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材料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小学生作文材料范文

小学作文作文研讨会材料回报

2011年11月20至11月21日,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将自己的收获概括为一下几点向大家做一汇报。有不当之处,望大家多多包涵,予以指出 、 要给学生营造创设习作的氛围。

氛围创设好了,更容易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更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例如:张祖庆老师在《如何一个人和一群人》时他是这样给学生创设习作氛围的。他先组织一个活动—《捏橡皮人》但是今天的橡皮泥和特别,是我本人。谁想上捏大胆的上,捏的时候前提条件,保证我能站稳。于是一群胆大的学生蜂拥而上,随心所欲,有掰眼睛的,有班老师腿的„„看的学生笑声不断。橡皮泥捏好了,给学生提出了要求:三分钟的观察时间,仔细观察每个部位都有什么异常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注意适当写下自己的联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笔下留情。结果效果非常好。因为有了师生和谐的氛围,学生的脑海中就会迸发出写作的火花。 、 恰当讲评,因势利导。

作文恰当的讲评,不尽可以激发部分学生写作热情,而且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作文的讲评基本上是在学生初稿写好之后,其实这样激浪分时间又耗费精力。听了几位老师的观摩课,他是这样对学生作文进行恰当讲评,因势利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老师巡视,挑选一些学生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和作品,老师读,大家听,然后让学生评,说出优点和缺点。对于优点,大家要学习,对于不足之处,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给学生理清思路。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可以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三、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给学生充分的畅所欲言的机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是学生的作品立意各具特色。人教版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结合《彩色的翅膀》和《警惕生物入侵》,写读《“彩色的翅膀”和“晶警惕生物入侵”》有感。《彩色的翅膀》这篇文章写的是边防解放军战士把自己家乡的昆虫带往驻守的宝石岛因为有了昆虫的授粉,那些蔬菜就可以结出果实了。而《警惕生物入侵》讲的是关于生物大规模地转移繁殖可能带来物种的侵害,破坏了环境的科学道理。在习作之前,老师根据两篇课文内容的特点,将分成两排即“解放军派”和科学家派。若支持让学生写出理由,若反对也写出理由。给了学生8分钟的时间开始写,由于时间有限,老师在下面巡视,发现观点充,分言之有据做上标记,本来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结果变成了一场辩论会,同时又出现了一派——中立派,并且理由充足。发言者据理力争,听者全神贯注。然后老师简单讲了细读后感的框架,首先对课文内容简单概括,然后是你对课文的理解,即自己的观点。最后有此想到的。学生观点有了,学生的写作思路理清了,学生写作的难度极大的降低了。 、 重视学生想象力培养。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的习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期中一位老师的习作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正方形表示一块地,方形里画了一个弧线开口向下表示小河,让学生设计自己心中的小公园。下面就是学生表现的时间了,让学生按先后顺序拿起粉笔到黑板上画出,并标出是什么,但内容不能重复,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表现。有了大家设计的方案,这样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然后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写出自己心中的小公园。

五、重视文张的眼睛---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了特别的题目,你的文章更有魅力。老师给学生来了一个填空题小测验,检测学生的记忆力、判断力、思考力,老师先出一个古怪动物图片(根本不存在),老师然后出了这个动物的简单资料,但在结尾句点名这个动物至今还没人见过这个动物的化石和样子。老师在下面巡视,结果给大多数学生打了零分,老师再次出示资料,学生都吃惊了,老师说出了理由,这个信息本来是错误的,你没能对吗?学生惭愧的地下头,后悔自己只顾记忆,粗心忘了判断。然后然学生给这堂课选一个或两个题目,结果学生这是有感而发,题目有:“骗人“的课堂,火眼是真假,善意的谎言,“骗人”的好老师,被“骗”的滋味,“零”分的启示,我们被“耍”了,好喝的苦药汤„„这样独特的题目既增加文章的魅力,又怎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呢?

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以上几点我本人领悟和总结,我希望和相信以上的习作方法,让老师对学生习作的提高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高二学生作文材料

(十)

一、在材料和观点之间搭建“分析”的桥梁(论据分析)

许多同学写作文有一个习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并没有接下来分析说理,缺少对材料的利用和分析,没有就例说理。这样就显得思想浅薄,使文章的论证缺乏说服力。那么,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述观点,把论证推向深入?笔者概括一下,一共有七种方法。它们是:逆向假设法、同类归纳法、正反对比法、由果溯因法、意义分析法、披文示意法、叙议交融法。

这次片断写作重点训练前面四种。

(一)逆向假设法

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

关系讲出来。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1)实例借鉴

观点: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

自己、提高自己

事例及其分析: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

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而成为一代名君。(假言说理)假如当初唐太宗非但不听取魏征的

高二学生作文材料

(十)第1页(共4页)

逆耳忠言,而且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2)方法点拨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你举的例子是

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二)同类归纳法

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的例子,然后进行分析论述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但这个相同点必须紧扣论点;或者举出一个例子,然后在分析过程中联系其他类似事例,进行归纳总结,紧扣论点。

(1)实例借鉴

观点: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事例及其分析: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2)方法点拨

所举之例应为同类例子,并且在分析论述时要紧扣论点找出相同点。

(三)正反对比法

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然后,对这两个例子还要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证明论点。另一种情况是举一个例子,但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再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以证明论点。(重在分析,不

是例子)

(1)实例借鉴

观点: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事例及其分析: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2)方法点拨

注意由事例推及观点,在举例后辅以论理,一正一反,比较阐述。

(四)由果溯因法

把例子看作“果”,用分析文字探求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即从因果关系上把论据和论点联结起来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说理,可以用“因为”开拓思路,当然这只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例子与分析应当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人为地强加上去的。同时还要注意到所分析的原因跟论点相一致,否则就无法把材料和观点联系起来。对论据进行的分析,紧扣论点,探寻原因。

(1)实例借鉴

观点:自信,但不能盲目

事例及其分析: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

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

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2)方法点拨

形成一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由果溯因的时候就朝论点的方向考虑,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证明论点。

标志性句式:“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二、议论文层进式结构

模式一:模式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论证思路(见《高二学生作文材料

(八)》)

模式二:“由点到面”纵向扩展(应急之法)

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个体组成群体的。我们写议论文,论述问题也一样,要有意识将视野放大,由一人一物一现象联想到逐层加大的群体。例如作文题“眼光”,有考生写议论文,论证“眼光要长远,莫鼠目寸光”,就是按照“个人眼光———集体眼光———民族眼光———世界眼光”的思路设定分论点展开纵向分析的,谈及“个人眼光的长远”举了“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林则徐、魏源”的例子,论述“社会发展眼光要长远”时列举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反例来论证。 模式三:“由表及里”纵向深化

事物都有其表象、本质,我们要透过现象探究本质。许多作文题目及其涉及的论点都是表象性的,对此可向精神品质、客观规律等层面深入思考。如美可分外在美和内在美,后者就是深化的方向。分论点可设为:(1)美可以是一种天生丽质;列举各种自然界山川美景,突出视觉美。(2)美更是一种自信风度;这一层可以举人为例,论述各种生命风貌。(3)美更应该是奉献精神,将观点深化到某种精神品质。

示例1: 严于解剖自己

(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中心观点)

(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示例2:珍惜时间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中心论点)

① 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② 珍惜时间是学有所成的保证。

③ 珍惜时间应落实到行动中去。

三、实战演练

1、用逆向假设法论证“不同环境成就不同人生”观点(写一段话)。

2、用同类归纳法论证“节俭是美德”观点(写一段话)。

3、用正反对比法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写一段话)。

4、用由果溯因法论证“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观点。

5、对“做人应该学会宽容”这一中心论点设置层进式的分论点。

6、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从材料中提炼出你认为的最好立意,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40字以内)。

第三篇:高二学生作文材料(十三) (精选)

高二学生作文材料

(十三)

一、在材料和观点之间搭建“分析”的桥梁(论据分析)

许多同学写作文有一个习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并没有接下来分析说理,缺少对材料的利用和分析,没有就例说理。这样就显得思想浅薄,使文章的论证缺乏说服力。那么,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述观点,把论证推向深入?笔者概括一下,一共有七种方法。它们是:逆向假设法、同类归纳法、正反对比法、由果溯因法、意义分析法、披文示意法、叙议交融法。

这次片断写作重点训练后面三种。

1.披文示意法。

即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在解释

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当然解释意思本身也是在证明观点。

(1)实例借鉴:

示例1:

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解释)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

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示例2: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子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2)方法点拨:

同学们写作文喜欢引用名言名句。但往往只是简单地引一下就完了,有时这样的效果不好,可作适当分析。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

2.意义分析法:

也叫例后分析评价法。就是叙述事实论据后用精炼的语言揭示、评价事物或事件的效果、价值、影响,从而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由小见大,高度评价,深入本质,揭示危害等。意义分析法标志性词语通常为“从??中,发现??,感受到??”。

(1)实例借鉴:

示例3:观点:要正视历史

德国总理勃兰特,20世纪80年代访问波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和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

示例4:观点:顽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我敢肯定说,正是贝多芬有了顽强的意志,他才有了不屈的奋斗精神,他才有了可能去征服世界音乐高峰,从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2)方法点拨:

要紧扣论点,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语言要精炼,要言不繁,点到为止。

3.叙议交融法:

叙述交融法即叙中有议,议在叙中的一种分析方法。

(1)实例借鉴:

示例5:

人才到处都有,问题在于是否有人去发现他们。追溯历史,要是萧何不与韩信几天几夜地谈话,他哪里知道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才呢?要是左光斗不在大雪之夜微服出访巧遇苦读

的史可法,他怎会发现史可法是可造之才呢?要是没有伯乐深入马群调查研究,人们又怎么能鉴别出日行千里的良马呢?

(2)方法点拨:

在论证过程中,将论据的叙述融于排比兼反问的说理之中,一箭双雕。做到语言简洁有力,信息含量丰富,逻辑性强。

总之,只靠堆砌材料来诠释话题,揭示论点,决非上策,绝不能成就深刻之作。同学如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把道理议深议透,就能使文章更具有真情实感,更显深刻,更富理性之美。

二、关注热点,学写时政评论

时评,就是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事件发表看法,阐述观点。这种作文往往有很强的时效性、思想性,它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引导考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

(一)时评的基本结构:引——议——联——结。要仔细体会这种结构的本质特点。 示例:

请就下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老师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加劳动,看到脚手架上悬挂着一副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老师问学生:“这八个字有什么含义?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作文结构提纲与评点:

“述”,看到建筑工地上悬挂的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述材料),,深思之余,油然而生赞叹之情。(亮观点)

“议”,这不是一句单调的口号,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着启发人们心智的强大力量。(分析材料),它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把人们当前的工作与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挂起钩来,赋予平凡的工作以深远的意义。(稍作拓宽,为下文联系实际张本)

“联”,其实,何止建筑要质量,学校的教学,育人育本,更要讲究质量。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未来力量。然而由于他们阅历较浅,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学校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不可忽视加强思想的教育,育人育本,质量第一。(联系老师、学生、学校实际来谈)??

无数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注意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地推衍),一向都把抓好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第一位。

“结”,培育人才乃是国家之根本,而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的人才,更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只有育人育本,讲求质量,社会主义大厦才能永远高高屹立。(小结全篇,干脆而不离题;照应材料,简洁而不重复)

范文示例: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建筑工地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则令人信心百倍的宣传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引述材料)

这的确是一句睿智的口号!(亮出观点)

毫无疑问,建筑,理所当然的是我们生存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建筑居室,也理所当然的是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大硬件之一;它们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更是关乎百姓幸福生活的百年大计!因此,建筑工地上,绝不能允许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豆腐渣”工程横行!而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展开一:分析此料——建筑)

由此,我们联想到,作为立国根本的教育事业又何尝不是应“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呢?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条标语有两层含义。其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应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己任,以“育人育本”的“思想教育”为重点,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做到“质量第一”,努力培养出“思想先进,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适合当前现代化建设需要并能与国际接轨的甘于奉献乐于助人且“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人才。而教育部门的领导者,更应首先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决不应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地只管分数靠前而不问素质质量如何。其二,作为学生,也应该以这条标语

为座右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做到“质量第一”。如果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不以“育人育本”的思想质量为高,不以“育人育本”的思想质量和教学质量为重,而只求分数上去了,其他则不管!那么,纵有再多的大学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也是枉然!这样不仅会使祖国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建设成为泡影,而且和谐社会建设也必将成为一句空话!中国人民又将永陷贫穷落后的万丈深渊之中!赶欧超美也永远只能是“白日梦”!(展开二:由建筑联想到教育—先教师后学生)

由此我们进一步联想到,无论干什么事业都需要强调“质量第一”。今天已是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使地球成为小村落的时代。小而言之,一个企业,只有讲究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大而言之,我国各方面的规划和建设只有奉行“质量第一”的原则,才能真正占领市场,击败称雄于全球的强烈竞争对手从而赢得真正的胜利。三鹿集团因质量疏忽而宣告破产的沉痛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更是国家的生命!哪个国家拥有高质量的人才,拥有高效率的管理,拥有高水平的领导,那么,哪个国家就一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展开三:事业—先企业后国家)

总之,没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神,建筑队无法生存,教育无法发展,国家无法昌盛。(总结全文)

(二)先破后立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时采用的结构就稍有变化:先破后立。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码,可以驳观点、驳论扰、驳论证。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

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示例: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范文示例:

鲁迅不能远去,更不能删去

中学生随便杜撰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害得鲁迅先生不轻。有些人就借这句话,想删去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量(述材料),我看是一种轻率不理智的表现。(亮观点)

大家可以推敲一下中学生的这句顺口溜,怕文言文,我们就要把文言文给删掉?怕写作文,我们就不写作文啦?显然不能。学生所怕的,反而是最有用,最应该加强的。传统国学不要啦?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难道因为学生一句不太负责任的顺口溜就轻而易举的删去?写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难道因为学生惧怕,我们就不训练写作,就不再运用写作?就取消平日的作文训练?显然十分可笑荒唐!学生毕竟年幼无知,其意见也不定就正确,完全跟着学生感觉走,这是很明显是愚蠢不明智的。(驳对方论据与论证,推出一个荒唐的结果。从而可见,鲁迅经典是不可删的。)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看看学生读的课外书籍,你就会明白个大概。学生喜欢智慧背囊式的精悍的小美文,学生喜欢有浅显道理的所谓哲理故事,学生喜欢让人心动的情感故事,喜欢《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选载的新潮时尚文章。如果你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喜欢的这些快餐式的美其名曰的美文,实际价值不是很大,最多给人一时的心动,不会长久的影响你。这些文章看似美,实际经不起咀嚼,也不会被历史沉淀下来。可是,由于高考、中考大量选用这类文章作为试题,大大影响了学生,给学生严重的误导。现在的高考、中考试卷中,很难找到一篇有经典价值的文章了,大多是流行的时尚美文。这些文章,阅读难度不大,语言华丽精彩,学生乐意读。高考中考,严重误导了学生的阅读口味,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鲁迅先生那些有一定历史感现实感的文章时,就要费一点事,就觉得有难度。学生阅读,不想费事,不想费脑子,想的是轻松。很显然,这是有害的。快餐式文化作品,冲击了鲁迅,冲击了那些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要论删鲁迅之原因,从反面找原因——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这样有思维。)

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被历史证明有着很高价值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所以根本不存在过时的问题。有人说,鲁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是,有谁不是时代的产物?谁能超越时代?脱离时代? (正面肯定鲁迅作品的价值)

因为鲁迅关心社会,关心广大的民众,所以文章带有时代的色彩,留下了时代的烙印。鲁迅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的,揭露现实的。可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不关心现实,不喜欢看现实主义的作品。学生所喜欢的那些新潮的美文,往往不痛不痒,无病呻吟,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

而对鲁迅作品的畏惧和后怕,完全是学生以讹传讹的误导,是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这句不负责任的顺口溜,伤害了鲁迅,也坑害了广大青少年。让学生远离鲁迅,不仅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无知。不是鲁迅作品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失去了市场,而是我们有些人的误导和错误教育,影响了鲁迅的存在。

我们已经十分无知,我们不能再错。让鲁迅留下来,不容商量!(重申观点)

(三)先摆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本质,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示例: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800字的作文

《半月谈〃内部版》2007年第2期刊登评论说,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市场经济年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却日益萎缩,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三大节”已经被物质化、简单化为“粽子节”“月饼节”“饺子节”,其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是踪迹杳然。 追寻问题之源,我们不难发现,能够力挽狂澜的主体——政府并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萎缩,并非一个孤立的问题,在它背后是整个传统文化阵地的萎缩:一些传统艺术品种渐趋没落、后继无人,传统文化活动的队伍建设、场所提供、经费保障都缺乏必要的重视和供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失去了必要的载体。而当传统节日来临,需要我们表现其文化内涵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这种能力。

要求: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标题:给传统文化一个家

第一段:由别的话题过渡到社会现象,并摆明态度。

1.这是一个好的时代。我们现在正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每一个都对中国的崛起充满了信心。这也是一个坏的时代。在享受物质财富飞速增长带来的欢愉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我们的民族文化。难道非要等到丧失了我们精神的家园才能再重视吗?

第二段:概括性地联系材料,过渡到举例摆现象证明普遍性。

1.传统节日丧失了内涵,被简化为“粽子节”“月饼节”“饺子节”,是对传统的歪曲甚至背叛。这算什么,好歹还有个形式,我们发现很多连形式都没有了。

2.传统节日丧失了内涵,被简化为“粽子节”“月饼节”“饺子节”,是对传统的歪曲甚至背叛。我发现,国人是不惮于抛弃各种文化遗产的。

3.传统节日丧失了内涵,被简化为“粽子节”“月饼节”“饺子节”,并非耸人听闻。

第三段:摆现象证明普遍性(若议论较多可以分段)(同类例子不要再举)

1.君不见,诸多的在中国召开的国际性的学术性的会议,从会议指南,到会议发言,甚至是会议提问,你听不到一句汉语。难道汉语表达起来不如英语流畅使用,我不相信!要不汉语早就消失了。难道所有参赛者没有一个人会汉语,可是我们分明看到很多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君不见,我们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却因为过度的商业开发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取消资格。我们难道需要在外国人警告之下才能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吗?

2. 四川某地一酒店制作出了重达六百斤的大月饼,还要申报吉利斯世界纪录,可是,这就代表我们有文化了吗。相反,这是文化贫瘠的表现。还有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制作大

汤圆来过元宵节,制作多大的粽子来过端午节。难道我们就是这样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吗?节日被异化只是传统文化被侵蚀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过渡到危害分析或者原因

1.我们沉浸在自己的热闹中,殊不知,我们丰厚博大的传统文化正在角落里哭泣。

2.对传统文化长期忽视,我们会遭到应有的惩罚的!

3.直面现实,冷静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个中原因。

第五段:分析危害或者原因(也需要举例)

1.你看吧,神州大地,哪里还有斗拱飞檐,红墙绿瓦,将建筑与山水进行完美结合的传统建筑,我们只看到挖掘机铲臂挥舞,尘土飞扬之中这些都拆掉了,建起了四海统一的玻璃装潢,瓷砖贴墙的高楼大厦。你看吧,英语教育已经从娃娃抓起,到了大学,英语轻松过级,却写不出一篇通顺的论文。.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文化消失了,民族就会灭亡。当我们抛弃传统节日,过着外国的节日,吃着外国的快餐,放弃中华美食,喝着外国的可乐,遗忘了我们的茶道的时候,我们还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吗?长期只知道片面发展经济,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先祖,我们向后辈传授什么文化。

2.就列举的现象谈危害

我们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我们对外国友人表示了足够的尊重,长此以往,我们将越来越不能够使用好我们的民族语言,现代汉语尚且如此,若干年之后文言文还有几人去研究,那样我们浩如烟海的用文言文写的民族文化如何传承给后人?老祖宗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世界文化遗产,可是我们如果不能保护好,这些都无法再生的资源将会毁在我们这一人手中——我们还有多少传统可供损坏?

4.谈原因(就自己所列举现象分析)

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让一部分国人依旧不能抬起自信的头颅,面对外国,还是觉得低人一等,甚至于到觉得以讲外语为荣,以讲母语为耻。所以,母语被冷落,实际上是崇洋媚外的不自信心理在作祟。让民族文化一步步走入困境的另一原因就是片面的极端的追求商业利益。建国以来,在建设新中国的路上,我们确实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忍受了物质匮乏的苦痛,但是文化如果割舍历史就是不完整的。

民族文化不能在当代得到很好的传扬,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民族文化中的有些内容与时代不相容。当我们想踏青郊游的时候,却发现河流已被污染,恶臭阵阵,仅剩下的不可多得的绿地,都被高墙圈起,收起了门票。当我们要对月怀远的时候,只能在阳台上,很难有在槐树之下,院落之中品茶的条件了。

传统节日对于青年人缺乏吸引力,纪念主体似乎太沉重,节日本来应该是轻松的,却要沉浸在沉重之中,难免不太适应工作生活压力都需要缓解的现代年轻人。

第六段过渡到解决问题

1.土地沙化,我们可以植上绿树,文化沙化,我们如何挽救?

2.解决问题,保护传统迫在眉睫。

3.我们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我们的国家曾经走过弯路,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传统文化的重任。

4.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马上行动,给传统文化一个家。

第七段谈解决问题

1.我们应该自信起来,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信起来。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

一。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积淀。几千年以前我们就有朗朗上口韵味无穷的《诗经》,我们的每一个汉字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有各式各样的艺术,皮影,剪纸,泥人„„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些。追求商业本来无可厚非,就想百家讲坛,在提高电视台收视率,捧红了大学

学者的同时,其实也很好的宣传了经典民族文化。所以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我们因应该同时把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纳入考虑的范围。

2.传统节日也应该与时俱进。没有了足够的场地与空间,没有地方划龙舟,可以举办纪念屈原的flash制作大赛,在网络上过节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商家也要善于从传统节日当中挖掘商机。政府不能只是规定完传统节日之后就万事大吉了。要加大宣传力度,制作电影歌曲,让群众都能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八段:结尾扣题

真的希望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能再一次聆听屈原的心声,感受精神的力量,传承美好古老的又在发展的习俗!真的希望中秋时分,家人团聚,天下共赏一轮圆月,体味浓浓的亲情!真的希望过年的时候,锣鼓敲起来,人们动起来真正感受除旧迎新的喜悦??我还希望着。

三、实战演练:

1.用披文示意法论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观点(写一段话)。

2.用意义分析法论证“放弃,意味着新的开始”观点(写一段话)。

3.用叙议交融法论证“欲成大事者先从小事做起”观点(写一段话)。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少了。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列出时政评论式提纲(可学《给传统文化一个家》)。

第四篇:谈初中学生作文与材料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每次习作,老师讲完要求之后,学生总觉得没有可写的素材, 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学生,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材料积累”是十分重要。它是解决用什么写的问题,即“写作之源”问题。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充分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社生活,贴近社会,从社会生活中广泛获取材料。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会写出作文来。 可见,“材料积累”这一环节在写作训练中多么重要。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了“材料积累”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效果是显著的。现就有关方面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积累生活素材, 勤于阅读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文章是生活的再现与反映。读文章也好,体察生活也罢,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材料的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社会生活,一是书本传说。前者靠感受,后者凭阅读。因此,我们可以将“写作之源”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的即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而获得。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由此而写的文章,往往能达到情真意切 ,枝丰叶茂。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正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或给人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所以直接深入生活,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对于写作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是间接获取材料。这主要来源于书本,电视,报纸杂志等,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对于中学生来说从这方面获取材料更为广泛。总之,生活是学生获取写作材料的主要源泉。正确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悟生活与善于阅读,精于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泼洒成文。

二、关注影视、网络媒体,获取信息

学生的阅历毕竟有限,单纯的让他们直接去获得生活体验、生活经验,不现实也不可能。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有目标、有计划的充实他们的课外生活,尽量让他们多渠道的获取知识信息,保障信息的畅通无阻,谨防知识的单

一、浅薄和老化。那些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的优秀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对其进行情感的熏陶,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些随时发生的社会热点、焦点,新人新事,时事动态,对于提高他们的理解、认识、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大有帮助,更是他们写作的兴趣所在和写作的源头。当然,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也要加大监管力度,谨防不健康的信息对孩子的蛊惑、蒙骗。积极的给他们营造宽松的健康的知识信息环境,多方位接受现代知识文明的洗礼,形成系统的四通八达的立体知识网络。

三、指导学生勤作日记笔记,养成良好习惯

根据材料积累的两种途径,我们可以确定两种相应积累材料的形式,一是生活感悟笔录,即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等有所认识并通过书面形式来反映,无论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但求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二是阅读心得笔录,即读

者通过阅读文章有所触动,受到一定启发。并摘抄美句妙言。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从中受到文学美育的熏陶,从而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积累的活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准备一个小巧的笔记本,专门记录生活所得。另外准备一个笔记本作为读书笔记,并指导学生仿照课本,在前面留出一至二页编制目录,每则笔记都要注明日期与类别,还要注明出处。学期结束后,还可在笔记本后写一个小结,然后妥善收藏。通过这样要求与督导,学生积累材料的形式就更加规范了,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日复一日,积少成多,写作时就不会有“咬笔杆”,“惜墨如金”的现象出现了。

四、建造材料积累的良好环境

每个学生的藏书毕竟是有限的,要使学生有足够的阅读量,就必须为学生建造一个积累材料的良好环境。第一,建立班级图书角。动员全班学生把自己用过的图书捐献给班级图书角,由班干部统计起来汇编一个目录表,全班师生每人一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相互借阅。第二,动员和鼓励学生订阅报刊(家庭困难者可几个人合订一份)。充分让这些报刊在班上有效流通。第三,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满足广大学生的阅读要求。通过这一系列做法,让学生有“源”可“朔”,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整体优势,为学生创设积累材料的广阔天地。

五、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激励是产生兴趣的一种良好形式”。每学期举行两次展览评比,对积累材料多,质量好的学生给于表扬鼓励,让全班同学参观学习,以此促进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做可以发挥优秀者的示范作用,推动材料积累质量的不断提高。

六、作好示范,指导运用材料

大量地占有材料,只是写作训练的第一步。要使学生用好用活材料,写出内容充实深情感人的文章,还必须给以示范点拨。在抓这一环节时,可从如下几方面去做。第一,用好范文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某一类型的作文训练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该类型的范文。还可选取近年中考满分作文,由教师范读,也可由学生朗读,然后由学生谈看法,最后由教师作分析,特别要诱导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加工材料和组织材料的,使学生的大脑中储存一个个美文例子及其运用材料的技法。第二,教师“下水”,给学生示范。对于一些比较难写的文章,教师有必要“下水”,给学生做榜样,学生可从中明白老师是怎样选择材料、加工材料和使用材料的,从而受到较大启发。久而久之,便会真正做到会用材料,善用材料,写好文章。

“材料积累”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积累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我们教师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善于总结,科学训练,走出一条宽畅的写作训练之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推动作文教学改革不断发展。

第五篇:高考模拟新材料作文“小学生的发现”写作指导

【作文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临沂期中) 一个大学生毕业生回忆说,他上小学四年级时,偶然发现“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他非常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发现”。第二天拿给老师看,老师说小学数学课本上早就有这个公式了,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

【审题立意】

材料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从材料的主要寓意来看,学生应该是审题立意的主要人物,也可以从老师方面立意。

1、从学生角度立意:

审题时要抓住“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以及学生“非常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发现’”,这件事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没有明示,有两种可能:一是知道自己做了无用的探索,做事具有盲目性;二是没有放弃探索的精神,在探索之前先对探索的方向、价值进行思考,形成了正确的探索习惯,受益无穷。二者立意皆为切合题意。可以从以下方面感悟、联想:

(1)从学生发现探索的过程看:学生忙活了一个晚上,结论已经是课本上有的,学生白忙活了—— 做有价值的事情;做事不要盲目,要充分调查(三思而后行);先思考,后做事;学思结合。 (占15%)

(2)从学生的探索结果看,不管探索之路的结果如何,都要具有大胆的探索精神——要有发现和探索精神;要敢于发现、勇于探索。(占20%)

2、从老师角度立意: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材料中没有明示,“影响”未谈及好坏,但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看,可能是有益的教诲,要不然他不会一路走向成功,所以对老师不可指责,老师的话对他无异于当头棒喝。可以从正面立意—— 要学会赞美,学会欣赏,肯定与激励能创造奇迹。(占30%)

【阅卷感触】此材料中老师的做法只能认为有些不妥,没有指出学生探索的失误,没有引导激励学生去正确的探索,但绝没有扼杀学生的探索行为之说。立意时很多学生把矛头指向老师,认为是老师“扼杀、摧残、葬送”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甚至还认为是老师葬送了学生的前程(只成了大学生而没有成为科学家等名人),拟题时题目中带有“扼杀、摧残、葬送”等偏激的字眼。这种思维定向恰好体现了学生不理性、不正确的认识观。例如: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站起来回答了问题,在知道回答错误后,还期盼老师夸夸自己,不要否定自己的观点。正是这种错误意识的诱导,使学生曲解或忽略了材料中的“大学毕业生”的暗示,导致偏离题意联想。(占35%)

总结:这次作文题目应该是偏重于理性的,这对目前有些学校作文训练光去训练三段组合、训练文笔等也是一个纠偏,高三学生的理性思维应该建立。

1 【变式审题】

„„,老师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冷冷)地说小学数学课本上早就有这个公式了,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

点拨:由于材料中加入主观色彩非常鲜明的词语(“不以为然”或“不屑一顾”“冷冷” ),这个材料的审题立意的难度也就明显地降低了,立意的主要角度就应该放在老师身上了,可以从老师的言行、联想到现行教育的方法、态度以及教育体制的缺陷等方面来。

恰当的立意: ①探索

•学会探索 努力探索,造就成功 探索铺就成功之路 ②肯定、赞美

•多一点肯定 请不要吝啬你的掌声 予人掌声,呵护希望 天才需要肯定 该鼓励时就鼓励 让赞美之花常开 让赞美滋润心灵 守住孩子心心头的微光

•成功之花需要鼓励滋养 用鼓励吹开更多的花 学会赞美 •鼓励让人勇敢腾飞 用爱和鼓励为孩子插上成功的翅膀

⑶学思结合 把努力放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优秀作文题目选录】

《三思而后行》 《思考伴着探索飞》 《让思考之花盛开在探索的枝头》 《先思后行更精彩》 《学而不思则误》 《探索前的思考》

《思考的灯塔照亮了发现之路》 《发现之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鼓励让梦想成真》 《赞美之风扬起梦想之帆》 《拨开迷雾,送来阳光》

《赠人一朵鼓励的玫瑰花》 《肯定与激励能创造奇迹》《老师,您是我的北极星》 《知其错,更渴望知其所以错》《学思并重方能成功》 【优秀例文展示】

赞赏也是一种美

我们走得太快,停一停,让赞赏跟上来。

赞赏是一种清涧与我们的心念有关,老师的赞赏可以让我们更加鼓励去探索,即使小学数学课本上早就有了这个公式,但凡是我们自己的发现,得到老师的赞赏,我们也会无比高兴,因为赞美也是一种美,美得成功灿烂。

2 赞赏也是一种美,美来自于母亲的细心呵护与鼓励。

史铁生一生体会了生,彻悟了死,著作中满是对死的感悟,而与此同时青春年少时的他也经历了磨练,而自己却没因失败而颓废下去,正是因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母亲一句句的赞赏鼓励了他,让他知道菩提树下无法独立行走的他,得到一句赞赏,也可以创造处和其他人一样的辉煌。赞赏也是一种美,因为赞赏的美,让史铁生的著作更加美得灿烂,美得辉煌,和大学毕业生不一样,自己的成绩是自己证明的,得到赞赏,会影响一生。

赞赏也是一种美,美得让自己变得高雅而端庄。

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因《黑天鹅》一片斩获小金人奖。在镁光灯下,其他影星是遮不住的珠光宝气,藏不住的浮华喧嚣,而她只戴了三块钱的耳环,穿着几十块钱的牛仔裤。人们并不因为她的普通纯真而遗漏下她,而是更加地去赞赏她,即使她没有钻石长裙,没有高贵钱包和发夹,一样可以得到赞赏,赞赏他像普通女孩一样过得轻松自在,因为赞赏也是一种美,使娜塔莉•波特曼在众人的赞赏下显得更加高雅而端庄,和那个大学毕业生不一样,或许如果他得到老师的赞赏,可以创造不一样的辉煌。

(这一段论证分析未明确体现“赞美对人的变化”,措词也值得推敲。) 赞赏也是一种美,美得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春暖花开,我有一座房子面向大海,海子的身影映在我的眼帘。海子的痕迹值得我们怜悯,如果在海子进入饭店时,老板会赞美他长得高大帅气,才华横溢,也许就不会使海子的信心备减,失落无助。如果在海子失败低落时会得到一句无心的赞赏,也会改变海子的一声,也许现在海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文学著作。正是因为没有赞赏,和大学生一样,影响了一生,海子离我们远去,大学毕业生只是平平常常的大学生。

赞赏也是一种美,大千世界中小小的你和我可以在得到赞赏后,创造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让世界美得灿烂,美得成功。(58分)

桃花心木亦需雨露

林清玄先生在《桃花心木》中写道:“桃花心木之所以高大挺拔是因为历经干旱的磨难。”固然,挫折是一剂良药,但缺少了大自然阳光雨露的鼓励,桃花心木有怎能成“木”?坚强的桃花心木亦需雨露,人的成长也要鼓励。

是雨露的鼓励,让桃花心木的种子苏醒萌动。

孔子是一滴雨露,“有教无类”的甘甜滋润了中国教育的苏醒,自此教育冲破贵族大家的宅门,向市井奔去;孔子是一滴雨露,发自内心的赞美鼓励了数千门徒,三千弟子七十二贤由此长成;孔子是一滴雨露,落在中华文化的根脉中,儒家思想就将中华文化唤醒,文化的种子在千年前的土壤中萌动。如果不是鼓励,三千弟子又怎能充满信心成为栋梁之材?如果不是孔子的儒思的鼓励,中华文化的脉搏怎会充满力量?只有鼓励,才是让桃花心木认识本我破土而出的力量根基。

是雨露的鼓励,让桃花心木得以大胆舒枝展叶。

3 她是一位不幸者,天生的黑暗给了她灰色的生命;她是一位学生,家庭教师充满爱的鼓励让她说出话,写出字,照亮自己原本灰暗的天空;在家庭教师与家人的鼓励下,她大胆描绘自己的生命,终成著作《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因着鼓励,海伦走出生命的阴影;因着鼓励,有勇气面对成长;也正是因着鼓励,海伦写出自己的图书。是鼓励,是雨露,滋润了桃花心木,让桃花心木有力量面对干旱的挫折,无畏成长。

是雨露的鼓励,让桃花心木终成栋梁之材。

(应为成功的、积极的影响,但王勃的例子用在此处就不够准确了)

牛顿看苹果的“痴傻”倍受嘲讽,是亲情鼓舞了他,终成物理巨匠;爱迪生的困顿中是母亲化作雨露使他奋勇直前。然而,一代才子王勃,满腹学识却无人赏识,倍受挫折的他感受不到鼓励的温暖,英年早逝,带着尚未发挥的才华划过历史的天空消散而去。牛顿、爱迪生、王勃,三棵英俊的桃花心木,有了雨露的鼓励,便学会了坚持,长成了栋梁。是雨露的鼓励,让干旱中的桃花心木坚持生长,成为栋梁。

在当下,不时有大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自杀、工人跳楼的消息传来,扪心自问,这个社会是否太干旱?当四年级小学生煞费苦心计算出梯形公式却得到老师不屑的表情,我们不得不反思,鼓励的甘露离我们还有多远?

小草成茵,百花齐放,白杨参天。鼓励的雨露让万物焕发生机。在干旱的沙漠中,我听到桃花心木对鼓励的呼唤----桃花心木亦需雨露!(57分)

新师说

我们常常笑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再好的东西都会有瑕可寻。中国在发展,却少了创造。学生很优异,却缺乏创新。因为人们省略了思考的过程,低估了自己的方向。而这,全部归结于教育之咎。

教会思考,鼓励思考。荀子作为一代古贤,常常终日而思不断学思。孔子也曾言曰:“学而不思则罔。”正因为他们不断思考举一反三,才能悟得人生之大悟,晓天下之大彻。这与教育有着难分彼此的关联。大学生回忆儿时彻夜证明的定理被老师一语驳回,众人哗然。人在幼时天性使然的求知竟获这般打击,在学会思考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再之后呢?无人可知。为师者不在于教书,而实所谓教人,非授之句读,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鼓励学生享受探求的乐趣。

教会探索,保留好奇。为师者易乎?难!为名师者易乎?亦难。或许是我们民族本分性格的影响,我们往往在教育中夹杂了一些刻板与定数。孔子常常提倡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观点,并不予评议,这或许是很好的办法。一个人或许可以拥有众多的知识,但那是死的,不会为个人之外的社会带来巨大的贡献。而老师的作用恰在于此。如孔夫子之为引学生深思,并鼓励他们在思考中求取新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并非仅指求得单纯的知识,更是求得学会一种探求,从而获得新知。

相信学生,肯定学生。韩愈于《师说》中曾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或许可以以己作则,对待知识持怀疑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并不需介意权威。知名诗人三毛与席慕容有着相似的经历,学生时期的她们于数学实为倍感焦虑,语文却优异。前者曾

4 认真学过数学考取满分却被诬作弊。后者受老师鼓励进而日益进步。两人两生,亦不尽同。这便是老师的影响。并不迷信权威,而是将心比心地对待,成就了学生,进而也成就了自己。 我们在教育的路上渐行渐远,却忽视了思考所占据的分量。太浮躁。功利地追求分数让自己忘了那个肯用一晚去论证发现的努力,信手拿来已经成文的定理。想起范仲淹那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啊,如何才可像孔夫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极尽思学之乐呢?

我们走在教育的路上,走走停停。而中国,亦在这条路上,望不尽天涯。(55分)

“发现”了公式

一位大学生回忆起小学四年级偶然“发现”梯形面积求法并利用一晚上的时间证明了,结果老师告诉他课本上有了这个“公式”,这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正是“公式”的灌输,我们忽视了“发现”的意识,用知识的记忆取代了深入的思考,我想在这个时代,思考应当回归它的价值所在。

思考,才是学习方式的主流。

“中国学生相对于欧美的学生优势在于,他们擅于一些照猫画虎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从事多年教育研究工作的罗夫美国研究员对教育方式影响阐述说。思考硬生生的被禁锢在了“逻辑”的框架里,思维的创新无法去挣脱这种惯性,学前教育也被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由提前引入了小学课程,孩子不仅被剥夺玩乐的天性,同样失去了更无羁的想象。换种思考的方式,让我们的思考不再有任何束缚,或许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公式,不要着急告诉孩子掉下来的苹果为何会敲到他的脑门。

思考,才是社会思想进步的推力。

诺贝尔文学奖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奖项被中国作家莫言摘得。人们在欢喜之余思考着诺奖所承载的意义。的确近些年来国际文学创作趋于平淡,更具锐度深度的长篇文学变得更少。难道佳作都生于乱世吗?其实不然,更多的网络文学成为主流。诺贝尔委员会也毫不讳言,诺奖的得主作品质量有下滑趋势。作家们对社会的思考与人性的辨析趋于肤浅,人们追求的也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娱乐节目,杂志报刊等等以至于无暇静心体味文学所带给人心深沉的思考。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家都应在这信息泛滥的时代,像一株草扎根文化根基,潜心思考体味挖取探讨。

思考,才是人类的本源。

当原始森林的第一颗大树被伐倒,这些使用工具的人们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创造。去思考,去理解,去改进正是用智慧才引领着人们在文明之路不断地前行。“始于思,而行于思。” 思考是属于你我之事,一切都阻挡不了你我在无际的人类文明里飞翔,去用你的思维还原本我,还原本来的人类。(55分)

学会思考

诚如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所言:“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人生乎天地之间,每个人都是这世界微小的一部分,因为用思想的力量来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一棵韧如丝的苇草。

5 思想总源于独立思考,每一次独立的思考,都是形成先进思想的源头,每一次独立的思考,都是异常珍贵的。

“梯形的面积等于上边和下边之和乘以高再除以二”,这看似是个异常简单的结论,但每一个简单的结论的得出,都是以大量的实践证明为基础的,它的得出往往并不简单。善于思考的小学生自信满满的把一晚上的心血与老师分享。可老师只是;冷冷的说:“小学数学课本上早就有这个公式了。”没有一丝肯定的态度,经历了一夜的独立思考得出的珍贵结论,在这个老师的眼中甚至不如一滴小小的雨丝。这是何等的令人心寒!不谙世事的小学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立思考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于是,他由善于思考趋向于思维定势,一生就这样被影响了。

亚里士多德因为善于思考,为一千多年后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论依据;伽利略因为善于思考,在科学的各个领域有所建树;开普勒因为善于思考,终发现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成为“天空的立法者”。外国先人的善于思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不断前进。中国亦有祖冲之,张衡等辈潜心钻研,深入思考,为后世永远铭记。

没有思想的民族是可怕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囚禁思想,摧残文化,使秦国在暴政之中走向覆灭。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书籍被烧残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百家先进思想,事实上是受到了一次空前的破坏。”思想的破坏导致了强秦的覆灭。明太祖八股取士,设立特务机构。加强思想控制的同时也断送了许多文人志士的性命。清政府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不搞科研,康乾盛世下的假繁荣,才是真正的不堪一击。

人是有思想的苇草,思考让思想充实,思想赋予我们活力与灵性,每个人都应该做一棵坚韧的苇草,或许我们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会发现诸多艰难险阻,但我们无所畏惧。因为思考无处不在,思想的力量无穷无尽!

尊重“发现之光”

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奇迹,每个人都有发现的本能,闪烁着发现之光。善于发现是人超越现实、独立创新的体现,有助于一个人全面发展,对待别人的发现,我们要给以尊重的态度,尊重别人、肯定别人也是一种智慧。因此,尊重“发现之光”也是一门艺术。 尊重“发现之光”,才能挖掘人的潜能。一个大学毕业生回忆,上小学时偶然发现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当他兴奋地告诉老师时,老师却泼了他一通冷水,由于极大地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孩子的潜能是无穷但也需要挖掘,每一个小小的发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都是天大的喜事,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他需要心灵的满足。作为老师,给他一点表扬,给他一点支持,肯定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尊重孩子的发现吧,让他们发光发亮,这样才能挖掘出人的潜能。

尊重“发现之光”,就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勿以事小而不为,小小的鼓励也会影响人的一生。小时的爱迪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当他发现母鸡可以孵出小鸡时,自己也尝试,母亲看到儿子做这样的额傻事并没有指责,而是说:“孩子,你真棒!”短短的一句话,让爱迪生从内心对自己的发现给以肯定。由于也成就发明大王的一生。细节决定自己的成败,也能决定别人的一生。发现之光需要尊重的呵护,需要细节的支持。从小事尊重别人的发现,才能让发现之光燃烧地更旺。

6 尊重“发现之光”,成就不同的人生。如果皇帝没有尊重张衡的发现,就没有如今举世闻名的地动仪;如果伽利略没有尊重哥白尼的发现,从而进行深度探究,就没有今天宇宙探索的进步;如果科学界没有尊重爱因斯坦的发现,就没有近代物理的飞速发展„„尊重他们的发现,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发现是星星之火,尊重是和煦的春风;发现是自由的游鱼,尊重是清清的湖水;发现是高傲的雄鹰,尊重是广阔的天空。在尊重之下,发现之光才能散发光彩。如果没有对发现的尊重,就会将成功扼杀在摇篮中,如果没有对发现的尊重,就会丧失一个时代。

尊重“发现之光”吧,成就你、我、他!(55分)

切莫扼杀好奇心

人丛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便是一个充满好奇的梦想家,无限的奇思妙想,充满渴求的好奇都在脑海中一一呈现过,可是现在呢?一句“小学数学课本上早就有这个公式了”,便扼杀了小孩子的好奇心和热情。所谓的好奇与探索的热情都被成人化的固定模式套牢了。

好奇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跨栏飞人刘翔从小便有很强的好奇心,他说:“从小时候打破玻璃球开始,我的好奇心便出奇的强,别人比我厉害,我就要比别人更厉害。”不知这点是否影响了他以后的跨栏生涯,但是我懂得,正是源于这份好奇,源于他好奇他的对手的实力,才激励着他不断地前进,他将好奇心转化为一种动力,才拥有了这般超越的力量。

好奇心是时代进步的支点。

世上任何一件实物的发明和创造,我相信,都与好奇心密不可分: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玄奘取得了真经,他们都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索去发现:倘若牛顿不因苹果坠地二好奇,想必万有引力定律也不会公诸于世,倘若瓦特不因火炉盖被蒸汽顶起二好奇,想必蒸汽时代还会距我们很遥远。因此,好奇心必不可少,它是万事万物的起源。

切莫扼杀了好奇心。

好奇心的泯灭可决定人一生的无为。

那位大学生的回忆,发现那个公式的欣喜,被否决的沮丧,我想,他的一生都会因为这次的否定而丧失对好奇心探索的热情吧!在成人的世界中,总是喜欢用固定的模式去约束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总是在规定的生活要求我们要怎样怎样做。

为何中国出现了那么一大批应试者?看一看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我们便会知晓:在做题时总是习惯依赖参考答案,在老师讲解总是习惯听老师口中的标准答案,完全丧失了想象的思维,殊不知标准答案应是我们自己的真实思维思索得来的答。

好奇心的丧失可以泯灭人的一生,拥有好奇心我们便会拥有一种向上的动力。我们渐渐长大,即将步入成人化的世界,那么在成人的世界观中保留一份探索的好奇吧!切莫因为世俗而扼杀了好奇心。

鼓励的力量

鼓励是疲惫时的一首诗,温暖渴求的心房;鼓励是冬日的一把火,点燃冰封的激情;鼓励是黑夜中的灯塔,照亮前行的方向。在困苦之时,一句鼓励,能够给人力量,使困苦不在;在激动喜悦之时,一句鼓励,如一阵春风,催人奋进,使人走得更高,更远。

一位四年级的学生,有了鼓励,可能会成为享誉盛名的数学家,可缺少了那句适时的鼓励,他只成为了一位平凡的大学生。

鼓励如歌,生活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他用黑白两键奏响生命的乐章,他用小巧的歌曲抒发深沉的情感,他用洋溢的才华与清新的感情谱写传世的奏鸣曲。他奔走在创作的人生路,和他相伴的是一生的贫穷,他不仅仅是早期音乐浪漫主义的代表,(感觉这句话不正确,张冠李戴了。)更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他用音乐向世界诠释鼓励的力量可以冲破贫穷,鼓励的力量可以击溃苦难。

舒伯特诞生于十九世纪的音乐名城维也纳,是继莫扎特,贝多芬之后的又一颗璀璨的音乐新星。初识于音乐的他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恩师的鼓励,让他一次又一次冲破现实的束缚,二十年的贫穷使他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可恩师的话语一次次回荡耳旁,他用一张张五线谱书写心中的压抑与苦闷,用一生留下无数不朽之作,现实的穷困,音乐界的歌曲之王,他用一生践行鼓励的力量

从苦难的谷底到音乐的巅峰,也许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起伏的乐章,于旋律处展示生命的热情,在乐谱间展现鼓励带来的力量。亦有一人,因为鼓励,改变了一生。

鼓励为径,生命如山,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他用斐然的才思书写宋代的感慨与深情,以独特的风格在浩渺如烟的唐宋作品中脱颖,他奔走在坎坷的人生路,少时丧父,侍母家居,借书苦读,以贤良方正如朝,无奈遭人妒,后三番遭贬,他大半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

命运的转折源于苏轼的赏识,秦观,几十年的默默创作,几十年的热血挥洒,以一部《黄陵赋》深得苏武赏识,书写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月色唯美与春风柔情合而为一,让人心醉,因为赏识与鼓励,他得以以清新唯美诗词于世人。

罗曼。罗兰说:“鼓励是熊熊燃烧的火焰,没有它,世界将变成一片黑暗。”让鼓励之花绽放,让鼓励之流涌流,让鼓励之火燃烧,让鼓励的力量感动世人。(58分)

鼓励探索让创新之花常开

探索是一瓢纷洒在春日里的小雨,使落寞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探索是一股流淌在夏夜里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探索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看到世界的美丽。鼓励探索,勇于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追求真理”。在他心里,学为重,名为轻,科学最重,功利最轻。他用探索的双手触摸世界的面容,他用深邃的双目透析埋藏的真理,他用探索与创新

8 引领人们走向光明。他是科学道路上的先驱者,是创新探索之路上的引路人。他贯穿于生活中的科学热情和探索精神,将永远在人类史册中闪耀璀璨的光辉。

科学巨人,人间至伟,他就是亚里士多德。他一生都在真理的世界里探求,一生都在传递创新的薪火。他的研究涉及物理学、法学、哲学等诸多领域,他构建了西方第一套科学世界体系。他是百科全书的学者,是智冠欧亚的科学大师。

他倾其一生在创新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人类进步的硕果。他用真理拯救穷苦人民,如上帝般播撒爱与希望;他用生命践行创新,如百科全书般闪耀智慧的光芒;他鼓励奔走在探索之路上的年轻人,如灯塔般指引前进的方向。他的探索让创新之花怒放,众人采撷,花香满径。

鼓励探索,不仅有终生探求的科学巨大,更有引领创新的教育者。

他是真理山下的愚公,用探索的锄铲开出创新之路。他是科学江畔的夫子,用探索的双眸照亮创新航道。他是教育界的至伟,用一生的时间引领探索之路。撰写哲学启蒙,他是伟大的导师;鼓励探索创新,他是辛勤园丁。一位普通教师,传奇教育之路。

他就是《苏菲的世界》作者伯格。他终生撰写哲学、科学启蒙,呕心沥血。他的著作风靡世界,他引导并鼓励全世界的孩子探求真理,勇于创新。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努力引领,这不正是世界进步的推动者、科**头的弄潮儿吗?面对社会的压力,面对学术界的质疑,他果敢应战。他的坚持为科学家的诞生埋下了种子,撼动了学士权威,更点亮了孩子的心灵。

有探索,才会有牛顿“我只是在真理大海旁捡拾贝壳”的谦辞;有探索,才会有爱迪生“那些次失败是为了最后一次成功”的豪言。鼓励探索,让创新之花常开。有探索,才会有创新之路,才会有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面对新生的植被,你一滴水的恩泽或许可以造就一棵参天大树;面对一名孩童欣喜的“发现”,你的一句鼓励或许可以成就他日后的科研。其实我们需要的,不过是鼓励,。 读席慕容的文章,细腻,娇艳,充满了青春盛宴的华丽;读三毛的游记,孤傲,冷艳,充满了人生冷冷的思考;这一切,或许缘于她们的成长。

两位在文学上有着极高造诣的“女神”级人物,谁能想象她们在学生时代都面临数学的困扰,甚至影响到毕业。只是席慕容是幸运的,她有一位数学老师,在考前写下了一黑板的例题,解出答案,让席慕容默默记下,度过了考试;三毛则极尽自己所能背下书本所有题目,拿下高分却被老师怒斥为“抄袭”,那一盆冷水,将三毛打进暗无天日的深渊。

日后,席慕容在《写给幸福》中给我们温婉的道来幸福的真谛,三毛会义无反顾的走进撒哈拉;幸福的活着与抑郁而终,结局如此刺眼。

那可能只是鼓励,只是认可,却可以让人的生活翻向天堂,也可能覆进痛苦的沼泽。

9 让严法师创造的“慈善”是当前台湾最大的慈善机构,可谁能想象这竟源于“五角钱”的激励,她告诉弟子每天存入五角钱做善事,弟子兴高采烈地告诉菜市场上的妇人,“五角钱也能做善事吗?”是的,一传十,十传百,是妇人们手挽着手兴奋地去捐款,一点点堆积起“富可敌国”的慈济。

正如严法师云:“地上种了植物,便不易生草;心中有了善,便不易生恶。”她用自己的善意给别人鼓励,在人心中生下慈善的种子;一句简单的激励,成就了多少颗普度众生的心。

每天,我们埋头于书山题海,无暇顾及对那些公式真正的体味推导;是不是孩提时代的我们,也会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欣喜若狂,“会做题就行了,这些课本上都有”这一句冰冷的斥责会不会浇灭你所有的热情?渐渐地我们变得麻木,最终只是一个会做题的机器。 那是一句鼓励,却有绚丽过太阳的光芒;而那一句斥责,却成了挤疼太平洋的眼泪。(58分)

你知道为什么吗?

当四年级的小学生听到老师的回答后,他心灰意冷地回家了,原来自己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证明的发现是旧的。妈妈看着他说:“孩子,你干的很好,至少比那些背公式的人要强一万倍,人是有思想的芦苇,即使被宇宙摧毁,依然是最美丽的。”

孩子问妈妈:“那早已有的公式再去证明不是浪费时间了吗?”

妈妈说:“怎么能是浪费时间呢,你能证明这个公式,说明你对这个公式更加理解了,而你证明这个公式更是一种学习思维的转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课本上的公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要不断完善。俄国的十月革命不就是打破了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进行社会主义的理念吗?如果人人都墨守陈规,那世界将如何进步呢?”

孩子说:“哦,要对知识多问为什么,那怎样才能去问呢?”

妈妈说:“天才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成为天才的,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孩子你一定不要被老师打击后就伤心,一颗好奇心胜过一切,只有好奇你才会不断探索,才会使你的脑袋里的知识发生质的变化。只是一味的吸收容纳,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这种单纯的量的积累是徒劳无功的。一个好的将领胜过百万雄师。量多不如质优,思想的价值是无穷的。”

孩子说:“哦,原来思维这么重要,那是不是只要想就能学会知识了呢?”

妈妈说:“那可不是,思维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但也需要知识力量的填充,空中楼阁美丽但不坚固,唯有将基础夯实才能拥有傲视天下的力量。

孩子说:“嗯,妈妈我记下了,只有好奇才能驱使我们前进,使我们不断探索与完善,而这正是量的积累,而思维的好奇,凡事多问问为什么,是对我们人生境界的一个提高。当我又高又壮的时候,世界将因我而改变,看来我真是干了一件大事啊,我会继续努力的。”

10 妈妈说:“真是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