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移动执法管理系统

2022-10-17

第一篇:城管移动执法管理系统

城管移动执法应用平台

城管移动执法应用平台

移动执法是替代传统执法方式的一种新的执法方式,主要是通过现代移动终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研发而成的现场执法系统来实现而得名的。通过装载到智能手机上的系统,执法人员可以进行拍照、摄像、录音、GPS定位、查看法律法规、查询被监督单位信息、查看任务和通知、现场打印罚单、打印执法文书等操作,甚至能进行现场核验二代身份证、刷银行卡等高端操作。

移动执法是智慧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特征主要体现为:

规范流程、监督执法;

全面感知,智能融合;

数据统一,业务一体。

各级城管依照相应的权限使用PC电脑负责勤务、任务、案件、督察、统计等职责;

现场执法人员使用智能手机,完成勤务签到、任务处置、现场办案、现场督察等勤务执法行为。

行政执法具有移动性、突发性、紧急性的特点,移动执法可以及时进行案件线索查询,新线索录入,提高案件线索处理和待办工作处理等执法工作的速度。

规范现场执法,提升执法效率

规范现场执法工作,明确和规范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处罚标准等,可以使立案、登记、执行、自由裁量等各个执法环节规范化程度得到提高,实现规则统一化、工作标准化、办案流程化、重要节点可控化,实现执法效率的提升。

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

明确执法责任,加强执法监督,规避人为工作疏漏,严格绩效考核,实现空间全覆盖、工作全覆盖、任务全覆盖、责任全覆盖,从而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

加快执法速度,保障城市秩序

通过提高案件线索处理和待办工作处理等执法工作的速度,提高现场处罚的机动能力,加强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加快执法速度,从而加大对破坏人民和谐生活的不法行为的处理力度,有力保障城市秩序。

第二篇:【法律资料】城管执法论文城市管理执法论文论城管执法(共10页)

城管执法论文城市管理执法论文:论城管执法

[摘要]城管,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产物,其执法的方式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当前,城管执法的困境是综合执法权缺乏法律依据,城管的组织缺乏法律定位。要解决城管与小商贩的矛盾,就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定位城市的属性,即城市的归属。如果承认城里人作为城市既得利益者是城市唯一的主人,那么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工具,就必须充当城里人利益的保卫者。如果城市所有权归属于城市现存的人,那么城管就必须变成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者。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后者,需要的是和谐的综合执法。

[关键词]城管;执法;矛盾根源

现实当中城管与无证商贩之间就如同猫鼠关系。在笔者调查的多起典型案例中,不论是城管还是无证商贩都出现了伤亡。按照波斯纳的新经济法学方法分析,这样战斗对社会来说非常不划算。因为即便城管打赢了,国家很可能按照国家赔偿法来救济相对人;而相对人打赢了,国家可能要按照公务员法及其相关法律规定为城管队员定为公伤。不管怎么样都要这些纳税人来为这个结果埋单。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城管执法难道就是两种方式———要么打人,要么被打,要理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冲突双方分别进行利益分析。

一、 城市小商贩存在的意义与问题

城管执法的主要对象是小商贩。其经营项目主要是蔬菜、水果、简单日用品以及其他简单的手工业等,例如:工作族的早餐、网虫的夜宵、价廉的农副产品等。这些生活必需品极大的方便了城市人民生活,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大都市依然少不了小商贩的足迹。所以说城市小商贩的顽强生命力本身就说明了其符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小商贩这个群体主要由下岗职工、城市无生活保障人、进城农民等构成。他们基本上都是不能支付高额的城市生活成本而又必须在城市寻找出路的弱势群体。有些商贩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经常会做一些缺斤短两、掺杂掺假、占道经营、乱抛垃圾等等违法行为。农药超标的蔬菜、药物催熟的水果、注水的猪肉基本上都是从这些流动商贩送到居民餐桌上的。狭隘的利益观、较低的文化水平、还有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很多人根本无视公共利益。我们经常能看到人行天桥上,三米宽的路上,两排商贩各占一米,有时候中间还要放上一个招徕顾客的音响;一些卖瓜果的商贩溜进小区,用高音喇叭不分时段的叫卖,并且随手乱抛果皮废弃物;还有一些拾荒者在住宅区内乱翻垃圾桶,在拿走想要的东西之后,扔下一片狼藉扬长而去等等,这样案例数不胜数。如果不对其加以约束,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永远也赶不上他们破坏的速度。

二、城管的概况

(一)城管的发展历史及作用

追根溯源,城管的前身其实属于环卫部门。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曾经将临安(今杭州)称誉为“世界最富丽华贵的城市”。而那个时候,古临安因为城市人口聚居而产生大量的垃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府就开始招募专人进行清除;清末,警察机关负责对城市清洁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清理街道、收运垃圾、整顿厕所等。近代(1929年前后),当时的各地政府还颁布了有关清洁卫生的管理条例,并开始设立专门的城市环卫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各城市即建立环卫管理机构。此后,环卫部门的隶属发生频繁变动,分别归属过公安、卫生、供销等部门。1980年起,城市的环境工作改由城市建设系统管理。改革开放之后,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城市公用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但当时的政府相关部门执法权力重叠,职责边界不清,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复处罚与执法疲软的弊病。要尽快扭转“一群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的局面,还市民一个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就必须设置一个及时高效的新职能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规定消除了达成这个目标的法律障碍。1997年5月北京市宣武区最早启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试点。之后,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相继成立城管部门。

我们必须客观的承认,由于执法力量的集中,增强了执法威力,市民投诉和媒体关注的很多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可见,从发展历史和工作成果上看,城管存在也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是为什么善花有时会结出恶果?两个必要的城市发展主体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冲突?要解开这个迷,必须从矛盾关系上进行分析。

(二)城管执法的困境 1.综合执法权缺乏法律依据

城管经常要与综合执法联系在一起,但我国法律一直没有正式界定综合执法权。综合执法的权限到底有多大,通过对各个地方情况的统计,大致可以锁定以下七方面:一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依法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二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依法处罚破坏园林设施即苗木行为;三是公安交通管理方面,依法处罚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外的违法占道行为;四是市政管理方面,依法处罚违法占道行为;五是城市规划管理方面,依法强制拆除与处罚未经规划部门许可的违法建设行为;六是工商行政管理方面,依法处罚占用道路的无照经营行为或未在指定地点经营并影响市容等违法行为;七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权。可见,综合执法权涉及环保、公安、交通、城建、工商等各个工作部门,基本上集中了一个地方政府所有主要的执法权。

但是,由于综合执法权不但范围大而且还没有相关的程序法规定,这样就导致综合执法变成城管部门的“自留地”。在处罚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城管的自由裁量成为主流,而在做出处罚决定之后,又缺乏有力的救济途径,立法的真空是恣意行为的罪魁祸首。试想一下,没有约束的庞大权力,就相当于一个没有方向盘的重型卡车在市区中高速横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市城管部门的一辆执法车,突然被深圳市某街道的城管执法车卡死。两名市执法队员当场亮出执法证,对方称他们假冒。言语不和之间,后者对前者拳打脚踢。事发后相关领导赶到派出所协调处理,连连声称:“这完全是一场误会”。如此的嚣张,城管连自己人都打,那么还有谁来管城管。

2.城管的组织缺乏法律定位

既然城管集中行使的职权是多元的,这就必然牵扯到一个实务的问题———行政主体在实施职权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目前我国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根本没有对城管部门的地位加以确认。因此,各地方城管的组织模式十分混乱,通常为以下几种:一是由地方政府直属领导的独立工作部门;二是由市容环卫管理部门领导和协调的独立执法主体;三是与环卫管理部门合署办公同属市和区两级政府领导。

实际上全国范围的城管组织方式远不止这些。例如从决定主体上看,省级政府、甚至市或县级政府都可以自行设立城管;在级别上看,乡、县、区、市都有自己的城管建制(但中央政府则没有);从身份上看,有的城管组织有行政主体资格,但有的则属于地方政府工作机构。组织上的混乱导致监管和救济方面的困难,自然会滋生暴力性的执法方式。

二、 城管执法背后的矛盾分析

表面风光,可实际城管的日子并不好过。对于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领导指示必须要搞好,那么城管就必须要执行到位,否则就要失业;城市居民说要搞好,也必须搞好,否则被人家曝光会被人家骂。可是,城管的管理对象多数都是城市生活边缘人,在城里活下去是其底线,对他们进行处罚或强制,不但“执法效益”差而且人身危险性高。同时,因为其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只要小商贩问城管一句:“哪条法律规定你可以罚我”,这就足以对城管构成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按照公法的基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立法缺失导致城管处在这样一个理不直气不壮的尴尬状况。一旦遇到阻力怎么办?那就只能诉诸暴力。在全国城管(执法)局长联席会议上,执行会长、秘书长罗亚蒙说“全国几十万城管人员大体分为两派”。一边是崇拜权力威力的鹰派,一边是强调温和执法的“鸽派”。“鹰派”往往认为:相对人不老实,对批评教育不是态度蛮横就是阳奉阴违,不用强硬手段无法执法。为了强化执法威力,鹰派不但提高“硬件”采购———开始装备有盔甲、盾牌、防割手套等装备,还从“软件”上进行升级。一本真名为《城管执法操作实务》的“城管秘籍”就是典型代表。作为某些城市城管执法的培训教材,此书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其中列举了怎样巧用、妙用暴力来对付抗法者。例如“要使相对人的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鸽派则认为,打骂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激化矛盾,要从人心入手,要尽一切可能要非暴力的方式执法。例如,在四川省遂宁市一位女城管劝告乱停车的人,不料这人从车上下来后就给了女城管一记耳光。女城管队员始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实际上鹰派也好鸽派也罢,这种单纯的执法方式区分只是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矛盾。“打人、掀摊、罚款、没收”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2008年昆明市西山区城管清理占道经营,发现一名中年女贩占道经营,立即没收了其全部用具。该妇女立刻倒在机动车道上,不说不动长达一小时,城管人员见状只好送还三轮车。可在烈日下,该妇女还是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城管人员只好撑伞为她遮阳。可见,暴力执法的后果不是激起相对人的“硬”反抗就是向这位大姐一样的“软”反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也不能解决问题。重庆市出现所谓的妈妈城管,即聘用一些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对违法商贩苦劝。她们顶风冒雨,挨骂甚至挨打是家常便饭。结果怎样?不但执法效果并不明显,反倒是执法队员由几十个人变成一个。这样的执法,尊严何在?实践结果说明,仅从执法方式上变化,不论是妈妈城管抑或女子城管都是隔靴搔痒。暴力执法的根本问题不是在于执法手段,而是法律的缺位。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没有城管也一样可以保证整洁城市环境。它们的诀窍就是依靠健全的法制。日本于1958年专门制订了《轻犯罪法》,并于1983年修正,其中规定了34项轻犯罪行为,例如公共场所对人动粗和恶语相向,破坏公共照明灯,妨碍水上交通,丢弃对人有危险的动物,插队,妨碍安静,暴露身体,学位、职务、资格等弄虚作假,乞讨,偷窥,吐痰和随地大小便,随便丢弃鸟兽死尸和污染物,妨碍别人通行等,以上触犯者可被拘留并被处以罚款。既然是犯罪行为自然由警察处理。日本警察根本不会暴力执法,因为相关的行政法律足以约束其行为。一旦升格为犯罪行为,就意味一旦受到处罚就要留有案底,违法的成本徒增。最令我们头疼城市“牛皮癣”也曾经在日本泛滥。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采取围剿游击队方式,而是,一方面通过《轻犯罪法》绝对禁止乱贴乱画,另一方面定期通过免费公告粘贴牌和小广告装订成印刷品的方式在社区发布。这么做既满足小业主的需求、也保护了城市环境、还保证了资源集中回收,可以说一举三得。可见,不文明行为本来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通过令人信服的法律强制,加上人性化的疏导,“一手硬,一手软”让日本国民的素质堪称楷模。

既然立法能够实现执法主体地位明确、职责清晰、监督有力、救济有效,那么我国法律为什么不对综合执法权和城管地位加以规制呢?其原因在于各方主体间存在巨大的利益鸿沟。这种矛盾与其说是小商贩与城管间的矛盾不如说是城市外来人与城市居民间的矛盾,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生存权与发展权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小商贩为代表的城市边缘人要活命;一方面是以城管所代表的城市要向更发达阶段前进;一方面,是外来人要生存,一方面是城市人要面子。

当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城乡发展差距会不断拉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于是两种利益诉求发生了更加激烈的碰撞。要解决城管与小商贩的矛盾,就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定位城市的属性,即城市的归属。如果承认城里人作为城市既得利益者是城市唯一的主人,那么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工具,就必须充当城里人利益的保卫者。如果城市所有权归属于城市现存的人,那么城管就必须变成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者。从法理与宪法上分析,答案很明显,生存权当然是优位的,一个人不论来自哪里都是中华人共和国公民,城市不可能是某一些利益阶层的专有物,外来人当然可以堂堂正正的在城市生活。但问题是城乡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有限的城市资源不可能为每个外来人都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例如,建立免收摊位费的农贸市场完全能够缓解城管执法压力。但同一个城市地块,如果建设大写字楼、大饭店、大商场等能够提升城市硬件设施,从而改善城市人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增加税收。反之,如果我们真的建立免费农贸市场还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即城市周边的农村人口甚至临近城市周边的农村人口会大量涌入这个城市(因为很显然城里的生活要比农村优越)。到那时,有多少城市地块能够满足这么多外来人口?正是这种生存和发展尖锐的冲突直接影响了立法。立法机关迟迟不对城管进行法律定位,实际上也就是默许了城市的优先发展策略。所以,从根本上说,造成今天这种局面,不单单是城管一个部门的过错,各级人大、各级政府、外来人、城里人都有责任。

和谐的综合执法,需要的是城市当中两种利益的代表坐下来,寻找双赢的方法,然后通过权力机关将这种利益划分进行法定化。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换做哪一个部门行使综合执法权,其表现也会如同城管一样。至于执法环节,不论是城管还其他执法机关,都应该是“软硬”兼施。所谓“硬”,即执法的目标是刚性的,不能随意妥协或更改。同时,针对小商贩的不同行为区别对待:对于严重违法、屡教不改的要依据相关法律从严处罚决不姑息;所谓“软”,即对于初次违法、轻微违法的相对人要批评教育为主财产处罚为辅。执法的“软”与“硬”要相辅相承,“软”以“硬”为前提,“硬”以“软”为表现,才能达到行政目的和手段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周叶谦.新宪政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7 [2]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04 [3]李正想.上海市综合执法管理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4 [4][澳]约翰·S·德雷泽克/丁开杰.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美]詹姆斯·C·斯科特/王晓毅.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法律的具体定义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时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2、法律的其他解释

基本的法律:

一般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实际作用与宪法实际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并权宜之针,在没有实施宪法下达到有法维持宪政秩序之效果。

这里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法律,内容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属于“基本法律”的层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宪法》第67条)。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出的决议和决定,如果其内容属于规范性规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类的文件,也视为狭义的法律。它一般包括宪法,民事法,行政法,经济法等。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

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即后者,狭义的法律)。

3、相关法律名词

法系

法系是指对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体系的分类标准。根据各国法律的渊源,存在样式和运作方式,法系可以分成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两种。两者主要区别在法律渊源,法官权限,诉讼程序方面。

法律制度

在发达国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独立的法院、代议议会、责任内阁、军警系统、官僚系统、法律专业和公民社会本身。约翰·洛克在其《政府论》里,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种权力,其后的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对其进行了完善,主张将国家权力划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种权力必须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约。他们的原则是不应该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国家的所有权力,和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内的独裁理论相对。近代,有马克斯·韦伯等人重塑有关在行政控制下的国家的模型。现代军事、政治与官僚的力量对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显现出了许多特别的问题,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鸩等作家所不可预见的。法律专业的惯例和实例是让人民接触公平正义的重要部分;而公民社会则是一个用来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础的社会组织、社群和团伙等。

第三篇:城管执法系统大会

同志们:

按照我局2013年工作的安排,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城管执法系统大会,会议任务是在总结去年城市执法工作的基础上,查摆问题、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局2013年整体工作目标,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凝心聚力、矢志发展,开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理清城市管理工作新思路

去年是我们竹山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组建新队伍、推进新实践、展示新形象的一年。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与建设有特色的、经济快速崛起的山区强县主题相适,开创和建设符合县情的城管行政执法新体制、新机制”这一中心,致力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坚持依法行政、锐意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竹山县城管执法工作揭开了新的篇章。

(一)坚持强根固基,始终把工作的关键点放在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上。一是抓班子,强化组织功能。明确班子成员分工,实行了领导联挂制度,每个班子成员联挂一个部门或股室,检查、指导、督促工作;二是抓廉政,杜绝腐败滋生。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组织二级单位班子成员以上的干部开展班子扩大民主生活会,认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不怕相互揭短,增进班子成员之间的了结和团结;三是抓教培,增强综合素质。坚持中心组(扩大)学习制度,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学法规、强素质、转作风、树形象”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以学增智,以训促能,以练长技,以考见效。年终还对执法人员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摸底考试,切实提高了依法行政和规范化服务水平。

(二)坚持疏堵结合,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狠抓市容环卫管理上。首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游商摊贩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在严格教育管理游商摊贩占道经营的同时,大力引导商贩入市经营。其次针对建筑工地车辆未密闭运输、临街门店出店经营严重的问题,前后开展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四项集中整治,及时的将问题整改到位。

(三)坚持攻坚克难,始终把工作的突破口放在整治建筑市场秩序上。近几年,我县违法建设行为猖獗,城区乱搭乱建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为了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大对城乡建筑市场的管理执法力度,我们过去一年多次向县政府反映、报告,引起了上级领导高度重视,从而打响了全民参与、全党动员控违治违行动的第一枪。在此期间,我们查封了城区127户违法建设施工现场,采取了“四停一封”强制措施,一改过去顶风抢建歪风。此项执法行动的显著效果对推动全县控违治违工作意义重大。

(四)坚持循序渐进,始终把工作的结合点放在推进城管体制改革上。自去年4月以来,县委、县政府首先在组织机构上,明确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独立的主体地位。首届执法局领导班子到任后,按照平稳过渡、服从大局、顺利交接的原则,努力实现体制改革工作“一年常态化、两年精细化、三年大变化”的工作目标。一是向上争取各项资金共计500余万元,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正常运转提供充实保障;二是加强基层建设,陆续选拔机关各股室负责人、二级单位中层干部,充实队伍中坚力量;三是全方位协调,理清了城管体制改革四大关系(与县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与市执法局之间业务接受督导的关系、与各乡镇党委政府之间的参与支持关系、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关系),为深化城管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四是通过政府行文,制定出台了《县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方案》、《县城管执法局三定方案》和《执法主体资格公告》等文件,明确了我局职责范围,从源头上规避了职权交叉。

过去的一年,城管执法局克难攻坚,积极作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成果丰硕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凝聚了系统上下辛勤努力和汗水。但是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过去一年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有的执法管理力量不能满足我局切实履行各项职责的需要。随着我局执法和管理职责的扩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延伸,工作量明显加大,原有执法人员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现有工作的需要,再加上现有的执法管理队伍本身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完全根治。比如说:有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主动和吃苦耐劳精神,作风漂浮,工作拖拉,松懈懒散,得过且过;有的对身边同志极不负责,喜欢搬弄是非,怂恿他人以身犯法,出丑卖乖。牢骚满腹,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有的工作起来一贯推诿扯皮,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工作效率低下;有的作风纪律松驰,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擅离岗位;有的学习意识淡化,无心钻研业务,提笔不会写,张嘴不能说,年纪轻轻,不懂电脑基本操作;有的深入基层不够,不主动了解问题、研究问题不深入,喜欢乱发言、乱表态。使机关行政效能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领导权威,各项工作开展进度如同老牛拉破车,即便工作将就完成,也无法收到预期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对照县政府赋予我局的职能,当前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仍存在真空地带。目前,在城乡结合部和城区的部分大街小巷,存在着许多城市管理的真空地带。原因有四:一是有权管理的其他职能部门出于各种原因,管理不能全方位覆盖;二是街道办、居委会一级由于没有行政执法权想管又管不了;三是城区与乡镇分级管理格局还未建立,单依靠周边乡镇邀请我局执法人员开展救火式执法援助,无疑是隔靴搔痒;四是我局受人员、财力限制,过去一年仅仅在规范建筑市场方面仅组织过一次小范围的专项执法检查,市政设施、燃气市场、装饰装修行业管理执法等项工作还未打开局面,存在管理真空地带。

三是城市管理的方法思路守旧,与现代化城市管理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以前,我们的两个二级单位职能单一,能够花较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被动应对不断发生的城市管理问题,各种资源还能满足工作需要。但在县城管执法局明确职能职责后,执行42部法律、规章规定的综合执法权,管理区间横跨建筑、环保、工商、交通、能源、公共事业管理六个行业,原有财力、物力和人力捉襟见肘。那么,如何在新局面下切实履行我局各项职能职责?相信是下面在座每一位同志都曾经考虑过的问题。如果继续沿用以前管理的老套路,每一方面的管理执法工作都要明确一到两名同志具体负责,人员上不仅调度不开,管理模式上如果再被动的去堵、去管,根本不可能将我们现在的县城管理好。

要解决过去一年城管执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持续提升我县城市管理执法水平,形势严峻,责任重大。但是对于我们所献身的这个行业来讲,做到“克难攻坚、开拓创新”,不仅是县委、县政府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也是我们“城管人”执政为民宗旨的最终体现。所以,我们必须在2013年,抢抓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机遇,紧扣县委、县政府全年工作目标和要求,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完善机制,明确2013年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目标,做好全年重点工作安排,开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新局面。

二、统一思想,明确重点,开创城管综合执法工作新局面

2013年,是我县深化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行动年,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综观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事业发展大局,我县城管执法工作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城市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外界、各级领导充分重视发展城管综合执法事业;另一方面通过近几年,竹山县县委、县政府实施“建管并举、百亿兴县”宏伟战略,县域经济连续几年实现高增幅快增长,县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城管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结合过去一年存在的问题,2013年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在外部发展环境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要赢得社会广泛支持,赢得上级政府青睐。全系统干部职工就必须先把思想统一到四项正确认识上来:

(一)理念创新,是推动城管执法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及时把城市管理的重点放在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上,牢固确立源头预防,逐步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树立加大原因导向的城市管理创新思路、新理念,并将其贯穿于行政管理和执法的全过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我县城管执法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少走弯路、不偏方向。

(二)机制创新,是提高城管执法工作效能的重要法宝

积极探索开展执法进乡镇(社区)、网格化目标责任管理、城市绿色通行、占道停车市场化、城乡环卫一体化、清扫保洁市场化、渣土运输专营化、垃圾处置无害化、治“癣”工作社会化尝试,为城市管理注入活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营造精品,是体现城管执法特色的重要方式 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结合工作实际,联动其他职能部门营造“市容美好示范路”、“示范文明社区”及“门前三包”示范点等范例;通过合理运用临街门店设置前置审批作为引导,编制并实施城区临街门店店招门牌等一系列专项规划,逐户签订并督促落实“门前三包”等措施进行规范,打造城区“核心特色街”,着力构成城管执法工作的亮点和特色。

(四)形象建设,是树立城管执法权威的必由之路

单位形象是基础,城市形象是目标,队伍形象是关键,城管执法的地位和权威与我们廉洁高效的纪律作风、公正文明的执法形象、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密切相关,始终将形象作为队伍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以构建有特色的竹山城管系统文化为依托,提升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2013年我局将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一年常态化、两年精细化、三年大变化”总体思路,强力推动“城区违法建筑治理、市容环卫秩序整治”两大行动,实施“街面序化、立面美化、城市靓化、设施管理精细化、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建筑市场规范化”,狠抓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只“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和谐型、廉洁型”城管执法队伍,切实为竹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优良的城市环境。

围绕顺利实现2013年工作目标,我们重点要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以队伍建设为平台,着力打造城管执法队伍新形象

(二)以制度建设为支撑,全力推进城管执法工作规范化

(三)以开展专项执法和集中整治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四)以机关一体化管理为手段,巩固城管执法体制改革

(五)以环卫市场化为载体,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六)以城乡统筹为目标,不断拓展城市管理范围 在此基础上,我强调一下城管工作中“人”的作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能不能很好地管理好城市,维护好城市形象。就要看我们能不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而培养一支高素质执法队伍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充分发挥每一个岗位的作用。所以,须提升五种能力。

(一)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能力。作为一支执法队伍,只有牢固树立法律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为此,必须狠抓队伍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执法干部的业务能力,可以采取举办定期和专题法制业务培训,组织法制业务学习并进行严格考试。考试采取随时随机抽取的方式,每位执法人员都是抽查对象。考试不合格的,再次进行培训,并且与个人的奖金、评优评先和提拔任用等方面挂钩。在队伍中选拔干部,法律业务考试是第一关。这样一来,想要达到“人人都懂业务、人人都会执法、人人都会做法律文书。”的目的并不难实现。

(二)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实践中,城市管理和执法人员既是行政执法人员,又是社会工作者。在执法过程中,只要思想工作做得好、做得细致,做到了行政相对人的心坎上,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例如在整治沿街为市过程中,管理执法的人员对待管理对象口气温婉一些,对于年纪大、身体弱的管理对象体贴、细致一些,相信能避免一部分本不应该发生的执法冲突与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提高善于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面对的是市民群众,多数属弱势群体 ,社会各界十分关注。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一是推行人性化执法。对那些认错态度诚恳,后果不严重且属偶犯者,且无执行能力的,能不罚则不罚,做到以德服人。二是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城市管理情况复杂,所管理对象基本素质参差不齐,一旦发生突发和意外情况,必须能够快速反应,确保5-10分钟赶到现场,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损失、矛盾和社会不良影响进一步扩大。三是依靠组织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我县违法建设这一块的情况复杂,由于部分投机者利用拆迁征地户的特殊“政治待遇”,投资建设违法建筑物,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难题。严格执法吧,绝对会造成群众上访或者集体性上访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件;不严格执法吧,又给单位和复杂查违、控违的执法人员带来巨大的职业风险。

(四)提高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协调能力。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许多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解决。因此,要注重与各级部门的联系协调。一方面坚持以块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关镇、村、街、社区的主导作用,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以中队为单位,与街道社区进行密切配合,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督查、四级网络”的大城管格局。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在拆除违法违章建筑、违章户外广告和整治噪音扰民等方面,要分别与规划、工商和环保部门紧密协作,由他们出具技术鉴定材料(专业人办专业事,且增强案件证据体系的说服力),我们进行整治执法,这样一来,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提高准确流畅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一是要开展必要的法律术语、执法语言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所有执法人员进行普通话和法律术语、执法语言培训,并进行模拟演练;二是要建立执法干部口才展示平台。建议每年举行全体干部职工参与的演讲比赛。此外,还应该结合我县每年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举办相关主题即兴演讲,既丰富了执法干部的业余生活,又增长他们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三是以规范文书制作为核心,提高执法干部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求每位执法人员都能单独地制作文书,并且做到字迹工整、语言通顺、叙事清楚、逻辑严谨、言简意赅。建议进行模拟演调查询问场景的形式,进行执法现场文书制作考试,最终分值由扮演被询问对象及观众共同打出。同时,还要求执法人员会起草最基本公文材料,熟练掌握案件调查报告、请示、情况汇报等文书的格式、内容要求、行文语气等要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城管执法车辆管理规定

为了加强执法车辆的安全管理,增强执法队伍建设,树立良好队伍形象,现就规范执法车辆使用、保养管理规定如下:

一、用车管理

大队共有一辆皮卡车和九辆摩托车。原则上车辆由专人驾驶,特殊情况下可由其他队员驾驶。各牵头人为车辆管理负责人,大队长为总负责人。控违办主任为控违人员车辆管理总负责人。

二、驾驶员职责

1、驾驶执法车辆必须持有驾驶证,必须带头盔,执法车辆只能用于执法用途。

2、自觉遵守交通法律和各项管理制度,做到遵纪守法;

3、服从领导的指挥调度,做到令行禁止;

4、加强车辆的日常检查、检修,按规定进行修理保养,确保车辆车况良好,行驶安全;

5、爱惜车辆、节约开支、努力降低油耗和维修费以及其他费用支出。

三、管理规定

1、不准驾驶或使用执法车辆从事非执法活动;不准驾驶统一标识的执法车辆在非执法行为时出入酒楼、商场或娱乐场所;不准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故意遮盖、涂改执法车辆号牌。

2、执法车辆必须实行集中管理,下班后按规定统一停放,一律不准开回家。姜灶片停放在镇政府,川叠公路片和川港片停放在川港居委会。

3、在执行公务期间,执法人员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严禁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带病驾驶、开“英雄车”,因违法驾驶受到处罚或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接受公安机关处理并追究责任,车辆管理负责人负连带责任。

4、注重执法车辆的日常清洁和养护,车身完好无损,标志标识清晰明显,执行公务时保持车容整洁。

5、车用油料按照实际统一管理控制,大队车辆管理员有义务对油耗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测算,合理调整用油标准,控制管理费用,镇区摩托车凭发票实报实销,每车每月不超过100元,皮卡按公里数实报实销(对每月1号到下月1号行驶里程表进行拍照)。控违用油参照《川姜镇管控违法建设巡查工作方案》实行。

6、车辆实行定点保养维修(汽车为车爵士汽车维修,摩托暂定为姜灶中华摩托维修)特殊情况需到非定点厂修理,须说明理由,经领导批准后方可维修。巡查途中需要急修更换大配件的,要电话向车辆主管领导说明情况,得到认可后,才能更换维修。

7、督查中队加强对执法车辆使用的监督,发现违反规定的要及时查扣并追究责任。

执法车辆登记表

第五篇:移动执法系统技术方案

移动执法系统技术方案

移动执法系统借助移动终端为环境执法提供工作现场平台支持,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以移动通信网络为依托,以多种方式将现有的环境信息资源实时便捷地提供给移动执法人员,为其处理各项业务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移动终端直接与执法业务系统互联,实现现场执法信息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提高环境执法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一)移动应用系统功能 (1)查询功能

可快捷检索出关注的污染源企业,并可查看其静态信息及动态信息,辅助现场执法。静态信息包括企业“一厂一档”信息,动态信息包括污染源在线监测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超标数据、总量数据。

(2)现场执法

用户通过“污染源总览”列表,快捷检索出污染源,并进行询问笔录、监督性检查单、现场检查、现场通知的填写,有需要可进行立案申请。

系统可新建和查询询问笔录、监督性检查单、现场检查、现场通知表单和立案申请书,并能进行拍照、录像、录音取证,支持文件的批量上传。

(3)专家支持

系统为用户提供法律法规、自由裁量、经典案例、检查记录及风险源、危险品的信息查询,信息可与中心管理系统同步更新。

(4)移动办公

包括消息管理、通讯录管理和在线审批,用户可通过“我的任务”和“我的消息”查询未处理的消息和待办任务,消息和待办工作以列表显示。通过消息管理可查询消息的详细内容,包括发送时间、信息类型、具体内容及处理状态(已读、未读)。通讯录信息包括姓名、单位、部门、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办公地址,可按姓名、单位、部门快速查询,并支持直接排号。信息可与中心管理系统同步。用户可以通过在线审批功能处理信访、建设项目审批、接收公文、收文办理工作。系统可按待办信息和已办信息分类查看具体内容及办理流程。

(5)系统管理

系统登录:所有用户基于统一界面,实现对登录用户和密码的验证,限制非法访问,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特别具有设备审核功能,只有经过设备序列号(每台PDA都具有唯一的编号)认证的PDA 才能连接到服务端查询数据。支持离线登录和在线登录方式。

数据同步:移动端与中心端数据同步更新,同步信息包括通讯录、企业一厂一档、专家支持信息。系统自动显示数据同步更新情况。

密码修改:用户可以对自己的密码进行修改,密码与中心系统同步更新。

系统配置:可对服务器的地址、访问端口、本机文件存放位置、本机IMIN号查询,并能对服务器地址、端口和文件存放位置进行修改。

版本管理:当软件版本有升级时,系统在用户登陆时主动提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更新软件。

(二)中心管理系统功能 (1)数据整合服务

通过数据整合服务,可与环保数据中心或污染源在线系统、环境质量系统、LIMS系统等在线监测系统进行数据整合,实现移动端的实时数据监测、历史数据查询、超标数据查询,和一厂一档的信息管理(需要各系统提供接口支持)。

(2)移动应用接口

按用户权限为移动端系统提供的实时数据监测、历史数据查询、超标数据、和“一厂一档”等查询功能的接口服务,并通过数据整合服务从其他系统中获取数据。

(3)用户及终端管理

为了用户的数据保密,系统可将用户名、密码与手机绑定。智能终端锁定服务自动检测中心端是否对本机进行锁定,一旦中心端对本机进行了锁定,则整个手机和本系统不能使用(除非重新安装手机系统);用户手机丢失或损坏时,系统自动锁定手机通讯卡状态,使其它人员不能使用手机并获取信息。

(4)权限管理

为了系统安全,可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包括各移动端应用功能的查询、上传、下载、更新等操作权限管理。权限可与其他系统进行整合。

(5)稽查管理

通过GPS定位+GIS地图,领导可查询一线执法人员所在位置信息、行动轨迹信息。能够根据信息中心位置指示信息在电子地图上显示执法人员位置,接受监控中心的调度管理和跟踪。

(6)版本管理

系统对移动端的应用软件版本可进行管理,包括APK安装包上传,历史版本查询,为登

陆系统的客户端提供新版本安装包的下载服务。

(三)环境地理信息功能

环境地理信息应用功能将涵盖所有环境信息进行环境 “一张图”式的分类专题图层展示。全辖区的环境状况将一览无余地展现于管理者面前,真正实现环境管理部门对全辖区进行全方位、无盲区的环境安全监管。

(一)GIS平台基本功能

根据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对地理信息平台的需求,本系统在功能设计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实现环境功能区专题信息、污染源专题信息、风险源专题信息等其他环境专题信息空间分布的查询,并在地图上直观地展示。

搜索定位:帮助用户通过环境要素的名称关键字在地图上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并显示其名称、地址/位置、类型等属性信息。

周边查询:帮助用户在地图上找到指定功能区或指定点位周边的环境要素信息,并显示所查询环境要素的名称、地址/位置、类型等信息。

地图标注:帮助用户在地图上临时添加标注信息,并对添加的标注信息进行编辑和删除;支持文字、点位、线路、区域标注;

地图测量:帮助用户在地图上测量两地点之间(直线或折线)的距离或指定区域(规则或不规则)的面积;

地图截图:帮助用户对地图上指定区域的显示内容进行记录、保存,以备存档查询,指定区域支持矩形方式截图;

图层管理:包括底图切换和环境图层管理。

地图图例:帮助用户认识地图上各环境要素的种类、类型、等级等;

视图调整控制:实现对地图进行上下左右移动、快速返回全图、分级放大缩小、拖动地图等功能以帮助用户对当前可视地图区域进行调整;

鹰眼(缩略图):帮助用户快速了解当前视图区域在整个地图范围中的位置;或通过鹰眼(缩略图)内矩形框的拖动帮助用户快速调整当前视图区域;

地理坐标:帮助用户了解地图上指定位置(鼠标)的经纬度坐标值; 地图比例显示:帮助用户了解当前可视地图与实际地形的大小对比情况;

(二)地图要求

全辖区1:10000,中心城区1:2000。

(三)环境专题图

实现污染源专题信息、风险源专题等其他环境专题信息的管理,包括信息的增加、删除以及详情的修改、查询等功能。 治理设备运行监管子系统

治理设备运行监管将实现对治理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和操作日志数据的实时采集,并通过3G或互联网上传给平台,通过平台的智能判断,对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分析。

(一)现场采集

现场采集设备采集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设备状态、监测数据,操作日志等,并把这些源数据按照预先设置的格式和频率上传,为设备运行监管系统提供用于监控和分析的数据来源。

(二)数据分析

设备监管系统提供数据的趋势分析,分析中能够增加水质和烟气行业规则判断,如烟尘,烟气的含量跟氧气关系,COD与浊度及溶解氧的关系等等,当曲线不满足这种关系时,会自动提示可能故障或者异常,供相关人员进一步调查确认。

(三)状态报警

现场设备信息,故障和超标等信息应能够实时显示在监测界面,同时,当数据或者状态异常时,系统声光报警,提示值班人员,同时可以设置短消息来发送给相关人员,以便他们及时确认和处理。

系统对报警分类,定义优先等级,严重报警优先处理。可设定等级报警,通过短消息发送到指定负责人手机上,通知其关注。

(四)GIS展示

设备信息、状态信息和故障、超标等信息能够在地理信息平台上展示和查询。

上一篇:城管局致市民的一封信下一篇:仓管年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