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不知道怎么回复

2022-08-07

第一篇:当你不知道怎么回复

当你想离职时,领导极力挽留,知道此时领导一般是怎么想

的吗?

真的无法输入用户名

4小时前

23赞

培养一个人非常不容易,投入的时间精力资源远超乎离职人员的想象,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还是挺大的。离职原因无外乎钱和干得爽不爽,钱的话一般比较正规的企业都是可以谈的,无非就看你能带来多少效益,只是有的人不敢谈而已,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提醒想离职的人才这真的可以谈;至于干的爽不爽这个原因太多,但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及时有效沟通造成的,个人觉得为了离职而离职的人比较多,同样也只能尝试去沟通开导和挽留。顺便说一句,有些人跳槽以后会更好,但也有很多人,越跳混得越差,离职前还是客观的评估自己的得失,切勿迷信网络上某些鼓动性的言论,毕竟人家不会在意你的死活,只在意他的言论有没有吸引更多眼球。">培养一个人非常不容易,投入的时间精力资源远超乎离职人员的想象,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还是挺大的。离职原因无外乎钱和干得爽不爽,钱的话一般比较正规的企业都是可以谈的,无非就看你能带来多少效益,只是有的人不敢谈而已,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提醒想离职的人才这真的可以谈;至于干的爽不爽这个原因太多,但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及时有效沟通造成的,个人觉得为了离职而离职的人比较多,同样也只能尝试去沟通开导和挽留。顺便说一句,有些人跳槽以后会更好,但也有很多人,越跳混得越差,离职前还是客观的评估自己的得失,切勿迷信网络上某些鼓动性的言论,毕竟人家不会在意你的死活,只在意他的言论有没有吸引更多眼球。

评论

橙汁不是汁儿

4小时前

1赞

这涉及到人性,往往混合了多重因素是很复杂的,我们抽离更多的因素来看,从几个简单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人员离职各种理由天花乱坠,除了情非得已或外因逼迫,从内而言其实不过是一种或多种关系不爽的产物,比如任何人之间产生了矛盾,无论是人的意识形态还是业务关系,异或是利益分配矛盾,人品或机构行事路线,即自身可发展的认可程度,或归属感与漂行感等等……所有假设的离职的发起是离职者自己主动提出的,而非领导直接、间接或授意他人促使你离职的,如果是后者,挽留你的那一刻领导心里不定有多开心(⊙o⊙)哦,那是对自己手段的认可与操控能力的欣赏的开心。当然一个单位大领导和小领导,直接领导和间接领导,有野心的领导和没野心的领导的出发点往往是不同的,要加以区分。一般对离职人员的审视无外乎人财事三个方面。从人的角度来讲与领导的性格息息相关,与其关系是近是远?包括人员背后的背景关系问题,是好管理还是不好管理?领导主观判断即将离职的人是不是有才。对同行或领导自身是否存在潜在隐患。职员位置的可替代性与稀缺性,以及领导对位置处理的可操控性也会考虑在内。从财的角度来说,离职人员是否有价值?能否带来技术、营收、团队管理提升或是其他资源,人员离开会带来多大的风险。对人员已有的投入是否已收回成本?从事儿的角度出发,正在做的事儿或将要做的事儿对离职人员的依赖程度有多高,人员的离开对业务是否存在隐患。即业务本身是否需要这样人。当然也会考虑当下组织的实际情况,比如濒临破产或蒸蒸日上的机构领导的意识形态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关系好,或当时的关系还不错,或是有向好的可能,异或磨合良久等……这样可能性就比较多,交心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否则,牵强的程度就比较高。在某些业务开展的过程中,暂时稳住等待可控权转到领导手中通常是一个可能的选择。如果是后者,能够暂时稳住,那领导有的忙了,通常会谨慎观察,做最坏打算并处理完善之。如果挽留无效两种基本风格也皆会存在,一种成为仇人对待,一种成为友人。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我是橙汁。">这涉及到人性,往往混合了多重因素是很复杂的,我们抽离更多的因素来看,从几个简单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人员离职各种理由天花乱坠,除了情非得已或外因逼迫,从内而言其实不过是一种或多种关系不爽的产物,比如任何人之间产生了矛盾,无论是人的意识形态还是业务关系,异或是利益分配矛盾,人品或机构行事路线,即自身可发展的认可程度,或归属感与漂行感等等……所有假设的离职的发起是离职者自己主动提出的,而非领导直接、间接或授意他人促使你离职的,如果是后者,挽留你的那一刻领导心里不定有多开心(⊙o⊙)哦,那是对自己手段的认可与操控能力的欣赏的开心。当然一个单位大领导和小领导,直接领导和间接领导,有野心的领导和没野心的领导的出发点往往是不同的,要加以区分。一般对离职人员的审视无外乎人财事三个方面。从人的角度来讲与领导的性格息息相关,与其关系是近是远?包括人员背后的背景关系问题,是好管理还是不好管理?领导主观判断即将离职的人是不是有才。对同行或领导自身是否存在潜在隐患。职员位置的可替代性与稀缺性,以及领导对位置处理的可操控性也会考虑在内。从财的角度来说,离职人员是否有价值?能否带来技术、营收、团队管理提升或是其他资源,人员离开会带来多大的风险。对人员已有的投入是否已收回成本?从事儿的角度出发,正在做的事儿或将要做的事儿对离职人员的依赖程度有多高,人员的离开对业务是否存在隐患。即业务本身是否需要这样人。当然也会考虑当下组织的实际情况,比如濒临破产或蒸蒸日上的机构领导的意识形态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关系好,或当时的关系还不错,或是有向好的可能,异或磨合良久等……这样可能性就比较多,交心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否则,牵强的程度就比较高。在某些业务开展的过程中,暂时稳住等待可控权转到领导手中通常是一个可能的选择。如果是后者,能够暂时稳住,那领导有的忙了,通常会谨慎观察,做最坏打算并处理完善之。如果挽留无效两种基本风格也皆会存在,一种成为仇人对待,一种成为友人。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我是橙汁。

评论

小蚂蚁打洞

4小时前

41赞

首先恭喜你,说明你在这个公司工作是很有效率,很有价值的,否则人家也不会挽留你,而且是极力挽留。无论领导怎么想得,一旦他做出了挽留,甚至极力挽留的动作,出于礼貌,你要有对应的理由给到领导。行业内圈子很小,如果你还想在这个圈子里,尽量不要去留下不好的印象。离职的原因千奇百怪,这里咱就聊一种吧,就是活多钱少,还忽悠。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做为公司领导,其实他也心知肚明。但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离职的不说活多钱少,领导也不说活多钱少。两个人说半天,最后还是娘要嫁人天要下雨,该走的终究是走。至于真心不真心的留你,我觉得没必要讨论,因为总会离开的,一个公司的核心,不是靠雇佣关系就能绑在一起的,记住你的定位,你只是一个打工者而已。公司核心都可以说换就换,何况你一个离核心十万八千里的打工者?如果你清楚这一点,你领导当然更为清楚,工作那么多年,在其手底下来来往往的人多了,如果看不开,我只能说,你想多了。领导极力挽留你的诚意来源于你的价值。公司对于员工的考量基本就是从能为公司带来什么考虑的。所以,你离开与否的原因,也要从公司能为你带来什么而考虑。这是公平的,也是大家互相选择的标准。尽量,我只能说尽量,别掺杂个人感情新因素在里面。最后我想说的是,做出离职的选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下一个你将要去的地方更重要。不是怕你裸辞,而是怕你胡乱选择。如果你过了一个先就业再择业的阶段,那么你的职业规划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离职,是为了什么。以上,祝你离职快乐。">首先恭喜你,说明你在这个公司工作是很有效率,很有价值的,否则人家也不会挽留你,而且是极力挽留。无论领导怎么想得,一旦他做出了挽留,甚至极力挽留的动作,出于礼貌,你要有对应的理由给到领导。行业内圈子很小,如果你还想在这个圈子里,尽量不要去留下不好的印象。离职的原因千奇百怪,这里咱就聊一种吧,就是活多钱少,还忽悠。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做为公司领导,其实他也心知肚明。但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离职的不说活多钱少,领导也不说活多钱少。两个人说半天,最后还是娘要嫁人天要下雨,该走的终究是走。至于真心不真心的留你,我觉得没必要讨论,因为总会离开的,一个公司的核心,不是靠雇佣关系就能绑在一起的,记住你的定位,你只是一个打工者而已。公司核心都可以说换就换,何况你一个离核心十万八千里的打工者?如果你清楚这一点,你领导当然更为清楚,工作那么多年,在其手底下来来往往的人多了,如果看不开,我只能说,你想多了。领导极力挽留你的诚意来源于你的价值。公司对于员工的考量基本就是从能为公司带来什么考虑的。所以,你离开与否的原因,也要从公司能为你带来什么而考虑。这是公平的,也是大家互相选择的标准。尽量,我只能说尽量,别掺杂个人感情新因素在里面。最后我想说的是,做出离职的选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下一个你将要去的地方更重要。不是怕你裸辞,而是怕你胡乱选择。如果你过了一个先就业再择业的阶段,那么你的职业规划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离职,是为了什么。以上,祝你离职快乐。

评论

弥月时光

4小时前

22赞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现在就在这阶段,马上离职,领导一直挽留,但切身实际我在你这边赚不到钱,我为什么还要留在你这而不找别的出路。那些说跟公司领导感情好的不舍得离开的滚蛋,一个公司给你开5000,而你这个公司给你3000,你选哪个,打工就是赚钱。">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现在就在这阶段,马上离职,领导一直挽留,但切身实际我在你这边赚不到钱,我为什么还要留在你这而不找别的出路。那些说跟公司领导感情好的不舍得离开的滚蛋,一个公司给你开5000,而你这个公司给你3000,你选哪个,打工就是赚钱。

评论

我的人参我几几煮宰

4小时前

1赞

挽留只是对你以前工作的一个肯定,一个过场。如果你都走了,领导都没有留你的意思,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没面子?所以说,千万别对老板的挽留有什么幻想,那只是一个流程,一个样子而已。除非你在公司的地位到了没你公司就完蛋的地步了。或者说你走了公司就会受到极大损失了。除此之外,领导的挽留只是为了给你面子。">挽留只是对你以前工作的一个肯定,一个过场。如果你都走了,领导都没有留你的意思,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没面子?所以说,千万别对老板的挽留有什么幻想,那只是一个流程,一个样子而已。除非你在公司的地位到了没你公司就完蛋的地步了。或者说你走了公司就会受到极大损失了。除此之外,领导的挽留只是为了给你面子。

1评论

小小香菇我的爱

4小时前

19赞

我的部门有个很优秀的男孩子准备跳槽,跟我提想法的时候,我是欣然接受的,并没有做任何挽留,而是鼓励他跳。留下来专业得不到任何发展,行政职务也没有他的位置,一个优秀的研究生一个月才拿6000,出去至少翻倍,我假惺惺挽留做什么?">我的部门有个很优秀的男孩子准备跳槽,跟我提想法的时候,我是欣然接受的,并没有做任何挽留,而是鼓励他跳。留下来专业得不到任何发展,行政职务也没有他的位置,一个优秀的研究生一个月才拿6000,出去至少翻倍,我假惺惺挽留做什么?

1评论

一起走世界129034860

4小时前

0赞

追其根本,一旦员工提出辞职,那就说明此员工已有二心,很难保证以后会不会再次提出辞职,所以基本上领导都会在之后的时间找到随时可以顶替你位置的人,不管此时是真的想留住有才华的你还是为了拖延一段时间找接班人,现实就是领导以后不能再毫无保留的信任重用了。">追其根本,一旦员工提出辞职,那就说明此员工已有二心,很难保证以后会不会再次提出辞职,所以基本上领导都会在之后的时间找到随时可以顶替你位置的人,不管此时是真的想留住有才华的你还是为了拖延一段时间找接班人,现实就是领导以后不能再毫无保留的信任重用了。

评论

IT那些小事儿

4小时前

2赞

其实就两种情况,前面也有人说到了。我说说我的感受吧。首先第一,如果这个人确实不错,能力也好,也培养了这么久,那肯定是不希望他走的,尽可能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为什么想离职?尽量沟通解决,来避免离职。第二:本身这个人却是不咋地,即使走了,也没多大,会先挽留,然后慢慢再招人,可能目前太缺人了,只能让他尽可能多留,正常也得一个月交接,后面再替换掉。不过针对不同岗位,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其实就两种情况,前面也有人说到了。我说说我的感受吧。首先第一,如果这个人确实不错,能力也好,也培养了这么久,那肯定是不希望他走的,尽可能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为什么想离职?尽量沟通解决,来避免离职。第二:本身这个人却是不咋地,即使走了,也没多大,会先挽留,然后慢慢再招人,可能目前太缺人了,只能让他尽可能多留,正常也得一个月交接,后面再替换掉。不过针对不同岗位,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1评论

薇薇安全

4小时前

25赞

既然想要走了,就别留下,领导可能是缓兵之计,也许暂时无人能接替,等到新人成手之后会找理由刁难你。或者领导真的想留你,即便是留下来,在别人眼里也几乎没了前途,谁会重用一个想过离开的人呢。个人愚见,不喜勿喷。">既然想要走了,就别留下,领导可能是缓兵之计,也许暂时无人能接替,等到新人成手之后会找理由刁难你。或者领导真的想留你,即便是留下来,在别人眼里也几乎没了前途,谁会重用一个想过离开的人呢。个人愚见,不喜勿喷。

评论

会飞的猫149042669

4小时前

1赞

职场离职是正常的事情,就像新陈代谢一样。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我入职的是一家号称亚洲最大的fengmi加工企业。但是刚进去时做的是价格控制,属于老板心腹的职位,而这家企业又是典型的家族企业。随着事业的发展这家企业又搞了一个大型的药厂,而我的工作就是负责整个药厂建设的材料供应,实际上兼着许多职务,包括老厂的仓库总管。那时候一个人带一辆车为了这个药厂费劲了心血。很奇怪的是老板让我带一个徒弟,我自认为知识有限,能力有限不能胜任,但碍于领导的面子还是带了这个徒弟,谁知道这个徒弟不是这块料。其中我还要负责药厂设备的招投标工作,真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就在药厂即将完工的时候,该家族开了一个董事会,凡是外省籍的人员一律不留供应部,只用本省人。我听到这个消息就和老板交流了意见,我也提了工作强度太大,就像有关系走后门进来的新员工拿的工资都不比我少,我要求加薪;我的老板是董事长的夫人,她对我说加薪要董事长同意才行。也画了个大饼给我。我立刻就明白了,在一个下午我把辞职报告留在她的桌上,然后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辞职了。电话里她不答应。我回到家就把手机关了。她把电话打到我家座机上和我母亲谈了很久,但是只谈我的工作业绩,闭口不谈加薪的事情。我是毅然决然的走了。但是她的确极力挽留我,原因就在于药厂即将上马,所有的设备安装调试还需要我,没人能顶上去,并不是说拿感情留人,拿待遇留人。实际上我走了以后供应部所有的老人一律清除。所以挽留人无非两种情况;第一你能独当一面,无人能代替你,至少目前是;第二就是给自己留个面子,毕竟鞍前马后的,别的员工也会有看法和危机感呀。有几个私企老板会把你当成御林军,即使是御林军,当你的实名完成了你也就扫地出门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话一点不假。">职场离职是正常的事情,就像新陈代谢一样。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我入职的是一家号称亚洲最大的fengmi加工企业。但是刚进去时做的是价格控制,属于老板心腹的职位,而这家企业又是典型的家族企业。随着事业的发展这家企业又搞了一个大型的药厂,而我的工作就是负责整个药厂建设的材料供应,实际上兼着许多职务,包括老厂的仓库总管。那时候一个人带一辆车为了这个药厂费劲了心血。很奇怪的是老板让我带一个徒弟,我自认为知识有限,能力有限不能胜任,但碍于领导的面子还是带了这个徒弟,谁知道这个徒弟不是这块料。其中我还要负责药厂设备的招投标工作,真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就在药厂即将完工的时候,该家族开了一个董事会,凡是外省籍的人员一律不留供应部,只用本省人。我听到这个消息就和老板交流了意见,我也提了工作强度太大,就像有关系走后门进来的新员工拿的工资都不比我少,我要求加薪;我的老板是董事长的夫人,她对我说加薪要董事长同意才行。也画了个大饼给我。我立刻就明白了,在一个下午我把辞职报告留在她的桌上,然后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辞职了。电话里她不答应。我回到家就把手机关了。她把电话打到我家座机上和我母亲谈了很久,但是只谈我的工作业绩,闭口不谈加薪的事情。我是毅然决然的走了。但是她的确极力挽留我,原因就在于药厂即将上马,所有的设备安装调试还需要我,没人能顶上去,并不是说拿感情留人,拿待遇留人。实际上我走了以后供应部所有的老人一律清除。所以挽留人无非两种情况;第一你能独当一面,无人能代替你,至少目前是;第二就是给自己留个面子,毕竟鞍前马后的,别的员工也会有看法和危机感呀。有几个私企老板会把你当成御林军,即使是御林军,当你的实名完成了你也就扫地出门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话一点不假。

评论

第二篇:当你不被理解的时候美文

“为什么我得不到理解啊?”心理咨詢中,时常有人这样抱怨,想在心理咨询师这里讨个说法。可是,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是常有的事。

平生一场大病,实在超乎预想,一是病情危险,一是病状难熬,一是病程漫长。因此,病假歇了很长时间。原本打算上班了,领导还是让彻底养好了再上班。于是,长期的病休难免引来不知情者的猜测,说我反正快退休了,这病号算是泡上了。知情者便据实相告,而且很为我抱不平。

其实,人家那是不了解情况。当初,是因为当腰椎间盘突出休的病假,连自己都没当回事。谁知道你得的病原来是可以夺命的腰椎结核?谁知道你躺在床上怎样熬过几百个日日夜夜而大难不死?后来,外出散步越走越精神了,哪里还像个病人?谁知道很长时间里,散步回来就得躺在床上恢复体力养精神?谁知道这个病程如此漫长,至今还在吃药治疗中?这,连自己都没想到,人家怎么可能想到?不知者不怪。反之,这个误解也挺好——人家无非说我泡病号,就等于说我没什么大病了,这简直是对我的祝福和护佑。

人际交往中,企盼理解,甚至祈求理解,大概是人的一种天性。但是,生活的现实是我们常常会被误解,不被理解。这又是需要我们必须要理解的。

因为信息的沟通总是有局限性的,信息的处理又是有主观性的。

因为信息沟通的局限性,就会导致信息沟通的不充分不完全,会妨碍对真实情况的了解。于是,由于相关信息的缺乏,就会有不理解,甚至有误解。有人对我的休病假误解成泡病号,就是因为信息缺乏,不了解情况。这是人之常情。

因为信息处理的主观性,不可避免的受到个人主观经验的影响,就是说都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信息的。于是,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就会有不理解,甚至有误解。这也是人之常情。

我们对别人也会有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那天,我在父母那里饭后找不到牙签,心头才猛然一震。八十多岁的老父母,满口没有几颗牙了,我是早就知道的。每次一起吃饭,也知道要给老人做点省牙的饭菜。尽管如此,对没有几颗牙的老人吃饭之难,我又有多少感同身受的理解呢?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准备好不被理解。有时候,过分的祈求理解,是一种底气不足,是一种自我迷失。其实,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心安,是对得住自己的心。何况,有很多时候,理解常常需要假以漫长的时日。又有很多时候,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确实未必需要别人理解。

比如,我们的许多美好心念,自己好好珍藏就够了;许多痛苦感受,自己好好消化就够了;许多心态,自己好好观照就够了;许多作为,自己好好把握就够了,不必祈求别人的理解……

所以,当得到别人的理解,一定要感恩。被理解是温暖的,是幸福的。有时候一个大男人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泪如雨下,那就是因为心里涌起了被理解的幸福暖流。

所谓理解都是相对的,都是有主观投入的。即便心心相印,让你感动的热泪盈眶的理解,也是相对的,是有局限性的。

那我们还追求理解吗?当然。首先,应该去努力理解他人,善于走进别人的心中。其次,应该去努力争取别人对你的理解,善于请别人走进自己的心中。由于我们共同的努力,心灵有了相通、相融,有了彼此的理解。我们的世界,也因此有了温暖,有了温情。

但当你不被理解的时候,请学会保持一份坦然。

第三篇:你不知道的秘密

你不知道的秘密:薪水是靠“谈”的——剖析薪资保密

你不知道的秘密:薪水是靠“谈”的——剖析薪资保密制度. 不少职场新人现在已经陆续走入新的工作单位,有不少人也许会发现在自己的企业有“工资保密”的规矩:不得泄露自己及他人的工资数额,不得打听别人的工资数额。对于为什么实行“密薪制”呢?

一、员工对工资有攀比心理

工资是员工的劳动所得,对于工资的满足感由三部分组成: “消费满足感”、“价值满足感”、“攀比满足感”。比如企业新招聘了一名员工,双方谈妥工资为每月3000元,这个数额对这位员工而言有“消费满足感”:满足日常开销、日常社交、业务爱好、储蓄等;可能也有“价值满足感”:他认为月工资3000元与其劳动价值相当。随着上班后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公司其他员工的工资都很高,几个与他同时进公司的同级别员工也明显高出他一截,于是他对月薪3000元的“攀比满足感”失衡,产生寻求改变(或跳槽、或争取加薪)的情绪。

二、员工有获知他人工资的心理欲望

由于员工对工资有“攀比满足感”的心理需求,所以他对于获知公司其他人的工资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那些他认为与自己可类比的同事的工资更有“挖地三尺”的精神。员工的这种心理往往在表面上显得很平静,甚至显得有些伪善:“我对他人拿多少工资不感兴趣,我只管作好自己份内的事。”这些恐怕更多的都是挂在嘴边的漂亮话,而内心则还是很想知道的。

三、企业无法做到真正“保密”

俗话说,有两个人知道的就不是秘密。一个员工的工资至少有两个人知道:员工自己以及发放工资的人。事实上,企业几乎无法做到真正的“密薪制”:如果某个员工新入职或工资经过重新调整,那么他的工资最多经过三个月就会成为公开的秘密。也许是有意泄密,也许是无意泄密等等,我们不必去探究泄密的具体细节。既然员工有获知他人工资的强烈愿望,企业又怎么可能守得住工资的秘密呢?

四、如果企业实行“密薪制”可以说明:

1、企业内部的工资确实存在较大差异。

2、这种差异往往是企业解释不清楚的或不愿解释的。比如企业同时招来的两个平面设计师,一个月薪2000元,另一个月薪3000元。用了一年多,感觉两人水平差不多,可工资还是那样维持着,若非要企业作解释,那只有一个解释:当初就是这么谈的——多么简单的解释,却是非常真实的解释。的确,从微观上说工资仅仅就是“谈”出来的;从宏观上说,工资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行情确定的。所谓“根据能力核定工资”,在现实中缺乏操作的可行性。

3、企业即使无法实现真正的“工资保密”,也要坚持这一原则,因为实行这一制度至少有这样的好处:即员工无法把本公司别人的工资数额作为给自己加薪的公开理由。

五、实施“密薪制”对员工的好处

1、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高薪”员工的权益。对于那些相对高薪的员工,如果他的工资被公开,有可能受到同事的排挤和刁难。

2、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低薪”员工的权益。对于那些相对低薪的员工,如果他的工资被公开,很可能受到同事的轻视。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往往被工资搞得变了味儿——“他怎么比我多了50元?”实行“密薪制”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现象,即使同事之间“不经意”了解到双方的工资差异,由于在原则上还是“保密”,大家可以装糊涂,比相互间挑明要好得多。

第四篇:你不知道的台湾

龙应台:你不知道的台湾

——连宋访大陆有感

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 [7603] (2005-05-26) 文/龙应台 《红灯记》在台北

2001年大陆的报纸出现这样一则新闻:

去瞧瞧《红灯记》里的共产党如何比钢铁还要硬!

几经波折,不具国共斗争意识形态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终于跨越台海,2月8日在国父纪念馆舞台点燃红灯。这出称为“样板中的样板”的现代京剧,有让台湾戏迷仔细体会样板神髓的机会。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来台演出过程,不但通关审议一波三折,连剧本到底要不要稍作更改,也是考虑再三。中国京剧院原来已决定更改剧中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文字,当演员们都已经练好了新台词时,院长吴江,又在演出前一天表示,基于多数台湾剧场界人士的建议,还是决定一字不改,原汁原味地呈现样板戏《红灯记》的精髓。

在这样的报道后面隐藏着什么样的现实?

台湾的政治愈来愈开放,但是开放到连宣传共产党“伟大”的革命样板戏都进来了,还真是令人惊诧;这是两岸关系史上一个不得了的里程碑,不能不去亲看一眼。

看戏之前,刚好遇见最高教育主管曾志朗。所有大陆团体来台演出,都得经过教育部长的批准。曾志朗听说我当晚要去看《红灯记》,很高兴地说,“好看啊。不过他们对台湾不太了解,为了‘体贴’我们,把台词都改了,‘共产党’改成‘革命党’三个字,说是不要‘刺激’我们;我就批示,根本不需要,共产党就共产党嘛。什么时代了。”

当天晚上,我邀了三个八十岁的长辈一起去看戏:在大陆当过国民党宪兵连长的父亲,浙江淳安县绸缎庄出身的母亲,还有方伯伯,他在十七岁那年跟着蒋介石从奉化溪口走出来,千山万水相随,做了一辈子“老总统”的贴身侍卫。

国父纪念馆有三千个座位,不是特别有号召力的表演,一般不敢订这个场地,因为不容易坐满。去之前,我还想,是不是经纪人不懂台湾政治现状?那是“去中国化”在台湾的政治角力中甚嚣尘上的时候。身为台北市文化决策者的我,如果致词时引用了司马迁或韩非子,会被批为“统派”,意思是对台湾“不忠诚”。为国学大师钱穆和林语堂修葺故居时,我被怒骂质问,“钱林两人都是中国人,不是台湾人,不可以用台湾人的钱去修中国人的房子!”在这样的气氛里,来这样一出样板戏?会有几个人来看?

红色的地毯,被水晶灯照亮了。人们纷纷入场。时间一到,所有的门被关上。我回头看,三千个位子,全部坐满,一个空位都没有。这是首演。

灯暗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在台北正式演出。

没有手机响,也没人交头接耳。台北人很文明、很安静地看京剧演员如何在钢琴的伴奏下旋身甩袖,如何用眼睛的黑白分明表现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如何用唱腔歌颂共产党的伟大和个人的牺牲。

我偷偷用眼角看身边三个老人家,觉得很奇怪:父亲特别入戏,悲惨时老泪纵横,不断用手帕擦眼角;日本坏蛋鸠山被袭时,他忘情地拍手欢呼。方伯伯一脸凝重,神情黯然。母亲,不鼓掌,不喝彩,环抱双手在胸前,一脸怒容,从头到尾,一言不发。

演出结束,掌声响起,很长的掌声,很温暖,很礼貌,然后人群安静地纷纷散去。我们坐在第一排,看着人群从面前流过,七嘴八舌地评戏。一个头特别大的老人家大声说,“告诉你,李登辉就是鸠山!”旁边的人哄然大笑。大头老人家看起来如此面熟,有人在一旁耳语:“他就是专门演毛泽东的名演员。”我赶快看他,果然,多年来在电视上演“万恶的共匪”,就是他,觉得面熟,原来长得像毛主席!一群年轻人走过,谈论着“舞美设计”和“京剧动作”如何如何,就像看完法国的《茶花女》或是英国的《李尔王》一样。

父亲好像得到了戏剧的升华,很高兴地说,“日本鬼子太坏了!这个戏演得好!”日本才是敌人,这戏里的英雄好汉是共产党,他浑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母亲在一旁坐着,本来就冷淡,一听父亲的热烈“剧评”,真的生气了,冲着他说,“我不知道台湾政府是干什么的,让这种戏也来演是什么意思。它歌颂的是共产党你晓不晓得?共产党杀了我们多少家人你晓不晓得?我是不会忘记的,我哥哥是被他们三反五反杀害的!”

然后她带点埋怨地瞅着我,“不晓得你带我来看的是这种戏?”

方伯伯看起来心事重重,在我坚持之下,才慢慢地说,“前尘往事,尽涌心头啊„„1975年,老总统遗体的瞻仰仪式就在这个大厅举行的,二十六年来,我第一次再踏进这个大厅,却是看这《红灯记》„„他的遗体,就放在台上,李玉和唱‘为革命同献出忠心赤胆,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的地方„„”他说不下去了。 小溪潺潺得来不易

《红灯记》演出的同时,也是我正接待高行健来台北访问的时候。刚刚得了诺贝尔奖,在国际的追逐战中,他重然诺地首先来了台北,因为我在他得奖的半年前就邀请了他来台北作驻市作家。 第一个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到来,我担心两种反应:一种是,用民族主义的激情来拥抱他,爱他是“中国人”;第二种是,用政治的意识形态来排斥他,骂他是“中国人”。在这两种反应中,文学本身的价值都会被淹没不见。

其后所发生的,出乎我的预料:人们欢迎他,为他觉得荣耀,但是从北到南的讲座中,从“独派”到“统派”的媒体里,很少出现民族主义的激越语言,也很少剑拔弩张的政治解读。人们只是欢喜地聆听他的演讲,热烈地讨论他的作品,同时,因为他所有的作品都在台湾首发,引以为荣。

看《红灯记》的平静,接待高行健的自然,发生在同时,使我深深觉察到台湾的质变。

不,我们并不一直都是这样的。

我们经过五六十年代的肃杀。仓皇渡海的国民党是一个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的统治者,对自己没有信心的统治者往往只能以强权治国。风吹草动,“匪谍”无所不在,左派的信仰者固然被整肃,不是信仰者也在杯弓蛇影中被诬陷、被监禁、被枪毙、被剥夺公民人权。“戒严”令在1950年颁布,当初决定跟着国民党撤退到海岛的许多知识精英,作梦也没料到,他们会在“戒严”令下生活三十七年之久。在日本统治下期待回归祖国的台湾人,作梦也没想到,从殖民解脱之后得到的并不是自由和尊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高压统治。

好几代人,就在一种统治者所精密编织的价值结构里成长。相信“党”的正确,因此我们不习惯政治见解的分歧。相信国家的崇高,因此我们不允许任何人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认知。相信民族的神圣,因此我们不原谅任何对民族的不敬。相信道德的纯粹和理想的必要,因此我们不容忍任何道德的混沌以及理想的堕落。而共产党,就是这一切我们所相信的东西的反面;它是“邪恶”的、“恐怖”的、“腐败”的、“欺骗”的、“罪不可赦”的。

我们所有的叙述都是大叙述:长城伟大,黄河壮丽,国家崇高,民族神圣,领袖英明,知识分子要以苍生祸福为念,匹夫要为国家兴亡负责,个人要为团体牺牲奋斗,现在要为未来委曲求全。

大叙述的真实涵意其实是,把我们所有的相信“绝对”化,而价值观一旦“绝对”化,便不允许分歧和偏离。任何分歧和偏离,不仅只被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而且是不道德的。不正确还可以被原谅、被怜悯、被改正,但是对于不道德,我们是愤怒的,义愤填膺的,可以排斥、唾弃,甚至赞成国家以暴力处置,还觉得自己纯洁正义或悲壮。

《野火集》在今年要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因此有重读的机会。物换星移,展读旧卷,赫然发现,“野火”里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为“个人”呐喊:

法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荣誉、传统──每一个堂皇的名字后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而权威性极强的规范与制度,严肃地要求个人去接受、遵循。

可是,法制、社会、荣誉、传统──之所以存在,难道不是为了那个微不足道但是会流血、会哭泣、会跌倒的“人”吗?

同时,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把责任,从国家和集体的肩膀上卸下来,放在“个人”的肩膀上: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同时,没有一个字一个句不是在伟人铜像林立的国度里,试图推翻“大叙述”,建立“小叙述”:

如果有了一笔钱,学校会先考虑在校门口铸个伟人铜像,不会为孩子造厕所。究竟是见不得人的厕所重要呢?还是光洁体面的铜像重要?你告诉我。《野火》书出,1985年的台湾为之燃烧,二十一天之内经过二十四次印刷。我像一个不小心打开闸门的人,目睹一股巨流倾泻直下,冲出高筑的大坝,奔向辽阔原野。滚滚洪水一旦离开大坝的围堵,奔向辽阔,首先分岔出万千支流,然后喧嚣奔腾变成小溪潺潺,或者静水流深。

《野火》之后,很多人反抗过努力过,游击队似的“党外”演变成正式的反对党,而反对党又惊天动地地蜕变为执政党;《野火》之前,更多人反抗过努力过,从日据时代抵制殖民的赖和、杨逵,到后来拒绝屈服强权的雷震、殷海光、柏杨、李敖、陈映真。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对台湾人的反抗和努力我有了新的体会:就为了打破价值的绝对化,就为了把大叙述打碎,让小叙述出现,看起来这么“小”的目标,我们花了好几代人的光阴。 是因为不再相信价值的绝对,是因为无数各自分歧的小叙述取代了统一口径的大叙述,台湾人平和了,他可以自然地接待高行健而不夸张过度,可以平静地欣赏《红灯记》的舞美、唱腔、身段而不激烈。可是他其实并没有忘记过去的日子。

如果你问我这一个台湾人,我们用六十年的时间学到了什么,我会说,我们学到:万千支流,小溪潺潺,得来不易。

第五篇:你不知道的大事美文

你不记得成长中的大多数事,可爸爸知道。在你的生命里,经历了一些很重大的事情,可是你并不知道。

5岁那年,我下班回来,你跑来迎接我,不小心摔了个狗啃泥,不过没有受伤。

你并不知道,就在你摔倒的地方往左两厘米,立着一根小钉子,如果你稍微偏一偏,左眼就失明了。

10岁那年,你一个人在家煮方便面,刚把水壶放到煤气炉上,就接到妈妈的电话让你去姥姥家,你完全忘了开着的煤气炉,锁上门就走了。多么幸运,当壶里的水被烧干了,煤气正好用完。一场势不可挡的火灾没有发生。

15岁那年,某一晚上,你下了晚自习,像往常那样回了家。你肯定没有想到,在刚刚经过的那条小路上,几个小流氓欲拦住你图谋不轨,可是刚好一对夫妻走了过来,坏蛋们一胆怯,放过了你。

27岁那年,你怀着孕不小心感冒了,去医院打针时粗心的护士给错了药。当大夫拿着会致胎儿畸形的甲硝唑准备给你打时,路过的护士无意间看了一眼,刚走过去又折回来,悄悄提醒大夫说:孕妇不能用这个药啊。谁也不知道,如果那天药打进去,会是什么结果,反正你是幸运地躲过了厄运。

有那么多次,你都差点掉进悲伤的深渊,可是,你幸运地躲过去了。不得不说,有那么多时候,上帝都眷顾着你,救你于苦海。

如果知道了这些,你还会为了一点小困难小失败痛苦和埋怨吗?考试的低分,恋人的背叛,身体的伤病……相对那些躲过去的灾难,这些算得了什么?所以,亲爱的女儿,在困难的时候要相信,其实生活对你很照顾。

当然,在你的生命里,还有一些大事情,你并不知道。

6岁那年,我准备送你去少年宫学习绘画,可是由于奶奶生病,那个暑假他们没有时间接送你,就把这件事放下了。没有人知道,如果当时得到专业的培训,以你的天赋,一定会在这方面取得不凡的成就。

18岁那年,你暗恋已久的男生准备向你表白,信已经写好了,又专门跑到我家楼下小心翼翼地投进信箱。可是他记错了楼号,那封信被邻居拿到,疑惑了好久之后,给丢掉了。一个男孩,一段青春里最美好的恋情,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

24岁那年,你到一家非常好的单位求职,费尽心思终于闯到最后一关,却还是失败了。你并不知道,其实本来你的名字已经在录取的名单里面了,可是在敲定人选的会议上,一位重量级的评委把你记成另一个表现很差的人,坚定地投了反对票。就这样,别人一个莫名的小失误,让你失去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好工作。

这样的事情大概还有不少。有那么多次,命运本来已经要改变了,却在最后的关头因为莫名其妙的偏差,掉转了方向。哦,或许,你的运气实在不怎么样。

所以,亲爱的孩子,当你的彩票中了奖,当你的古董升了值,当你顺利地考上大学又考上了研究生,当你成为单位里最年轻的管理者……不要让自己飘起来,不要轻易地以为自己的运气和实力多么好,要知道,这只是你人生里本来可以发生的美好事情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你并没有得到。

真的,生活并不完全是你看到的样子,很多大事情你经历了却并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这些,你大概就不会对现在的得与失太在意了。

没错,每个人都不是步步跌跟头的倒霉蛋,更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上帝的宠儿。看淡那些事情,平静而踏实地经历生活的起落,相信你会生活得更好。

上一篇:读南丁格尔事迹有感下一篇:刀片服务器测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