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公开查询资产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部及教育部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各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不管是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在管理软、硬件方面都做了相应配置。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已经是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中不断转变。大部分高校还进行了国家教育部统一安排的资产考核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有资产管理已逐渐向科学化迈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房产公开查询资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房产公开查询资产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探析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步重视,我国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各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增强管理意识,建立新的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构建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资产的效益管理,实行保值增值责任制,强化内部审计及财务监督,加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及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才能把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后起之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大量促使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定,推动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各高职院校的校内实验实训场地的规模逐渐扩大,固定资产规模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的情景化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都要求高职院校较同等规模的普通高校拥有较多的固定资产。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搞好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成为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资产管理体制形式

目前,高校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实行产权年度报告制度和处置审批制度。高职院校内部实行的是“归口管理,分类负责”的模式,固定资产分别由总务处(房产科)、设备处(科)、图书馆等职能部门分类管理。

(二)资产来源和产权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各种社会资金投资高职院校的积极性也在逐年提高(如生产商无偿提供实训设备、制造商提供工学结合设施),使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来源日渐多元化。

(三)固定资产中设备的比重逐年增加

在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中,现代高精尖专用设备、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计算机等快速增长,同时行政办公的无纸化、信息化,使其设备增长速度也相当快,使设备价值与房屋建筑物价值之比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资产管理仍然以使用价值为主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价值不能转移变现,价值管理流于形式,资产使用价值管理对高职院校更具实际意义,日常工作中实物资产管理、资产的有用性管理更被高职院校重视。

二、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固定资产价值大、数量多,分布在学校各个部门,管理环节多,管理难度大。目前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其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

(一)缺乏经营理念,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资产保值增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学校的资产是无偿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无须注重其使用效益。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思想,使许多固定资产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

(二)责任主体不明,各职能部门管理相互脱节

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一般由总务处、设备处、图书馆等多头分管,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构,这种多头管理的结果是代表高职院校负责全校固定资产产权管理的责任主体缺位,不能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行有效控制、协调。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基本上是采用分散管理、分散使用,管资金和管资产相脱节,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要求,造成学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分离。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

科学准确地描述与分析资产管理状况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工作。但是目前反映学校资产总量、结构等的考核指标内容不够准确,资产利用合理比例、资产闲置存在问题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的不完善,导致当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不能真实反映财

务管理状况、资产总量及结构状况,监控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四)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高职院校多是按系、部和专业提出实验实训场地建设计划,各自力求小而全,导致实验设备重复购置。有些设备购置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系统规划,不能调剂使用, 整体使用率低。据权威人士估算,大型仪器的年运行和维修经费至少应占仪器总投资的8%,考虑仪器的物理损耗和精神损耗,年持有成本在总投资的25%以上。仪器设备长期不能在教学科研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浪费大量来之不易的经费。

(五)约束激励机制缺失,造成资产流失

目前高职院校的资产,管和不管一样,管好管坏也一样,缺少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造成资产流失。在资产购置环节,由于缺乏规范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形成资产流失;在资产使用环节,由于管理职责不清,造成资产流失;在资产处置环节,由于未经评估或估价过低,有的甚至随意报废,导致资产流失。

(六)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有些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依旧实行手工管理,数据陈旧、静态,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给查询、统计、调配、处置等造成诸多不便,使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缺乏协调配合,导致账卡、账实不符。

(七)资产账实不符

对有些事项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资产账实不符。主要有:一是对接受捐赠、自制或改建的固定资产,由于无法计价而没有入账,形成账外资产。二是应该报废、报损处理的资产不处理,长期挂账。三是凭据不足不能入账。如房屋建筑物建成后已经投入使用,因资金来源渠道复杂,产权关系不明晰,没有办理竣工决算,不能入账。

三、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对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只有转变观念,健全机制,创新手段,才能使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一)转变观念,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意识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认识不到位,措施难到位。要加大对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资产管理意识,从校领导到广大教职工,要做到人人都关心,人人有责任。要彻底摒弃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资产管理思维模式,重视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双重管理,把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顺利开展的高度来认识。

(二)建立高职院校统一的资产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把实物管理、产权管理、效益管理结合起来,使责、权、利相统一,通盘考虑,彻底解决各部门自成系统、重复建设、低效运行的现象。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起科学的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体系,实行校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管理者和使用者直接负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构建学校→处室和系→实验室的分级管理体系。配备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员专门负责资产管理工作,并且明确各自的职责。当人员变动及学校内部调拨资产时,应办理固定资产的移交手续,由移交人、交接人、监交人在移交清单上签字,并以此作为资产转移的依据。要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切实做到以账对物、以物查账,发现问题查明原因及时处理,以确保账、卡、物相符。

(三)健全高职院校内部资产管理制度

要管理好资产,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通过各项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使资产管理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照章办事的轨道。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是新时期加强资产管理的纲领性文件,高职院校应以此为依据,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固定资产购置方面的制度。对各单位提出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要严把论证和审核关。在论证中,必须由专家把关,再由学校统筹安排,防止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在购置方式上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标办法,对经过验收但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固定资产要坚决予以退回。其次,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方面的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涉及固定资产产权管理、房产管理与维修、仪器设备保管使用及维修、闲置设备调剂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固定资产能正常使用,闲置的固定资产能合理流动,尽可能地提高其利用率。第三,要建立固定资产处置方面的制度。包括固定资产损坏赔偿制度,固定资产报废、转让制度等。第四,建立正常的清产核资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对在盘点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

(四)构建高职院校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对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及管理成本、效率的分析,构建高职院校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包括资产年增长率、设备利用率、资产增值率等指标在内的学校资产管理指标评价体系,健全资产定期或不定期核查制度,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能。

(五)推行资产经营,实行保值增值责任制

在学校内部实行资产有偿占用制及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对闲置不用或利用率不高的资产制定专门的制度和措施,鼓励并监督合理流动或参与市场经营,以便为发展高职教育事业开辟筹资渠道。对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考核指标,用经费指标来控制与资产管理有关的单位,对考核优良的单位可适当增加经费指标,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扣减经费指标。

(六)引入成本观念,加强资产的效益管理

把企业的全成本核算体系移植到学校,并在资产管理和财务核算上作出配套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能在这个方向上作出开创性努力的高职院校,将会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取得竞争优势并获得高速发展。为提高高职院校资产的效益,可以引进企业管理机制,实行资产有偿调拨制度,用经济手段管理资产。高职院校应以有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原则,通过层层的压力传递机制,使多占资源的单位感到压力,主动将压力转变为动力,通过使用权的转让达到资产的流动重组并最终实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的目的,从而使真正需要资源的部门有一个较为宽松的资源供给条件,以此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七)强化财务监督及内部审计

高职院校财会人员要严格把好财务监督关,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和资产管理有关制度,防止资产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推行固定资产绩效审计,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一要实行事前监督,从源头抓起,加强对固定资产配置预算的审计,做好固定资产配置的论证。二要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要对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估,进一步督促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内控制度;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绩效审计,尤其是对大型仪器设备实施效益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八)加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变手工管理为计算机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利用全面清查后建立的基础数据,建立起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库,全面完整地记录学校各类固定资产。在此基础上,利用校园网平台实现资产管理网络化,准确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调配等变动情况;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便于财务部门、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为学校决策提供丰富、准确的资产信息。做好与有关科研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联络工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九)加强对特殊固定资产的管理

随着联合办学、工学结合、区域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合作形式的出现,高职院校所获得的特殊来源的资产越来越多。如由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设备形成的校内实训基地;由国家出资一部分、本学校出资一部分、联办单位(学校、企业等)出资一部分形成的区域综合实训基地等。对这些特殊的固定资产,应视同学校的资产统一进行管理,要建立有偿使用制度,收取固定资产使用费, 并通过对固定资产各项指标的考核,维护学校的权益。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高职院校资产运营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对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运营好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研究刻不容缓。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观念,搞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提高高职院校资产的使用效益,把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志刚.资产权益·制度创新——关于国有资产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4-45.

[2] [美国]亨利·莱文. 曾满潮,钟宇平,萧今,译.高科技、效益、筹资与改革一教育决策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1-198.

[3] 牛勇.关于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23-124.

[4] 赵灿红,罗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快速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23-24.

[5] 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EB/OL].http://www.mof.gov.cn/caizhengbuzhuzhan/,2006-06-08.

作者:霍彩珍

房产公开查询资产管理论文 篇2:

浅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部及教育部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各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不管是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在管理软、硬件方面都做了相应配置。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已经是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中不断转变。大部分高校还进行了国家教育部统一安排的资产考核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有资产管理已逐渐向科学化迈进。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重视性不足

(1)高校国有资产由国家拨款购置或无偿调拨,使用国家资产无需承担任何经济责任,人们头脑中很难形成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这种思维定式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长期不被重视、人们头脑中至今还被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思想困扰的根本原因。

(2)在計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管理思想陈旧,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薄弱,管理手段落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在较低水平上徘徊,诸如资产利用率低、流失情况严重等许多突出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给高校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2.管理模式落后,管理制度薄弱

(1)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的归口管理模式缺乏完整性和有效性。如归口管理的资产、财务、设备、总务、基建等职能部门分别由不同的校(院)长分管,缺乏统一领导。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建设薄弱。有些高校因制度不健全而无章可循,也有些高校虽规章制度很多,却存在某些缺陷,或条款已经过时,不具备可操作性。制度不健全或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给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它使管理人员责任心逐渐削弱,国有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导致资产毁损、流失。

(3)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问题。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人员变动大的问题,造成人员变动时国有资产不下账或不转账,形成了许多三角账或滞胀;对离退休人员离退休时上交的仪器设备检查验收不够或不及时,造成原本能使用的设备回库后无法使用。

3.账实不符,产权不清

(1)账实不符问题。

账实相符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准确的基本要求。账实不符主要表现为有账无实、有实无账和账实不匹配。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一是国有资产种类多,数量大管理不规范造成;二是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国有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2)房地产未确权问题。

高校要建设要发展,就必须保证其资产的产权清晰,固定资产中涉及产权问题的项目主要是房地产。由于历史上高校办公用地多采用划拨形式、管理制度的松散造成房地产购建资金来源多元化以及办证意识淡薄等原因,高校内部无论是正常入账还是账外并账的一些房地产项目存在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等证照不全的现象,即未做好房地产的确权工作。这些房地产长期归高校使用,虽然不存在第三方对其产权纠纷要求,但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这些房地产须补办相关证照,补办证照需要一笔不小的税费支出。

4.固定资产使用率低下、闲置及重复购置等其他问题

(1)设备购置控制不严格问题。没有完全以学校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需要为出发点,所以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较多,有的设备数量虽多,使用率并不高,造成设备闲置和浪费。

(2)责任人处罚机制不到位问题。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规定,高校应该对造成上述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实际上,这种处罚的权力集中在人事部门,而一些责任人往往是现任或曾担任过领导职务,由于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对其处罚往往是象征性的,或者根本不处罚,有关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这也是高校监管不力的通病。由于责任人的处罚未得到彻底落实,容易造成有关负责人责任意识差,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不重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产生更多的违规现象。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管理好高校的国有资产是保障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等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是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管理国有资产,充分发挥资产效益,对促进高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认识

(1)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应树立起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高校必须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的错误思想,把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目前各高校实行的国有资产归口管理模式必须予以完善,从而建立起一个统一领导、有效精干、能落实具体管理责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实现有效管理。

(2)完善人事约束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人事约束机制必须得到高校高层的重视与认可,具体措施如:设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实行竞聘上岗;对管理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其发放个人绩效奖金的依据;将国有资产违规现象与管理责任人的职位升迁挂钩,对有关责任人应及时、合理地进行处罚。

2.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1)树立年度预算的权威性。

应形成“没有预算,不得执行;执行预算,不得突破;专项预算,不得挪用”的观念;跨年度使用预算,必须重新申请;当年的国有资产投资必须与批准的预算相配套。各级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对预算的执行实施认真有效的监控,同时加强国有资产投资项目的预算管理,细化成本控制,科学、合理地申请、安排预算,减少超预算情况的发生。

(2)应用网络技术,实施现代化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利用校园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化管理,做到相关部门监管,全校信息共享。应结合管理需要,使用适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软件,使其能涵盖高校国有资产全部内容,具有完整的账务体系,具有相关职能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的审核功能,实现一项业务可由多个部门进行监管。由此实现资产动态管理,有关部门可随时查询和获取有关信息反馈;管理部门可及时组织资产调动,实现资产有效配置;各部门能方便地办理相关业务,从而极大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

(3)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

高校应按国家财政部及教育部有关规定,研究制定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并注意与校内其他职能部门管理制度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使每项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执行权可落实到人,做到责任和权利相统一。为保证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高校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便于实行和考核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和监督机制。责任制应明确规定各级管理人员具体职责及因工作失职造成损失应当承担的行政及经济责任,重点落实岗位责任,解决因职责不清造成无人管理、无人负责的情况。监督机制则重在监督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基础上,定期检查和考核各岗位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制度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检查和考核应与政策激励相结合,不断增强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服务创新意识,使其在做好基础性管理工作的同时,能注意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发挥国有资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整体水平。

3.坚持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关系

(1)一般来说,高校每年应进行账物核对工作。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余额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不相符的应对各项财产物资的盘点结果逐一填制盘存单,并同账面余额记录核对,确定盘盈盘亏数,填制实存账存对比表,作为调整账面记录的原始凭证。

(2)有关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与物资供应方单位的账面记录不相符一般采用发函询证的方法进行核对。在保证往来账户记录完整正确的基础上,编制“往来款项对账单”。

(3)加大财务监管力度,确保高校国有资产安全。在做好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管力度,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当前,应侧重抓好清产核资工作。清产核资是对国有资产的一种重要监管手段,通过清产核资可以摸清资产状况,核实资产占有,可界定产权界限,明确经济责任,极大地减少资产流失。 4.实现科学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1)积极盘活闲置国有资产。

闲置国有资产的处置应引入资产评估程序,首选竞价出售、拍卖等公开、透明方式,最大限度回收资金。同时,为了提高各部门处置闲置国有资产的积极性,可制订一些处置闲置固定资产的奖励办法,以努力压缩闲置国有资产存量。

(2)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财务部门和国有资产使用部门应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盘查、核对,做到账实相符,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管好家产、用好家产,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使国有资产管理朝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为高校事业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 、结语

总之,认清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目的是为了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合理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益,保護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作者:边红军

房产公开查询资产管理论文 篇3:

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若干建议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手段和完善的制度,造成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占用流失等问题。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出发,探讨了现阶段应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能力,促进资产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建议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固定资产作为其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履职能力提供了保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就是针对其占有的国有资产及其有偿收入等进行管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类似于国外的公共关系管理部门。它是我国特色政治体制下的独有形式,属于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其资产属于服务性资产,按照资产的形态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失风险一直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难点,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根据调研结果,目前较为集中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资产配置不合理,存在盲目采购、重复购置的问题。这主要是资产审批程序不规范,缺乏合理监管造成的。第二,财务管理与实际资产情况不相符,不能够作为资产管理的依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缺乏日常的实物管理,导致账实不一致,造成资产被不法占用或流失。第三,不能够落实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的集约性差。部分实行预算管理的单位,对预算执行、落实不能够进行有效跟踪,导致大量预算指标调剂使用。资产收益不能进行公开披露,造成监管疏失等,致使资产管理效果不佳。第四,管理效率低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构成较为复杂,单一的人为清查和核算使得管理效率低下,许多资产问题不能够被及时发现。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优化的相关建议

1.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资产配置的优化

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资产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能够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统筹管理和分配,改变原有资产申报、预算单位中部门各自为政,造成部分部门资产不足,而少数部门存在资产闲置的现象。具体来讲,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求对行政事业单位现有资产及其使用情况进行清查和核实,并根据各个部门应配置的资产标准,确定初步的资产增量方案,根据资产的性质和使用需求划分轻重缓急,即急需、重要的资产优先采购。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对提出预算草案,预算编制和管理部门结合资产清查和成本核算等情况进行审批,酌情调整,形合理的资产采购预算。尤其是对购入超过20万元以上的大型资产及家具、房产、车辆等资产要进行重点核查,确保配置不超过标准。部分资产内容没有明确的或者统一的标准,部分标准依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产生动态变化。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量,设计可执行性标准方案。对于预算单位而言,预算一旦下达,需要保证其严肃性,各部门严格执行预算方案,非必要情况不对预算进行调整。必须调整的内容,也需要按照预算审批流程执行审批后方可进行,禁止先办事后审批。

2.落实预算监管机制

除了有明确的预算管理方案和制度外,还要求对预算管理的执行和落实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促进预算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实效。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是内部监管,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整的预算监管机制,设立相应的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落实进行全面的追踪。将预算管理的落实情况纳入到各部门人员的考核范围,从而对其行为进行约束。若存在超越预算擅自购买或者自行购置未进行报批的行为可依法追求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是外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是发动三方面的社会力量。首先是国家国有资产的监管部门,积极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稽查和监督行动,形成外在约束力。其次是提升资产评估、验资机构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外部监管中的地位。发挥审计及行政监察的作用,依法对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进行问责追究。最后发挥群众的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充分披露,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同时,拓展群众申诉渠道,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可以依照程序进行申诉,揭露违法乱纪行为。

3.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评估的水平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行政事业单位有权对其资产进行处置和管理。并通入转让、并购等行为获得资产的增值和收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相关资产的评估水平比较低,造成部分资产低于市场价值出售,造成部分资产流失,存在账务与实物不符的现象。比较常见的是对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资产评估机构只能根据有关部门的指定或有关当事人的申请才能进行评估。那么在不进行主动申请时,就会引发资产评估不能实现的问题。因此,在国有资产的评估上,应实行强制评估制度,并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保证这一制度的实施。另外,还要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使国有产权纠纷的解决制度化,那么就能够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不正常流失,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和管理水平。

4.利用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增强资产管理的灵活性、协调性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实现资产良性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系统内的流转形成对资产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同时降低了资产管理中人因失误以及大量人力操作导致资产管理效率偏低的问题。在建设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要对该系统应实现的功能进行细化。根据全面预算管理和监督的需求,该系统应具备资产配置、处置、收益管理、资产清查、评估、查询、预警等功能,从而为财务部门及其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供比较全面的服务。总的来说就是将资产管理划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个部分,自动形成资产业务台账和外部使用记录,达到资产账务管理与实物管理相一致。通过该系统能够正确反映资产的存量,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进行合理的调剂,实现按需管理。同时,该系统对系统内发生的全部工作流程落实审批制度,对审批人员、时间进行记录,以便日后进行问责和追踪。避免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处置随意或不法侵占造成资产流失行为的发生。预警功能是该资产管理系统的一项特色功能,预警标准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定义,总的来讲对流程、时间及指标三个内容进行预警,例如每周可审批的金额、次数等。一旦申报金额、次数超出标准时就会发生警告,管理人员根据告警内容进行相应的核查。对资产管理中的过程异动和资产状况异动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快速清查,避免因时效过长,造成更大的资产损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水平对其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有重要作用。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现状来看,其存在资产配置不科学,价值与实物不符,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全面落实预算管理,优化监管和资产评估,并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优化,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1]陈冠南.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制定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财政,2017(9):38-39.

[2]陈亚楠,付桂彦.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优化分析[J].财会通讯,2016(7):120-121.

[3]方海硝,丁麗湘,姚开喧.武鸣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改善思路探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59):28-30.

作者:杨会玲

上一篇:企业财务审计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网络环境思想道德建设论文