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切合心理学原理

2022-09-10

语文教学设计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构思或行动计划, 遵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相互匹配、和谐一致的原则。针对语文教学的特性, 探索语文学习的普遍性和特殊心理, 恰当处理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阶段目标、单元或课文的课堂教学进行预期策划。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整体性和可行性, 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心理学在其短暂的历史中, 其理论却有着长足的发展, 它的应用也渗透到很多领域。把心理学同学科教育研究相结合, 无论在心理学界还是在语文教育界, 都是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对于语文教学设计来讲, 显得尤为重要。

一、左右脑均衡发展, 重点促进右脑发展为特征的教学设计

(一) 左右脑的分工与合作

左脑具有语言中枢, 掌管说话、领会文字、数字、作文、逻辑、判断、分析、直线。因此, 被称为“知性脑”, 能够把复杂的事物分析为单纯的要素。比较偏向理性思考。右脑掌管图像、感觉, 具有鉴赏绘画、音乐等能力, 被称为“艺术脑”。具有韵律、想像、颜色、大小、形态、空间、创造力……。负担较多情绪处理, 比较偏向直觉思考。左右脑的运作流程是由左脑透过语言收集信息, 把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 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五感, 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语言, 再传到右脑加以印象化, 接着传回给左脑逻辑处理, 再由右脑显现创意或灵感, 最后交给左脑, 进行语言处理。

科学技术的发达, 使左脑功能, 如计算、书写、装配等被替代, 特别需要在创新的设想、直观综合判断等方面发展自己的思维。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强烈呼唤“右脑革命”。“右脑革命”将实现人类左、右脑的第二次协调, 产生智慧的大飞跃。

(二) 语文教学为开发右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 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语文学习需要左右脑共同参与, 是多种智力参与其中的综合性的学习。情理结合的教学设计, 以发展语言为中心, 做到练语言、练思维、练情感, 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右脑开发与左脑开发、情感发展与理智发展的有机统一。例如, 教学《死海不死》, 可设趣味性极强的悬念:既然是死海, 何故不死?《小石潭记》中, 柳宗元不仅深感社会的污浊, 而且深受其害。然而, 他笔下的小石潭却为何“清冽”?像这样以疑惑、悬念、求异、难点形成的强刺激, 都可以触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 教学设计着力于左右大脑均衡发展, 重点促进右脑

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避免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 避免传统教学设计中忽视右脑开发和不恰当的左脑开发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情境构建要轻松自然, 甚至富有浪漫情调。和谐的学习氛围, 如通过音乐等渲染一种温馨的诗化情调, 以放松和沉思为特征, 施展想象力。促进灵感、加速资料收集、增强记忆。语文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 用语言、图画、吟诵、节奏、韵律和情感等各种交流方式, 对学生的大脑产生多种刺激, 这些刺激主要针对右脑, 对于右脑的开发大有裨益。比如, 我们在教学《科学与艺术》、《荷塘月色》等课文的时候, 把图画、音乐等融入在语言的教学中, 这样, 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深奥的道理的理解。

语文教学设计要倡导研究性学习, 开放性学习, 主动性学习。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发散思维, 借助联想和想象, 对自己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组合, 产生新思考, 新见解、新设计”。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求异性、发散性、新颖性和独创性特征的创新思维过程。例如, 在教授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的时候, 要敢于反其义而思之, 破旧立新:“狐假虎威”的狐狸“善假于物”是为智;“班门弄斧”的弄斧者敢于挑战权威更是令人钦佩;学生的“求异”在认识上也许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但他们的观点相对于其它同学来说是独到、新颖、别致的, 应该及时肯定。同时,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不为求异而求异, 不为发散而发散, 要合乎情理, 但不可脱离实际。

二、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应用

现代的教学设计由于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已经从以教为主的设计思想转向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纵观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的发展, 无论是第一代以教为中心的设计理论, 还是第二代以学为中心的设计理论, 都有其特定的条件, 也必然有其局限性。教学设计要慎重、科学、严谨, 如果死死抱住一个理论不放, 势必走向教学设计的误区。

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整合心理学理论, 择其优而从之, 避免教与学中重视一方, 忽视另一方的倾向发生。

传统的教学设计, 在刺激-反应理论指导下, 强调“目标设计明确”, “教学环环相扣”, 容易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存在, 违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结果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 整个学习过程穷于应付, 学生的自主感受、鉴赏和思考、领悟的权利被剥夺, 发现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究其根本原因, 在于没有看到刺激-反应理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一方面教师方便在讲课中操作, 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所谓的“失控”的局面;另一方面, 把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具体、周密, 看起来条理清晰, 甚至天衣无缝, 只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过程是动态的, 当强调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的学习过程的时候, 这种教学设计就会成为两条束缚学生思维、捆绑学生手脚的绳索。

在职业中学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 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现在实行的课改, 进行的“262”效能课堂模式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设计中有许多原理, 心理学便是其中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更好地学好语文。

摘要:围绕心理学原理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心理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及心理学理论和语文教学设计的紧密联系, 提出左右脑均衡发展, 重点促进右脑开发的教学设计, 以及整合心理学理论避免教学设计走向误区的观点

关键词: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心理学理论,大脑,开发

参考文献

[1] 刘永康, 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 天地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 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