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实习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现状,探讨电化教学在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实践表明,电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积极性,启迪思维,拓宽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力地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为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钢的热处理实习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钢的热处理实习论文 篇1:

金属工艺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从培养21世纪机械工程创新人才的角度,对金属工艺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金工实习和实验等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金属工艺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金工系列课程”是工科专业一个十分重要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群,涉及到机械制造的全过程,内容广泛、知识面大、实践性强。它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工实习》等内容,可分为课堂教学、金工实习和金工实验三大模块。

“金工系列课程”在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历来为工科院校所重视。一些工科院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金工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然而,在农业院校,由于工科通常处于非主体地位,其基础办学支持条件较弱,从而使得金工系列课程的教学与工科院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随着目前很多农业院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趋势,机械类工科专业越来越多,如果不加快对金工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将直接影响到农业院校培养出的工科生在社会上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结合国内一些农业大学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金工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金工实习、课程实验等环节进行探讨与分析,旨在进一步深化金工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根据人才需求,确定教改方向

21世纪的社会发展趋势,不仅规范了人才培养规格,而且对其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需要的是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现代工程师担负着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制造的艰巨任务,他们不仅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有强烈的工程意识,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拓创新。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作业和考试都统一化、模式化,学生思维受到局限,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金工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变单纯地传授知识为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育人。

二、优化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压缩“金工系列课程”的门数和学时数。比如,华南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999级的教学计划中,“金工系列课程”总的课堂教学时数为130学时,2001级缩减为100学时,2003级缩减为70学时。但是,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使得“金工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又不断扩展。所以必须对“金工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做相应的调整,必须采取“删、选、合、增”的方法。“删”就是删除陈旧、老化的知识,强干削枝,做到少而精。“选”就是精选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工艺方法。这些内容是金工课程的基础,也是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工艺的基础。例如,砂型铸造中的手工造型实习,看似原始和落后,但它对于学生理解铸造工艺的原理和了解影响铸件质量的主要工艺因素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训练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合”就是根据知识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对某些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样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连贯,而且可以节约教学时数。例如,将部分内容从课堂教学转移到金工实习中来,如工程材料硬度测定、金相组织观察等。把原属《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的有关金属塑性变形原理的内容,适当精简后整合到《热加工工艺基础》课程中的锻压部分来讲。“增”就是增加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一些特种加工及非金属材料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处于学科发展前沿,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

鉴于学时的压缩,不同专业的“金工系列课程”设置应做相应调整。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可以取消《公差与技术测量》课,开设《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和《金工实习》,将公差与技术测量的内容放在机械制造基础中来讲。对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专业等,可以只开设《机械工程材料》和《金工实习》,金属工艺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放在金工实习中讲授。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协调统一,可以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金工课程”组中每门课程有一个主讲教师负责,讲授该门课程的其它教师要与主讲教师进行沟通,以保证不同专业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前后衔接。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的增加和学时数的减少,势必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1.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课堂教学。“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可以结合生产实际选定论题,学生经预习后,由学生代表发言,然后展开课堂讨论、完善答案,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训练方式。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对新阐述的问题有一个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授课过程中,尽量多采用有趣、直观、多样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多举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金工课程的性质是知识面广,深度适当。近年来,工艺设备发展很快,而教学条件又跟不上,实习工厂与社会工厂相比,其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学生若依靠金工实习建立的生产概念,大大地落后于现代化工业的真实情况。即使在一个大型综合企业中,也难以包罗万象,样样俱全。若按课本插图讲授工艺原理与应用,无疑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非常抽象和困难,为此必须开发《金工系列课程》CAI课件用于教学,不仅有先进、直观、系统、概括性好等特点,还可节约学时。

3.优化考核内容与方式。为了全面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使其更注重于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试卷中除了安排一部分基本概念题以外,还应安排一些实际例子和问题,不设统一的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发挥,考察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金工实习的成绩则由各个工种的操作成绩和实习完成后的统一笔试成绩组成,这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比较合理。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文献、获取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可以在学期开始就布置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阅读10篇以上的科技论文,撰写一篇关于金属工艺学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论文或综述”,期末考试前上交,作为平

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成绩。

四、强化金工实习,提高动手能力

金工实习是金工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对理解和掌握后续课程十分重要,一般要求学生在工厂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月左右。

1.强化金工实习教学环节。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践教学要求的变化,很多学校都将原来的机械加工厂进行改制,建立集教学实习、科研开发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实习基地“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将教学实习与生产分开,强化了金工实习的教学环节。

2.提高金工实习指导人员的素质。指导人员是金工实习的主导,他们的教学、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金工实习的质量。学校增加了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并有一定相关工作基础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机械加工训练中心”,提高了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

3.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为了达此目的,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改革传统的实习内容,增强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例如,在钳工的基本内容实习完以后,要求每个学生设计一个工艺品图案,画出图纸,安排加工步骤,再自行加工出工件。在车工、铸工等工种,也都有按指导人员要求、自行设计和加工毛坯和工件的实践过程。二是利用实习工厂的现有条件,增加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在工厂实习期间进行钢铁火花鉴别、硬度测定、热处理等实验,不仅解决了“金工课程”课时少的矛盾,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增加先进加工技术,利用先进加工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电火花加工等,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技术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

4.增设外厂参观和电化教学,拓宽学生的眼界。华南农业大学在洛阳拖拉机厂等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作为实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大型企业加工设备和方法都比较先进,能够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增加电化教学,在实习中还经常穿插观看一些先进加工技术和加工方法录像与影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工实习所代表的传统工程实践必将逐步被现代工程实践所取代。传统的金工实习只是在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而现代工程实践教学则是面对发展中的现代制造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训练。因此,除传统加工技术外,还应增加先进的制造技术、工程管理知识和环保意识教育等等。

五、开设综合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金工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而设置的。在传统的金工实验中,验证性的实验占大多数,实验的方法、步骤、实验记录格式、数据处理,在实验指导书中都写得很具体,学生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也不需要解决困难和问题,只需要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进行操作就能顺利完成。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大。因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有设备,可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综合性、设计性、具有创新性的实验。例如“钢的热处理工艺”实验,可以改变传统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对学生只给出钢号、工件在热处理后要达到的性能指标(如硬度等),提出实验内容、实验要求,提供实验设备。由学生根据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即拟定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工艺规范等,并画出具体的工艺曲线。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只作辅导性指导。这样的实验更接近于生产实际,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金工系列课程”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群,其教学必须与新专业建设结合起来进行改革,在系统的整体优化中找准自身的位置。对于农业院校的工科专业,更应该加大改革力度,使金工系列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切实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康敏等.金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2,(1).

[2]张立新,魏敏.实施素质教育改进机械制造基础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1,(3).

[3]杨叔子,张福润.面向21世纪改革机械工程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4]曹源文,马丽英.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3(4).

作者:吴慕春 李 捷

钢的热处理实习论文 篇2:

电化教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现状,探讨电化教学在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实践表明,电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积极性,启迪思维,拓宽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力地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为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电化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作用

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等专业基础课程后进行。然而实习内容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理解困难,常常缺乏成分-结构-性能-用途相互之间的连贯性,综合分析能力欠缺。还有实习安全责任、设备老化、生产环境、经费不足、技术更新等诸多因素,往往使得实习难以深入开展,流于形式,很容易引发学生失落心理,缺乏专业兴趣。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不可替代实践教学环节。电化教学具有知识表达的多样性、交互科学性、反馈性、以及教学管理的开放性、灵活性等突出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电化教学在生产实习教学迎来了创新式发展,必将对实践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运用电化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

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较强的求知欲。电化教学能创设生动、形象、直观、视听结合的教学环境,以其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趣味性易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筛选学院专业教师、企业校友研究成果简介和科研项目。以形象、直观、生动的“看图识知”方式向学生介绍材料在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大信息、多角度的授课模式,感受到“材料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树立学好材料学科的决心和信心。学生观看本专业教师研制的新型GDL-1汽车齿轮、新型GDL-2钎杆、EA4T高速重载列车车轴、大型燃油退火炉等产品制备过程图像,了解材料制备、检测、使用过程须用的知识,深刻体会新材料可以推动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科技创新生活,明确自己将从事材料领域工作必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对材料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自觉地提高了学生对实习教学内容的重视。

二、利用电化学教学,增设实习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电化学教学能克服实习环节时空的局限性,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融合,形象生动、直观突出重点、难点、疑点,注重物理、化学内容有机糅合,不断优化充实实习内容。实习电化教学按照成分-结构-性能-用途主线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将多学科零散的知识点连贯熔融起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抽象为直观,由表及内,深入浅出,解释疑惑。比如在贵阳某钢厂实习钢材的制备过程以及中航集团某公司表面处理车间的化学表面处理过程时,用电化教学讲解GDL-1汽车齿轮、GDL-2钎杆、EA4T高速重载列车车轴等材料冶炼、铸造、锻打、塑性变形、热处理/表面处理、检测、使用等程序。在对应的程序里巧妙地串联产品生产、检测设备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把虚构球形化原子间的物理化学作用机理融解于组织结构、性能演变、理论分析等重点、难点内容,让人一目了然。在较短实习时间内,电化教学提供大量无法从实习过程中直接获取的知识,多学科知识贴近材料实物的生产实践,解决传统实习教学无法讲清、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更加充分地、清晰地揭示材料生产过程的本质。学生在实习中发现材料生产问题,用抽象-具体-形象的思维加以分解,逐层展示,由易到难、突出重点、剖析难点,步步深入理解多学科的有机交融统一,拓宽渠道获取更多知识。

三、利用电化教学,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电化教学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活跃了实习教学气氛,增加了实习改革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实习效果和质量。如模拟仿真软件,演示新型GDL钢材料制备-过程处理-组织观察-性能测试的生产过程,以虚构的球形化原子来展示微观运动的特点,演绎不同成分GDL钢材料冶炼-凝固相变、塑性形变、表面化学处理等过程中相应的组织、性能演变,来理解GDL钢不同的用途要求。抽象化生动,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分析材料设计、制备、检测、使用全过程。以材料用途为目标,微观世界宏观化、具体形象化,学生能独立地步步深入,多角度综合分析选取材料以及生产过程,有利于巩固、吸纳相关学科知识,理解材料成分-组织-性能-用途内在联系,清晰地认识材料学科的整体性、复杂性以及关联性,树立了正确的材料学科观念,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合理地、系统地、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保证实习教学改革质量和效果,也为学生将来就业、工作增添了自信心和竞争力。

四、利用电化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电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习电化教学过程中,齿轮、钎杆、高速重载列车车轴等典型材料成功生产案例,潜移默化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典型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用途交替对应演示,强化学生唯物辩证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主动积极地去获取交叉学科知识和发展智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辩证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航集团公司某热处理车间实习期间,以军工企业文化熏陶塑造人,6~8位学生一组的形式参与某液压泵零件热处理工艺培训教材的动漫插图比赛,全面训练了学生用脑、眼、手的基本技能。学生触发多种感官功能后,能持久保持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十分愿意接触学习现代先进技术和知识,调动了学习材料与计算机学科知识的主动性,求知欲热情高涨,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间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创新能力。

实习电化教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获知的精神。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专业实习重点、难点,加深理解材料学科的辩证统一内在联系本质,吸收消化更多学科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提高了实习质量。反之,有力促进电化教学在实习教学改革中创新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建民,陈国明.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讨与实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7):37-39.

[2]李芳英.电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76-77.

[3]孙妍.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7):2192-2193.

[4]郑晓华.浅谈直观教具和电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0,(6):93-94.

基金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02];贵州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2011-08]

作者简介:李远会(1976-),男,苗族,贵州遵义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

作者:李远会 张晓燕 向嵩 万明攀 雷源源 杨明 马瑞 田琴

钢的热处理实习论文 篇3:

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成效

摘要:苏州大学结合冶金工程学科校企合作的优势,系统设计和构造满足冶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全程化、五模块、四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课程实验、校内实习、校外工程实践、创新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构成的循序渐进的五模块的实践并且增加比重,学生依次在“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四层次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最终培养成未来的冶金工程“卓越工程师”。

关键词:冶金工程;實习;实践教学环节

本科教学承担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就是要加大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将实践教学放在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而目前本科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于2011年首次招生冶金工程专业学生,为了更好地加大实践创新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紧密结合教育部指导实施的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学院一方面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认真地考察、调研、讨论,另一方面组织相关人员针对不同的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探索,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努力实现工程教育由“学科化”向“工程化”转变,使之突出“工程化”教育和“创新化”教育的特点。

本人所在课题组申请了“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2012年苏州大学校级教改革项目,该项目以冶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为导向,以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为驱动环节,结合苏州大学冶金工程学科校企合作的优势,系统设计和构造满足冶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全程化、五模块、四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见图1),更好地提高了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主要解决了如下教学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少,在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创新实践需求方面存在不足。传统的实验教学环节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且教学分散,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少,不利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现场实习存在感性认知多、实践动手少的问题,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因此提出建设与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校内实习基地,解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问题并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实习与实际生产过程脱节。缺乏固定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和管理机制,无法为学生长期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坚持“实践教学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的理念,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构建了“课程实验、校内实习、校外工程实践、创新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构成的循序渐进的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五个模块的实践并且增加比重,使学生依次在这“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最终培养成未来的冶金工程“卓越工程师”。

1.优化实验教学,突出综合能力训练。实验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重心,既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且教学分散,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少等不利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通过将冶金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钢铁冶金学、金属学及热处理等4门专业实验课程全部独立开设,将相近的随课实验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新的综合实验课程,使实验教学体系具有系统性、有机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对应4门专业课教师作为相应实验教学的负责人,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统一,在理论教学中提升实验水平,在实验教学中将理论升华。在实验教学项目的组建上,以知识-能力-素质创新为主线,注重每个实验项目的独立性、相关性、科学性和应用性,同时强调实验项目组成的有机性和系统性,避免交叉重复或遗漏空缺。在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适度开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如“铁矿球团制备”,该实验通过学生自主设计配矿、生团制备、球团焙烧等实验参数制备球团,并以球团表征性能优劣作为竞赛评分标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冶金工程专业实验开出率100%,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占全部实验课程比例80%。根据冶金工程专业特点,教师自制了热电偶的制作、连铸中间包物理模拟实验、吹氩位置对钢包混匀时间影响实验等多套仪器设备,并且均成功开设出实验,从而更好地加强了校企间实践教学的对接。为了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实验教材编写方式,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冶金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的编写,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自编实验教材。冶金工程专业实验室全方位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开展网上预约实验,为学生参加实验课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加强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并且与对应专业课教师有机统一的方法,通过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以及自制仪器设备实验的开设,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点面结合专、全方位开放业的冶金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架构,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建立了与生产实践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并且实现同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的协作与融合。校内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钢铁厂模型→钢铁厂实物模型→钢铁厂生产仿真实训系统→钢铁厂检测与控制设备四大系统化模块。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对钢铁厂先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对冶炼主体设备构造特点及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校内就能真切感受到现场的生产环境,最后强化学生对生产过程检测与控制的操作技能。校内实习基地主要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创新实习三个部分,为满足基地教学需要,编撰了2套实习教材:《国际和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与最新发展方向》、《钢铁厂布局与设计》。校内实习基地实习的内容与现场生产实际相结合,并且具备学生动手实践的条件,从而达到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校内实习基地可以发挥实习与实训两大功能,并且实现同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的协作与融合,有效地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质量。

3.建立了以沙钢为主的多个稳定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建立了以沙钢为主的含苏钢、南钢、长江钢铁等多个校外工程实践基地,每年有近100名本科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活动,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如:《冶金工程实习指导书》和实习指导手册《冶金工程专业生产实习140问(钢铁部分)》共同指导实践教学环节,共同进行实习考核。从而更好地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实施“师生混合编队”的模式,将部分青年教师编入学生队伍,与学生同工作同生活同实习,更好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卓越工程意识。率先在校外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开设与生产工艺、设备紧密结合的“铁水预处理”、“连铸铸钢”2门课程实践,采用课堂授课与现场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对典型技术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分组讨论、专题报告、公开答辩考核、专家点评,加深了学生对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认知能力。

4.以项目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暑假创新实践活动。为了确保构建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院严格按照学校实践教学的管理,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了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制定与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相关的管理办法,建立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学生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课外学术科研基金、莙政学者、科技竞赛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平台载体,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设置不同层次的项目,通过“项目”这样一个具体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力求在项目的难度上有所延伸,专业深度上有所拓展,真正做到“问题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是一个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上升过程,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在实践时发现课堂学习不足的地方,因而能很好促进返校后学风的转变,学习专业知识更有主动性和目的性,技能训练更有岗位性和正对性。另一方面,参加暑假实践的学生通过企业真实的岗位锻炼,增强了岗位适应性,提高了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学生根据在企业实践发现的问题,返校后可以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实践,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企业现场生产,从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沙钢钢铁学院从2011年开始,每学期组织学生到沙钢、苏钢进行工程实践,使学生受到“真刀真枪”的训练,提高了实践工作能力。

5.毕业设计(论文)。主要通过设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门槛和注重过程实施的规范化管理来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施举措如下:严格执行苏州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办法的要求,首先把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关:审核指导教师资格;审核学生是否达到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最低学分;审核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是否符合要求,从而确保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通过过程管理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首先向学生说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师生实施双向选题,再由学院和系共同确定。学院组织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初期检查、中期检查以及后期检查。最后,通过毕业答辩严格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从而更好地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同时,突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现场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工程问题进实验室,采取“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三年的改革与实践,很好地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统一起来,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共同执行培养方案。

2.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培养方案已经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20%以上,学生在企业(包括实习基地)的实践时间已接近一年。冶金工程专业实验开出率100%,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占全部实验课程比例的80%。

3.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三年来获得国家级、江苏省、苏州大学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莙政学者以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共30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含专利1项),8名同学参加江苏省、苏州大学高等数学竞赛并且获奖。另外,冶金工程2012级有6名同学参加了国际炼钢大赛(成绩未公布)。学生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畢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2013年93.5%、2014年95.8%,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4.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工程素质得到提升。项目实施三年以来,完成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在《中国冶金教育》等行业重要期刊上发表实践、创新相关的教学研究、改革论文12篇,编写实习、实验指导书3套,获得苏州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获奖3名,其中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

三、项目所取得成果的意义

通过“全程化、五模块、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点面结合专、全方位开放业的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逐步培养。而且构建的实践教学层次之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有机结合,循序渐进,贯穿于本科教学整个过程中,使学生能力在不同阶段达到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体现出基础与应用并重,能力提升与创新培养结合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冶金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

本成果是对地方高校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且获得效果良好,故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高校冶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对相近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认证”的新形势下,该成果将更具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钟胜奎,王永山,于学斌,等.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苏州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实习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例[J].中国冶金教育,2013,(6):43-47.

作者:钟胜奎 王德永 伍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