作的总原则是:材料充实,客观准确,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力求生动,用易于传播的平实的大众化语言;篇幅紧凑,言简意赅,不要空泛议论。古人说:“文章要有曲折,不可做直头布袋。”诗人袁枚也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主体要适当运用倒叙、插叙等不同叙述手法,避免结构平淡、行文呆板。

通讯的起源和分类

通讯是详细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文体。通讯可以通过叙述、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迅速、详尽和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报道新闻事实的全过程,也可以采用议论手法作一定的分析,常常带有夹叙夹议的成分。 通讯是由消息演进而成的一种新闻写作体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通讯特指新闻通讯;广义的通讯包括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记、游记、侧记以及报告文学等。十九世纪中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中还有通讯。随着新闻业的繁荣以及邮电交通业的发展,新闻受众的接受心理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满足于通过消息了解新闻,还想“刨根问底”,了解新闻的详细情形来龙去脉,不再只满足于看见树干,还想看见枝叶繁茂的树,要求读新闻报道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这就需要有一种比消息更详尽生动的新闻体裁,通讯应运

而生。

受电报、传真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影响,通讯文体逐渐发展和丰富,出现新闻特写、巡礼、侧记、纪实、小故事等种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又诞生了报告文学。

通讯是我国新闻界写作中所运用的名词,最早称为“通信”。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电报传入我国,成为最迅速的新闻传播手段,因为价格昂贵,只能用来传递简明扼要的消息报道,详细的报道只能通过邮寄方式传递,当时称通过轮船寄递的新闻报道为“通信”,后来改由电报送发或航空邮寄后,新闻界便将“通信”改名为“通讯”。西方新闻界“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的“新闻专稿”的文体特性与我国的“通讯”相似:不像消息那样新闻五要素齐全,只求详细具体地报道新闻事实,文笔灵活,语言生动、内容丰富。美国新闻学院教授詹姆斯·阿伦森曾说:特稿“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尽可能多的情况”,使读者对新闻“有

一个纵深的了解”。

常见的通讯有多种,如以报道人物为主的人物通讯,具体形象地描述新闻事件的事件通讯,反映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问题的工作通讯,反映某地区、某部门或某单位的发展变化的情况、风貌的风貌通讯,对读者所关心的人、事、问题和风物作专题采访报道的专访,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过程、片断进行突出报道的特写和记者把采访中的见闻,用札记形式写成的采访札记。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通讯是比消息报道更详细的一种新闻文体,是从消息演进而来的。通讯和消息是新闻写作中主要的文体,都必须遵循材料真实、报道及时的新闻原则,即都具有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

和时效性。两者却有明显的差别。 从早期我国新闻业传递消息和通讯的方式中可以形象地看出两者在篇幅长短上的形式差别: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电报传入我国后,消息使用电报传递,通讯则使用轮船寄递,原因是电报费用较高,发报必须精减新闻的字数。消息如同“电报”,写消息如同“发电报”,必须字字计较,压缩到最低限度。通讯如同“书信”写通讯如同写书信,虽然也力求简洁,但没有必要像拟电文那样字斟句酌,只求精不求全。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主要在于内容、结构、

篇幅、时效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

在内容上,消息通常是作准确、概括的报道;通讯一般作具体详细的报道。消息侧重记事。绝大部分消息都以事件为中心,虽然也有消息性的新闻人物特写,但这种报道的数量少,写作上也很简略。消息通常只要求准确概括地叙述一件事。通讯可以详尽地叙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写比较多的人和事。通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人物是通讯的中心,写人旨在表现人物

的精神风貌。

在形式上,消息写作的程式性较强,如同“八股文”,限制极大,有固定格式,一般都是由多行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要穿插背景材料)和结尾几个部分组成,较难发挥写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容易打破这种固定模式。通讯却无定式,比较灵活,更不太拘泥于消息的固定格式。通讯的常用形式有围绕一定的中心来组织材料的横式和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纵式,但是可以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和写作者自己的擅长的叙述方法采取不同的形式。在结构上,消息常用倒金字塔式结构,通讯的结构却不拘一格,因题材而异,因内容而异,因记者的写作水平而异。在篇幅上,消息通常一事一稿,篇幅较短;通讯可以围绕一个主题,从多

方面去表现,一般篇幅较长。

在表现手法上,消息多用概括和举例的方法,主要用记叙,在细节和情节上不做过多的展开,要直截了当的叙述事实,以事动人,语言要高度浓缩凝练。通讯常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重视情节、细节,寓理于事,以情动人。语言形象生动,有一定的文学色

彩。

在时效上,消息要争分夺秒,时效性强,尽快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刻不容缓,遇事即报;通讯要深入采访,以丰富的事实,确切生动地告诉读者事情的来龙去脉,报道时间可

略晚于消息。

通讯的特点

作为一种常见的新闻文体,通讯有自己的特点。

通讯既然是新闻体裁中的一种,也就具有新闻报道中各种体裁的相同特点。即通讯的最大特点是新闻性。通讯的新闻性主要是指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通讯反映的是新闻的真实,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具有新闻意义的近期出现的真人真事,选材必须来源于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不允许任何虚构和假想。通讯中不存在“合理想象”,不能为了追求报道的生动形象而不顾事件的真伪,要正确区分通讯和文艺作品的不同体裁的特点,不能塑造典型、虚构情节。通讯的新闻性要求注意时效,要迅速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即使对同一事物进行连续性的报道,也应该每次都选取新的角度,不能总是使用同一的材料。即力求做到反映的客观事实要新鲜,报道的速度要快。

通讯是一种新闻报道文体,不是文艺作品,却具有文学性。通讯的文学性不只针对内容而言,而是指具有文学创造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即可以采用文学的描写、烘托、渲染、类比、比喻、拟人、象征、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通过叙述、描写客观事实来表达“无形的意见”,新闻的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保证通讯材料的真实性的基础上,不搞有闻必录,也不作纯客观的报道,而是借鉴文学的典型手法,在已有材料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如典型人物、典型情节和典型环境,特别要善于运用典型的情节表现人物、体现主题。还要选取精彩的典型细节,来突出主题。但是通讯的典型手法有别于文学,是在众多材料中实事求是地直接选取典型,如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说:“在朝鲜时,我曾写过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来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帐,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时最可爱的人》,我只选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会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大诗人歌德说:“一个作家的才能不是看他写了什么,而要看他去掉了什么。”一个记者写通讯时,也要学会取舍材料。记住白居易的话:“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常常采用“杂取种

种,合成一个”的方式。 通讯还具有评论性,指记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客观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抒发自己的感情,触景生情,缘情见理。无论抒情议论都要“缘事而发”。这就要求记者在写作通讯时要感情投入,不能作“冷静的叙述者”。

通讯的类别

从报道的内容分,通讯可以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主题通讯和小

通讯。下面分别介绍各自的特点及写法。

人物通讯是以写有新闻意义的典型人物为主的一种通讯,通过人物的动人事迹,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物通讯主要是用来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与先进思想。如列宁所言:“要使大家熟悉并大力宣传任何一个多少有点出类拔萃的地方工作人员,使他们成为大家的榜样。”(《列宁读报》,苏联《新闻工作者》1980年第3期)建国后,我国先后报道过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先进人物,使之家喻户晓。一篇人物通讯可以写一个人或几个人,主要写人物的思想、言行和事迹,在求实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特点,不要贪大求全,无论是写人物的行动、语言,还是写景致、情感,都要实事求是,真实准确,特别是写隐形的心理活动时更要力求真实。还要“于细微处见精神,平凡中见伟大”,注意具体生动的细节。发表议论要恰到好处,通常是先叙后议或者夹叙夹议。既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空间的转换或逻辑意义的分类组织安排材料。

事件通讯以事情、事件为写作的主要对象,以记叙事件为主。报道的事件必须是具有新闻性的事件,而不是一般的故事,更不是虚构的故事。要求完全真实,讲究时效。报道的事件一般比较详细,如在六十年代极有影响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通讯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表现手法多姿多彩。写作事件通讯的要求是: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有新闻的倾向性,如刘熙载所说:“叙事要有寓理,有寓情,„„无寓,则如偶人矣。”(《艺概·文概》)叙事要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善于抓住事件的矛盾,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在叙事中还要选好和写好人物。周立波在《谈通讯报道》中说:“必须选择几个重点,用特写镜头加以描绘,来概括其余。”报道事件时还要注意角度,最好用一条单纯、明朗的主线贯穿全篇。叙事容易冗长,要用简洁的笔法。 工作通讯是直接反映和指导当前实际工作的重要体裁,要善于抓住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实报道,多运用典型、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不要写成工作报告和工作总结。要带有一定的评论色彩,做到虚实结合,根据事实分析议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文理并茂。 概貌通讯常常是通过形象的描述,勾勒出报道对象的基本面貌。常有点面结合、鸟瞰全景、移步换形、分类描写等写作方法。要抓住特点写见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认为记者运用观察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不引人注目的观察和体验式的观察。记者要写出有现场感的概貌通讯,应该同时采用这两种观察。概貌新闻要在“新”和“变”字上作文章,通过对比衬托出新面貌和新变化。如果写风光景物,要寓情于景,寄情于物,记者不能像摄影记者那样冷静,最好是“缘物寄情抒心怀”,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

主题通讯又称“集纳通讯”,要求围绕一个主题,集纳一组新闻材料集中报道,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轻重。

小通讯也可以称为“新闻小故事”,内容集中,情节性强,生动活泼。写作时求精不求全。 通讯的分类和文体的分类一样,都是相对而言的。有时独立,有时相互使用。应该因文而异、

因人而异。

通讯的结构

通讯不像消息,有一定的格式,结构模式单一。但是作为一种已经成熟的新闻文体,仍然有常见的结构方式。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都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组织结构。由于通讯体裁容量大、题材范围广和写作方法灵活多样,通讯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形式,更要求写作者思路清晰,取材得当,逻辑严密,构思巧妙,布局合理。

安排通讯的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围绕主题思想进行,材料的取舍、文章的层次、段落以及着墨都要为表现主题服务。托尔斯泰认为:“组织材料是最困难的任务,有时细节会使作家离开主题;有时相反,主要的东西没有体现到必要的形式中。”通讯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在结构布局时更要会组织材料,弄清楚骨干材料和一般材料,处理好情节和细节,不要因为材料丰富而舍不得舍弃非重要的材料,更不能因为采访搜集材料很辛苦,而对材料倍加

珍惜,不敢忍痛割爱。

可以将通讯结构方法归结为四句话:一要善于突出,二要波澜起伏,三要过渡自然,四要首

尾兼顾。

通讯的结构方式常见的有纵式、横式和纵横式三种。纵式结构是将时间发展的顺序、情节展开的顺序或者作者对事物认识由浅入深变化的顺序作为表达全文的线索,然后采用“红线串珍珠”的方式,写出全文。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一目了然,有条不紊,最适合事件通讯和小通讯。缺点是如行云流水,虽然自然,却平淡无奇,缺少波澜起伏,感染力不够。横式结构是利用空间变换或按照事物的性质来安排材料。优点是概括面广,最适合工作通讯和概貌通讯。缺点是容易面面俱到,突不出重点。纵横式结构是以事件顺序为经,以空间变换为纬,两者有机结合。适合于涉及的事件多、时间跨度长、地点较广的通讯。需要作者有较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紧扣一条主线,否则会杂乱无章,漫无头绪。 无论哪种结构,都要做到以下几点:善于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缓急适当;层次分明,波澜起伏,富有变化,特别要精心安排高潮;过渡自然,照顾周全,使结构天衣无缝;首尾兼顾,耐人寻味,最好有“凤头,猪肚,豹尾”。开头要引人入胜,如明末清初著名的传奇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所言:“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结尾最好寓理于事,余音缭绕。

通讯的写作方法

通讯既要材料充实,内容具体,又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必须讲究写作方法,适当地使用

语言。

通讯写作的第一步是从采访获得的大量材料中,精心提炼具有新闻意义的主题。一般情况下,新闻写作忌讳主题先行。在实际新闻中,也有新闻单位先确定报道主题,然后再派记者深入实际采访。要提炼出正确、深刻、鲜明、集中的通讯主题,必须重视新闻角度,挖掘出新闻细节。选择新闻角度要抓住特点,如果报道事物,要弄清事物的本质特点;如果报道人物,要抓住人物的个性。力求新意、新鲜,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开掘。这个过程可以归纳为选择典型、提炼素材和深化主题,三者相辅相存,贯穿整个写作过程的始终。由于采访得到的材料众多,不同材料反映的主题也较多,因此,通讯的主题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攻其一

点,有其纵深”。

通讯大多以写人为主,人活则文活,要写活人物,展现精神。正如歌德所言:“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歌德谈话录》)人物的思想面貌揭示得越清晰、深刻,人物的言行及通讯报道的新闻事实就越真实可信。写活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人物行动的具体描写,抓住特征,突出个性,显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如同高尔基所说:“为了使艺术作品有说服力,有教育的力量,要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多说话。”写人物的言行,可以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写人物的肖像,可以使用白描等手法。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细节描写要真实、仔细、精确。“真”必须符合生活真实,严禁凭空杜撰新闻事实;“细”既指取材本身要细小而具体,也指描写要细致入微;“精”要求不要堆砌细节,如杜鹏程所说:“从一百个细节中选取一个细节”。要

选取能够传神的细节。

消息反对作者议论和抒情,通讯需要虚实相生,要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议论者要有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发的议论要一针见血,力求深刻,不要泛泛而论,也不要故作深沉;抒情要真挚,反对矫情。无论是议论或者抒情,都必须尊重新闻事实。

写好通讯还要灵活地运用文学笔法,融形象、情愫、哲理于一炉,汇文学性与真实性于一炉。但是应该分清新闻文体与文学文体的差别,不要滥用文学笔法。

通讯写作要运用多种表现方法,通讯的语言却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诗歌语言因有别于散文等其它文体的语言而被称为“诗家语”。新闻通讯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通俗易懂,直截了当地叙述新闻事实,多用确切有力的动词表现运动状态的事物,谨慎使用形容词和附加语,形容事物时要注意分寸。采用朴实无华的笔调,如老舍所言:“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光彩。”力求清新自然,少用矫揉造作的书面语,多用利于传播的群众语言。在不影响传播的条件下,尽可能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文采。无论使

用什么语言,都要字斟句酌。

通讯常用的表现手法

写好通讯,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主要是文学手法,但在使用时又不能完全与文学的表现方法混为一谈。通讯是以文学的表达方法来处理新闻题材的,应该采用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的表现手法。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差别在于前者要求必须尊重客观的新闻事实,在写作内容上严禁妙笔生花,后者强调作者的主观愿望,允许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新闻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要求在写作内容上坚持新闻性,不主观臆造任何新闻事实,在表现形式上偏向文学性,凭借文学手法给通讯罩上美丽的外套,达到“文质

彬彬”的写作境界。

通讯常常采用描写、抒情、叙述和议论等表现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综合使用。不同种类的通讯偏重于不同的表现方法。山水画式的游记及人物通讯偏重于描写,事件通讯格外重视叙述,主题通讯更需要议论„„关键是要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灵活运用。

叙述是通讯最基本的表现方法,要力求具体实在,生动活泼,脉络清楚,一目了然。不论采用顺叙、倒叙、插叙哪种叙述方式,都要求突出新闻的五要素,叙述的主线要串好这五颗“珍珠”。叙述要生动,最好的办法是选择典型的事例和感人的情节,避免空洞无物的议论,让

事实说话才最具有说服力。

人物通讯在新闻通讯中占的比例较大,在事件通讯中,也常常离不开人。因此人物描写在通讯写作中十分重要。主要从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活动和细节几个方面对新闻人物进行描写和刻画。通讯的人物描写必须真实,与新闻人物相符合,不能没有胡子写成有荷西那样的大胡子,把身材矮小的南国奶油小生写成人高马大的北方汉子,反对“脸谱化”描写,好人坏人一出场亮相就一目了然,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传神。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通讯的人物描写也要学会“画眼睛”,抓住特点,突出性格特征。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更要求真实,不能凭空杜撰,用自己的想法去取代新闻人物的思想。总之,描写人物要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行,如见其人。景物描写要使人身临其境,常与抒情融合,但抒情的成分没有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中的多。通讯中的描写只是一种为了使通讯生动活泼、具体真实的手法,不能本末倒置,为描写而描写。

古人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写新闻反对作者太“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为了增强通讯的可读性,需要适当的抒情。作者最好以强烈的感情、形象的语言表达出对所写的新闻事实或人物的感受。这种感受必须因事而生,真实正确,以事实为中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通讯的抒情是有条件的抒情,是为了更好地表诉新闻事实的抒情,人的主观能动性较小。有时为了突出事件的真实,不得不让作者自己的感情委曲求全,甚至根据事实作“无病呻

吟”。

通讯中的议论更是有条件、有节制的议论,议论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读者认识通讯的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达作者的观点是次要目的,因此必须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准确地议论。议论不能太多,要点到为止,因为新闻通讯不是新闻评论,只能用生动的形象和具体

的事实反映主题。

因此,在通讯的写作中,无论哪种表现手法都必须重视新闻性,尊重新闻的客观性,以事实

为依据。 述评性新闻的特点

由于新闻的客观性的限制,新闻写作一般忌讳议论,特别是反对作者大发议论。在消息写作中,作者几乎是一位隐形的旁观者,他的任务是不带主观意见地、冷静地陈述新闻事实。在通讯写作中,为了启发读者的思维,需要配合着内容进行议论,但议论也必须恰如其分,不能离开事实。除了消息和通讯两种主要的新闻文体外,还有一种不排斥议论的新闻体裁,可以把它称为述评性新闻。如我们在报纸上常见的“新华社述评”。 述评性新闻是一种介于消息报道和新闻评论之间的新闻写作体裁,如同散文诗在十九世纪产生是为了突破诗和散文在文体形式上的“专横”,为了弥补散文在抒情上的弱点和诗在叙事上的弱点,而产生出一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独立文体。述评性新闻也是为了既借鉴消息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两种文体的优点,又去除消息报道缺乏对接收者的引导性和新闻评论

容易空洞说教的缺点而出现的新闻体裁。

评述性新闻是信息时代信息几乎泛滥成灾的产物,是适应读者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面对眼花缭乱的新闻无所适从,需要新闻报道传播方面适当地引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新闻界主要使用消息报道新闻。不久出现国际性的政治、经济大动荡,重大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令读者琢磨不透,无法理解新闻事件的实质。有理智的读者不仅要求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件,而且要求知道事件的原因及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这就需要一种深层次的消息报道,很多西方新闻学者如美国的韦伯·斯拉姆认为:“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赞同单纯报道新闻是不够的看法。”(《报刊的四种理论》)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时代》周刊专门辟出综述专栏,对一周来的新闻综合性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国内外形势。由于述评性新闻可以拆分发挥新闻的倾向性,有利于新闻发布的舆论导向,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议论和评介,可以更好的影响、干预和控制舆论,比采用新闻时采用的“用心地启发,聪明地表达”更自由、更巧妙和更透彻地表达观点。所以述评性新闻很快受到新闻单位的欢迎,三十年代便形成独立的新闻文体,风行全球。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新华日报》专门辟有“国际述评”、“经济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等专栏。1982年7月份的《人民

日报》总共有70多篇述评性新闻。

述评性新闻有两个特点:客观的叙述新闻和较详细的介绍背景材料;围绕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议论和评介。它包括新闻综述、新闻述评、新闻分析、记者述评、采访札记、工作研究、调查报告以及某些读者来信等。它发展迅速,种类仍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展示出旺盛

的生命力。

述评性新闻的写作

述评性新闻是介于消息报道和新闻评论之间的新闻文体,是取消息和新闻评论的长处组合而成的,也受通讯的一些影响。因此,写述评性新闻首先要弄清它和消息、新闻评论以

及通讯的区别。

消息只客观的报道新闻事实,述评性新闻不仅客观报道新闻事实,而是比消息更重视新闻背景材料和相关的事实,以此为依据对新闻事实加以解释和分析。消息只采用事实说话,避免记者的议论和评介。述评性新闻要在事实的基础上议论是非,评介得失。消息的目的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述评性新闻在此基础上还要告诉读者新闻发生的原因,实质以及于此相关联各种关系。消息是用事实来打动读者,述评性新闻还要用高明正确的观点来吸引读者。消息的时效性强,述评性新闻的时效性较弱。

通讯采用文字的表现方式,用形象的手段突出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述评性新闻极少甚至不用文学手法,只用简明概括的文学,有时也采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陈述事实,恰当议论。通讯的内容一般以人物为中心,述评性新闻是以事件为中心,

但也不排斥人。

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是代表新闻出版单位的观点的新闻言论,主观性强,所用的新闻事实是为了阐明观点的。评述性新闻仍是一种新闻报道,叙述新闻事实是主要任务,新闻的客观性强,议论必须围绕新闻事实进行,议论的目的不是为了阐明论者的观点,而是为了

报道新闻事实服务。

述评性新闻是对新闻事实作深入的报道、分析和评介的新闻体裁。分析和议论必须用材料和事实进行,要客观公正,讲究新闻价值,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可续性。 写述评性新闻,首先要选好主题,主题明确,写作时才能深入,如同古人所说:“立意高远而境界自出。”要重视搜集和运用背景材料,否则会出现“巧妇难作无米之炊”。必须花大力气调查采访获得背景材料,还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背景材料,通过博观等方式加强业务修养,掌握理论材料。要掌握好述与评的关系,评是为了述,最好夹叙夹议,不要让议论脱离事实,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叙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议论贴切深刻,一针见血。消息写作中“不可以有我”,述评性新闻中不可以无我,但不能自以为是,以主观意志决定客观事实。述评性新闻的语言要求单纯、朴素、明快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