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问责制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文章从“猎狐”行动入手,阐述国家对反腐工作的决心,面对屡禁不止的腐败现象的出现,追其根源是利益的驱使、权利的集中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当然,审计监督也有其局限性,即审计主体独立性的缺失、外界经济环境的制约以及审计力量不足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审计问责制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审计问责制发展研究论文 篇1:

政府环境审计的构建:基于责任政府的视角

【摘 要】 政府受托环境责任关系的确立是政府实施环境审计的基本前提。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反映了中央加快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也是明确政府环境责任、构建责任政府的体现。基于责任政府的视角,开展政府环境审计是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制度安排,也是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现实选择;实施政府环境审计需要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审计对象、审计依据和审计重点,创新政府环境审计的组织方式,结合国家政治制度安排,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审计和环境责任的追踪审计。

【关键词】 责任政府; 环境责任; 政府环境审计;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凸现,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①,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②,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③,全国人大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为建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环境问题的终身追责机制提供了法制保障。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顶层设计指引下,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④,《意见》的目的在于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系列政策或举措,一方面反映中央加快治理生态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明确环境责任,构建责任政府的体现。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何治理生态环境、如何履行公共环境管理职能、监督环境受托责任等是构建责任政府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环境审计作为政府环境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政府履行公共环境管理职能、治理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监督政府治理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一、关注环境责任是责任政府的体现

责任政府是政府行政所要达到的一种责任理想状态,是对公民承担责任、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体现(廖洪和王素梅,2008)。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组织形式都是因为某种或某些特定受托责任关系而存在的。政府在全体社会成员的授权下承担管理和使用生态资源、履行保护环境、建立赔偿支付、追究环境责任和完善环境治理等环境受托责任,政府有责任向社会公众报告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生态资源的使用情况。政府作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对生态环境治理、防止环境损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一顶层设计体现了政府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愿意承担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政府受托环境责任关系的确立是政府实施环境审计的基本前提。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上,建立责任政府最基本的目标是推行环境责任问责制,让公共环境、公共资源的责任人承担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责任。全国人大(2014)通过新的《环境保护法》,为建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环境问题的终身追责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在肯定各级政府对生态资源合理、合法使用和管理权力的前提下,为公共权力设置一套监督或制约机制成为责任政府的核心内容,政府环境审计是政府关注环境责任、落实环境责任的一种有效机制。

二、政府环境审计是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制度安排

制度环境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是决定其他制度安排的基础,政府审计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刘家义,2012)。《世界审计组织战略规划(2011—2016)》要求各国政府审计加强政府问责审计,展示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审计学家汤姆·李教授(1986)提出,要求受托人的行为对委托人负责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审计建立的基础在于监督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杨时展(1991)曾指出,审计工作的精义在于受托责任,受托责任不仅是审计人员必须明确的基本责任,也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公务员必须明确的受人民之托或受出资人之托的基本责任。环境受托责任是指受托管理公共资源、保护公共环境的各级政府机关或个人报告环境管理、使用情况和履行环境责任所承担的财务、经营和计划的义务。政府对生态环境不仅具有公共管理的职能,还有接受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委托管理环境资源的职责。政府环境审计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构建责任政府、监督环境责任的有效体现。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明确提出,对于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要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在生态修复上建立完善的环境治理和环境修复制度,并从源头上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由于审计人员具有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手段的专业性以及审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在责任政府的建设中,政府环境审计是最具有监督作用和可操作性的工具,政府实施环境审计有助于监督政府生态资源使用管理的经济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有助于监督政府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因此,环境责任的追究、环境损害的赔偿,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源头上严格保护环境等均需要通过政府审计加强监督,运用政府环境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及时发现和披露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在实处。可见,政府环境审计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政府履行环境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和构建责任政府的重要体现。

三、政府环境审计是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现实选择

审计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某些利益诉求,为社会提供价值的一种制度安排(郑石桥,2015)。政府环境审计是政府履行环境责任,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上,在十八中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其目的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化、常态化和稳定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赋予各级政府和各类组织受托经济责任更高的要求,引起审计环境发生重要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分别提出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依法治国理念。全国人大(2014)审议并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同时积极修订与之配套的单行法,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着力建设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在实处。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印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并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制度体系以及保障措施进行了具体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对政府审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导致政府审计的环境发生变化,也导致政府审计的对象、重点和组织形式等发生重大改变。

刘明辉和刘雅芳(2014)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政治制度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审计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并推动审计发生变化,一定时期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能够决定这一时期的审计工作的特征,影响审计地位的变化和审计作用的发挥。随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持续推进,政府审计的内外部环境悄然发生变化,必然涉及建立健全政府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审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构建一系列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和保障机制,而政府环境审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保障机制之一,也是检查、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的重要保障。政府环境审计作为责任政府构建的保障机制,既符合中央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因此,积极开展政府环境审计是落实国家战略规划,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目标,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现实选择,也是构建责任政府的重要举措。

四、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

环境审计最初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企业内部审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步被政府审计引入并扩大了政府审计的范围。根据环境审计的主体差异,可以将环境审计分为政府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是政府履行环境受托责任,监督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机制。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容一般包括环保资金专项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社会审计一般不愿意接受环境审计业务,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公认的环境审计准则(沈洪涛和廖菁华,2014)。审计师个人由于缺乏环境审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缺少对环境审计报告的需求者,导致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较难以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由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一般不愿意受理环境审计业务,导致环境审计成为政府审计的业务范畴。国家审计署(2008)针对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在审计工作“十二五”规划中,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加强资源环境安全审计,在资源管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中加强审计的监督作用。政府环境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多以环境专项审计为主,如以生态修复、水土保护和环境工程等为主题开展专项审计。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比较单一,多以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开展环境资金审计,而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环境影响评估、环境绩效审计以及环境政策审计涉及较少,对地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实行终身追责审计较少涉及。

五、基于责任政府视角的政府环境审计构建

基于责任政府视角的政府环境审计是为了确保政府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各级政府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有关资源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环境审计准则,对环境资源使用与管理的单位或个人、运用财政资金进行环境治理和环境修复的单位或个人、环保部门或责任人以及政府领导干部等的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的效益性、合规性以及效果性评价和鉴证行为。责任政府视角的政府环境审计构建,需要结合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实践,分析审计对象、审计依据和审计重点,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审计和环境责任的追踪审计。

(一)政府环境审计的审计对象

党中央和国务院(2015)《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对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提出明确要求,如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中加大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对资源、环境和生态造成损害的要实行终身追责制度。党中央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政府环境审计中各级地方政府成为不用质疑的环境审计对象之一。地方政府对所在地区环境负总责,在开展政府环境审计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具体部门或人员以及实施环境行为的其他组织或人员。政府环境审计的审计对象有:(1)政策制定者,包括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2)监督者,包括承担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各级环保部门;(3)环保资金的提供者,包括负责环保专项资金投入的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部门;(4)环境治理者,包括各类基本建设项目单位、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医疗卫生部门、生产性企业等。因此,在对地方政府进行环境审计时,需要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作为政府环境审计的重要内容,对地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实行终身追责审计。

(二)政府环境审计的审计依据

审计依据是规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和出具审计报告的标准(蔡春和蔡利,2012)。审计依据是明确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的标准,是依法审计的前提。政府环境审计的依据是衡量和评价政府环境审计、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以及环境责任追踪审计的效益性、合规性和效果性的准绳,是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标准,也是审计人员得出审计结论的尺度(黄道国和邵云帆,2011)。政府环境审计应立足于我国的审计实践,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环境保护法》、与《环境保护法》配套的各个单项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审计准则等为依据。基于责任政府视角的政府环境审计,需要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背景,研究环境审计准则,构建政府生态环境审计指南体系,为实施政府环境审计提供审计依据,为审计人员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提供判断标准。对领导干部环境责任追踪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需要深入研究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内容。

(三)政府环境审计的审计重点

根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顶层设计和“意见”要求,基于责任政府视角的政府环境审计需要结合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环境,结合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选择合理的审计方式,采用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有重点地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审计和环境责任追踪审计等。

1.资源环境审计

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政府审计机关实施资源环境审计,其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落实国家资源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环保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资源环保项目的建设运营等方面,其审计的目的是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在实处。围绕中央关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加强对资源管理、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情况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具体包括:(1)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审计,目的是查处和揭露无序开发、违规出让、浪费资源、危害资源安全等问题,如对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实施审计;(2)污染防治情况审计,即对违规排放污染物、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进行审计,防止政府规划、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发生,如对重金属、固体废弃物、核能利用等实施审计;(3)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情况审计,如对生物、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保护、防沙治沙等实施审计,目的是加强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4)节能减排资金使用效率审计,通过对节能减排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达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

2.环境绩效审计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及实施环境活动的相关组织的环境行为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和审查(刘明辉和刘雅芳,2014),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公共部门绩效审计、公共项目绩效审计和公共资源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以生态资源相关的资金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相关资金为基础,对公共部门、公共项目和公共资源从资金和资源的来源、配置、保护、利用等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重点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效果性以及可持续性等开展审计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维护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合理使用。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加强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有助于提高政府环境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落实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

3.环境责任的追踪审计

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构建责任政府需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将领导干部所在地区的资源消耗情况、环境损害以及环境修复情况、生态效益和环境治理情况等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生态环境责任,并对辖区内生态环境问题实行终身追责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落实“意见”中,提出建立追责审计制度⑤,要求对政府领导干部开展环境责任追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开展环境责任追踪审计,需要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重点和方法。环境责任追踪审计可以尝试与资源环境审计和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在各专业审计中密切关注领导干部环境责任的内容及重点,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责任追踪审计理论与方法,建立环境责任追踪审计制度与规范。

(四)创新政府环境审计的组织方式

政府环境审计的组织方式是顺利开展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审计组织,审计组织的建立需要审计人员。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从事环境审计的审计人员除了具备一般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鉴于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要求,在审计人员配备上可以考虑采用协同审计的审计组织模式。协同审计是指不同的审计主体和审计人员协同办理同一审计事项,如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政府审计机关,政府审计机关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以及不同国家的审计机构之间开展协同审计。为了克服审计人员生态环境知识的不足,在执行政府环境审计时,还可以借助生态环境专家的工作意见,建立生态环境专家库;在开展环境审计时,从专家库中抽取环境专家组建“专业审计人员+环境专家”组成审计项目组。在政府审计机关内部,探索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构建其他专业审计与政府审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政府环境审计实施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国际环境审计协调服务,探索政府环境审计与国际环境审计合作的新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Tom Lee.Company Auditing[M]. Van No strand Reinhold (UN) Co. Ld,1986.

[2] 蔡春,蔡利.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初步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3-11.

[3] 黄道国,邵云帆. 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构建研究[J].审计研究,2011(3):31-41.

[4] 廖洪,王素梅. 以问责为基础的国家审计发展研究[J]. 审计研究,2008(5):25-28.

[5] 刘明辉,刘雅芳. 会计越发展政治越文明[J].会计研究,2014(7):3-11.

[6] 沈洪涛,廖菁华. 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会计研究,2014(7):12-17.

[7] 审计署.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Z].2008.

[8] 杨时展. 《世界审计史》序[M]//世界审计史,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9] 郑石桥. 审计目标、审计意见和审计期望差距:基于审计主题[J].会计之友,2015(5):126-130.

作者:冉春芳 刘学志

我国审计问责制发展研究论文 篇2:

建设廉洁政府 加强审计监督

摘 要:文章从“猎狐”行动入手,阐述国家对反腐工作的决心,面对屡禁不止的腐败现象的出现,追其根源是利益的驱使、权利的集中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当然,审计监督也有其局限性,即审计主体独立性的缺失、外界经济环境的制约以及审计力量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要想建设廉洁政府,加强审计监督,应从引入社会审计机构、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入手,然而这条建设之路悠远漫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腐败 廉洁 审计

十八大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反腐败风暴,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重拳出击,惩治腐败,打击经济犯罪。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时强调,共产党反腐就是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足见我们党坚持廉政党风建设、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然而,随着我国国内反腐力度的增强,一些经济犯罪的嫌疑人和职务犯罪的嫌疑人出逃国外的数目呈逐渐上升趋势,为了不让国外成为经济犯罪嫌疑人和腐败分子逃脱责任的天堂,公安部“猎狐2014”海外追逃专项行动于2014年7月正式启动,引渡、遣返、异地追诉、劝返潜逃境外的经济犯罪与职务犯罪嫌疑人,效果显著。自2015年4月1日起,公安部组织开展“猎狐2015”专项行动,它是“猎狐2014”的继续,今年不仅要追逃普通经济犯罪嫌疑人,还要追捕国企职务犯罪、涉腐案件犯罪嫌疑人。截至2015年7月7日,我国公安机关已先后从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抓获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256名。在感慨我们党在追缴行动中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不禁反思,如果能防患于未然,于源头处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那么将节省一大笔追缴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由此,加强审计监督,建设廉洁政府的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

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人们所希望的,清正廉洁的工作人员则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加强审计监督,可以有效抑制腐败行为的产生,保证政府工作的有效运行。

一、腐败产生的原因

(一)利益的驱使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利不起早”。人难免会有贪欲,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很容易被金钱迷惑,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损害他人乃至社会公众利益的事情。高薪养廉是一项不错的政策,但也并不能有效地抑制腐败行为的发生,薪水再高,也远远不及贪污腐败所形成的不法收入。

(二)权力的集中

权力是把双刃剑,作为政府的官员,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一方,可一旦运用不好,就会偏离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目标,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作为可以手握经济利益生杀大权的官员,面对外界的诱惑,一旦意志不够坚定,把持不住自己的贪欲,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权钱交易,便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人民的罪人。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令腐败的成本过低。经济犯罪一旦被揭发,政府所能查实的赃款远不及其贪污的实际数目。

通过进行经济责任相关审计监督工作,可以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几率,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目前我国审计的形式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以及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可以从源头抑制腐败行为,令一些思想不够坚定的官员不抱侥幸心理,不敢贪污,从而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事中监督则可以通过检查账目,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来寻找贪污受贿等行为的蛛丝马迹,对错误行为及时纠正,尽最大可能降低损失。事后仍进行监督,可采用接受知情人士举报、追查可疑资产来源等方式,让腐败行为无处遁形。

二、审计监督的局限性

目前审计工作在腐败治理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导致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审计工作也无法全面发挥其功效。

(一)独立性缺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主管我国审计工作的是国家审计署。然而,审计署属于国务院的下设机构,受国务院领导。隶属于政府体系框架之内,难免会阻碍政府审计对腐败行为的查处,使得审计工作无法展现其全面彻底的一面。作为监督主体的国家审计机关,在领导体制上却没有制度能保证其监督的独立性,需要依附于其他行政部门行驶监督权,这无法满足对腐败问题治理的需求。

(二)经济环境的制约

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审计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有些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在市场上为“自己”谋求一个好价钱。各种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等成为了滋生腐败行为发生的源头。而政府官员腐败行为往往又和企业的财务舞弊案件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给国家政府审计工作的公正、独立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腐败现象的蔓延加大了国家反腐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反过来,政府审计工作有效性的缺失又为腐败现象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三)审计力量不足

审计力量是指审计主体的数量与质量,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单一的审计主体虽能满足对审计项目的需要、保证审计执行的权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政府审计工作的重视,单一审计主体开始出现瓶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需求慢慢超出了国家审计机关的承受范围。一旦政府审计人员人数不足,为了完成审计任务,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不得不加快审计速度,审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政府审计工作是一项风险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这就要求政府审计人员既要专注于具体审计业务,还要具有置身于宏观角度对审计数据、资料加以分析的能力。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审计时间紧迫、培训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致使他们投身于繁琐的审计项目中,无暇顾及业务素质,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三、加强审计监督建设

廉洁奉公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基础,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底线。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加强经济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所以建立廉洁政府,加强审计监督势在必行。

(一)引入社会审计机构

我国是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一元审计主体,但由于政府审计项目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可以考虑适时地将社会审计机构纳入其中。社会审计机构具有组织上的独立性,且社会审计人员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丰富的审计经验,面对领导干部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客观地指出,不受体制的干扰。再者,社会审计机构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意识,讲求成本效益最大化,这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监督成本。

(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让社会公众获取财政支出的知情权。对于税收收入,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然而社会公众往往对“取之于民”感受深切,对“用之于民”却并不知晓。公开透明的支出渠道是抑制腐败行为发生的防腐剂,让所有花销曝露于阳光之下,是对财政资金流向最好的监督。另外,还应该保证对审计结果进行多样式的披露,除传统的报告文书外,还可以以专题报告、信息专报、网上查阅等方式进行,通过设立专门的通告平台,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审计结果,落实审计结果与决定。

(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由政府审计部门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针对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就其任期或离职后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审计,据此来监督、评价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保证政府官员廉洁守法,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达到确定经济责任,评价工作业绩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对审计工作的风险防范有着重要作用。政府审计部门可以联合纪检部门来完成审计任务,对于检查会计凭证、账簿等资料,可由审计部门完成,对于审计手段无法达到的,则可以交由纪检部门归根溯源,保证对被审计单位及个人做出最为客观的评价。

面对“猎狐”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能够看出国家对反腐败问题的重视程度,针对腐败现象的产生,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不能总是事后进行弥补,如果能从源头上抑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那必将是最可喜的成果。针对此类问题,可以从引入社会审计机构、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等角度入手,然而,建立廉洁政府,加强审计监督工作之路漫长而悠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政府职能转型视角的政府审计治理机制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B067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艳玲.对加强审计监督建设廉洁政府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3(10)

[2] 马志娟.腐败治理、政府问责与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2013(6)

[3] 郑生明.基于行政问责制的经济责任审计创新探讨[J].发展研究,2010(10)

[4] 赵彩虹.基于经济责任审计视角的政府问责制与廉政建设[J].财会通讯,2012(22)

[5] 张韵.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D].2014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吉林长春 130507)

(责编:贾伟)

作者:聂晶

我国审计问责制发展研究论文 篇3:

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收稿日期:2016-12-20

作者简介:严鸿雁,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教授。( 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高等教育内部问责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也是促进美国高等教育自我检测、自我改良、强化教育参与者责任意识的治理机制。内部问责可以促进我国高校解决资源浪费、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借鉴美国经验,我国要建立涵盖教学环境、课程、科研、师生素质等方面的高等教育内部问责机制,并扩大内部问责参与主体、丰富内部问责实施方式、赋予院校研究机构内部问责职能。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建设;启示

放眼全世界教育发达国家如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已成为完善高校治理、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联邦教育政策。[1]因此,分析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缘起、现实功能与实施措施,并探讨我国建立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的路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一、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兴起与作用

教育问责是指教育机构按照法律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说明教育资源的使用、效果,以及教育活动由谁负责、向谁负责、通过何种手段或方法负责等问题。而高等教育内部问责是高校内部的问责体制,是指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客观评价、检验并进行改进。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方对公立高等院校履行公共责任、加强自我管理、提升教育质量等要求,促使内部问责制逐渐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重要措施。但直到20世纪初期,公立高等院校对政府和公众的公共责任并不清晰,美国联邦政府给予高校充分的自治,由高校自行决定内部事务。

20世纪70年代“问责制”一词开始出现在美国教育文献里。一般认为“教育问责制”的概念最早源自莱森格教授1970年的著作《每个孩子都是胜利者:教育中的问责制》。[2]高等教育问责制出现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公立高等院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开始恶化,严重的财政危机、生源危机导致公立高等院校不断调整发展方针,加上“学生消费者第一”观念的逐步兴起,高等院校开始注重内部管理及资源使用成效的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州及社会基金组织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面临巨大的压力,也对公立高等院校使用他们所投入的资金要求越来越严格。如何使用有限的教育经费而又保障教育质量不下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公立高等院校的问责也成为议员所提的最多的议案。[3]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得到实质性发展。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授权时任教育部部长贝尔组织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学校教育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学业成绩测验的结果落后于其他先进工业国家,引起了美国举国上下的轰动。[4]报告提出要评估公立高等院校的教學与教育质量,随后各州纷纷要求高等院校制定措施来评估教学效果。1982年10月美国佛罗里达州首先在州内的公立高等院校开展“大学学术能力测试”,成为公立高等院校评估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这种以学生学术能力为测试重点的内部问责制也逐渐在美国各个州得到推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公立高等院校以发布年度报告或内部审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等问题,出具自我检测报告。2002年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公立学校向家长和学生提供学校的教师状况、发展规划、教育质量等各种教育信息,并使联邦政府密切介入到公立学校的管理中。2008年7月31日美国联邦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机会法案》,核心内容是加强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进一步规范美国教育部、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权责范围。至此,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公立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与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以美国优秀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为例,其每年都发布《年度问责制报告》,内容涵盖教学情况、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学生学习能力等。

(二)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早期美国高等教育注重外部问责,高校重视向外部解释、说明其责任,证明他们履行了相应的责任,以取得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家长和所有支持高等院校的外部团体或个人的信任,争取外界加大对其经费的投入。外部问责制作为外部人员对高校的一种认证和评价,有利于高校更加合理地使用资源,但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形成自我改良机制,使参与教育活动的院系、学术管理委员会甚至每位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结果负责,外部问责制鞭长莫及。而内部问责制是由高等院校内部专业人士控制的问责制模式,学校的高级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是主要参与者,通过强调人人负责,强化了高等院校管理的责任机制。内部问责制是围绕着教育责任的承担来开展的,是美国高校为维持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而主动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管理过程,在问责过程中高校内部各个组织和个人围绕各自责任进行解释说明、自我检测,检验出需要改革的地方并提出改革建议,因此内部问责制是高等院校内部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体系。

内部问责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自我改良。内部问责的实施使高校对自身的教育优势和学科、学术、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劣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内部监督下,学校内部对教学、科研和组织机构等进行全方面的审查。在高等院校内部质量评估程序和操作流程的指引下,高等院校自己组织实施年度教学质量评估、阶段性评估等,在对学校有全方位的认识之后,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美国高校内部问责制的实质是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问责。美国高校的各方内部利益相关者根据他们参与大学治理的责任和意愿等,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各行其责,共同构建起高等院校的内部治理体系,使得问责制度成为保护院校自治、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实现自我发展的保障机制。

·比较教育·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主体与内容考察

基于美国高校高度自治的传统,高校内部的问题应该由高校自己来解决,因此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的实施主体是高等院校的内部机构与组织,包括校长、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师甚至每一个学生。在理论上,每一个与院校教育有关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参与问责。内部问责的主要目的是对学校自身各个方面的缺点和优势加以了解,对自身各个系统体制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评估。问责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美国高校中除了学校的总课程外,具体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通常在院系、学科组等小单位范围内进行,这些课程根据院系的学科结构、学生需求增加或缩减。课程设置的讨论和决定通常是维持和改进学院教育质量的第一步。对课程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的方式。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在监督和评估教学质量时被普遍运用,这样可以督促教授公平地对待学生,使教师不仅关注科研,还要关注自己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除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外,美国的各高校都设置有专门的委员会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这些委员会还会聘用许多外部专家,制定一些教师教学的标准和策略等,帮助教师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改进教学质量。美国还对大学毕业生获得的学位进行定期评审,这些评审由学术部门、教师和学校团体来执行。第二,学术研究质量。科研是美国高校的主要职责和重要的社会贡献之一,美国高校的研究力量在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美国国际竞争力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术研究也是美国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了保障高校的科研质量,美国高校形成了自己的评价体系与指标,比如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申请专利的质量和数量等。学术研究的开展者可以提交研究计划,交由院系或研究中心等机构进行审查,审批通过后列入资助项目。科研计划立项后,还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审核,通常是依据研究结果引用情况、出版发表情况来进行衡量。第三,教师与学生的质量。教师质量是维护教学、学术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教师质量的把控至关重要。在聘用教师之前美国高校就由教育部门、教导主任、校长、学院董事会来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审查,并通过试用期审查解雇不合格的试用者。为了保障教师质量,有些院校还在正式聘用教师若干年后对其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为了招聘到最好的教师,一些美国高校提供教师科研服务项目,吸引全世界优秀的教师。美国院校中教师的升迁及其他奖励也是建立在对教学、学术成果的评估之上,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工作动力。美国高校通过考试和分数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基于美国的独特传统,考试和分数不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普通教学衡量标准,因此就不会对考试的目标过多关注。而大学的学术奖学金及其他学术活动的奖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动力,而且完善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吸引了优秀学生,保障了良好的生源质量。

三、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实施方式与组织保障考察

(一)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实施方式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美国高校已经建立起多样化的内部问责实施途径。一般来说,内部问责制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内部审査。内部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董事会成员工作的审査,对校长、院长、系主任等行政与学术管理者的工作进行审查,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审查,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审查,对科研结果进行审核等。基于美国高等院校的高度自治,高校的内部审查报告一般不会直接和财政拨款相联系,因此内部审查不会故意隐瞒问题,这样更容易保证内部审查的客观性。一般来说,美国高校在每年的3月31日之前结束内部审查并发布报告,内部审查委员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第二,内部评估。内部评估是指美国高等院校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学校内部的各种数据,对教育成果进行评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内部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高等院校的办学宗旨、发展规划及有效性,教育项目及其有效性,学生项目和服务是否符合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引入、评价、发展、研究创新,图书馆及数字化信息资源,治理与行政管理,财务计划及经费资源管理,高等院校的道德操守等。内部评估重在发现问题、规划未来,不是为了惩罚失职者。内部评估使管理者和教师等获得了对当前的工作情况进行反思和审视的机会。第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美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审查学校内部经济活动及内部财务管理的合法性、有效性与妥当性,促进学校防范财务管理风险、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内部问责活动。[5]内部审计部门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还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与绩效审计,从而确保学校的资源获得有效利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咨询服务、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等。内部审计结束后,由学校审计委员会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客观总结学校的财务状况与运行效率,呈交给校长及董事等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第四,自愿问责。自愿问责是美国在现代迅速发展的一种高等教育问责方式,其主要形式是美国高校通过互联网主动发布以高校特征、学生的学习与消费、校园氛围、班级规模、学生大学生活经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报告。自愿问责的目的是为社会、家长及学生提供透明的信息,向公众展示高等院校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成果。自愿问责披露的主要信息是校园学习环境、学生的体验、学生的学业。自愿问责增强了外部对公立高等院校的理解,满足了公众对大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需求,维护了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引导了家长和学生的择校行为,并增强了公众对高校的信赖。

(二)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组织保障

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参与高校自治的每一个主体都可以参与实施,但在实践中的工作模式一般是在董事会下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学校的内部问责制进行组织实施。最主要、常見的机构就是院校研究办公室。美国高等院校的内部问责和院校研究工作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美国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为美国高校有效问责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和组织保障。实践中院校研究基层组织承担了对高校运行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工作,并进行信息提供、发布。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院校研究办公室的职责就是进行自我调查,对外进行信息交流。美国各个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称呼虽然大不相同,如院校研究办公室、院校研究小组、评估和信息办公室、绩效规划研究室、效能研究室、战略发展研究室等,但承担的主要职能都是按照要求向教育部门提供报告,向公众提供信息、向学校提供咨询检测评估服务。

四、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问责是在美国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照搬美国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我国,但从美国高等教育问责运行与制度设计中可以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为我国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问责制度提供参考。

(一)高等教育内部问责要建立全面的评估与审核标准

目前我国也制定了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但过于单一,对于中小学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家长更趋向于使用升学率来进行考核、评价,对于高校则更趋向于使用就业率、考研率来进行评估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和指标虽然可以很直观地将结果呈现出来,而且方便操作,但对于各个高校发展自己的特色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个体发展非常不利。美国高校内部问责制的基本目标是检视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加深学院对自身的了解,因此内部问责从探究该高校的缺点和改革方法为中心,问责过程中要剖析高校对自己的任务及优秀标准的看法。如前述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内容和标准是全方位的,包括了教学、课程、科研、教师素质、学生发展等等。教育问责制的最终落实体现在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上。我国也应根据国情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问责内容与标准,基于内部问责发现制约教育质量所存在的问题,问责要涵盖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学条件、教育效果、教师队伍、学生学习等各个方面。

(二)完善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参与主体与实施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自上而下,从政府主管机关到校长、再到院系,最后落实到教师管理学生,一线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治理过程中往往没有发言权,也没有机会参与。但美国高等教育问责中高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参与者都肩负着如何行使学校自治权的责任,因此,美国教育问责参与主体很广泛,既保障了问责的实效,又激发了各个群体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我国正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之一就是保障被管理者的参与机会,从而有效地整合价值认同。高等教育内部问责也需要广泛参与,要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以及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都纳入到教育问责主体之中。他们都是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要改变高校只对政府负责的现状。参与高校活动的主体都成为内部问责主体,可以使高校运行照顾各方利益需求,兼顾公共利益与学术自由,在管制与自治之间实现平衡。我国高等教育监督检查的方式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每隔一段时期对高校进行验收式的评估,这可以对高校形成压力,但更类似于外部问责。而内部问责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院校自身的水平,而不是外界的认可。一些高校为了迎接检查临时应付,就是外部问责带来的弊端。内部问责制通过自我审视,从院校解决自身问题出发改进院校的现状。因此,我国高校要实现内部问责实施常态化,通过内部审查审计、评估、信息披露等,形成内部控制机制,并通过信息公开强化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以及良性互动。

(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主导组织机构

我国许多高校存在着类似美国院校研究机构的组织,如“改革与发展研究室”、“发展规划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处”等,其存在的功能与美国院校研究机构大相径庭。这些研究室对高校自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查研究,促进了大学内部管理的改进、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但这些机构的工作职能主要定位于院校层面的决策咨询,与美国院校研究机构相比,缺失了对内进行问责、对外发布信息的功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与教育利益相关方诉求意识的加强、内部治理复杂性的加剧、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建立起类似的院校研究机构,并改进其功能,使其承担起内部问责和信息发布的职能,一方面承担起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出改进建议的职责,一方面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增强高校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inda Mc Spadden.Avoidable Losses:High-Stakes Accountability and the Dropout Crisis[J].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2008(3):1-47.

[2]Richard Ohmann.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Accountability[J].The Radical Teacher,1999(57):2-7.

[3]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186.

[4]Joseph C.Burke.Achieving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Balancing Public, Academic and Market Demands[M].San.Francisco:Jossey Bass Press, 2005:9.

[5]Graham Patricia.Account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95:25-26.

作者:严鸿雁

上一篇:现代物流与信息网络研究论文下一篇:公司内部管理与物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