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藻水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022-09-11

由于藻类及其产生的藻毒素对人类有较大的潜在危害, 应对其进行控制、消除。根据原水水质情况的不同, 藻类的去除方法一般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1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就是利用某些设备、器材在水体中设置特定的安全隔离区, 分离出藻类或者利用机械装置灭杀、驱散藻类。

1.1 微滤机过滤除藻

微滤是一种简单的物理过滤方法, 它采用滤网去除水中直径大于或等于滤网孔径的浮游生物和藻类。该方法对于藻类的去除优于混凝沉淀, 但对于浊度、色度及COD的去除率远低于混凝沉淀。因此, 微滤机除藻适用于低浊度高藻度的湖泊水的处理。

1.2 气浮除藻

藻类密度较小、絮凝体不易沉淀, 采用气浮法可以克服这一困难。利用气浮使絮凝体浮升至水面, 去除的速度要比沉淀去除快很多。该方法对于高藻水的除藻效果显著, 但其也存在弊端;浮渣难以处理、气浮池附近臭味重、操作的环境差。为了保证气浮的效果, 在气浮前需要预加氯, 但这会降低饮用水的安全性, 同时浊度较高时, 会影响后续处理工艺效果。

1.3 活性炭吸附

通过活性炭吸附可以取得很好的藻类和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如果按100mg/L投加活性炭时, 可以将水中的藻毒素降至很低。但是如果投加小剂量的活性炭, 由于水中的有机物会影响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所以去除效果不佳;且活性炭的解吸附较困难, 从而使得活性炭除藻的处理成本大大提高。

1.4 电解杀藻

周群英等人[1]进行了微电解杀藻研究, 结果表明, 采用SC杀藻器进行微电解杀灭湖泊中藻类, 当进水流量为1m3/h, 电流密度为 (5.9~8.9) m A/cm2时, 杀藻效果极好, 明显破坏藻类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 使藻类完全丧失光合作用的能力。即使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 呼吸作用远大于光合作用, 溶解氧急剧下降, 其下降率均可达到92%。

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药品或矿物质抑制、杀死和去除藻类的方法。按其作用机理, 可分为化学药品直接灭杀法、强化混凝沉淀法和天然矿物絮凝法。

2.1 化学药品直接灭杀法

通过投加化学药品直接杀死藻细胞它可以破坏某些藻类的细胞壁、细胞膜及细胞质, 从而达到杀灭活体藻细胞的目的。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杀藻剂是硫酸铜, 其控制藻类生长的浓度一般须大于0.1mg/L。研究表明, 使用硫酸铜会破坏藻细胞, 使细胞内大部分藻毒素释放于水体中, 故经硫酸铜处理后的水不能立即作为饮用水水源。为提高硫酸铜的功效, 减少其毒害作用, 尹澄清等研究发现, 采用铁盐、铝盐作为增效剂, 0.2mg/L~0.3mg/L的铜离子就可抑制微囊藻的生长。

水厂除藻一般会采用氧化剂, 常用的氧化剂有液氯、臭氧、二氧化氯等。液氯能有效杀灭藻类, 当液氯浓度在1mg/L~2mg/L时, 经过30min, 藻毒素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但预氯化使水中消毒副产物增加, 这对人体健康不利;同时, 加氯氧化后, 对某些藻类去除率有一定限制, 如对水中的颤藻去除效果不理想。化学药剂法不用改变现有水厂的工艺流程, 不需增加大型设备和构筑物, 应用较为灵活, 使用成本较低, 但可能使水中增加了新的对健康不利的化学物质。

2.2 强化混凝沉淀除藻

强化混凝是指在常规混凝过程中, 在保证浊度去除效果的前提下, 通过提高混凝剂的投加量, 来实现提高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去除率。提高混凝剂的投加量, 沉淀池污泥含量升高, 导致絮体形成受到一定影响, 絮体分离效果变差, 沉后水浊度升高, 影响后续工艺的出水质量, 且水的腐蚀性增强, 残余铝含量升高, 增大运行成本。因此, 采用强化混凝除藻时, 应综合考虑, 使水中颗粒去除最优化、运行成本最优化、实际操作最优化、污泥产量最优化等。

2.3 天然矿物絮凝法

粘土矿物被认为是治理赤潮的天然絮凝剂, 来源丰富、成本低、无污染。80年代初, 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现场实验, 实验表明, 粘土矿物对藻细胞的凝聚作用与其种类、结构和表面性质等因素有关, 其中蒙脱土的凝聚作用最强。但我国研究者俞志明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高岭土吸附赤潮能力强于蒙脱土。推论其原因有:一是粘土颗粒的形状 (高岭土是管状体系, 蒙脱土是球性) 影响絮凝效果;二是高岭土颗粒表面负电荷低, 降低了粘土颗粒与藻细胞的静电作用 (斥力) 。

3 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是利用生态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 如某些大型水生植物的抑藻杀藻作用, 以及某些浮游动物、水生动物的捕食原理, 来抑制藻类繁殖生长, 控制藻类数量从而达到控藻的目的。生物处理工艺由于操作方便、易于管理、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处理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3.1 生物膜法预处理

生物膜法是比较常用的生物处理法。生物膜法预处理中, 填料上的生物膜可吸附、附着、机械截留、捕食消解水中的藻类。该方法对隐藻和一些蓝藻的去除率不超过90%, 硅藻不超过80%, 绿藻60%左右, 对微囊藻去除率较低。在藻负荷较高时, 要取得良好的除藻效果仍需结合其它工艺。

朱光灿将阶式生物反应器应用于含藻毒素的富营养化原水的预处理, 研究表明, 阶式生物反应器比单阶顺流与逆流反应器更接近于推流反应器, 可有效稳定地去除微囊藻毒素。

3.2 微生物絮凝剂除藻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絮凝功能的高分子有机物。利用微生物本身或产生的多肽、酯类、糖蛋白、粘多糖、纤维素和核酸等作絮凝剂, 可以对包括藻类在内的大多数微生物产生絮凝作用, 并且对环境无二次污染。另外水体恢复功能菌 (RB) 、利水剂、AEM菌、PSB光合菌等, 都有较好的除藻作用。

3.3 生物活性炭除藻

生物活性炭除藻一般是在预处理 (预氧化、生物预处理) 、混凝沉淀后,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及在活性炭上生长的微生物去除水中藻类、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等。

生物处理方法除以上介绍的几种外, 还有芦苇塘除藻方法、浮萍除藻方法、生物载体除藻法等。

4 结语

以上除藻方法中, 有的能直接在水源地利用天然或人工方法来去除藻类, 也有的适用于饮用水厂的藻类去除。各种除藻技术各有所长, 但也存在某些缺陷。净水厂处理富营养化水源水的工艺流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当选择确定处理工艺时, 不能只依据实验室结果, 必须进行中试试验, 找出最佳的工艺。

摘要: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 藻类及其产生的藻毒素对人类有较大的潜在危害, 应对其进行控制、消除。本文叙述了含藻水处理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并对各种除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藻类,藻毒素,富营养化,絮凝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微电解杀藻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 1998, 17 (1) :28~29.

[2] 尹澄清, 兰智文.围隔中水华控制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1989, 9 (1) :95~99.

上一篇:论我国在司法民主化进程中的困境下一篇:关于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超支的缘由及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