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作业问题中环境设计论文

2022-04-28

摘要:本文针对专业课程协作学习中的知识有效分享及运用等问题,在Dreamweaver课程教学中,依据项目课程原理和知识服务方法,构建了基于Worktile的项目课程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在Worktile+课堂的混合式协作学习中,通过项目引领和多任务驱动,重点关注知识服务对学生学习绩效改善的影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课程作业问题中环境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程作业问题中环境设计论文 篇1:

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教学改革

摘  要: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人才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还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课程开设先后顺序欠妥,作业过多,过于重视团队作业,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肤浅,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通过教学研究及实践,应当将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运用在教师教学中,积极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阿坝师范学院2019年质量工程项目“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教学改革’(201909076);课程建设项目《公共空间设计》(201907066)研究成果。

环境设计专业是与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等室内与室外环境设计相关的实用专业,在国内各所高校中大多都有开设。目前阿坝师范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并辅以其他方式教学。专业第一届至第三届学生均顺利毕业,学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这几年学校环境设计专业办学及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人才培养教学中还存在问题。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设先后顺序欠妥。本校环境设计专业有些基础课程本应先开设,但开设时间却晚于其他课程,给学生的课程学习及考核带来不便。例如,2020级大二第一学期最先开设的“室内装饰材料学”课,制定教学大纲的教师在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中,写明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专题实训作品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專题实训作品评分细则中施工图占20%,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室内工程制图与识图才能完成作品,而“工程识图与制图(室内设计)”课程却开设在“室内装饰材料学”结束之后。

(二)作业过多。很多学生反映有些老师布置的作业非常多,学生们经常熬夜甚至通宵做作业,许多学生视力大幅下降。

(三)过于重视团队作业。任课老师普遍要求学生提交团队小组作业,目的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然而有学生反映团队工作分配不合理,部分成员态度潦草、敷衍了事,导致团队的作业大多还是由一个人完成。这样的情况下,团队作业仅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的作用,反而不利于学生个人独立能力的形成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

(四)掌握的知识技能尚浅。在学生提交的专业课作业中可以看出有些学生设计、构思、创意、制图、软件操作、效果表现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在软件操作技术上不够成熟,相关设计知识也有欠缺,设计构思创意还有待提高。

(五)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几乎每一届在外实习的学生都会反映所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不上,然而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却没有在学校里得到充分锻炼。

上述情况说明教学中有些课程开设先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亟待改变。遵循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1]。教学如此继续下去,会导致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不理想,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就业和升学竞争中处于弱势,甚至影响学校办学。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课程开设顺序合理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开设顺序欠妥,主要是为了照顾个别老师因家事或出差等情况。这些问题其实可以解决,如某位老师不方便上课,可以让其他老师代替。因此建议排课时应注意课程知识技能的先后需要,按知识技能所需合理排课。

(二)趣味故事引入

在课程内容教学开始前,教师可引入一个与本专业或本课程相关的趣味故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也可在教学时引入专业趣味故事。但是,故事要与课程相关,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并获得知识技能。这样就避免了干巴巴的说教,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当然,趣味故事教学需要结合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示范教学来进行,效果会更好。例如,讲苏州园林的设计时,可以提及参与设计建造的古代著名画家文徵明、唐伯虎的故事。在引入趣味故事的同时可以融入思政教育,这样也避免了单纯思政教育的枯燥。如在讲授苏州拙政园时,拙政园园林作为重要文化载体,其重要价值就在于思想性,而这些“思想”也即所立之“意”大多取自中华文化元典[2]。

(三)课程作业精炼

部分课程老师布置作业过多,却没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经常导致学生某门课程作业还没做完,其他的老师又布置了作业。学生为完成规定时间要上交的作业,只好熬夜或者通宵做作业。实际上,学生的作业,即使是一个对电脑或手绘熟练的人,也要在构思上花上一定时间,设计制作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况且与作业相关的电脑软件操作课程也未能得到及时安排。甚至在学生没学CAD与3D高级渲染器渲染或其他渲染软件知识的情况下,老师就要求作业要达到高级渲染的效果图水平,或是要求绘制其他的高级施工图。在没有软件操作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有些老师建议学生自学软件去完成作业,导致多数人无法按时完成作业。

还有些老师布置了与本门课程无关而又量大的作业,这也是不正确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作业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因此布置的课程作业能涵盖课程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即可。

(四)小组作业以学生独立设计为主,团队协作为辅

大型环境设计项目的确需要团队协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但是,老师布置的团队小组作业,一直有学生反映团队作业中成员完成情况不一,有些团队作业是由团队中一位学习认真、能力更好的成员独自完成,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甚至有些学生阐述毕业后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有些学生完成作业时不够积极,有吃大锅饭的心理,还有些同学抱有投机取巧心理,认为在团队中即便是不干或少干照样有成绩。因此,团队作业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因此作业应该以独立完成为主,团队协助为辅。团队协作就要求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最后统一协调。一旦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得到提高,面对分配到的团队任务也就能很好完成,协作也就不成问题。

(五)现场观摩

为了解决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欠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带学生到室内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及工地现场进行观摩,听取专业设计师、工地管理人员与工人对设计流程及实践经验的讲授。通过现场观摩,学生能够有极大进步,能够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能够更快地熟悉设计操作。

(六)作业评析

教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作业打分后很少再评析作业优劣。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作业中存在什么问题,也很难知道别人的设计作业中有何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作业进行评析,并让其他同学参与评析,最终的教师总结并指出作业的优缺点。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修改自己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七)设计竞赛

设计竞赛是一项能够锻炼环境专业学生专业综合知识、技能、创意等水平的活动。通过参与设计竞赛,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其他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融入设计竞赛项目,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学习锻炼机会,而且竞赛奖项对学生升学和找工作也很有益处,所以应鼓励学生多参赛。学生在校期間没有充足的机会参与实训,而设计竞赛能够弥补学生在创意、表现、软件运用等方面实践不足的缺陷,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国内与环境设计相关的竞赛不少,然而有些认可度较高的学科竞赛,其涵盖面过于广泛,竞赛内容不仅包含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而且还涉及有数字绘画、音乐等相关知识。这种学科竞赛的公平性和专业性一度受到质疑,例如在2021年的赛事中,某市某高校的参赛老师提出比赛不公,说他们团队的学生用了一年时间做作品,还请了企业两位工程师进行全程指导,却连一个省赛的奖都没获得,而有些尚有缺陷的作品却得了奖。有些学校学生在省赛中获了奖,但在国赛中难以得到认可。

尽管学科竞赛可能存在难以避免的问题,但教师仍然要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比赛,当然不一定只参加某些学科竞赛,其他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也可参加。要本着重在参与的心态面对竞赛,无论作品获奖与否,这都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宝贵机会。让学生参与设计竞赛,能极大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

三、教学改革结果

教育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但知识的结构决定了设计的能力[3]。在教学研究及实践中,教师应当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这样才能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学结果如下:1.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2.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3.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4.部分学生参加了省级或国家级多种设计比赛,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5.指导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结合时代发展和地区特色进行多视角与多方位的思考[4]。

四、结语

依据目前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应当采用兴趣教学、布置精简作业、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的教学方法,并辅之以团队协作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中获得专业知识,在少而精的作业练习中巩固知识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既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的能力。教学改革强调实践性,为此,教学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即将课程成果“推出去”,让学生参加全国性专业竞赛项目[5]。改革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目的是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全面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就业或升学中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解决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厌学、恐惧的心理,以及存在的其他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裴.景观效果图手绘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工业设计研究2019(1):135-138.

[2]刘韩昕,马建军,曹林娣.中华园林文化的承传探索——以苏州“抱拙”八景为例[J].中国园林,2021(6):133-138.

[3]赵农.艺术概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55.

[4]韦学飞,李建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发展——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包装,2021(5):75-77.

[5]梅欹,陈炜.环境设计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2021(2):35-37.

作者简介:叶俊东,硕士,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叶俊东

课程作业问题中环境设计论文 篇2:

项目课程混合式学习中的知识服务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专业课程协作学习中的知识有效分享及运用等问题,在Dreamweaver课程教学中,依据项目课程原理和知识服务方法,构建了基于Worktile的项目课程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在Worktile+课堂的混合式协作学习中,通过项目引领和多任务驱动,重点关注知识服务对学生学习绩效改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项目课程的混合式学习中知识服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绩效和5C能力。

关键词:混合学习;项目教学法;知识服务;Worktile;在线协作学习

一、引言

2015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高教版)》认为,当前及今后5年,混合式学习、学习分析等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1]。近年来,在混合式学习中如何突出知识服务的作用,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在研究中,许多学者关注知识服务的过程,以及服务的价值等。但知识服务在课程教改方面应用甚少,如知识服务与课程教学深度整合等。

项目课程是一种将项目设计及开发贯穿于课程学习过程的课程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融合。突出基于项目引领的多任务驱动学习,已成为高校课改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程改革中,将项目课程与混合式学习深度整合,突出知识服务对学习绩效改善的作用,已成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识。

本论文以建构主义、知识管理和协作学习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Dreamweaver课程教学中,将知识服务引入基于项目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构建了支持知识服务的混合式学习模型,运用“Worktile+课堂”,对项目课程混合式学习中的知识服务进行了有益尝试。

二、项目课程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

1.学习需求分析

Dreamweaver是一门典型的理论+实践课程,强调运用Dreamweaver完成作品的方法形成和能力提高。笔者选取山西某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1501班和1502班开展Dreamweaver课改实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课教师传授知识,实训课学生上机操作,由于理论与实践不连贯,造成了学生上机操作障碍。通过课前调查与访谈,感知两个班的学生均存在学习兴趣较低,上课不专心(有些学生玩手机)等问题。问卷统计表明,1501班知识遗忘率为48.7%,1502班知识遗忘率为49.2%。学生上机只能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步骤重新学习,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造成了知识碎片化,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2]。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使学习效果不佳。

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来自真实场景,学习与需求相关,学习更具针对性[3]。学生能够按照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在教师引导与激励下,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项目引领的任务驱动学习中,学生完成作品,在实践与交流中建构知识库,使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有效地连贯在一起。

2.面向知识服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在Dreamweaver课程教学中,笔者将企业网站设计与开发作为课程学习项目。在项目课程中,将企业网站设计与开发划分为六个任务,以项目引领的多任务驱动实施教学。教学中,利用Worktile平台支持小组协作学习和手机学习。教师作为学习主导者,构建项目课程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依据该图,通过Worktile平台进行项目安排,查看项目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生通过Worktile平台建立在线学习共同体,通过手机APP,预览文献,在线讨论(师生、生生),提交作业等。学生完成任务,构建了问题求解知识库。

项目引领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4][5][6]如图2所示。在Worktile上,教师创设任务情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分析,安排学习任务,并上传课程资源。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安排,通过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查找问题求解知识库。若得到解决,则继续完成前测;若未解决,则求助于教师。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进行知识精讲,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以及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分组原则对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创学习。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后进行教学反思,调整下次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问题分析与求解活动,完成知识获取。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查找问题求解知识库,若有解,则继续完成任务;无解,则求助于教师。任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组内和组间评价,课后进行学习反思。

教师评价重点是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即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而非学习结果的评价[7]。通过“线上、线下”获取评价数据,避免了单一评价过程中的失真情况,使评价公平公正,获得了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Worktile统计的学习日志数据和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作为教师评价的依据,如师生互动情况、资源贡献度、任务完成率等和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的交流沟通,问题解决等的表现。

三、混合学习中的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并用来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过程[8][9][10]。将知识服务应用到混合学习中,即将教学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化,按照词条(任务)管理,形成知识库,学生利用知识库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知识服务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如图3所示。

单个任务完成分为线上、线下过程。线上,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和操作演示等资源的学习,初步建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成前测、进一步发现问题,并利用知识库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学习其他学生的作业和小组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线下,小组合作过程中遇到问题,通过检索知识库、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内化。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創造,更新知识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整合,创新知识库。教师通过Worktile生成的学习日志库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实施个性化学习辅导。

在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中,根据知识和语义的关联性,前导任务形成的知识都可以服务于后续任务。学生完成前导任务后,会形成一组知识结构(文本—元素—属性),当学生进行后续任务时,依据网页中的图像元素,可将文本知识迁移到图像中,继续学习到图像相关属性的设置(即复用相同案例),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存在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根据项目课程的思维导图,检索知识库中适配资源进行学习。通过完成整个项目,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学生在这种知识服务模式下,整合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效改善了学习绩效。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教學实验中,1501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1502班使用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与态度变化的问卷调查,知识获取和学习能力的前测、后测以及5 C(综合素质)能力的测评。比较两个班级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兴趣与态度变化、学习效果和5C(问题解决、独立思辨、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能力提升。前测由学生的前测试卷成绩直接获得,后测成绩由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分别按权值55%和45%计算得出。

通过问卷分析表明,1501班学生对Dreamweaver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19.8%,且有63.2%的学生有信心把这门课学好。而1502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42.7%,且有87.5%的学生有信心把这门课学好。通过SPSS软件分别对两个班级的前测和后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测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对于前测,F值为0.611,相伴概率为0.43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能拒绝方差相等的假设。双侧Sig.的值大于0.05,且差分的95%置信区间跨0,说明这两个班的前测成绩无显著差异。对于后测,F值为11.348,相伴概率为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且样本差分的95%置信区间未跨0,说明两个班的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的1502班,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的1501班,在前测成绩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后测成绩显著提升。通过对两个班的5C能力测评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1502班较于1501班的5C能力均有提升,其中问题解决和独立思辨能力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在项目课程的混合学习中开展知识服务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绩效以及提高学生的5C能力。课程学习中通过知识服务,有效促进了师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发、利用以及协同建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绩效,使学生利用Worktile协作学习、利用手机碎片化学习的方法逐步形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把握不够精准,部分学生属于表层参与,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且课堂中关于知识挖掘的深度不够,尤其是非结构化和隐性知识。因此,在混合式协作学习中需进一步研究知识服务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及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志武,吴迪.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3-22.

[2]张丽君.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Dreamweaver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7):17-25.

[3]许波勇.“项目教学法”在五年制高职《Dreamweaver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11(199):31-19.

[4]Johnson,K.Street,E.M.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and precision teaching: Creating synergy in the classroom[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2.

[5]杨威,苑戎.高校教学信息化中的知识服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33-35.

[6]姚海莹.混合式学习中的知识协同建构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1:23-27.

[7]杨光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51-53.

[8]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348):18-25.

[9]刘大军,皇甫全,左璜.从知识共享到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认识论基础的嬗变[J].开放教育研究, 2015(1):34-42.

[10]杨卉.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4):99-106.

(编辑:王晓明)

作者:刘璐 杨威

课程作业问题中环境设计论文 篇3:

基于活动理论的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研究

摘 要:网络课程是当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在网络课程盛行的今天,如何将网络课程与面授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做好一门实用的网络课程的设计,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之一。文章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活动理论的关注要素以及活动流程,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研究,对于课程中的活动要素以及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解构,以活动理论的视角阐述了混合型网络课程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关键词:活动理论;网络课程;混合型网络课程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信息化教学,网络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自身教学与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许多高校都踊跃展开网络课程的建设。

网络课程的质量如何来保障,如何将网络课程更好地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当下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热点内容。在网络课程热、MOOC热的大背景下,混合型网络课程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思路,在混合型网络课程的设计内容中,对于学习者影响较为深远的内容便是网络课程中的活动设计。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对网络课程的结构以及课程的混合型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二、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并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由维果斯基提出[1]。

活动理论视角中的活动体系主要含三个核心要素:主体、客体、共同体。主体指的是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活动的主体为学生,主体分析通常是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客体通常是指学习目的,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能够达到的目标,对活动的客体进行分析设计时通常需要根据学习者特征来进行。共同体是指在活动的过程中,除主体之外的其他学习者、教师以及教辅人员,在网络课程的活动进行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使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活动理论还强调三个次要成分的设计:工具、规则、劳动分工。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通过工具作为中介的[2],工具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为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提供支持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支持;规则在活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制约”,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离不开规则的制约,有效的规则对于学习者可以起到督促及管理的良性作用;劳动分工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指任务分工,明确的任务分工在学习共同体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活动理论指导下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

混合型网络课程是在近年来网络课程热的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能够将网络课程与实际面授教学进行融合的网络课程形式,混合型网络课程设计要素如图1所示,大体上可以分为面授主导型、MOOC主导型两类。

面授主导型混合式网络课程活动过程如图2所示,学习者和教师进行的大部分学习以及教学活动主要在面授课堂上进行,线下的面授课程承担了主要教学任务,线上的MOOC课程为教学服务,主要来提供契合实际教学需求的知识点讲解。

MOOC主导型混合式网络课程活动过程如图3所示,学习者的主要学习活动在线上MOOC平台中进行,MOOC平台承担了主要教学任务,为学生主要活动场所。线下的面授课程为MOOC课程服务,解决学习者在学习MOOC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现代教育技术》MOOC设计研究

1.《现代教育技术》 MOOC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为师范院校本科生以及教育硕士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广大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理念,并为教师在信息时代掌握信息化的教学技能以及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将信息技术结合课程特点,更为有效地融入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现代教育技术》MOOC结构解析

《现代教育技术》MOOC线上课程主要包括公告、学习计划安排、评分标准、课件、测验与作业、考试、讨论区七大模块[3]。

公告模块主要包含四部分:学习进度提醒、课程公告、即将到期、最近更新。学习进度提醒主要内容是学习者最近一次离开课程学习时,所学习的内容进度提醒;课程公告主要包含作业发布与相关说明、开课公告(学习内容、学习建议);即将到期部分主要包括单元作业截止提交时间提醒以及单元测验截止提交时间提醒;最近更新部分主要包括学习辅助课件以及拓展性学习资源更新提醒。

学习计划安排模块主要包含学习内容发布日期及测验安排、单元作业日期安排、互评作业日期安排、期末考试日期安排。学习内容发布日期及测验安排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内容、周次、内容发布日期、测验发布日期以及测验截止日期安排;單元作业日期安排主要包括各单元作业发布时间以及作业提交截止时间安排;互评作业日期安排主要包括各单元互评作业开始日期以及互评截止日期安排;期末考试日期安排主要包括期末考试开始日期、试卷提交截止日期、主观题互评日期、主观题互评截止日期以及成绩公布日期。

评分标准模块主要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成绩认定时所依据的评分细则。

课件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各章节中的视频资源以及文档资源,其中视频资源以微课视频为主,文档资源以PPT课件为主。

测验与作业模块主要包括测验截止时间、有效分数、有效提交次数。在测验与作业模块中含有进入各单元测验的入口,学生可以通过各入口分别进入每个单元的测试。

考试模块主要包含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当期中或期末考试开始时,学生可以进入考试栏目进行考试,并且可以查看教师设置的考试相关信息。

讨论区模块主要包括综合讨论区(不限主题)、教师答疑区(关于作业、测试、课件内容等对教师的提问)、测验作业讨论区(主题一般与测验、作业相关)、课堂交流区(主要是在课件学习中对于教学内容的讨论)、作业与在线考试成绩申诉区(包括对于作业成绩以及考试成绩的申诉讨论)。

3.《现代教育技术》MOOC活动分析

(1)活动主体分析

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于《现代教育技术》MOOC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原有知识基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

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分析:处于本阶段的学生,在进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之前需具备相关信息技术软件的基础知识,例如Word、PPT、Camtasia Studio,并且具备基本的软件下载、安装能力以及文档格式转换的基础能力。

认知能力分析: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多为师范院校本科生、教育硕士、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处于此阶段的学习者身心较为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外部动机减弱,内部成就动机增强,具备进行独立学习的条件,并且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2)活动客体分析

活动理论的观点认为对于活动的客体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指对学习目标的分析,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學习者能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能够理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内涵以及规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有所熟悉。

过程与方法:学习者在经过课程的学习之后,需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时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数字媒体进行教学的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者在课程学习后,能够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景有自己的了解,并且学习者在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能够更新传统教学理念,逐渐具备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有意识地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改善教学方法,展开科研。

(3)活动共同体分析

活动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体验,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在线交互以及情感体验。在《现代教育技术》MOOC课程中,对于学习者而言,每位学习者都包含在两个共同体中,一是线下面授课程中的实体共同体,二是由网络构成的虚拟共同体中。在这两大共同体之中,参与学习及教学活动的主要人员包括MOOC讲授教师、面授课程讲授教师、学习者群体、助教人员。在共同体中,各种角色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共同影响以及建构着《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庞大的社区。

(4)活动的工具中介

硬件环境:学习者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时,所需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能够登录课程的终端(电脑、手机、平板设备)、《现代教育技术》参考书。

软件环境:学习者的软件资源主要有良好的网络环境,课程的视频资源,文档资料以及网络中的大量非结构化拓展学习资源。

(5)活动规则

在课程活动进行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服从课程管理者的安排,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测验内容并及时提交。在参与讨论或发起主题讨论时,学习者需根据主题的区别进入相应的主题讨论区参与讨论,并且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6)活动分工

教师角色: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中,MOOC讲授教师主要完成的工作是线上课程讲授,面授课程中的讲授教师主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学生在MOOC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助教角色:助教在课程的进行中作为学习者的引导者,需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将学习者的问题反映给主讲教师,并且协调主讲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课程后台的维护工作。

学习者角色:学习者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按时完成相应单元课程的学习,并且按要求完成单元作业的提交,完成单元测验以及互评作业,按时参加期中、期末测验,每周需参加面授课程,并且参与课程的讨论。

4.《现代教育技术》MOOC活动过程

(1)准备工作

课程的准备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任务分析、学习共同体构建、任务分工设计[4]。

学习任务分析指在分析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以及认知能力基础之上,为学习者设计适应学习者特征的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构建指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者需明确学习共同体中的角色有哪些,可以从何处获得帮助及支持;良好的任务分工设计可以使各种角色各司其职,保障活动高效进行。

(2)实施过程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习者首先阅读课程介绍,在了解学习目标以及任务之后,进入课程的学习。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界面中会出现一个问题,学习者需要直接作答,完成后系统会直接给予学习者反馈,用来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保障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同时,学习者可以实时地进行讨论,遇到问题之后,在教学视频观看的界面具有直达讨论区的入口,学习者可以自如地在讨论区直接进行相应主题的讨论,寻求教师以及同学的帮助,学习完每一单元之后需要完成单元测验,部分单元含有学习者需完成的单元作业,除此之外,学习者还需进行期中期末测试以及完成互评作业。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按时参加面授课程,在面授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完成在MOOC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答,面授课程与MOOC课程交叉进行,这种方式可以保障学生学习的效率,能够有效防止学习者在学习MOOC的过程中出现辍学等问题。

(3)评价活动

活动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探究活动,指导学习评价的设计要在关注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来进行测评。在《现代教育技术》MOOC中,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具体权重如表1所示。

五、结束语

如今,我们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网络课程层出不穷,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参与网络课程的建设,然而,网络课程是否能够促进教学?混合型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的有效应用提供了解决路径。本文的研究主要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混合型网络课程的设计探究,对《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型网络课程结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混合型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有部分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文双,傅钢善.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活动案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3):50-64.

[2]项国雄,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5(6):9-14.

[3]中国大学MOOC.现代教育技术[DB/OL].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SNNU-1001517001#/info.

[4]刘清堂,叶阳梅,朱珂.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4):99-105.

[5]中国大学MOOC.现代教育技术[DB/OL].http://www.icourse163.org/learn/SNNU-1001517001?tid=1001751008#/learn/score.

(编辑:鲁利瑞)

作者:刘暖玉 乜勇

上一篇:故障处理维护计算机网络论文下一篇:诊断理论依据的医学检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