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国民经济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高新技术发展,物联网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壮大,逐渐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该文结合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加快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物联网国民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联网国民经济论文 篇1:

试论物联网经济为高校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新机遇

摘 要:物联网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在详细分析高校企业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企业如何以物联网经济技术为契机、依托高校智力平台、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的可行性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校企业;民营企业;物联网;经济

高校企业是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由于依托高校作为智力平台,因此具有先天独到的技术优势。几十年来,高校企业在促进教学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筹措教育经费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物联网经济是近年来新兴出现的经济形式,尽管出现时间较晚但发展态势非常迅猛,时至今日已经当然成为我国现今经济领域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由物联网经济所带来的年度经济规模将在未来5年内达到万亿元甚至是十万亿元数量级水平,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未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物联网经济的出现对促进高校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历史机遇,但物联网经济比历史上的任何经济形势都更加重视高科技含量,因此物联网经济对相关产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依托高校作为智力平台的高校企业具有先天性的技术优势。但是高校企业也有其局限性,受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尽管高校企业具有智力平台的优势,其经营模式偏向于保守,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捕获商机的能力较差。因此,有必要走向社会,向成长性良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学习成功经验,真正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目标。

1 高校企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高校企业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从事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经验,特别是实现新技术的产品化应用研究,因此具有高技术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竞争优势,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作用。高校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为高校提供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基地,为社会企业培养和输送各类适用人才。

②为高校的新兴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提供科研中试基地,为加速科技成果的产品化进程创造孵化平台。

③利用高校掌握技术前沿的智力资源优势,为发展新兴科技产业进行导航性试验,加速新兴科技产业演化进程。

④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为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完善高校的软硬件资源配备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高校的自我发展和技术进步。

⑤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经营活动,充分了解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人力需求情况,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直接接轨社会需求。

⑥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为国民经济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2 物联网经济对高校企业影响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得到高速发展,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正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以“智慧改变生活”为目标、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物联网经济必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毫无疑问,物联网经济形式的出现必然会对高校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为数众多的高校企业能否在物联网经济大潮中得以生存并健康成长,已经是迫切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了。有鉴于物联网经济是高技术门槛的经济形式,高校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与物联网经济进行接轨,充分利用高校智力平台的资源优势紧跟时代步伐,尽快融入到物联网经济中,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1 碰 撞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目的的全新网络信息系统,被誉为继计算机及通信网络之后推动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发出“感知中国”的号召之时起,“物联网”这个概念已经家喻户晓、响彻神州。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经济形式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国民经济所有领域进行全面渗透,特别在“智慧生活”相关的经济领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由于经营体制的原因,高校企业处于相对封闭的经营环境之中,但在物联网经济的强大渗透力作用下,它们之间遭遇碰撞已然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事实上已经有一些站在科学技术前沿的高校企业(如清华同方物联网、北大方正、浙大中控等著名高校企业)已经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物联网经济的角逐。

2.2 挑 战

新生事物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甚至改变已有的习惯和模式,所以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对现状带来挑战。物联网经济对高校企业来说就是一种新生事物,所以在高校企业遭遇与物联网经济碰撞的同时,面临重大的挑战也就是必然的事情。物联网经济对高校企业造成的挑战体现在多个方面,有技术创新方面的挑战、技术标准方面的挑战、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战、产业链完整性方面的挑战等。其中技术创新方面的挑战和产业链完整性方面的挑战相对突出:

①物联网经济主要体现“智慧”理念,所以在技术层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尽管高校是从事技术创新的主要研究单位,但缺少行业应用的实际经验,所以在高新技术方面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

②物联网经济同时体现“行业细分”的理念,所以要求在行业细分市场内体现产业链的完整性,应当努力避免“竞相造车、无人修路”的窘境,对高校企业而言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今后的产业规划中要体现高、低端产品研发的均衡发展。

2.3 机 遇

高校集中了全国近1/4的研究人员,每年大约产生近万项科技成果。与此同时,高校企业又是进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转换的试验基地,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今后在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制和产业化方面必然具有先天独到的便利条件。所以物联网经济的出现,对高校企业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3.1 促进技术更新和技术进步

物联网经济的发展不是对已有IT产业经济的重新整合或划分,而是通过行业应用形式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催生新市场、新业态。物联网经济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①物联网经济促进已有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升级换代。如传感器、RFID、仪器仪表发展已数十年,由于物联网应用使之向智能化网络化升级,从而实现产品功能大幅度提升、应用范围和市场规模的大规模扩张,推动传感器产业与RFID 产业成为物联网感知终端制造业的核心。

②物联网经济促进各类已有产业建立横向联系,在完成业务领域延伸和经济规模扩张的同时建立起庞大的产业联盟。在物联网经济这一风向标的指引下,各产业之间必将进行互相渗透、互相融合,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方能立足未来得到健康发展。

③物联网经济创造和衍生出新兴市场,催生新的技术需求,如传感器网络设备、M2M 通信设备及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等均是物联网发展后才形成的新兴业态,为物联网所独有,此类新兴市场迫切需要有新技术来填补空白。高校企业无论主动、被动地参与物联网经济建设也必须先行做好技术进步方面的工作,夯实基础才能以适者生存的方式,得以立足和发展。

2.3.2 促进高校企业与社会企业的大融合

由于体制和经营模式的原因,大部分高校企业在企业经营方面采用相对封闭的经营模式,与社会企业的业务接触较少。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企业竞争的压力,但负面的影响更大,高校企业因此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一类的特殊企业类型。高校企业缺少与社会企业的竞争和交流也必然导致发展空间的严重局限性。物联网经济非常注重产业间的广泛合作,若是高校企业需要适应物联网经济环境,则必须打开封闭之门,积极参与经济、技术竞争,扩大与社会企业的交流。即便是被动参与,物联网经济也必将极大促进高校企业与社会企业的大融合。

2.3.3 改变高校企业的经营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以行政方式管理校办企业,主管部门五花八门,有后勤处、科技处、校产办等事业性质的管理主体。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企业经营模式是很不成功的,校企不分还直接导致了企业与校方之间的人事纠葛。即便是事业非常成功、著名度非常高的北大方正也难以摆脱这样的纠葛,历次的人事风波背后总少不了北大校方的参与。黯然下野的方正科技公司总裁祝剑秋就曾意味深长地说:“在方正工作的几年,我最大的感受是累。这里的累不是工作多么繁忙,而是处理头绪复杂的管理关系,尤其是与北大校方的关系”。这种企事不分家、产权关系不清晰,导致责权不明确、管理不规范,使企业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物联网经济必将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任何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因素都是不符合物联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必将被物联网经济所抛弃,这就促使高校企业出于生存发展的考虑而寻求变革之路,其中经营模式的变革更是重中之重。

3 高校企业在物联网经济中未来发展之路

物联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未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这种新兴经济形式的出现对高校企业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单元的一部分,依托高校智力平台,应该能够紧紧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体现“产、学、研”高效结合的目标。为促进高校企业在物联网经济环境中的健康发展,高校企业应该做好未来发展规划,可以考虑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有价值的探索。

3.1 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进程

毋庸置疑,高校是我国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地和主要创新基地,而科研创新恰恰是物联网经济所努力追求的技术内涵,因此高校与物联网经济之间存在极大的关联性。高校企业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应该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高校企业应该在广泛了解社会需求、充分理解物联网经济发展的技术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具有高校特色和学科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进程。特别是以实现“多学科交叉、技术更新快、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社会企业一时难以转化的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作为工作重点,转变经营思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促使高校企业在物联网经济中牢牢占据科研技术制高点。事实上,已经有一批实力相对雄厚、事业比较成功的高校企业在主动迎接物联网经济技术挑战的同时开展了此类实践,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浙大中控、东软股份、华工科技等著名高校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物联网经济建设并在技术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成为综合实力不可小视的物联网大家庭重要成员和有生力量。

3.2 打破“固步自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强强联合

物联网经济总量规模巨大,需要数量众多的企业参与协作共建,特别强调不同企业之间应以深度开放的姿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目前情况下,高校企业采用“固步自封”的企业经营方式还是比较普遍并且程度比较严重,这是不符合物联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所以高校企业欲在物联网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有所变革,首先需要打破“固步自封”的经营模式。高校企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与社会企业进行接触并逐步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甚至是建立产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应该是高效企业与社会企业值得积极探索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合作过程中,高校企业应注意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把合作重点摆放在技术和产品研发领域,理性地承认不擅长企业经营的现实,应极力避免刻意追求企业自主运营主导权和管理权,实现高校企业的研发优势、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与社会企业的经营优势之间的互补。

3.3 合理定位,突出自身优势

从生存发展的角度分析物联网经济的未来市场格局,只可能是业绩做得最好的少数几家领军企业在各自的行业细分市场里笑到了最后,其它企业不是被兼并了就是被淘汰了,最终由这些为数不多的领军企业独占市场份额,牢牢地掌握经济主导权、话语权。因此,物联网经济领域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高校企业若是想融入物联网经济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准确分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突出自身优势、寻求合适的发展方向,以自己的优势独自或以产业联盟的形式去冲击行业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地位。以我校校企为例稍作分析,我校校办企业占地面积30亩,厂房面积3 000 m2,固定资产2 000万元人民币,现有职工248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40人,应该算是一家比较有实力的校办企业。目前校企以从事机加工类型的生产制造为主业,其中梯队完整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机加工技术、先进的生产制造设备是优势,但是业务经营却基本上以代工为主,不以自主研发产品为主业,这是企业经营方面的短板。所以,今后若是想在物联网经济的技术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话,必须要找到合理的定位,未来的企业发展战略应更多地考虑与物联网感知层相关的传感器生产制造企业建立高度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以人才队伍、机加工技术、先进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传感器生产制造企业的业务经营优势相结合,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道路。

3.4 响应政府的产业引导

物联网经济由于经济规模巨大,依靠各类从业企业按照“自生自灭”的自然生存法则去参与的话,肯定会乱象丛生,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物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由政府参与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政府应首先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产业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健全市场规则,确保各行业、各产业群体在有序、公平的经济环境下得到健康发展。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提前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由工信部颁布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是对物联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引导文件。根据《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这对包括众多校企在内的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参与物联网经济建设而言是一种“福音”,凡是符合国家产业规划政策的企业,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获得优先发展的优惠条件。因此,积极响应政府的产业引导,与政府的政策规划进行联动,是在未来物联网经济建设中值得高校企业积极探索的发展思路。

4 结 语

物联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未来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各类科技型企业而言必然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依托高校作为智力平台的高校企业,由于在技术先进性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在物联网经济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创造良好机遇的同时,物联网经济对从业资格设置了很高的技术门槛,这对各从业企业而言又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高校企业唯有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采取“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合理定位,突出自身优势积极寻求产业联盟”、“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进程”等积极、主动、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坚持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在未来物联网经济建设中获得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于永恒.浅谈高校科技与产业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5).

[2] 郭学惠.高校企业发展方向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

[3] 王玉.浅议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 (2).

[4] 边静如.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探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作者:边静如

物联网国民经济论文 篇2:

关于加快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

摘要:随着高新技术发展,物联网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壮大,逐渐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该文结合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加快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建议和策略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IOT; strategy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利用底层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技术等,通过短距离无线网络、互联网等技术把现实物品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以实现远程控制,达到智能化管理的目的。物联网可以说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物联网产业发展必将带动通信服务产业、嵌入式系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和外包产业等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物联网知识体系庞大,涉及到的产业也较多,主要包括网络通信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嵌入式产业、智能计算等多技术领域产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流交通运输、农业精细化种植、城市智能化管理、工业精准控制、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平台等多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目前,全球各国也在纷纷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早在2009年初,美国奥巴马总统就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紧接着日本、欧盟等国家也纷纷提出发展物联网产业,并做出具体规划。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逐步完善物联网技术标准”。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也积极投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成立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山东省物联网协会、各地市物联网研究院,建立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项目等,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本文结合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加快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1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无锡、上海、苏州等地)、珠江三角洲(深圳、广州等地)等地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处于全国物联网行业领先水平,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结合山东省物联网协会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1)物联网产业分布: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分布不均匀,东部区域发展较快,以青岛、潍坊、威海等城市为例,分别在RFID、微电子、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在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慧城市等方面加快发展,进行了应用推广。潍坊市建立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潍坊市物联网研究院,依托高新技术,重点发展了物联网产业。青岛市依托青岛海尔集团、海信等大型企业强大力量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德州、聊城等地)相对来说物联网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2)物联网销售和利润:整体来说,山东省物联网产业销售和利润实现快速增长,2013年,山东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实现主业务营业收入达到1600多亿元,2014年,山东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实现主业务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0%,物联网产业销售和利润实现快速增长。

3)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山东省物联网企业产品主要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其中自主研发产品主要RFID、条形码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产品主要服务范围在物流仓储管理、工业监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智能终端制造业约占16%,利润较高的物联网产品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智能电网等方面。

1.2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较快,但存在的问题仍制约着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受国际国内物联网标准不统一因素制约。2013年1月,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成立山东省物联网标准委员会,专门研究推进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二是物联网应用领域不广,层次比较低。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在“智慧城市”、“智慧矿山”等示范性工程,但物联网产业发展不集中,应用领域不广,难以形成物联网产业链。三是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山东省物联网产品主要是以自主研发为主,大部分集中在RFID、条形码等低端产品,物联网关键技术难以突破,制约着物联网产业发展。

2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建议

针对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本文提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若干建议。

1)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提高物联网产品研发能力。密切关注国内外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尤其在射频识别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网络通讯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等方面研究,明确物联网核心技术发展重点,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攻关物联网核心技术;加强同山东省物联网协会、物联网研究院、国内外科研院校、物联网产业联盟等相关机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创新物联网关键技术,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示范性项目,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品牌形象的、物联网产业优势的骨干龙头企业。

2)大力建设物联网生产和研发基地,发展壮大物联网产业群,逐步形成物联网产业链。依据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产业区域分布实际情况,明确物联网产业分布布局,充分发挥各市产业优势,带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加大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力度,花大力气引进物联网龙头企业,RFID产业群、传感器行业群、软件信息服务产业群等,聚集成群,促进物联网产业链快速形成;重点培养物联网龙头骨干企业,争取在芯片封装制造、传感器生产制造、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讯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加快制定物联网体系统一标准。山东省已成立物联网标准体系统建设委员会,以推动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将从成熟的物联网产业、行业方案中提炼出来,进而形成物联网行业标准,行业标准进而形成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目前,山东省物联网标准委员会在物联网共性技术和优势行业中逐步提炼标准,例如:物联网中间件接口标准、底层和上层编码标准等。同时,持有开放合作态度,积极引进各大企业、研究院、高校等机构共同制定物联网相关标准。

3 总结

物联网技术高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研究热点。本文重点研究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别从物联网产业区域结构分布、物联网产业销售与利润、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展开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相关建议,以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物联网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亚斌, 侯思华. 中国城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比较[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11).

[2] 李晓钟, 王莹, 王倩倩. 苏粤两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 财经论丛, 2014(1).

[3] 岳中刚, 侯赟慧. 物联网产业运行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4(1).

[4] 田为兴, 何建敏, 申其辉. 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的开发性金融支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3(4).

[5] 赖有水, 郑莉莉, 范鹏飞.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J]. 价值工程, 2013(6).

[6] Zhang Changhai, Hu Kongfa. FMGSP: An Efficient Method of Mining Global Sequential Patterns[C]. (FSKD 2007). Hainan, China, 2007: 761-765.

作者:张长海

物联网国民经济论文 篇3:

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摘要:物联网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应用范围广泛,技术水平先进,但是在实施和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技术准入标准、信息障碍、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从物联网的概念入手,着眼于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技术;产业

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被誉为继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之后兴起的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其应用范围覆盖了广电网、有线网络、无线通信、智能交通、安全、监控及医疗等行业。从2009年开始各国政府都在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据预测,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产业价值是互联网技术的30倍以上,该技术将会形成的通信业务将达到万亿元人民币级别,前景非常可观。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接入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将会达到500亿个以上。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及规划。

一、物联网的概念含义与基本特征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指的是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装置、电子标签(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按照约定的协议,根据实现物品互联互通所需的网络相连接,进行信息通信和交换,从而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系统。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联网技术主要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架构,如图1所示。

(二)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物联网技术具有互联网特征。对需要所用物联网技术联网的物体来说一定要有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来支撑。

其次,物联网技术具有识别与通信特征。接入联网的物体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的功能和物物通信(M2M)的功能。

最后,物联网技术具有智能化特征。使用物联网技术形成的网络应该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和智能控制的功能。

二、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物联网概念的前身是传感网,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2009年以后,国内出现了对物联网技术进行集中研究的浪潮,2010年物联网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来看,中国目前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产品和市场都不成熟,预计到2015年末物联网产业将达到5000亿级的规模,到2020年末将达到万亿级规模。

(一)物流网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时任总理的温家宝2009年8月在无锡考察时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无锡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2010年9月,物联网业就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联网技术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年10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而主要聚焦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范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是未来扶持的重点。除此之外,中国已将物联网列入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物联网基础应用

自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被正式列人国家战略高度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机遇。根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RFID产业纯收入已经达到12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2.8%,2011年的产业纯收人达到了16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33.3%,增长非常快。目前中国RFID产业发展仅次于美国、英国,排名世界第3位。RFID技术已用于工业生产、物流、食品追溯、城市交通等若干领域,随着3G网络的使用,各运营商又纷纷推出了移动支付方式,使RFID技术又增加了新的应用领域——移动支付。

(三)物联网标准建设已经起步

物联网标准缺失是阻碍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目前,不仅国际上物联网所涉及的很多领域都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中国更是如此。从2009年开始,随着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力度,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重视。我国传感网标准建设已经开始起步,2007年成立传感器网络研究组(SGSN)后,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办了传感器网络研究工作会议第1次会议,并4次组织国内的专家参加该会议。2010年6月9日成立了中国物联网(传感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已经有14个部委、17个行业协会组织、24个标准化组织加入了该组织进行物联网标准研究工作。该工作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物联网标准研究及制定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各个参与单位在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这个平台上得到有效沟通、交流,对物联网相关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2012年3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组织制定的《物联网概述》标准通过了国际电信联盟会议审议,进人研究组草案阶段,这标志着该项标准距离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仅有一步之遥。

三、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缺位阻碍物联网技术发展

目前,国际上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物联网应用标准,国内更是如此,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物联网应用都很难行成统一标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物联网项目不能互通,这无疑增加了物联网领域广域化全程全网的应用难度。2010年,中国物联网技术应用已经扩展到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城市管理、智能医疗健康、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但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标准缺位也将日益成为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问题,不仅无法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在某种程度上还将影响整个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物联网核心技术环节有待突破

尽管中国科学院传感网研究起步较早,从1999年就着手启动了该项研究,并且在多项网络通信技术应用方面,如无线智能传感器、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和移动基站等,研究进展都非常顺利,产业化推进很快,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技术领域,中国作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目前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由中国、美国、德国、韩国四国组成),发展前景喜人。但二维码技术和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关键环节,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在芯片设计制造、终端设备及系统等应用等方面中国与之相比都处于落后地位。此外,中国在物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RFID产业链上,从核心芯片研发、系统集成到软件开发等核心关键技术仍然不是由中国的企业所控制。

(三)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如果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网络安全无法得到解决,那么物联网的技术发展必将受到影响。目前,物联网技术中的各类网络之间的互联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网络节点的数据传输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都有可能发生信息泄露。

尤其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嵌入物品信息的电子标签方面,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电子标签被读写器任意扫描,扫描后电子标签自动地回应读写器的指令,并将其已经存储的信息传输给读写器的话,就会导致个人隐私、企业机密、甚至是国家机密的信息暴露。因此,如何有效地对海量信息和用户隐私进行保护,是物联网发展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政府立法机构应当根据物联网发展中遇到的情况和安全问题,尽早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借鉴互联网安全保护的手段来发展物联网信息保护技术,确保物联网信息和用户隐私的安全。

(四)IP地址不足问题有待解决

物品接入到物联网后,每个物品都需要一个唯一的IP地址,以便解决寻址问题,而目前IPv4地址不足问题严重,只能依靠IPv6技术来实现。但由IPv4向IPv6转型以及如何处理好与IPv4的兼容性问题,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四、加快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任何国家的物联网发展战略都强调研发投入,中国也不例外,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物联网是多种新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新技术的不断交叉融合应用也是推动物联网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关键。中国在规划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和制定发展政策时,应该重视加大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抢占产业发展的高地,因为加大研发投入是促进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

目前在物联网产业的核心技术研究、开发方面,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减小差距,必须根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有选择地研究和发展某些领域的核心技术,而不是要求全面突破,必须逐步在某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达到世界领先。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牵头组织制定的《物联网概述》标准,通过了国际电信联盟第13研究组会议审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对指导和促进我国物联网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成果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某些领域实现突破后形成了国际标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领域的物联网企业可以坐等市场份额,可以坐等获得相应的利润。如何将已经形成的标准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搭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门类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这才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

(二)加快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建设——“车联网”

何为“车联网”呢?“车联网”是在汽车上安装传感器、雷达等设备来感知预防交通事故;安装GPS定位系统实现车辆在途跟踪与路径优化,结合道路监控传感器发现和优化交通流量;汽车与远程控制中心的信息交互可以实现车辆远程启动或锁死,防止汽车被盗抢等事件发生。因此,“车联网”作为一种覆盖面广、基础性强、市场空间巨大的典型物联网应用颇具发展前景,“车联网”由于其规模效应和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已经成为物联网示范应用的首选。

苏州金龙2010年7月首先在客车行业应用“车联网”之后,“车联网”应用发展非常迅猛,一年后装车总量就超过了1.2万辆。目前,苏州金龙、郑州宇通、中国一汽、长安、吉利、上汽、福田都已经推出自己的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并逐步进入批量装车阶段。中国移动、联通、电信、诺基亚、西门子等企业也都积极参与“车联网”应用。此外,“车联网”还是当前大力发展的智能交通的应用重点方向。目前,公交车“车联网”由于容易建立以地区为单位的网络平台,已在多地得到示范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乘用车规模将会达到2亿辆,到那时智能交通就显得更加重要,其应用将不在是基于单车的服务,而是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

(三)创建一批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

一个新兴产业要得到发展,必然要经历产业聚集和产业延伸两个必不可少的发展过程。物联网产业要持续快速发展,首先要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布局,其次还需要为其打造一系列量身定做的配套产业和政府从产业的发展规划到税收、投资、服务等多方面予以优惠的政策扶持,这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物联网产业在实现空间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是如此。与此同时,物联网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实现集聚发展也能方便政府进行集中管理,形成集群效应。然后要实现产业集聚,必须依赖我国已有的产业基础,因此我国应该依托已经形成的物联网技术园区为基地,如杭州、南京、重庆、无锡等地条件较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都已经被批准建立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实现全国物联网产业的布局优化。加大物联网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力度,合理分布产业园区,避免重复建设,从总量和规模上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并依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来规划和建设物联网产业发展配套体系,完善综合发展环境,促使我国早日成为世界性的物联网产业设计和制造大国。

(四)积极培育物联网企业主体

与传统的信息技术产业相比,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更大,其影响也更加难以预测,只有掌握物联网产业相关的核心技术和相应的技术自主权,及时识别各种潜在的安全威胁,才能将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能形成的风险加以规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培育一批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的企业主体。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大型物联网企业集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做大做强已有的大型信息技术企业,如华为、联想、中兴等,使其获得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是鼓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实现传统技术业务转型,利用其在移动、宽带、互联等方面强大市场优势,研发物联网领域的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侯宇明.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J].电子与电脑,2011(12).

[2]齐志存.简议“物联网”的应用[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0(9).

[3]周琴.我国物联网现状与发展分析[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黄玉兰.物联网标准体系构建与技术实现策略的探究[J].电信科技,2012(4).

[5]王秋艳,常村红.对物联网技术的探究[J].信息科技,2012(1).

[6]卢涛,杨清清.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学,2012(4).

[7]刘勇燕,郭丽峰.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4).

[8]熊励,武同青,刘文.区域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演化及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2(1).

[9]葛东,张国海,胡国栋,孙立贤.物联网技术的现状及应用[J],2011(9).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钻井总公司)

作者:刘艳来

上一篇:社会经济民商法论文下一篇:一体化电子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