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六年级上语文古诗

2022-11-12

第一篇:鄂教六年级上语文古诗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教案作业题(鄂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教案

作业题(鄂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

2.会认“偶、鬓、衰”3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阅读、朗诵古诗及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用字的精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人。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性狂放,与李白友善。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

二、学生自读。

.学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2.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三、范读创设情境

.学习诗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

作者辞官回家、正式人道修炼时已是86岁高龄。骤然回到久别几十年的故乡,不免有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今昔对比,感慨系之:“乡音”可以保持不改,而“鬓毛”却不能使其不“衰”。(板书:老大回鬓毛衰)

未改的“乡音”使我时时忆念故乡,难以忘怀,但不知回到故乡时,故乡还能认得我吗?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本来天真自然而无深意,但这淡淡一句问话,却重重地敲打在作者心上,引发出无限的感慨:自己非但老迈衰颓,而且反主为宾,似被故乡所忘!个中悲哀尽在平淡一问之中。全诗以此有问无答的一句结束了,但弦外之音却哀婉不绝,久久回响在读者心田,让读者各自去想象、沉思。此诗的成功,全在其真率自然的感情流露。(板书:不相识何处来)

诗题“偶书”,不但说诗是偶然而得,也隐含了其诗来自生活、发于心扉的一层意思。第

一、二句似说家常,起得平淡却又自然、真挚。第

三、四句笔锋一转,便别开境界,以极富于生活情趣的儿童问客的场面,于儿童天真的欢乐中见出作者的悲哀,借儿童简短无意的问话抒发作者难言的情怀。

2.古诗大意: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3.学生表演。

4.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5齐诵全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贺知章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略

2.略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是:小孩子看见了我,并不认识我,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老大回

鬓毛衰

不相识

何处来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的一首古诗。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

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与相关的资料介绍】

《回乡偶书》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衰败、疏落。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诗]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该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

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最终版)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鄂教版含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古诗诵读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课后双横线中的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吟诵中,想象作者寻访隐者的情景,体会其失望的心情,感受童子的率真与坦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生字,读准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作者寻访隐者的情景,体会其失望的心情,感受童子的率真与坦诚。

【教学用具】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根据拼音自学生字,通过诵读理解大意,了解诗情,背诵古诗)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初读感知

.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贾岛,字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贾岛寻找隐士而没有找到)

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言师采药去”)(板书:采药)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预设:诗人可能问童子:你家先生干什么去了?

预设:从“言师采药去”,可知隐士去山中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童子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板书:此)

(诗人可能会问:你知道他到哪儿采药去了?)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

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三、积累背诵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贾岛其他的诗作读一读。

3说一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略

2.略

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意思是:诗人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一个童子,询问他师父哪儿去了?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诵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图文结合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的课文。《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作者介绍】

诗人贾岛简介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河北省涿州市人。贾岛人称“诗囚”又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下工夫。

贾岛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言律诗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著有《长江集》。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与相关的资料介绍】

《绝句》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2.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3.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鉴赏】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赵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寻隐者不遇》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观猎》教案 鄂教

《观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形象和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诗题,介绍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二、生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直至能背诵为止。

三、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四、师和生一起理解诗歌大意。

角弓上的箭迎着强风射了出去,将军在渭城狩猎。

野草再枯,也躲不过猎鹰的眼睛,雪融化了,马也奔驰得很快。转眼间已经到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凯旋时回头望向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笼罩,原野上静悄悄的。

五、赏析诗歌

1、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

2、风声与角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倒装句式。

3、“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

4、“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5、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诵读 游子吟教案1 鄂教版

游子吟

教养目标:

1.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能感情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育目标:

1.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发展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想象能力和听说的能力。

重点:学习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读懂诗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母爱。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导入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无数才情横溢的文人诗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名篇,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谁能背背你喜欢的诗篇呢?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学习古诗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的方法。 2.出示学法:

(1)一拆: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3.小结: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介绍时代背景: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时作。

(3)范读诗文。

(4)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解字词,悟诗意。

(1)回忆学习方法。(拆、释、理、补连) (2)自学一~四行诗句。

A.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质疑。

(3)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迁移学法,自学

五、六行诗句。 A.小组交流自学。 B.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

五、六行诗句。(赛读、评度、小组读) 3.连句意、明诗意。

(1)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诵诗文、入意境。 6.感情背诵。

四、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板书: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 绝句》教学设计 鄂教版

古诗诵读 绝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习“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习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习“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三)学习第三句

1、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真是色彩鲜明,到外莺歌燕舞,绿柳垂丝,春意融融,怎不令诗人陶醉其中,此时他透过窗户,极目凝视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这便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课件:第三句配图,感受“窗含”意境。)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课件,蹦出“含”、“岭”)

你觉得他们长得像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令)那么,“令”字家族除了“岭”你还想起了谁?

(玲、拎、冷、铃、零、龄、领)

(课件:指“岭”出现“令”家族,使学生一目了然。)

4、汉字多变,汉字真的很神奇,一个“含”字将西岭雪山美景尽收眼底,不防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让我们透过窗户看眼前的这片蓝天,想象一下,和下课后我们站在操场看到的无边无际的蓝天感受一样吗?

5、可爱的女孩们,你能读出这含蓄的美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和诗人一同去感受这千秋雪景吧!(齐读)

(四)学习第四句(辗转)

1、诗人忽又低下头,这次,他看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课件:第4句配图,感受意境。)原来俯首处,门外还停泊一艘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2、学习“吴”(课件:“吴”跳出,重点学习。)

吴兴,(学生名),你应该是最熟悉这个字了吧,告诉同学们,怎样记住它?

3、书写“船”,认识“舟”。

这里还有1个字你认识它吗?(船,课件:“船”字,突显船在当前页中位置)

“船”是“舟”字旁,“舟”做偏旁时“横”变成“提”。在虚宫格中书写。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路路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愉快)

5、让我们用愉快的语气读出诗人愉悦的心。(齐读)

四、感悟课题

1、同学们,句句品过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诗句太美了)

2、是啊,诗句太美了,是因为大自然太美了;大自然太美了,是因为此时此刻诗人有一颗欣赏的心太美了。只要心中有景,大自然处处是美景,也只有诗人这样绝妙的语句才能配得上大自然这绝伦的美景绝句,无与伦比,而不仅仅是一种诗的体裁。(课件:回到首页图,学习“绝”,使课的本身达到“扣题”的效果。)

3、学习“绝”(课件:出示字理图,演示字理。(“绝”与“决”对比练习填空。)

(课件:

1、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下定决心,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春光无限。

2、朋友们,让我们怀揣坚毅的决心,谱写绝妙的人生。)

五、想象诗句,感受美

1、真是妙啊,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整首诗,恐怕我们的脑中不停的闪现的就只有一个字——美。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这种美,印记这种美,吟诵这种美。(生配乐读,想象画 2

面)

2、总结《绝句》(课件:杜甫画像前一行行出现总结性语句,使学生了解诗的背景和意图。)

3、练习。(才子对对碰。课件:出练习题,在横线上填上本课的生字。翠柳丝线,黄鹂悠鸣。一行白鹭,志向青天。雪岭含窗,别具一格。泊船万里,驶之东吴。千古佳句,万世称绝。)

六、拓展欣赏(课件:美景图片,让农村孩子欣赏到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

同学们,你看,不仅是杜甫草堂,其实你的身边处处是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拥抱大自然的每一天吧!

上一篇:二年级下册生字扩词表下一篇:二上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