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化率认识发展法律论文

2022-04-27

【摘要】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主力军。但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普遍存在专利质量低、转化率低、专门管理机构及人才缺乏等问题。论文从提升专利申请的质量,促进专利的科学化管理以及提高专利转化率三个关键方面入手,进行一些策略分析,以期为高校专利管理提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专利转化率认识发展法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专利转化率认识发展法律论文 篇1:

拓宽专利转化路径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着眼于当前国内专利技术转化率低这一突出问题,探讨专利转化率不高的成因,提出拓宽专利转化路径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专利转化;转化率;转化路径

专利转化是现代科技进步转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2012年全国科技大会强调,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围绕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而突破专利转化的瓶颈,就成为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突破口。其中拓宽专利转化路径就值得深入探讨。

一、专利转化的“高”与“低”

所谓专利转化是指专利权人将专利技术或项目向市场推广,使一项专利技术转化成产品,最终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专利的成功转化一方面能发挥专利自身价值、提高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能使专利权人获得更大收益,激发其创新创造的热情。专利转化的形式主要有:自主运用、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等,近些年也出现了资本化、证券化、质押融资等新模式。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普遍增强了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的意识。众所周知,专利发明在获得授权后,已经得到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和保护,而专利的推广与转化,则是专利技术能否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一环。事实证明:一项好的专利技术如果没有做好专利推广和转化工作,很有可能最终无法转化或者成为失效专利,使研发努力前功尽弃,这不仅是对专利发明人前期投入的一种极大浪费,更会挫伤发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我国专利运用能力建设已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难免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专利转化率低就是当前的突出矛盾之一。据全国高科技投融资委员会主任潘峙钢表示,目前我国拥有的专利技术转化率不足1%[3],如此惊人的数字不能不引起知识产权界的高度重视。尽管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部门也对此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如:大力推进专利运用及产业化工作,优化知识产权服务政策与环境,活跃知识产权许可,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等,但转化依然步履蹒跚。

专利发明按发明主体分类,大体可分为企业、高校以及个人三类。

企业的专利发明通常都是为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结构而促成的专利技术,绝大多数是被企业内部消化,因此专利技术适应性强、转化率相对较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企业专利转化率依然偏低。而高校及个人的专利技术转化率则更为偏低。

就高校来看,据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一篇题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的报道称,我国高校成果转化率平均不到2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1]。对于智力资源较密集、科研经费较充沛的高等院校来说,科技成果的涌出是必然的,然而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黄贤涛提供的数据显示:虽然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授权数量数十甚至上百倍地增长,专利质量却不升反降,平均寿命只有3年多[2],专利转化率也普遍偏低。

对于个人专利发明而言,发明难、推广更难是普遍现象。据了解,很多申请专利的个人经常遇到资金短缺、宣传推广乏力、自我保护意识欠缺等难题,个人发明难以寻找到有效的对接平台,使得大量实用的专利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钩。

为此,要从根本上扭转专利技术转化率低的现状,必须要从源头上分析原因,方能寻找到有效的转化途径和解决方法。

二、专利转化率低的若干因素

无论是发明专利还是外观设计或是实用新型,每项专利都凝结着专利权人的智慧和付出,他们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社会的鼓励与支持,理应在精神和物质层面得到不菲的回报,但为数众多的专利发明为何始终难以推广出去呢?专利转化难,到底难在哪里呢?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并非所有专利都是为了转化。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是基于战略性考虑及策略上的考量,而非普通的单个申请,比如:有些专利是为了保护某项核心技术而组合申请的,而有些专利是为了防备他人起诉侵权而申请的,这些专利都不是为了实施而申请的,因而并不需要转化。

(二)有些专利可转化性差

有些专利本身先天不足,从研发之初就是闭门造车,实用性差、市场价值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和生产力需求,注定该专利的转化困难。尤其是实用新型专利不进行实质性审查,致使很多实用新型专利其实是在低层面重复已有的技术,这样的专利也不具有转化的价值。还有些专利针对性太强,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解决自己家里的某个特殊问题,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共性需求,可推广转让性也很差。

(三)有些专利转化风险大

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某些前瞻性发明,往往是作为国家课题的成果完成的,其专利技术过于前沿,暂时很难判断该技术是不是可以直接生产出产品,或者可以生产出怎样的产品,也不知道市场在那里,应该用什么商业模式去发展,巨大的不确定性包含的是巨大的商业风险,暂不具备市场转化的可操作性。

(四)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

很多发明人尤其是非职务发明人,常常自我陶醉在创新设计中,坚信自己的专利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极高的转化价值,不考虑产品是否适合市场需求,不考虑价格是否适应市场销售,这类实用性差且漫天要价的专利技术必然很难转化。

(五)供需双方缺少桥梁

尽管许多发明人认为自己的专利技术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事实上一些专利成果也确实正是企业梦寐以求的技术,但由于没有一座信息对称、相互信赖的桥梁,专利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很难实现对接。加之目前社会上缺少成熟可信的专利转化中介机构,大部分专利权人又不懂市场推广,以致在专利推广转化方面屡遭欺诈、处处碰壁,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专利转化的难度。

(六)专业人才匮乏

要为某项特定的专利技术找到合适的用户,不仅需要对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探寻潜在用户,还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入互动,进行“技术公关”,在这个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他们必须既有技术背景,又了解相关法律、经济等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与执行能力。目前,我国推动专利无缝对接的复合型人才仍处于匮乏状态。

三、拓宽专利转化路径

优秀专业技术成果的闲置显然是一种资源浪费。专利技术推广怎样才能行之有效?以下是几种值得借鉴的专利转化思路及途径:

(一)自行转化

专利权人自己办厂或成立公司,将专利转化为产品,实现产业化。自行转化要求专利权人具备丰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的经验,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进行自行转化工作。

(二)专利技术入股

专利技术是技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合作者一起合资办厂或成立公司。例如:1998年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时,邓中翰以两个专利入股占35%的股权,如今邓中翰身价以亿美元计算[4]。

(三)引入技术风险投资

积极利用产权交易中心或投融资机构,引入“技术风险投资”,技术与风险资本的结合就可以成就那些原本具有巨大商业风险的专利技术实现转化。

同时还要扶持技术、评估、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辅助中介机构,进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5]。建立完善的专利技术融资体系,使专利实施摆脱单纯依靠政府资助,而是通过质押贷款、风险投资、资本化、证券化等多元途径,进行有效的成果对接及转化。

(四)参加专利技术展会或对接会

积极参加国家权威机构举办的专利展会,例如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贸促会和辽宁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专利展会。参展可以最大限度地让社会和公众了解自己所持有的专利及其具体信息,尽可能提高专利技术的知名度,从而引来相关技术厂商、投资人或合作者的关注。

此外,对接会也是促进专利转化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大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已开展的“企业进校园”校企对接会,就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高校的研发方向,通过订单式合作,促使高校有的放矢地开展研发工作,并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急需的生产力,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

(五)充分利用高科技和专业化平台

破解专利转化难,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很多地方建立了国家级专利技术展示中心或交易网站。这些专业化信息技术平台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共享和即时沟通,既具备数据库检索功能和交易撮合系统,也可提供来自专业人士的一对一咨询服务,旨在为专利权人和专利使用人之间搭建桥梁,促进供需对接和技术转移。

而在线展会作为一种新的展会形式,弥补了实体展会和现场对接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提高了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有望成为专利推广的主流模式,“科易网”、“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网上交易会”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在线展会目前还无法克服常规展会所具有的“实物性”的特点,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这样的特点将会得到弥补甚至是超越。

综上,专利转化是一个长期而繁复的过程,专利转化率低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欲实现上述转化路径,还有许多制度上的创新相配合,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05-27.

[2]高校专利转化率为何低于5%[N].经济日报,2011-08-24.

[3]民间专利转化之路难走[J].报刊文摘,2009-

10-09,A04.

[4]王瑜.知识产权与当代大学[Z].知识产权高校巡回讲座(南昌),2009.

[5]王瑜.如何提高专利转化率[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7).

作者简介:

李蕾,硕士,大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科员。

杜辉,博士,大连舰艇学院教授。

作者:李蕾 杜辉

专利转化率认识发展法律论文 篇2:

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及转化的策略分析

【摘 要】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主力军。但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普遍存在专利质量低、转化率低、专门管理机构及人才缺乏等问题。论文从提升专利申请的质量,促进专利的科学化管理以及提高专利转化率三个关键方面入手,进行一些策略分析,以期为高校专利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专利管理;策略分析

1 引言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主力军,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是我国知识产权产生的重要源头[1]。但目前高校专利管理中普遍存在专利质量低、转化率低、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及缺乏专职的管理人员等问题。高校应设立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专利管理人员,提升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分析,以期为高校专利管理提供参考。

2 积极鼓励高校师生申请优质、高价值的专利

2.1 引导和鼓励高校师生开展专利申请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主力军,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承担的大量科研项目可申请专利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因此需要鼓励高校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要加强专利申请,加强专利法律知识的宣贯,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专利管理办法和奖励政策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2]。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高校对职务发明的奖励较低,高校应制定科学的奖励分配机制,合理提高奖励力度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2.2 推动高校开展优质、高价值的专利申请

近年来,高校的专利申请数量迅猛增长,达到较高水平,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数量“虚高”问题。在高校每年产生的众多专利中,真正具备较高科研价值与市场价值,能够带来较大的技术突破和经济效益的优质专利所占比例仍然较低。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高校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专利总量中,技术含量与创新性较强的发明专利只占17.6%。另外,在1986—2015年间,高校专利申请与授权比率很低,仅为52.1%,这意味着有近一半的专利申请未获得国家授权,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高校专利质量偏低。相比而言,西方国家每年的专利申请虽然在数量上并非迅猛增长,而是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趋势,但是在质量上,则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与市场价值。

3 促進高校专利的科学化管理

针对高校专利目前存在的数量与质量问题,有专家指出缺乏知识产权的科学化管理是根本原因。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科学化管理包含三个关键环节,即,①健全规范合理的专利管理制度及体系;②建立独立的专利管理机构;③培养复合型专业型人才。

3.1 健全规范合理的专利管理体系

健全规范合理的专利管理体系是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基本建成专利管理体系。但只有让管理体系真正落地实施,与专利“全过程管理”,包括发明披露、专利评估、专利培育、专利保护、市场营销、合同谈判、专利监督7个主要步骤[3]有效运行,才是可实施的规范合理的专利管理体系。我国高校目前的科研工作多集中在发明披露阶段,而后几项步骤正是我国专利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健全的。

3.2 设立独立的专利管理机构

为提高专利质量,促进专利转化,高校应设立独立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专利管理机构,该机构不仅要具备专利管理职能,还应具备促进专利转化的职能。目前,在我国高校中,除一些科研水平较高的、专利数量较多的重点高校设置有独立的专利管理机构,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而是将专利管理职能纳入到其他管理部门中。高校对专利的管理多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在专利运营和保护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限制专利转化实施度的关键原因。设立独立的专利管理机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挥专利管理机构在高校、研究人员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推动优质的专利向市场转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市场,同时也鼓励和激励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另外,在设立机构时,需要明确机构的运作模式,尤其要考虑专利管理机构专利转化激励机制。

3.3 加快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除了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管理机构设立尚不完善以外,专利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同样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国高校中,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高校的专利管理专业人才配置严重失调。数据显示,国内高校中,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2人以下的高校所占比率为92%,6~10人的高校所占比率仅为1%。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多专业知识融合的复杂流程,需要其管理人员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及商业知识,因此,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最好是同时具备科学、法律及经济的复合背景。高校应加强专利人才队伍的建设,要通过招聘、培训、激励等方式加快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只有科学管理,才能切实提高高校专利工作管理水平。

4 促进高校专利的转化

国家建立专利制度的目的是通过授予专利权人以独占权,鼓励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转化,从而推动社会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专利转化是专利授权的最终目的,然而,在我国高校中,多数科研人员把专利授权作为专利申请的最终成果,忽视了专利的实施与转化,从而大大降低了专利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高校共申请专利24490项,授权专利12043项,签订专利出售合同的仅为701项,专利转化率不足6%。2014年高校专利转化率也仅为9.9%,与企业68.6%的转化率比较,相去甚远。美国高校的专利申请量虽然只占该国专利申请量的4%,但其专利许可费收入占到全国总量的12%[5],欧美国家高校的专利管理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要提高高校专利转化水平,可能需要处理好以下两方面问题。

4.1 加强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

高校专利转化率低的关键原因还在于师生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够深入,对于专利的产权本质认识不足。如何将专利形成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专利转化的关键。高校应对师生及科研人员开展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竞赛、征文以及多媒体宣传的形式,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明确对知识产权的产权属性的理解,从而发挥其作为产权应有的经济杠杆的撬动作用。

4.2 沟通专利转化渠道与平台

高校科研人员通常比较注重项目申报和验收,往往忽视专利转化,一方面在于科研人员缺乏专利转化意识,另一方面则是科研人员与专利转化渠道与平台的沟通不畅导致专利技术曝光率低,最终被雪藏于实验室。缺少与专门的专利转化平台、专利产品交流平台的沟通,也使得科研人员无法及时了解社会对专利技术的最新需求,以至于限制专利技术研究水平。据资料显示,部分高校虽然有科技园、创业园等孵化单位,但与学校专利实施的关联度极低。因此,高校应注重将科研平臺与专利转化平台、展示平台接轨。让科研人员对于自身的技术、技术的应用以及现代市场需求有更充分的了解,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高校专利转化。

5 结语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地位不断提高,高校也应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加强高校的专利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也有利于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通过提高高校专利申请的数量与质量,促进高校专利的科学化管理以及提高专利转化率等策略,必将使我国高校拥有越来越多高质量、高市场价值的专利,实现专利转化和增加收益,并为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惠玲.基于高校专利转化模式与机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1):225-226.

【2】郑艳梅,于冰.高校专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09):90-91.

【3】江世国,侯祚勇.浅谈高校专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5):1-3.

作者:何为 高涛

专利转化率认识发展法律论文 篇3:

加强高校专利管理的若干思考

[摘 要]高等学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的核心基础,是知识产权的主要诞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学校是知识产权的最大拥有者,在国家科研体制改革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高校而言,科技的创新与实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专利拥有量。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申请质量不高、专利转化率低等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加强专利管理,加大专利奖励,加强校企联合等措施,提高专利质量和成果转化率。

[关键词]专利管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专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进步的成果与标志,对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目前专利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管理、人才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我国高校专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种种不足之处。

1 高校专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

目前,我国在评价科研工作水平时,主要从鉴定成果、获奖情况和论文数量上来确定,高校内部的职称评聘、工作业绩考核也常常与上述指标挂钩,客观上造成了领导和科技人员过于注重论文的发表、成果鉴定、报奖,而忽视了利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成果,管理工作不规范,没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在高校出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鼓励创新,对前期立项研究和鉴定、获奖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另一方面,后期的技术转让推广、产权界定、产权的价值评估等,又是管理的薄弱环节,研究成果未经审核即被发表,导致本单位的专有技术过早的成为公知、公用技术。泄密屡见不鲜,技术转让几乎成为个人之间的交易。

1.2 专利成果转化率低

专利实施情况是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拥有专利数量已不少,但专利实施率并不高,全国平均专利实施率在10%左右。专利技术的低转化率是高校专利发展缓慢的重要体现,是制约专利工作正常运转、良性循环的症结所在。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固然受到许多因素如法律、环境、资金、税收、技术市场等客观影响和制约,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高校人才、技术力量集中,科研实力强,但在经营管理、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方面缺少经验和实力,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不多。另一方面,高校在选择和设计课题时不能充分考虑将来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常常注重科研成果的档次、水平和获奖情况,以致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外,高校的专利技术多处在实验室阶段或仅仅是新技术构思或方案,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或技术含量过高,产业化要求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实施转让起来比较困难。

1.3 科研成果重复研究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

高校的科研经费一直不足,科研人员在选择和设计科研课题时主要是以获得科研经费为目的,而对科研成果是否得到法律保护,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则考虑的比较少。据统计,世界每年有100多万项专利出现。同时,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公知公用”的公开技术。科研人员在选择和设计科研课题前,因为没有进行认真的专利文献检索,将已公开的技术、他人已经完成的项目、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进行立项,重复研究。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则严重制约、阻碍高校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4职务发明费用支出困难,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受挫

对职务发明的报酬也是专利管理制度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根据专利法律、法规的规定,所谓职务发明即由单位组织的科研活动、主要利用单位提供的物质、科研条件和信息研究出的发明成果,属于职务发明,并规定职务发明权利属于单位。国内高校据不完全统计,只有极少部分高校职务发明相关费用由学校承担,一部分由学校和发明人共同负担,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职务发明由科研人员通過课题经费等不同途径解决。科研人员付出了大量的脑力、体力劳动为学校争得了名誉,申报费用依靠个人筹集,这严重抑制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压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1.5 专利申请质量不高,注重实用新型而轻发明专利

不少高校出台了一些激励制度,设立基金资助专利申请,将专利纳入业绩考核与待遇相挂钩,专利证书与论文、成果鉴定一样,成为升职、晋级、评聘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新主动性。但这种导向也容易引导科技人员盲目追求专利数量而忽视专利的质量,产生许多没有价值的所谓“垃圾专利”,专利中实用新型占大多数,而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中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并不大。这种靠政策导向或制度强化形成的专利意识,缺乏市场利益机制的内在驱动力,实现转化困难更大。

2 提升高校专利管理水平的几点认识与对策

2.1 充分发挥专利管理部门的作用

高校广大师生是高校专利产生的源泉,高校师生的专利意识是影响专利工作的最直接因素,是保证专利工作运行正常的关键。要想快速提高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专利的转化率,首先高校领导即决策层,要高度重视专利工作,他们的专利意识对高校整体专利工作起着引导作用,发挥风向标、推进器的作用。其次科研管理层全面投入工作,学校科研管理的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各院(系)主管科研的领导及工作人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决策层的意图细化,制定规章制度,通过日常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管理制度,将专利工作深入到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对高校专利工作的正常运行起到保障作用。

2.2 重视立项环节的专利管理工作

高校的专利工作一般是在国家计划项目即将结束以后才开始办理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专利申请由课题组提出,谁愿意申请就给谁办理,学校的专利管理工作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项目的申请在知识产权方面有了新的要求,提出对形成产业化的项目需要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选准高起点,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据此,学校应该在国家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配合课题组做好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采取积极有效的行政、经济措施,承担相关申请和维持费用,鼓励和支持申请专利,给知识产权以高度重视。在组织国家计划项目的申报中,一方面以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结果为技术背景,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形成新的技术方案的构思,抢先注册申请专利;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查新检索的基础上,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客观地分析申报项目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显著特点和意义,制定最优的技术方案,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保证高水平的成果产出。

2.3 高校制定合理的专利激励措施

科学研究工作是一件极其枯燥和寂寞的工作,同时又具有极大的风险,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要具备科学精神,不怕艰辛、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有所建树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专利工作还不同于一般科学研究,专利申报国家不但没有经费资助,而且还需交数千元相关费用,专利评奖也有困难,虽然部分高校设立了基金资助专利申请,将专利纳入业绩考核与待遇相挂钩,专利证书与论文、成果鉴定一样,成为升职、晋级、评聘的重要指标,但还远远不够。高校应从专利管理、奖励措施、专利成果转化、专利补助等方面不断完善,引导科研人员在专利工作中投入更大精力,最终提高高校专利水平。

2.4 将专利管理延伸于项目管理全过程

将专利工作与科研管理紧密结合,立项时进行专利文献检索,保证项目的新颖性,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关注相关学科技术动态,掌握最新的专利信息,及时校正研究方向,项目完成后,将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成果及时申请专利。同时严格审查科研项目合同中有关知识产权的条款,通过以专利保护和合同管理为重点,逐步对知识产权进行规范、全面的管理,理顺产权关系,规避技术风险。在科研管理中不仅强调科研水平逐年提高,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科研获奖成果逐年上升,还要狠抓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及时申请发明专利,提高专利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以知识产权促进学校的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保证学校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5 开展产权运营,促进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价值内涵的核心是产权,知识作为资产只有通过合法运营才能使其价值得到体现和获取,因此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关键。在知识产权运营中坚持“以权谋利”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及其所有者和发明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充分实现,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在知识产权运营中以社会和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并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知识产权运营全过程,以保护促进运营,以运营促进创新,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促进知识产权的再生产。

2.6 与企业加强联合,提高专利的实施率及转化率

深入企业及现场,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企业需求,避免在科研开发中的盲目性。高等学校的科研队伍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既有利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同时利用企业的技术设施、运营资本和市场渠道为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提供转化途径,有利于提高专利的实施率及转化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J].中国高校产业月刊,2006(7):45.

[2]王苏平.关于高校专利工作的若干思考[J].苏州丝绸工业学院学报,2007(3):12.

[收稿日期]2009-1-15

[作者简介]王铁军(1972—),男,新疆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科研管理。

作者:王铁军

上一篇:一体化教学电工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基于金融创新的农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