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改进

2022-09-11

前言

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设备是乙烯裂解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设备之一, 它的工艺性较强, 而且, 将该装置实际应用于生产过程中, 各项生产环节对于此设备的要求较高, 要在短时间内将高温裂解气迅速冷却下来, 直至达到终止其发生二次反应的温度及以下, 从而避免造成烯烃物质损失。此外, 实际生产的有序执行还有赖于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设备本身性能的发挥, 并尽可能保证低能耗生产。

一、浅析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

从我国某地方乙烯厂的实际生产过程来看, 生产环节中所采用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较为传统,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该设备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内管结焦的现象, 给生产带来阻碍[1]。

二、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的改进策略分析

线性急冷换热器是乙烯裂解装置中的关键设备, 通过对出口集气箱进行结构改进, 增加机械清焦接口, 解决了线性急冷换热器机械清焦的难题, 提高了清焦质量和效率, 进而保证了裂解炉高效运行, 并且,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

1. 改进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的主要思路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该装置的结构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进而导致了线性急冷换热器机械清焦等问题的产生。基于此, 针对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的结构进行改进, 结果表明, 这一改进策略较为可行, 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2. 改进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的主要措施

通过改进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设备的裂解气出口以及清焦结构等内容, 则能够改善该设备的实际应用效果。从具体来看, 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的改进环节及措施都较为简单, 实际上, 就是针对一些部分的装置进行改良设计, 赋予设备以新的性能, 以便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提高产业实效。其中, 针对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内管部位的改造措施为:在每台线性急冷转换器的内管所对应的出口集气箱上进行开口改造, 一般设备中都有10根内管, 与此同时, 增加相应数量的两英寸300lb的接管, 并将接管的末端进行封死[3]。这样一来, 即便发生急冷换热器内管结焦现象获进出口集气箱压力差较为明显时, 都可以将实现良好的机械清焦效果, 究其原因在于, 改进后的新增封压装置可随时被拆除, 进而令管线中的污水排放畅通, 所以就可以令水力机械清焦环节顺利的执行下去。

三、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改造效果呈现

在技术改造方案的总体思路影响下, 对传统的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进行调整, 增设了机械清焦接口装置, 改变了以往清焦周期长、成本高等设备运行弊端, 而提升了装置的整体性能。

相比传统模式而言, 改造后的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 尤其是在装置剖面图的顶部, 增加了一个可以灵活拆卸的开口装置, 能够起到排污水的作用。按照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改进的总体设计思路, 对该设备的出口集气箱进行结构等内容进行了技术升级, 并且, 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改造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 能够提升装置的性能, 解决了设备改造前在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使得线性急冷换热器的机械清焦处理过程能够顺利实现, 在一定程度上, 提升了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设备清焦的总体质量[4]。此外, 还提升了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环境中的各类物质化学反应的速率, 以及裂解环节的实效。

结束语

通过对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及其改进策略的深入探究, 可以清楚的了解到, 对该装置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对于实际生产效益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水力机械清焦环节的实现等方面。经系统化研究以及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来看, 产业环节中设备性能的提升及其维护靠的就是不断地摸索, 并将成果应用到实践过程当中进行验证, 往往就会呈现出一种更为高效、节能的技术方案, 为实际工作的推进带来极大地帮助。

摘要: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装置对于石油化工单位生产环节的顺利运作十分关键。本文主要对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及其改进策略进行了阐述, 分析通过调整并增加了机械清焦接口等内容以后, 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变化给实际生产所带来的影响, 以期可以为实践带来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乙烯装置,线性急冷换热器,结构改进

参考文献

[1] 安发亮, 李金科, 康翼.线性急冷换热器的技术改进[J].化工机械, 2013, 01 (01) :118-120.

[2] 邵晨, 何细藕.裂解炉蒸汽发生系统[J].乙烯工业, 2010, 01 (01) :62-64.

[3] 钱伯章.我国立足自主的石化国产化设备取得显著进展 (上) [J].化工装备技术, 2011, 01 (01) :48-50.

[4] 王子宗, 何细藕.乙烯装置裂解技术进展及其国产化历程[J].化工进展, 2014, 01 (01) :7-8.

上一篇:白马山杜鹃属植物引种适应性分析及综合价值评价下一篇:基于设计的思维方法“文化基因“在现代建筑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