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文章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教师的文章范文

赞美教师的文章:师说新语

师恩如歌

2006-09-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顾伯冲 我有话说

教师节又快到了。一年一度,时值初秋,最令桃李思情神游。

依稀记得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倪秉时老师开始在我们乡村学校当民办教师。8年后,他成为我高中的班主任并教语文课。那时他四十来岁,消瘦刚健,平顶头是四季不变的发型,一双眼睛总是炯炯有神,像两盏不灭的灯。

倪老师是家乡久负盛名的文人,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和学术论文。更令我们敬佩的,是他对古典文学执著的钻研,据说从18岁起,他整整花了3年时间,边欣赏、边品读、边研究,将《红楼梦》缩写了一遍。还记得有一次夜课,倪老师正给我们诵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突然间停了电,这也丝毫没影响他,当他将课文背诵到最后一句话时,教室里骤然响起钦佩的掌声。

高中毕业那年的秋天,我告别家乡和老师,应征参军来到南方一个炮兵部队。后来,我上了军校,提了干部,工作单位从团机关逐级调到了总部,倪老师总是告诫说,一介武夫在现代知识军事时代是很不称职的。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我便会取出老师的来信重温,许多鞭策的话总在耳边:希望你做个真正的军人,效命于祖国,建功于军营。倪老师曾给我写了许多诗词,都是予以鼓励和鞭策的,字里行间透出许多哲理。这些充满关爱、倾注着厚望、闪烁思想火花的诗句,至今对我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人生的每个关口,想起老师的谆谆教诲,重温老师的厚望与寄托,在眼花缭乱的诱惑面前,都能获得强大的免疫力,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所有老师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浓缩在倪老师的立人做人、言行举止之中。从倪老师身上,我看到一位智者的渊博学识,一位长者对学生的无尽爱意,一位仁者对晚辈的宽厚,一位学者对学术的无限追求。岁月之川又送走了无数个太阳月亮,二十多年过去了,日月消长,光阴荏苒,人世间发生了很多变化,倪老师也早已离开了三尺讲台,退休在乡村过着恬静的生活。然而,老师对我的教诲如一帧帧风景画,一直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每次通电话,我更好像在与一位园丁絮语,也好像在聆听一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心灵独白。

大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时候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最初的道路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但在人生之中的关键几步,有位恩师让你收获了知识,开发了潜能;让你收获了自信和理智,获得了前进的动力;使你学会了思考,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真是受益无穷啊,现在回味起来真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值得高兴和自豪啊!这些年,无论在南国的边防哨所,还是在街长楼高的京城,我的潜意识里,对倪老师的品格和风范的敬仰,对他用智慧的乳汁哺育我成长的情感,已化成我心中的图腾。

春华秋实,师恩难忘。让我们将民族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告慰过去的老师、现在的老师以及将来的老师。让我们用心放歌,献给引导我们走进知识圣殿,塑造人类美好灵魂的工程师们!

老师(散文诗)

每当提起老师这个词语,总是在心底陡升一种敬意。每当想起我的老师,不由从肺腑荡漾一种感激的涟漪。尊敬的老师你可安好?想念的恩师你又在哪里?

踏着阳春的柳绿,我寻觅着小学的足迹。目睹那昨日的校址,我飞扬思绪。可敬的老师你就是在这里,培育我成长汗水洒滴。

迎着初夏的晨曦,我重归中学的楼宇。举目那飘扬的国旗,我仰空伫立。思念的老师你就是在这里,教会我扬起求知的步履。 带着忘怀的情思,我来到昔日大学的教室。目睹那朝夕相伴的桌椅,我静静低语。感恩的老师你就是在这里,开启我步入知识殿堂的圣地„„

从小学的顽皮到中学的方刚血气,从大学的宏志千里到步入社会的人生轨迹。尊敬的老师,我的成长凝聚着你的哺育。想念的恩师,我的生命绽放你智慧的生机。

每当我遇到学习的难题,是你激励我扬帆前进的舟辑。每当我取得点滴的成绩,是你露出欣慰的惊喜。

“春蚕到死丝方尽”,内涵着你敬业的演绎。“蜡炬成灰泪始干”,诠释着你奉献的旖旎。丹心的倾注与风雨兼行,你不知培育了多少未来的栋梁。辛勤的汗水与日月交辉,你不知又惜别了多少天下的桃李。

在春的季节里,你惠风鼓满我耕耘的希冀。在夏的季节里,你细雨润泽我内心的贫瘠。在秋的季节里,你倾心丰腴我收获的节季。在冬的季节里,你厚重晶莹我生命的美丽。

三尺讲台印证着你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平凡人生,普通的粉笔伴随着你走过多少个难忘的春夏秋冬。你无怨无悔甘当辛勤的园丁,你无私奉献执着事业的永恒。

你宛如知识的春风,荡拂学子们求知的心境。你恰是文化的明灯,照彻学子们一路的远征。你犹如嵯峨的高峰,楷模着做人的准则与高崇。你似如洁白的瑞雪,表率着为人的洁廉与清正。

你的言行,就是我做人的明镜。你的心声,就是我前进的航灯。你的教诲,就是我行动的准绳。你的憧憬,就是我生命的黎明„„

从春秋孔子的论语中,我读懂教育兴国你的地位尤为神圣。从毛泽东给徐特立的书信中,我凝思着教书育人你的职业倍受尊敬。

诚然,无论多么富有都不能忘记你恩泽的永恒。抑或,做官再大在你面前永远都是天真的学生。

天地可鉴,载册着你功德无量的华永。日月悬明,璀璨你为人师表的秉性。你承载着多少代莘莘学子们的美梦,你创造的是无法用价值估量的丰功;你担当的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使命,你闪烁着人类灵魂工程师最耀眼的彩虹„„

春华秋实

2014年1月20日

师恩

一. 有一种划过心头的爱,扣动最深的心扉,那是师爱; 有一种至高的灵魂,谱写着动听的乐章,那是师魂;

有一种无以报答的恩情,在莘莘学子心中荡漾,那是师恩。

讲台上,书桌边,寒来暑去,洒下心血点点。两鬓挂霜,五指染白,终日辛苦不辞。 浇花朵,育桃李,春华秋实,奉献赤诚一片。双腿僵直,脊背累弯,一生春蚕到死。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今生无悔,甘洒春秋诚滋三千莘莘学子。 四书五经,五脏六腑,七嘴八舌,此世无怨,愿抛赤诚之心爱润人类灵魂。

孜孜不倦,排难解惑,兢兢业业,传道授业。那是您挥洒青春的天地,那是我们渴求知识的天堂。

您用行动诠释了教师的神圣,您的无私奉献令学生铭记在心。 您的工作很普通,却被誉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 您的工作很寻常,却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匆匆岁月从指间略过,斑白的双鬓孕育了桃李芬芳。 二. 聆听雨的欢笑,倾听风的酣眠,点燃一盏心灯,诉说我的心声。 或许您已经把我忘却,但您的形象却和岁月一样永恒。 儿时不识师恩重,长大才知老师亲! 送走了学生,您留下了皱纹;

泼洒了一腔热忱,您却耗掉了青春!

十年寒窗,昨日沙场,点兵授将,奔向前方; 传道授业,排除迷茫,不辞辛劳,恩在四方。 感激之情,跃然纸上,佳节来临,老师安康。 三. 教师节到了,学生送您三束花: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母,送您一束康乃馨,您像父母教我做人; 感谢您爱学生视同己出,送您一束百合花,我们爱您到永远; 春华秋实结硕果,送您一束满天星,那是您桃李满天涯。 老师啊!

您是园丁,质朴无华; 您若慈父母,真情感人; 您是蜡烛,温馨动人; 您是春蚕,呕心沥血; 您是春雨,润物无声; 您甘当人梯,无私奉献。 千言万语道不尽,

一起送上我们的感恩之心...... 四. 不曾忘您工作时的专注, 不曾忘您课堂上的严谨, 不曾忘您批改作业的认真, 不曾忘您欣喜时的笑脸...... 不曾忘您若参天大树,为我遮风蔽日, 不曾忘您弹指间为我指点江山。 少年不知愁滋味,

长大后才知道人世间的苦辣辛酸。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希望,放飞的是明天。 千言万语道不尽哦,

让我送上一句祝福和感恩。

老师啊!今天是您当之无愧的节日, 请接受学生大礼参拜---鞠躬作揖!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祝老师健康快乐,永葆青春!

第二篇:新教师文章:化学课的心得

新教师化学教学心得

走出大学刚教化学,刚开始我有点无从下手,教学手段也很枯燥,教学语言匮乏,教学成果不理想,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我的教学语言表达技艺、教学手段都得到了提高,教学方法有了多样化、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等都得到了提升。让我在教学中体现快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我的经验是: 一.教学语言

上课初始阶段,我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讲解的准确性。所谓“讲解的准确性”,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既要符合化学的原理及规定,还要清楚、确切、合乎逻辑,既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故而,在讲解化学知识时,我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恰如其分,既不滥用语言,又不夸夸其谈。例如,在化学上“烟”和“雾”的本质区别;“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其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定义的正确描述语言亦不同。在不影响化学概念科学性的前提下,我除了考虑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和可接受能力。此外,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更有利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时,教师绝不可“刻舟求剑”式地死背设计好的模式,应灵活采取相应的策略,改变教学方式,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我注意了解学生的个别特征,采取个别化的措施和指导。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对回答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学生,要充分肯定积极性和正确的部分,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绝不能指责、讽刺,挫伤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我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答,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在作业方面,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不一样,力使第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体会到成功和努力后的收获。这样,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1.教学方法的多样型

化学教学中我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一起合作来完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你让儿童稍微活动一会儿,他就能以10 倍的注意力来报答你。”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经常用一些修辞手段或增加趣味性和幽默感的方法来活跃气氛,调节师生情感。如为区别电解水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时,我用诙谐的语言:“正养父亲”,学生哄堂大笑,学生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我常采用了顺口溜或俏皮话等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记忆。如过滤操作要求可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 H2还原CuO实验操作顺序可概括为:“氢气起早贪黑,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金属活动顺序可采用谐音:“借给那美女,锌铁锡千斤,铜汞银百斤”。

诙谐幽默促进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和谐的课堂气氛使用学生的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使学生乐在其中,乐中有思,思中求知,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达到了“教”与“学”的和谐同步,实现了情感教学、愉快教学和成功教学的和谐统一,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

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完全按照教科书上来进行,有些内容我会提前教给学生,有些内容我会置

后来处理。例如,从序言课开始,先让学生记住一些元素符号,在化学文字表达式中有意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等讲“化学式”时,就可以直接归纳整理。这样,学生便清楚为什么化学式在书写上不一样,缺少哪一点将是千差万别;同时也分散了难点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有些则要置后处理,比如,元素”概念中“一种”的理解,学生就会产生疑惑,难道还有其他吗?此时教师不需要解释,等学完“原子”概念以后,学生便茅塞顿开。总之,对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学效果将事半功倍,使教与学的关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第三篇:文章标题:光荣的称号崇高的使命教师演讲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光荣的称号,崇高的使命》。

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既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又是一个崇高的使命。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颂着这个光荣的称号,又有多少仁人志士肩负着这个崇高的使命。有的人说教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的人说教师像园丁,洒下汗水,浇开花朵;有的人说教师像粉笔,奉献自我,成就他人;有的人说教师像航灯,指明方向,照亮前程;也有的人说教师像春蚕,吃的是绿叶,吐的是银丝;还有的人说教师像黄牛,吃的是青草,挤的是甘奶。

平凡之中见伟大,普通之中见崇高,细微之处见真情,危难之时见精神。冰心老人曾说:“教师工作是既光荣又辛苦的职业”。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一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要立三尺讲台,携两袖清风,要甘于寂寞、乐于清贫,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

人民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既然说为人类传播文明,为社会培养人才是教师的崇高使命,那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拥戴你。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教育与师德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高尚的师德才能打造优质的教育;师德与师风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形成良好的师风。我们要正确认识教师所肩负的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把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到重要位置,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人和成才。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是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惩都代替不了的。”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是学生的典范,是学生的楷模,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杜甫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提出:“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爱是无形的力量,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爱只是一个最浅层次的要求,而德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没有公德,社会就会沦落,没有师德,教育就会没落——师德是爱,更是一种责任!如果没有责任,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确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那就办不好教育,育不好学生。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古训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用爱心教会学生负责任,用责任唤起我们的爱心。让我们铭记爱与责任,在我校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的热潮中释爱心、讲奉献、比责任、育新人!爱就是责任,爱就是奉献,让我们的爱洒满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我们的爱温暖更多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爱造就社会的有用之材。

《光荣的称号崇高的使命教师演讲材料》来源于,欢迎阅读光荣的称号崇高的使命教师演讲材料。

第四篇:全国教师都应该看看这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

全国教师都应该看看这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本文转载自俊哥儿《全国教师都应该看看这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

《人民教育》

作者:余慧娟

来源:十指成林博客

“素质教育”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诞生,经历10余年的反复讨论,之后进入中央文件和纲要。21世纪初,一场立志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时10年,素质教育依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史上曾有几次著名的事件,其中一次,是2004年江苏南京市高考成绩不如其他地市引发的所谓“素质教育之痛”。直到今天,这一事件依然令人记忆犹新,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至今仍是个问题。——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哪些教育形态能归为素质教育?哪些又根本是冒牌货?哪些又纯粹是在玷污素质教育的名声?不补课就是素质教育吗?搞唱歌、跳舞、社会调查就是素质教育吗?搞索质教育,学业成绩就会下滑吗?

有一种观点在流行,尤其是在中学流行:教学就等于应对考试,考试就等于升学。素质教育与教学似乎足没有关系的。

因此,尽管课程在改,教学理念在变,但仿佛只在表层流动,于教育之实体——日常课堂而言,仍“风景依旧”。所以民间有名言:“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于表层,徘徊于外围,还未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内核——现实的课堂教学。

所以,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素质教育”,当我们再次思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就必须把目光从唱歌、跳舞转到课程教学改革上来,从理念和学术讨论转到改革的实然状态上来。我们只能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课堂状态而不是公开课所代表的“个别状态”出发,来做实践判断,来讨论改革的方向,如此,素质教育才可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内质构成。

课堂文化决定了什么

课堂文化,这不是一个新问题。

10年前,我去西部的一所学校采访。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一帮孩子异口同声,大声回答道:“我们喜欢不打人的老师!”那略带乡音的童声至今响彻耳畔。

当时我们特意写了一篇报道,题目就是《“你还有什么意见?好,请讲”》。

今天,这样的现象我相信是没有了,但课堂文化的现状还远不足以培养出人的创造性。 一种普遍的现象,如同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形容的:

“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教师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面对父母的盛怒。”

“害怕”的结果,是教师不敢放开,只顾自己讲,甚至不敢提问,即使提问了也只叫几个最好的学生回答,唯恐差学生回答错了,自己没法收场;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更别说提出问题了,因为错了老师会不高兴,同学会笑话„

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教育界几乎尽人皆知。可是,在课堂这种特殊场景下,人的心理安全感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问题。

雷夫当了25年小学五年级的老师,他班里90%以上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大部分是移民家庭),他们毕业时却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AST前5%。学生品行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长大后纷纷进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就读。

他在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一章第一节中,写的却是安全感问题: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一种东西——害怕。” 芬兰的基础教育成绩世界瞩目。而各种分析表明,他们教育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不是别的,而是“信任”。

观察我们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一个共同点,都有课前“热身”——目的也只有一个。培植敢想敢说的课堂文化,因为他们都知道,课堂文化决定了教学的成败。一个害怕出错的封闭课堂是绝不会成功的。 所以,宽容,是课堂生活的起点。

因为宽容,学生才敢于道出困惑,才敢于质疑,才敢于创造;因为宽容,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困惑,才能听到质疑的声音,才能判断教学的下一个方向在哪里。师生真正的思维对话与碰撞才得以展开。但仅有宽容是不够的。

课堂教学的“气场”还必须能够传递主流价值观。

一个因为个别学生调皮捣蛋而冲着全班发脾气的老师,一个成天只请优秀学生发言的老师,是绝不会受到学生拥戴的,包括他所传播的知识。因为,公正性,是所有人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人不应当无端地为他人的过错承担责任,也不应当因为智力发展上的暂时落后而受到歧视。

一个成天只强调认真听讲、坐得直、不出声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如果只把“奖励”停留在这个层次,教出来的孩子不是绵羊就是叛逆的狼。教学纪律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是知识魅力主导下的“知识秩序”,而不是靠威严建立起来的“形式秩序”。

一个只强调“服从”,尤其是思维的服从、知识的服从的课堂,是思想专制的课堂。教学民主的核心是思维民主,是师生问的平等对话、理性辩论,是对真理怀有共同的敬畏之心。然而,2010年7月,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发布的一项对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城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思想,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认同度仅为15.5%,近八成多的课堂,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奇思怪想。这一结果,很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批判性思维。

课堂文化——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间诞生的“气场”,与教学比起来,好像很外围,微不足道,却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品质。每到一个班级听课,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文化,是这个文化“统治”下的头脑。文化狭隘,则头脑狭隘;文化不正,则头脑失范;文化专制,则头脑僵化。

中国课堂要有所突破,必须从课堂文化的变革始。

因为课堂文化,参与着孩子全部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智力活动。 终身兴趣的培养与教学的“审美化改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因为,我们的精英所在的学校,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危机——被学习,被作业,被优秀,被生活。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这样形容学生的真实状态:

“很多孩子到学校来不是因为喜欢上课,甚至有些孩子不是因为喜欢老师,只是因为到学校里来可以和同伴在一起。还有些孩子喜欢语文、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语文课。很多孩子喜欢运动、热爱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非常可怕。”

笔者曾经在一所升学率很高的高中学校看到,教学楼墙壁上四处贴着类似“逢一必争,逢冠必夺”这样的标语。学生说:“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清晨跑操的那一刻。”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大意如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窗下玩耍,把老人吵得无法休息。老人知道,如果他直接赶走他们.他们肯定还会再来的。于是,他把他们叫过来说,你们在这里玩,让我感到很有生气,谢谢你们,如果你们明天还来的话,我会奖励你们5美元。第二天,这群孩子果然又来玩了,高高兴兴领了奖励走了。第三天,老人说,我的钱不多了,我只能奖给你们4美元。到了第四天,变成了3美元.如此下去,到了第七天,老人说,我已经没有钱奖励你们了,果然,第七天,这群孩子再也不来这里玩了。

教育最初是干什么用的呢?开启心智,传播伦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学园为乐园;孔子以游学为乐,教弟子三千,跟考试完全没有关系,跟人才选拔、经济发展、职业谋生也没有关系。但是后来有了关系以后,教育的“动机”就发生了变化。就跟这群孩子一样,因为那些“奖励”,完全忘记了最初玩耍时的乐趣。

我们的学科精英大多不也是如此吗?我们向来提倡吃苦精神,但极少关注个人兴趣。在传统文化里,个人兴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强迫自己学习最不喜欢的学科并取得好成绩。为什么中国教育60多年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兴趣上是失败的。我们的学科精英不是为兴趣来读书的,是为着其他的目的而来的,一旦目的达到了,早把什么语文、数学扔到九霄云外,所以我们的人才走不远。我们出不了类似尼采、福柯这样如痴如狂的哲学家,也出不了类似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类似比尔?盖茨这样的商业奇才。

教育功利性泛滥的问题,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然而笔者非常同意另一个观点——教育也具有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强大功能。而将这一功能发挥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教育内部发展、扩大并满足人对教育的本质需求。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除社会等外部需要,还因为人在精神世界里就有探究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有着强大的好奇心、想象力,有着创造的冲动,有着智力生长和人际交往的渴求„这些需求源自天性,而与其他无关。

那么,怎么能从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层面去培育并发展这种来自天性的需求?一条蹊径,就是教学的审美化改造。因为,“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③(康德),所以对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在当下浮躁与功利之风的包围之中,唯有美才能唤起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唯有美才能唤起人长久的热爱。一旦终身兴趣培养起来,人的创造性将具有无穷的动力,这股力量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但从现实来看,兴趣从来都只是作为“敲门砖”而不是一个长久的目标,所以,所谓的“兴趣培养”尽管有诸多策略,却并不能让学生生发出终身的志趣。而大量的课堂是根本无视兴趣问题的,反正你喜不喜欢都得学,这就把学生逼到了死胡同里。

当然,也有老师能轻易“掳走”学生。

河北衡水中学历史老师李军燕,年纪轻轻就深得学生喜爱。原来,她给自己的课定了一个另类目标——“每节课学生至少有两次开怀大笑”,所以她的课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这是沟通之美。

北京四中语文老师李家声,他讲《离骚》,“好像被屈原附体一样,散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让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学生语)他朗读《离骚》,学生无不“被屈原那种灵魂的美、精神的美,所深深地吸引”。一个从前不喜欢语文的理科学生,课后,不知花了多少时间来读《离骚》,375句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④。

这是学科之美。

郭京君,青岛二中的生物老师,他上课极为吸引人。“动物是怎么求偶的?昆虫闻味,孔雀开屏,人呢?——看品质。”话音未落,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都已在下面叽叽嘀喳了。“上课就像看电影,每堂课都得有兴奋点,这样学生就老惦记着。”他讲生物,能横贯地理、历史等几大学科,纵达最前沿的生物研究。“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尽管生物是高考里面的小学科,可每新接一拨儿学生,他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走一批精英学生,跟着他作竞赛,乃至上了大学,转专业都要回到生物领域。

这是思想之美。

美的课堂,不在于教学方式如何,而在于学科素养,在于教师气质,更在于教学视野。 一个对“知识点”、“考点”过度关注的教师,其教学视野必定严重窄化,从而不自觉地受制于工具理性对人(教师)的真实情感(尤其是审美性)与激情的消解。

曾经听过一常高中物理课。短短45分钟,老师硬是讲了17道题,都是力学的内容。这个老师其实动作很麻利,思维也很敏捷,而且还富有激情,我敢肯定,这样一节课声嘶力竭地讲下来.绝不亚于800米长跑,而学生同样目不暇接。我纳闷,为什么不能少讲一点,讲精一些?讲些学科规律性的、触类旁通的内容?为什么不能给学生一点整理思路的时间和空间?

同样是讲授法,这样的课堂,却毫无美感可言。因为教学视野不同,讲授法沦为了灌输法。所以,讲授法区别于灌输的一个界限,就是审美性。

教学的审美化改造有一个先决条件——你被学科融化,你就是它,它就是你,而绝对与考点无关。 教学的审美性不应仅仅来自教师,还来自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什么比较受学生欢迎?因为它们契合了人的本性。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具有思维历险之美;与人交流,则是一种交换思想、激发困惑的反思活动,具有智力成长之美。所以,教学之美是在调动教与学双方力量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既是规律之美,也是艺术之美。

一句话,当课堂回归到共同寻找智慧的悠然状态,哪怕一瞬间,美便诞生了。

什么时候,我们的课堂处处生长着这样的大美,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不再是功利的奴隶。怀着因大美而诞生的兴趣的种子,我们的人才才可以走得更远。

我们的能力黑洞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因为,除了缺乏终身兴趣的引领,我们的能力结构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北京大学某数学系教授,有一次期中考试,故意出了一道题,给出条件,给出结果,请学生论证,能不能由该条件推导出该结果。如果能,请证明;如果不能,请给出反例。面对这一开放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做出来。

广西师范大学罗星凯教授连续5年承担全国8年级科学学业水平测试卷的命制、测试及结果分析工作,令他吃惊的是,面对情境性试题,学生表现令人大跌眼镜。一道简单的常识题:“我在照镜子,你在镜子后面晃悠,会不会对我照镜子有什么影响”,来自六个省、市、自治区抽样的7万多名8年级学生,正确率只有43.7%⑤。罗星凯教授不禁感叹:我们的孩子怎么越学越傻了?

对比我国的中、高考题与国际权威教育测试题如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PISA(数学),可以明显地发现,题目考查的能力取向迥然不同。我们的考题,更多的是抽象分析与运算,而PISA试题,却大量的与现实情境相关,需要排除很多次要因素,才能寻找到运算模型,相反,公式级的推理却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剥离情境因素的过程。

面对以上现象,史宁中教授说:“我们的学生没有判断力。”罗星凯教授分析说,暴露学生前概念的情境的缺失,导致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失败。

而我要说,这正是我们的能力黑洞——复杂情境中的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严重缺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能力与原创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任何创造活动都面临着如何独自应对新情境的问题。

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批评教育的错误:“第一,不考虑儿童的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第二,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第三,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⑥这三个错误,仍然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现场。

2001年,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就曾批评我们的教学“掐头去尾烧中段”,从而强调两头“情境引入与实际应用”。“情境”问题进而引起教育界广泛讨论。可惜的是,这一方向由于情境的幼稚化理解而受到批判,也由于教材及教学情境设计水平的低下而遭遇滑铁卢。今天,走进我们的课堂,中国教育在能力培养上的严重缺陷并未得到有效弥补,即便是我们最为擅长的“应用题”,在情境模拟及设计上仍然是干净得几无杂草。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对情境似乎已经不再感兴趣。

这里,我愿再引述两位著名学者的观点以示警醒:

法国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指出,未来教育有7个黑洞,其中第二个黑洞就是,“人们不教授确切的知识„„确切的知识并不是那些在形式或数学程序上极端复杂的知识,而是能够将信息和数学放到特殊背景中去的知识„„是在部分和整体之间往来如梭的知识„背景教学是知识的迫切需要„„在我看来,必须将知识贯通。”

比利时著名教育学家哈维尔·罗杰斯直接断言:不存在抽象的能力,也不存在在抽象中发展起来的能力。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复杂情境中得到发展,并在复杂情境中得到评估。因为,“当我们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时,学生的才能,比如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而事实上,也只有在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才能也才会在反复的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提升。”⑦

中国学生擅长做抽象推理及演算题是出了名的,但动手能力差、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是灵活性与变通性差)也是出了名的。所以必须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包括课程的价值取向。

问题之一——大量的机械训练仍普遍存在,日益侵蚀着人的创造性。 如果我们把训练理解为“动手做题”,那么或许这是必要的;如果训练就是对解题模式的反复操练以至“条件反射”的境界,那么我们就必须慎重了。“因为使学生通过重复性训练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强化了与这些知识相关的范式,过度强化会使学生失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求异思维的意识和习惯。„‘被动式的、重复式的训练与主动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脑神经网络结构明显不同„„前者强化了固定的思考方式和习惯,后者得到的是善于灵活多变思考的大脑,而一个人的脑神经不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网络结构。因此,在不同的脑优势之间,我们需要做出选择。”⑧所以,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训练?需要什么样的训练?

问题之二——不关心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相互联系,这使我们丧失了复杂情境下思维灵活性的基础。 我们讲概念,通常只从概念的定义讲起,而为什么会有这个概念,它的原型尤其是生活原型是什么,它的外延是什么,一概不予涉及。比如负数,就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但是,借助一个温度计,借助一个带地下层的电梯楼层表,一切不言自明。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穿梭,表面上看是对生活经验的观照,本质上则是思想方法的有力渗透。因为,从抽象到具体是演绎思维,从具体到抽象是归纳思维,其间涉及“情境化”和“去情境化”(建模)的复杂的判断过程,甚至一个学科的思想方法。

所以当下讨论“双基”,关键不是要不要“双基”,而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先生曾有一个非常好的提法:让基础有灵性。什么是灵性?我理解,应该就是这种不同背景下的“贯通能力”,是具有思想方法做灵魂的“知识”。

问题之三——不珍惜新知识带来的新情境,这使我们一次又一次丢失了独立思考和探究新问题的绝好机会。

讲授法之所以容易使学生被动,乃是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讲授很少懂得停顿、留白。

“探究”之所以被批判为“好看不中用”的教学方式,乃是因为我们把探究理解得过于刻板了。试问,探究必须“有头有尾”吗?探究必须贯穿一节课的始终吗?只要30秒的停顿,学生的脑海中就可以完成一个思考,何以会使教学完全失之于计划?更何况,我们只要对一两年内的教学计划稍做调整,就能赢得在品质上更为出色的能力。

所以,我们绝不能借“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的效率之名,将自主探究拒之于日常课堂之外。因为,追逐没有品质的“效率”,我们的教育就永远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

学生在校时间里,绝大部分是在课堂度过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大多也是在课堂上形成的。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首先在目标上回到人本身,回到作为“完整的人”的需求上来,回到人的核心素质上来。因为,人的课堂生活质量,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度。

第五篇:文章标题:党委书记在庆祝教师节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首先,我代表矿党委向长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各位教职员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刚才,学校对一年来的工作做了总结,学生代表向老师们表达了真诚的祝福,先进教师代表做了发言,刘矿长做了重要讲

话,讲的很好。

一年来,矿小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领导班子励精图治,教职员工团结奋进,以投身振兴中华民族伟业的荣誉感和引导学生未来人生的使命感,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创出了一条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之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项教育成果在集团公司乃至义马市都名列前茅,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教育工作者,为振兴千秋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担负着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具有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为此,我再次向光荣的人民教师,向为我矿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科技兴国,教育为本,百年大计,树人为先,你们担负着历史的重托,在新的学年里,矿党委对学校的工作寄予后望,并高度重视,尽可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希望全体教职员工在新的征程中,乘胜前进,为我矿的教育事业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为此矿党委提出三点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兴则国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面向未来的百年大计,矿区的每个家庭中,都有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牵动着每一名职工的心,抓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对解除广大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稳定职工队伍,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好9月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集中宣教活动,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遵循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要认真落实四项任务,即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更新理念,明确现代教育思想

21世纪的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只有拥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培养未来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希望你们在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和经验的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不断进行理念创新,按照“质量是根本,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中心”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以质兴校,争创一流”的理念,以“后勤为前勤服务,前勤为教学服务,员工为教师服务,全体为学生服务”的服务观,用现代思想塑造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基础扎实,特长明显、身心健、素质全面的未来人才。

三、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要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做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进一步促使教师从“老师为中心”转变到“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在学习方法上,注重让学生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人施教,因才施教,充分利用课外活,加强对特长生的培养,建立完善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项比赛,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同志们,今年以来,我矿原煤生产捷报频传,班产、日产、月产均创15年来最好成绩,提前120天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全年85万吨原煤生产计划,井下文明生产,井上文明生活,矿区面貌得到一定的改变,职工群众安居乐业,这成绩中也饱含了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的汗水,回顾过去、思绪万千,展望未来、踌躇满志,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全矿上下同心同德、拼搏进取,力争在几年的时间内,要把我矿建成一个:原煤稳产超百万,年均收入超万元,一产开发现成效,三产经济翻两翻,企业管理称一流,实现跨越大发展的公司骨干企业。让我们正视过去不骄傲,面向未来求进取,思想永远不满足,脚下永远不停步,为开创千秋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吧!

谢谢大家!

《党委书记在庆祝教师节会议上的讲话》来源于

,欢迎阅读党委书记在庆祝教师节会议上的讲话。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师的文章范文】相关文章:

教师励志文章范文05-28

水的文章范文05-17

雪的文章范文05-17

夜的文章范文05-18

成功的文章范文05-18

财富的文章范文05-18

登山的文章范文05-19

服务的文章范文05-19

孤独的文章范文05-19

沟通的文章范文05-19

上一篇:街舞社简介范文下一篇:进修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