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理交通拥堵网

2022-08-03

第一篇:北京治理交通拥堵网

交通拥堵评价研究及北京交通拥堵评价的实证分析

全永燊1,郭继孚1,关积珍2,于雷3,温慧敏1

(1.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55;2.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北京 100081;3.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长江学者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摘 要:本文介绍了对交通拥堵的基本认识、实际进行的交通拥堵评价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讨论了交通拥堵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和评价指标的结构体系,结合北京市交通拥堵评价实际,提出了北京市交通拥堵评价的具体指标构成,运用北京市浮动车、交通流检测和实际调查等基础数据,对北京市2006的交通拥堵状况进行了系统地实证分析。

关键词:交通拥堵;拥堵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1 引言

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城市通病”,交通拥堵是城市“交通病症”的主要表现。正确认识、 客观评价城市交通拥堵,明确交通拥堵的实际状况,是深入分析交通拥堵、探讨解决拥堵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国外交通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的交通拥堵评价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 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较早开展了系统的交通拥堵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如美国的畅通性研究报告(Mobility Report)[1]、交通拥堵评价系统(CongestionManagement System, CMS)[2]等;欧洲和日本等其它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拥堵评价指标方面也有相关研究;另外部分国家也提出了一些有特色的评价指标。

国内近几年来开展的交通拥堵相关的项目主要是对于城市总体交通运行质量的评价,包括公安部和建设部联合制定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体系”,以及上海[3]等城市自行开展的交通运行评价项目等。国内目前尚无专门的、系统的交通拥堵评价研究,也没有建立起交通拥堵评价的指标体系。

2006 年,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和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规划长江学者研究中心等共同对城市交通拥堵评价研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对国内外交通拥堵评价领域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城市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基于北京市的实际数据基础,对北京市交通拥堵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2 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2.1 城市交通拥堵评价的基本认识

(1)以定量指标为主,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即能客观反映交通拥堵状况,又能兼顾考虑人的主观感受。

(2)从不同角度系统开展拥堵评价,尽量涵盖受拥堵影响的分析范围。

(3)从不同层次进行拥堵评价,包括局部点段的拥堵状态判断和整体路网的拥堵态势分析。

(4)有效采用实用的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法确定交通拥堵总体状态和时空演变规律。利用模糊评价法建立评价指标参考标准及评价体系,并广泛征集专家和市民意见。

(5)交通拥堵评价应从现有的数据基础出发,确保评价工作的可行性,同时要建立长效的数据采集机制,保证评价工作的可持续性。

2.2 研究内容和成果

结合实际应用,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1)交通拥堵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在分析和考证北京市拥堵现状的基础上,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总结国外交通拥堵

评价的研究思路和成熟经验,汇总国内拥堵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和成果,形成了对北京市拥堵治理效果评价的启示。

(2)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在交通拥堵评价研究综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形成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依照该思路,建立起适用于北京市的交通拥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综合指标和特征指标两部分组成,共包含15个指标,其中综合指标用于总体描述全市路网或者特定区域的交通拥堵程度、范围和趋势;特征指标用于细致描述拥堵发生的现象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和指标体系配套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

(3)交通拥堵评价数据需求及采集策略和方法体系研究

数据是评价工作的基础,为了使拥堵评价工作持续,顺利、有效地开展,该项目提出了具有普遍性并兼顾首都特点的数据采集策略和方法体系建议。从动、静态数据两方面入手,对拥堵的评价数据采集的范围、区域、周期作了研究。

(4)北京交通拥堵现状分析评价研究

在充分利用北京市现有数据采集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项目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北京市拥堵现状做了分析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拥堵现状总体,拥堵的影响范围,拥堵的时空分布特征,重点拥堵路段解析,典型道路和交叉口拥堵特征分析评价,公交网络运行状态分析。这些实际评价工作一方面对提出的指标进行了实证演算,另一方面,在评价方法的实际应用层面给出了操作示范。

(5)交通拥堵评价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开发研究

交通拥堵评价涉及大量的交通实际数据处理和分析,为提高交通拥堵评价的时效性,我们开发建立了专门的交通拥堵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提高评价的效率,也便于对交通拥堵进行实时性、经常性评价。

3 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交通拥堵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科学、实用的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

3.1 交通拥堵评价基本要素选择

城市交通系统包含路段、交叉口和公交线路等基本元素[5],它们在规划建设中有机构成,运行过程中相互影响,其运行效率共同决定了路网的拥堵状态。我们采取从微观到宏观的评价方法,从评价交通基本要素拥堵状态入手,通过科学有效的集成方法来评价路网的拥堵状态,建立起包括微观和宏观、定量和定性的城市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

交通拥堵评价基本要素是评价城市交通系统构成元素运行效率及拥堵状态的参数。通过交通拥堵评价基本要素对道路网路段、交叉口、公交线路及站点的运行效率与拥堵状态进行识别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评价交通拥堵的区域的和特征性的交通拥堵状态,从而构成完整的交通拥堵评价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通拥堵评价基本要素是交通拥堵评价指标建立的基础,构成了交通拥堵评价的理论支撑。

我们选择确定了 15 个交通拥堵评价基本参数,按交通构成元素分为路段拥堵评价基本要素、交叉口拥堵评价基本要素和常规公共交通拥堵评价基本要素三类,其中分为路段拥堵评价基本要素包括路段平均速度、路段负荷度、路段单位里程平均行程时间、路段单位里程平均延误、路段单位里程平均停车次数和路段单位里程平均停车时间;交叉口拥堵评价基本要素包括交叉口饱和度、交叉口平均延误、交叉口平均排队长度、交叉口平均等候信号灯个数;常规公共交通拥堵评价基本要素包括常规公共交通线路运送速度、常规公共交通线路技术速度、常规公共交通线路运行准点性、常规公共交通线路运行可靠性、常规公共交通线路平均停站时间比例。

3.2 交通拥堵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对交通拥堵评价指标选取建立,我们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拥堵强度:拥堵的强弱程度,通过评价交通拥堵与拥堵标准的对比来反映交通拥堵的影响轻重程度。

(2)拥堵范围:拥堵的影响范围,通过评价交通拥堵的空间分布和数量来反映拥堵的地理分布特征。

(3)拥堵时间:拥堵的持续时间,通过评价交通拥堵的时间分布和延续来反映拥堵的时间分布特征。

3.3 交通拥堵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根据拥堵指标的建立原则,确定了交通拥堵评价的评价目标、具体评价指标和指标适用范围, 如表1所示:

第二篇:赏析六:治理交通拥堵

2011年申论优秀范文六:治理交通拥堵

范文一:

治堵要走出“应急”怪圈

如果城市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不能协调,那么经济利益最终可能会演变为负利益。交通拥堵,是近年来在全国普遍凸现的“城市病”。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在谋划“十二五”发展时,均把“不堵车”列为具体目标,表明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中国一线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不仅如此,交通拥堵还在向二三线城市迅速蔓延。

城市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交通拥堵的加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交通拥堵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持续付出且不断增加的成本。如果城市治理注重经济与公共事业的平衡,城市规划更加具有前瞻性与合理性,那么,城市交通拥堵完全可以限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城市治理和发展过多地强调经济效益,无形中忽略了社会效益;过多地强调了对经济拉动产业的扶持,无形中忽略了对公共服务业的扶持。比如,汽车业对于城市GDP增长带动作用明显,因此鼓励汽车业发展一直是重要的产业政策。然而,在汽车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交通的规划和发展却远远滞后。

北京等城市酝酿的治理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对于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经营理念是一次纠偏,对于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

1 / 4

提升也是一次试验。希望这些措施能取得较之现行措施更显著的成果。

与此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与国外治堵相比,中国城市治理或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通过提高城市化率拉动内需、带动增长是中国城市的重要使命,这意味着必须在经济效益与公共效益之间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否则,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的通病仍不能从根本上加以克服。此外,政府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者,需要对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作出更准确的衡量。在政绩工程仍然不能完全得到遏制的情况下,追求短期效益的冲动仍然有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因此,彻底治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上加以完善,还应该在制度层面上有所作为。一方面,在政绩考核中,应该加大公共服务水平所占权重,强化政策对于公共服务的倾斜;另一方面,对于公共事业项目,应该引入社会评估机制,邀请市民参与政府决策,以此平衡不同利益。只有强化制度设计,才能避免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掐架”,并防止交通治堵成为应急工程。

交通拥堵是一个提醒:如果城市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不能协调,那么经济利益最终可能会演变为负利益。从这个角度看,北京等城市对于交通治堵的新探索,应该成为提高城市发展认识、改善城市治理水平的新契机,成为城市发展制度革新的又一个起点。

(981字)

2 / 4

范文二:

解决交通拥堵刻不容缓

经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今天正式出台实施。从征求意见的情况来看,本市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机动化进程加快,北京市交通承载过大,中心城交通在一些时段和区域拥堵较为严重,亟须采取综合措施应对和解决可能愈演愈烈的交通拥堵。中央领导对北京交通拥堵问题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广大群众也反映强烈。北京市研究制定出台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是推动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民情民意的积极举措。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针对本市交通实际状况,坚持“建、限、管”并举,从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倡导绿色出行、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管理及引导合理使用等六个方面,综合治理,综合施策。这些措施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确保这些措施得到认真落实,对于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方便市民生产与生活有着积极、长远的意义。

北京是特大型城市。解决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北京市情的解

3 / 4

决交通问题道路,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十全十美的方案。由于中心城功能和人口高度集聚,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高强度使用,北京市交通发展正面临严峻形势。据统计,截至目前,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479万辆,而且仍以每天2000辆左右的速度增加。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到2015年,保守估计,全市机动车总量将突破700万辆,一旦出现非正常天气将造成大面积拥堵,严重影响中央党、政、军机关正常工作,影响国际交往活动正常开展,也影响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解决首都城市的交通拥堵,已经刻不容缓,到了该下决心的时候。

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群力举之无不胜。只要广大市民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全市上下形成合力,北京市的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就一定能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880字)

4 / 4

第三篇:浅析北京市交通拥堵原因

原因一,城市道路资源适应不了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限的道路资源难以承载交通量的快速增长,交通拥堵、特别是交通高峰期的拥堵非常突出。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北京市每天新增入户的车辆达 余辆,预计到2011 年,北京市机动车将突破700万辆。而而中心城区仅有39.6 平方公里的面积,道路面积率为13.4%,车均道路面积为53.87 平方米。北京旧城宽度6米以上道路网密度为3.5公里/平方公里,12米宽以上道路网密度仅为1.9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为9.5%;三环以内道路网密度为3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8.7%。而东京道路用地率为23.9%,伦敦中心区为24.8%,相差较大。

导致道路网密度过稀的原因我认为一直就是北京居住小区的面积过大,期间设施齐全,方便居民,也为建筑师开辟了灵活布置建筑、施展设计才能的广阔天地。但是,今天从城市交通的角度看,小区大了,使得原来已经较大的路口间距进一步加大一般达到600一1000多米,道路网密度更稀了,结果是交通更为集中,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展宽马路。市区道路一般都展宽过两次,有的三次甚至四次。而道路越展宽越吸引交通量,形成恶性循环。我并不是否定小区, 把交通紧张全归罪于小区但至少交通集中造成拥挤, 是与小区有一定关系,即对小区要一分为二,总结历史经验。现在道路网过稀已经被普遍认识到了所以规划上正在加密路网。

原因二,市民交通文明意识总体上相对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市民的交通文明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北京市城市交通参与者的结构越发复杂,行人、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漠;行人和机动车不按信号行驶,闯红灯、违规调头、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关于北京市市中心乱停车现象尤为严重。北京私人机动车的使用率之所以远远超过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 盖因私车的使用成本太低,,主要是进入市中心的成本太低。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北京市市中心的实际停车费用低于非中心区。例如, 现在新建的小区大都不在市中心,设有停车位, 有专门的物业管理, 收取不低的停车费。相反, 过去大量的居民楼都建在市中心,遍布全城的胡同 也都在市中心,,这些居民区本没有专门的车位, 但由于无人管理结果反而可以随便停车。市中心的停车位本来是稀缺资源, 却被无偿侵占。这样, 市中心新建的收费不低的停车场、地下车库自然少有停车。除了个人乱停车外, 一些单位如饭馆、酒店任意在自己门前的人行道或马路上圈上专用车位 ,也少有人按有关规定对其干预、管理。公共空间软弱不堪, 似乎可以随意侵占,可以被无偿私有化 。这对交通的拥挤造成了一定得影响。 原因三,忽视了交通需求管理。

解决北京文通问题, 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与有限的交通资源之间的矛盾。仅靠增加投入修建、展宽道路, 增加交通设施, 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 其结果往往反而大大刺激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交通拥挤不但没有缓和, 反而日趋严重。国外一些大城市也出现过这种”恶性循环“ , 所以20世纪70一80年代起交通需求管理就成为国外许多城市治理城市交通的主要手段,即在道路建设的同时, 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舆论宣传的多种手段,调整人们对现有交通系统的需求。

交通需求的管理可以有以下几类:一是调整交通发生源, 即通过调整出勤天数以及实行在家办公等方式,以减少交通发生或对特定地区采取道路收费和缴纳环境税等措施, 限制机动车进入以减少交通量。二是调整交通需求的时间分布, 如错开通勤和上学时间实行弹性上班制等,以平抑早晚交通高峰时段的交通需求。三是调整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利用先进通讯技术引导交通流, 避开拥挤路段和交叉口四是优化文通方式采取多种交通方式的组合和换乘实行“ 公交优先” 政策,改善公交服务质,提高公共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五是实现机动车高效利用增加汽车的平均乘车人数,推广组织合乘调整货运结构,限制非专业零担运输和“ 自货自运“ 方式,发展集装箱运输提高货车满载率合理组织物流系统, 限制公车私用等。

总之, 交通需求管理是要引导人们逐步放弃或减少使用小汽车向公共文通方式转换最终达到降低机动车总、有效利用交通资源、缓解交通拥挤、改警文通环境的目的。

第四篇: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者 孙宇 学籍批次 0703 学习中心奥鹏北京联大学习中心 层

次 专升本

业 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 谢志平

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 针对北京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及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安全问题, 结合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 提出应重视汽车交通的外部性, 认为北京的交通拥堵症结在于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效。根据汽车交通的群体性特点, 采用政府方法来解决城市汽车交通的外部性。结合国际城市的交通管理措施, 建议采取管制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从控制机动车数量、出行率及鼓励市民采取公共交通等方面加强对北京市交通的管理。

关键词:交通;外部性;政府方法

1 目录·················································2 引言·················································3

一、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与原因·····················3

1、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3

2、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5 2.1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严重失衡························5 2.2城市布局不合理 ··································5 2.3交通结构发展失衡·································6 2.4交通管理水平与市民守法意识落后····················6

二、北京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理论分析 ················7

1、外部性理论········································7

2、北京交通拥堵的外部成本·····························7

3、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 ································8

4、北京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解决途径···················9

三、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及政策建议··············10

1、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10 1.1新加坡拥车证制度·································10 1.2伦敦道路拥堵收费措·······························10 1. 3日本“名古屋交通战略” ···························11

2、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政策····························11

2 引言: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的大都市,交通的顺畅程度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北京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状况日益严重,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交通投入、道路系统的原因,也有交通结构、交通管理的原因,更有城市功能结构与布局上的原因。如何控制北京的交通拥堵状况成为了北京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利用外部性理论针对北京交通拥堵的成因以及如何解决交通拥堵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与原因

1、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的道路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1997年底,北京市公路总里程已达12306公里,公路密度0.79公里/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①。但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机动车的保有量以及伴随而来的交通拥堵现象也表现出来。1990年以来,全市机动车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至15%。交通需求量的不断膨胀,与城市道路发展的滞后,共同促成了北京市区交通拥挤不堪。并且随着GDP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的普及率也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这一切使得北京的交通状况日趋紧张。

进入21世纪后,北京开始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迈进。而在此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副产品,交通拥堵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北京市政府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但与人口、车辆增长的速度相比,交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十五”期间北京市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累计完成投资1052亿元(其中地方投资880亿元),为同期GDP总额的5.6%,竣工建成许多新高速路、立交桥。五年来城市道路增长迅速,城八区城市道路通车里程达到4073公里,新增道路长度449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12.4%,其中城市快速路通车里程达到239公里,实现规划里程80%以上。市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696公里,新增1096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8.0%;其中高速公路总 ①王蔚, 李志勇. 选择公交是解决交通拥堵的关键[J ] . 北京观察, 2004 (2)。

3 里程达到548公里,新增280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一倍②。据统计,2001~2005的五年间,北京市道路长度年均增长3%左右,城市道路面积年均增长11.7%③。

北京的交通建设发展不可说不快,然而机动车的保有量却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1949年至1997年,在漫长的47年后,北京市的机动车总量才突破100万辆。而1997年至2003年8月,仅用6年多时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就突破200万辆大关。而在两年后的2005年,这个数字又被刷新成了258万辆,截至2009年6月,北京机动车已达到371万辆,机动车驾驶员537万人。在九十年代末,北京街头还只能看到“京A”到“京C”号段。而截至2009年6月,“京P”号段发放已接近尾声。在这飞速的发展中,私家车成为了数量膨胀最大的一个群体。根据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小型汽车就会进入高速发展期,基本普及进入普通家庭,而北京自2001年人均GDP就已经突破3000美元,2008年北京人均GDP就已经突破9000美元,私家车也已经开始普遍进入北京寻常百姓家,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据北京市交通委统计,1994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67万辆,其中私家车拥有量20万辆,仅占机动车保有量的29.85%;200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58万辆,其中私家车拥有量达130万辆,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比率上升至50.39%④。但这期间公路长度仅增长了22%,而民用机动车却猛增了208%,几乎是公路增长速度的十倍,由此可以看出供给与需求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可以说,这几年私家车的发展带动了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提高,车辆需求的过剩与道路供给的不足成为了北京市交通拥堵的症结所在。

在早晚高峰时间段,

二、三环路与各个进出城主要联络线统统成为了拥挤的“停车场”,拥堵大面积的出现。可以说,日复一日的堵车已经成为了北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每天面对堵车所表现出的麻木也已经成为首都居民心态上的真实写照。有研究表明,二环路高峰小时流量达到12000多辆,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达到16000辆,远高于当初设计流量9000辆;三环的最高流量已经达到14000多辆⑤。北京早晚流量高峰期间,城区内道路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 ②③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2006年11月23日。 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借鉴国际经验治理北京城市交通拥堵对策研究(下)》,前线,2006年第12期,第36页。 ④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借鉴国际经验治理北京城市交通拥堵对策研究(下)》,前线,2006年第12期,第36页。 ⑤黄序:《北京的现代城市交通与古都风貌》,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 饱和状态,高峰小时干道平均车速为每小时20公里左右,在一些路段,车辆的通行时速有时降到10公里以下,个别路段甚至降到5公里以下⑥,真是开车还不如走着快,堵车都成堵心了!

北京市交通管理局于2006年4月公布了全市周期性拥堵较为突出的59处点段。在这些拥堵点中,分布最多的三个区就是CBD所在的朝阳区、高校等科研机构集中的海淀区以及商贸批发物流发达的丰台区。上述地段本身的交通压力就很大,一旦遇到突发的交通状况便会形成大面积的拥堵,在这些地方车辆平均排队长度达550米。如果以每辆车长5米,双方向有6条机动车道计算,则受到拥堵影响的车辆至少有660辆,这还没有包括环路上的状况。可见整个北京市受拥堵影响的车辆数目是十分惊人的,而由拥堵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的数字也是十分庞大的。

2、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

北京交通拥堵的现象由来已久,其成因十分复杂,既有规划、投入上的问题,也有政策、管理上的问题,另外还有诸多历史、社会因素。但归纳起来,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要点。 2.1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严重失衡

众所周知,当今北京汽车保有量与日俱增,其增长势头用井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而道路建设方面虽然也卓有成效,但在汽车数量巨大的增长下,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北京人均道路面积占有率很低。据2003年底统计,北京人均道路不足10平方米,远远低于伦敦47平方米,纽约36平方米的水平。面对如此巨大的交通压力,一味的增加投入修建、展宽道路,增加交通设施,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其结果往往反而大大刺激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交通情况不但不会有所好转,反而会使交通状况越来越恶劣。如此,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现在的北京正在这个循环的起点,北京未来的交通状况如何,完全掌握在政府的决策上。交通供给是有限的,而需求则是相对无限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政府需要下大功夫去解决的。这里还有一个不完全的数字,在北京还有200万人没有买车,但已经考取驾照,这潜在的200万交通需求,如果变成实际的增长,北京的交通将会更加雪上加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群体 ⑥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借鉴国际经验治理北京城市交通拥堵对策研究(下)》,前线,2006年第12期,第36页。

5 还会逐年增加。 2.2城市道路布局不合理

目前,北京的城市结构依然是在旧城棋盘式街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北京已经建成了五环快速环路和若干条高速公路放射线,并且打通了平安、两广两条东西大动脉。但就总体而言,目前北京城区内仍未形成综合的道路网络。众多的丁字路、卡口路直接影响了交通的顺畅程度。而在环路上,也存在着一些“先天”的不足,环路与其它城市主干线、联络线的出入口设施不够匹配, 立交间距过密,致使在立交出入口以及匝道极易出现交通拥堵。另一方面,北京的绝大多数公共设施、商业网点都集中在城区内,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城内交通更加重了负担。就拿最典型的商业区西单举例,由南向北进入西单,车道从双方向8条骤减为4条,并且这里公交线路密集,有20多条公交线路从此通过,再加上其他社会车辆、出租车、私家车及自行车、行人穿梭其间,使得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步行街”。我曾在这里看到过连续10多辆新型三门无轨电车排长队的壮观景象,可见这里的交通状况是多么恶劣。而在各个新城通向城区的主要联络线上,每天都在上演着潮涨潮落的周期性拥堵。 2.3交通结构发展失衡

据有关部门2000年对北京居民出行调查的结果,地铁和公交车的分担率只有29%,自行车占32%,其余的近40%为私家车、公务车和出租车。而在80年代初,公交的分担率则是70%,近些年来,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在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其使用效率是小汽车的10~15倍,它容量大,载客多,能最大限度提高道路使用率。北京作为世界级的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的比例至少要达到60%以上,东京的公交比例超过80%,而我们目前只有30%左右,为使交通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必须采取限制私人小轿车的发展,鼓励公交发展的政策和公交优先的措施,实现最佳的综合社会效益。 2.4交通管理水平与市民守法意识落后

目前北京市的交通管理水平与世界大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路网的通行能力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在环路上经常是正向行驶的车辆爆堵,反向车道则一路畅通;遇到没有交警职守的路口通行状况比较混乱,而有交警的路口情况则好得多。另外,通过对信号灯加以控制,将其从时序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也可以很大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在国外主要干道上,一辆车通过一组信号灯, 6 可以全部以绿灯通过,不用停车等待红灯,这就是所谓的“绿波效应”,而这种效应在北京市却是难得一见的。另外,市民的守法意识差也是出现交通拥堵的一大原因,经常可以在路口看到“迫不及待”的过马路的行人甚至非机动车,不按信号灯指示要求横过马路;而在机动车道上,也经常发生车辆强行并线、违规抢行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威胁了道路的通畅,经常引起交通的堵塞。在高峰时期,超过六成的拥堵是由于行人或机动车不遵守交通法规所引起的。

二、北京道路交通拥堵的理论分析

1、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指某物品或活动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成本或效益,这些成本和效益无法在该物品或活动的市场价值中得到反映。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正外部性,即某项活动对周围事物造成良好影响,并使周围的人获益,但行为人并未从周围取得额外的利益。负外部性,即某物品或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行为人并未为此而付出任何补偿。

无回偿性是外部性的重要特征,其具体表现为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例如环境污染者不需要为自己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付出代价,而产生正外部性的活动也不会从中得到任何报酬。因此,产生正外部性的行为将会因为得不到鼓励而逐渐消退,负外部性的产生者将会借助他人“搭便车”。

外部性是市场失效的典型表现, 如果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 则会出现负外部性, 如果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 则会出现正外部性。在现实中,外部性无处不在。在城市交通中,也存在着外部性,如乘坐公共交通就具有正外部性,而车辆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则具有负外部性,困扰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正是汽车消费交通时负外部性的集中体现。

2、北京交通拥堵的外部成本

北京市严重的交通拥堵,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交通拥堵所产生的巨大的外部性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本。首先,汽车本身就拥有着不小的外部成本,首当其冲的就是汽车排放的尾气所造成的环境成本,据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报告显示,北京是亚洲国家当中空气污染问题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与北京并列的还有西安、加德满都等地。 而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就是汽车尾气 7 所造成的。虽然近些年大力治理汽车尾气,大幅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但汽车总量的提高还是让人对尾气的排放有些担心。毕竟北京有370万辆机动车,即使执行最新的欧洲汽车排放标准,这个数量的汽车对空气的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另外,汽车交通还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成本。北京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于纽约等世界城市的水平,1998-2002年,北京市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一直徘徊在1500左右。正是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出行量日趋增多,给本已不足的道路设施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势必将进一步加剧了道路堵塞的发生。

与机动车自身的外部成本相比,一旦发生交通拥堵,所产生的外部成本更为惊人。根据研究表明,北京市高峰期的平均车速仅为20公里/小时,而全市汽车年延误车时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6×108小时⑦,仅延误时间的成本就达到了50多亿元。而在交通拥堵中所消耗的燃油的成本也十分可观,以北京市93#汽油6.25元/升计算,所产生的外部成本更是达到了80亿元。再加上交通拥堵所产生的噪音污染,拥堵所产生的道路长时间占用,北京因交通拥堵每年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将达到近150亿元,占全北京GDP的1.5%。

3、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

解决外部性主要有两种途径,分别是通过私人途径解决以及通过政府途径解决。通过私人途径方法解决外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交通属于公共产品,只能通过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外部性,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好。因此本文主要介绍通过政府途径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交通拥堵问题属于典型的市场失效,光靠市场手段无法解决拥堵问题,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干预。而通过政府途径解决外部性主要利用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是管制:所谓管制,就是由有关行政当局根据相关法律、规章条例和标准等,直接规定交通参与者产生负外部性的允许方式。它可以分为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前者是由行政当局直接对交通参与者做出规定,降低道路交通的外部性;后者是通过对交通工具的生产投入或消费的前端过程中进行控制与管理,设置出一定的标准与门槛,最终达到控制交通拥堵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关于道路交通的法规制度就属于直接管制,如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⑦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借鉴国际经验治理北京城市交通拥堵对策研究(下)》,前线,2006年第12期,第37页。

8 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而通过设置汽车制造业的标准与门槛,控制汽车制造与消费环节则属于间接管制。

第二是收费:收费是一种非市场化的经济手段,行政主管部门对使用公共产品的使用者征收一定的费用,道路使用者有义务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费用,这样也可以是道路使用者主动控制道路使用量,一定程度可以减轻道路的交通压力,缓解过剩的外部性。这种收费制度秉承“使用者负担原则”,即谁使用谁交钱。

第三是税收、税收与收费一样,同样属于非市场化的经济手段,但与收费不同的是,税收是强制性的,相比收费,它具有更大的效果和法律上的保障,比起收费具有更大的效率。如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及今年改革出台的燃油附加税等都属于税收的范畴。在国外,政府经常利用高昂的税收来纠正一个城市交通的外部性,并且效果显著。

4、北京道路交通拥堵外部性的解决途径

在面对占全市GDP1.5%的如此巨大的外部成本时,如何将巨大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仅仅通过政府来消化如此大的外部成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交通拥挤的外部影响纳入市场进程中,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让车辆或道路的使用者来为自己产生的外部成本付出经济代价。而车辆的使用者也可以衡量自己的总成本,决定自己是否继续使用外部性高的交通方式。因此,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主要思路就是:让外部性的产生者为自己所产生的外部成本买单。而围绕着这个主要思路,又延伸出三个解决途径,这三个途径分别是:控制机动车总量、控制机动车出行率以及倡导公共交通出行。要控制机动车总量与机动车出行率需要政府进行硬性的管理,无论是使用管制、收费或税收的方法,都是对市场的直接管理,而倡导公交出行则需要政府对政策进行宣传,并且对市民进行适当的引导,属于对市场的间接管理。通过对交通使用者的直接或间接管理,控制机动车的总量与出行率,并引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达到减少道路使用负担,缓解道路拥堵状况的效果。

无论是通过控制机动车总量或控制机动车出行率还是倡导公交出行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城区内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然而交通问题并不是仅用其中某一种方法就能得以根治的,一定需要多种方法共同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利用外部性方法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主旨是:通过出台政策 9 与规定增加机动车出行与购置成本,让使用者放弃外部成本高的出行方式,并且大力倡导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外部成本低的出行方式,使更多人倾向于外部成本低的出行方式,从而改善交通拥堵的现状,有效地降低城市交通的外部性。

三、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及政策建议

1、解决交通拥堵可借鉴的经验 1.1新加坡拥车证制度

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5月正式推行拥车证制度,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购车需求和道路不足、交通拥挤、空气质量下降等因素之间的矛盾。拥车证制度的基础是拥车证定额分配制。每年发放的拥车证数量的具体计算方法是截至前一年12月31日的全国车辆总数再加上每年固定的3%的增加额,减去本估计报废的车辆数目以及前一年实际报废车辆数目,所得的差额就是本的新配额。拥车证定额分配管制了每年的新车注册数目,购买新车的人首先在陆管局注册,然后通过拍卖的方式获得拥车证从而合法拥有一辆车子10年。在这个制度下,新加坡成功地将车辆的增长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解决了交通环境容量供需不足的问题。

拥车证制度从根本上是一种控制机动车总量的措施,即规定国内机动车总数,超过总数的机动车将不得上路,这个办法从根本上消除了过剩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强制性,可以有效地控制拥堵问题的发生。这个办法对仅有不足500万人口的小国来说确实很有效,对大城市的效果还未可知,但从上海市收取高额牌照费的效果来看,这个措施对抑制北京交通拥堵将会是个有效的方法。 1.2伦敦道路拥堵收费措施

2004年伦敦实行道路拥堵收费措施,该措施的覆盖范围在伦敦的中心市区,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7:00到18:30,每一辆进入市区交通网络的机动车需要付费。在该收费措施实行的第一周,每天有87000—95000辆机动车因为使用中心市区的交通网络而付费。该政策实行的前几周,即有效缓解了道路拥堵状况,使用道路的机动车数量下降了大约25%。⑨

⑧ Winston Koh:The Vehicle Quota System in Singapore:An Assessment,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 A-Police and Practice,1994,p31~47. ⑨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借鉴国际经验治理北京城市交通拥堵对策研究(上)》,前线,2006年第11期,第61页。

10 伦敦与北京同属国际化大都市,伦敦的措施属于通过增加机动车出行成本控制机动车出行率,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从长远来看,这将是北京市未来治理交通拥堵的主要方法,但以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北京还无法达到伦敦的效果。首先,市民的经济水平还无法承受如此大的经济压力。其次,市民的守法意识还有待加强,很多人不会愿意接受这种收费方式。最后,如何实现不乱收费、多收费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1.3日本“名古屋交通战略”

日本名古屋市市民的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比例是3∶7,为了激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在2010年达到4∶6的比例,2004年6月该市制定了“名古屋交通战略”,实施促进公共交通利用的EcoPon(Ecological Point)制度。返点(Point)制度是日本的商店和航空公司普遍采用的制度,而EcoPon制度的目标是鼓励市民采用环境负荷小的地铁进入中心市区,市民使用地铁可以获得返点(Point),积累返点可以换取奖品。该措施于2004年10月9日至12月5日实行社会实验。在近两个月期间,共有1000人参加这次社会实验,共计减排CO233.6t,名古屋市220多万市民如果都使用地铁出行的话,这段期间减排的CO2量大约相当于7725hm2森林一年间吸收的量⑩。由此可见,通过政府制定适当的公共政策,有效地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放弃外部成本大的出行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交通的外部性。

名古屋的做法类似于现今北京所实行的公交优惠政策,两者同样是通过政府制定适当的公共政策,有效地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放弃外部成本大的出行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加道路的通行效率。同时间接的起到了降低道路交通外部性的效果。

2、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三个案例,可以看出,北京要想真正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创新思维,完成一个根本性的思想转变:即从重视道路建设向重视交通政策转变。要解决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应改变单纯依靠修路架桥、大上工程的传统做法,把着力点转移到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政策上来,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控制机动车总量、控制机动车出行率以及倡导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以达到治理北京交通拥堵的目的。

⑩许光清:《北京交通拥堵的外部性及其政府解决方法初探》,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7期,第134页。

11 首先从控制机动车总量上来看,北京目前的车辆附加购置税为车款的10%,相对比较低,对汽车总量也没有限制,而车价的趋势也是越来越低,这样在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造成交通需求量远远大于道路供给量,造成拥堵。因此建议北京市交通部门采取一定的管制措施与增加税收,提高汽车购置税,并真正把这一部分税收用于道路建设上去;借鉴新加坡和上海已实施的交通政策,对购车发放牌照数量进行限制,从而从源头限制北京汽车保有量。降低汽车报废年限,提高尾气排放准入门槛,加大公务车改革力度进而减少党政机关公车数量,将北京的汽车总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做好治理北京交通拥堵的第一步。

其次,国际经验表明,国外许多大城市在治理交通拥堵过程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教训,即“大量发展汽车造成交通拥堵→修建路桥等交通工程→汽车继续发展,交通仍然拥堵→再新建交通工程→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交通拥堵难以解决→制定政策限制小汽车使用→交通拥堵最终得到有效治理”。从控制机动车出行率上看,虽然仿效伦敦收取进城费用及拥堵费将会起到很大的效果,但全面开展并不适合本市居民的收入情况与承受能力,可以研究特殊区域拥堵收费政策。

本人推荐通过车牌号来限制汽车的出行率的制度,从去年奥运会期间实行的单双号制度以及至今采用的每周限行一天的做法来看,北京汽车出行量可以减少20%,使得交通拥堵指数大幅下降,从原来的“中度”下降为现在的“轻度”,工作日全天拥堵时间也由限行前的7小时45分钟减少为2小时30分钟。路网速度早高峰(7:00至9:00)提高15.6%,晚高峰(17:00至19:00)提高13.8%。在2009年2月底比2007年11月底净增机动车45.4万辆的情况下,交通状况得到改善。而且限行期间,每日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减少375吨,这些数据证明了限行有效地缓解道路的压力,同时可以将这部分人引导到公共交通中去。

此外,可以通过合理的收费制度,来控制车辆的出行率,例如提高市区繁华地段停车费用、尽快出台差别化停车管理政策;加大费改税利度,使多开车的人多交税。还要深化错时上下班措施,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最后,从北京交通发展长远角度来说,公共交通所占的比例必须加大。交通限行是“权宜之计”,而不是长久之策。一旦公共交通系统发达,出门乘坐 12 公交车就能顺畅达到目的地,自驾车出行的人必然会大幅减少。到那时,限行也就没有必要了,城市交通自然就能比较和谐的运转了,汽车尾气排放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压力也随之减小。

自2007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其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公交的四折票价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公交的低运输效率,而地铁13号线、5号线的开通也使得许多原本开车出门的人选择了公共交通。从这一系列举动中我们看到了政府打算改变现有交通结构的决心,之后政府除了需要保持现有的公交优惠政策外,还要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确保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政策,在建设布局合理、四通八达、密集交叉、互相联网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上下功夫。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建立上(高架轻轨)、中(地面交通)、下(地铁)并举的道路交通模式。保证在高峰期间公交车畅通,从而使公共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第一选择,从根本上改变北京的交通结构,解决北京的拥堵问题。

继续着力解决新建居住区出行困难、不同交通工具间的换乘不够方便、公交车辆候车时间过长等影响客流量增长的问题。目前北京地面公交线路普遍较长,线路重叠率较高,应要利用高新技术,改变传统交通管理方式,以信息化为基础,促进乘客、车辆、场站设施以及交通环境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城市管理水平。

在重视新建交通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交通设施的管理和利用,提高换乘中心的环境质量和换乘条件,努力实现公共汽(电)车、大容量快速公交、轨道交通之间的方便快捷换乘,以及城市交通与铁路、公路、民航等对外交通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交通设施的科学有效利用。

以上是本人对解决北京交通拥堵的几点政策建议。而随着北京新城市化建设展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轨道交通的大发展(今年北京将有13条轨道交通同时开工),也使我们看到了解决交通拥堵的希望,使我们对交通改善充满了希望。

第五篇:缓解交通拥堵专项责任清单-北京编办

缓解交通拥堵专项责任清单

为进一步明确缓解交通拥堵相关重点领域工作职责分工,改善全市交通运行状况,提高交通服务水平,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市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的通知》(京政发〔2015〕62号)要求,制定本清单。

一、市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房屋征收拆迁工作责任

市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房屋征收拆迁工作中,征地工作是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占用集体土地的,应按照程序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建设用地;房屋征收拆迁工作是指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范围内国有土地上房屋进行征收,以及对集体土地上住宅房屋进行拆迁的工作。

(一)市交通委

1.负责市级道路及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工作。

2.负责组织区政府按照市政府相关建设计划要求,编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地拆迁方案,并按方案组织实施。

3.负责研究解决影响市级道路及配套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重点问题。

(二)市发展改革委

1.负责制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政策。

1 2.负责按照权限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立项工作。 3.负责按照投资政策安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市级资金。

(三)市规划国土委

1.负责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地有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项目征地工作。

2.负责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问题。 3.负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土地预审批复;对超出本市权限的,加强与国土资源部的汇报沟通工作,积极争取支持。

4.负责按照市政府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要求,批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以及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

(四)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负责制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的房屋征收拆迁相关政策措施,并加强对各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五)市园林绿化局

依职责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占用林地、伐移树木(林木)等有关行政许可工作;对超出本市权限的,加强与国家林业局的汇报沟通工作,积极争取支持。

(六)区政府

1.负责按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制定征地拆迁方案,组织实施征地拆迁工作,解决征地拆迁工作中相关问

2 题,确保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2.负责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环节以及征地拆迁环节组织做好群众工作。

3.负责做好与市相关部门对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征地、拆迁相关手续办理。

(七)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负责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工作。 2.负责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和人员安置工作。

二、区级次干路、支路建设工作责任

区级次干路、支路建设工作,是指在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范围内,由区政府组织区相关部门实施的次干路、支路及以下等级道路建设工程。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次干路、支路建设工作可参照执行。

(一)市交通委

1.负责编制年度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公布全市区级次干路、支路建设项目安排。

2.负责区级次干路、支路相关信息汇总上报;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进区级次干路、支路建设工作;督办重点工作任务,并对任务落实情况组织开展相关检查。

(二)市发展改革委

3 1.负责配合市交通委下达区级次干路、支路建设项目年度计划,牵头组织进行资金评审,落实补助资金。

2.负责将列入年度建设任务计划的区级次干路、支路项目,打包纳入市级重点工程。

3.负责将区级次干路、支路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等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至区发展改革委,并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三)市规划国土委

1.负责对区级次干路、支路道路设计方案及市政管线项目综合、市政管线设计综合等审查工作。

2.根据职责权限,负责区级次干路、支路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手续办理。

3.负责将区级次干路、支路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审批权限下放至区规划国土部门,并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四)市环保局

负责将非跨区的区级次干路、支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区环保局,并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负责将区级次干路、支路项目施工许可证审批权限下放至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并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六)市水务局

负责将区级次干路、支路项目水影响评价的审批权限下

4 放至区水务局(涉及市管河湖管理保护范围的除外),并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七)市园林绿化局

根据职责权限,负责区级次干路、支路建设项目涉及的园林绿化审批手续办理。

(八)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负责区级次干路、支路项目建设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占道施工审批工作。

(九)区政府

承担区级次干路、支路建设管理主体责任,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次干路、支路建设项目储备、相关手续办理、资金落实、征地拆迁、工程实施及验收接养等工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推进次干路、支路建设;负责研究制定加快本区次干路、支路建设的相关意见;负责落实市政府关于次干路、支路建设任务要求,完成年度建设工作任务。

(十)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协助、配合征地拆迁相关工作,协助做好建设过程中的社会稳定等工作。

三、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工作责任

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工作,是指以街道、乡镇区域或特定功能区为单位,结合用地类型和交通特征,开展次干路、支路建设,实施疏堵工程项目,加快完善交通设施,优化自行车步行环境和公交站点设置,加强停车规范管理,做好大型

5 活动交通组织、城市保障车辆作业时间管理、交通秩序整顿等工作,打造交通运行组织高效、交通节点畅通、空间资源有效配置的区域。

(一)市交通委

1.负责指导区政府开展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工作。 2.负责编制年度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明确有关单位区域交通综合治理任务。

3.负责制定区域交通综合治理评价标准,并组织实施区域交通综合治理项目效果评估。

4.负责监督指导区管城市道路的自行车、步行系统治理工作。

5.负责协调将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区绩效考评体系。

(二)市城市管理委

1.负责指导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和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2.负责指导协调有关单位处理城市管理问题。

3.负责指导、督促、检查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单位落实相关作业规定。

(三)市园林绿化局

负责审批道路绿化系统与停车、自行车、步行等系统的衔接方案。

(四)市城管执法局

6 1.负责指导、督促各区城管执法机关依法依职责对流动无照经营、非法营运、未经许可占路违法建设、擅自挖掘(占用)城市道路等影响交通通行的突出问题进行查处。

2.负责指导、督促各区城管执法机关依法对机动车停车场违规经营行为进行查处。

(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1.负责道路交通秩序综合管理和执法,以及大型活动、人员密集场所交通秩序的统筹协调。

2.负责指导各区路内车位施划管理和执法工作。 3.负责规划设置城市道路交通标志设施、占路施工审批,并指导各区开展设施维护管理工作。

(六)区政府

1.统筹区属有关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区域交通秩序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2.负责制订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年度计划。

3.负责将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本区绩效考评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七)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承担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属地责任,负责推动辖区内各单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沿街(巷)单位门前环境卫生、绿化、社会秩序维护工作的监督指导,特别是重点做好学校、医院、商业场所、旅游景点门前综合整

7 治工作,切实规范交通秩序。

四、停车设施建设工作责任

停车设施建设工作,是指在规划配建停车场、社会独立建设公共停车场、驻车换乘停车场及临时停车设施设备建设过程中,明确投资、规划用地保障、项目验收等职责分工,促进相关部门和单位通力协作,积极推进停车设施建设。

(一)市交通委

1.负责组织制定本市停车设施建设管理相关政策,并会同相关部门对停车设施建设工作进行综合协调、检查指导和督促考核。

2.负责统筹停车设施年度建设任务,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区停车设施建设工作。

3.参与组织编制停车场专项规划。

4.参与拟订经营性停车设施建设标准、核算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指标。

5.参与建立完善停车设施规划建设验收体系。

(二)市发展改革委

1.负责将新建轨道交通配套停车场建设方案纳入轨道交通线路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并审批。

2.负责统筹安排政府投资停车设施项目建设资金。

(三)市财政局

负责配合市交通委研究停车设施建设有关资金支持政策。

(四)市规划国土委

1.负责组织编制停车场专项规划,制订年度用地计划,确定用地规模。

2.负责停车场规划手续审批。

3.组织制定停车场配建标准,建立完善停车设施规划建设验收体系。

4.在以划拨方式供地的医院、政府机关、博物馆、展览馆及其他公共服务性设施用地内独立建设的停车场,以划拨方式供应建设用地。

(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负责协助市规划国土委建立完善停车设施规划建设验收体系。

(六)市民防局

负责推动将民防设施优先用于停车。

(七)市重大项目办

负责牵头推进轨道交通新线及在建线路配套驻车换乘停车设施建设工作。

(八)区政府

1.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停车设施的规划、设置、管理及机动车停放管理的统筹协调。

2.负责根据本市机动车停车场专项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对居住区不具备建设停车设施场地条件的,负责组织

9 协调相关部门按照规定在居住区周边街坊路或者胡同设置临时停车场。

4.对不能满足居民停车需求的区域,负责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利用待建土地、空闲厂区、边角空地等,设置临时停车场。

5.鼓励本行政区域内单位和居住区在满足本单位、本居住区居民停车需求的情况下,将配建停车场向社会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将配建停车场在非工作时间向社会开放;鼓励单位和个人实行错时停车。

(九)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对既有居住区配建的停车场不能满足业主停车需求的,按照物业管理规定经业主同意后,配合相关部门利用业主共有场地设置临时停车场。

2.负责协助、配合辖区驻车换乘停车场征地拆迁,以及其他类型停车场征地相关工作,并做好建设过程中的社会稳定等工作。

五、代征代建道路移交管理工作责任

代征代建道路移交管理工作,是指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建设工程沿道路公共用地安排建设的,由建设单位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代征道路用地,在代征道路用地范围内自行组织实施道路工程建设工作,并在竣工验收后移交给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市、区政府有关部门依职责做好移交管理工作。

(一)市交通委

10 负责市管城市道路的验收、接养工作,指导区管城市道路的验收、接养工作。

(二)市财政局

负责对接养的市管城市道路安排养护维修资金。

(三)市规划国土委

负责梳理规划国土部门审批的代征道路基础资料,并将有关资料提交相关区政府。

(四)市园林绿化局

负责做好代征代建道路绿化的质量监督、指导等相关管理工作。

(五)市城管执法局

负责督导各区城管执法机关依法依职责查处城市道路相关违法行为。

(六)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根据职责和权限,负责接管验收城市道路的交通标牌标线、交通信号灯等交通安全设施,并做好养护和日常管理工作。

(七)区政府

1.承担区管代征代建道路移交管理的主体责任。 2.负责梳理本行政区域内代征代建道路有关情况,明确责任单位,建立台账。

3.负责监督协调本行政区域内代征代建区管道路的验收和接养工作,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等。

11 4.负责督促和监管非政府投资建设道路的建设单位在道路移交接养前履行养护管理责任。

5.负责组织拆除本行政区域内代征代建道路项目涉及的违法建设。

6.负责将落实代征代建道路移交管理任务纳入本区绩效考评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对代征代建道路移交管理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停车秩序管理工作责任

停车秩序管理工作,是指明确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停放区域(泊位)确定、设施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违停处罚等停车秩序管理中的职责分工,促进相关部门和单位通力协作,积极做好停车秩序管理工作。

(一)市交通委

1.负责本市停车行业管理工作,组织制订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相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对停车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协调、检查指导、督促考核。

2.负责建立全市统一的停车综合管理系统,对停车泊位进行编号,对停车场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并向社会实时发布。

3.负责对经营性停车设施的运营服务实行质量信誉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4.负责指导各区停车管理部门对道路停车泊位内的停车实行电子收费。

5.负责本市非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建设、经营的管理工作。

(二)市发展改革委

负责依法处理停车场经营管理单位未明码标价、擅自提高或者降低收费标准的行为。

(三)市公安局

1.依法受理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移送的涉嫌违法犯罪案件。

2.负责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负责对单位或个人擅自在居住区公共区域内设置地桩、地锁等障碍物的行为,依据《物业管理条例》予以处罚。

(五)市城管执法局

1.负责指导、督促各区城管执法机关依法依职责查处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发生的相关违法行为。

2.依法依职责查处未经工商登记擅自从事停车场经营的违法行为。

(六)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1.负责本市道路停车秩序管理和道路停车泊位设置。 2.负责在城市道路上依法设置和调整道路停车泊位,并予以公示;对违规擅自设置和调整道路停车泊位的,依法进行处罚。

3.负责根据道路实际状况以及维护交通秩序需要,在道路上加装隔离设施;对违规擅自损坏、挪移、拆除隔离设施

13 的,依法予以处罚。

4.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依法向社会公告;周边道路有条件的,在活动场地周边道路设置一定数量的临时停车泊位。

5.对有条件的,负责在交通客运换乘场站、医院及其他客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周边道路设置出租车专用上下客车位。

6.负责对违规擅自在道路上设置地桩、地锁等障碍物的,依法进行处罚;负责对在尚未明确划定执法管辖权的公共场所擅自设置地桩、地锁等障碍物的违法行为,按照有关规定先行予以处理。

7.负责会同城管执法部门具体划定各自在道路及道路、居住区以外其他公共场所相应的职责范围。

8.负责对在道路上违规停放机动车、非机动车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9.负责非机动车道路公共停车场的设置;对违规擅自设置的,依法予以处罚。

(七)区政府

1.根据本市停车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区域停车诱导系统,并负责运行、维护和管理。

2.按照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内经营性停车设施的运营服务实行质量信誉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3.负责推进对本行政区域道路停车泊位内的停车实行电

14 子收费。

4.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停车管理的宣传和文明引导工作,对违规停车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及时调解因违规停车引发的纠纷。

5.负责将停车治理工作纳入本区绩效考评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对停车治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负责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通过建立停车管理委员会等形式,依法加强辖区内机动车停车的自我管理。

2.对辖区内单位和居住区在满足本单位、本居住区居民停车需求的情况下将配建停车场向社会开放的典型案例,对有条件的单位将配建停车场在非工作时间向社会开放的工作经验,以及单位和个人实行错时停车的有效做法,进行广泛宣传,形成示范效应。

3.负责对辖区内擅自在道路和其他公共区域内设置地桩、地锁等障碍物的行为进行巡查,及时予以制止并举报。

4.承担停车秩序管理属地责任,做好停车管理工作的宣传和文明引导,对违规停车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及时调解因违规停车引发的纠纷。

七、责任落实机制

在缓解交通拥堵工作中,市交通委负责结合本专项领域特点,编制年度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确定年度工作任务及牵头部门,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完成时限。按照“谁牵头、

15 谁监督、谁负责”的原则,由牵头部门负责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建立工作联动、信息交换、联合执法、督促反馈等工作机制,及时研判、处理相关信息。对企业和群众咨询政策、反映问题等,首问部门要主动服务,积极协调,及时反馈。

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切实形成工作合力。牵头部门要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召开缓解交通拥堵项目协调推进会,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协同配合不到位的,要通报有关问题,并以会议纪要形式抄送相关部门。如工作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经济损失,或因督促指导、统筹协调、监督管理、条件保障不到位,导致缓解交通拥堵项目进展缓慢或工程质量不合格等,牵头部门要及时将相关问题通报市交通委,并由市交通委向市政府作专题汇报。

由市编办在本部门网站公布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流程图,并会同市交通委、市政府法制办负责本清单的相关解释和调整工作。

上一篇:部门阶段性工作汇报下一篇:办理暂住证公司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