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讯通论文范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校讯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科技馆“馆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馆校合作是科技馆与学校合作开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工作。中国科技馆高度重视馆校合作,自2009年新馆开放10多年来,馆校合作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快速发展阶段,从2017年全面启动“馆校合作基地校”项目以来,馆校合作进入全面提质升级阶段。

第一篇:校讯通论文范文

高职校财务分析

[摘 要] 高职校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一项薄弱环节,但又是财务管理中比较重要的手段。以SP学校为例,通过财务分析,为学校在加强预决算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措施。

[关 键 词] 高职校;财务分析;管理

一、SP学校概况

SP学校于2002年6月由两所中专校合并成立,是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备案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时代同呼吸,與同行业共进步,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被省教育厅、财政厅遴选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入选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学校事业发展迈入新时代。

二、SP学校2018年财务分析情况

(一)收入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本年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均为21332.83万元。其中,财政拨款预算收入15732.83万元、事业预算收入5150万元、其他资金收入450万元。与上一年度预算收支相比减少了4.06%,主要是因为生均拨款系数减少,财政拨款预算收入减少。

(二)收入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本年收入总计27100.27万元,比上年增加1172.31万元,增加了4.52%,主要是因为SP学校今年成功入选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财政追加生均拨款系数。收入明细及与上年度比较见图1(单位:万元)。

1.本年收入支出与预算对比分析

SP学校预算、决算支出对比情况(详见下表)。

预决算支出差异主要原因:(1)省绩效工资改革以及养老金政策调整,提高了基本工资标准;人才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教师等。(2)财政追加质量教育提升等专项资金拨款以及提高生均拨款系数,SP学校加大了内涵教育支出。(3)财政追加学生奖助学金专项资金拨款并全额发放,SP学校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的奖助力度。(4)青年教师公寓周转房以及大学生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资金投入较大。

2.收入支出结构分析

(1)本年度收入总计27100.27万元,主要为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各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见图2。

(2)本年度支出总计28884.72万元。各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见图3。

(三)SP学校当年预算执行情况

SP学校2018年总预算执行进度为96.52%,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执行进度为95.59%,财政专户管理资金(预算外资金)执行进度为99.93%。合理完成年度部门预算执行率92%的规定要求。主要是因为SP学校合理编制预算,充分发挥预算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强化经费使用责任意识,加大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监督。

三、SP学校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1.2018年末SP学校资产与上年度对比情况(见图4)

2018年年末,SP学校资产总计104007.13万元(虽然新高校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但高校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计提折旧),比上年同期减少1823.55万元,减少了1.72%,主要是因为加大了预算执行进度,偿还银行贷款;养老金政策改革,缴纳了在职人员代扣代缴的养老金和职业年金。

2.2018年末SP学校负债与上年度对比情况(见图5)

2018年年末,SP学校负债总计2805.7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759.84万元,减少了57.27%。主要原因:(1)偿还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2)支付了以前年度合同到期尾款;(3)养老金政策改革,缴纳了在职人员代扣代缴的养老金和职业年金。

四、SP学校财务分析作用

(一)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效益

SP学校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合理编制预算,做到与学校财力相适应。收入预算做到积极稳妥,学校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统一核算,集中管理;支出预算坚持保证重点、从紧必需的原则,优先保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和其他重点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办法,合理编制2018年学校教育事业收支预算。

校内经费预算方案经学校研究通过后,各部门、单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确需调整预算或追加预算的,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通过项目经费分级审批、内部责任审计等措施,加大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不断强化部门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管理、使用经费的责任意识。不断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年末学校部门预算执行率达到92%以上。

(二)强化财务管理,规范经济活动

SP学校进一步落实各部门(项目)负责人经费审批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对经济事项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负责。二级学院经费支出审批严格执行院长、总支书记双签制。财会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把各类报销票据审核关,确保教育经费合理、合规使用。严格控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审核环节,凡涉及政府采购支出,严格按合同或协议付款,确保国库集中支付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SP学校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全面梳理经济活动工作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立风险点,制订风险防范应对措施,利用信息化系统,固化工作流程,完善各项制度,编制学校内部控制规范手册。

(三)夯实会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SP学校按照财政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完善财务核算系统经济科目与经费项目体系,做细做实日常会计核算、会计档案管理与归档工作。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每月及时做好各种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认真做好对预算执行、收支管理、资产与债务管理等情况分析,及时、有效地报告财务信息,为学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罗伟峰.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问题探究[J].财会通讯,2014(29).

[2]徐嘉莹,谭雨成,赵宇星,等.新高校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分析创新探讨[J].经贸实践,2017(7).

[3]潘明芳.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23).

[4]刘亚玲.信息化时代下高校财务分析问题的探讨[J].会计师,2019(12):67-68.

编辑 张 俐

作者简介:陈赞(1工·984—),男,汉族,江苏泗洪人,本科,会计师、审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

作者:陈赞

第二篇:从馆校结合到家校社科学教育共同体

中国科技馆“馆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馆校合作是科技馆与学校合作开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工作。中国科技馆高度重视馆校合作,自2009年新馆开放10多年来,馆校合作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快速发展阶段,从2017年全面启动“馆校合作基地校”项目以来,馆校合作进入全面提质升级阶段。目前,北京市16个区县200多所学校签约成为中国科技馆“馆校合作基地校”。在多年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科技馆逐步构建“馆、校、师、生、课”五位一体的馆校合作体系。

馆·场馆多元化教育活动

重点突出科技馆场馆优势,依托丰富的展览展示资源,开展多元化的场馆教育活动。着重突出定制化服务,为签约基地校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拓展学生团体场馆参观学习内容,如策划面向初中生的中考主题串讲,面向中小学团体的科技馆里的开学第一课,开展宣传民族自信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国重器专题辅导,组织跨学科的主题研学活动等。丰富场馆学习体验过程,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形式强化多感官互动,如组织以学科主题为线索的展品深度辅导,邀请科普达人和科技辅导员开展科普讲座,开展科技制作活动促进科学探究,观看趣味科学实验和科学表演、科普影片等。通常每年接待200?300个学校团体参观,参与活动学生超过10万人次。

校·科技馆活动进校园

通过二次开发、优化,将场馆活动转化为适应学校需求的课程和活动。近年来,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在不断拓展,除了广受学校欢迎的科学实验、科学表演外,中国科技馆也在探索通过开设科技选修课,参与策划校园科技节等不同模式,将科技馆的展览展品、教育活动等统筹组织向学校输送,丰富学科教学、科技社团及课后服务的科学教育资源。

师·学校科技教师培训

重点围绕如何提升一线学科教师利用科技馆展览展品资源开展科学教育课程和活动的能力,深度推进馆校结合,面向中小学科技教师每年不定期组织3?4期教师培训活动。近年来,中国科技馆与北京市教科院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研员广泛合作,组织专题教师研修、交流与培训活动,采用展厅内公开课、专家讲座、沙龙等不同形式,探索将课堂搬进科技馆,从而提升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生·科技后备人才与拔尖学生培养

2018年,中国科技馆联合全国10家地方科技馆及部分中学,与浙江大学医学院、《环球科学》杂志共同推出“生物医学未来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高校、企业专家资源,以科技馆为平台,为中学生提供综合实践和专题研究阵地,探索馆校共同培养创新人才模式。近期,中国科技馆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逐步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方面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立足自身资源,为青少年提供不同层次进阶的科技教育内容。

课·馆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中国科技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平台作用,探索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机衔接,开发了一系列专题课程,如对标中考开发《体验科学》系列科普图书及资源包,依据中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标准,对科技馆展品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实验进行深入分析和形象演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注重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传播。

2018年底开始,中国科技馆在馆校合作的实践方面,进行新的模式拓展,与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科协共建“馆校合作深圳科学教育基地”,征集一批深圳中小学参与馆校合作试点,由中国科技馆科技辅导员与深圳中小学科技教师共同开发推出了“科技馆里的科学课”系列融媒体科学教育资源包,并于2020年8月正式出版,目前已经连续3个学期在全国30多个省市的200多所小学进行了试点,服务学生累計超过了2万余次,在线教学浏览量累计近100万人次。近期将结合“双减”政策的新要求,深化开发“科技馆里的科学课”中学版科学教育资源包,以及针对家庭使用的亲子教育资源包。

经过近10年来的持续发展,中国科技馆“馆校师生课”五位一体的馆校合作体系不断完善,今后将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持续发展:一是以签约校为服务重点,推动5大版块全面开花;二是以学校、教师、学生需求为导向,以科技馆教育理念为根本,整合馆校资源,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三是不断扩大馆校合作服务对象与内容形式,科技馆对学校科学教育的贡献度逐渐提高;四是全面推进科技馆科学教育体系建设,“科技馆里的科学课”面向现实需求和应用效果逐步迭代升级。

“双减”背景下的政策导向与现实需求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有力举措。

政策驱力:“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中明确提出“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在“儿童与教育”中明确提出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

2021年10月23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帮助未成年人“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上述政策、文件,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表明国家对义务教育、儿童发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高度关注,都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重要的路径支撑和任务措施。可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推进“双减”改革,对教育资源的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要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协同推进,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在教育的新场景、新样态下构建一种新型教育生态,建立共同价值愿景,以及有效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发展内需:个人全面发展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协同要求

从家庭教育看,一个人从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从一种水平的社会实体转化为另一种水平的社会实体,是在学校、家庭、社会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实现的,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优势,缺一不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客观要求与学校相统一、与社会相衔接。

从学校教育看,一是科技高速发展和迭代更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增加了学校教育的困难,必须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二是现代学校教育承担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重任,现代中国的素质教育旨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都有赖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

从社会教育看,面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机构的设立初心,是为了开展有目的、有组织的科学教育、文化教育等活动,提供相关教育资源。只有与学校、家庭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支持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因此,从个人发展看,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社会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都是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满足各方主体的需求,需要大家协同一致,共同努力。

科学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向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竞争日趋激烈,强大的科技力量和人才竞争力无疑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与保障,而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就是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教育是培养国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體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自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发布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积极推动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学校教育层面,青少年科学学业表现良好。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和我国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2018年数据)为例,我国参测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的学生科学领域的成绩在79个参测国家(地区)中名列第一;参与调研的4年级、8年级学生科学学业水平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76.8%和83.6%,科学理解能力明显高于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但在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方面有差距。

二是社会教育层面,各类科普场馆建设面积显著增加,一批高水平科普场馆相继开放,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通过开发、开放科研设施,开发科技教育资源等方式积极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但全社会协同机制尚在建设和完善中,校内外科学教育还不能做到有机融合。

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是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及相关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同向发力,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发展的科学教育社会生态体系。

依托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构建家校社科学教育共同体

基于“双减”背景,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学生、家长、学校也有诸多现实需求。从科技馆视角看,之前开展的馆校结合实践与探索,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科学教育资源的不足,但是尚不能满足和支撑“双减”之后学校和学生对科学教育资源的新需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空间、资源、人员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优势与短板,需要三方有机协同,更好地形成在科学教育中的合力。

科技馆是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等重点人群,以展览教育、研究、服务为主要功能,以参与、互动、体验为主要形式,开展科学技术普及相关工作和活动的公益性社会教育与公共服务设施。近年来,我国科技馆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取得良好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建成达标科技馆345座。截至2021年9月,流动科技馆项目累计配发展览资源566套,累计巡展4682站,服务公众达1.49亿人次;科普大篷车累计配发1727辆车,累计开展活动31.5万次,行驶里程达4885.6万千米,服务公众约3.02亿人次;农村中学科技馆已在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1112所农村中学科技馆;中国数字科技馆用户总数突破1415万,资源量已达16.32TB。科技馆作为国家科学教育推进的重要社会力量,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作用,以科技馆体系为平台,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媒介,连接三方协同育人,有效开展科学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总体思路

依托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突出需求导向,从应用视角出发,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紧密合作,进入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促进科学普及与学校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机制、工作网络和生态系统,建设资源汇集、人才培养、共建共享、联合协作的科学教育共同体,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推动我国科学教育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

基本原则

聚焦服务“双减” 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加强“智育为主,五育并重”的科学素养培养,汇聚科技馆体系科学教育资源,全面覆盖中小学校各学段学生的科学学习需求。

突出价值引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培养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激发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坚持共建共享 依托全国科技馆及全国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发和汇集更多优质科学教育资源,以普惠共享的方式供给中小学校开展学生课后科学课程和科技活动,并进行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有力支撑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

主要内容

形成一项机制 从提高政治站位出发,加强党的领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构建家校社科学教育共同体,为协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3个方面构建机制体系,依托科技馆体系驱动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制定政策以保障家校社协同落到实处,并评估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效果。建立与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各区县教委、中小学校和其他教育相关社会机构等的协同机制和工作网络,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全国示范推广。

建设一个平台 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实现优质资源汇集与科学教育实施的功能。依托科技馆体系、全国学会、中小学校等,开发和汇集面向中小学校的优质科学教育共建共享资源,形成系统、优质、高效的融媒体资源库;基于信息交互技术,为学校科学教师、科技馆体系科技辅导员等科学教育的实施者提供教学活动、交流互动的应用平台,为学校、教师、学术提供便捷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为学生提供线上教育和交流的平台。

开发一批课程 突出需求导向,充分调研中小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需求,同时结合义务教育小学与初中科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国家课程标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家校社协同开发一批科学教育精品示范课程和活动。根据“双减”需要,一是拓展服务渠道,以“科技馆里的科学课”为基础,利用课堂教学、“课后三点半”、假期研学等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二是扩展应用场景,满足学生多场景、多样态学习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在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形成更多面向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场景和样态,以及多方相互协同、共建共享的科学教育资源。

打造一支队伍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会专家队伍,依托全国学会的科技专家为中小学理科教师培训提供支撑,为教师科学素质提升赋能;二是学校科技教师和科技馆科技辅导员队伍,开展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等纳入教师培养过程;三是科普志愿者队伍,广泛招募,重点动员,更多吸纳有能力、有意愿的专家志愿者、家长志愿者加入科学教育队伍。

开展一批试点 与教育主管部门合作,进行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试点,依托科技馆体系整体联动、总结验证相关设计,共同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探索,之后逐步开展全国范围推广示范。

作者:齐欣

第三篇:新学校办学策略初探

【摘 要】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精致育人”,在课程创新、教师发展、课堂变革、德育探索、管理升级等方面积极探索,办学术型卓越学校,育国际化创新人才,让每一位教师都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

【关键词】新学校 办学策略 实践探究

我校位于具有“中国硅谷”之称的深圳市高新科技园区,是区政府精心打造的国际化创新型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是深圳市唯一一所全部采用“中央空调+新风系统”的学校,是一所集图书馆、艺术馆、篮球馆、游泳馆、植物园于一身的学校。学校校园获得2019年度世界建筑节大奖教育建筑入围奖,获得2020年度德国设计奖卓越建筑类别最佳奖。

学校现有一至九年级63个教学班,教职员工180人,学生2700多人,占地面积35655平方米,建筑面积54215平方米。与常规学校不同,我校建筑新颖且高大上,美得像博物馆,现代化的综合体,错综复杂,上到屋顶,下到地下两层(地下面积有18560平方米),27个逃生通道,各种场馆(车库、食堂、“四个馆”等)四通八达,中央空调、新风系统、照明、水电等各种设备运营维护成本高、耗能大,管理和安全保障等面临巨大挑战。

学校还有三个“新”,即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新楼盘业主批量“入伙”,平均每年新开20个班,其中转插3到4个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高新企业工作的家长工作忙、节奏快、对教育期待高。教师队伍年轻有活力,平均年龄32岁,毕业生占28%,有3年及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占比60%。如何统一教育新思想,形成教育新合力,实现办学新目标是我校的另一个挑战。三年来,学校边开办边探索,在五个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探究。

一、课程创新:激活“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指的是:图书馆、艺术馆、篮球馆、游泳馆、植物园,以及高科技企业研学基地和科华微校APP。

1.图书馆

学校建有独栋的图书馆,设有五个区,即智能化的借阅区,学生低、中、高段分隔的阅读区(电子阅读),配有朗读亭、电视演播室、录音室等的朗读区,英语图书区,读书分享、展览展示区。在这里,教师开发了语文分级阅读课程,每班每周至少一节阅读课,还有数学阅读课、英语电影配音课、英语绘本课;开展“学校购书我开单”、图书馆之夜、教师读书分享会、作文展、绘画展、摄影展等活动。清静、优雅的空间,浓浓的书香气息,让学生们静下了心,爱上了读书、思考和想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学会了分享、表达和欣赏。

2.艺术馆

艺术馆设有五个区:展览区、会议区、观众区、休闲区和表演区。每年的科技节、艺术节、购物节,学生们在这里展示自己科技小发明、手工、绘画、创意作业等,开展欢乐的数学购物节,用流通的“科华币”学习打折和计算。展示区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如空中课堂学习成果展、集团书法展、楹联展、教师粉笔字展、足球奖杯奖牌展、手工制作展、博物馆课程展、学科教学成果展等,无不散发别样的艺术气息。

3.篮球馆和游泳馆

普及五项运动技能:足(球)、篮(球)、游(泳)、武(术)、体(能)。学校每天都设了一节体育课,分项上课,还每年开展足球节和体育节活动。学校足球特色鲜明,周周有足球课,班班有足球队,年年有联赛,人人都上场。学生们爱上了运动,班级增强了凝聚力。如足球联赛结束后,一年级某班班级家委热情高涨,约定定期组织孩子们周末训练,家长们也组队踢起了足球,运动精神延伸到每个家庭。

4.植物园

植物园设在屋顶,占地1600平方米,设有三区:“彩虹隅”宣教区、种植采收区、观赏绿化区。5个学科教师在此开发实施校本课程,8个年级学生每周在这上一节农场课,如一年级语文课结合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学习观察和识字;七年级生物课研究“无土育苗”等。学校还开发并实施了“四库农书”一至八年级社团课程,以创意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耕耘自己的园地,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5.校外企业研学中心

学校与10多家高科技企业合作成立学生研学中心,设立研学项目,如和腾讯合作进行动漫社课程;去雷杜生命科学公司参观高倍医学显微鏡的生产和检验,动手参与血清验血等试验;由华大基因开展遗传学讲座等。科学家、博士、工程师和学校科学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项目式学习课程,丰富了学校的科技课程,提升了学生的科技素养,突显了学校的科技特色。

6.科华微校APP

科华微校APP平台是虚拟的校园,设有行政管理、教学互动、素养展示、数据整合、智能课程、多元评价和家校沟通等七大平台,实现学校管理的智能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停课不停学”期间“空中课堂”就在“微校”上开展,教师们开发了2448节课,学生点击量达到236万余次。学校还通过“微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海量存储了学生学习的笔记和作业,展示了学生劳动、读书分享、运动挑战赛等视频和照片。目前,线上线下继续使用,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的效能。

二、教师发展:搭建“三个平台”

“三个平台”即T台、舞台和讲台,学校要让教师们能“走得了T台”,“秀得了舞台”,“站得了讲台”。每年教师节,学校在体育馆搭建时装秀的T台,教师们穿上美丽的服装,还有专业的化妆师、摄影师为教师们化妆和摄像,教师们靓丽自信。科组教师人人都上舞台秀才艺,节目精彩纷呈。通过集体编排和演绎节目,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发现亮点,展现自己,融入集体,促进教师拥有人气和精气神。

如何让每位教师站稳讲台呢?一是邀请教育专家来校指导;二是团队托举,每个新教师配一个教育伙伴和一个教学师傅,抓好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师傅从学科上指导教学的常规,伙伴从管理上指导班级的日常管理,科组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上好“两课一会”:面对学生的开学“第一课”,让学生喜欢上教师和这门学科;一个月后面对全校教师的“汇报课”;面对家长的第一次“家长会”。教师们毫无保留、手把手地传授经验,一遍一遍地磨课、磨家长会,及时改进,共享智慧,他们迅速成长,学生喜爱,家长称赞。通过这三个平台,教师们增强了凝聚力,更是找到了专业的自信心。

三、课堂变革:实施“三步建模”

学校开办之初,为打造“有趣、高效”的智慧课堂,各个科组启动建模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集体研究,试课摸索,赛课展示,专家论证,初具模型;第二步,课堂实践,课题研究,实证研究,检验效果;第三步,总结经验,提炼固化,探究变式。通过三年的探索,全校9个年级,13个学科,已有30多个不同课型建模了,如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六步骤:初相识、听其音、观其形、品其义、会运用、能书写。教师们统一理念、钻研问题、积极建模,在各级的赛课中频频获奖,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达到99%以上,学生最喜欢的学习项目是玩游戏、小组比赛或者小组合作、展示等。

四、德育探索:构建“三色体系”

1.中国红:培养学生深厚家国情怀

一是从细小的行为中培养学生好习惯,传承中华美德,养德于行。注重在小学阶段做到“好习惯,早养成”,如一年级礼仪、二年级卫生、三年级学习、四年级运动等;制定班级公约、制作日常行为规范小视频等,从礼仪、清洁、节俭、立志、团结、劳动、勇敢等方面制定规范的行为准则,逐渐培养学生自觉、自律的好习惯。

二是开展主题教育,从活动体验中培养学生爱家、爱班、爱校、爱国的情感与胸怀,润德于心。如:开展“主题班会课”活动,开展与传统节日、纪念日有关的大型主题活动,开展“献礼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十岁成长礼”活动等。学校建立了学校团委、学生会、大队部,成立了国旗班、鼓号队、共青团学校等,开展学生义工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博物馆、企业、垃圾分类馆等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国际蓝: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传承南外集团二十多年来成熟的“彩虹外语教育教学模式”,学校突出外语特色,常规课与外教课程结合。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电影配音课等课程,提高学生语言交流与运用的能力;开展“海外名校学生面对面”、英语文化节、模拟联合国、戏剧表演等活动,如澳洲姐妹校来访时,住在学生家里,同吃住、同上学、同游北京,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真正体验文化交流礼仪、规则等,增进国际理解。

3.生命绿:关注生命成长

学校校门口设置每日“生日祝福墙”。开设心理课、卫生保健课。开展心理筛查,重点关注青春期学生心理、毕业班学生应考心理,建立心理特殊生档案和跟踪机制等,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被爱的温暖。无论是课堂还是活动,人人参与,如每周全校的升旗仪式由一个班级的学生承担,有主持、有主题演讲、有集体诵读等各种形式,既展示班级形象,又锻炼学生。校园“五节”是学生们最期盼和欢乐的时刻,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而发光。

五、管理升级:实现“三个改变”

1.改变角色和意识

六人教师小组值日一周,任务包括全天校园里的各项管理工作,从上下学的秩序、课堂巡查、午餐午休等,观察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每周教师例会一名教师代表反馈,发现和表扬感动的人和事,也毫不留情地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如爬栏杆、浪费粮食等问题反复出现,教师们各想高招来解决。反馈方式有视频剪辑,有精美课件,语言表达幽默风趣,引经据典,诗情画意,既锻炼了教师们的表达能力,更展现了其主人翁的意识,从管我到我管,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和班级活动中,主动管理意识增强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全局观念增强了。

2.改变行为和方式

集体做三件事,即演练—复盘—出模板。如演练家长会,开家长会之前,笔者和全体行政领导蹲点到年级,看每位教師演练,大到带班和教学的理念、措施,小到家长会上文字和图片的呈现,再细化到现场的演讲力和表现力,一一把关,给予指导。由此家长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清晰的了解,对教师们非常肯定、尊重和信任。教师们过后分组复盘,反思交流哪些讲得好,哪些讲得不足,平时的工作要如何改进,并把模板固化下来。集体从做中学,分享智慧,增强自信,还活学活用到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体育节的开幕式、汇演等,创造性地策划活动,大家称之为“可复制的执行力”。

3.改变思维和能力

学校部门主任下沉到年级做“小校长”,和年级组长包干所有的教育教学,召开年级教师会议、组织学生活动、巡查课堂、家校沟通、教师谈心、指导教学、教学质量分析等,这样,年级工作更加高效,更接近教师、学生和家长。学校定期举办“领导者培训”,校长亲自培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校内出现的管理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等。主任们有了全面管理的经历,强化了全面思维,会站在校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担了校长的压力,强化了全局观念。同时,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和补台意识增强,知道成就一件事情的不容易,个人管理水平也提高了,有理念高度、有实施策略、有具体措施、有完整体系。如教科研中心对教师发展采用的策略是“一本到位、两线支持、三级评价、四维量化”,资源保障中心的创新管理措施是“一网、两单、三队、四保”等,从部门单线管理到年级全线管理,管理能力逐步提升。

三年来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精致育人”,在“五个办学策略”方面积极探索,力争办学术型卓越学校,育国际化创新人才,让每一位教师都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

作者:葛岩峰

上一篇:培智论文范文下一篇:腐蚀与防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