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绘画艺术论文

2022-04-18

线描在绘画艺术中是最为普遍的表现语言之一。线描艺术的的独特性在绘画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其他语言不可替代的,或不可复制的。该文通过“线描”来解读中西文化在绘画领域的比较研究,突破固有文化的束缚和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试图以中西绘画中的“线描”为依据,诠释“线描”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思想与艺术观念,重点从文化人类学、美术学和比较美学的角度来研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黄公望绘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公望绘画艺术论文 篇1:

中国画技法研究

摘要:作为中国三大画科之一的中国山水画,起始于魏晋时期,随着绘画艺术发展,元代艺术家关注笔意融入,重视墨色表现,以此将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使得艺术发展开始进入表现艺术阶段。此时,绘画以逸气为时尚,改变了宋代又来山水画严密的程式,创新了笔墨风格,丰富了中国画艺术审美形式和意境内涵,而本文以主要围绕中国画技法进行探讨,以王蒙山水画为例,对中国画技法及表现形式进行探讨,并分析王蒙生平以及山水画技法。

关键词:中国画;王蒙;山水画;技法

前言:在中国画中,绘画技法是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历代画家关注的重点,画家对绘画技法进行思考、研究和实践,既可完善中国画绘画体系,又可对绘画审美进行重新定位。从某方面而言,中国画绘画中更加关注技法,对思想和有关事物的表达与不同于其他视觉艺术,中国画将技法运用和品质作为审美关键,使得技法组件具备了一定文化属性。因此,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山水画,需要加强对中国画使用技法研究。

一、中国画技法及表现形式

中国画又被称为国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优良的传统,是一种经过多次发展变革的绘画品种。不同于西方国家与现代绘画形式,中国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中国绘画中主要使用毛笔作为工具,并利用墨和颜料在特制宣纸上进行绘画。中国画创作技法可分为工笔与写意两种。而从作品题材上,分类又可划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绘画学科。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保留下来的大量山水画作,被人们奉为重要的艺术瑰宝。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传统绘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一个重要支柱,是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集中体现结果。这种绘画领域的传统文化,通过世代相传以及发展变革,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逐渐发展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艺术理论,在立意、气韵、意境、笔墨和程式等方面逐渐形成独特艺术创造经验,这些经验和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风格,但同时又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艺术规律。在当前世界文化冲击时代下,中国绘画艺术逐渐为更多人民认可,当下世界范围内文化艺术呈现反复发展趋势,使得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冲击,若未能对传统绘画艺术进行良好的保护,会造成中国文化市场巨大损失。

传统中国山水画绘画技法形式多样,其中,皴法是最为常用形式。其中,以雨点皴、米点皴、线皴法、马牙皴等为代表的皴法形式得到发展运用,而这些皴法发展源自于披麻皴,其他皴法均是以披麻皴为基础进行发展变化而形成,如元代王蒙的解索皴。在多种皴法技法中,线皴法是集合山峰形态、质感,利用线条穿插组合方式进行表现,皴法可分为大、小斧劈皴以及拖泥带水皴等,而斧劈皴作为一种应用范围广和被人熟知的绘画技法,可展现出良好的绘画效果。中国山水画经过几次变化发展至今,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绘画技法,为后世进行绘画作品创作提供了借鉴,同时后世人在进行前任绘画经验学习时,在前人绘画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想法进行绘画实践,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繪画事业发展,使得各个朝代中国画均可得到一定创新发展。而大量艺术家也在模仿、学习和创造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身的绘画程式,如元代王蒙,创新了艺术作品绘画形式,使得作品更加耐人寻味[1]。

二、王蒙生平介绍

王蒙(生卒年公元1308—1385年),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字叔明,号称香山居士、黄鹤山樵,湖州人。代表作品《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葛稚川移居图》《秋山草堂图》,与黄公望、吴镇、倪瓒被后世人并称为“元四家”。王蒙擅长诗文、书法、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其受外祖父影响,幼时学习绘画,师承王维、董源等人,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且山水画作品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擅长利用解索皴与渴墨苔点,对山林浓郁积氛围、山水之外景色进行表现,对明、清时期绘画作品具有极大影响。

三、王蒙山水画技法

唐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绘画时更加追求画面真实,将写景作为绘画宗旨,追求儒家“天人合一”与道家“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和志趣,使得该时期作品意境和笔墨技法方面明显提升。而元朝时期社会经历多方面深刻变化,在极大他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和艺术领域发展,绘画创作者通常采用自我情感抒形式进行情绪表现,使得其作品中蕴含言志意味。元代赵孟頫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主张,将笔意融入绘画中,展示一种新的审美意向及绘画理论,对元代时期艺术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元四家之一的王蒙,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笔墨技法,绘画特点鲜明,画风以繁密致胜。

(一)王蒙画学思想形成

王蒙中国画绘画艺术风格,形成受赵孟頫理论影响极大。王蒙曾表明“老来渐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篆书”,清代王原祁认为“元画至黄鹤山樵而一变,山樵少时,酷似赵吴兴”,都说明王蒙绘画作品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赵孟頫的艺术理论观念。同时王蒙还汲取了五代时期董源等人物的山水画风创作风格,摒弃了宋代山画风创作方式,在多家加绘画基础上,加强了对内心意境表现,关注并兼顾气韵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

中国美术史学家高居翰在对元代文化作品进行研究时,表明元代钱选、赵孟頫、高克恭等同代人,通过对传统中国画创作手法和绘画方式进行研究,开创了中国绘画史的新纪元,实现了画风方面改革,但这种改革方式具有一定破坏性,摒弃了以往非同类的绘画创作方式,并留下了如何赋予平凡题材趣味性和新鲜感的问题,将文化推到成发展成熟。王蒙作为元代杰出绘画者,在作品创作中关心内在本质而非表面现象,传达认为绘画作品是用来进行情感寄托的,需要洗尽铅华,摆脱艳习风格,追求气韵。王蒙在绘画中更加强调人与自然间联系,表达了绘画作者自身对自然的向往,以及本身演绎孤寂的内心状态,是道家超脱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

(二)王蒙审美风格形成

王蒙绘画风格形成与其所在时代背景以及审美风尚密切相关,其在绘画作品学习期间,学习五代时期董源等画家的绘画方式,创作了繁线密点等用笔,并用渴笔和开花笔等方法打点,聚散地表现在画面中。王蒙山水画标志性的特点就是繁密,利用“密”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借助繁密茂盛的景象,展现出了一种高雅清逸的意境。其在着色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黄公望艺术风格,展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意境[2]。

(三)王蒙山水画技法

元代时期的画家在进行笔墨绘画创作时,更加强调属性自然,王蒙笔墨技法创作中,精妙之处是建立于五代时期画家董源等作品披麻皴创作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解索皴和牛毛皴,两者均属于线皴。其中,解索皴是为了表现南方山丘地势而创造的一种表现手法,该皴法行笔流畅,相比于牛毛皴,力量感更加鲜明,皴法笔墨较为秀丽,使得物象层次更加丰富。如王蒙作品《青卞隐居图》和《夏日山居图》中,利用层峦叠翠山峰,蜿蜒盘旋于幽谷之中的溪流,层次繁密却不失秩序的笔墨表现形式,建立于高远法基础上,呈现出一种陡峭山崖之境。绘画中使用的近景树丛、中景茂林处理方式,使得画面繁复却不失单纯,可使人产生一种深邃的意境,自成笔法语言。

四、王蒙艺术山水画发展影响

王蒙作为元代知名山水画作家,对明清时期绘画以及现代中国画创作的方面有着极大影响。王蒙在绘画中将“繁”利用到了极致,通过对整体画面进行合理布局,并采用丰富多样的笔墨技法进行设计,使得画面独具,为后世山水画作家所认可。明代沈周通过对王蒙绘画作品进行研究和借鉴,通过与其庐山高度中,该是层次进行对比,并学习,突出了画面展现效果。如《庐山高图》中干湿层次的对比表现方式,该表现手法来源于王蒙的绘画技法。现代山水画作家黄秋园在对王蒙绘画作品表现方式进行学习时,通过观察现实中的场景,寄情于绘画之中,并采用布局稠密方式营造一种深邃幽静的境界。黄秋园在王蒙绘画作品影响下,结合自身对艺术的理解进行绘画,使得其作品整体造型较为繁,用笔方式较为简。黄秋园在部分绘画作品中为寻求自身绘画笔法变化,开始从景物刻画方面进行考虑,使得绘画方面更加独具特色[3]。

结论:王蒙作为中国山水画中杰出性人物,其繪画中的感悟力以及对各种批发技巧的运用,为后人进行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王蒙作品中立法技巧变化多样,且种类繁多,但未脱繁线密点的审美趣味性,繁线表现在山体的体量感和树木穿插间,密点主要表现于造型结构方面。绘画中利用看似繁密实在简单的处理方式,增加了画面视觉效率,避免了冗繁之感。王蒙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对先人优秀绘画中作品进行总结,搏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语言特色的绘画形式,丰富了中国画技法,并为后世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型绘画语言形式。

参考文献:

[1]关晓悦.水晕墨章——王蒙山水画艺术探析[J].美与时代(中),2021(04):64-65.

[2]郭跃峰.浅析王蒙山水画艺术[J].流行色,2020(06):44-45.

[3]马祥和,张成亮.元代王蒙山水画风格对后期的影响[J].中国文艺家,2020(02):2+4.

作者:王秋林

黄公望绘画艺术论文 篇2:

浅论中西绘画线描及比较研究

线描在绘画艺术中是最为普遍的表现语言之一。线描艺术的的独特性在绘画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其他语言不可替代的,或不可复制的。该文通过“线描”来解读中西文化在绘画领域的比较研究,突破固有文化的束缚和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试图以中西绘画中的“线描”为依据,诠释“线描”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思想与艺术观念,重点从文化人类学、美术学和比较美学的角度来研究。

中西;绘画;线描;比较

在中西绘画中,线描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画法之一。从古至今,线描在绘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特别是中国绘画的发展表现得最为突出。由于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思想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国古代寺院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大部分都是利用带有尖头有锋毛笔来完成的,毛笔属于软性与硬笔不同,毛笔的功能是西方硬笔和水彩笔取代不了的,特别是变化微妙的部位,同时要有很高的书法造诣。西方绘画主要以硬笔和圆头水彩笔或齐头油画笔来完成的。对于中国画来说,线描是画面最基本的造型,主要体现了绘画的灵魂所在和精神文化的韵律。二者的文化底蕴相互有影响,但是绘画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记录人类文化活动的生活过程。

1.线描的起源

线描,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最初起源时间可能发生在大自然原始部落群体中的点点滴滴,如天体运动中流星的划过的痕迹,在天空形成了一道完美的弧线等等类似这样的事例,启发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心灵和艺术化的想象。再是日常生活中,经过简单的劳动和加工工具,思想上的信仰,道德观念的深化,以及图腾崇拜的观念等影响,后来到了生产、生活,特别是生产力的不断的提高,逐渐发展成为较高难度的算术几何形图案,有天人合一、宇宙观念的本原哲学思想。

1.1石器时代

早在石器时代,线描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如加工工具是刻画线描的第一步,也是原始线描的起源,迄今考古发掘的原始时代的器物上刻画的线描更能为原始石器来佐证,试如下分析:首先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懂得利用石头来狩猎和砍砸食物,以及劳动来改变他们的生活,就开始了制造加工工具,提高防御能力;其次到了新石器时代,技术得到了全新的变化,懂得了钻空技术,线描的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当原始人类在打制“石器”的时候,就意识到“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如现在发掘出土的“石斧”、“石锤”、“石铲”,从今天看来依然很锋利,很有光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原始社会后期,一直到了殷商时代,线条逐渐应用到了“甲骨文”、“青铜器”上,在甲骨文上留有特殊的线条的纹理,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等生活,成为一个大型的文献资料室,所以线条的萌发从此逐渐产生了,发展成为图像文字。表现在“青铜器”上线描显示出古老封建王朝宏伟气魄,而中国文字更是从图像中变迁和发展而来,有更高范畴的艺术魅力和张力,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研究当时文化及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1.2彩陶纹样

彩陶纹样,在线描艺术上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彩陶上属于最精华的艺术形式。彩陶纹样线描的表达,传达了先民们思想和意识的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不光停留在原始时代,还在逐渐转变,通过生产劳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树立了他们的意识的提升和思想变化。在我国古代原始时代的绘画,已经有能力能够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找到。那些彩陶上具有绘画特征的纹样、陶屋模型上的线描都凝结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思想结晶。

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彩陶是河北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磁山文化”类型的彩陶,再以河南仰韶村最早出土的彩陶遗址的“仰韶文化”类型。“仰韶文化”类型出土主要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半坡彩陶文化、甘肃省大亚湾遗址彩陶文化和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庙底沟彩陶文化等,纹样都有其严密的科学含义,几何形花纹、旋涡形花纹、云纹、人面鱼纹、鱼纹等,都生动地刻画了出来,线描在四周环绕,给人以很强的视觉的冲击力,表达了原始人类的视觉意识和智慧,对人类的思维进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原始彩陶纹样表现有“天人合一”、“宇宙”等传统观念的思维纹样,概括性强,表现出原始人类超前的思想文化意识。

1.3原始岩画

岩画,全称“岩石壁画”,就是刻画在洞穴的墙壁、石山悬崖峭壁上来记录当时所发生事件。如意外或者自然死亡一头牛,或一头猪,先民们就在上面刻画下它们的图像。有的是特别地崇拜某种动物,死后采取这种方法来哀悼,以示纪念。

截止目前,国外发现的岩画线描主要在洞穴中刻画。在我国现也有相当数量的壁画遗存,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丰富地记录了我们先民活动的足迹。目前发现岩石壁画包括洞穴壁画、地画和摩崖壁画三大类型,为之成为线描最原始的起源之一。他们在上面记录和刻画了战争、狩猎等大的事件和一年中的天文、地理等相关信息,给今天的天文历法的起源也增添了新的研究价值。岩画的线描表现出古朴、执著的气息,似以线描的发展源头来论证。

最早从法国西部发现的“拉斯科窑洞”和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窑洞”壁画,以及中国的福建、广西、云南、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区都有岩画的分布。特别在宁夏贺兰山、固原、广西沧源花山和云南藏源发现的岩画都是由点、线面组成,这里特别是线条应用得幽雅而细致,组成了画面中最为突出一道风景线。说明了中国东西地区的艺术在最初发展是起步于“线描”,表明了远古人类的智慧不断地在进步,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了实践,证明他们意识的正确性。

线描应用在民间表现各种不同的野兽,或者家禽,主要是为了辟邪,躯除鬼魔,最终得到老百姓信仰和尊重,从而使老百姓以线描刻画的不同动物图像为依托,或者刻画人物的形象,加以表现个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再现了狩猎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类似想象中的望远镜等理想化了的图案。通过狩猎生活的感受在生活中抓捕一瞬间动作,显然超越了人类视觉的想象力。再者有被捕杀动物的悼念来绘制它们的图像和图腾崇拜,以及表现生殖繁衍的崇拜。这些画面都是很随意勾画而成的,他们是没有专门的技术培训,全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来完成的,画面有很强的迷信色彩,所以他们的线描表现出原始、幼稚等特征,还是不完全阶段,他们只是在脑子里萌发出意识生活或者意识以外的产物,有超越当时狭小的世界,成为原生哲学的源头,有的今天逐步得到了实践和应用,为人类造福。如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的太空漫游、现代化的通讯、高速列车等等都得到了实现。

2.西方传统绘画中的线描

2.1材料

西方绘画的材料(壁画尚且不论)主要有刀、铲、硬笔(铅笔)、纸(道林纸、素描纸、水彩纸、木版等)。绘画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绘画作品的效果。在实践应用中,不管在油画布(亚麻布)、木版、水彩纸、素描纸、道林纸等材料上绘制作品,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性,所以表现出来的线描也不相同。通过绘画实践的画家们就能感受到在不同材料上的表现及其应用,随画家的喜好而定。

2.2古代希腊、罗马雕刻以及拜占庭艺术

古代希腊艺术代表着一种美学风范与古典原则,反映出西方文化的文明的土壤。线描艺术不仅代表人文主义的象征,还是古典主义艺术的范本,为西方绘画艺术构建了基本的框架。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原因,使他们在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古代希腊艺术发源于爱琴海区域,并以爱琴海区域为中心,发展成为一个灿烂的希腊城邦文明。线描在古代希腊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线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成熟,主要表现在陶器“几何纹样”、雅典卫城(古希腊建筑)和巴特农神庙的柱头雕刻和雕塑。

古代罗马艺术是在古代希腊的基础上发展和继承的。后来在罗马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主要是在公共建筑、雕塑、装饰壁画和庞贝壁画的表现。

拜占庭艺术在继承前代艺术风格的影响外,逐步发展自己的基督教艺术,如教堂建筑、壁画、镶嵌画、象牙雕刻、金银器艺术品创造给西方艺术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总之,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依从相互影响的。艺术的发展都有其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艺术的发展不会不与当时的政治、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经济、地域、人文等传统观念有关。考察西方绘画的艺术历史史实,从原始开始逐步走上崇高,利用明暗光线来塑造自然形体,从而西方绘画以形体、块面、明暗来表现画面的最佳效果,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如果笔者认为西方绘画不讲究线描的应用,就会出现模糊不清,无法表现艺术的最佳效果。

2.3欧洲文艺复兴绘画

欧洲文艺复兴发生在14、15世纪,当时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给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波动。文艺复兴主张以人为本,是把人从被束缚的宗教中解放出来,肯定人、注重人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的修养。直至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诸多西方著名画家(包括其它行业的艺术家,如音乐、舞蹈)的作品中存在着不少应用线描的“案例”,线描不仅在绘画中明显看到,而且在西方绘画理论著作中也有专题论述。如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和著名美术理论家荷迦兹,在他的文章《论线条》中,他认为,“作为一种美的线条,它是多变多样的,有丰富魅力感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感”。同时代的达·芬奇,在他的《论绘画》一书中指出,“要认清轮廓的来龙去脉,讲究线条的完美与曲折、清晰与模糊、粗与细。”从中可以看到达·芬奇本身就给我们留下“精妙绝伦”的应用线条的作品。主要表现在雕塑、建筑、壁画、天顶画、木版蛋彩画、油画等,其中以“三杰”最为著名,即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创造亚当》和《最后的审判》,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斯廷圣母》等,不管在绘画题材上,还是在创作过程,以明暗块面来表现,线描在这些绘画作品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4画家对线描及“光线”的思考

西方画家在绘画作品中的线描和中国传统绘画“水墨”画中的线描有着截然的不同,素描与水墨,二者在画法上、材料选择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毛笔”在中间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地理上的差异,表现出思想上、文化意识水平上的不同。线描是绘画的生命,是绘画的心脏,又是绘画的中央司令部。线可以转折变化,表现出多姿多态的艺术魅力。

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面对静物或者大自然时,是受“光线”的变化和形体的结构的转折来考虑的,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将“对象”画的更为符合解剖、透视和光线的变化等。西方绘画中的“清晰”,一般指的是物体的需要和重点刻画,来表现物体局部和他的整体结构,或者是明暗交界线,以及受光部分的轮廓线,而非重要的刻画部分,或者是受光侧面部分和背光部分的模糊处理。在画面主要部分的用线,往往是比较的“精细”,非重要部分就用表现得比较粗略的线条来简单地概括。在受光的轮廓位置和它的边缘部位,用线比较“虚实”,以表现对象的受光变化不同的效果。

3.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描

3.1材料

中国画是线描的艺术,同样,线描是中国画的生命,没有线描就没有中国绘画艺术。中国画和西洋画是不同的绘画种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渊源。中国画始终如一地采取线描造型的方法,创造了中国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从而形成了被称为“东方绘画”,就是今天我们沿用的传统水墨绘画。

水墨绘画,前提是以毛笔和水墨为基础,其中毛笔属于“软笔”,用动物的“毛”制造成的,书写时极为复杂,难度较高,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人书写时,具有流利的线描和婉转的艺术魅力,同时水墨在中间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墨有积水功能,浓淡表现在纸上是不相同的,特别是宣纸的特殊材料,更是生动地加以表达和应用,毛笔画出来的线条具有多样化的艺术特点,他的艺术魅力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线描不受自然光线的限制,有丰富的变化,有虚、有实、有主、有次,直接勾画出所描绘的物体的轮廓和细致的婉转的部分结构。

3.2墓室、寺庙壁画

从遗留古代墓室、寺庙壁画来研究线描,目前遗留最优秀的壁画作品主要是皇家主持绘制和民间画工绘制两种。一种是皇家主持绘制的显然要高于民间绘制的,重要是皇家利用重金来雇佣社会上或者皇宫专门画师来绘制,代表作品主要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陕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唐懿德太子墓壁画和唐永泰公主墓壁画都是出自水平较高的画师之手;另一种是民间画工,他们绘制的壁画有很明显的平民气息,表现出一种薄弱的气氛,但在陕北地区(其它地区暂且不论)现在仍然遗留有一大批未被专家学者所发现的古代寺庙壁画和墓室壁画,现笔者藏珍藏一批陕北壁画图像和文字调研资料,发现在偏僻的山村仍然藏有经典的壁画。另外定边县出土的东汉墓室壁画《车马导骑出行图》最为经典,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在当时发达的城市及皇家贵族主持绘制的壁画和民间画工绘制的壁画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分别表现了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的相互关系。这些线庙壁画作品显然讲究刚、柔、直、曲、粗、细的特点,表现出细腻而且严谨,具有较高文化艺术品位。线描既表现了基本的形体,有飘洒而流畅,笔与笔之间互相呼应,上下贯通,一气呵成的艺术感染力,以此,描绘出对象的形体的“质感”和自己情感流露的变化特征。

3.3传统文人绘画

传统文人绘画主要士大夫为主体的绘画,主要以北宋宫廷绘画为代表的文人绘画发展到最高的水平,元明清的黄公望、倪瓒、八大、石涛、徐渭等为代表的画家。历代传统文人画家以毛笔来体现,毛笔在中国传统文人绘画中起到了巨大的传播作用,是任何西方画家所不能代替的。前面提到中国传统绘画工具,即毛笔。由于毛笔这种材料的特殊缘故,使用起来不如硬笔那么自如。毛笔是要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才能画出比较优秀的作品来,拿毛笔来画中国画,就要有一身的“气”、“功”来完成,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绘出优秀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古,芳留百世。”再到古代绘画中来看,线条的变化是特别丰富的,是画家在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寻找画家个人的艺术最高的境界。同时,也是画家精神、思想的最高感悟,这是西方绘画无可比拟的。

综上所述,从中西绘画发展历史来看,不管在表现任何现象、任何有型的物质,都需要通过线来塑造形体,所以线条的地位在绘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线描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同时也是最高级的。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术作品几乎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如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巴比伦的文字形成过程都是与线条分不开的,因为艺术作品离不开人的创造。由于线与线的组合、线与线的连接,发展成为今天的文字和不同的文化底蕴,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气息。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了改善,所以,我们的追求不断地有了新的发展趋向和新的视眼来体会线描的意义。

(作者邵欢欢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员)

参考文献

[1]马晓琳著.西方美术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著.古代艺术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著.世界艺术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英)荷迦兹著.论线条·美的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达·芬奇著.论绘画·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邵欢欢

黄公望绘画艺术论文 篇3:

徐悲鸿写实主义艺术的传承与演进

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当属徐悲鸿先生无疑。徐悲鸿先生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在于他创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写实主义绘画艺术体系,从而一改宋代以后几百年间中国画坛陈陈相因的颓靡之风。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绘画艺术领域乃至社会文化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开启。

徐悲鸿先生的贡献还在于,他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师徒相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创立了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从而确保了绘画艺术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造就了今天的艺术繁荣。事实的确如此,当今活跃在画坛的中国画家,绝大多数出自这一体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更是成为了徐悲鸿先生之后“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的骨干力量,推动了徐悲鸿先生肇始的“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继续向前发展。本文介绍的几位画家,就是其中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戴泽,徐悲鸿先生的入室弟子,徐悲鸿之后中国写实主义绘画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导师。

戴泽祖籍四川云阳,1922年出生于日本京都,1942年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吕斯百、傅抱石、黄显之、秦宣夫、谢稚柳、陈之佛等名家。1946年戴泽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受徐悲鸿先生邀请,赴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与戴泽同时期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的有齐白石、吴作人、李苦禅、艾中信、李斛、宗其香、康寿山等名家。

戴泽忠实地继承了徐悲鸿先生的绘画技法,融进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形成了强烈厚重的个人风格。他以油画著称,艺术造诣深湛,当今中国画坛能出其右者寥寥。油画《奚我后》是徐悲鸿先生创作的中国油画巨作。1953年徐悲鸿先生去世后,中央美院举办徐悲鸿遗作展时,该幅作品由于保存不善,整块画布已经腐朽不堪,画面油彩严重脱落,几乎已经看不清楚作品的本来面目了。经戴泽修复后,完整准确地再现了徐悲鸿先生作品原貌,顺利赶上了徐悲鸿遗作展。在后来出版的画册上也都采用了经戴泽修复后的《奚我后》。1982年徐悲鸿纪念馆新馆建成后,戴泽再次承担了“文革”期间损毁的《奚我后》的修复。这段往事,见证了戴泽的艺术功力。

在艺术创作中,戴泽一向遵循写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艺术观是“自然高于一切”。为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写生创作的足迹遍布工厂、农村、建设工地、雪域高原、抗美援朝战场,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

戴泽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历史画、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均有创作,并且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戴泽早年描写农村生活的油画《农民小组会》《牧民会》和《马车》等,人物形象质朴、真实;他的大型历史画创作如《淝水之战》《义和团》《南昌起义》等,显示出他很强的处理大幅构图的本领;他的肖像画如《画家徐悲鸿》《植物学家蔡希陶》《陈碧茵像》《雕塑家曾竹韶》《老汉》《毛泽东与廖承志》等形神兼备,从人物的瞬间动作可见其性格。他的风景画有强烈的抒情意味,静物画则质感和空间感都很到位。

戴泽对彩墨画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彩墨画是在很好的素描造型基础上敷上浓郁的色彩,别具风韵。

戴泽曾于1994年应邀在纽约“东方文化中心”举办个人画展。早年作品曾赴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等国出展。他1950年创作的《和平签名》曾印制在民主德国小学课本上。他创作的现实题材油画《胜利的行列》、历史题材油画《义和团》《张献忠》《廊坊大捷》《太平军大败洋枪队》等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金银花》《紫薇》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多幅作品被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新文化纪念馆、龙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杨先让,新中国第一代写实主义绘画艺术家,中国当代新兴版画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

杨先让是一位极具个性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极具传奇色彩。1952年,在中央美院师从徐悲鸿先生学习油画的杨先让,却以一幅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木刻版画作品《出圈》参加了当年举办的全国青年美术展,由此开启了半个世纪的版画创作。杨先让的版画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表达出自己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诉求的同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他的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贴心人》《雨过天晴》《怀念周总理》《实事求是》等,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他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梦》《夏日》《吻》《三猫图》《新宅》等,忠实地记录了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所以,他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忠实写真者,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了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杨先让的版画构图奇特,线条洗练,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画好坏不说,但必须与别人拉开距离,坚持自己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些’。我藐视艺术上的‘大路货’。”

中国版画协会主席李桦先生这样评价杨先让的版画:“他用锋利的刻刀在坚硬的木版上面细致地刻画所闻和所见的新生活。他满腔热情地深入到人民中间,去理解和熟悉一切新生事物,培育出自灵魂深处的感情,然后通过构思与构图,用缜密的木刻刀法、强烈的黑白对比,传达出他的思想和艺术意境。他的作品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他在创作上巧用对比、烘托、讽喻、含蓄等艺术手法,使内容与形式协调和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是因为杨先让绘画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感、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强烈的个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巴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多家世界顶级博物馆收藏。

杨先让的另一个卓越贡献是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抢救、发掘和保护。1986年至1989年,4年时间里,他率领女儿杨阳和一帮教授、研究生,扛着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画夹,14次出入黄河流域,潜心考察民间艺术,足迹踏遍了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个省,考察队历尽曲折艰苦,走访了上千位民间艺人,搜集到1000多件民间艺术品,创作完成了《黄河十四走——20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和中英文版的《中国乡土艺术》。“黄河十四走”的成果后来以“中国黄河民间艺术大展”的名义在美国展出时,引起轰动,被称为“一股中国民间艺术的旋风”。

1993年,杨先让旅居美国,在从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同时,凭借厚实的艺术底蕴另辟蹊径,创造出一种新艺术样式——“彩绘”。作品中,他以“游子乡情”和“异国风光”为主要题材,巧妙地把油画的光影色彩、国画的笔墨情趣、版画的简练概括、民间艺术的朴素真挚糅合在一起,为中国绘画开创了更多元的艺术体系。

彭世强是一位有着厚重传统文化底蕴和深邃历史学养的当代中国画家、书法家,徐悲鸿先生的第三代传人。他是当代中国画坛少有的多能型画家,漆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水墨、书法皆能,尤令人称道的是以京西明清古村落川底下村为题材的系列彩墨画作品,堪称当代中国写实主义彩墨画中难得的艺术珍品。作品创作过程中,他借鉴了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成功经验,又吸取了法国画家洛兰和英国画家透纳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技法的精粹,由书入画,把色彩融进画面,散点、焦点并用,色墨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中,既有《富春山居图》的那种古朴典雅,又多出了几分现代感。

彭世强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践行先师徐悲鸿先生的美术革新宏旨,坚持探索中西方绘画的融合之道,正如他的座右铭所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开拓前行。《伏尔加河颂》就是真实写照。此作是他用色墨结合中西合璧方法创作完成的一幅长卷,作品内容丰富,形象多样,画面充满时代语言,充分体现了画家高深的综合修养和很强的综合表现能力,是画家运用中西合璧画法的典范。

近年来,彭世强又将北京皇家园林、北京民居、北京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现代景区、建筑等题材纳入了创作。相信作为一个画历史、画文化、画前进、画发展的写实主义画家,彭世强会有更精彩的作品问世。

韩学军为徐悲鸿先生的第四代弟子,著名青年油画家。1991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年毕业后从事独立艺术创作。

他是一位有深刻思想的艺术家,在他看来,绘画的最高境界在似与不似之间,期间的难点在于写实与写意的整合。做人的最高境界则是内在与外在兼修,否则人格就不会完全整合,就会产生分裂。

韩学军以人物画创作著称,作品如《山鹰》《康巴汉子》《百姓》《维吾尔少女》《信》《留住永恒的美丽》等等,都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人物形象鲜活、质朴真诚而又不失辉煌壮丽,充满了生命力度,无论视觉还是精神都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等大师们引领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大师引领的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同样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同样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责编 李挺

1. 1951年,徐悲鸿在家中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

2. 戴泽 《一盆花》 设色纸本

1957年作

3. 戴泽《1950年的民主德国柏林旧景》 布上油彩

4. 杨先让《凌霄图》 纸本设色

133×65厘米 2010年作

5. 彭世强 《古堡民居村》 纸本彩墨

130×62厘米 2007年作

6. 韩学军《早春系列二》 布上油彩

90×90厘米 2012年作

作者:王刚 徐小阳

上一篇:给排水节能环保论文下一篇:艺术家责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