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谈评点学习方法

2022-10-28

评点学习法, 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人把它归为文学评论, 但它又不限于评论;有人认为它渊源于注疏, 但注疏偏重于字词的训诂、注释, 这与评点有很大的差别。“评点”作为一个复合词, 产生于唐宋以后, “评”最初为评论、品评的意思;“点”, 《说文解字》释为“小黑点”, “点”就是黑。“文不加点”的“点”引申为断句或作记号。因此, “评点”最初的含义也就理解为评论并在文章的文字词句旁对重要的或精彩的内容进行圈点或作记号。而“评点”这一形式的形成, 有人认为大概与汉字的书写有关。中国古籍的书写采用竖行的形式, 版面上下左右的空间较多, 便于阅读时写下自己的心得、看法, 或对重要、精彩之处作出记号。而且这种写法形式多样, 长短自如, 多片言只语, 表达及时, 十分方便。

历代名家在读书时多有使用“评点”的习惯,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吧, 现当代许多语文教育大家也多推荐使用“评点”的方法学习, 并且身体力行。张志公、王力、叶圣陶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1 张志公先生谈“评点”

著名语言学家,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对评点有系统的研究, 他在《要重视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中作了如下详细的论述, 总结了历史上古文选注评点本的经验。

“所有这些选本, 大都有注、评 (或批) 和圈点。注, 是解释字义、名物、典故等等;评 (或批) , 是指点文章思想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的要点;圈点, 是用符号标示重要的词句或段落的划分。这些, 一般总称为评点。”又说:“就注释评点的体例来说, 有的非常详细, 从字的读音、意义, 到典故、事实, 句段的联系照应, 文章的结构层次, 谴词造句的要点, 等等, 都有所解说或指点, 有的还通解全篇大意, 总论全篇的内容和写法, 个别的更附有读后感之类的材料。有些则评点较略, 只在关键之处指点以下, 不多说, 最简的只在最后附一两条简要的总评, 就文章的内容略加评论, 别的没有。至于评点的着眼点, 有的偏重文章的“义理”, 有的偏重文章的写法, 有的二者并重。”

他侧重对传统的评点方法进行介绍, 并强调它的意义, 甚至认为评点学习方法是传统学习经验中留下来的不多的有用的方法之一。

2 王力教授的“评点”经验

“评点”是一种个体经验性很强的学习方法, 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教授就以自己的经验来说明了评点的好处和怎样去评点。

他说:“应考虑试着作眉批, 在书的天头上加自己的评论。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 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 你好好看的时候, 总会有些意见的。所以, 最好在书眉, 又叫天头, 即书上边空的地方作些眉批。试试看, 我觉得这本书什么地方好, 什么地方不合适, 都可以加上评论。昨天我看从前我念过的那本《马氏文通》, 看到上边都写有眉批, 那时我才二十六岁, 也是在清华当研究生。我在某一点不同意书上的意见, 有我自己的看法, 就都写在上边了。今天拿来看, 拿五十年前批的来看, 有些批的是对的, 有些批错了, 但没关系, 因为这经过了你自己的考虑, 批人家, 你自己就得用一番心思, 这样, 对那本书的印象就特别深。自己做眉批, 可以帮你读书, 帮你把书的内容吸收进去。……把记笔记和书评结合在一起, 把书评写在笔记里边, 这样很方便。笔记本一方面把重要的记下来, 另一方面, 某些地方我不同意书里的讲法……可表示我的意思, 把笔记眉批并为一个东西。……如果你作了笔记, 又作了眉批以后, 读书报告就很好写了。”

这些“眉批”也就是他在读书时做的“评点”,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你自己就得用一番心思”, 这用心思的过程不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吗?

3 毛泽东与徐特立的“评点”之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成为佳话, 也成为后学者的楷模。他的老师徐特立在《国文教授之研究》中对评点有精到的论述。

“绩学之士, 读书必有札 (原字:答+刀旁) 记, 以记所得著所疑。记所得则要领明矣, 著所疑则启他日读书参证之途矣。……近人读书多寓于著述中, 往往取古人书补之、广之、续之, 或辑其佚说, 或求其义例, 故著一书而群书皆通。”

毛泽东的成才是否与其老师的教授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无法去做实证的科学的研究, 但毛泽东本人的读书习惯对其思维的影响却是不言自明的。在教条主义一统天下的环境下, 他毅然独辟蹊径提出《反对本本主义》, 开创出适应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学习的角度来分析, 这正是他面对文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结合自身的经验, 观照社会的环境, 三者碰撞、融通进而发现真理的结果。

4“评点”义理的深入阐述

综观评点的要义, 评点就是标记与表达, 标记所阅读的文本的重点、难点, 精彩之处和疑难之处;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由文本触发所产生的启示。由是观之, 从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对语文教学的论述中可以找到许多说法不一, 而义理一致的左证。

夏丐尊在《文心》中称它为“触发”。

叶圣陶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1中论述教学上的第一阶段“预习”时, 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该取什么方法, 认定哪一些着眼点, 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 给他们指点, 可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 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 (脑筋) 。”是同样的意思。叶老在四十年代就把“评点”的工作放在第一阶段, 而且非得要学生们自己动“天君”。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 也就“不需要教”了。在《中学国文学习法 (1948) 》2中更是明白地作出表达:“在阅读的时候, 标记全篇或者全书的主要部分, 有力部分, 表现最好的部分, 这可以帮助了解, 值得采用。标记或画铅笔线, 或做别种符号, 都一样。随后依据这些符号, 可以总结全部的要旨, 可以认清全部的警句, 可以辨明值得反复玩味的部分。……读书笔记, 还有应该记的, 如:翻了几种书, 就可以把参照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读了一篇文章一部书, 自己有些想头, 或属怀疑, 或属阐发, 或属欣赏, 都可以记录下来。”

胡适的表达更具现代意义, 他说:“ (读书) 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 或做提要, 或做说明, 或做讨论, 自己重新组织过, 申叙过, 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凡此种种, 足显现代教育家们对评点的重视。若从语文教与学的主体观来对评点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评点有教师的“点”, 学生的“点”。教师的“点”是“指点”“点拨”。学生的“点”, 就是标记所阅读的文本的重点、难点, 精彩之处和疑难之处;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由文本触发所产生的启示。古代的“古文选注评点”是侧重于编者、教者的点, 不是读者的点。王力教授的读书方法和毛泽东的读书习惯以及叶老对学生的要求, 是后一种“点”, 是大师们学习习惯的“点”。

正是这后一种“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 并在评点的过程中, 开动自己的脑筋, 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教给学生评点的方法, 则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边读边点边评, 把学、思、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对孔子这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评点学习法, 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产生于唐宋以后, 流行于明清时期, 形成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影响极大的文化景观。到了现、当代, 钱钟书的《管椎篇》融注疏、评点于一体, 陈寅恪评点的唐宋史学著作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更是评点的精品。许多语文教育大家也多推荐使用“评点”的方法学习, 并且身体力行。张志公、王力、叶圣陶等就是其中的典范。这一方法把学、思、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说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边读边评, 不可分割, 尤值得我们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育家,“评点”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自选集 (上)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28.111.113.

[2] 王力.王力文集 (第二十卷, 杂著) [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504~505.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下) [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4~125.129

[4] 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1.

上一篇: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仪器检测与人工镜检结果的比较下一篇:如何做好电力营销服务的工作要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