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望与幸福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名望与幸福范文

与幸福有约

教学提要

教育对象:全体官兵

• 教育目的:通过围绕“幸福观”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家了解幸福的真谛、把握幸福的规律,全面认识、发掘自己的潜能,使大家成为一个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幸福的人。从此种意义上讲,“幸福观教育”就是引导官兵正确认识消防部队工作中的苦与累,生活中的甜与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部队建设、执勤备战中。

内容提要:

一、什么是幸福

二、为什么追求幸福

三、军人的幸福在哪里

四、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

教育方法:理论授课、交流讨论

时间:2小时

教育要求:

1、认真听讲

2、做好笔记

3、搞好交流讨论

与幸福有约

人人都渴望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有的人获得了成功,但他可能觉得幸福离自己渐行渐远。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在于他是如何理解和体验幸福的。

一、什么是幸福

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其实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幸福观,其实,期望的不同,所以产生的幸福观也就不同。有人说,幸福就是狗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眼看就要得到了,却怎么都得不到,而当你往前走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它一直跟着你。也有人说,幸福就是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幸福不应该用来追赶的,而是用来珍惜的。

有人说幸福就是:每天回到家有一张笑脸相迎;有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消除你的疲劳;每天走在街上,都能看到一张张真诚的脸;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熟识的,陌生的人都能为你伸出一双双友谊的手;在你最受伤的时候,能有一颗心与你同在,陪伴着你! 在你痛苦的时候,有一个宽厚结实的肩膀让你依靠,这就是幸福! 在你遭到风暴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港湾让你躲避,这就是幸福! 在你面临决择的时候,有一个人始终在你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你给你力量,这更是幸福!

有的时候,我们会常常一个人想,什么是幸福? 其实,幸福的含义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幸福的阶梯总是让人难以攀登,知足常乐是一种幸福,甘于平淡也是一种幸福,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幸福,去感受幸福。

有的时候,幸福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蕴育着幸福,有一个温馨的家固然是幸福,那么谁又能说一个人的自由 就不是幸福呢?有一个体面的工作也是幸福,那么谁又能说没有工作的人就不是幸福的呢?相依相守朝朝暮暮是幸福,虽远隔天涯却心灵相通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呢?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随处可见,是我们日益疲惫的心麻木了幸福,还是幸福麻木了我们迟钝的神经,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和心灵。

没有幸福的时候,我们渴望幸福,拥有了幸福的时候,我们又不懂得珍惜幸福,我们总是一路不停的在追求新的幸福,从来没有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去真真正正的感受幸福的含义。

有人说:此时此刻的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有一棵感知幸福的心,因为我有一双擅于发现幸福的眼睛,因为我正以一种如水的心态去看待幸福。我们应当,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幸福,在孤独中守望幸福,在遗忘中怀念幸福,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简单到普普通通的一句问候,幸福又是如此的淡然,淡然到渴时的一杯白开水,幸福有时是两看生厌的争吵,幸福有时又是左手摸右手的麻木,幸福存在于生活的第一个角落,幸福来源于思绪的每一次跳动,让我们怀着一棵感知的心,去发现幸福,去守望幸福吧!幸福其实是很筒单的,人是贪婪的动物,永远都不满足的,在你悲哀的时候,你只知道自己受到了伤害,幸福再也回不来了。却不知道因为你的伤心,你的亲人朋友也一样受伤害。他们的关心被你漠视,你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不闻不问。这样的你,又怎么能发现幸福呢 ?其实,幸福不需要寻找,只需要你试着打开自己的心扉,用心去看待这一切,你就会发现原来幸福并不遥远!

下面,我们认识几个关于幸福的概念。

1.幸福定义

幸福是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幸福”这个概念:幸福是享有人生重大的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 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损害的心理体验。

2.幸福结构

从上述这个概念的三层含义中,我们说,幸福既包含主观元素,也包含客观元素。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形式、样态,它是主观的,这是幸福的浅层结构;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和生存发展的某种完满是幸福的内在本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是幸福的深层结构。

• 3.幸福类型

• ①物质幸福、人际幸福和精神幸福

•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 我们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物质需要、人际需要、精神需要。一般认为,物质幸福是低级幸福,人际幸福是中级幸福,精神幸福是高级幸福。 • ②创造性幸福和消费性幸福

创造性幸福是指取得了创造性成就的幸福。消费性幸福是指消费、使用别人的创造性成就的幸福。就这两种幸福的价值而言,创造性幸福显然高于消费性幸福。后者随着消费而逝,不可留存;前者则随着时间的淘洗愈加珍贵长存不朽。 • 4.与幸福有关的两个概念:快乐与成功

快乐与幸福:快乐不等于幸福。快乐和幸福并不是同一概念。可以说,幸福都是快乐,快乐却不都是幸福。快乐可以是短暂的、渺小的、不重要的,甚至是反常的病态的,但幸福则是重大的人生快乐,是必定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快乐。

• 成功与幸福:成功不等于幸福。

成功的机会有限,而人人都想成功,所以成功是一种搏弈的游戏。你的成功意味着别人的失败,你拥有了资源意味着别人失去了资源。但是,幸福的机会无限,内心的感受和幸福的能量无限,你幸福了,并不意味着别人的幸福失去了,而是意味着通过影响别人的心情,让周围的人更加幸福。

所以说,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你超越了多少人,而在于你帮助了多少人;不在于你占有和消费了多少,而在于你付出和创造了多少。

二、为什么追求幸福

千百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的追求,原因何在?幸福对人究竟有何价值?从幸福概念看,就其形式来说,是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就其内容来说,是重大需求的满足和存在发展的完满。这意味着幸福对于每个人都是具有极大价值的,幸福是至善。所谓至善,就是指绝对的目的善,是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地是目的而不 作为手段的善,是不假外求的善。除了幸福,任何快乐、任何善都可以是获得其他快乐、其他善的手段,惟有幸福不可能是用来达到其他快乐、其他善的手段。为了幸福的目的善再也不能成为其他任何东西的手段善,幸福就是绝对的目的善,是至善。所以,柏拉图说:“追问一个人为什么欲求幸福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欲求幸福就是最终的答案。”

幸福包括目的利他的幸福和目的利己的幸福。目的利他的幸福是一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17岁的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所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 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 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三、军人的幸福在哪里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最快乐的心境,莫过于爱别人和为别人献身。”那些一直奋斗着、奉献着的人,永远是充实的乐观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勇于奉献,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一)军人的幸福体现在“一人吃苦万人甜,一家不圆万家圆”。青年军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有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就有了积极乐观、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那些守卫在冰天雪地的北国、氧气稀少的高原、远离大陆的孤岛和工作在偏远荒凉的深山、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的官兵,他们面对着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却生活得那么积极乐观,工作得那样认真,就是因为认识了当兵的真正意义,领悟到了人生的精髓,因此他们也拥有了最高境界的幸福。

对于军人来说,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练就打赢本领是幸福的,在废墟中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是幸福的,扎根戈壁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乃至生命是幸福的,日日夜夜站岗巡逻为祖国守护神圣疆界是幸福的。岗位是我们实现自我与贡献社会的舞台,是播种与收获幸福的沃土。只要我们立足岗位,敬业乐业,就能寻得其中的幸福,也能谱写出不平凡的人生。

每当人民有难时,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在废墟中坚持搜救出最后一个生命,在滔滔洪水来临时坚持最后一个撤离。作为军人,我们理应先人民之忧而忧,后人民之乐而乐。

(二)军人的追求正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所求,军人的幸福在于品味我们所带给人民群众的幸福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幸福滞后于人民群众的幸福,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幸福基础之上,我们的生命才会越发多彩,我们的价值才会越发凸显,我们的存在也才会更有意义。

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军人总是挺身而出,牺牲个人利益乃至宝贵生命,来换取大多数人的幸福。军人付出不求回报,但只要见到老百姓露出久违的笑容,听到他们说解放军是他们的“保护神”,就很满足了。军人幸福的“支点”是奉献。“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上世纪80年代流传全国的这句口号,就是我们军人幸福观的真实写照。为了祖国的安宁站好岗,为了人民的幸福放好哨,平时刻苦训练,在每一次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对军人而言,是一种用金钱与物质换不来的幸福。

四、消防官兵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使得我们很多同志暴露出的理想信念模糊、人生追求迷茫、物质生活攀比等现象。因此,我们更是要积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坚守自己的幸福观,在当前火热的军营中建功立业、收获幸福。

消防兵幸福观的内容我个人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幸福在于不懈奋斗,勇于创造

 幸福在于精神高尚,内心平和  幸福在于身心健康,保有活力  幸福在于独自体会,与人共享

 第一:幸福在于不懈奋斗,勇于创造  今天——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在迅速提高,诱人的机遇很多,严峻的挑战并存……这已经在客观上给我们和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设定了一种生存方式——我们尚未到在悠闲中体味幸福的时刻。奋斗、创造是今天给我们所造就的生活风景,也是给我们带来的实现幸福的方式,所以应该坦然接受而不应抱怨愤懑。在今天,丢掉了奋斗和创造,就丢掉了属于人生的幸福气质,失去了我们获得幸福的途径,也葬送了后人获得幸福的机会。

 第二:幸福在于精神高尚,内心平和

人生天地间,从物质欲求的意义上来说,满足所需的东西并不太多,所巴结的人也不需太多。可是一旦把自己的欲望激发起来,人可能就会变得欲壑难填了,所考虑的事情多了起来,所需要关注的人多了起来,整日忙忙碌碌,小心翼翼,唯恐有些许闪失,也唯恐有漏掉自己得利的机会,一旦得利又要千般遮掩或寻找说辞,焦虑与日俱增,幸福感却与日减少。所以,说幸福在于精神上高尚和内心平和,并不是在今天提倡禁欲主义,而在于正确地措置人的物质需要。从大处着眼,这是关涉社会或人类的持续生存的问题,因为如果把人的幸福定位为物质上的无节制索取,那么就必然会加大对自然界的掠夺;从小处着眼,物质上的满足充其量只能换取短暂的肉体快乐,而无法取得能长久留存或反思的幸福。还是帕斯卡尔所说的:“人的伟大是哪怕在自己的欲念之中也懂得要抽出一套可赞美的规律来,并把它绘成一幅仁爱的画面。”

 第三:幸福在于身心健康,保有活力

 幸福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因而人的生命存在是幸福存在的前提,所以保持生命的健康延续本身也就具有了实现幸福的重要意义。就像有人所说的,幸福可以是

10、100、1000、10000……你可以根据你的感受任意增加“0”的数量,但是一旦前面的“1”失去了,后面再多的“0”所代表的都是虚无,而身体的健康就是前面的“1”,在实现人生幸福的过程中,这个“1”是大写的。

 第四:幸福在于独自体会,与人共享

 如果每个人只把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看成是个人的私产,藏于心灵之一隅,这样的幸福观又失之偏狭。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需要沟通交流,社会性的交往可以帮助个人去除许多私人性的盲目,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幸福观又应当成为一个社会的共享性和统筹性精神资源,它应当获得有序的社会调控和管理。

 幸福是可以独享的,又是可以与人分享的,这正反映了生活在今天社会中的人们的生存境况,个体性和公共性的生存空间都在同时放大,这也意味着人们获得了更大的创造和盛量幸福的空间。

同志们,我们能够有幸投身到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中,为国家和人民奉献我们的青春,我们是无比幸福的!只有珍惜军旅时光,才能锻造出今后获取幸福生活所必备的过硬意志体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管理协调能力;只要安心本职无私奉献,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幸福、守望幸福、获得幸福。

本次幸福观教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幸福追求,增强大家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当前艰苦的野外条件下开展繁重的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思考讨论题:如何在艰苦环境下保持心态平稳、乐观积极的工作和生活?

第二篇:苦难与幸福

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题记

漫长司考,辗转,似乎到了尽头。

每一程的生命之路,每一程的艰辛和汗水,都在默默完成着最后的那些期望,最后的那点幸福。也许是顽固,也许是固执,也许是不经世事,我坚持地以为,幸福,必然是苦难之后的结晶。只有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儿,方才知道,什么样的幸福,可以让自己甜入心扉。

每每羡慕那些垂暮之年依然相濡以沫的老人,看着他们在夕阳下,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走去,每每让我感动。那些深浅的皱纹,那些绽放的笑容,那些精彩的慈祥,都是岁月的沧桑在他们的生命中刻下的深深印记。看到他们,我想到了知足,想到了平静,面对生命的无数考验,即使踏着荆棘,也要努力地走过罢。玄奘西行尚且九九八十一难,况吾辈乃凡人耳。

常常听到有人在抱怨,为什么别人总是比自己好,别人总是过得比自己幸福,别人总是无忧无虑。似乎在世上,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都压在了自己身上。

尽管,这个世界本来并不公平。

但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美好。

当我们用一双充满童稚的眼睛去看待它的时候,它难道不是在任何时候都精彩纷呈的么?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哪怕是天上掉下的雨滴的时候,难道不是自然地神奇和美好么?

生命需要承受,苦难或者幸福,都是必需。

没有人可以选择逃避苦难而无限趋近幸福。

母亲说,苦难的先或后,那只是生命的安排罢了,先苦后甜或者先甜后苦,那是每个人的生命中有着不同的程式罢了。

曾经的一位尊敬的老师在来信里说,苦难和考验,都是生命的财富,我们都应该感激。 阿甘正传里的那句台词一直在脑海里:“mom always says,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and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

是的,没有人可以预料,在人生的整个历程,将会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考验。但是,人们依然这样代代繁衍至今。尽管无知,但却无畏。

每当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想着把自己放逐到一个无人之地,想到了梭罗那个远离尘嚣的小木屋,想到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

生命的苦难,是我们成长的必需。当父母已经渐渐不可抗拒地老去的时候,我们需要站起来,扛起生命的责任。而在这个过程中,苦难,就是命运的必需甚至转折。

永远相信生命的本质在于承受。除非生命终止,我们扛起责任的历练不会结束。当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这样的承受可以让我们爱的人得到一份安宁,那么,这样的坚持,又是否意义非凡呢?

第三篇:道德与幸福

(摘自《简论道德》)

什么是幸福?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这里主要从伦理学范畴来考察。

如果按照人们现在达成的比较理性的、具有比较完整意义的共识,对幸福的概念应当作如下的表述:所谓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的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

在这个定义里,至少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幸福首先是个体的一种“内心满足”,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幸福的价值意义,不仅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意图,重要的是某种意图得以实践之后的感受;

二是幸福的发生是建立在个体对幸福的预期的基础上的,在某种幸福感发生之前,是因为他心中有预定的目标和理想。只是这种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才引发了幸福的感受;

三是幸福关涉的实质内容包括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两个方面。当然,物质生活的幸福与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否始终需要保持强烈的一致性,二者可不可以背离,是需要具体探讨的。即精神生活的幸福可不可以建立在物质生活的不幸福基础之上?仅有物质生活的幸福,但同时遭受着精神生活的不幸福,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许多的思考。

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不可能按图索骥般地按照如上所述的幸福涵义去追求对幸福的把握,人们没有这样的耐心。显然,人们对幸福的认识与把握很早就出现了,由此所形成的幸福观也是精彩纷呈的。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最早对幸福作理论上探讨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梭伦。他认为幸福不是由财富决定的,还需要有德行。梭伦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幸福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领域的幸福感,还需要与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相符合。而道德伦理上的满足更在精神领域,所以,幸福应当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对幸福的理解与把握,一如中国哲学思想的思维传统,重在人们的情感与感受,缺少理论上逻辑推理与严密的体系。幸福的涵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它可能是物质生活上的,也可能是精神生活上的;可能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指向,也可能自始就没有伦理道德的思考。

如《尚书·洪范》中提出幸福的5个方面的内容:“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命。”这样的幸福,你能说没有物质上满足,没有精神上的感受,没有道德的考量吗?所以,中国人的感觉向来是很直接、很周全的。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建立在物质决定论基础上的,认为人们对幸福的看法,既与他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也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共产主义道德学说中的幸福观与以往其他的幸福观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是强调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对立统一。集体幸福内含着个体幸福,个人幸福的实现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

二是坚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物质生活的幸福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离开精神生活的幸福,一切幸福就失去了保障; 三是注重幸福与道德的有机统一。幸福是在道德的生活实践中实现的,背离道德的生活实践,产生不了真正的幸福。

这里思考的重点是幸福与道德的关系。从逻辑思维上看,道德与幸福的关联有4种可能的情况:一是道德与幸福完全一致;二是道德与幸福毫无关联;三是道德高于幸福,幸福成为道德的偶然性附属物;四是幸福高于道德,道德成为谋取幸福的工具之一。

柴素芳:道德是通往幸福的阶梯

“幸福”不仅是一个极具个性又不乏共性、既有感性色彩又彰显理性光辉的理论命题,而且是既有丰富的客观性又有高度主观性的实践活动。从客观角度看,幸福需要政府提供优良的条件,政府应成为民众基本生活的保障者、公平正义制度的提供者、和谐安定环境的塑造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温家宝总理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从主观角度看,幸福是人美好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反映。因此,无论是作为规范还是品性,道德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人们过一种“应当”的幸福生活。作为规范,道德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因而具有调节功能;作为品性或德性,道德的主要功能是激励道德主体不断完善自身,达到理想境界,因而具有激励功能。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两种功能往往共同发挥作用,以促进人类的和谐相处,赢得幸福生活。

当然,在形式上,幸福体现为人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但在内容上,幸福源于人的重要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所谓“正当的途径”是指获得幸福的手段必须具有道德意义,即幸福要以道德为必要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任何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互相服务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只要生活在社会中,自我与他人就必须是互为目的和手段,如果人人只想作为目的而不愿作为手段,那么社会就不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个人的幸福也会因为割裂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个人追求幸福必须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否则,就扯断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关系的链条,最终,人们都将无法实现幸福的目标。

虽然若想获得幸福,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具备道德品性,但是不能说“越是遵守道德规范,越是有德性,就越幸福”。因为道德与幸福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既有德福一致的情形,也有德福相悖的现象。

谓德福一致是指德性与幸福具有一致性,即有德之人必有福。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幸福的动力源(600405,股吧)泉看,幸福源于人的迫切需要得以实现,道德需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当一个人把德性作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去追求并得以实现时,便可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赏和自我良心的肯定,内心充满价值感,进而获得具有道德意义的精神幸福,或称之为德性幸福。孔子坚定地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只有道德上的无愧才有正当的幸福,只有正当的幸福才可能有心安理得的享受。因此,我们可以说“有德就有福”。其次,道德本身具有功利性——为人的利益而存在,所以古人早已得出结论“德者,得也”。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认为,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德福一致蕴含着人们对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道德评判的价值认同以及惩恶扬善的美好道德理想的追求。

所谓德福相悖是指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无德之人未必无福。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看到“好人”(即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遭遇不幸时,常常感叹“好人没好报,有德却无福”;当人们看到“坏人”(即品性恶劣的人)享尽荣华富贵时,也常常义愤无比,“恶人无恶报,无德却享福”。之所以出现德福相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从幸福的内容看,道德幸福属于精神幸福的一种,但实际上,人的幸福是多样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五福”之说,“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无疾病也,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从现实来看,真正获得“五福”并非易事,而且“有德无福”并非德之过,而可能是德之外的疾病等其他复杂因素造成。对于人的幸福而言,德性虽然具有重要价值,但它没有确保人类必然幸福的全部义务,也不可能完全具有这样的职能。因此,有德之人必定有福,因为道德需要得以实现而产生了美好的精神体验。但有德之人未必有全福,因为人的各种需要不可能得到全面满足。其次,影响幸福的条件很多,除了德性之外,还有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才气、能力和机遇。有德却无福的现象并非因为某个人有德造成的无福,很可能是因为他才气不足、能力不强或机遇不好。而那些无德者为何偏偏“有福”,也并非因为他无德造成,而是因为他的才高、力大、机遇好。再其次,德福相悖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德福是一致的。善行得不到善报,恶行得不到惩罚以及“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毕竟不具有普遍性。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施恩者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之所以存在好人不得好报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道德素质还没有真正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国家尚缺乏让好人得到好报的机制。倘若一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人得不到好报,那么,社会风尚与秩序就会混乱,最终结果必然是更多的人丧失自己的幸福生活。

道德与幸福的不一致性说明道德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但是道德与幸福也应该具有一致性。道德,只有在促进人类幸福之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离开了幸福,道德就是抽象的概念、符号;幸福,只有得到道德的引导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道德的制约,幸福不仅是片面的,更是难以全面实现的。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创造我们自己的根本利益,并尽可能实现他人的根本利益。

幸福与道德

在现在这个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的幸福指数真的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能力不断提高而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所谓幸福从个人的理解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满足与慰藉,心灵得到安宁与满足,心情得到高度放松与愉悦。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幸福,都可以不幸福,其实当你做出不同的选择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幸福,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让自己变得不幸福,这种是相对来说的,那么此时我们大家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说怎么样才可以使自己变得幸福呢,怎么样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呢,幸福一词跟哪些东西会扯得上关系呢,我。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的道德相关。

首先,一个人是不是感到幸福,不止取决于她所处的事实现状,状况,还取决于她怎么看待这个事实状况,取决于这个人的心理状态,而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使人们心中有了一个对与错的天枰,使人们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判断与看待事物的观点,影响到人去感受幸福。

再次有人说过,有法律的地方就有自由,而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我认为既然有法律的地方有自由,那么有自由的地方就自然会产生满足感,会产生开心的情绪,会让人感觉很温暖很幸福呢,正是因为每个国家有了法律法规制度对人们的限定,这样人们就知道自己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这样既让自己不会有点不知所措的质疑自己该不该做这个,那个该不该做!而且这样做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与保护,因为这样的规定可以起到对别人的一种限制作用,有了法律道德的制约,人们的生活才得以安宁,这样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我国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是个礼仪之邦。因此我们国家对于一些品质道德一直是看的很重的,道德是每个人都不断努力去做到与追求的目标,可是幸福与道德还是有些许区别的,其实幸福还是一种很搞的体验,幸福相对于开心、快乐还是有好多区别,幸福这个词其实在官方来说还是很复杂的,相对于道德来说都是那么神秘可是每个人都能触手可及的感受的到的,从个人的生活经历来说,幸福大概可以包括下面几个方式来表现的:物质需要产生的幸福、社会需要产生的幸福、精神需要产生的幸福,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从前到后那种幸福越来越高尚越来越内在化,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解决一个这样的问题,怎么得到幸福,我现在不得不浮现起以前自己看过的一部电影叫《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讲一个主人公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与付出,终于得到成功,幸福终于来敲门的时刻,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方能求得幸福,此时所得到的幸福是自己努力所产生的结果,用专业名词来说可以叫做结果幸福。然而,而当我们为了得到结果幸福而不断的付出与努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痛苦也会有幸福的时刻,那个幸福就叫做过程幸福,大家现在听我说了关于幸福一说是不是会觉得有些复杂和深奥呢,其实呢我想说的就是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幸福不会主动的来敲你家的大门,它也会有害羞的时候,所以说你应该主动一点,努力追求幸福,这样幸福才会像你招手。幸福其实很简单,没我们想的那么复杂。

道德在书上一说有个解释就是说“人格的完善”,曾经在报纸上发现这样一则小短文,里面提到的是环境导致的德福一致。里面是这样说的:在现实社会里,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能得到幸福,很大程度是与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的。为了给德福一致提供条件,要在制度上面建设上下功夫,不但要坚持促进德福一致的原则,更中国要的是要不断地堆人么恩进行长期的、一贯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使人们有能力保证自己成为德福一致的公民,使自己成为促进公正、促进德福一致的坚强力量,因为“一个国家中的每个人抵抗不公平行为的力量,同这个国家所有的不公正行为的总量,恰成反比》”类似的来说,一个社会中德福冲突的总量也这个社会不公平的行为总量成正比。,所以说每一个社会,如果它把促进的古一致作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个目标,就不可避免的要通过对公民的教育与自我教育,来在社会上培养大量的促使和保证德福一致的社会力量,这是促使德福一致的最根本的对策。在当今我国,我国在走一条具有特设的社会主义道福路上,中国在德福问题上的一些制度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德福问题也是今后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在遵守道德的基础上得到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吧,不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幸福都是伪幸福,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良心的煎熬。

关于国内当前时局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的思考

(一)贫困问题

新闻媒体经常有报道,党政领袖到基层的贫民家中做客的消息。此类消息看得多了,也听得多了,笔者便有了一些想法。既然能够成长为国家的领导人物,大概也都具备了“在孩童时代便能够体察到自身周边环境之疾苦”的禀赋;几十年的时光,很快便已成为过去,可是他们在少年时便开始担忧或牵挂的贫困至今依然。事实上,这样地能够让人心酸的贫困在中国至少都延续了五千个年头。在这期间,也不知有多少万个的达官贵人热热闹闹地在贫民的家里留下过足迹?!

现在的管理当局大可不必常到贫民家去看看,而是应该满怀激情地来创意并推行一种简单、快速的“除贫”模式。不管是香港还是深圳,也不管是苏州还是上海,她们所以能够走出一条简单、快速的致富之路,其核心理念无非就是“鼓励民营经济,大力吸引外资”。邓小平先生伟大思想的顶峰莫过于他成功创意并坚决地推行了“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施政模式。后一辈的领导人所要做的无非只是将这种模式发扬光大而已。

笔者以为:稳健有序地划出一些地区来相继建立“中外合营式的行政特区”,方是 “富民、兴国、兴党”的不二法门。

(二)台湾问题

刚刚出台的《反分裂国家法》获得了国内民众的普遍认同,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有些疑惑:为什么中共第

一、第

二、第三代的领导团队就没有想到来制定一部诸如此类的法律?是他们的政治智慧稍逊于第四代的领导团队还是更为高明?美国素以“法治、民主”而闻名于世,然而当她决定打击南联盟、打击伊拉克等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时候为什么既不拘泥于国内的法制,也不屑于国际上的现有法律?我们能说美国行政当局的决策就是不明智么?很可能,在涉及到国家领土安全的事务上,“无法”反而要比“有法”强。

在台湾,陈水扁和他的伙伴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不会强行建国?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时机而强行建国?诸如这样的关键问题却只能由他们自己伙同美国政府来确定。中共高层所能确定的只是当陈水扁和他的伙伴举行分裂活动的时候给予他们武力打击而已。这是一项风险很大的预期。事实上,把动武的压力悬在台湾人民政府头上的想法是麻木不仁、善恶不分的;只要有党派在进行实质性的“台独”便毅然开火的预算将给整个民族带来长远的仇恨情绪,并将严重毁损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决策层如果能够下定决心在今年十二月份以前就把 “以陈水扁为主犯的恐怖主义团伙”端掉,这将会是一个节省成本、减少风险的决定。显然,是恶疾就应该早治疗。当然,如果管理当局愿意放手创意和尝试,这样的问题是能够用和平的方式来尽早解决的。

(三)官员腐败问题

当人们面临那些能够让自己动心的事物,总是要产生“爱”的感觉。由于人类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所以对事物的“爱”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怨无悔地为之付出,力图通过自身的汗水和智慧而让自己所爱着的事物变得更美好或者更崇高,此谓“人性化的爱”;另一种则是绞尽脑汁地运用自己的资源来将那些能够让自己动心的事物占为己有,此谓“牲口式的爱”。

“钱与权”这类事物当然能够让人们动心,因为人们只有用它才能够实现内心的欲望或需求。愿意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人们是肯定不会反感 “钱、权、色”这类美好事物的,但是要让他们自觉地并长此以往地对这些美好的事物来“人性化地爱”,又是非常困难的。毕竟,那种自发自觉地“一日三醒”又乐于“让自己内心的欲望天天发生争斗”的人士只是一种稀有的资源。然而,如果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耳提面命般的教育与提醒,人们的内心是能够感生出更多一些的社会属性。所以,当前对官员腐败现象的治理,重点不在于“撤几个或者是杀几个”,而是在于保证每个公务人员每天至少都有一个小时以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习机会。事实上,“重典”也只能够暂时地抑制人类的自然属性。它根本就不可能消除掉人类的自然属性,更无法感生出人们的社会属性。如果“重典”真的有用,秦赢政老先生当年创下的家业就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外族人士的手里转来转去!如今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叨念着诸如“人为财死,鸟为食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囔囔皆为利往”之类的格言,激情满怀地来追求“名利”与“性福”。这样的情怀与“猪狗抢屎”的心情又有什么两样?!根据马斯洛先生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前四项,其他的动物们也同时拥有。现在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热忱追求“生理、安全、社交、自尊”等方面欲望的满足,这实在是缘于社会文化与教育的罪过。因为这样的文化教育宣传导向,很容易让人们的内心回归到那些低等动物的阵营。

国人的智商和胆量是地球村的其他村民无法比拟的。这样的优秀品质用来追求社会属性的欲望满足,即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则表现出“两袖清风”、“大智大勇”、“骁勇善战”等崇高风范;但是,如果只是用来追求“生理、安全、社交、自尊”等自然欲望的满足,则很容易变成“狡兔三窟、胆大包天”或者“奸诈、残暴、脸厚心黑”的邪恶现象。

无庸讳言,当今社会不但“贪风、假风”满天飞,而更为甚者,又开始弥漫着一股“杀人风”。随便走到哪个稍微大一点的城市街头,我们会很容易地发现公安机关张贴的“认尸启事”或者是“命案线索悬赏”之类的公文,诸如此类的案件还不仅是一件两件。有些人士杀了几个人后才归案或者还依然未曾归案。如果公安部门有实施“遇害人零报告制度”,我相信在中国境内,每个月至少都有两千名以上的人士要被非法杀害。

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如果社会的高层人士没有公允的创意和激情,而只是一味地采用简单的暴力手段,我相信就是等到人类这个物种绝灭的前一天,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还是旺盛依然!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那些推崇暴力的“历史英雄人物”根本就不是什么人类的英雄,而更像是一些高智商的野兽。不管它们喊的口号是多么地令人血脉偾张,也不管它们的博杀技能是如何地让人赞叹不已,可是最终它们大都是在倾情满足自身“崇高的自尊欲望”的进程当中而撒手归西。这些人物不但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把其他的人们看作是牲口来肆意愚弄,而且经由它们总结或传承的文化(或社会风尚)也烙上了严重的“牲口印记”。就这样以讹传讹地来荼毒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正是这样的缘故,人类与其他的动物才得以共同遵守“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的最终生存规则或者是“元规则”。

有专业人事预言,地球在公元2572年前后将重返海洋时代。如果真是这样,那些依赖陆地生存的生物届时大都要面临物种绝灭的境遇。当然,人类也不会例外。因此,个人或组织“坚守成见、竞争、厮杀”等行为对整个人类的繁衍生息而言将会变得没有一丁点的社会价值。真正的英雄人物其价值在于引导全人类共同来打造一个富裕、文明、详和、泰然的生活平台。惟有这样,那批最后一代的人类才能够泰然、安详地面对物种绝灭的宿命,否则必将会由于过度的忧虑和惊恐而乱性或疯狂。

(四)关于当前基本国情的认识

小孩子的本意是要问母亲拿一块钱来买雪糕吃,他会很自然地对母亲说他要去买一个练习本;国家的领导人物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而去国际上“争取支援”或者“争取资源”,他们也要“弄虚作假”或者是“斗智斗勇”,否则想要的东西就无法变现。事实上,有竞争就有“造假”,有管制就有“造假”;“造假或作假”只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欲望而激情创意的“迂回战术”。“造假”的本身并不是一件不可启齿的事情,只有当人们为了追求“自然属性欲望” 的满足而“热忱或疯狂造假”的时候,“造假”才变成了一件坏事。

笔者以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并非是书本上通常所讲的“人口多,底子薄”,而是“民众的智商高、胆子大、自然属性的欲望强烈,以至目空一切地造假、作假”。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每当国内有失控的政治局面发生,便显得天下大乱。“杀人、吃人、活体取内脏、尸积成山、血流成河”等惨景也总是冰冷、麻木地重复出现。如果你愿意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思量这个问题,你会由衷地发觉邓小平先生 “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是多么地情真意切。我坚信,邓老先生在十六年前“镇压学生运动”的举措,是很合理的。就是当年亲身参加过那场“运动”的学生现在回过头来总结,也会在内心承认,邓老先生当年的举措是在维护中华子民的整体安全。中国的政治改革是肯定要搞的,但是决不可以局面失控。

其实人世间并无“上帝”或“佛主”,这些让人们觉得法力无边的称谓都只是来自那些“社会欲望强烈、悲天悯人”的先辈们所殚精竭虑地创意与宣扬。他们可真称得算是热情万丈地来从事这样的工作呀!究其原因,我以为他们是想通过自己的创意和宣扬来引导全人类能意识到“共同打造一个富裕、文明、详和、泰然的生活平台”的使命,从而使得最后一代的人类能够泰然、安详地面对物种绝灭的宿命。

(五)党的发展方向问题

“一党治国”的政权模式不但现在适用,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依然有用(原由参见第

三、第四节)。根据邓小平先生的预测,这样的行政模式至少还要在中国保用八十年。显然大家都明白,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zgzf的领导团队就要与时俱进,游弋于国际社会。但是由于我们信奉着“一党专政”的治国理念,自然,中国共产党组织形象的国际化工作就势在必行。如何将中共的党组织进行国际化?实际上,这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更改党的名称,将“中国共产党” 更名为“中华民族共和党”。相当多数侨居在国外的同胞 “爱国但是不爱党”,因为他们对我们党以前的暴力背景念念不忘,这样的情形得以在国际上以讹传讹,最后就连很多还不了解中国的外籍人士都要来贸然地批评中共和中国,“妖化中国”的事件在国际上时有发生。所以更改党的名称是很有必要的。

“中华民族共和党”这种称谓,立意高远而且尽显祥和,民族的亲情和责任感仿似呼之欲出;当然,也可以简称为“中共”。

(2)更改党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实在是提得不怎么样,尽管简洁但是不可操作,而且也不现实。所有的党员都是普通的人,大家的心里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自然欲望”和“家族使命”。所以,这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理念。事实上,一个组织或者是一个人如果不希望别人将自己“妖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自己防备自己被“神化”。如果中共能够把党旨改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安全、富裕、团结、文明等进步事业而自觉奉献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直至生命!”,这样的传播效果应该会不错,语句是长了一些,但是却很容易让党外的人士理解和感动。

(3)允许并鼓励民营企业中的精英人士,甚至是侨居国外的民族精英加入到党政干部的队伍当中来。显而易见,中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党和政府也应该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那么领导或管理党和政府事务的各级干部队伍自然应该从广泛的中华民族范围内来选拔。否则,又怎么能够来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如果有一天,世人觉得在中国“民族、国家和执政党”是一种完美结合的时候,中华民族就真的振兴了!

第四篇:安全与幸福

安全与幸福----写给家人的一封信

人人都向往人生光辉灿烂,希望健康,追求家庭幸福美满。如果这一切没有安全作保障,顷刻之间就将化为乌有!一切美好的向往都将不复存在,所以安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永恒的主题。

“注意安全”这句话是人们之间的常见的关照。正是这不厌其烦的老生常谈,才使安全时时刻刻回荡在人们的脑海里,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从而起到保证安全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的巨大作用。

安全事故出自于麻痹和侥幸。多少人或因麻痹和侥幸而受到伤害,或忽略毫不起眼、微不足道的违章作业而丧生。每每看到那些事故场面,我的心都在作痛,又有生命在不经意间消失了。还有美好的人生没有经历,早早的结束了自己本不该结束的生命。家人、亲戚、朋友都为之伤痛,我为他们感到惋惜,如果他不违章作业、如果他心不存侥幸,如果他稍加注意,那么也就不会发生悲惨事故,我时时在想我应该做些什么,作为家庭来说,我更应该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任务,该做的事还很多。首先应加强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知道该如何来保护自己,同时要通过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检查,让每一位员工随时绷紧安全那根弦,使每一个人自觉自愿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才能真正的避免事故减少伤害。

安全的未知领域还很多,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现在安全正面对着现代科技和突发事件的挑战,这是时刻在警示着我们,我们应当超前预警,应该加强安全管理及自身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预防能力,把事故杜绝在萌芽状态。

生命是宝贵而美丽的,而也是很脆弱的,让我们珍惜生命,“生命每时每刻、我们用心呵护”,远离事故,把“安全”二字深深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扎根于我们的心里,认真贯彻于我们的工作中。时刻以家庭幸福为重,让妻子儿女老人放心。

亲爱的朋友们,为了家庭幸福、为了健康、为了人生更灿烂,就应该呵护好自己珍贵而脆弱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会再来,所以要在我们生活及生产中请“注意安全” 让安全为我们的家庭幸福生活托起一片蓝天。

连铸乙班

邹智勇

第五篇:修养与人生幸福

【摘要】主要写了修养及幸福的定义,修养涉及广泛,修养表现在生活的小事张巢 中,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定义。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如何去提高我们的修养。提高修养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修养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及对生活的看法,对我们取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我们的人生幸福紧密相关,并决定我们将拥有怎样的人生幸福。 【正文】

修养是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学术方面的勤奋学习和自觉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能力、思想品质、学术见解,还包括一个人在待人处世过程中的风度、仪表、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特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谓修养是指人们在在思想、精神、学术、技术等文化领域所付出的自觉努力和已达到的实际水平。换句话说,修养就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要求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充实、自我提高的活动及其结果。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的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因此,幸福的价值意义,不仅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意图,重要的是某种意图得以实践之后的感受。1 人生幸福对每个人而言有着不同的定义。

就我而言,我认为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一种幸福。

然而,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很多条件,有自身的,也有外界的。而我认为自身条件最重要的。如自我修养是必不可少的。 修养包括广泛,很抽象,但很重要。

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他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于此。个人的修养外在表现在个人的气质上,因此要增强个人魅力,就要学着去提高个人修养。 说话的言语和说话方式是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因此,我们说话要得体,语气要合适,如果与别人有冲突,不要立即反驳,对于争论,不在于要说服对方,而在于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因此应该等对方说完,然后再跟他讲道理,这样既不会使矛盾激化,问题也容易解决,也体现了我们的个人修养。对待别人应该热情、亲切,自然、真诚。应该掌握热情的尺度,切忌虚假过分的热情,否则会使人陷入一种十分别扭而又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地。诚恳不口是心非,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需由内心发出;帮助别人,需诚心诚意,不带有目的。态度优雅大方,自然的气质会给人一种舒适,亲切,随和的感觉。

个人仪表也是修养好坏的体现,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一改穿着得体,不要只为追求标新立异而穿着怪异,那反而更让我们出丑,适当的注重我们的仪表也可以为我们的修养加分。

我们做事应该有担当,诚实守信。李开复说过“真正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别人的成功之路,也不是盲目地追随某种社会风潮。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1 《道德与幸福》

须首先做一个诚信为先的好人,并需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在不断学习和不断与人交流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2”认清自己的责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负责任体现出我们修养中的思想品质的高低。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内涵的多样化,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参加各种活动要守时,不论是什么原因迟到都是失礼的。不能赴约要事先通知,让人久候是对朋友的怠慢,但过早到也不好。无故失约、失信,会使你的形象在人的心目中黯然失色。对别人的要求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给以答复,切不可开空头支票。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对朋友应做到互尊互助,多给一些帮助。朋友相处要坚持原则,发现朋友的错误应该晓以大义、辨明是非,不搞帮派和哥们儿义气。

读书是最基本的。多读书,多思考,修养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可以改变的,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一年两年甚至更长。很多人读完大学,很久没见的人都说他变了一个样,其实就是校园生活熏陶出来的。不论什么时候,读书总是有好处的。还有一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君子,远小人,时间长了,修养自然就提升了。

良好的心态是高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胜不骄,败不馁。失败是常有的,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并认真找出失败的原因。对于胜利者不要有嫉妒心理,因该献上真诚的赞许,拥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并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拥有自信,相信自己下一次一定会成功。自信其实就是一种习惯,只要你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这种习惯,你的成功就近在咫尺了。事无巨细,只要能做成功,使你从中尝到一点成功的滋味,你便会去渴求更大、更辉煌的成功。3这也是一种幸福。

修养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般情况下,拥有较高修养的人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遇事沉着冷静,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失败不气馁,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他容易成功,也就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实现了自我价值,对他来说这就是一种幸福。所以对幸福人生有推动作用。

高修养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大学生作为一个快踏出社会的群体,理应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实现自身对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伟大事业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

就大的层面来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事业。大学生只有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成才,把自己造就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能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要求。第二,能够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快地发展。第三,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3 《与未来同行》《让你变得更自信》

高修养的人拥有积极的态度,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不会轻言放弃,但他会用正当的方法去实现它,赢得的是别人的掌声,而不是别人鄙视的眼神。

修养与人生幸福不是毫无联系的,实际上他们是紧密相连的。较高的修养是拥有人生幸福的内在动力,修养反映出人的素质和品位,决定他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将拥有怎样的幸福。

修养就像一束温煦和暖的阳光,使人心胸开怀,热情洋溢,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人生积极乐观。这样的人自然地就拥有了幸福。

所以,让我们尽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有气质有品位的人,并实现自己真正的幸福人生。

【参考书目】

1、《道德与幸福》

2、《与未来同行》

3、《道德与人的幸福》

4、《让你变得更自信》

上一篇:妈妈我想你范文下一篇:买车全攻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