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合理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在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必然选择,其能够推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发展。在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以及初中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以期能够给广大初中科学老师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合理科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合理科学教学论文 篇1:

科学合理组织幼儿钢琴启蒙教学

今天,一个以儿童为主体的全国性的社会教育园地已经形成,钢琴在全世界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成为儿童学龄前教育的首选乐器。科学家也经过长期的研究表明,学习钢琴是开发右半脑和儿童智力有效的途径之一。学习钢琴不仅能使十个手指尖受到刺激,而且能使脑、眼、耳乃至全身心投入并协调配合。长期训练能使孩子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听辨能力以及观察力、注意力、忍耐力等每个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因此,幼儿钢琴启蒙教学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合理的组织幼儿钢琴启蒙教学呢?下面笔者将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1.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随着我国钢琴普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引进和编写的幼儿启蒙教材越来越丰富,一方面为启蒙教学提供了参考、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材选择的难度。教材对于教学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始儿童启蒙教学前,教师必须做好教材的准备工作。我国的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启蒙教材的选用上仍很狭窄,大部分琴童至今仍以拜厄、小汤普逊的传统教材为起点,使我们的教学内容陈旧、形式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和全面音乐素养的提高。目前较流行的儿童启蒙教材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种五线谱入门类型,即高音谱表入门法、中央C入门法、多音入门法。传统的启蒙教材《拜厄钢琴基本教程》用的就是高音谱表入门法,尽管在历史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了拜厄教材的局限性。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汤姆森浅易钢琴教程》1——5册是从中央 C 开始入门,同时学习高低音谱表,逐步向高、低音扩展。多音入门法是近年来国外采用的一种新方法,也称为多调性入门法,是让儿音掌握五线谱中“线”与“间”之间与“键”和“键”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C大调音阶的局限去熟悉十二个调性的不同单位和键盘,这类入门法的教材在国内尚未普及。教师在选择儿童钢琴启蒙教材时不仅要考虑到某一入门法的特点和局限,还要全面衡量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时代在发展,钢琴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我们应该使用最新、最科学、最有时代气息的钢琴教材,同时在使用中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教材。

2.正确的弹奏姿势和弹奏手型

正确的弹奏姿势是能否顺利掌握各种弹奏技巧和能否正确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钢琴入门阶段必须学会正确的弹奏姿势,并逐渐养成习惯。第一、身体要与键盘的中央对正,坐得端正而不僵硬,上身略向前倾,前倾的目的是为了弹奏时把全身的力量都能转移到两只手的指尖上。但脊椎骨不可弯曲,背部和肩部要松而不懈。第二、双手放在键盘上时要使肘部和前臂的高度与键盘一致。第三、坐的距离以上身略向前倾、双臂自然下垂、左右肘部自然放松并稍向身体外侧展开;下身则注意大腿根到膝盖应略呈坡状倾斜,膝盖的位置在琴边下,双脚略向前伸。第四、手型应放松,手指自然弯曲,用指端肉垫部分触键。掌关节自然拱起,像是虚握着一个圆球,手腕大约与键盘平行。大指第一关节仅以指侧端触及琴键靠边缘的位置,四指和小指要注意端正

霍夫曼说过:“手和手指处于自由的和舒适的状态”即当手松弛的落到琴键上时,手和手指的自然状态。所谓自然就是最舒服,最方便的手指活动,也最好看最正确。在这自然状态下开始的训练就能通向高深琴技之路。第一、掌关节都要鼓起,呈拱型。较困难的是大、小指的鼓起及站立,只有在五个手指都能自然鼓起、站立的情况下,手的拱型架子才能形成。第二、指尖与指关节,根据人手的特点, 2—5指是垂直方向触键的。此时,要注意指尖触键的部位和指关节的角度,指关节触键的部位是肉最敦厚处,用这个部位触键会弹出美妙的音色,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指关节角度。拇指是横向触键的,判断拇指触键正确与否的依据是,当拇指弹下之后,虎口部位应呈圆窝状。第三、手腕不可高于手掌,理想的状态是手腕略低些,但不可过分。手腕太低会使手臂的力受阻,从而“通”不到指尖。第四、弹奏中的几种不良手型:手掌塌陷、小指掌关节塌陷、拇指平直、颠腕子。良好的弹奏手型是正确弹奏的开始,所以教师要在琴童初学期间重视这一教学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不要疏忽。

二、开发幼儿的学琴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钢琴同样是这样,只有对钢琴产生兴趣,才能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钢琴的最高境界。

1.在形象的比喻中激发幼儿想学的兴趣

随着现在学琴年龄的提前,许多幼儿在三—四岁左右就开始接触钢琴了。但因为他们年龄偏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音符没有高低的概念,更不要说这些音在五线谱上的位置了。这时用形象的比喻对幼儿来说很重要。可以把五线谱上的线作为一幢高楼房,每个音符就是一个小主人,它们都有自己的家,按照这些幼儿住的位置分为楼上和楼下。通过我们形象的描述再结合这些音在钢琴上的位置,使幼儿既很容易接受又能帮助他们进行记忆。

2.启发式教学法

今天学琴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四—五岁的孩子对具体事物的概念还很模糊,过多地讲理论,只会让孩子更加没兴趣。在教学中,应该先让孩子听钢琴的音色,当弹奏低音区时,可以问孩子,这段音乐像什么动物在唱歌?孩子会说,大象、老虎等等;当弹奏高音区时,孩子会说,像小鸟在歌唱,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进行了音的高低的学习。当在琴上用音乐敲击出各种节奏,让孩子拍手模仿,再渐渐地让他们用一个手指在琴键上敲击,同时告诉他手指的第一关节要站直,声音要饱满而不虚,手臂要放松。不知不觉中,手指的练习又在一点一滴地渗透,孩子会觉得学音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和学的紧密结合,互相沟通。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错误并改正,自己处理和分析乐曲。

3.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幼儿正处于生理与心理上的发育期,各年龄段间及同年龄段每个幼儿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如果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或许会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为每个幼儿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幼儿钢琴

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作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三、家长配合和辅导

1.家长配合和辅导的重要性

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成败一般取决于三方面因素:第一、孩子的天赋与勤奋;第二、教师的水平和态度;第三、家长的配合与辅导。此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承,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而且必须指导家长合理地辅导和默契地配合。

家长与教师默切的配合,主要落实在孩子上课以外所有练习的辅导中。学龄前的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学时,就像他们刚刚学走路时一样,需要父母的帮助。而这样的帮助不是喂饭式的包办代替,也不是巴掌加尺子的强迫威逼。现在有一些家长已经认识到辅导的重要性,从孩子学琴起,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着孩子一起学。当年龄幼小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家长要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比如开始练琴前先要洗干净双手,修剪好指甲,检查琴凳与脚垫的高度、位置,为孩子安置合适的灯光做好练琴的各种准备工作,免得上琴后再出现喝水、上厕所等干扰,努力做到一旦上琴便专心致志,直到完成练习要求。幼儿学琴出于智力和能力上的原因,家长可以帮着记一记教师上课的要求,练习时不断反复强调,尽早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安排每天的练琴内容、练习重点和练习目标,切不可简单地规定弹多少,否则只有量的变化,不可能有质的提高。家长要在孩子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研究具体解决的办法。

2.家长的监督因素

钢琴这门乐器的学习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的特殊之处在于理性的理解,不等于实际的掌握,必须经过艰苦的练习才能算是真正地掌握了。所以,在钢琴的学习中练习的任务格外重要。然而,对于四五岁的儿童来说,在课堂上能够接受、领会和理解是有限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家长带着孩子到练习中去贯彻,因而,家长对孩子练习的辅导实际上执行着老师的任务。另一方面,家长又参与到孩子练琴的全过程中,对孩子的练习起着直接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可以肯定地说,对于年幼初学的孩子,每天练什么和怎么练是由家长来掌握的,而不是让孩子关上门随便乱弹。所以,家长在孩子学琴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对于幼儿钢琴启蒙来说,我们不仅要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还要依靠家长的支持,双方要紧密合作。不管你的孩子将来是走“专业”还是“业余”发展的道路,在启蒙的阶段都应该尽量正正规规,结合这几个重要因素,使孩子在学琴的道路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徐金凤

幼儿合理科学教学论文 篇2:

初中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在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必然选择,其能够推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发展。在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以及初中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以期能够给广大初中科学老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  信息技术  有效应用

引言

在当今初中的教育中,信息技術已经是每个科目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为此老师应该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要明确其有效的作用,然后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对于实际的科学课程来说,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可以把原本非常枯燥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播放,扩大许多非常微小的实验现象,以此来更好地协助初中生理解和观察实验的整个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励出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更是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得到高效的提高,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综合的发展。

一、初中科学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初中科学涉及的科目非常多,包括地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学科,其重视的是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及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观方面,科学课程面对的是所有学生,也更加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突出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本质,提高当前科学教学的效果,培养创新科技型人才。学校的特点决定信息技术和初中科学教学两者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从科学课程的本质上进行分析,因为科学课程所涉及的是世界万物以及自然的科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无法完完全全都呈现于科学的课程过程中。但是加上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更多丰富的科学资源;再由课程内容方面分析,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造成社会关系、信息及科学技术关系是当前科学课程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再从课程的结构进行分析,传统物理、化学、地理等结合的科学课程重视的是概念以及科学原理的组织设计,比较重视的是理论方面的学习,这样违背了当前教学体系。

新课标教学体系主要重视学科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信息技术运用于科学课程组织、构建中,可冲破传统以科学逻辑结构构建的线性体系,通过课程和生活相结合,能让科学课程更加具有开放性。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

当前,初中科学包含了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的学科,有些零散,但基本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结合各学科的实践开展教学,提升科学教学的效率。该学科重视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跨越”的眼光来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关键点,发现问题并自主思考,多探究、多实践。而初中科学的教学融入了信息化教学后,可以强化教育,大力推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初中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被激起

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能为学生创设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励出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注意力。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初中生的学习过程非常轻松和愉悦,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初中生变成一个好学之人、乐学之人,引出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教学“计算机的发展”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按照教学的内容制作出相关的信息动画,然后经过多媒体呈现出来,把学生带进真实的情境中,让初中生针对这一发展的过程进行观察,见证发展的重要时刻。经过这样的课堂情境教学,是可以让初中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快速地把初中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进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收获和存储知识内容,并且很好地开拓了初中生的知识领域,同时,还可以向老师反馈出初中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充分展现出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比如,初中生可以使用教学系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按照自身的学习现状和理解知识的程度,来选择对应的内容,进行自行预习和复习,就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内容知识点。同时,在实际的科学教学的这个系统上,学生还能够重复观看老师的讲课视频,然后还可以在练习时检验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1]。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过去的科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影响,在教学时模式是固定的,而且教学内容单调、简单,以课本为主,无法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优势,突出其形象化并依托于传播速度,扩大教学的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而且在上课之前,还可以做好有关教学的准备,在实际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分析

(一)突破了科学教学的难点

在初中科学的课程内容中,对某些内容来说,其是属于科学教学中的教学难点。在对这些难点的实际教学中,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是非常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的,特别是在学生本身就缺少相对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他们更是对这些比较抽象化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但同时这些知识又是教学的重点知识。因此,在教学难点知识的时候,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可以把这些知识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可以说,这从很大程度上是突破了科学教学的难点。比如,在教学“Windows XP基本操作”这一课的时候,这个章节的教学难点是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因此,老师在讲解知识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让初中生认知和理解到操作系统的功能,然后学会有效地使用窗口的管理,改变窗口尺寸等基本的操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到相关的重、难点知识,同时,老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例如,在生物领域方面,学习“丰富多彩生物”内容时,那么,对于“丰富多彩”一词应该如何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是通过课本和图片展示来学习,内容少而且耗费时间。但融入信息化教学就不一样,可以让教学更丰富、形象、直观,能从多个角度展现出生物的多元化,用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能体会到真正的“丰富多彩” 。再例如,关于“星空世界”方面的学习,需要考验的是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有的时候教师会陷入一个空想的尴尬中。而在此利用信息化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从宏观的视角出发,观察地球、月球,慢慢拓展到太陽系、银河系,再到河外星系。还可以从古代观天说到人类登月、火星勘探等等,将教学的重难点一一化解。

(二)讲解了科学教学中微观的现象

在初中的科学教学中,实验性可以说是非常的强烈,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是要依靠观察科学的现象,继而理解内容知识。但是,在实际的科学现象里,有一些现象只存在于微观的世界中,学生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到其微观现象的。因此,在初中的科学实验教学时,老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微观的现象,并且做相对应的讲解,让学生可以更快地理解到微观现象的规律。比如,在讲解“分子运动”这一课的时候,学生是难以用肉眼观察到分子运动的全部过程,只可以看见结果,在这时,老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呈现其运动的整个过程,这样可以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重点,同时,老师的教学效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2]。

(三)培育了初中生的创造能力

在初中的教育中,创新教学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其目的是为了培育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而科学的教学,是可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出创新教育,因此,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要展示出自身的主导性,指导初中生运用信息的技术来进行探索性分析,让学生在了解课本知识的时候,还能够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进而培育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推动他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积极地进行创新的活动。

良好的探索精神是思维与行为上的双重研究。例如,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在内的设备,规范科学探究流程等等。如在学习太阳系、地月系的教学当中,除了用信息技术把宇宙空间的宏伟展现外,还需要向初中生传播如何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如教会学生使用“谷歌地球”等软件,可以快速而又方便地搜索到地球各个角落的三维影像,从美国纽约的胜利女神像走到东非的埃及看金字塔,从中国最北方的漠河走到新疆的班公湖,让学生感受地球影像的伟大。同时,谷歌地球还可以提供金星、火星等太阳星系内行星的3D影像。而且信息技术下的地图呈现有很多的信息量,学生在查询时要更好掌握,学会如何分析、计算。可见,联想和想象力是科学探究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信息化教学需要加强对初中生想象力的培养,促进他们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可以更好展现实验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教学,是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其是经过实验的教学,让初中生的动手以及实践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因而,在整个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要提升自身的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很难做到让每个实验都能在课堂中进行,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无法良好的掌握到这部分的知识内容,从而也对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不好的“互作用”。因此,在这时,老师可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如多媒体设备,把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知识,更好的观察实验过程,进而掌握到相关的重点知识内容。在这种教学的环境下,可以让初中生学习技能得到有效提升[3]。

(五)拓展教学内容

科学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现象以及背后的规律、法则。初中科学包括了物理、生物、地理、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教材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社会经济的不足,想要真正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并促进科学素养的培养,还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

例如在学习有关“电”的内容时,需要讲述关于通信、电磁现象等信息时代下的大众科学,同时也是涉及高端领域的物理现象。电磁是无形的,但人类在利用电磁时,常常能让其有形化,但在课堂中又无法制造有形电波。因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再现人类深度运用并改造电磁的现象,开拓教学内容。如电磁领域超导、电磁导轨等技术,结合课件向学生说一说高科技的尖端产品,如超导线路、磁悬浮列车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逐渐发展,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老师在实际的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并且要合理、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继而促进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提升。同时,作为初中的科学老师,更应该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明确信息技术是可以突破科学教学的难点,可以讲解科学教学中微观的现象、以及还可以培育初中生的创造能力、更能够呈现出科学实验的过程。这样就可以良好地提升科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承军.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融合[J].学周刊,2019(32):145.

[2]李丹.幼儿园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9):158-159.

[3]陈权.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51.

作者:王天彤

幼儿合理科学教学论文 篇3:

STE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学是促进幼儿多方位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发散儿童思维能力,激发儿童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锻炼儿童智力发育。科学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延伸补充,需要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开展。而“STEM”是当前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其特征是综合跨领域的知识点,让孩子亲自动手实践、钻研,充分运用在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开展中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科学区域活动;幼儿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大部分而且重要的活动为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幼儿自行通过物质材料观察、操作获得感知、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探索活动。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开展科学区域活动不仅是为科学教育活动搭建良好平台,对知识点延伸补充,更是促使幼儿在多样化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激发科学学习兴趣,获得科学潜能与科学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更好而且更早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随着对幼儿科学探索兴趣与科技创新能力不断重视,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活动开展情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我国,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科学已作为一个重要学习内容被教育部门划入幼儿需要学习的五大领域中,但仍未能引起人们最大的重视。

一、 当前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幼儿缺少自主参与科学区域活动的兴趣

由于幼儿园的幼儿年龄较小,心智与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导致很难克服科学探索中枯燥钻研的阶段,在实际探索活动中遇到问题,而且问题超出了幼儿的理解和实际能力水平时,幼儿很容易就放弃并转移注意力到其他的活动中,而不是继续耗费精力专心专研下去。通过当前科学区域活动开展实践可以发现,大部分幼儿日常接触到的科学探究活动触发的探索困难都超出了幼儿当前的能力范围,因此幼儿遇到困难就转移注意力的情况是常有发生的,普遍幼儿均缺乏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教师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引导缺位

当前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开展并不理想的原因除了幼儿本身因素之外,与教师教学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开展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沒有得到教师的充分正确引导。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教师对幼儿科学兴趣及科学能力培养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在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在认识层面并没有把这一问题摆在正确的位置,因此无法在日常幼儿的学习生活教学中主动引导科学方面能力发展;第二,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不足,在幼儿园招聘录用选拔教师的环节中,并没有把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作为单独的教学能力提出要求,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进行不断地自我增值提升,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无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把控及引导幼儿的活动走向,只能任由幼儿自主摸索。

二、 STEM理念下科学区域活动开展策略

结合当前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多种问题,引入STEM理念,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有效而又科学化地引导幼儿发展的整个过程。

(一)STEM教育理念的内涵

STEM是由四大学科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分别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这一教育理念最初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提出,以其概念科学性与先进性风靡全球教育界,截至目前,全球不同国家地区均有学者主动钻研探索这一教育理念。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也在不断地提升。STEM教育理念不是在教育过程中把涉及的学科机械化、简单化的叠加,而是分散独立的四门学科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共同融合进步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系统整合,其主要理念在于跨学科的教育,强调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以解决生活中各类问题,用真实情境实践体验代替抽象知识探究学习,打破传统填鸭式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旨在培养幼儿自主科学思考、独立创新实践、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的能力,让幼儿在不断地科学探索活动中“知行合一”,健康成长,成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由此可见,STEM理念是贴近幼儿学习特征的,本文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实践,从科学区域活动的目标制定、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展、教师指导策略三大角度,探讨如何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基础,打造活动材料丰富、活动空间充足的区域活动,让幼儿亲自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二)STEM教育理念下科学区域活动开展

1. 科学区域活动目标制定

(1)制定多元化的活动目标

STEM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跨学科整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学习特征,在教学内容中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大学科,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STEM教育理念下,科学区域活动的目标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对于每个活动的内容要进行科学判断其适合的对象,是集体活动还是个体活动;接着,需要思考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实际学习特征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目标;再接着,需要对设定的目标进行完善,包括根据目标设计活动内容与环节,再反推目标的有效性。

(2)把握目标适度挑战性

在目标制定过程中比较考验教师素质能力的一个方面就是把握挑战性的度,适合幼儿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才让科学区域活动更有意义。其中要把握的方向共有四个:第一,结合各个幼儿年龄段的社会经验,有效地融入科学教育的知识点,总目标的设定要以不同年龄段的发育特征为依据;第二,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年龄特征的描述及幼儿发展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第三,要有层次地培养幼儿的情感与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根据活动载体的固定特质循序渐进地融入情感与能力发展提升目标;第四,以生为本,从当前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需求、兴趣爱好、认知能力水平,制定适合班级幼儿特征的目标。

2. 科学区域活动内容设计及研究开展

STEM教育理念下的科学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项目实践为基础,着重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鼓励幼儿开展小组合作的跨学科知识融合探究发现,最终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综合科技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合作互助能力。在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活动内容设计时,关键核心在于活动程序有序性、活动内容难度适中性以及活动材料结构性。

(1)活动程序有序性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所要探究的活动内容并不可能在固定集中的某个时间区间就可以完成,需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循序渐进的推进程序,把幼儿探究的科学活动细化分解成多个具体操作性强的活动,为幼儿构建一系列一环扣一环的“动手做”探究活动框架。有序的活动程序设计,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尝试过程中有更大的空间与时间,同时确保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符合其认知和能力水平,让幼儿在每次探索中既有挑战,又能解决,最后有所发现与获得新的认知经验。

(2)活动内容难度适中性

在幼儿开展科学探究过程中,区域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幼儿是否能坚持探究,难度适中的内容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保障。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科学区域活动《春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展的探究活动内容难易程度设计应有所不同,以小、中班幼儿为例,幼儿的认知及能力特点水平不一致,在春天探究活动中,其内容、深度都应有不同的方向。

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究特征为单视角的经验积累,探究是平面式的,问题的探究往往集中于某一个点上。而中班幼儿的春天科学区域探究活动已经可以上升到比较式探究,可以通过对比发现春天里许多细微的变化,例如树木的嫩芽慢慢地长大成大大的葉子,颜色从浅绿色变成深绿色;在探究种子发芽过程中,可以留意到不同的科学实验环境中种子的发芽成长速度是不同的,了解到不同的生长环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例如浸泡式的种子生长实验中,有水、无水、水量的多少对种子的生长影响。

(3)活动材料的结构性

科学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材料直接影响幼儿探究的兴趣,不仅刺激幼儿主动探究,更是幼儿认知身边事物的中介桥梁。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准备有教育目标及意义的材料,既要符合生活化,又要趣味性,还要易操作,促使幼儿主动探究,并在操作材料过程中获得科学教育经验。

3. STEM教育理念下科学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1)材料指导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虽然是以幼儿为主体,自主开展探索活动,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关键而又隐性的策略为通过有层次的活动材料投放以及材料的调整,递进地引导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伙伴指导

伙伴指导指的是通过幼儿同伴之间相互学习、模仿,以强带弱的形式进行有效地科学探究。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分配活动同伴或小组成员,设置共同分工协作的任务,让同伴之间探索解决问题。

(3)问题引导讨论指导

幼儿园的幼儿年龄特征是有主见、爱表达的,教师可以在开展活动前规划安排幼儿进行有目的地讨论,通过讨论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计划性与目的性,同时能够提前缓解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或冲突;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设计一定的分享交流问题,深化幼儿体验。

(4)参与式指导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参与式指导是最有效的指导策略,教师化身玩伴的角色参与到幼儿的探索活动或游戏活动中,陪伴幼儿探索过程,真切感受幼儿的想法与进程,让指导更及时、有效,也不会让幼儿感到压力。

三、 结语

STE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开展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善于发现幼儿兴趣爱好的来源,纳入科学区域活动的内容中,通过合理的内容设计、活动难易程度的优化以及教师及时运用恰当的指导策略,为幼儿的科学探索过程保驾护航,充分激发、呵护以及保持幼儿的科学探知欲,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怡.STEM素养视域下的科学教学:审思与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8(8).

[2]陈芝.基于幼儿生活的科学活动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8).

[3]龚宜丹.直击STEM教育:幼儿园到底该怎么做STEM[J].幼儿100:教师版,2017(11).

作者简介:陈惠珊,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沙墟一幼儿园。

作者:陈惠珊

上一篇:认证制度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传统文化声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