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简介

2022-08-30

第一篇:西方经济学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报告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新疆财经大学的学生,在财经背景的这个大环境下,学习好这门课程对我在经济学类方面的认识很有帮助。因此学好它很有必要,既能开阔我的知识范围,又能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问题方式。但是,我刚接触这门课时,认为它是比较难的一门学科,刚开始不知道这门课到底是讲什么的,但是通过老师的系统讲解我了认识了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以及西方经济学的诸多方面。

现就我认识的西方经济学谈以下及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学者关于市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这些经济过程的相互联系的理论,也是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经验和政策主张。

课程主要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等等,所以我认为西方经济学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同时,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问题。具体可以说,它研究的是市场机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状态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提出一些治理微观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问题的政策。因此, 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对于我以后的实际生活实践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比如,郭老师在谈到供求理论中的弹性理论中对谷贱伤农的分析和对政府保护农民利益提出了理论指导。增强了我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一些实际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在成本理论中关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分析对于企业的生产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宏观经济学的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关于经济萧条状况下的需求管理政策对于许多国家的现实经济运行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等等。因此,西方经济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 经济运作形式的研究,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的具体运作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并会对我国经济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不仅可以有选择的吸收,借鉴,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还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借鉴西方经济学多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式,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研究领域,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法 数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可以使经济学研究更加科学,精准和有说服力。

总体来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对象如何变化,研究对象的载体和主体都是商品,始终没有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即资本寻求市场,持续扩张的资本与世界有限的市场存在矛盾和不易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中无限扩张的资本与世界有限的市场之间的矛盾,商品生产的目的不是资本寻求市场而是为了满足经济行为主体人的需求。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感想。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态度。即使这门课是一门理论课,我们应该有能力把它学好。虽然是一门考查课但是我们不能对此放松自己,应该主动参与到老师的讲课教学中去, 这样的学习主观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也不仅可以作为以后服务于其他经济学理论课程的工具课,更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期间培养和锻炼了我的一些技能,主要是注重分析图表能力。西方经济学中几乎每章都涉及到一些图和表。比如需求曲线,供给曲线,需求表,供给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等等这些图标尤其是图,是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关键,因此培养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图表和相关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才是学习西经的入门之道。我感谢这门课程强化了我这反面的能力。除此以外还有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证券与投资,现代企业管理等就必须以掌握西方经济学为前提和基础。可见,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我想拓宽其他应用经济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必须认真学好西方经济学而且如果能将计算机运用辅助于所学的经济类知识达到学以致用那将是很有希望的。对此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很好的掌握这门课的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中很好地应用它。对这反面的认识还有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以发展生产力,认识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为目的的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人本思想。也就是人本思想的经济学研究观必须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衡量尺度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建议。首先,我认为应该引进先进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西方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图表和数据,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和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真正做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同时,多媒体课件中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形、音像等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多媒体教学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比板书更多的信息。因此,我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我认为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对此要有十分丰富的案例但是对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地设计案例, 必然会面临时间上的约束, 同时也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 在设计案例时,首先应确定各个章节的主题思想和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针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论部分, 设计相应的案例展开形象化的教学,以便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吸收讲解的内容。或围绕一个主题对案例进行剪裁加工,将单个案例串联起来,使案例发挥最大的价值。加强我们对某些抽象问题的理解。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3-15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是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的,它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们电大财经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下面介绍各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其中带“*”号的内容不做教学要求。 第一章

本章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

一、二节介绍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第三节介绍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介绍西方经济学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学生一般了解就可以,不必作为重点。

本章的重点包括: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5)实证分析方法中假设与理论的关系。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资源稀缺性

二、选择与资源配置

三、资源利用

四、经济制度与资源配置和利用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的含义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

二、实证分析方法 1.理论的组成 2.理论的形成 3.理论的表述方式 *

三、实证分析工具

四、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第四节

经济学发展简史(略)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介绍价格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经济就是以价格调节为中心的经济,这一章正是说明市场经济运行的,所以非常重要。本章第一节与第二节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需求与供给。第三节与第四节是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第五节是价格政策。

本章重点包括: (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

(2)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3)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

(4)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 (5)均衡价格的含义。 (6)供求定理。

(7)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8)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1.需求 2.需求表 3.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的因素 2.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1.定理的内涵

*2.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略) *3.需求定理的例外(略)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1.

供给 2.

供给 3.

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因素与供给函数 1.

影响供给的因素 2.

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1.供给定理

*2.供给定理的例外(略)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价格理论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

三、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

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2.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

供求定理

第四节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

一、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二、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1.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2.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五节

价格政策

一、价格调节的不完善性

二、支持价格

l.支持价格的定义

2.农产品支持价格的运用 3.支持价格的作用

三、限制价格

l.限制价格的定义 2.限制价格的运用 3.限制价格的利与弊 第三章

弹性理论

本章是前一章的继续,说明价格、收入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的量的关系。这一章的实用性相当强。第一节介绍需求的价格弹性,第二节介绍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第三节是弹性理论的运用。

本章的重点包括: (1)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 (2)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的含义。 (3)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点弹性与弧弹性(略)

三、需求弹性的分类

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第二节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略)

一、需求收入弹性

二、需求交叉弹性

三、供给弹性

第三节

弹性理论的应用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收益

l.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

二、蛛网理论(略)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本章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理解需求定理。第一节是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概述,是以后分析的基础。第二节和第三节是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解释消费者的行为,第四节和第五节是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解释消费者行为。这两种方法说明的道理是同样的,即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但所用的分析方法不同。第六节是消费政策。

本章的重点包括: (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4)消费者均衡的公式。

(5)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6)消费可能线的含义。

(7)用无差异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 (8)公共物品的特征。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二、效用

三、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 2.序数效用论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消费者均衡

1.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2.消费者均衡举例(略) *3.消费者均衡的证明(略)

第三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一、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二、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剩余(略) 第四节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一、无差异曲线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

三、边际替代率(略)

四、消费可能线

第五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

*

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与边际效用分析法比较(略) *

三、收人效应与替代效应(略) *

四、价格消费曲线与需求曲线(略) 第六节

公共物品与消费政策

一、公共物品与税收

*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局限性(略) *

三、保护消费者的政策(略) *

四、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略) 第五章

生产理论

本章是对厂商行为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理解供给定理。本章是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含长期生产理论与短期生产理论)。这种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是一种实物关系。

本章的重点包括: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 (3)规模经济原理。

(4)等产量线的含义与持证。 (5)等成本线的含义。

(6)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理。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要素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二、生产函数

三、技术系数

第二节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三、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第三节

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规模经济

二、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三、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四、适度规模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二、等产量线

1.等产量线的含义 2.等产量线的特征

*3.边际技术替代率(略) *4.脊线(略)

三、等成本线

四、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7-3-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本章所分析的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仍然是分析厂商行为的理论。这一章所分析的是用货币表示的投入与产量的关系。厂商生产的基本原则是利润最大化。

本章的重点包括: (1)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与区别。 (2)短期成本分类与变动规律。

(3)短期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4)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5)机会成本的含义。 第一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1.短期总成本 2.短期平均成本 3.短期边际成本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1.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

3.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 第二节

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总成本

二、长期平均成本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构成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 3.不同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

三、长期边际成本

第三节

机会成本及其他

一、机会成本

二、显明成本与隐含成本(略)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

第五章与第六章分析了厂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主要从内部考虑。本章是分析厂商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如何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决定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的含义。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条件。 (3)产品差别的含义。

(4)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决定的方式。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价格与需求曲线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五、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二、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l.需求曲线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五、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与垄断利润(略) *

六、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论(略)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二、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略) *

三、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略) *

四、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略)

五、垄断竞争市场上均衡的简化分析

六、对垄断竞争市场的评价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二、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三、寡头垄断市场上产量的决定 *

四、古诺解:双头垄断理论(略) *

五、拐折的需求曲线(略)

六、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决定 l.价格领先制 2.成本加成法 3.卡特尔

七、对寡头垄断市场的评论 第五节

产业政策

一、厂商生产中的社会问题

二、对厂商生产活动的限制

三、反垄断政策

四、国有化政策 第八章

分配理论

本章是说明“为谁生产”问题,即收入分配的决定。分配问题也就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工会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 (2)利息的合理性。 (3)超额利润的来源。

(4)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含义。 (5)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产生与解决方法。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1.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 3.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第二节

工资理论

一、工资的性质与种类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1.劳动的需求 2.劳动的供给 3.工资的决定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l.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2.减少劳动的供给 3.最低工资法

4.工会影响工资决定的限制条件 第三节

利息理论

一、利息理论

l.时间偏好与利息

2.迂回生产与资本净生产力

二、利率的决定

三、利息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四节

地租理论

一、地租的性质

二、地租的决定

三、级差地租的形成与决定(略)

四、准地租与经济租(略) 第五节

利润理论

一、正常利润

二、超额利润

1.创新与超额利润 2.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 3.垄断的超额利润

三、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六节

社会收入分配与分配政策

一、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平等与效率:一个永恒的矛盾

三、收入分配政策 1.税收政策 2.社会福利政策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它所计算的各种指标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标准。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2)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4)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国民生产总值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l.支出法 2.收人法 3.部门法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四、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略)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所论述的国民收人决定理论是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与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是宏观经济学的重点章。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3)乘数的含义与计算。 (4)IS曲线的含义。 (5)LM曲线的含义。 (6)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7)三种不同的总供给曲线。

(8)不同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时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 (9)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及其对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 第一节

总需求分析

(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总需求的构成

二、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人的决定

三、消费与均衡国民收人的决定 l.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2.消费函数、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四、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五、乘数理论

第二节

总需求分析

(二):IS—LM模型

一、IS曲线

二、LM曲线

三、IS—LM模型

1.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

2.自发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3.货币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四、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1.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2.短期总供给曲线 3.长期总供给曲线

五、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第十一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本章是运用国民收入理论来分析宏观经济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一节是失业理论。第

二、三节是通货膨胀理论。第四节是分析有关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各种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充分就业的含义。

(2)自然失业的含义与分类。

(3)紧缩性缺口与膨胀性缺口的含义。 (4)凯恩斯对需求不足失业的解释。 (5)通货膨胀的含义。

(6)对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解释。 (7)对供给推动通货膨胀的解释。 (8)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

(9)不同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不同解释及政策含义。 第一节

失业理论

一、失业与充分就业 1.失业的定义与衡量 2.充分就业的含义

二、自然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

四、隐蔽性失业

五、失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节

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理论

二、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1.什么是通货膨胀 2.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3.通货膨胀的分类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1.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2.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3.进口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

五、预期的与惯性的通货膨胀理论(略)

六、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三、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第十二章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是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其重点是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波动的原因与规律。 本章的重点包括: (1)经济周期的含义。 (2)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3)短周期、中周期与长周期的划分。

(4)经济周期理论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关系。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

三、经济周期的分类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历史回顾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况: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

二、纯货币周期理论(略) *

三、投资过度周期理论(略) *

四、创新周期理论(略) *

五、消费不足周期理论(略) *

六、心理周期理论(略) *

七、太阳黑子周期理论(略) 第三节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一、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概况

*

二、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略) 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

本章是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其重点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增长的特征与原因。 本章的重点包括: (1)经济增长的含义。 (2)经济增长的源泉。

(3)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4)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5)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1.什么是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1.资本 2.劳动 3.技术进步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 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设 2.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假设 2.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略)

一、肯德里克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四节

零经济增长理论(略)

一、增长极限论

二、增长价值怀疑论

三、对零经济增长理论的反驳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也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重点章。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根据宏观经济理论而制定的调节经济的政策,其重点是需求管理政策。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3)赤字财政政策。

(4)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 (5)货币政策的运用。 (6)收人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l.需求管理 2.供给管理

*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略) 第二节

需求管理

(一):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二、内在稳定器

三、赤字财政政策

*

四、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略) 第三节

需求管理

(二):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础知识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机制 2.货币政策的工具

3.货币政策的运用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一、收人政策 l.“工资”物价冻结 2.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3.税收刺激计划

二、指数化政策 1.工资指数化 2.税收指数化

三、人力政策 1.人力资本投资 2.完善劳动市场 3.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四、经济增长政策

1.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 2.资本积累 3.技术进步

4.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略)

一、菲利浦斯曲线与政策目标的选择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三、相机决择

四、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概论

本章把封闭经济中的分析扩大到开放经济中,介绍开放经济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开放经济的含义。

(2)国际收支的三个主要项目。 (3)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第一节

开放经济理论概况 --、开放经济 l.什么是开放经 2.开放程度的衡量

*

二、国际贸易的有利影响 *

三、国际贸易的限制 第二节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1.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则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3.国际收支的均衡与不均衡 *

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

三、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第三节

汇率理论

一、外汇和汇率 *

二、汇率的决定

三、汇率制度 l.固定汇率制 2.浮动汇率制 3.战后西方各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人均衡与调节

本章从开放经济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均衡及相关的政策调节。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开放经济中总需求与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的区别。 (2)总需求与出口变动对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影响。 (3)对外贸易乘数。

(4)溢出效应与回波效应。 (5)对外贸易政策。 (6)汇率政策。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

一、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

二、IS—LM模型与国民收入均衡

三、国民收入均衡的变动 1.国内总需求的增加 2.出口的增加

*

四、其他因素变动对国民收入均衡的影响(略)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调节

一、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二、国际资本流动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三、开放经济中经济调节的困境

四、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调节的原则:最优政策配合 第三节

对外经济政策

一、对外贸易政策 1.关税政策 2.非关税壁垒

二、汇率政策 l.汇率贬值政策 2.汇率管制政策

三、对外投资政策

四、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第三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反思

[摘要]:在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着无可否认的优势,但是有时却忽视了学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考试合格为导向的一味灌输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以致用的实用性人才。 [关键字]:建构主义;宏微观经济学;反思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实施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能学以致用的人才。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了书本上的理论和方法,而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亦不能解释基本的经济现象,这样的学习是不能算成功的。本学期我担任了开放教育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顺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坚持“以生为本”,让学员“学以致用”,是我在学期伊始便思考的问题。

一、建构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案例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本科专业的限选专业理论课,其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通过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分析基本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但目前在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自己在家利用网络资源备课,将经济学中的理论、案例制作到课件上,把本该由学生发现的经济问题、提出的经济现象、查找的经济背景和信息由老师做好,拿到教室播放。这种单机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内容确实丰富了,但其实是增加了老师的备课量,学生依然缺少对经济现象的独立分析能力。

[1]

二、全面认识“导学导考”,以“学以致用”为基本教学目标

“学——导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改革已推行了多年,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审视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需要谨防过于狭隘和片面化。钻研教学大纲、历届试题及各种网络资源,这些固然是必要的,但仅停留于此就不行了,必须对“导学导考”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这种“导学导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帮助学生应试,帮助学生整理出考试的重点难点,供学生认真复习准备考试,而应该更深层次地去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课程要注重把理论学习和实际经济现象结合起来,边学习边分析,使理论为现实所用,以分析加深理论理解。如在讲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可以结合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何各国所采取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何降低利率有利于刺激消费?如何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居民的影响?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是点拨,引导学员将理论和现实对应起来,经济现象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解决,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大力开展案例教学,重视课程实践环节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领会了课程体系和重点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对课程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这一层面上看,只能说明学员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但是学员能将所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灵活、正确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吗?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开放教育教师在教学辅导中要大力开展案例教学,积极依托网络,寻找合适的案例,在课堂上、学习小组中、BBS上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让学生见仁见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引导,传授学生案例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能将基本原理与案例结合起来分析问题。

五、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现实时互动

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开放教育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特征。在学生参差不齐、需求多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BBS,E-MAIL、网上实时教学活动、电话等多种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对一的教学对话,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性化的教学服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便捷又先进,但从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咨询较多的似乎是作业答案、复习范围,真正涉及课程实质性内容的不多;有的学生甚至是在教师强调要考核其网上学习记录时才参与网上教学活动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导向性作用了,譬如起先可以在BBS、网上实时教学活动中硬性布置一些问题,安排案例讨论,以后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主动提问、主动讨论的学习习惯。如此循序渐进,学生将会逐渐转变网络学习的初衷。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信息反馈的及时性,要经常到BBS、邮箱中看看,及时地答复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热情,促进网络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实现实时互动。

六、组建适宜的学习小组,指导其有效开展活动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所以学生非常重视与教师的直接接触,以及与同学身处一室的集体学习方式,学生需要来自同学的学习支持,即主要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获得基本的归属感、团体感,并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因此组建学习小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宏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运用了这种方法。组建学习小组的关键在于不能流于形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划分学习小组,千万不能贪图省事,按照学号直接划分,也不宜由学生自由组合。应结合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专长来划分学习小组,譬如将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即有过财经类专科学习经历的学员分配到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在小组讨论中这些学生就会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家的感性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学习小组有效开展活动。鉴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学生业余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学习小组的活动不宜过于频繁,以每学期三次为宜,但是每次活动必须有实际效果。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布置小组活动的内容,而应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总结。

学以致用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而言,尤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点,通过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学习小组等多种手段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2006年3月 [2]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二版 [3] 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9月 [4] 吴卫东.《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研究,2001年12月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况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为电大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72学时,4学分,第二学期开设。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具有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学术观点多、内容变动快等特点。

2.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所了解;能够对西方的一些的理论进行分析,也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为以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包括导言、上编、下编三个部分。导言,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编是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介绍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等。下编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宏观经济指标、长期宏观经济分析、短期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及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等问题。

三、课程的教学层次:

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分为重点掌握、掌握和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部分,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都有用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深刻理解,准确记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掌握的部分是学习完这门科学后应该具备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正确理解,准确记忆。了解的部分,是学生应该熟悉的经济常识,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了解就可以了。

四、课程实施方案

(一)教学媒体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媒体,是为了有效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任务而设计的。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使用中央电大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由梁小民编著的《西方经济学》。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即主教材和教学辅导。教学辅导部分包括:各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内容的旁批、关键概念、内容提要及思考题。

2.音像教材

录像讲课一共九讲,主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材的体系、结构以及重点、难点等问题。。

(二)教学环节

1.教学研讨

为保证该课程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保证教学质量,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如师资培训会,网上BBS等。

3.提供网上指导与教学服务

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信息、课程进度、重难点辅导、答疑、作业安排与要求等。网上内容根据实际需求及时更新,一般为两周更新一次。

4.电子信箱

开通电子信箱,以便及时传递、沟通信息,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5.电话答疑

对外公布办公电话,定期举行电话答疑。

6.直播课堂

中央电大课程组制作直播课堂节目,就有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说明。各试点电大要认真组织收看,将有关信息传达至每个教学点和学员。

7.集中辅导

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电大应安排一定量的集中辅导。集中辅导一般每两周一次,辅导总时数原则上不超过课程总教学时数的25%,但希望因人、因班而异。

8.作业

独立完成一定量作业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本课程中央电大安排4次作业,其余由地方电大安排。要求学员必须完成,辅导教师要认真批阅,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作业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20%)。

9.考试

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考试题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要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学员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第五篇: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题库(含答案)

一、简述题

1、简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参加《西方经济学》P25)

随着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也在增加,但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概念表示:人们在增加同一种商品或劳务消费的过程中,对其迫切需要的满足度会越来越小。

2、简述标准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参加《西方经济学》P30)

符合理性公理的“标准”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五个特征:1)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即如果要增加对一种商品的消费,那么另一种商品的消费必定要减少,以保证仍处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2)不管两种商品是怎样组合的,这些组合总是处于某一无差异曲线上,这一特点也称为无差异曲线的密集性。3)无差异曲线向原点成凸状,这反映的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4)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其商品组合的满意度越高,即对任一给定的无差异曲线来说,所有在其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都代表着更高的消费者满意程度。5)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3、简述消费者均衡及其条件。(参考《大纲》P17

2、《西方经济学》P45)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时,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消费者均衡即是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选择商品组合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状态。

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之比,经济学家通常把这一条件称之为消费者均衡条件。

4、什么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参加《西方经济学》P7

8、《大纲》P185)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指按照这种组合,生产某一定量产品所耗费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最低,厂商将获得最大利润。它包括:在厂商的成本既定时,使得厂商产量最大化的要素组合;或在厂商的产量既定时,使得厂商成本最小化的要素组合。

5、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参加《西方经济学》P73)

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一点后,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该规律并不是从各种定理中推导出来的,而是一种经验概括,是大多数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6、简述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参加《西方经济学》P105)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实质上是对厂商的目标函数求极值的问题。这一目标函数定义为

π=φ(Q)=TR-TC 其中,总利润π为产量的函数,总收益TR和总成本TC本身也是产量的函数。根据数学原理,令上述总利润函数在其一阶导数为零,即:

dπ/d(Q)=d(TR) /d(Q)-d(TC) /d(Q)=0 也就是MR – MC=0 所以,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MR=MC。

但是,MR=MC只是说明在Q这一产量水平上存在利润极值,既可能是最

1 大利润,也可能是最小利润。因而,要保证这是利润最大的产量,还要求总利润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即:

d2π/d2(Q)=d(MR) /d(Q)-d(MC) /d(Q)<0 也就是

MR’

所以,利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是边际收益的变化率小于边际成本的变化率。

7、一般均衡理论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参加《大纲》P221)

应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重要前提是,必须证明在所考虑的经济中存在一般均衡状态。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考察所有市场同时均衡时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所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是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所有市场同时处于均衡,这是一般均衡状态的存在性问题。与此相联系的问题还有,“如果存在一般均衡状态解,这种状态是否是唯一的?”这是一般均衡状态的唯一性问题。此外,还需回答,“如果原有的一般均衡状态受到扰动,在扰动消失之后,原有一般均衡状态是否会自动恢复?”这是所谓一般均衡状态的稳定性问题。

8、何为垄断?它一般会产生什么后果?(参加《大纲》P230)

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首先可造成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从而使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其次,垄断可能导致管理松懈;第三,垄断可能导致研究与开发支出降低;第四,垄断可能导致寻租;第五,垄断产生的利润通常也被看成是一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

9、简述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参加《西方经济学》P133)

每一种资源或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都有各自不同的市场。这些市场的状况与厂商的目标和产品市场相结合,影响着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一种要素的价格和它被使用的数量影响着它的总收入。影响资源市场的任何变化也就影响到一种要素的收入,从而影响到收入在不同要素之间的分配。西方经济学对资源市场上要素价格的分析实际上也是一种功能收入分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资源市场是竞争性的且运转良好的话,那么,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就来自其对生产的贡献,且等于它的边际产品。按照这种理论,以某种生产要素的单位价格乘以一定效率条件下(即成本最小化)所使用的该种要素的数量,便可以得到该种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即收入的分配部分取决于要素的相对生产率。

10、为什么国民收入核算中总供给永远等于总需求?(参加《西方经济学》P

319、324)

在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中,用支出来度量的最终产品分为四大类:消费品、投资品、政府采购和净出口。因而有下列等式:GDP=C+I+G+X-M 其中C代表居民消费支出,I代表企业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增加存货等的私人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支出,X-M代表净出口。

用于购买产品的每一项支出都意味着销售者的同一数量的收入,因而通过计算要素所有者收入,即运用收入法计算的GDP值,在理论上自然应该同运用支出法计算的结果相同。用Y代表表现收入的GDP,即令Y=GDP,则可得到国民

2 收入与产值账户恒等式Y=GDP= C+I+G+X-M。

即在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中,用收入度量的GDP值恒等于用支出度量的GDP值,也即收入恒等于支出。

在上式中的收入方(Y)可理解为总供给,支出方(E= C+I+G+X-M)可理解为总需求。因此,在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中,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

11、为什么IS曲线的斜率是负的,而LM曲线的斜率是正的?(参考网络资料)

IS曲线是反映当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所谓均衡状态就是I=S,即投资等于储蓄。因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可导出国民收入是利率的减函数,表示这个关系的曲线就是IS曲线,那么它的斜率一定是负值。它表示 :当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随利率的增加而减少。这个也可以这样解释:当利率上升的时候,投资会减少,投资的减少会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减少。

LM曲线是反映当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所谓均衡状态就是L=M。L是货币需求函数,是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函数,即随利率的升高而减少,随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M是定值。所以当L=M时,可推出利率与国民收入是正相关的关系。即LM曲线的斜率为正。

12、请解释为什么在政府预算保持平衡的条件下,政府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参考网络资料)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财政政策。这里所讲的财政收支平衡,不应局限于预算的平衡,而是从整个经济周期来考察财政收支的平衡。在经济周期下降的阶段上,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增加消费和促进投资。这样从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上看,一定是支大于收,从预算来看必然会出现赤字。当经济已经复苏,在投资增加和失业减少的情况下,政府就可以适当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从一个预算看会出现盈余。

这样就可以用后一阶段的盈余抵补前一阶段的财政赤字,即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于是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财政收支是平衡的,但从各个年份来看,却不一定平衡。

13、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参见《大纲》P286)

货币工资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即物价与失业率或者说经济增长率反比!菲利普斯曲线是概括表示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的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1958年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

14、什么因素会造成货币乘数的不稳定?其政策后果是什么?(参加《西方经济学》P483)

货币供应的乘数理论是建立在准备率re和现金-存款率cu为常数的假定上。事实上,准备率和现金-存款率都不是常数,而是市场利息率、贴现率、法定准备率和银行存款流量不稳定性(σ)的函数,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货币乘数的不稳

3 定。这说明控制货币供应量不仅仅是一个控制基础货币的问题,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并不能保证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15、请简述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具体过程。(参加《西方经济学》P477)

现实中,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中央银行的最重要资产是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借贷)。大多数国家是通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来改变基础货币量的。

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购买100万美元政府债券时,它用中央银行支票支付。出卖政府债券的公众把得到的中央银行支票存入自己的开户银行。公众在银行的存款增加100万美元,这是新增原始存款。银行把中央银行支票存入中央银行,该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中的存款(准备金)增加了100万美元。这就意味着基础货币增加了100万美元。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在负债方增加了100万美元普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资产方增加了100万美元的政府债券。由于普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量(100万美元)等于存款增加量(100万美元),于是便可以进一步增加对公众的贷款,从而使货币创造的乘数过程继续进行下去。如果中央银行想减少货币供应,它便可以出售政府债券。当公众用自己开户银行的支票支付后,中央银行便相应减少其开户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普通银行便需相应收缩其贷款,货币供应量将按乘数减少。

16、简述外汇储备增加对一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参考网络资料)

外汇储备增加会加剧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企业或个人赚取外汇后,为了在国内消费或投资,大多会兑换为本币,这样就造成市场上本币流通量的增加,物价随之上升,造成通货膨胀。在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由于本币需求增大,会导致本币升值,从而加大出口和外来投资的成本,进而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在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政府一般会采取提高利率的手段来抑制通货膨胀,这样同时也会抑制消费和投资,使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17、在弗莱明-蒙代尔模型中,国际收支平衡曲线在什么情况下是水平的?(参考百度百科“BP曲线”)

国际收支平衡BP曲线呈水平是一种极端现象,当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时,资本流动对于利率变动具有完全的弹性,既任何高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会导致举额资本流入,使国际收支处于顺差;同样,任何低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户导致巨额资本流出,使得国际收支处于逆差。

18、论一国货币贬值对其外贸的影响。(参考网络“货币贬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贬值对出口的影响:本币对外币贬值,因此产品的外币价格大幅度下跌,这增强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引起出口增加.本国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增强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诱发国外居民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一国增加出口。另一方面,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的价格则会提高,影响进口商品在本国的销售,同时刺激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进口替代产品的供应,对进口起抑制作用。

2)贬值对进口的影响:本币对外币贬值,使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口商品是外国生产的,其外币价格不会因别国汇率的变动而变动。本币对

4 外贬值,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折算成本币就会使以本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导致进口商品的减少。

19、何谓公共产品?(参考百度百科“公共产品”)

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20、何为“流动性陷阱”?(参考百度百科“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二、论述题

1、利用无差异曲线说明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参考百度百科“替代效应”)

考察价格下降(上涨反之)时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x商品降价前,x与y两商品的价格比率由预算线aj表示,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在E0点,在该点预算线aj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与该切点相对应的x商品的购买量为q0,x商品降价后,预算线由aj变为aj2这条新的预算线表示x、y两商品的新的价格比率。新预算线与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为E2点。E2点是降价后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与该点相对应的x商品的购买量为q2。可见,x商品降价后,其需求量由q0变到q2。则价格下降的总效应是q2 − q0。

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是在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情况下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实际收入不变是指消费者维持在原来的效用水平上,但又要用新的价格比率(由预算线aj2的斜率表示)来度量这一不变的效用水平。降价后,为了使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就必须画一条与预算线aj2,相平行、但是与原无差异曲线U1相切的预算线,在图-1中,这条预算线是a1j1。a1j1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1点。与E1点相对应的x商品的购买量是q1。在图-1中,替代效应是q1 − q0。

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其他所有商品的名义价格与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完全由实际收入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这纯粹是由实际收入的变化引起的。在图-1中,收入效应是q2 − q1。

2、说明短期总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参见《大纲》P189)

在短期内,厂商来不及对所有的生产要素作出调整,因而某些生产要素数量保持不变。为了方便起见,将厂商成本分为可变成本VC和不变成本FC两类,则短期总成本TC=VC+FC。假定短期内总产量为Y,则有短期平均成本AC=TC/Y。边际成本MC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量,对短期总成本求导可得:MC=ΔTC/ΔY=ΔVC/ΔY。

3、论述造成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主要因素。(参见《大纲》P193)

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在数值上等于长期总成本除以产量。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这是因为: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劳动分工更合理,专业程度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更加充分。此时对厂商的生产而言,存在着产量扩大快于成本增加的现象,即存在着规模经济。但当厂商的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管理低效率开始显现,如信息失真、内部官僚等使得扩大规模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快于产量的扩大,即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在规模经济阶段,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下降趋势;在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上升趋势。

因此,规模经济是造成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主要因素。

4、试述在短期竞争均衡条件下厂商供给曲线的确定。(参见《大纲》P197)

在短期竞争均衡条件下,厂商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必定要按P=MC的条件决定自己的产量,这样,厂商的产量总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沿着边际成本MC曲线而增减,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的最低点时,厂商生产要比不生产损失大,厂商就要选择停产。所以,在AVC曲线以上的MC曲线部分就是在短期竞争均衡条件下厂商的供给曲线。在这一部分中,厂商按P=MC的条件决定自己的产量,如P=p1时,产量Y=y1。

5、论述福利经济学定理。(参见《大纲》P227)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从交换的角度看,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他所选择的两种商品的最优数量处于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比的组合点上。从生产方面来看,每个厂商都将把生产要素投入确定在最优组合点上,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比。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由于产量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而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因此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即完全竞争是有效率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同时,如果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可以存在一组一般均衡价格使得该价格恰好达到上述状态。

6、说明主流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利用AD-AS模型解释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参考百度百科“总需求曲线”、《大纲》P284)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和劳务量的曲线。它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经济中需求的所有物品和劳务量。从图形上看,总需求曲线总是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下降会增加物品与劳务量的需求。相反,物价水平的上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总需求增加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增加。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总需求增加在对总收入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对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但通常影响较小。当经济处于潜在或充分就业状态时,总需求增加AD就不一定能带来总收入的增加。因为总供给AS增加会遇到生产能力的限制。结果总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7、论合理预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参考KNS5.0 数据库平台“合理预期论”、《西方经济学》P393)

合理预期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又称理性预期理论。合理预期论是把“合理预期假说”同货币主义相结合而成的。因为这一理论的突出的特点是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经济行为主体(如作为消费者的家庭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工商企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在做出它们当前的行动决策时,除了考虑到当前有关经济变量(如商品价格、工资率以及各种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收益率等)以外,还要对这些变量未来会有的情况做出预期。所谓合乎理性的预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总是完全准确无误地符合将来实际发生的情况,或者说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的主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将与客观概率分布的期望值相一致。

合理预期学派认为,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后者)是有可以识别的规则的。因而,经济单位对政府政策规则的预测将不会出现系统的偏差。由于政府不能使自己的政策出人意料之外,经济单位的相应行为将抵消政府政策的效力。因而政府政策是无效的。

8、运用弗莱明-蒙代尔模型,分析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参见《西方经济学》P518)

弗莱明-蒙代尔模型是开放经的最重要宏观经济模型,也是一个小国开放经济模型,可用于分析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如图:

IS曲线: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LM曲线:描述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BP曲线:描述国际收支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首先我们讨论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在图27-3中,设从均衡出发,增加政府开支,IS右移,我们得到E′。由于收入水平增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国内汇率必然上升。一方面,收入水平的增加导致贸易逆差,造成了国际收支失衡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在图中我们已假定BP的斜率小于LM的斜率,对应于处于BP曲线上方的E′点的利率将吸引足够外资流入,从而组中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市场上,出现本币供不应求 (外汇供过于求),本币出现升值压力。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向外汇市场注入本币以买进外币。这样,一方面是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因之LM向右移动直至与BP和IS′交于E″.由此可见,在固定汇率下,政府开支的增加导致收入水平由Y增至Y″。换言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对应于E′点,国际收支顺差到直本币升值和BP向上方移动。本币升值导致竞争力减弱,IS′向左方回移,直至IS″的位置上(见图27-4)。在E″点上,货币和产品市场以及国际收支实现均衡。但可以看出,在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的作用被削弱了。

如果资本完全自由流动,BP是一条水平线,对应的是r=r﹡。在浮动汇率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的本国利息的上升降引起大量

8 资本的流入。本币升值造成的竞争力削弱将使IS曲线迅速向左回移,收入水平和利息率迅速下降,直至国内利息率等于国际利息率从而资本流入停止,包括汇率在内的所有变量恢复到原有水平,见图27-5。

下面我们讨论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在图27-6中,设从均衡出发,政府增加货币供应,LM右移。我们得到新交点E′。由于利率下降,资本外流;由于收入增加,进口随之增加。上述两种变化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收支逆差造成对本国货币的贬值压力。在固定汇率下,货币当局必须出售外汇储备购买本国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直至LM曲线回复到原位。这就是说,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无效。在浮动汇率下,本币贬值将增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而一而导致IS右移,BP也因本币的贬值而下移。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果得到双重加强。经济的均衡点由E′移至E″,在E″点我们得到更高收入水平,利率的变化方向则不肯定,它取决于各种参数的综合对比结果。同样,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收缩性货币政策的收缩效果也会得到加强。见图27-7。

如果资本完全自由流动,BP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货币政策的变化将导致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导致汇率的急剧变化,并进而导致进出口的急剧变化。进出口的变化意味着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政策的效果将得到大大将强。

9、解释为什么古诺模型的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 古诺模型又称古诺双寡头模型(Cournot duopoly model),或双寡头模型(Duopoly model),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

需求曲线上的古诺模型

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是纳什均衡应用的最早版本,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

9 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头垄断理论。 古诺模型中的双寡头厂商均衡就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就是双方都坦白,给定甲坦白的情况下,乙的最优策略是坦白;给定乙坦白的情况下,甲的最优策略也是坦白。而且这里双方都坦白不仅是纳什均衡,而且是一个上策(dominantstrategy)均衡,即不论对方如何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因为如果乙不坦白,甲坦白的话就被轻判1年,不坦白的话就判2年,坦白比不坦白要好;如果乙坦白,甲坦白的话判5年,不坦白的话判10年,所以,坦白仍然比不坦白要好。这样,坦白就是甲的上策,当然也是乙的上策。其结果是双方都坦白。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其实,如果两个囚徒都不坦白,他们各判2年,比都坦白各判5年的情况要好。但这不符合个人理性,甚至即使这两个囚徒在被抓之前协议,被抓后拒不坦白,但是又有谁有遵守这个协议的积极性呢。

寡头垄断厂商经常发现它们自己处于一种囚徒的困境。当寡头厂商选择产量时,如果寡头厂商们联合起来形成卡特尔,选择垄断利润最大化产量,每个厂商都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但卡特尔协定不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给定双方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每个厂商都想增加生产,结果是每个厂商都只得到纳什均衡产量的利润,它远小于卡特尔产量下的利润.

10、论LM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参见《西方经济学》P353)

LM曲线的斜率大小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息率变化的敏感度,货币需求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度越高,LM曲线的斜率就越小,即LM曲线就越平缓。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无限大时,LM曲线就近乎成为一条水平线。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需求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度较小,LM曲线的斜率较大,此时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需求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度较大,LM曲线的斜率较小,此时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弱,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

上一篇:消防验收整改回复单下一篇:写给老公的一封情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